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doc

上传人:清凉的夏天 文档编号:5852188 上传时间:2022-07-03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185.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成教特色专业)目 录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诞生 3第二章 鲁迅的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 5第三章 叶绍钧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 8第四章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 10第五章 初期新诗和郭沫若的女神等诗集 12第六章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与象征诗派 13第七章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诗 15 第八章 周作人、冰心、朱自清和“五四”时期的散文 16 第九章 鲁迅的野草和朝花夕拾 18第十章 田汉等剧作家与初期话剧创作 19第十一章 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和30年代文学潮流 20第十二章 丁玲、张天翼等作家的小说 23第十三章 艾芜、吴组缃等作家的小说 24第十四章 茅

2、盾的小说 25第十五章 老舍的小说 27第十六章 巴金的小说 29第十七章 沈从文的小说 31第十八章“京派”小说与“现代派”小说 32第十九章 李劼人等作家的小说 34第二十章 臧克家和中国诗歌会的创作 35第二十一章 戴望舒、卞之琳和现代派诗 36第二十二章 30年代的小品散文 37第二十三章 鲁迅和30年代的杂文及报告文学 39第二十四章 三十年代的剧运和剧作 41第二十五章 曹禺的剧作 42第二十六章 抗战文艺运动、延安文艺座谈会与40年代文学思潮 44第二十七章 田间、冯至及其他诗人的诗作 46第二十八章 艾青的诗 48第二十九章 “七月派”与“九叶派”的诗 49第三十章 沙汀、姚雪

3、垠等作家的小说 51第三十一章 师陀、钱钟书、路翎等作家的小说 52第三十二章 夏衍、于伶的剧作及其他 55第三十三章 郭沫若等的历史剧和陈白尘等的喜剧 56第三十四章 散文的拓展与提高 59第三十五章 张爱玲等作家与沦陷区文学 61第三十六章 赵树理、孙犁和解放区短篇小说 63第三十七章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暴风骤雨等解放区长篇小说 64第三十八章 解放区的戏剧与诗歌 66思考题 68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和新文学的诞生1“五四”新文化运动及其社会历史条件。“五四”文学革命既是中国文学自身发展的历史必然,也是外来文学思潮影响的结果。它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

4、良精神,而其直接的背景和动力则是“五四”新文化运动。辛亥革命失败后,内忧外患使国家和民族陷于垂危之中。封建帝制复辟与反复辟的尖锐斗争;尊孔与反尊孔的激烈交锋。进步知识分子的历史反思与启蒙主义觉悟。晚清以来,留学生译介大量西方文学、哲学、社会学著作,直接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和世界文化交流参照系。西方列强忙于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商业有了明显发展,新兴阶级壮大,国内政治力量发生有利于新文化生长的变化。以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为主要阵地,兴起“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思想启蒙运动。陈独秀、吴虞、李大钊、鲁迅等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与三纲五常等传统伦理道德观念;胡适、周作人“重新估定一切价值”

5、的理论倡导。这个反封建的文化运动在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五四”爱国浪潮的推动下,不仅壮大了声势,而且逐渐转换着自身的思想性质,其左翼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中坚。2文学革命及其发展。作为新文化运动一个组成部分的“五四”文学革命,1916年间已在新青年、晨钟报上公开酝酿。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它从“八事”入手,集中指责旧文学的流弊,初步触及到了文学内容与形式、文学的社会功能、真实性与时代性等一系列“文学上根本问题”。刍议正面主张书面语与口头语接近,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一年之后,胡适又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将自己

6、文学革命的主张概括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自觉地把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结合起来,其意义超出了文学领域。1917年2月,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倡导“国民文学”、写实文学”、“社会文学”的“三大主义”。对国风、楚辞直到元曲、明清小说的充分肯定,表明“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的实际含义并非全盘否定古典文学,锋芒仅指向“明之前后七子”及桐城派的仿古主义。他把文学革命当作“开发文明”、改变“国民性”并借以“革新政治”的“利器;同时,又认为“文学之为物”,有“其自身独立存在之价值”(答曾毅信),这是对梁启超“工具”论倾向的反拨。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改革运动推向了最高点。刘半农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

7、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等文,从个体本位思想出发,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进而提出“为人生的文学”口号,主张“用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学”;并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鲁迅的“思想革命”主张与狂人日记的发表。胡适与新青年同人的白话新诗尝试。每周评论、新潮、星期评论、少年中国与京沪四大报纸副刊上显示的新文学创作实绩。文学革命带来的文学观念的变化:文笔不分的传统观念的破除与严格意义上的文学观念的确立;仿古风气的改变与求真精神的发扬,文学从审美内容到语

