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良好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doc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840380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良好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良好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良好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良好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良好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良好习惯养成是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这一名言通俗而又深刻的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尤其是小学教育,是教育当中的基础之基础。人们常说,小学教育就是要打好基础。基础是什么?文化学科是基础,良好的习惯更是基础,且是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什么是习惯?习惯就是人的行为倾向。也就是说,习惯一定是行为,而且是稳定的,甚至是自动化的行为。对于学校来说,“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是日常生活中最平常、最需要解决的问题。长期以来,学校都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并且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可在我们见到的具体的人与事当中,学生的良好习惯并非那么容易形成。在学校的组织下许多学生节假日走向街头巷尾

2、学雷锋、做好事,回到家里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许多学生背规范、守则倒背如流,却随地吐痰、随手扔纸屑;许多学生学习上老师布置的作业可以完成,自觉学习却很难做到。由此看来,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确实是教育中最“实”的基础部分,教育的“质”的指标。一、为什么小学生良好习惯难养成习惯不是先天遗传的,而是在后天的环境中习得的,是一种条件反射。有的习惯是很自然的,不费什么功夫就形成的,有的则需要长期、反复的训练。良好习惯养成更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正是由于它的复杂性和长期性,使得一些追求教育功利性的思想将养成教育打了折扣。1、家庭教育溺爱、包办,忽视良好习惯的培养。当前家庭教育已引起社会广泛的注意,所有的

3、家庭都期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为孩子的教育舍得投入,送孩子炼特长、学文化、补功课已成了大家的热捧,有的甚至明确跟孩子说,只要你学习好,家里什么都不要做,加上大多数孩子都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于是出现了不少家庭对孩子的过分溺爱,什么事情都是家长包办,从而,忽视了儿童良好习惯的培养。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这些“溺爱”“包办”的做法,其教育行为出现了“四过”:过度宠爱、过度保护、过度照顾、过度期望。以致使孩子的自我中心意识膨胀,形成骄横、自私、任性、目空一切、娇气、脆弱、无能等特征。有的家庭即使对孩子有过习惯养成的要求,也难以细化明确,难以说清其中的道理,难以坚持,难以克服自身身上的不良习惯。2、学校教育

4、眼高手低、知识化、成人化。其一以往学校工作中,虽然从指导思想上并未忽视小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问题是教育头绪过多,活动频繁,常常顾此失彼,有始无终;小学生行为规范条目过多,难以逐条落实、以致不少行为规范成为空文;对学生要求过多,缺乏行为指导,甚少发动学生自己分析学生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违规行为的处理不够严格,由于行为规范过多,事实上也难以对违规行为都严格处置。小学生大道理、小道理都能讲一点,但往往都不能见诸行动;多数学生有上进的愿望,也有良好的行为表现,但未必都能坚持。其二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没有真正成为基础教育的目标。小学教育的基础性,其根本的使命是为学生今后各方面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提升学生各

5、方面发展的潜能。因此,小学教育应该坚持和体现基础性原则,重视良好习惯养成目标的达成。诸如“孝敬父母”、“谦虚礼让”、“讲究卫生”、“勤劳节约”、“遵守规则”、“自主学习”等。都是作为一个社会公民所必须具有的基本修养,也是小学教育的基本目标,其它更多目标既必要且重要,但应该以现实的需要为基础,渗透在当下学生的需要之中。其三是道德认识与道德实践相脱离。长期以来,把道德教育当做一种知识体系来传授。忽略了道德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教育这一特性。以传授道德知识为特点的小学道德教育,其教育内容是按知识的逻辑体系进行建构,然后再按知识教学的方式进行,是“读道德”。“背道德”的教与学的方式,即远离道德知识得以产生和

6、运行的历史的、现实的生活,虚构一个虚幻的道德知识世界,热衷于对道德知识的记诵和逻辑的演绎,而遗忘了道德知识所蕴涵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更缺乏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致使学生的道德知识与道德行为严重脱节。其四是道德评价以考试分数来评价。我们见过许多类似的思想品德考试试卷,都比较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评价的是学生的道德认知,而不是评价学生的道德行为以及实际的道德发展水平。对学生的现实生活关注不够,这种做法,使不少学生将思想品德分数的高低与道德品质的好坏画上等号。上思想品德课的目的不是为了得到道德水平的提升,而是为了考试过关。这种思想品德教育不但起不到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作用

7、,反而成为应试教育的手段。道德教育评价不道德,不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这也是我们小学道德教育长期处于低效甚至无效的重要症结之所在。道德是实践的知识,它不是脱离于人的实践之外的一种知识体系,而是一种实践智慧。所以在小学道德教育的评价体系中,道德知识虽然也应该具有一个合理的比例,但更重要的是评价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所反映出来的道德行为。3、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步调不一,难以形成合力。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怎样成长,各有家规,学校对孩子的培养是遵循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学生遵守公共规则,社会需求希望孩子将来适应社会发展,能为社会的发展作出有益的贡献。学校与家庭,学校与社会都会存在一定的规则和教育

