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848846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标准工程地质与土力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工程地质与土力学适用专业: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开设学期:第二学年第一学期学 时:64学 分:4一、课程性质及作用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专业一般课程。工程地质与土力学是以工程地质学和土力学的基本理论为基础,研究工程结构和基础工程设计与计算问题的一门学科,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课程通过任务引领型的项目活动,使学生能从技术的角度去认识和解决有关工程地质方面的问题;通过教学和实习、实验能得到一些基本技能的训练,学习搜集、分析和运用有关地质方面资料、图件,并结合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进行初步评价;从

2、土的成因出发,分析土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影响土的性质变化的主要原因,并根据土的主要工程特性进行科学的分类。本课程是交通土建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培养本专业的高级实用型技术人才提供必要的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本课程的前续课程有:土建力学,后续课程有:公路勘测技术、路基工程技术、桥梁下部结构技术、路面工程技术和隧道工程技术。二、课程设计思路1.课程设计理念课程根据高技能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要求,以职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主线,构建理实一体、任务驱动的教学体系。课程设计基于专业调研、岗位工作任务的分解、学习领域的构建和学习领域的构建等工作过程。教学内容的选取紧

3、紧抓住高技能人才培养所要求的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构建了基于工程地质勘测设计单位对于工程地质勘测实际应用需求的教学内容和体系,体现工学结合的设计理念。2课程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课程内容;变知识学科本位为职业能力本位,打破传统的以“了解”、“掌握” 为特征设定的学科型课程目标,从“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出发,设定职业能力培养目标;变书本知识的传授为动手能力的培养,打破传统的知识传授方式,以“学习情境”为主线,创设任务(单元),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本课程标准以交通土建类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本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

4、学生的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相关考核要求,确定本课程的工作模块和课程内容。为了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思想,本课程按工程地质认知、岩土体边坡稳定性分析、地质图阅读、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分析、工程地质勘察、土力学认知、土的压缩及土压力计算、土体强度及地基承载力分析等8个方面进行课程内容安排,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野外地质实习和土工试验,加深课程内容的理解。三、课程目标1专业能力目标1)能用肉眼鉴定常见的造岩矿物和三大类岩石,初步评价其工程性质和风化程度;2)能描述一般的地质构造类型,具有阅读一般地质图的能力;3)能说明地貌类型、地下水类型和变化规律,分析本地区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对公路建设的

5、影响,并确定有关的防治措施;4)描述公路工程地质勘测的内容,并能在公路工程勘测、设计及施工中懂得搜集和应用有关工程地质资料,对一般的工程地质问题作初步评价;5)能描述有关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工程性质,地基应力,应变,强度的基本概念、基本计算原理和实际计算;6)能说明地基沉降量计算原理,应用分层总和法计算基础总沉降量,描述沉降与时间关系;7)学会一定埋置深度的基础下的地基应力计算及桥台后填土引起的基底附加应力计算;8)会操作土的密度试验、含水量试验、固结试验和直接剪切试验,并能整理试验结果和编写试验报告;9)能说明地基承载力确定方法及其适用条件;10)能进行受力分析和计算作用于挡土墙上的土压力。2

6、. 社会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明确的职业理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吃苦耐劳的精神;2) 培养学生与人协助工作的良好品德,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言行一致的思想作风,踏实肯干、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3) 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不断追求知识、独立思考、勇于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4) 具有面向基层、服务基层、扎根于群众的思想观点。3. 方法能力目标1) 搜集、整理、分析资料的能力;2) 与他人沟通的能力;3) 规划组织工作能力;4) 团队合作能力;5) 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 系统化思考的能力。四、学习情境设计1学习情境划分序号学习情境任务单元参考学时1工程地质认

7、知1工程地质学认知162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认知3地下水认知2岩土体边坡稳定性分析1岩体结构与边坡破坏分类42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3地质图阅读1地质图分类42地质图阅读与分析4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分析1崩塌和滑坡分析42泥石流、岩溶和地震分析5工程地质勘察1工程地质勘察102岩石、矿物识别3滑坡、岩溶野外勘察6土力学认知1土的三相组成82土的工程性质分析3土的工程分类4含水量、密度、液塑限试验7土的压缩及土压力计算1土的应力分布与计算102土的压缩与地基沉降3土压力计算4土的固结试验8土体强度及地基承载力分析1土的强度指标与测定82地基承载力分析3土的直剪试验2学习情境描述表2 学习情境1学习情境1

