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问题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对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基于问题为基础展开学习和教学已成为一种基本的改革思路和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法是对发展性教学理论的研究探索,其宗旨是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从问题信息中归纳出一定规律、运用规律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以“问题式教学法”来感召新课程改革下“以学生为主体的主题,从而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本文根据历史课堂教学实践,从问题式教学法提出的背景及其紧迫性、问题式教学法的内涵和特点、问题教学法的实施、需要注意的问题等四个方面对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式教学法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新课程; 问题式教学
2、法; 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参与、合作、自主、探究,它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更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个体化发展。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积极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究学习。以问题为中心来开展教学活动的“问题式教学法”在许多学科中进行了尝试,并且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笔者作为一名普通的中学历史教师,也对“问题式教学法”进行了探索与实践,并且把它带进了历史学科教学中,进行了尝试。我觉得在中学历史学科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可以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能言堂、乐言堂,让课堂成为他们的话语自由空间,做课
3、堂的主人。 一、问题式教学法提出的背景与实施的紧迫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古人早已认识到问题对学习的价值,指出质疑是学习的源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则从教师职责的角度明确规定了教师“解惑”的功能。被荣为“德国教师的教师”的第斯多惠有一句至理名言“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由此可见,具有敏锐的问题意识,善于发现问题,并能孜孜以求地探索解决问题,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
4、征;培养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应该是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的突破口,也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突破口。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基础教育领域提出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就是教师为学生设计环境,激发学生独立探索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意识与习惯。近代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五步教学法”: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使得问题教学程序化、模式化。当代有的外国学者提出科学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多深化,越来越能启发新问题的问题。当前,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在课堂教学中以研究问题为基础来展开学习和教学已经成为一条基本的改革思路。这条思路已经将研究性学习延伸到了日
5、常的课堂教学之中,形成了“问题教学”思维,这就是目前最时髦的“问题式教学”。 1999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扬弃陈旧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吸收前人优秀的地教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是时代对现代教学的要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也明确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二、问题式教学法的内涵与特点 (一)问题式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问题式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
6、实际出发,科学地设计问题,巧妙地提出问题,通过师生的互动,启发学生敢于和善于提问,理论联系实际,围绕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解决学生认识上的错误和模糊观点,然后得出正确结论的教学方法。 即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再提出问题从而构成教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主动地获得探究问题的答案。问题教学法从其心理机制看属于探究性的,使用知识不是教师直接提供的,而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因此其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问题式教学法的特点 1、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
7、而是设置问题情景,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激起学生探索研究的热情,使学生的认识在原有的基础上逐步提高,逐步地得出结论。 2、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由于问题是围绕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学生只有仔细地、认真地钻研了教材,才有可能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学贵有疑,有疑才能促使学生进一步思考,这样就促使学生更认真地读书,进一步去读书。 3、师生的感情得到充分的交流。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摆在学生面前,他们总想寻求答案。如果这些问题对于他们的知识储备来说,相距并不太远,互相间的争论研究,就常常会撞击出思维的火花,使他们获得思维的乐趣,课堂的空气就比较活跃。而教师是讨论的主持人,他总在矫正航行,使问题的讨论
8、不致偏离中心,扯得太远。从学生的发言中,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的缺陷,及时给予启发引导,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也必然会切合学生的需要,帮助学生得到正确的答案。 三、问题式教学法在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 (一)教学结构与程序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遵循这样的一个教学设计流程:设计问题(呈现)遭遇问题自我指导学习利用新知识解决问题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其中,每一环节都可以根据需要省略或是反复执行,学习过程的反思与评价贯穿于过程始终。问题可以是由教师发现并设计,也可以是师生共同设计。根据以上的流程可以设计这样的教学活动: 导入新课产生问题解决问题总结与概括巩固与应用。 1、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已学过
9、的旧知识,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寻找已知与未知的连接点,把握教学的针对性。 2、自主阅读,产生问题 自主阅读就是让学生结合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般设计成导读提纲)自主阅读课本,然后解决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用5分钟时间快速全面阅读教材,整体感知。第二步,重点阅读,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教师列出问题,分感知类与理解类,教师根据已知与未知的连接点,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学生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自学,通过阅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把学生提出的感知类型问题让学生当即解决。把与教学重点密切相关的问题列在黑板上,让学生分组讨论。 3、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进行小组讨论:学生经讨论知道是什么,初步了解为什么?