8、言形式大大接近生活和人民;文学改良人生,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独立性;白话由边缘进据中心,成为文学正宗;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美文的倡导,使文体得到大解放。1919年下半年起,全国白话文报刊风起云涌,达400种之多。到1920年,在白话取代僵化了的文言已成事实的情况下,北洋政府教育部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白话文运动取得胜利。“五四”文学革命开辟了中国文学史的新时代。3与守旧复古的文学思想的论争。文学革命的前进道路并非风平浪静。斗争的对象也发生着变化。近代翻译文学先驱林纾引介西方文学卓有建树,但他不懂外文,旧的文学观念十分顽固,视文学革命为洪水猛兽。致蔡鹤卿太史书、论

9、古文白话之相消长及小说妖梦、荆生所表现的反对、仇视新文学的立场。刘师培、黄侃等人与国故月刊的相似倾向。蔡元培和新文学阵营对守旧派的反击。新人文主义思潮与“学衡派”的出现。学衡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倾向保守;但他们也击中了新文学倡导者的某些弱点和要害,如白话诗创作的简单化倾向,以及过多否定传统戏曲等的偏激情绪。与学衡相呼应的甲寅上的复古论调。鲁迅的估学衡和郁达夫、成仿吾、沈雁冰、邓中夏等对守旧复古思潮的反击。 4 新文学社团和刊物的兴盛。1921年后新文学社团的蜂起。文学研究会和“为人生”的文学主张。改革小说月报;对“鸳鸯蝴蝶派”的批判及一概否定。稍后出现的语

10、丝社、未名社等与文研会倾向接近的社团述略。创造社始末。初期表现“内心要求”的文学主张和后来的变化。南国社、弥洒社、浅草沉钟社等与创作社倾向大致相近的社团简介。蒋光赤、沈泽民等以上海民国日报副刊觉悟为阵地的春雷社。与他们呼应的中国青年上的革命文学主张。 新月社始末及前后期的不同。新月社在新诗与剧运方面的主张与建树。5“五四”十年文学创作潮流概观。1917年至1920年,是新文学创作的萌芽期;1921年新文学社团出现到1926年北伐战争前夕,是文体大解放的创作活跃期;1926年春到1927年冬,创作一度沉寂而为下一时期准备了勃兴的条件。“五四”十年文学的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思想启蒙的倡导和理性精神的

11、张扬,“乡愁”、“自叙”的苦闷和感伤情调的流行,艺术风格的个性化追求,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等。6“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彻底批判、否定了整个封建制度及其思想文化体系;始终贯穿、体现了个性解放、民主与科学并探索社会解放道路的启蒙思想主题;以农民、平民劳动者、新型知识分子等人物形象代替了旧文学主人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文学观念的重大变化与文学语言、文体形式的革新解放,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自觉地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不脱离传统的开放性现代文学。部分新文学倡导者存在偏激情绪,某些传统事物(如京剧、汉字)缺少具体分析,以

12、致简单否定。第二章 鲁迅的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1鲁迅的生平、思想发展与创作概况。2呐喊、彷徨以生活体验的深切、表现格式的特别与艺术上富有独创性著称,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呐喊、彷徨以表现人物“内面”精神的性格塑造为结构中心,标志着传统的“情节中心”叙事模式的现代化转变;成功地从思想革命与社会变革的视角开掘中国近代历史,把人物放到广阔的民族文化背景中去刻画;侧重于作品反映生活的思想深度和表达对封建文化传统叛逆的现代意识。浸透在呐喊、彷徨中的沉重的压迫感,根源于当时的现实。3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充满了尖锐而深刻的理性批判精神。它揭露了封建宗法制度和礼教的“吃人”本质,也表

13、现了鲁迅“忧愤深广”、志在改造社会和人生的革命人道主义情怀。狂人日记不仅是“五四”新文学彻底反封建的战斗“宣言”,也是鲁迅此后小说创作的总“序言”。日记体的设计、白话的首次采用,现实主义和象征主义相结合的艺术创新,扩大了小说的审美张力,从不同的思路解读“狂人”形象,可以得出不同的认识。这些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调整、更新了我国传统的创作思维和审美习惯,使其成为现代文学第一篇现代型的短篇白话小说,具有为现代文学奠基的价值和划时代的意义。4阿Q正传改良民族灵魂的代表作。 人物形象经过长期孕育的独特创作过程。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具有严重病态心理的流浪农民的艺术典型。他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奴隶地位采取