8、工程地质认知学时16学习目标 具有根据矿物的物理性质及三大岩类的特征加以鉴别的能力; 会识别常见的主要矿物及岩石; 具有分析岩层产状、水平构造、倾斜构造、褶皱构造、断裂构造的能力; 会识别常见的主要矿物及岩石,为合理地选择建筑材料服务; 会对一些基本的地质构造形态进行野外识别,且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 具有认识地形、地貌的成因及分类和区分各类地貌、地形的特征的能力; 会对各类不同的地貌形态进行分析,应用到工程中去。 具有对地下水的分类和分析能力; 能会描述各类地下水对道路工程的影响。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任务1 :工程地质学认知(8学时)1. 造岩矿物;2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3岩石工程地质性

9、质;4地质年代,地质构造。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模型教学任务2:地貌与第四纪地质认知(4学时)1山岭地貌、平原地貌、河谷地貌、平原地貌;2第四纪地质。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模型教学任务3:地下水认知(4学时)1地下水及其类型;2地下水物理性质和化学成份;3地下水运动规律。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教学媒体与设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多媒体教室矿物和岩石标本地貌模型在土建力学之后学习。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讲师及以上职称。表3 学习情境2学习情境2 岩土体边坡稳定性分析学时4学习目标 会对一些基本的地质构造形态进行野外识别; 会阅读地质平面图、地

10、质剖面图及地层柱状图。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任务1 :岩体结构与边坡破坏分类(2学时)1.岩体结构;2.岩土体强度理论。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任务2:岩质边坡的稳定性分析(2学时)1.边坡破坏类型;2.岩质边坡的稳定性。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教学媒体与设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多媒体教室在土建力学之后学习。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讲师及以上职称。2.具备丰富的工程地质防治设计或施工经验。表4 学习情境3学习情境3 地质图阅读学时4学习目标 描述岩质边坡的破坏类型; 能根据岩土体强度理论岩质边坡的稳定性; 具有了解结构面与结构体的类型、特征的能

11、力; 能够绘制结构面玫瑰花图,描述岩质边坡的破坏类型。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任务1 :地质图分类(2学时)1.地质图的类型与规格;2.地质条件在地质图上的表示。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工程实例任务2:地质图阅读与分析(2学时)1. 地质图阅读;2. 地质图分析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工程实例教学媒体与设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多媒体教室在土建力学之后学习。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讲师及以上职称。2.具备丰富的工程地质防治设计经验。表5 学习情境4学习情境3 常见不良地质现象分析学时4学习目标 具有对常见不良地质现象成因、类型等分析的能力; 能对不良地质

12、现象对工程造成危害进行分析、预防和整治。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任务1 :崩塌和滑坡分析(2学时)1. 崩塌的类型与形成条件;2崩塌的防治3滑坡的形态与形成条件4. 滑坡的防治。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工程实例任务2:泥石流、岩溶和地震分析(2学时)1. 泥石流的分类与形成条件;2泥石流的防治3岩溶的类型与形成条件4. 岩溶的防治;5. 地震的成因类型与分级;6地震的分布。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案例教学教学媒体与设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多媒体教室在土建力学之后学习。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讲师及以上职称。2.具备丰富的工程地质防治设计或施工经验。表6

13、 学习情境5学习情境1 工程地质勘察学时10学习目标 具有进行资料研究、调查与测绘的能力; 会应用所学方法,对各种工程进行地质勘察; 能用肉眼鉴定若干常见的岩石、矿物的种类; 能独立确定岩层产状; 具有分析断层与褶皱构造的能力; 能描述地质构造现象; 能在野外进行滑坡、岩溶勘察。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任务1 :工程地质勘察(2学时)1. 工程地质勘察方法;2. 路基工程、桥梁工程、隧道工程、桩基础工程的地质勘察。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任务2:岩石、矿物识别(4学时)1岩石、矿物的识别;2地质构造的描述。任务驱动、野外实训任务3:滑坡、岩溶野外勘察(4学时)1不良地质现象的分布与特征;

