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G B 1 6 4 0 9 -1 9 9 6 前言 本标准的编制是根据国内 板式换热器的发展和需求, 在Z B J 7 4 0 0 1 -8 7 可拆卸板式换热器技术条件 的基础上, 增加了 材料、 设计、 试验方法、 垫片等内 容, 且保留了Z B J 7 4 0 0 1 -8 7 中 行之有效的条款。 本标准与Z B J 7 4 0 0 1 -8 7 相比, 主要增加了以下内 容: 第2 章引用标准; 第3 章总则, 第4 章材料; 第5 章设计; 附录A 板式换热器垫片; 附录B 板式换热器产品热工性能与流体阻力特性的测定, 附录C 板式换热器压紧板厚度。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 起, 同时代
2、替Z B J 7 4 0 0 1 -8 7 . 附录A是标准的附录。 附录B 、 附录C都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换热设备分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机械工业部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 哈尔滨建筑大学。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王淑铭、 周文学、 陈肠、 邹平华。 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 板式换热器 P l a t e h e a t e x c h a n g e r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可拆卸板式换热器( 简称板式换热器) 的设计、 制造、 检验与验收要求
3、。 本标准适用于设计压力不大于2 . 5 MP a 的板式换热器, 其设计温度范围应不超过垫片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6 9 9 -8 8 优质碳素结构钢技术条件 G B 7 0 0 -8 8 碳素结构钢 G B / T 9 8 3 -1 9 9 5 不锈钢焊条 G B 1 1 7 3 -8 6 铸造铝合金技术条件 G B 1 2 2 0 -9 2 不锈钢棒 G B 2 0 4 1 -8 9 黄铜板 G
4、B 3 0 7 7 -8 8 合金结构钢技术条件 G B 3 2 7 4 -8 8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G B 3 2 8 0 - 9 2 不锈洞冷轧钢板 G B 3 6 2 1 -8 3 钦及钦合金板材 G B 3 6 2 4 -8 3 钦及钦合金无缝管 G B 3 6 2 5 -8 3 热交换器及冷凝器用无缝钦管 G B 4 2 3 7 - - 9 2 不锈钢热轧钢板 G B / T 5 1 1 7 -1 9 9 5 碳钢焊条 G B 6 6 5 4 -1 9 9 5 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厚钢板 G B 8 1 6 3 -8 7 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 G B 1
5、3 2 9 6 -9 1 锅炉、 热交换器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G B / T 1 4 8 4 5 -9 3 板式换热器用钦板 G B / T 1 4 9 7 6 -9 4 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 J B 4 7 2 6 -9 4 压力容器用碳素 钢和低合金钢锻件 J B 4 7 2 7 -9 4 低温压力容器用碳素钢和低合金钢锻件 J B 4 7 2 8 -9 4 压力容器用不锈钢锻件 J B 4 7 3 0 -9 4 压力容器无损检测国家技术监督局1 9 9 6 一 0 5 一 2 8 批准1 9 9 6 一 , 0 一 0 1 实施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3 总则3
6、 . 1 板式换热器的设计、 制造除应符合本标准和国家有关的法规外, 制造还应符合图样要求。3 . 2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3 . 2 . 1 单板计算换热面积 在垫片内 侧参与换热部分的 板片展开面积。 按( 1 ) 式计算: a= 价 a ,” ” ” “ ” ” “ “ ( 1)式中: a 单板计算换热面积, m2 ; 价 展开系数, 板片展开面积与投影面积之比, 按( 2 ) 式计算: t I 0 t ( 2 )式中: 扩 波纹节距展开长度, M M; t 波纹节距( 如图1 所示) , m m; a 1 在垫片内侧参与换热部分的板片投影面积, m Z a 注 若导流区 与波纹区