14、辩护、粉饰和盲目自尊的态度;惯于以“忘却”或向更弱者(如小尼姑)泄愤来转嫁屈辱,求得自我满足。他自轻自贱,自甘落后与被奴役的地位;或者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这种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是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条件的产物,也体现着苟活状态下人类的某种普遍弱点。“未庄”世界存在着森严的等级制度,封建纲常名教占绝对支配地位;农村经济的破产和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这些都为阿Q性格的产生提供了条件。晚清统治阶级中,“精神胜利法”非常流行,这种病态心理会像瘟疫一样传染给下层人民。而小农本身的严重弱点,也是产生阿Q性格的温床。 阿Q正传的高度思想性,并非仅仅在于批评了辛亥革命的不彻底

15、性,而是从更新国民“魂灵”出发,总结中国农民革命的历史教训,呼唤具有“坚信的主义”的真正革命者,提出了如何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问题。阿Q正传的基调是悲喜剧相结合与出色的讽刺艺术。其喜剧因素由夸张、幽默、滑稽、讥嘲、反语等多种表现手法构成。讽刺艺术主要分两类:对赵太爷等重在揭露其贪婪阴毒的丑恶灵魂;对阿Q则是含泪的鞭挞,重在显示其虚妄、健忘和耻辱,鲁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现实主义的严峻性与表现主义带来的“间离效果”在小说中同时并存。5祝福通过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深刻地揭示了与封建夫权、族权相结合的神权对穷苦妇女造成的精神痛苦和毒害。故乡中的闰土形象;“老爷”声中显示的精神麻木。离婚中爱姑

16、由最初的幻想到慑于七大人的威仪而终于屈服妥协,展示了小生产者的软弱本性与阶级局限。鲁迅农村题材小说超越同类题材(如一般乡土小说、“为人生”的写实小说)的可贵之处是:深刻地表现了中国封建统治势力的强大;不仅仅以人道主义的同情,而且以平等友善、感同身受的真诚来反映农民疾苦;不仅仅从“社会一政治”的视角,而且从民族文化的深处揭示封建宗法思想对农民的严重毒害;清醒而沉痛地表现并批评了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自身愚昧、狭隘等弱点。6 伤逝表现了“五四”知识青年脱离社会解放,局限于小家庭的安宁与幸福,其爱情婚姻容易毁于社会经济压迫的历史悲剧。在酒楼上、孤独者写辛亥革命后知识分子彷徨、颠簸以至没落的过程。鲁迅通过

17、吕纬甫、魏连殳形象的塑造,既充分肯定了他们的历史进步作用,更着重揭示出由于黑暗旧势力的特别强大,决定了他们的心灵痛苦和自身的精神危机。魏连殳只能在“胜利”的喧笑中独自咀嚼着“失败”的悲哀,寂寞地死去。孔乙己、白光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识分子的精神摧残。鲁迅笔下一系列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表现了张扬个性的可贵,以及个人奋斗的最终脆弱无力,揭示了社会解放、经济解放对个性自由、妇女解放及婚姻家庭幸福的制约。同时,也挖掘了四铭、高尔础一类旧知识分子灵魂深处的伪善和卑污(肥皂、高老夫子),反映了新型知识分子反省民族文化与自我解剖的时代新风貌(如故乡、社戏、一件小事中的“我”)。 7故事新编。取神话传说或历史

18、故事作为根据,由此“随意点染”而成的故事新编,创作时间跨度长达13年。补天借弗洛伊德学说解释创造的缘起,表现创造者的苦闷;奔月写神话中的射日英雄所处的困难境遇及其孤寂心态;铸剑通过荒诞情节刻画古代义士形象,突现其与暴君誓不两立的复仇精神。前期的这些短篇中,较多地呼应并寄托了作者当时特定的心境。后期的理水、非攻,则塑造了大禹、墨子等信念坚定、埋头苦干的中华民族“脊梁”的形象;采薇、出关、起死诸篇表现了古人某些极微妙的心态,既有所寄寓或有所讽喻,也带有“复调小说”的若干特点。故事新编创造了“古今杂糅”的艺术手法:小说主要人物的言行、性格大致依据典籍记载,某些虚构的情节也遵循历史真实性原则;次要的喜

