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产业扶贫带头人典型材料_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

上传人:up710 文档编号:5917592 上传时间:2022-07-15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6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业扶贫带头人典型材料_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产业扶贫带头人典型材料_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产业扶贫带头人典型材料_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材料五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产业扶贫带头人典型材料_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材料五篇产业扶贫典型经验材料五篇 【篇一】 xx乡地处xx市东北郊,石塘湖、破罡湖港三大河流环绕其中。辖9个行政村(社区),总面积68.83平方公里,总人口3.05万,共有贫困村1个,贫困户406户,贫困人口734人。今年以来在各级的坚强领导和关心支持下,全乡上下坚持以精准扶贫统揽农村工作全局,因地制宜,科学谋划,以龙头企业为带动,以合作经济组织为纽带,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一手抓产业推动,一手抓合作组织建设,积极探索“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五位一体的产业扶贫开发模式。 一、产业扶贫基本情况。 xx乡坚持产业化扶贫不动摇,先后引进了一批省级农

2、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了皖宜季牛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安徽御福堂门业有限公司、安徽鑫隆园食品有限公司, 建成了30个扶贫肉鸭养殖小区,鸭棚建设面积271023.5m2,肉鸭存栏能力120万只;成功引进农种苗有限公司等蔬菜龙头企业,发展蔬菜种植面积2.4万亩。扶持带动全乡贫困户从事肉鸭、奶牛、蔬菜产业,年创直接经济效益4000多万元。 二、主要做法 如何加快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步伐,xx乡政府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全面分析、科学决策,得出:扶贫开发的重点是产业扶贫,产业扶贫的关键是培育和发展能带动贫困群众稳定增收的致富产业。并确定了符合农民种养习惯,有一定基础的肉鸭、蔬菜作为贫困村农民增收的两大主导产业。明

3、确了“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扶贫到村、效益到户、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和引导乡村农户走“一村一业、多村一业、三业并举、连片开发”的产业化扶贫发展思路。 (一)政策引导 加大扶持力度。xx乡政府先后制定了产业扶贫实施规划、肉鸭养殖发展规划、关于发展蔬菜产业的指导意见、关于启动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的意见等一系列产业扶贫的政策性文件,确定了产业扶贫的方向、思路、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 贫困户养殖肉鸭,凡按照标准养殖的,利用国家项目试点资金给予建棚补贴,标准为20元/m2,养殖小区内贫困户养殖1000只肉鸭,扶持扶贫周转金3000元,不超过5万元的小额贷款,按5厘补贴利息。养殖小区:按要求达到建

4、设规模的,小区内的水、路、电等基础设施由区内整合部门资金和对口帮扶资金帮助解决。近三年来上级支持我乡扶贫资金3210.1万元,整合社会资金2750万元。 (二)创新机制 建立组织保障。产业化扶贫的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切实可行的机制组织保障。为此,我们探索建立了四项机制,保障了产业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统一指挥协调机制。统一组织实施产业扶贫工作,负责产业培育、制定产业发展规划、项目实施方案、资金整合方案、组织项目实施、产业扶贫考核奖惩等。一是领导干部负责制。乡镇党政主要负责人为扶贫开发第一责任人,分管副职为具体负责人,明确各乡镇、各贫困村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层层抓落实。重点龙头企业由一名乡领导负责

5、,并将领导姓名、职务、联系方式制作成牌挂在企业大门口,给重点龙头企业“贴门神”,做到企业内部的事自己管,企业外部的事政府管,让企业放心、安心、专心组织生产经营,为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每四名乡级领导组成一个帮扶小组,负责一个村的产业扶贫工作。做到了产业化扶贫工作有谋划、有督促、有落实、有考核,从而保证了全区产业扶贫工作有条不紊的实施。三是项目带动机制。产业化扶贫是实实在在的工作,归根结底要体现在产业规模、产业效益、产业带动上。为此,每个产业我们都通过实施一个个的具体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在肉鸭产业发展中,我们是通过建设一个个标准化养殖小区,将农户吸收进来、扩大养殖规模,扩大覆盖面,推动了产业发展

6、。四是多元联动机制。在产业扶贫项目建设中,区委政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有关部门的财政资金投入;引导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撬动金融资金支持。使全区形成了政府调控,扶贫统揽、市场引导、效益推动、群众参与、多方促进、多元联动的产业发展机制。 (三)招商引资 大力培育龙头。产业扶贫离不开企业带动,为此,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培育龙头企业作为带动产业扶贫的突破口来抓,全力扶持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企业的发展,带动产业壮大。目前,全乡建有2家国家级扶贫龙头企业,5家省级扶贫龙头企业,市级扶贫龙头企业18家。在具体工作中通过“一扶、二引、三培育”的工作思路,壮大扶贫龙头企业,提高其带