7、 波纹节距相差较大时, 应分别计算导流区与 波纹区的 换热面积, 两者相加 凑 图 13 . 2 . 2 单板公称换热面积 经圆整后的单板计算换热面积。3 . 2 . 3 板间距 板式换热器相邻两板片间的平均距离b , 如图1 所示。3 . 2 . 4 当量直径D e 四倍的板间通道截面积与其湿润周边之比。3 . 2 . 5 换热器换热面积 经圆整后的整台板式换热器中有效换热板片数( 板片总数减 2 ) 与单板计算换热面积之积。 换热面积按( 3 ) 式计算: A a ( N , 一 2 ) ( 3)式中: A 换热面积, m2 ; N , 板片总数。 G B 1 6 4 0 9 一 1 9
8、9 63 . 2 . 6 压力除注明者外, 均为表压力。3 . 2 . 7 工作压力 板式换热器在正常工作情况下, 任何一侧可能出现的最高压力3 . 2 . 8 设计压力 在相应的设计温度下, 用以保证板式换热器正常工作的压力, 该压力值不得低于工作压力。3 . 2 . 9 设计温度 板式换热器在正常工作情况和相应的设计压力下, 设定的元件温度, 其值不得低于元件表面在工作状态下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对于0 以下工作的板式换热器, 其设计温度不得高于元件表面可能达到的最低温度。在任何情况下, 元件表面的温度不得超过元件材料的允许使用温度。 图样和铭牌上标注的设计温度为垫片的设计温度。3 . 2
9、 . 1 0 板片厚度 即在图样上标注的板材标准规格厚度。3 . 2 . 1 1 流道 板式换热器内相邻板片组成的介质流动通道3 . 2 . 1 2 流程 板式换热器内介质向一个方向流动的一组流道。3 . 2 . 1 3 流程组合 板式换热器内流程与流道的配置方式, 表示为: M, X N, M2 X N2 M, X N, m , X n , 十 m2 X n 2 m , X ? 4其中: M M2 , . . . , M,指从固定压紧板开始, 热流体侧流道数相同的流程数; N l g N 2 , . . . , N , 指M M2 9 . . . , M 流程中对应的流道数; M l f m
10、 2 9 -P M , 指从固定压紧板开始, 冷流体侧流道数相同的流程数; n , v n 2 r , n , 指二 , 9 M 2 0 . . . 9 m 。 流程中 对应的流道数。3 . 3 板式换热器主要零、 部件名称 典型的板式换热器主要零、 部件名称如图2 所示。 G B 1 6 4 0 9 一1 9 9 6 护一一一一一一一一04vvv T -off 7C,gti13i# 图 23 . 4 板式换热器分类及代号3 . 4 . 1 板式换热器常用的 板片波纹形式见表1 0 表 1一手(M 3A 4) Rt 5) P(a 6) is(M 7) Xft (RI 8) S13,5,7,8
11、)(JXffADt,R1 4,6 AMM.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00LO 圃 wo 图 3图 4图 5目回0C, 000000 0000000FOOOLJO LVO (D 图 6图 7图 83 . 4 . 2 板式换热器框架形式见表2 。 表 2一卡一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 , 曰 , , ,蔺 爬 图9图1 0降 1111 111111!_ Lr 图1 1图1 2娜 黝 图1 3图1 4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一 一一一一一一一 一一一 一 一一 撇 图 1 53 . 5 板式换热器型号表示方法 X X X- X一
12、X- X- X ( 见表 2 ) 附录A( 标准的附录) 表A1 换热器换热面积, m2 设计压力 , MP a 单板公称换热面积 , m 2 板片波纹形式代号( 见表1 ) 板式换热器代号( B , B L或 B Z ) 注 1 框架结构形式为 I 时, 框架结构形式代号可省略 2 B 一板式 换热 器代 号, B L 一板式冷凝 器代号。 B Z 一板式燕发器代号 示例 1 : 波纹形式为人字形, 单板公称换热面积为0 . 3 m , 设计压力为1 . 6 M P a , 换热面积为1 5 m a , 用丁睛垫片密封的双支撑框架结构的板式换热器, 其型号表示为: B R O . 3 - 1
13、 . 6 - 1 5 - N - I或 B R O . 3 - 1 - 6 - 1 5 - N 示例 2 : 波纹形式为水平平直波纹, 单板公称换热面积为1 . 0 m , , 设计压力为1 . 0 MP a , 换热面积为1 0 0 MI ,用三元乙丙垫片密封的带中间隔板双支撑框架结构的板式换热器, 其型号表示为: B P 1 . 0 - 1 . 0 - 1 0 0 - E - II3 . 6 螺柱许用应力 螺柱在不同温度下的许用应力按表3 选取。 对表3 以外的材料 其许用应力按钢材设计温度下的屈服点a , 除以表4 中的安全系数n , 确定 G s 1 6 4 0 9 一 1 9 9 6