10、进行全班讨论:教师将在小组讨论中未解决的重点、难点、关键问题拿到全班讨论。这一阶段是从感知到理解的阶段,教师要注意设疑导学,促学生感知;精心诱导,促学生理解,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4、知识梳理,总结概括 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对本课进行简单总结。让学生谈学习所得,提出尚未解决的问题,老师精讲知识结构,强调重点、关键,解决难点,提出技能与能力方面的要求。 5、知识迁移,巩固应用选择练习范例或典型问题,做好知识向技能、智慧的转化,注重能力的培养。要精练、巧练、方法多样化,努力达到举一反三之目的。同时,教师应善于洞察学生对问题的解决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课堂教学调控,一般以5分钟为宜。 (二)问题设计应
11、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教师必须对教学大纲和教材准确理解、充分掌握,对历史概念准确理解和把握,在此基础上设计好每一个问题,不能违背教学大纲的主旨精神和要求。 2、梯度性原则。人们认识问题时往往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由表象到本质,由已知到未知,因此在设计问题时,问题要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由现象到本质。 3、层次性原则。学生的知识维度是多层次的,有优秀的或相对落后的,设计问题时需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自己解决几个问题,问题过难过易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知识的掌握。 4、启发性原则。问题教学法是一种启发式教学,层层设问即层层启发,提出的问题不是由教师越俎代疱,而是诱导学生思维,启发他们跟着老师,
12、跟着问题的思路,进行逻辑推进得出正确结论。 5、全面性原则。问题教学法的课堂教学,设计的问题尽可能要涵盖每个课时的全 6、开放性原则。设计好的问题不一定只有一个答案,有的问题会有几种结论。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对不同的结论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学生各执一词时,教师既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自由争论,也可以参与辩论,但不能压制学生的思维,这样,既活跃课堂提高了学生的思辩能力,又可留下一定的课后问题将课堂教学引向深入。 (三)设计问题的类型 1、判断型问题。这里是指对历史事实、概念、结论等作出判断或识别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不对”、“是不是”、“是这样,还是那样”等问句。(例如:“有人说汉武帝信仰佛教,
13、你认为对不对?) 2、叙述型问题。这是指对历史事实、概念、结论以及历史的阶段特征、基本线索和发展过程等进行叙述的一类问题,设计有“是什么”、“怎么样”等问句。 3、述理型问题。这是指对历史事物发生的条件与原因、条件与条件之间、原因与结果之间等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的一类问题,设计有“为什么”等问句。 4、评价型问题。这是指对历史人物、历史现象等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类问题。设计有“对你有怎样的评价”等问句。 5、运用型问题。这是指对拟定的历史情景或可联系的现实,要求学生用新获得的知识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设计有“当你你该怎么办”等问句。前两类问题,主要检测的是学生对于历史事实、概念以及结论的再认再现
14、能力,思维要求相对不高,尤其是问题设计的封闭性直接影响到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这对于促进学习和强化记忆历史基础和知识仍具有一定的作用。后三类问题,思维均具有一定的扩散性。与前两类问题相比,它具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然,而且要求知其所以然;不仅要求学生知其现象,而且要求知其本质;不仅要求知其局部,而且要求知其全面;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学生运用。因此,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尤其是创造性思维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价值。 从优化历史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角度出发,我们不仅要恰当地运用前两类问题,更要注重对后三类问题的设计和运用。 (四)设计问题的要求 1、所提问题应该
15、难易适中,是学生感兴趣的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假如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感兴趣,即使这个问题设计得再完美,也不能发挥“问题教学”的作用。正如前面所提到的,问题太难或太易,都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因而,教师设计问题时应该力求难易适度。 2、问题不在多而在于精 课堂教学提问要讲究艺术,上一节课,可以提出许多问题,但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有利于教学的。据调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能同时考虑到学生情况和教材问题的仅是少数。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时,不应只追求数量,而更应注重质量,要给学生有足够思考和讨论的时间,最好能为一节课设计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这就有个设问适度问题。有的老师一节课设问像连珠
16、炮似的一个接个,有时多达几十个。学生几乎没有思考讨沦问题的时间,更不要说提出创造性的见解。随着学生年龄的增加,自我意识增强,普遍存在怕错心理。尽管老师在台上努力发问,台下学生却鸦鹊无声,重要的原因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思考时间,导致学生对问题来不及思考,无法回答,不敢回答。所以,课堂设问的次数要适度,做到少而精,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和讨论的时间。 3、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学问千千万,关键在一问”。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年教授也有一句名言“学问学问,关键在问”。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JW盖泽尔把“问题”分为三类
