收藏 分享(赏)

自由贸易理论.ppt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819637 上传时间:2022-06-28 格式:PPT 页数:65 大小: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由贸易理论.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5页
自由贸易理论.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5页
自由贸易理论.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5页
自由贸易理论.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5页
自由贸易理论.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5页
亲,该文档总共6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三章 自由贸易理论 绝对优势理论 相对优势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绝对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的主要经济思想 亚当斯密的分工贸易思想 绝对优势的概念 绝对优势论的主要内容 对绝对优势论的评价亚当斯密的经济思想 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 斯密的经济思想: 一国的财富反映在其生产能力上,而非拥有的贵金属; 主张放任自由的自由主义经济(laissez-faire); 追求自身利益导致人们根据各自专长进行专业化生产、并交换商品与劳务; 不断深化的劳动分工与专业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水平。斯密的分工与贸易理论 各国应当专业化生产并出口那些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同时进口那些其贸易伙伴

2、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绝对优势的概念 绝对优势,指生产每单位商品所需投入的劳动的绝对水平要比贸易伙伴国少,即比贸易伙伴国能更有效地生产出某种商品。绝对优势论的内容假定条件: 生产过程中只投入劳动力一种生产要素; 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 这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产品; 机会成本不变; 生产要素在一国内的各部门之间可自由流动;但在国家间不能自由移动; 商品可以在各国之间自由移动; 在两国间,商品流出的价值和商品流入的价值相等; 没有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成本。绝对劳动需要量和国内交换价格小麦布匹国内交价格美国2小/蒲式耳4小/小麦:0.5/蒲式耳布匹:2蒲式耳/葡萄牙 2.5小/蒲式耳1小/小麦:2.5/蒲

3、式耳布匹:0.4蒲式耳/绝对优势论的内容 贸易所得:两国通过专业化生产绝对优势的商品、并进口国外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两国福利都能明显得到改善。因此贸易对双方有利,是双赢博弈。绝对优势论的内容 贸易基础:分工形成了绝对优势,形成了两国贸易的基础;国际分工的基础是各国之间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绝对差别;劳动生产率差异由历史条件、地理环境、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造成。对绝对优势论的评价 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相对优势理论 时代背景 主要内容 评述时代背景 大卫李嘉图(17721823)处于英国工业革命迅速发展,资本主义不断上升的时代,工业资产阶级与地主贵族的矛盾突出表现在谷物

4、法(1815)的废存上。 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相对利益论的主要内容 贸易基础 分工原则 基本假设 生产贸易模式 相对比较优势及国内价格 互惠贸易的范围 惠贸易的范围 国际交换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两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充要条件贸易基础 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分工原则 两优取其重,两劣取其轻。基本假设 (1)两国家、两商品、一种生产要素;(2)资源禀赋水平不变;(3)生产要素资可以在部门间流动但不能在国家间流动;(4)运用劳

5、动价值论;(5)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是给定的,且存在差异;(6)规模报酬不变;(7)充分就业;(8)完全竞争;(9)没有政府干预;(10)没有运输成本。生产贸易模式 模型:比较优势理论认为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不同。相对比较优势及国内价格小麦布匹国内交价格美国2小/蒲式耳4小/小麦:0.5/蒲式耳布匹:2蒲式耳/葡萄牙 1.5小/蒲式耳1小/小麦:2.5/蒲式耳布匹:0.67蒲式耳/互惠贸易的范围 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价格之间的区间。 贸易条件越接近哪个国家国内自给自足经济下的价格水平,该国从贸易中的获利就越少。在两个极端的价格水平下,自给自足经济下的价格等于

6、贸易条件的国家不会得到任何利益,而另一国可以获得贸易的所有好处。国际交换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 两国之间对对方产品需求强度的变化。一国对另一国产品的需求强度越强,则国际交换比例对该国越不利,反之则反是。两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充要条件 将葡萄牙的布匹劳动生产率变为3小时,这时,两国之间不会有互惠贸易存在。 因此,假设有两个国家,分别为A、B,各自生产两种产品X、Y,若以C表示生产中所使用的成本,那么两国之间存在贸易的充要条件是:CAX/ CAY CBX/ CBY对比较利益说的评价 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要素禀赋论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原理 里昂惕夫之谜与对要素禀赋论的实践验证 国际

7、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要素禀赋论的基本原理 理论假设 要素密集度、要素富裕度 H-O模型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假设(1) 两个国家,两种要素和两种同质商品。生产要素的初始水平给定,各不相同。 两国使用相同技术。 商品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Y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商品生产规模报酬不变。 两国在生产中均为不完全分工。要素禀赋论的理论假设(2) 两国需求偏好相同。 完全竞争。 一国内要素可以自由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 没有运输成本、关税和其他影响国际贸易自由进行的壁垒。 充分就业。要素密集度 商品的要素密集度:在一个只有两种商品(X和Y)和两种要素(L和K)的世界中,如果生产Y的资本/劳动投入之比(K/L