14、 表 3少 表 4澳 司 苦 州I7 液压试验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3 . 7 . 1 液压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 . 2 5 倍。3 . 7 . 2 液压试验按6 . 3 条的要求进行。4 材料4 . 1 板式换热器主要零部件所用材料, 必须考虑换热器的使用条件( 如: 设计温度、 设计压力、 介质特性和操作特点等) 、 材料的焊接性能、 加工性能及经济合理性。4 . 2 板式换热器主要零部件的材料应符合表5 的规定。采用表5 以外的材料, 其性能应不低于表 5 材料的性能, 同时还应符合相应的标准。4 . 3 板式换热器的板片、 压紧板、 螺柱、 法兰、 接管、
15、垫片等所用的材料及焊接材料, 必须具备材料质量证明书或其复印件。4 . 4 板式换热器法兰采用碳素钢、 低合金钢锻件及不锈钢锻件时, 按J B 4 7 2 6 , J B 4 7 2 7 , J B 4 7 2 8 规定的II 级选用, 并在图样上注明( 在钢号后附上级别符号, 如2 0 1 , O C r l 8 N i 9 II ) 4 . 5 板式换热器用焊接材料应符合G B / T 9 8 3 或G B / T 5 1 1 7 的规定。 表 5乍 G s 1 6 4 0 9 一 1 9 9 6 表 5 ( 完)一5 设计5 . 1 符号 A , 一预紧状态下, 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总截面
16、积, 以螺纹小径计算或以无螺纹部分的最小直径计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算, 取较小值, m m Z ; A b 一实际使用的夹紧螺柱总截面积, 以螺纹小径计算或以无螺纹部分的最小直径计算, 取较小值,m m Z ; A 。 一需要的夹紧螺柱总截面积, m m z ; A p 一工作状态下, 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总截面积, 以螺纹小径计算或以无螺纹部分的最小直径计算, 取较小值, m m Z ; a Z 一被垫片槽中心线包容的板片投影面积, mm Z ; B -垫片有效密封宽度( 见图1 7 ) , m m; b 一板 间距 ( 见 3 . 2 . 3 ) , m m ;
17、b , 一固定压紧板内侧至中间隔板自重作用点的距离, m m; b : 一固定压紧板内侧至活动压紧板自重作用点的距离, mm; C , 一中间隔板自 重作用点至支柱内侧间的距离, m m ; C Z 一活动压紧板自重作用点至支柱内侧间的距离, M M; d 一夹紧螺柱小径或无螺纹部分的最小直径, 取较小值, m m ; E 一设计温度下, 上导杆材料的弹性模量( 见表6 ) , MP a ; 表 6 MP a澡 # 140 4w(c0.30o AJIM01-X*%(Cr13-Cr17) 片F341JI191CC)FOO4 R,x103100 150 200 250191 189 186 183
18、203 200 196 190198 I 195 I 191 I 187 F 。 一作用于a : 上的流体静压力, 按( 1 7 ) 式计算, N; 凡一工作状态下, 需要的最小垫片压紧力, 按( 1 8 ) 式计算, N; F , 一中间隔板自重, N; F Z 一活动压紧板自重, N; 了 一上导杆受载所引起跨度中点的挠度, M M; 五一上导杆自重所引起的跨度中点的挠度, m m; 几一板片及所充介质( 水或其它流体取密度大者) 重力所引起的上导杆跨度中点的挠度, MM; f 3 一中间隔板自重所引起的上导杆跨度中点的挠度, m m; 人一活动压紧板自重所引起的上导杆跨度中点的挠度, M
19、 M; 万一上下导杆内侧间的距离, mm; J 一上导杆惯性矩, m m ; L 一夹紧尺寸, 固定压紧板内侧至活动压紧板内 侧间的距离, m m, 按(( 4 ) 式计算: L“( S 。 十b ) 凡 n , S E “ ” ” “ ” ” 一( 4) L , 一导杆长度( 固定压紧板内侧至支柱内侧间的距离) , m m; L : 一夹紧螺柱长度, M M; l 一垫片中心线的展开长度, MM; l ; 一板片长度, m m; m 一垫片系数, 橡胶: m =1 。 石棉: m =2 ; N, 一板片总数; G $ 1 6 4 0 9 一1 9 9 6 n 一夹紧螺柱数量, n 1 一中间
20、隔板数量, P 一设计压力, M P a ; 4 1 一上导杆自 重均布载荷, N / m m; 4 z 一板片及所充介质( 水或其它流体取密度大者) 所引起的均布载荷, N / m m; S , 一 板片 厚度, M M ; S , 一 压紧 板 厚度, M M ; 凡一中间隔板厚度, M M; S , 一垫片名义厚度( 见图1 7 ) , m m; W. -预紧状态下, 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载荷( 即预紧状态下, 需要的最小垫片压紧力) , N; WP 一工作状态下, 需要的最小夹紧螺柱载荷, N; y 一垫片比压力, 橡胶: y =1 . 4 MP a , 石棉: y =1 1 M P a