17、,即呈现型、发现型和创造型。呈现型问题指的是由教师或教科书给定的问题,其思路和答案都是现成的,直接体现着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考。显然,这类问题并非学生主动参与的产物,而且往往追求标准答案,因而一定程度上压抑求异、质疑的精神。相比之下,“发现型”和“创造型”问题更具有创造价值。这两类问题的共同特点是:、从问题产生过程来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探索的结果,是”愤”“悱”的结果,具有一定的自主性。、从问题解决的过程看,由于具有强烈的内驱力,学生一般会孜孜以求,探究解决,表现出执著的追求性。、从问题的本身特点看,它不是在老师统一要求下的产物,会更有个性,是个性思维的表现。、从问题的答案来看,具有定的
18、开放性。正如前面所述的美国教育考察团到上海考察课程改革所听的那个课例所示,最好的问题是发现型和创造型的问题,问题教学的最高境界是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五)问题式教学法在历史课堂的实施我曾经跟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有一位导师带了一个中国留学生和一个外国留学生,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一个难题无法解决。一天外国留学生提出了一种解决的方法,可他不会具体演算操作,正好中国留学生会这个方法,于是中国留学生花了很大的精力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而教授对攻克难题的奖励基金是这样分配的:外国留学生得八成,中国留学生得二成。为什么结果会如此悬殊呢?学生产生疑问了。我用爱因斯坦的话引证
19、了这个疑问,“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创造也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也是深入学习的起点。运用问题法进行教学,首先,教师必须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教学内容处理彻底;其次,要钻研学生,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基础怎样,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设计。我认为“问题教学法”在课堂上的运用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前置式问题教学法(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在对教学内容总体把握地基础上,结合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从而将学习内容设计为若干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问题。规划教学流程,以恰当的方式呈现问题情境。当然教师的提问要简捷,目标要明确,紧紧抓住授课内容进行问题设计
20、,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疑导学。比如以进行世界历史(人教版)下册第4课经济大危机一课教学为例,以经济大危机的视频导入新课,揭示教学目标后,展示导读提纲,让学生根据导读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哪些危机?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及其危害。罗斯福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当选美国总统的?罗斯福新政的内容有哪些?新政的实质是什么?罗斯福新政对美国和世界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问题的设计统揽本科全部内容,既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难易适当,因而能诱导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在“问题教
21、学法”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适时的提示与点拔会使学生的问题式思维更加有效。二是后置式问题教学法(学生向教师提问)。求知欲、好奇心重是青少年学生与生俱来的特点,而产生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必要环节。同时初三和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地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思维的独立性、创造性需求更加明显,同时学生在学科知识和生活经验上都有了一定的积累,这些都为教学中采用“问题教学法”提供了保证。学生的提问就是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反馈提问。学生在自主探究、学习讨论的过程中,对发现和生成的新问题需要及时处理的心情更迫切。所以学生向教师提问,教师再结合学生的“问题”组织教学,正是体现了在新课改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22、注重学生的本身发展需求,去激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进而产生一种主动探究历史,追求真理的欲望。在进行教学前教师需要事先先布置让学生认真通读粗读要讲授的课,同时要设计好问题,导入新课后,先由学生自己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由教师精炼问题,组织大家讨论,讨论可以小组形式或自主形式,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走向后台,真正起到组织、点拨作用。比如:我在讲世界历史(人教版)上册美国南北战争一课时,布置预习任务后,课堂导入新课,然后发下问题纸,让学生写下自己遇到的问题,并对进行讨论、回答,就有个学生提问了,“老师,在南北战争中林肯用战争手段粉碎了南方奴隶主的叛乱,维护美国的国
23、家统一。咱们中国大陆和台湾也处于分裂状态,也面临国家统一问题,还有台独分子闹独立,为何我们国家领导人还是要坚持一国两制,而不是动用武力直接收复台湾?若采用了一个国两制,大陆不能派军队驻守台湾,怎能谈得上对台湾拥有主权?若像林肯那样用武力统一的方式解决多彻底!”这个问题使我震惊,因为他才初三啊,居然从美国内战联系到了我国的国家统一问题。从这个问题的提出我们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问题逐渐向深层次迁移。由此可见“问题教学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独立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和决心等多项优良品质。四、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在运用问题式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应用以下四个方面的教学