8、差异,也就是步调不一,难以形成合力。二、怎样让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成为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1、提高认识,明确养成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著名教育专家关鸿羽说:“养成教育是管一辈子的教育,是教给少年儿童终身受益的东西,它与素质教育密切相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说:“大量事实证明,习惯决定一个人的成败,也可以导致事业的成败,最根本的教育就是养成教育”。由此可见,诸多教育家从大量的研究中,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习惯改变人的一生。小学生正处全面打基础的阶段,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身心迅速发展又极具可塑性的阶段,应当紧紧把握住这个有利的施教时期,从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入手,通过养成教育培养他们良好的文明

9、习惯和传统美德,引导他们懂得做人最基本的道理,不仅对他们当前的和谐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发展和终生幸福,而且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教育和文明程度的提高也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2、引导学生充分的参与。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儿童,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儿童参与。儿童参与在我国教育界是一个应引起非常重视的问题。中国人习惯了老师、家长规定学生做什么、要怎么做,就良好习惯养成而言,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是很可怕的。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是主人,我们就是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求,而不是外在强制。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要

10、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这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的。首先,与学生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明确小学生应养成哪些良好的习惯,定家规、定班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这一点一点要从下至上,发动学生、家长以及老师都参与,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总结出通俗易懂的条目。再进行适当的分类。如:干干净净迎接每一天,早读时间不闲聊,课堂上主动发言,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等。学生自己参与制定的习惯目标比较容易接受并赋予行动。3、让学生在丰富的活动中得到体验。学生的大部分活动时间都在学校,良好习惯养成的主要途径

11、也就自然而然地体现在学校的活动之中。首先,要让小学生每天都能看到范例,学校不妨将学生订出的条目变成画面、拍成DVD,内容是从进校门开始,上下楼梯、课堂学校、课间活动、出操集合、环境卫生,一直到放学每个环节都有示范视频,每天中午校园电视台播放,给学生留下规范的痕迹。其次是改变过往校园内值日生的名称和功能。目前,小学校园内值日生,从名称上看,值日就是这一天的管理,如何管理,小学生都习惯了值日就是抓人、记录、扣分,通过这三项来达到管理作用,其实这样很不好,在教育功能上有缺失,培养学生从小就知道当官就能管别人,助长了权力欲望,我们认为可以将“值日生”名称改为“文明劝导员”,“文明劝导员”主要是以自己的

12、文明行为来感染周围的同学,对确有不良习惯的行为进行劝说引导,不是抓人、扣分,这对周围同学起到的是榜样作用,同时又体现出了完全的服务意识。其三是增开孝心作业,这一举措可以将养成教育延伸到家庭,人们常说家庭是第一学校,孝敬长辈,自己的事自己做等都是良好习惯的重要内容。这一作业是让学生把孝敬长辈的行动、感受记录下来,请家长和老师评价,以作业的形式记录,还可以帮助学生持之以恒的坚持,有助于形成家校互动和良好习惯的养成。4、坚持持久的训练。美国心理学家做过一个研究,发现人的一种动作重复21天就会初步成为一个习惯,就是说,一个习惯的形成,一定是一种行为能够持续一段时间,测算大概是21天,如果这个动作重复9

13、0天就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习惯,稳定的习惯。这一项研究告诉我们,习惯养成除了有明确的要求,充分的体验,还要靠持久的训练。训练最好以班集体为基本单位,对每个学生建立一本良好习惯养成记录本,在训练过程中,针对班上的实际情况,要适时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每个学期重点培养1至2个习惯,培养过程中分基本形成和稳定形成,每形成一个良好习惯都在成长记录本上登记,这样坚持不断的训练下来,小学六年时间就可以为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5、改革评价方法。习惯的形成过程就是某种动作或行为逐步达到自动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由外控逐步到内控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个体会发生许多相关的变化,比如态度的

14、变化,语言描述的变化、情绪反应的变化、动作准确程度的变化、外在控制力强弱的变化等等。当然也包括外在行为的变化,如果在这一过程中,对个体进行有规律的行为跟踪观察和记录,通过分析行为变化及其他相关变化的程度,就能对习惯是否养成作出评价,这种方法在学校教育中称为行为观察法,其方式可以建立成长记录卡,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习惯养成方面的记录,通过记录分析来评价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程度。它是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诊断相结合而得出的结论。6、广泛动员社会和家庭,形成养成教育齐抓共管的格局。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有专门的教育工作者,作为养成教育的“龙头”。以学校为龙头,学校主动与家庭、社会联系,建立起一个教育网络。

15、学校主动架起家校沟通的桥梁,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家长会、讲座等交流学校和家庭的教育观点、统一教育目标,形成教育合力。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的优化,父母的言传身教等对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起着重要的作用。学校也要创造条件帮助孩子从社会上吸取有益的东西。丰富的体验、会促进学生良好习惯的形成。比如组织学生走上街头为民服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等等。此外,我们也不能忽视孩子的自我教育。孩子一旦学会了自我教育,既能不断深化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还能训练和发展出良好的意志力。总之,一所小学,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教育教学;一个家庭如果不重视习惯的养成,就谈不上家庭教育。良好习惯的养成毫无疑问的成了小学教育的核心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它离不开学生的参与、体验、内化,也离不开学校引导、训练、坚持,还离不开家庭、社会的重视、熏陶、合作。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