21、 ; E a l b 一常温下夹紧螺柱材料的许用应力( 见表3 ) , M P a ; 司、 ,一设计温度下夹紧螺柱材料的许用应力( 见表3 ) , MP a ; S 一夹紧螺柱上的螺母与垫圈厚度之和, mm,5 . 2 板片5 . 2 . 1 板片 厚度应不小于0 . 5 m m.5 . 2 . 2 板片两端应有对称的悬挂定位结构5 . 3 压紧板5 . 3 . 1 压紧板要有足够的刚性, 压紧板厚度的选取见附录C ( 提示的附录) 。5 . 3 . 2 单板公称换热面积0 . 1 m , 以上的板式换热器, 在活动压紧板和中间隔板上宜设有滚动机构。5 . 4 垫片5 . 4 . 1 在垫片
22、角孔一道密封与二道密封之间应设有1 0 - 2 0 mm长、 深S , / 2 通向大气的泄漏信号槽。5 . 4 . 2 垫片应有保证密封的压缩量。5 . 5 导杆5 . 5 . 1 导杆长度L , 按式( 5 ) 计算: : , 妻 : ; n ,S 2 (S o S 3 ) N p 而二 奋 。 5 N , ( 5 )5 . 5 . 2 上导杆挠度 工作状态下, 上导杆跨度中点的挠度f 不得超过导杆长度L ; 的2 / 1 0 0 0 , 且不大于5 m m, f由公式( 6 ) 求得( 受力简图见图1 6 ) : ff l 几f 3 十f 4” ” ” ” ” ” ” “ “ ” 一 (
23、 6)洲 b2 C2bi ClFl F2Y2l / t 1., 图 1 6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式中: 人按式( 7 ) 计算: 5 q , L , 了 , 苦 畏 畏 招二 “ “ “ “ 一 ( 7) 3 8 4 E J 几按式( 8 ) 或( 9 ) 计算: L 当 L L , 时 : 一 一 2一 4 ,4 L , , , 9, , ,。L L , 3L , 0 J 2 - - a . - 二I 冬 一 2 L- L , 斗L z L, z 一 二 于 二 弓 份 (9) 4 8 E J ( 2“ 一 4 “ 21 6 ) f 3 按式( 1 0 ) 或( 1
24、 1 ) 计算: 当C , ,b : 时: F, b f ., .-, ( 3 L , “ 一 4 b , ) (1 0) 4 8 EJ z , 当C , b ; 时: F , C , 一“ 九 气涪专 O L“ 一 4 C , ) (1 1 ) 4 8 E J二 , , 人按式( 1 2 ) 或( 1 3 ) 计算: 当C z 妻b : 时: F b一 t a 云蔫号( 3 L1 z 一 0 2 ) (1 2) 4 8 EJ、 。, 当C , 0.3-1.0 1.010 10.15 f 0. 20 I6 . 1 . 5 垫片的制造要求见附录A( 标准的附录) 。6 。 2 组装6 2 门板式
25、换热器应按流程组合设计图进行组装。6 . 2 . 2 板片在装配前应进行清洗, 垫片槽和波纹表面不应有污物。6 . 2 . 3 当垫片用粘结剂粘贴在板片垫片槽内时, 不应有扭曲与松脱, 若采用其它非粘贴方法将垫片固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定在板片垫片槽内时, 亦不应有扭曲和偏离板片垫片槽等情况。6 . 2 . 4 组装时, 宜均匀对称地拧紧夹紧螺柱( 或顶杆) , 以保持板片的平行状态。组装后, 当夹紧尺寸L小于 1 0 0 0 m m时, 两压紧板间的平行度偏差不应大于 2 m m, 当夹紧尺寸L大于或等于1 0 0 0 m m时,两压紧板间的平行度偏差不应大于夹紧尺
26、寸L的3 编, 且不大于4 m m,6 . 2 . 5 夹紧尺寸L的偏差应不大于士。 2 N, m m,6 . 2 . 6 压紧板接管法兰密封面与接管中心线的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法兰外径的1 0 0 ( 法兰外径小于1 0 0 m m时, 按1 0 0 m m计算) , 且不大于3 m m 。法兰或压紧板的螺柱( 栓) 孔应跨中布置( 见图1 8 ) , 命 图 1 86 . 2 . 7 板式换热器的碳素钢零、 部件外露表面应采取防锈措施, 法兰密封面宜涂油( 脂) 防护。6 . 2 . 8 板式换热器需涂漆的金属表面, 应清除油污和影响涂漆质量的杂物, 漆膜应均匀, 不应有气泡、龟裂和剥落等缺
27、陷。6 . 2 . 9 组装后, 板式换热器内腔应洁净、 无杂物。6 . 3 液压试验 板式换热器制成后必须逐台进行液压试验。6 . 3 . 1 液压试验介质一般采用水, 且水温应不低于5 C; 奥氏体不锈钢板片组装的板式换热器, 用水进行液压试验时, 应控制水的氯离子含量不超过2 5 X 1 0 - 6 ,6 . 3 . 2 液压试验时, 应用两个精度不低于 1 . 5 级, 且量程相同的并在有效检定期内的压力表, 压力表的量程为试验压力的两倍左右为宜, 但应不低于1 . 5 倍和高于4 倍的试验压力。6 . 3 . 3 试验时应在适当位置设排气口, 试验过程应保持换热器观察面的干燥。6 .
