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825781 上传时间:2022-06-30 格式:DOC 页数:43 大小: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复习思考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绪 论一、单项选择题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3马克思主义产生于19世纪中叶的(

2、 )时代A.自由资本主义 B.垄断资本主义 C.和平发展 D.资本主义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 )A、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D、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5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6.马克思“包含着新世界观的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是( )A.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B.共产党宣

3、言C.德意志意识形态 D.资本论7.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部分的是(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人类学8.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 )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政治学9.在马克思主义的组成部分中,构成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的核心的是(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C.科学社会主义 D.马克思主义历史学10.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C.资本主义社会生

4、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 A.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12.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13、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是( )A、空想社会主义学说 B、德国古典哲学C、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D、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14马克思把黑格尔的辩证法称为( ) A.合理内核 B.基本内核 C.精髓 D.核心15.“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把哲学当

5、作自己的精神武器”,这个论断的含义是( )A.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哲学的存在方式是物质 C.无产阶级的存在方式是精神 D.无产阶级掌握哲学就由自为阶级转变为自在阶级16.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17.马克思主义生命力的根源在于( ) A.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B.与时俱进 C.科学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D.科学性18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B.共产党的出现 C.十月革命的胜利 D.剩余价值论的发现19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A吐故纳新

6、 B科学严谨 C博大精深 D与时俱进2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 A.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致力于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C.致力于实现无产阶级政党执政 D.致力于消灭私有制和剥削现象21.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A实现共产主义 B.消灭阶级、消灭国家C.实现个人的绝对自由 D.实现人权22.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根本方法( )A、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著作 B.一切从实际出发C理论联系实际 D.实事求是23.马克思恩格斯的( ),是他们创立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条件。A.高尚人格 B.崇高理想 C.奋斗精神 D.学者和革命家的品质单项选择题答案1C 2A 3A 4.

7、A 5.A 6.A 7.A 8.B 9.C 10.C11B 12.C 13C 14.A 15.A 16.C 17.A 18.A 19.D 20.A 21.A 22.C 23.D 二、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及对它的理解2、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必然性3、马克思主义的发展?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43 / 43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哲学是关于( ) A.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科学 C.一切知识总汇的科学 D.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2.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 A.运动和静止的关系问题 B.

8、人与周围世界的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联系与发展的关系问题3.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指( ) A、思维和存在能否在一定条件下等同起来 B、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C、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标准 D、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的问题4.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 )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5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现的根据是(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在于是否承认( ) A.世界是普遍联系和变化发

9、展的 B.世界是统一的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中存在是第一性的 D.世界是可认识的7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 )A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 B对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的不同回答C对世界是否运动变化的不同回答 D对意识有无能动性的不同回答8.唯物主义的三个发展阶段是( ) A.古代原子论、近代原子论、现代原子论 B.庸俗唯物主义、自然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D.朴素辩证法、唯心辩证法、唯物辩证法9.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

10、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10.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 ) A.客观存在的 B.人的意识创造的 C.由神和客观精神创造的 D.由物质和精神两个本原构成的11.客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 ) A.认为理性认识是可靠的 B.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原 C.物质世界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D.认为世界是某种独立精神的产物12.主观唯心主义的特征是( ) A.主张只有理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B.主张只有感性认识才是正确的 C.认为人的精神是崇高的 D.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精神的产物13.哲学上的一元论认为( ) A.世界是统一的 B.世界是发展变化的 C.世界是物质的 D.世界是精神的14.哲

11、学上的二元论否认 ( ) A.世界的物质性 B.世界的精神性 C.世界的统一性 D.世界的联系性15.否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哲学是( ) A.唯心主义 B.经验主义 C.不可知论 D.二元论16.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三个局限是( ) A.主观性、片面性和表面性 B.直线性、循环性和盲目性 C.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D.孤立地、静止地和片面地看问题17.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 )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

12、唯物主义18.“心诚则灵,心不诚则不灵”的说法是( ) A.主张物质和意识具有统一性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B.主张思想就是物质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认为世界是绝对精神外化的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夸大了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19“心想事成“这一观点是( )A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B唯心主义的观点C能动反映论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20“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2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把物质归结为( ) A.存在 B.绝对观念

13、 C.灵魂 D.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2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错误在于( ) A.没有自然科学的依据 B.不懂得一般和个别的辩证法 C.否认物质的客观性 D.是对物质的自发猜测23马克思在哲学上最伟大的贡献是( )A创立了唯物史观 B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C把辩证法与唯物主义统一起来 D确立了能动的反映论24.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 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D.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界定的2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性 B实物性 C客观实在性 D矛盾性26辩证唯物论认为运动是( )A物质的