8、)大于X的资本/劳动投入之比,那么商品Y就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X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要素富裕度 实物定义-如果B国可用资本和可用总劳动的比率(TK/TL)大于A国的这一比例,B是资本富裕型国家,A是劳动富裕型国家。 价格定义-如果B国劳动与资本的价格之比W/R大于A国的这一比率,B是资本富裕型国家,A是劳动富裕型国家。H-O模型 两国由于贸易前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了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的相对价格不同。根据比较优势,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 里昂惕夫之谜与对要素禀赋论的实践验证 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 谜的检验 谜的解释

9、使用资本($1000)(1)使用劳动(2)资本/劳动(1)/(2)1947100万美元货物的出口255018214011100万美元货物的进口3091170181821951100万美元货物的出口225717412977100万美元货物的进口2303168137261958100万美元货物的出口187613114328100万美元货物的进口213211917916里昂惕夫之谜(Leontief paradox)里昂惕夫之谜 结论: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密集性小于进口商品,而美国进口商品的劳动力密集性则大于出口商品,因此,美国的出口格局与H-O模型中的结论相背。 谜的检验(1) 建元正弘和市村真一对

10、日本的贸易结构进行分析发现,从总体上看,日本是劳动稀缺而资本富裕的国家,输出的主要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输入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是从双边贸易,日本向美国出口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从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日本出口到不发达国家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NEXT谜的检验(2) 之所以会这样,他们认为,是因为日本的资本和劳动的供给比例介于发达国家和不发达国家之间,日本与前者贸易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市场占有相对优势,而后者的贸易在资本密集型产品上占有相对优势。谜的检验(3) 对原东德的贸易研究表明,该国出口商品相对于进口商品是资本密集型的,由于原东德大约四分之三的贸易是与东欧其它国家进行的,这些国家相对

11、与原东德而言是资本贫乏的国家。NEXT谜的检验(4) 分析加拿大与美国的贸易发现,加拿大出口品为相对资本密集型,因为加拿大大部分贸易是与美国进行,而美国是个相对与加拿大而言,是资本丰富的国家。 印度的贸易结构分析表明,印度与美国的贸易中,向美国出口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则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谜的解释 人力资本论 自然资源论 贸易壁垒的存在 要素密集型逆转发生 需求逆转 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发展 可获得性说 熟练劳动说 研究开发要素说 规模报酬递增说 技术差距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原材料生命周期说 偏好相似说 产业内贸易理论技术差距论(1) 技术差距论(Technological Gap Theo

12、ry)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APosner)于1961年在他的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一文中提出。技术差距论(2) 技术差距论把国家间的贸易与技术差距的存在联系起来,认为这是一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获得出口市场方面占优势。当一国创新某种产品成功后,在国外掌握该项技术之前产生了技术领先差距,可出口技术领先产品。但因为新技术会随着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对外投资、国际贸易等途径流传到国外,当一国创新的技术被外国模仿时,外国就可自行生产并减少进口,创新国渐渐失去该产品的出口市场,因技术差距而产生的国际贸易逐渐缩小。随着时间的推移,新技术最终将被技术模仿国掌握,技术差距逐渐消失,贸易持续到技术模仿国能够生产出

13、满足其对该产品的全部需求为止。 技术差距论的图形A国的生产、消费B国的生产、消费T0T1T2T3A国生产B国进口时间TB国生产A国出口技术差距论图形说明(1)说明: T0T1为需求滞后,需求滞后取决于收入的因素和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程度。 T0T2为反应滞后,反应滞后的长短取决于模仿国厂商的反应,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和关税、运输成本和外国市场的大小等;技术差距论图形说明(2) T2T3为掌握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能力等; T0T3为模仿滞后,之后模仿国便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出口; T1T3为两国因技术差距而造成的贸易期间。技术差距论(3) 技术差距理论不能解释为

14、什么有些国家处于技术领先地位,而另一些国家则处于落后地位。同时也不能确定技术差距的大小,也没有给出技术差距产生和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的原因。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这方面作了较好的解释。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1) 美国经济学家费农(RVernon)于1966年在产品周期中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中,提出国际贸易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该理论认为,由于技术的创新与扩散,制成品和生物一样具有生命周期,先后经历五个不同的阶段,新生期、成长期、成熟期、销售下降期、让与期。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时间t销售量Q成熟期成熟期衰退期衰退期t1销售下降期销售下降期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2) 在新生期,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和大量