14、2滑坡、岩溶野外勘察。任务驱动、野外实训教学媒体与设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多媒体教室工程地质实训基地在土建力学之后学习。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讲师及以上职称。2.具备丰富的工程地质防治设计或施工经验。表7 学习情境6学习情境1 土力学认知学时8学习目标 描述土的三相组成; 具有计算土的工程性质指标的能力; 掌握土的工程分类 独立完成土的密度、含水量和液塑限试验,会对试验结果做出准确结论。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任务1 :土的三相组成(2学时)1. 土的三相体;2. 土的成分;3土的结构;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任务2:土的工程性质分析(2学时)1土的物理性质指标

15、;2土的物理状态指标。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任务3:土的工程分类(2学时)1土的颗粒分析;2土的工程分类。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任务4:含水量、密度、液塑限试验(2学时)1土的含水量,密度,液塑限。任务驱动、实验教学媒体与设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多媒体教室校内实验室在土建力学之后学习。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讲师及以上职称。2.具备土工试验经验。表8 学习情境7学习情境1 土的压缩及土压力计算学时10学习目标 具有对土中自重应力、压力分布、附加应力以及建筑物基础下地基应力计算的能力; 会应用基础沉降原理及土体压缩试验资料,利用应力面积法计算地基最终沉

16、降量; 能根据相关理论,计算挡土墙的静止土压力和主动土压力 独立完成固结试验,会对试验结果做出准确结论。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任务1 :土的应力分布与计算(2学时)1. 土的自重应力;2. 土的附加应力;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模型任务2:土的压缩与地基沉降(2学时)1土的压缩性;2沉降量。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模型任务3:土压力计算(2学时)1静止土压力计算;2库伦土压力计算。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任务4:土的直剪试验(2学时)1土的固结试验。任务驱动、实验教学媒体与设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多媒体教室校内实验室在土建力学之后学习。1大学

17、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讲师及以上职称。2.具备土工试验经验。表9 学习情境8学习情境1 土体强度及地基承载力分析学时8学习目标 描述土的强度理论、强度指标; 描述土的极限平衡理论,并根据其判断土样所处的状态; 地基承载力,说明其破坏的阶段,会利用规范确定地基承载力; 说明土的抗剪强度指标的测定方法; 独立完成直剪试验,会对试验结果做出准确结论。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和建议任务1 :土的强度指标与测定(4学时)1. 摩尔库仑破坏准则;2. 土的抗剪强度指标。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模型任务2:地基承载力分析(2学时)1地基容许承载力;2地基承载力确定。行动导向、多媒体、互动、任务驱动任务3:土的直

18、剪试验(2学时)1土的直剪试验。任务驱动、实验教学媒体与设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教师执教能力的要求多媒体教室校内实验室在土建力学之后学习。1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或讲师及以上职称;2.具备土工试验经验。五、实施建议1学习材料选用与编写(1)教材应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充分体现任务引领、项目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2)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3)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项目要具体,确保工程实际中的构件制作方法都能训练到位。2教学组织与设计(1)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工作任务引

19、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2)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理论与实践教学一体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掌握钢结构制作的方法与流程。(3)在教学过程中,要创设工作情景,同时应加大实践实操的容量,在实践实操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4)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有良好的结合。(5)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发展趋势,贴近工地现场。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6)

20、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3课程考核与评价(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模式。(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项目成绩、综合测试,全面评价学生成绩。(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4)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平时成绩+能力训练+自评成绩+期末课程综合能力成绩。其中平时成绩占15%,能力训练项目的实训报告成绩占40%,学生自评成绩占15%,期末课程综合能力成绩占30%。(5)项目的评分标准在学期初就公布

21、,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对照评价考核标准,努力提高项目完成质量。4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包括条件)(1)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2)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3)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4)建立一支适应本专业稳定的、开放性的、具有丰富实践施工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一、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合一的功能要求。(5)校内应有“多媒体教室”、“土工试验室”和“地质实训室”,校外应有“地质实训基地”。9 /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