19、剧性穿插人物则多为虚构,并插入大量的现代语言、情节与细节。这样,在阅读接受中产生一种间离效应,形成远古与现实、庄严与滑稽的鲜明对比,导向关于人类命运和社会现状的历史沉思,使作品获得更为深广的意蕴。鲁迅后来的小说创作更加重视“意”的贯注与表达。他不赞成将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等同起来,主张“与其防破绽,不如忘破绽”(怎么写)。中国传统戏曲本有相当重的“表意”成份,“丑角”艺术尤其具有独特丰富的表现手段。鲁迅借鉴了这些并在小说中予以创新,使故事新编具有浓重的表现主义色彩。8鲁迅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化的贡献。改良人生而又坚持艺术特征的新的小说观;作品中新的题材、人物与新的思想主题。广泛吸收与借鉴从果戈理、

20、契诃夫、安特列夫、尼采、显克微支到夏目漱石等外国作家的思想艺术养分,与本民族艺术传统相融合,以现实主义为主,兼用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技巧,使多种创作方法结合并用,开辟了现代小说创作的广阔道路。以人物性格塑造为中心的结构方式;深刻揭示人物灵魂所带来的强烈震撼力;借鉴传统戏剧和绘画艺术的白描手法,重在“神似”;“诗意”的美学追求;多方吸收其他文体样式的长处,丰富小说的思想容量和艺术表现力。这一切,构成了鲁迅小说的现代化独特成就。创造了与现代思维相适应的富有艺术表现力和审美张力的新文学语言,形成了“洗炼、峭拔而又幽默”的个人风格(茅盾语)。鲁迅小说对许多作家和多种现代文学流派都产生了程度不同

21、的影响。第三章 叶绍钧和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小说1从狂人日记发表到1919年夏,只有鲁迅和新潮作者少数几人创作现代白话小说。不久,北京、上海等地的很多报刊陆续刊载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空气开始浓厚。特别是1921年以后,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先后成立并展开活动,更多的专门性新文学刊物相继创办,小说创作趋于兴盛,并接连形成“问题小说”、“自叙传”小说和乡土小说等创作潮流,标志着中国现代中、短篇小说的初步丰收和渐趋成熟。2新潮和晨报副刊上的小说,目的几乎都在于提出问题,进行思想启蒙。汪敬熙的一个勤学的学生,俞平伯的花匠,杨振声的渔家、贞女,叶绍钧的这也是一个人?(即一生)以及晨报副刊上冰心的小说,都显示了一定

22、的现实针对性。它们都是“问题小说”。“问题小说”的兴盛,是新的文学思潮的产物。这是借鉴外国问题文学的结果(如俄国的问题小说,泰戈尔的哲理小说,易卜生的“问题剧”等),同时也与周作人、胡适的理论倡导有关。3冰心是问题小说的重要作家。两个家庭提出妇女受教育问题。斯人独憔悴提出封建家庭父子两代冲突问题。去国在当时即被作为“研究人材问题的一个引子”。超人提出了“人生究竟是什么”的问题,通过“冷心肠”青年何彬的转变,倡导“爱的哲学”。冰心早期小说的特点与局限。相片是冰心转向从现实生活发掘内在意蕴后创作的优秀短篇。抗战期间署名“男士”发表于重庆星期评论的小说散文集关于女人,以中年男性的视角察人论世,探究本

23、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妇女的地位及命运,文笔简劲诙谐,诚实地刻画了人物多层次的性格构成和复杂化的思想感情,是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收获。庐隐也是问题小说作家,但观察点与答案则和冰心不同。短篇或人的悲哀丽石日记和中篇海滨故人。哀伤与苦闷的基调。稍后的象牙戒指和庐隐小说的特点。王统照早年“爱”与“美”的哲理玄想颇似冰心。短篇小说沉思、微笑是这方面的代表。湖畔儿语、沉船等则显示了关注现实的倾向。30年代的山雨标志着作者现实主义的重要进展。许地山的命命鸟和缀网劳蛛。宗教思辨色彩与扎实的人生态度。后来创作的名篇春桃与铁鱼的鳃。4叶绍钧的小说创作。叶绍钧的生平和创作概况。他的小说代表着文学研究会作家从“问题小说”