28、 3 . 4 板式换热器两侧应分别进行单侧液压试验。试验时, 另一侧应同时处于无压力状态。6 . 3 . 5 试验时应缓慢升压, 达到规定的试验压力后, 保压时间为1 0 - 3 0 min , 然后降至设计压力下保压, 对所有密封面和受压焊接部位进行检查, 且保压时间不少于 3 0 m i n 。检查期间压力应保持不变, 不应采用连续加压或拧紧夹紧螺柱以维持试验压力不变的做法。6 . 3 . 6 液压试验合格后, 应排放流道内的积水。了 检验与性能测定了 1 板片7 . 1 . 1 板片垫片槽深度用千分表或深度千分尺进行检测, 检测点应均匀分布, 两端各四点, 直线部分每侧四点7 . 1 .
29、 2 板片波纹深度用千分表或深度千分尺进行检测, 检测点的分布沿板片纵向分三排, 每排四点。7 . 1 . 3 每批板片抽 1 0 进行板片垫片槽深度和波纹深度尺寸检测, 如有一张不合格, 应逐张检测, 对不合格者进行再加工后重新组批进行检测。同一次装卡模具、 同一炉批号材料压制的板片为一批。7 . 1 . 4 有下列情况之一时, 应抽一张板片用切割解剖法或无损测厚法对减薄较大处进行厚度检测: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 a ) 用新模具压制的板片, b ) 用新材料压制的板片 。 ) 模具更换镶块后压制的板片7 . 1 . 5 板片微裂纹检测 不锈钢和铜材板片每批抽l o
30、 o , 且不少于三张, 钦材板片每批抽5 0 o , 且不少于十张进行微裂纹检测, 如发现有微裂纹则应进行 1 0 0 检测。特殊用途或用户有要求时, 板片应进行 1 0 0 检测。7 . 1 . 6 板片微裂纹按J B 4 7 3 0 进行渗透检测7 . 2 接管7 . 2 . 1 公称直径不小于2 5 0 m m的接管对接连接的焊接接头, 应按J B 4 7 3 0 进行1 0 0 射线检测, II 级为合格。7 . 2 . 2 公称直径小于2 5 0 m m的接管对接连接的焊接接头, 需按图样规定的方法对其表面进行磁粉或渗透检测, 按J B 4 7 3 0 进行, I 级为合格。了 3
31、 性能测定 每种型式的产品应进行热工性能和流体阻力特性测定, 测定方法见附录B ( 提示的附录) 。8 标志、 包装、 运输、 储存8 . 1 标志8 . 1 门每台板式换热器应有铭牌, 其内容包括: a )名称 , b ) 型号, 。 ) 设计压力及试验压力( MP a ) ; d ) 设计温度( ) ; e ) 换热器换热面积( mZ ) , f ) 质量( k g ) ; 9 ) 流程组合, h ) 产品制造日期( 年、 月) ; 1)制造厂名及出厂编号。8 . 1 . 2 每台板式换热器必须有介质进、 出口标记。8 . 2 包装8 . 2 . 1 板式换热器宜用包装箱妥善包装, 并固定
32、可靠, 接管开口用盲板或其它措施封闭。8 - 2 . 2 随产品送发的文件、 资料应用塑料袋包装。B - 2 . 3 随产品送发的文件、 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a ) 装箱清单; b ) 产品合格证; 。 ) 产品使用说明书; d ) 产品总装图或安装图, e ) 板片组装流程图, f ) 产品质量文件, 至少应包括: 主要零部件材料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 焊接质量, 板片和垫片尺寸及板片微裂纹等检测结果。 液压试验压力、 保压时间及评定结果。 无损检测依据标准和评定结果; 制造厂质量检验负责人及检验专用章。8 . 3 运输 板式换热器宜直立运输。8 . 4 储存 G s 1 6 4 0 9
33、一1 9 9 68 . 4 . 1 板式换热器应在干燥通风的库房内存放, 环境温度不得超过4 0 C.8 . 4 . 2 产品存放期超过半年时, 应预先松开夹紧螺柱, 使两压紧板间的尺寸不小于 1 . 1 L, 使用时再夹紧到 L,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 附录A ( 标准的附录) 板式换热器垫片A 1 范围A l . 1 本附录规定了板式换热器密封垫片( 简称垫片) 的材料、 制造、 检验及验收技术要求。A 1 . 2 垫片除应符合本附录外, 还应符合图样要求。A 2 引用标准 G B 5 2 8 -8 2 硫化橡胶拉伸性能的测定 G B 5 3 1 -8 3 橡胶邵