14、承担者 B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的变化C物体的位置移动 D事物的显著变动27.从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来看( ) A.物质就是运动 B.运动就是物质 C.物质和运动不能分开 D.物质和运动可以分开28.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 A.客观唯心论 B.形而上学唯物论 C.二元论 D.主观唯心论29.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是( ) A.唯心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不可知论的观点 D.可知论的观点30.“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31.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

15、。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这段话表明惠能关于运动的基本观点是( )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B.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的 C.精神运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 D.精神是运动的主体32.否认运动的绝对性,把静止绝对化的是 ( ) A.唯心主义 B.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 D.相对主义33.只承认绝对运动,否认相对静止的观点是 ( ) A.主观唯心主义 B.相对主义 C.客观唯心主义 D.唯物主义34.“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

16、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35.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根本要求是( ) A.承认世界是多样性的统一 B.承认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 C.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D.反对一切形式的二元论36.坚持物质世界是多样性统一的观点是 ( ) A.形而上学唯物论 B.辩证唯物论 C.折中主义 D.二元论37.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的根本分歧是 ( ) A.统一于实践还是认识 B.统一于运动还是静止 C.统一于存在还是非存在 D.统一于物质还是精神38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39.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没有作用

17、B.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作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D.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40.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 A.人脑的形成 B.物质文明的发展 C.语言的发展 D.生产劳动41.“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这一论断是( ) A.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意识的物活论观点 B.把意识同物质等同的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C.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感觉论观点 D.揭示意识起源的正确观点42.从起源说,意识是( ) A.天赋的 B.独立自生的 C.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D.对物质的反映43.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

18、观映象”是指( ) A.意识是沟通客观和主观的桥梁 B.意识是客观精神和主观感觉的产物 C.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而它的形式是主观的 D.意识的形式是客观的,而它的内容是主观的44.宋朝画家文与可住宅的周围有很多竹子。他一年四季注意观察竹子的变化,对竹子的形状、姿态有透彻的了解,因而画出的竹子生动逼真。有诗云:“与可画竹时,胸中有成竹。”这一事实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意识是物质长期发展的产物 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C.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D.物质具有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性45.“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说明(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认识客体的制约 C.意识受主

19、体状态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和形式是主观的46.“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风景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矿物的商业价值,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是 ( )A.先验论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人的感觉具有主体性 D.经验论的观点47.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 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48.错误思想归根结底来源于 ( ) A.人脑的错误判断 B.人的主观想象 C.客观世界 D.落后的思想意识49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20、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50列宁说:“当然,就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也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无疑是相对的”,这里所讲的“非常有限的范围”是指( )A .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和第二性B物质和意识是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C物质是否能为意识所正确反映D意识能否反作用于物质51.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 A.人们的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科学活动 D.思想斗争52.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说:“心不使焉,则白黑在前而目不见,雷鼓在侧而耳不闻。”这段话表明人的意识具有( )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21、D.任意性53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54.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 )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55.关于意识的作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B.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C.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作用 D.既肯定物质的决定作用,又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56.实践是( ) A.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切自觉性活动 B.人们能动地改造世界的

22、对象性活动 C.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的精神活动 D.人们适应外界环境的本能活动57.打制粗糙的石器制造金属工具铁制工具的出现机器的使用电话、电视、计算机广泛使用用遗传工程技术产生克隆羊,这有力地表明实践是( )A.客观的物质性活动 B.历史性活动C.社会性活动 D.能动的不断的发展的活动58.实践主体是( ) A.劳动者 B.人 C.物质世界 D.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59.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 ) A.物质生产实践 B.社会政治实践 C.科学文化实践 D.阶级斗争实践60.人类世界从根本上说是( ) A.自然界的产物 B.脱离自在世界而存在 C.自在之物 D.人的实践活动的对

23、象化6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62.唯物辩证法的总体特征是( ) A.矛盾和运动的观点 B.绝对和相对的观点 C.普遍和特殊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6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在于( ) 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 B.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 C.是否承认矛盾 D.是否承认事物发展的质的飞跃64.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 ) A.都有共同点 B.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 C.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中 D.都没有确定的界限65.科学家洛伦兹说

24、:“可预言:一只蝴蝶在巴西振动翅膀会在德克萨斯引起龙卷风。”这种“蝴蝶效应”的说法 ( ) A.片面夸大了联系的普遍性 B.把联系理解为主观随意的,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C.否认了联系的多样性 D.说明了一事物、现象可以通过一系列的“中介”环节和另一事物、现象发生联系66.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踞,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67.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的滥挖草原上的甘草,虽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

25、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当静止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68.发展的实质是( ) A.事物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中 B.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C.事物处于不断的质变中 D.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69.“一切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存在、发展都是有条件的”是( ) A.机械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辩证唯物论的观点 D.外因论的观点70.辩证唯物主义认