24、策略。(一)创建良好的问题情境良好的问题情境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学科特点和学习者特征,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对问题情境的体验中产生问题意识、发现并提出探究的问题。教师在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和培养学生提问题时要注意对教学是有价值的,所谓有价值的问题应具备四个特点:1、探索性:问题的提出是以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为基础,并有一定的难度,能引起学积极思维。2、启示性:启示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3、扩展性:在每节课的具体教学中,可以由一个母问题带出若干个子问题。使问题教学有层次成体系。4、现实性:课堂教学问题情景的创设应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实
25、际而提出,使学生感到学习知识的现实意义,认识到知识的价值,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提供必要帮助教师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是以指导者、促进者的身份出现的。具体学科任务的解决是以学生自主探索为主进行的,但是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如何组织学生提出发现型问题、创造型问题是教师首要的工作,具体说要设置好的情景、设计好的提问指南卡,只有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概括、归纳和总结,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教师要把握时机,从旁指导,促进学生技能的掌握和知识的迁移。(三)进行及时的评价为了保证问题解决的顺利进行,还要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值得注意的是,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
26、再只是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应该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评价,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等因素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新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同学间的相互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要保护学生的质疑积极性 保护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多一些宽容。问题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工程,在之过程中,教师要多鼓励,对学生积极参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行为及时加以肯定。皮格马利翁效应告诉我们,对学生期望越高,学生成功的几率就越大,教师的信任可以化作进步的动力。相反,冷嘲热讽、不恰当措辞则会扼杀学生的上进心。实行问题教学,对
27、于学生提出幼稚的、古怪的问题一定要持宽容的态度,要允许学生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欢迎质疑,欢迎争辩。通过一步步引导,使学生走出幼稚,培养较强的问题意识和能力。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形成师生互动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生动活泼的课堂才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课堂。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问题式教学法是非常有必要的,它不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活跃课堂气氛,更有小弟完成教学任务,而且培养了学生之一的兴趣和能力,养成养成好思好问的良好习惯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创新精神,从而为中学生全面提升的素质打下坚实基础。但也应看到,在问题教式学法的实施时,必须克服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形式化和绝对化的倾向,只
28、有这样“问题式教学法”的实践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问题式教学法”的运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主动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助于革新教师的教学理念,确立教学工作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力戒从教师的教出发的思维习惯;有助于教师的角色由以前单纯的施教者转化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的学习由以前被动听讲、被动接受的被动学习状态转化为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讨论探究,提问质疑,应用实践,整体素质提高。“问题教学”的实践要求我们教师以现代教育理念、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充分运用现代教育媒体。问题教学这种开放式教学,向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历史教师不断学习、实践。 参考文献1王道俊,王汉澜 .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梁平.新课程与学习方式的变革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3郑金洲.问题教学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4黄俭,周双宝.高中历史研究性学习课及其教学策略摭谈J.学科教育,2003,2.5余德生让课堂充满问题让问题充满思考新课程标准下运用问题教学法初探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8.- 9 - /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