34、尔A型硬度试验方法 G B 3 9 8 5 -8 3 石棉橡胶板 G B 4 8 0 7 -8 4 食品用橡胶垫片( 圈) 卫生标准 G B 7 7 5 9 -8 7 硫化橡胶在常温和高温下恒定形变压缩永久变形的测定A 3 材料A 3 . 1 垫片的材料及代号、 物理性能应符合表A1 的规定。A 3 . 2 选用表A1 以外的材料时, 其力学性能应不低于表A1 中相应材料的要求, 或由供需双方商定。A 3 . 3 食品、 医药用垫片的卫生指标应符合G B 4 8 0 7的规定。A 3 . 4 每批垫片应有质量证明书, 食品、 医药用垫片还应有卫生指标检验报告。A 4 加工要求A 4 . 1 垫
35、片厚度应具有正偏差, 其值应不大于0 . 2 m m.A 4 . 2 垫片单边长度不应有正偏差, 其负偏差绝对值不大于单边长度的3 阶, 且不大于4 m m,A 4 . 3 垫片的横截面应色泽均一, 不应有机械杂质、 气泡等缺陷。A 5 外观要求A 5 . 1 垫片的上下主密封面应平整光滑, 不应有任何气泡、 凹坑、 飞边及其他影响密封的缺陷。A 5 . 2 垫片的其余密封面缺陷尺寸不应超过表A 2 的规定 表 A1一草牛训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 表 A l完)一亥丫 表 A 2 m m不A 6 检验A 6 . 1 检验项 目 a ) 垫片材料的物理性能 ; b )垫
36、片长度。 。 ) 垫片横截面尺寸 , d ) 垫片外观质量。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A 6 . 2 检验方法A 6 . 2 . 1 垫片材料的物理性能应按下列标准进行检验, 检验结果应符合表A1 的规定。 a ) 扯断强度和扯断伸长率应按G B 5 2 8 进行检验; b ) 压缩永久变形按G B 7 7 5 9 进行检验, 。 )垫片硬度应按G B 5 3 1 进行测定。垫片成品的检测点分布应与A 6 . 2 . 2 条相同。A 6 . 2 . 2 垫片厚度用测厚仪或千分尺测量, 检测点应均匀分布, 且不应少于2 0 个测点, 其中两端各四点; 二道密封处各边两点;
37、两侧直线部分各四点。A 6 . 2 . 3 垫片长度用游标卡尺检验。将垫片自然平放入垫片槽内, 以游标卡尺测量超差尺寸。A 6 . 2 . 4 垫片外观质量应用目 测观察, 同时用游标卡尺、 深度千分尺测量缺陷尺寸。A 6 . 2 . 5 食品用垫片的卫生指标应按G B 4 8 0 7的规定进行检验, 医药用垫片可参照G B 4 8 0 7 的规定进行检验。A 6 . 2 . 6 垫片截面用切割解剖法检验。A 6 . 3 抽样方法A 6 . 3 . 1 尺寸公差 垫片厚度及长度尺寸公差的抽样方案按表A3 进行, 同一配方、 同一次投料加工的同一规格的垫片为一批。 在检查结果中, 若第一样本的不
38、合格品条数小于或等于第一合格判定数时, 则该批为合格批。 若第一样本的不合格品条数大于或等于第一不合格判定数时, 则该批为不合格批。 若第一样本的不合格品条数大于第一合格判定数同时又小于第一不合格判定数时, 则应抽第二样本进行检查。 若第一和第二样本的不合格品条数总和小于或等于第二合格判定数, 则该批为合格批。 若第一和第二样本的不合格品条数大于或等于第二不合格判定数时, 则该批为不合格批。 表 A 3川川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 表 A 3 ( 完)卜 ft-AMIM ff3 201-10 000一 一125250 典913A 6 . 3 . 2 垫片的外观质量应逐条
39、检验A 6 . 3 . 3 食品、 医药用垫片的卫生指标检验不合格时, 应取双倍试件进行复验, 复验仍不合格, 则为不合格品。A 6 . 3 . 4 每批垫片中抽一条检查横截面质量。A 7 标志、 包装、 运输、 储存A 7 . 1 标志A T 1 . 1 在每条垫片的泄漏信号槽中应有下列标志内容: a ) 胶种代号; b ) 垫片硫化日 期( 年、 月) ; 。 ) 制造厂代号。A 7 . 1 . 2 同一批垫片的包装箱或包装袋中必须有合格证明书。合格证明书应包括: 垫片胶种、 型号规格、 投料批号、 数量、 生产单位、 硫化日 期、 有效期限和检验结果等内容。A 7 . 2 包装A 7 .