26、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71.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 ) A.量变质变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事物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规律 D.对立统一规律72.汉朝的董仲舒说:“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下;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这是 ( ) A.唯物论的观点 B.唯心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73.看问题,不仅承认“非此即彼”,也承认“亦此亦彼”,这是(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诡辩论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 D.不可知论的观点74.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

27、发展的 ( )A.辩证形式 B.趋势和道路 C.不同状态 D.源泉和动力 75.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A.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的性质和趋势 B.矛盾双方的完全一致 C.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D.矛盾双方没有差别,完全等同76.构建和谐社会的直接的辩证法依据是 ( )A.矛盾的普遍性原理性 B.矛盾的斗争性原理C.矛盾的同一性原理 D.矛盾的特殊性原理77.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是( )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坏向好的方向转化 D.由低级向高级转化78.主要矛盾是指( ) A.矛盾双方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

28、 B.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过程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C.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 D.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始终并规定事物及其过程的矛盾79.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提出“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指 ( )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 D.矛盾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80.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引述列宁的思想,指出“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于 ( ) A.分析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B. 分析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C.分析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 D.具体情况具体分析81.构成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是 ( ) A.普遍性和特殊性

29、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绝对性和相对性 D.对抗性和非对抗性82.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要求我们 ( ) A.坚持均衡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B.坚持均衡论和一点论的统一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两点论和一点论的统一83.“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 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C.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84.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B.矛盾统一性

30、和斗争性的关系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85.唯物辩证法的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辩证形式 B.形式和状态 C.方向和道路 D.源泉和动力86.同质的事物也是有区别的,把它们区别开来的依据是( ) A事物的度 B.事物的量 C.事物的规定性 D.事物的特殊矛盾87.区分事物的依据是( ) A.事物的本质属性 B.事物各方面属性的总和 C.事物的量的规定性 D.人的直觉88.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 ) A.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B.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保持一定量的限度89.鲁迅在评三国演义时说:“至于写人

31、,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这一评述所蕴含的哲理是( ) A.要区分事物的两重性 B.要把握事物的度C.对事物既要肯定又要否定 D.要把事物看作一个整体90.在工作中防止“过”或“不及”的关键在于( ) A.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 B.认识事物的量 C.确定事物的质 D.把握事物的度91.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 A.事物的变化是否显著 B.事物的发展是否迅速明显 C.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界限 D.是否引起部分质变92.在总量没有增减的条件下,事物结构变化也会引起质变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诡辩论观点 C.唯心主义观点 D.唯物辩证法观点93.“不

32、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这段话说明了( )A.质变是由量变引起的 B.量变是由质变引起的 C.质变和量变是相互渗透的 D.量变在事物发展中是不起作用的 94.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观点,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竞争到垄断阶段的变化时( ) A.根本性的质变 B.单纯的量变 C.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 D.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95.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9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 )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

33、又保留97.“是就是是,否就是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信条的实质是( ) A.唯心主义 B.形而上学 C.诡辩论 D.绝对主义98.事物的否定方面是指 ( )A.事物中处于主导地位的方面 B.事物中消极的方面 C.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 D.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99、现象和本质所揭示的是( )A、事物外部表现和内在联系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B、事物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C、事物真象和假象相互关系的一对范畴D、事物的内在要素和它的结构及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100、科学的任务就是( )A、撇开现象认识本质 B、透过本质认识现象C、透过错觉认识本质 D、通过现象认识本质101、在历史发

34、展进程中,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关系是( )A、偶然性总是和必然性相联系,没有脱离必然性的偶然性B、偶然性不起作用,历史进程中一切都是必然的C、偶然性起支配作用,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补充D、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必然性背后隐藏着偶然性102.唯物辩证法认为( )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103.“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论点是( ) A.唯心主义观点 B.辩证法观 C.相对主义观点 D.机械类观点单项选择题答案

35、 1D 2C 3B 4C 5C 6C 7A 8C 9D 10C 11D 12D 13A 14C 15C 16C 17A 18D 19B 20B 21D 22B 23A 24A 25C 26B 27C 28B 29A 30B 31D 32C 33B 34D 35C 36B 37D 38C 39D 40D 41D 42C 43D 44C 45C 46C 47C 48C 49C 50A 51B 52B 53D 54C 55B 56B 57D 58D 59A 60D 61C 62D 63C 64C 65D 66A 67C 68B 69C 70C 71D 72D 73C 74D 75C 76C 77B

36、78B 79A 80D 81B 82C 83D 84D 85B 86B 87A 88C 89B 90D 91C 92D 93A 94C 95A 96D 97B 98D 99A 100D 101A 102D 103B 二、复习思考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及其意义2、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3、物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4、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及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形态和唯心主义的两种形式5、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及其主要表现6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7、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内容及意义8、规律及其特点9、联系的含义和发展的实质10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1、矛盾及其属性12、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1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