24、起步而走向乡土写实的共同创作历程。描写小市民知识分子灰色人生的隔膜集和火灾集。着重揭示知识分子的精神病态。潘先生在难中、校长等篇的人物形象分析;“不动声色”的嘲讽艺术。华盛顿欧文与契诃夫的影响。城中、未厌集和四三集显示出思想深度和艺术技巧达到了新的水平。抗争、夜、多收了三五斗等篇的思想主旨与结构艺术。“扛鼎之作”、第一部反映“五四”知识分子历史命运的现代长篇小说倪焕之主人公由“教育救国”走向社会革命的艰难道路。其他人物金佩璋、王乐山、蒋冰如等的分析。倪焕之的意义及后半部的缺陷。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童话创作稻草人与稍后的古代英雄的石像。叶绍钧小说的创作风格:朴实、冷峻、自然。特征是:不刻意追求情节

25、的新奇,致力于再现生活实貌和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有较多的乡土味;描写细致真切,很少主观感兴,把见解“寄托在不著文字的处所”;短篇结构谨严,讲究点题、布局和含蓄;语言洗练朴素,善于使用确切而富有表现力的方言俗语。5鲁迅、叶绍钧之后,文学研究会以及语丝社、未名社还涌现了一批写乡土文学的青年作者。他们都是进入大城市、接受新文化洗礼后,带着复杂的感情来回顾故乡农村的。其中来自浙东者居多,也有原籍湖南、贵州、安徽等地的作者。在鲁迅小说的示范和周作人“乡土艺术”理论的倡导之下,他们创作了一批乡土小说,取得了出色的成绩。这些小说不再热衷于人生问题的玄想,而是切实地写出作者熟悉的乡间村镇生活,具有浓郁的乡土气

26、息与地方色彩。乡土文学的蔚然成风,标志着20年代中期现实主义小说创作的初步成熟。较早出现的乡土小说有潘训的乡心、王思玷的偏枯、徐玉诺的祖父的故事、许杰的惨雾等。许杰还有描述浙东典妻陋习的赌徒吉顺,以及台下的喜剧、隐匿。这类作品中,许钦文的疯妇、石宕,蹇先艾的水葬,写得颇为感人。黎锦明的出阁,则颇具生活情趣。他1927年出版的中篇尘影,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重压”。乡土小说作家中,鲁彦、彭家煌、台静农是成就比较突出的三位。鲁彦简介。黄金、菊英的出嫁等篇评析。生动的风俗画。时带谐谑夸张的笔调。20年代末以后的新拓展:屋顶下、桥上、童年的悲哀等短篇对人间悲哀的体验。长篇野火反映农村阶级冲突,写了华生、

27、葛生两种不同性格的农民。彭家煌简介。怂恿、活鬼评析。稍后喜讯集。特点:活泼的方言土语,浓厚的乡土气息,严谨的艺术构思、多样的体式追求,诙谐的笔墨情趣。未名社的台静农有地之子与建塔者两个短篇集。拜堂、新坟、红灯、天二哥诸篇为其代表作。特点:揭示精神病苦,讲究剪裁布局,勤于状写乡情,颇有意境。6,20年代乡土小说的贡献及其后来的发展流变。第一次提供了中国农村宗法形态和半殖民地形态的题材宽广、真实而多彩的生活图画,成为了解当时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各方面状况的最宝贵的形象史料,具有不可替代的认识价值;在不依附于故事的前提下,自觉地将风俗民情作为独立的小说审美领域加以开拓,促进了新文学民族风格

28、的形成,其圆熟之作富有意境美;最大限度地打破了全知叙述角度,作家隐退,让画面和细节直接在读者面前显现,语言的个性化程度和地方色彩大大增强。乡土文学是在近代民主主义与现实主义两种思潮传播的条件下得以兴盛的。20年代是中国乡土文学形成的时期。30年代乡土小说已表现出明显不同的创作倾向(如京派小说、社会剖析派等),其成就多集中于中、长篇。40年代以后的乡土小说,朝向具有区域性特点的流派发展。第四章 郁达夫和创造社作家的小说1“异军突起”的创造社作家,受18、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也受后起的自我扩张哲学思潮、弗洛伊德学说和德国表现派、意识流等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日本“私小说”同样对创造社作家

29、有所浸染。不同于文学研究会的文学为人生的主张,创造社作家力主艺术要忠于自己的内心要求。他们的小说,有浓重的主观抒情或表现的色彩,很少客观生活的冷静描绘与深入剖析。在题材上,他们多写经济苦闷和爱情苦闷,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心理,有时也陷入病态的感情宣泄。就这些方面而言,创造社作家的小说,可以称作“自我小说”。1921年10月沉沦集的出版,标志着创造社自我小说的兴起。异乎寻常的激烈反响吸引了许多模仿者,逐渐形成为创作风气,盛极于20年代前、中期,延续到20年代末。2郁达夫的生平与创作概况。郁达夫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自叙传”的创作态度。他的小说人物,大多具有作家自己的气质。这些作品,以其主人公敢于真诚袒