40、 2 . 1 不同投料批号、 胶种、 规格的垫片应分别进行包装, 且不应拧捆包装。A 7 . 2 . 2 周长大于 6 m的垫片应用木箱包装。A 7 . 2 . 3 应采用对垫片无损害、 无污染的包装材料进行包装。A 7 . 3 运输 垫片在运输过程中, 严禁与有腐蚀、 有损于垫片的物质接触, 避免雨雪的浸淋。A 7 . 4 储存 垫片应在阴凉、 干燥、 避光的环境中存放, 其环境温度应不超过 4 0 C; 不应与酸、 碱、 油类及有机溶剂接触, 避免重压。 附录B ( 提示的附录) 板式换热器产品 热工性能和流体阻力特性的测定B 1 范围B 1 . 1 本附录规定了板式换热器的热工性能和流体
41、阻力特性的测定。B 1 . 2 本附录适用于试验流体为液体液体的热工性能和流体阻力特性的测定。B 1 . 3 本附录仅考虑板式换热器的板片热阻, 未考虑污垢热阻。B 1 . 4 按本附录测定的板片数宜不少于五片。B 2 符号 A 一换热面积 , m Z ;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 C p h 一热流体定压比热容, J / ( k g K ) ; 味一冷流体定压比 热容, J / ( k g K ) ; G h 一热流体体积流量, m 2 / 5 ; G . 一冷流体体积流量, m 3 / S ; K 一总传热系数, W/ ( m 2 K ) ; Q h 一热流体的热流量
42、, W, Q . 一冷流体的热流量, W; Q 一热平衡相对误差, ; S 一通道截面积, m2 ; t h , 一热流体进口 温度, 。 t h 2 一热流体出口温度, ; t c , 一冷流体进口温度, ; t c 2 一冷流体出口温度, , A t 二 一对数平均温差, ; v h 一热 流 体侧 板间流 速, m / S ; v c 一冷流体侧板间流速, m / S ; P h 一热流体密度, k g / m 9 ; A 一冷流体密度, k g / m 3 ; 尸 h , 一热流体进口 的压力, MP a ; 氏: 一热流体出口 的压力, MP a ; P c l 一冷流体进口的压力,
43、 M P a ; P , 一冷流体出口的压力, M P a ; O P h 一热流体侧压力降, MP a ; O P 一冷流体侧压力降, MP a ; E u 一欧拉数; Nu 一努塞尔数 R e 一雷诺数。B 3 测定系统 测定系统由冷源、 热源、 被测定换热器、 冷、 热流体循环系统及测定仪表等组成。 测定系统示例见图B i ,B 4 测且仪表及测f方法B 4 . 1 测量仪表B 4 . 1 . 1 流量、 温度、 压力测量仪表的精度应符合表B 1 的规定 表 B 1一嵘 1 ,00 f0.5 一f 0. 25 一f州B 4 . 1 . 2 仪表检定 测定用的流量、 温度、 压力等测量仪表
44、均应按有关规定送法定计量机构检定, 并在检定的有效期内 G B 1 6 4 0 9 一1 9 9 6使用。B 4 . 2 流量测量B 4 . 2 . 1 流量计应安装在水平直管段上, 其上游直管段长度应不小于 2 0 倍管径, 下游直管段长度不小于1 5 倍管径。在流量计的上游直管段起始端应安装过滤器。B 4 . 2 . 2 流量测量应精确到l o o ,B 4 . 3 温度测量B 4 . 3 . 1 测量元件的感温点应位于管道中心, 其保护管的插入深度应按温度计使用说明书的规定。B 4 . 3 . 2 温度计的安装点与被测换热器进出口法兰密封面的距离应不大于1 5 0 mm.B 4 . 3
45、. 3 在测温点的上、 下游各3 0 0 m m范围内, 保温层应尽可能加厚, 换热器、 测温点之间的全部管线应保温 良好 却 -G PhithlP,cc MANPP j phzclp41 Lfh2 排放 0泵 流 IR 计 。减 压 阀 丙 闸 阀 A调 节 阀 疏 水 器 图B 1 板式换热器测定系统图B 4 . 3 . 4 测量层流状态的流体温度时, 在测温点上游二至三倍管径处设置混合器。B 4 . 3 . 5 温度测量应精确到 l o o ,B 4 . 4 压力测量B 4 . 4 . 1 静压测孔应设置在距离任何扰动区( 弯管、 阀门等) 下游至少五倍管径、 上游至少二倍管径处静压测管