15、的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熟练劳动,生产技术还不确定,产量较少,没有规模经济的利益,成本很高。因此拥有丰富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高收入发达国家具有比较优势。这一阶段的产品主要供应生产国本国市场,满足本国高收入阶层的特殊需求。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3) 经过一段时间以后,生成技术趋成熟,国内消费者普遍接受创新产品,加上收入水平相近的国家开始模仿消费新产品,国外需求发展,生产规模随之扩大,产品进入成长期。在这一时期,由于新技术尚未扩散到国外,创新国仍然保持其比较优势,不但拥有国内市场,而且打开了国际市场。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4) 到了成熟时期,由于生产技术已扩展到国外,国外生产厂商模仿生产新产品,而且生

16、产者不断增加,竞争加剧,由于生产技术已经成熟,研究与开发要素已经不重要,产品由智能型变成资本密集型,经营管理水平和销售技巧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这一时期,一般的发达工业国都有比较优势。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5) 当国外的生产能力增强到满足本国的需求,新产品进入销售下降时期。在这时期,新产品已经高度标准化,国外生产者利用规模经济大批量生产,使产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创新国渐渐失去竞争优势,出口量不断下降。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6) 当创新国完全丧失比较优势,变成净进口者时,新产品进入让与期,创新国让位给其他国家。在这个阶段,不但研究与开发要素不再重要,而且甚至连资本要素也不重要,低工资的非熟

17、练劳动成为比较优势的重要条件。具备这个条件的是有一定工业化基础的发展中国家。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理论(6) 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弗农、赫希(Hirsch)、威尔斯(Wells)等人进一步分析了制成品贸易流向。如下图。 制成品贸易周期与各国贸易地位净出口O创新国其他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t0t2t1t3t4t净进口原材料生命周期理论 弗农在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过程中以制成品为主,而梅基(SPMagee)和罗宾斯(N.TRobins)在1978年将此理论运用于对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原料贸易的分析,提出了原料贸易周期说。 第一阶段是“派生需求上涨”时期。 第二阶段是“需求和供给来源的替代”时期。

18、第三阶段是“人工合成和研究与开发”时期。偏好相似说 国际间工业品贸易的发生,往往是由国内市场建立起生产规模和国际竞争能力,而后再拓展国外市场,因为厂商总是出于利润动机首先为他所熟悉的本国市场生产新产品,当发展到一定程度,国内市场有限时才开拓国外市场。因此,两国经济发展程度越接近,人均收入越接近,需求偏好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贸易可能性也就越大。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的发展经历了70年代中期以前的经验性研究和70年代初期以后的理论性研究两个阶段。 70年代中期以前,西方经济学家迈凯利、巴拉萨和考基马对产业内贸易作了大量经验性研究。产业内贸易经验研究(1) 对“比利时、荷兰、卢森堡经济

19、同盟”的集团内贸易格局变化的统计分析表明:和集团内贸易相关的生产专业化形成与同种贸易类型之内,而不是在异种贸易类型之间,而且效益的产品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产业内贸易经验研究(2) 对36个国家五大类商品的进出口差异指数的计算结果说明:高收入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的结构呈现明显的相似性,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相反。产业内贸易经验研究(3) 对欧共体贸易商品结构的研究结果表明,欧共体制成品贸易的增长大部分是产业内贸易。 对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格局的研究发现:高度发达的、类似的工业国之间横向制成品贸易增长迅速。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1) 70年代中期,西方学者格鲁贝尔和劳尔德对产业内贸易现象进行了理论性研究。格

20、鲁贝尔和劳尔德合著了产业内贸易一书,书中认为,技术差距、研究与开发、产品的异质型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结合以及人力资本密集度的差异(或嗜好的差异)相结合均可能导致产业内贸易。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2) 兰卡斯特和科雷认为产品的差异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产业内贸易的理论研究(3) 戴维斯以进入市场的障碍解释产业内贸易,并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揭示产业内贸易的成因,指出规模经济可以在产业内形成互为竞争力的价格,从而导致产业内贸易的发生。 克鲁格曼也强调规模经济是产业内贸易的基本原因,认为,各国的生产要素越相似,它们的产业结构的差异就越小,从而它们的贸易就越具有产业内贸易的特征。产业内贸易理论的解释 产业内贸易

21、是同一产业部门内部的差异产品的交换及其中间产品的交流。 A、产品差异性 B、规模经济和规模报酬递增 C、偏好相似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1) 格鲁贝尔和劳尔德系数: B=1-(|X-M|)/(X+M),其中,X和M分别代表属于同一产业的产品的出口和进口。当某一产业的进出口相等时,该系数为最大1;如果某一产业只有进口没有出口,或者只有出口没有进口时,该系数为最小值0。产业内贸易程度的测定(2) 新加坡国立大学朱钢体博士对1990年10个发达国家和五个非经合组织国家的187组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的调查计算,是个发达国家的G-L系数平均值为0.6,还发现,化学产品、按材料分类的工业制成品,以及未分类的其他商品的产业内贸易程度最高,表明产业内贸易主要是工业国的制成品贸易,发展中国家间以及农产品的支柱贸易不太普遍。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