30、露自己生活隐秘和内心隐秘,成为“五四”文学中个性主义与表现自我的强音。沉沦集是现代文学第一部小说集。沉沦篇中的“他”,是一个留学日本的青年,渴望真挚的友谊和纯洁的爱情,却因“弱国子民”而备受轻侮与嘲弄,由此变相自戕,不甘沉沦竟又无力自拔。作品借惊世骇俗的自我暴露,不仅向虚伪的封建礼教挑战,而且直接控诉了恃强凌弱的黑暗社会;结尾处则发出热望祖国强盛的呼声。真挚感人的茑萝行与诗情洋溢的采石矶。“零余者”不但是郁达夫一篇小说的题目,而且可以说是他许多小说主人公的共名。他们愤世嫉俗,感伤忧郁,内向而又敏感,孤傲复又自卑,构成了共有的气质。茑萝行的主人公称自己是“一个生则于世无补,死亦于人无损的零余者”

31、。银灰色的死中的Y君苦于封建家庭关系和祖国的贫弱而酗酒致命,南迁中的“伊人”所追求的三大理想无不破灭,自暴自弃而倍受凌辱。茫茫夜、风铃、秋柳中的“于质夫”满怀愤懑,报国无门,纵情酒色以致心理变态,是沉沦主人公形象的延续。他们都不容于社会,或为社会所遗弃,显示出小说的锋芒所向。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等篇,把抒写“零余者”的穷愁苦闷明显而充分地扩展为关切、同情劳动人民的苦难命运;把知识者个人的真切感受渐次转化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力量,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个性解放要求和社会解放要求的统一,“多少也带一点社会主义的色彩”(郁达夫语)。趋于圆熟的文笔。郁达夫浪漫主义创作方法辨析:侧重自我表现,突出主观抒情;

32、自然景物的描绘主要用来渲染所感受的气氛;人物塑造与“自叙”中的夸张和想象;对忧郁、感伤的“零余者”形象的赞赏情态;等等。此外,郁达夫也写过表现主义小说,如青烟20年代中期起,郁达夫小说中的现实主义成份逐渐增多,主观抒情倾向有所节制,但仍保持了自己固有的风格。后期小说她是一个弱女子简介。技巧圆熟的迟桂花。具有社会写实倾向的出奔。3冯沅君的卷葹集。隔绝、旅行等篇简析。以抒情独白大胆地袒露内心。王以仁的中篇小说孤雁评介;郁达夫风格的“直接的传代者”,却并非创造社成员。倪贻德的玄武湖之秋、东海之滨、百合集等小说集简介。郭沫若的牧羊哀话、未央、喀尔美萝姑娘、漂流三部曲等早期小说。这些小说也都有浪漫主义和

33、表现主义的色彩。Lobenicht的塔、残春、叶罗提之墓则明显受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影响,有的还有意识流的成份。抒情性强。创造社中风格较为不同的张资平,是“五四” 后最早的长篇冲积期的化石的作者。多写男女爱情,有木马等不少短篇和20多部长篇。有些小说也有自叙传成份,却绝少主观感兴。早期作品人道主义色彩较重,后来则走上模式化地专写变态生活的歧途。4创造社作家群“自叙传”抒情性小说的特点。热烈的直抒胸臆,坦率的自我暴露,主要表现作家自身的生活感受与心境,不重视小说结构的设计;不注意事件的外部描写,侧重于作家心态,包括私生活、肉欲、苦恼及变态性心理的描绘,并借以向旧道德宣战;以浪漫主义为主,兼用现代派

34、技巧的创作方法;等等。后期创造社小说风格的转变及“革命小说”的萌生。5与创造社倾向相似的其他社团的小说创作。“浅草一沉钟”社的小说呈现出浪漫主义格调,但并非纯粹“为艺术”,而是痛感人世恶浊,以艺术的美与人世的丑相对立;同时又深觉艺术之无力,在抗击社会的控诉声中时时透露幻灭的悲音。林如稷的将过去写知识青年的精神心态,时空错乱,语气支离多变,采用了意识流手法,成功地表现了主人公惶愁不宁的心绪和寂寥难耐的不安。陈翔鹤前期小说中郁达夫式的感伤情调,西风吹到了枕边介绍。陈炜谟的小说则较深沉,有乡土写实色彩;狼筅将军介绍。第五章 初期新诗和郭沫若的女神等诗集1尝试集和初期白话诗。“五四”新诗运动是一场自觉