46、应与管壁面垂直。B 4 . 4 . 2 压力测量应精确到 l o o .B 5 测定条件和性能确定B 5 . 1 测定条件 a ) 测定流体: 液体一 液体; b ) 板间流速范围: 0 . 1 - 1 . 0 m / s ; 。 ) 测定温度: 2 0 -7 0 C ; d ) 测定压力: 0 -1 . 0 MP a ; e ) 流程 : 单流程逆流。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B 5 . 2 性能确定B 5 . 2 . 1 热工性能: 确定总传热系数K与板间流速v 之间的关系。B 5 . 2 . 1 . 1 给出 总传热系数K与板间流速。 之间的 关系曲线。B 5 .
47、2 . 1 . 2 建立努塞尔数N“ 与雷诺数R e 间的准数方程。B 5 . 2 . 2 流体阻力特性: 确定压力降 P与板间流速v之间的关系。B 5 . 2 . 2 门 给出 压力降 P与板间流速v 之间的关系曲线。B 5 . 2 . 2 . 2 建立欧拉数E u 与雷诺数R e 间的准数方程。B 5 . 2 . 3 计算水一水逆流运行, 热流体定性温度为4 0 C, 冷、 热流体侧的板间流速均为0 . 5 m/ s 时的总传热系 数K和压力降O P ,B 6 测定程序和测定方法B 6 . 1 测量项 目 a ) 冷、 热流体的体积流量, b ) 冷、 热流体的进、 出口温度; 。 ) 冷
48、、 热流体的进、 出口压力及压力降。B 6 . 2 测定前应检查设备、 管线及测量仪表的可靠性。B 6 . 3 开始运行后, 应及时排净设备内的气体, 使设备在完全充满试验流体的条件下运行并调节至试验工况( 或指定工况) 。B 6 . 4 首先在两侧板间流速为0 . 1 .1 m / s 范围内等流速变化时测量数据, 其流速变化间隔应不大于0 . 1 m/ s ,B 6 . 5 固定一侧( 冷侧或热侧) 板间流速, 且固定点至少为一个, 另一侧流体板间流速在0 . 1 - 1 m / s 范围内 变化, 其变化间隔应不大于0 . 1 m / s ,B 6 . 6 在每个测定工况( 或指定工况)
49、 下, 均应稳定运行 3 0 m i n 后, 方可测定数据。B 6 . 7 在每个测定工况( 或指定工况) 下, 热平衡的相对误差均不得大于5 写。B 7 测定数据的计算及整理B 7 . 1 测定数据的计算应按表B 2 进行。B 7 . 2 测定数据的整理B 7 . 2 . 1 在同一座标中, 作出两侧板间流速相等时的总传热系数K与板间流速v 的关系曲线。B 7 . 2 . 2 在同一座标系中, 分别作一侧板间流速固定时, 总传热系数K与另一侧板间流速v 的关系曲线。B 7 . 2 . 3 建立努塞尔数Nu 与雷诺数R e 的准数方程。B 7 . 2 . 4 在同一座标系中, 分别作两侧压力
50、降 P与板间流速v 的关系曲线。B 7 . 2 . 5 建立欧拉数E u 与雷诺数R 。 的准数方程。B 8 误差 按本标准测定的总传热系数K, 其误差应不超过1 0 %.B 9 测定报告B 9 . 1 任务来源。B 9 . 2 测定目的。B 9 . 3 测定工况B 9 . 3 . 1 环境条件。 G B 1 6 4 0 9 一 1 9 9 6B 9 . 3 . 2 被测定换热器的设计参数。B 9 . 3 . 3 测定系统图。B 9 . 3 . 4 测量仪表及其精度。B 9 . 4 测定起止时间及人员。B 9 . 5 测定数据的整理B 9 . 5 . 1 原始数据 a ) 冷、 热流体的名称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