35、的文学革命。新青年同人相约写新诗的活动。胡适等人对中国现代新诗的理论建树。尝试集的思想内容和文体形式。尝试集在现代新诗发展中的地位。刘半农、刘大白注重向民歌学习,探索白话新诗的民族化形式。瓦釜集、扬鞭集的思想内容与民歌风韵。田主来、卖布谣、成虎之死的思想性与艺术探索。康白情的草儿,沈尹默的三弦,俞平伯的冬夜,周作人的小河。诗月刊与诗集雪朝。早期白话新诗的艺术特点;重实感,少想象,偏于说理;大多不用韵,表现出随感情起伏自然变换节奏和句式的散文化倾向。创造社作家和闻一多批评早期白话诗理性色彩浓重、缺乏想象的弱点;强调诗歌的抒情艺术。新诗到郭沫若的女神出现而为之一变。2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3诗集

36、女神的创作过程及其版本修改简介。女神的成功在于“五四”时代精神与诗人创作个性的高度统一。爱国主义母题与朦胧的革命理想;狂飙突进的精神与对大自然的赞颂等,找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喷火口”。凤凰涅槃、炉中煤、晨安、天狗、匪徒颂、地球,我的母亲!等名篇评析。活跃在女神中的多重抒情主人公形象分析:勇于破旧创新的“五四”时代觉醒的民族形象;充满燃烧般激情、甘愿赴汤蹈火的热烈爱国者形象;个性解放与革命理想的追求者、赞美者形象;拥抱万物、雄视世界、胸襟博大的诗人自我形象。女神是“五四”时期诗人自我灵魂与个性的真实袒露,也是具有时代觉悟的中华民族大我形象的热情抒写,是民族精神与作家心灵的和谐统一。泛神论影响:女

37、神的艺术想象与形象系列建筑在泛神论思想基础上。“本体即神,神即自然”,“泛神便是无神”,“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女神形象系列以革命浪漫主义为特色,表现出奇异的壮阔感,动态的诗美。惠特曼、歌德等的影响。女神中的表现主义成份。女神的自由诗体形式。基本特色:自由活泼,感情的“自然流泄”,多数篇章情绪消涨的内在节奏与外在格律的节、行音韵大致和谐。少数篇章外在格律相对严谨,节行押韵大体整齐。女神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的意义和贡献:集中而强烈地表现了冲破封建樊篱、扫荡旧世界的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是鲁迅所张扬的“摩罗诗力”的具体展现。奇特雄伟的想象扩大了新诗的表现领域,创造了全新的现代诗歌

38、抒情主人公的自我形象。诗的抒情性与个性化的本质得到了充分重视与加强。创作形式自由多变,大量采用比喻、象征手法,以人格化的目然为主,也化用古代神话、历史故事甚至西洋典故,形象选择巧妙、恰切而新颖,证明新诗在艺术上足以充分表现新的时代与生活,在许多方面超过了旧诗词。女神的局限:一部分诗歌有些“过于欧化”(闻一多语)夹用英文偏多,艺术上有时也稍嫌粗糙。4郭沫若的其他诗集。“五四”落潮后的星空。苦闷彷徨的思想内容。技巧趋于圆熟。清新精致的天上的市街。瓶:长篇抒情组诗的形式创新。前茅、恢复评介。昂扬的无产阶级战斗激情和乐观主义精神。缺乏艺术个性,但也有较好的篇什,如我们在赤光之中相见较好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39、。第六章 20年代诗体诗风流变与象征诗派1继女神之后,出现了风行一时的小诗创作。冰心、宗白华、徐玉诺、何植三等受日本短歌、俳句和泰戈尔的影响,写作三五句一首的即兴式短诗。其特色:捕捉刹那间的自我感受与哲理思考,变外部世界的客观描绘为内心感觉的主观表现,抒情中闪耀着智慧的火花。诗集繁星、春水主要表现了冰心在“五四”高潮之后探索人生的“零碎的思想”,抒写了起落无恒的自我主观情绪。回旋其中的基调是讴歌母爱,追怀童年,眷恋自然(春水一五);也讴歌奋斗,礼赞牺牲,抒发对弱小者的同情(繁星五五、繁星十、春水一七六)。风格精莹清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影响。小诗中较为著名的还有宗白华的流云集。他的诗风与冰心不同

40、,诗作中处处流露着泛神论思想和哲学思辨色彩(信仰、断句)。诗情化入玄思,理胜于情。湖畔诗人是“五四”精神哺育的一代新人,写的是“没有沾染旧文章习气老老实实的少年白话新诗”(废名语):其中有大量小诗,如应修人悔煞,汪静之伊底眼及蕙的风集里的诗,均显示出天真诚挚、纯净清新的风格。他们赞颂的是清新美丽而非神秘伟大的自然,歌咏的是质直单纯而非缠绵委曲的恋爱;这是对女神抒情主人公的很好的补充。小诗创作促使新诗讲究锤炼,趋于精致,但弱点是思想清浅,后来更失之于滥。 2“杰出的抒情诗人”冯至 稍后于湖畔诗人出现于诗坛的重要抒情诗人是冯至。最初是在郭沫若诗风影响下从事诗歌创作。后来逐渐脱离影响形成自己独特的风

41、格。诗集昨日之歌体现冯至诗歌有别于郭沫若诗歌风格的特点:处处表现出艺术的节制。这就接近了鲁迅诗歌主张:“感情正烈的时候不宜做诗,否则会将诗美煞掉。”因此,鲁迅称冯至是“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蛇、雨夜简介。冯至对现代诗坛的另一贡献在于他“堪称独步”的叙事诗。蚕马、吹萧人的故事简介。四十年代冯至还作有十四行集。 3“纯诗”理论的倡导 “纯诗”概念是对初期白话诗人主要是胡适的“作诗如作文”主张的反拨。穆木天谭诗寄沫若的一封信指出作诗和作文的区别,认为“诗是要暗示的,诗最忌说明的”。周作人也有类似意见,并提出向“象征”发展乃是新诗“正当的道路”。王独清则突出诗歌创作中“感觉”的因素。“纯诗”概念的

42、倡导,意味着一种诗歌观念的变化:从强调诗歌的抒情表意的“表达(沟通)”功能转向“自我感觉的表现”功能。 420年代中期起出现的象征派诗。最早将“纯诗”理论付诸诗歌创作实践的是20年代中期出现的象征派诗人,他们批评胡适等人的早期白话诗过于“清楚明白”,倡导“用诗的思考法去想,用诗的文章构成法去表现”的理论。这是总结新诗发展的历史经验而达到的新诗观念的飞跃。李金发的微雨、食客与凶年,穆木天的旅心、冯乃超的红纱灯等简介。象征诗派创作特点:强调诗歌具象化的多意性、喻拟性和朦胧性。“在普通人以为不同的事物中看出同来”,“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朱自清语)。省略构思过程形象之间的全部联想,只把最鲜明的感官

43、形象堆列到突出的前景位置,以激发读者欣赏的能动作用。这标志着对诗歌艺术特征的把握与深化。但象征诗派的最初实践并不成功,感情狭隘,句法欧化,艰涩难懂,思想存在一定的颓废倾向。这正是诗歌发展难免经历的蹒跚与学步。象征诗派的艺术探索对中国新诗发展和对现代文学创作方法自有其意义和启导作用。5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渐次兴盛及其对早期新诗的影响。蒋光赤和他的新梦、哀中国评介;苏俄文学的影响。蒋光赤开拓了无产阶级诗歌流派,发展了女神诗歌人民性、时代性的传统;把女神式的自我肯定与张扬转化为对无产阶级及其革命事业的热情讴歌;使女神时代较为空泛的理想变得充实鲜明。他的诗获得了较大的共时性社会效应。但蒋诗忽视艺术表现的

44、含蓄,想象平实,感情直露,语言形式比较单调。这两方面对后来的”中国诗歌会“作者有程度不同的影响。第七章 闻一多、徐志摩与新月派诗1在女神之后,现代诗坛急需形式与内容相统一、足资范例的新诗创作,以确立新的诗艺形式和诗美原则,使新诗在“自由规范”的辨证统一中完善发展。以闻一多、徐志摩、朱湘为代表的新月派担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他们强调诗美品格的理论主张是:“理性节制感情”的美学原则:变直抒胸臆为主观情绪客观对象化;“和谐”与“均齐”的审美特征;倡导新诗的现代格律化。2,闻一多的生平与创作。闻一多是新月派的旗手,他的格律诗理论和创作实践,对包括徐志摩在内的新月诗人影响甚大。红烛集所收早年的诗作。孤雁、太阳吟、忆菊等篇抒发的浓烈的爱国情思。部分篇章的唯美倾向(李白之死、剑匣、艺术底忠臣)。浪漫主义的繁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行业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