7、动能力。一扶,是通过政策扶持、撬动本乡企业家投资农业产业化项目,4家饲料加工厂、3家肉鸭屠宰厂;二引,是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先后引进了农种苗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入驻,使产业直接链接国内、国际市场,提高了种、养户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扩大了产业规模,提升了产业水平。xx年初又成功引进肉鸡集团总投资7552.0万元,建设种鸡饲养、种鸡孵化、饲料加工、肉鸡屠宰、熟食加工多环节一条龙生产加工项目,为我乡产业化扶贫注入了新的活力。三培育,是区委、乡政府采取组织区直部门到企业现场办公、组织部门和企业召开“早餐会”、组织银企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及时了解企业所需,主动为企业排忧解难,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拓市场、扩规模、

8、上项目、延伸产业链条,同时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提高政府执行力和诚信力,为企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组织农民 实现联合发展。扶贫产业的基础是基地,基地建设离不开农户,为使分散的农户建成有组织、有规模、统一的种养基地,我们通过建立合作组织,有效地引导贫困户参与到了基地建设和产业发展中。实现了“小群体”“弱群体”与“大龙头”“大市场”的有效连接。目前,全乡在三大扶贫产业中建成农民合作社5家,吸收贫困农户357户。合作组织在“市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基地”模式中,起到了协调组织作用。 三、取得的成效 1、产业扶贫整体推进,链式扶贫结出硕果。通过几年来的努力,

9、肉鸭、蔬菜三大扶贫主导产业,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进了大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个,建设扶贫肉鸭养殖基地31个,蔬菜种植基地11个,组建各类扶贫专业合作社127家,注册资金1300万元。2、生产力水平显著提升,生活环境明显改善。提升了生产力水平。新修乡村道路86公里、饲养家畜12456万头(只),饲养家禽604万只,种植蔬菜瓜果作物5万亩、解决了8947人,减轻了群众的劳动强度,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 3、农民素质明显提高,群众积极性充分发挥。共开展农民培训2376人次,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村文化室和学校建设,既提高了群众的生产技能和文化素质,又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更

10、充分调动了贫困地区群众自力更生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据统计,农民群众投工投料折资及筹资达2044.15万元,为全面完成年度计划和推进贫困地区群众发展生产、建设家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四、几点体会 1、强化领导,建设队伍是保证。区委、乡政府把扶贫开发工作作为开展干部作风建设的切入点,不断调整充实乡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科学的工作规划和方案。领导小组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专题研究扶贫开发工作,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每名乡级领导干部联系一个条件较差、情况较复杂的扶贫户,带头调查研究,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组建了区、乡、村三级高效精干的扶贫开发专职队伍和政府引导、龙头带动、扶贫到村、开发到

11、户、全民参与的扶贫开发大军,为扶贫规划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2、政策扶持、组织引导是关键。我乡把 “整村推进”、“两大周转”与“畜牧富民”和提升蔬菜品质全区几大农业重点结合起来,确定了“政府引导、龙头带动、扶贫到户、做大产业”的产业化扶贫工作思路,先后出台了关于启动实施“扶贫开发细胞工程”的意见、大力组织实施周转畜项目的实施意见、关于做大肉鸭、蔬菜大产业的优惠政策等政策性文件,制定了产业化扶贫三年实施规划,明确了“整合资源、集中投入、扶贫到村、效益到户、以点带面、全面推进”的工作方针,努力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业”的产业化扶贫发展格局。通过创办、嫁接、整合扶贫龙头项目,组织建立扶贫合

12、作经济组织,为两个周转和细胞工程的实施搭建了运作平台,也为扶贫资金的周转提供了载体。在周转方式上不强求划一,鼓励各村大胆探索。在周转内容上,突出各村特色,宜牛则牛,宜猪则猪,宜鸡则鸡,宜鸭则鸭,宜菜则菜。目前,全区的产业扶贫呈现出规模化、区域化的发展态势。 3、强化措施、奋力推进是抓手。我乡按照“种养技术现代化、生态小区园林化、饲料药品生物化、产品加工无害化”的“四化”要求,积极探索出了一条适合实际的“链式产业扶贫”新模式,全乡建成了肉鸭养殖小区31个,蔬菜种植小区11个,形成了以肉鸭、蔬菜三大主导产业为主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新格局,成为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载体和平台。大胆探索了扶贫

13、工作社会化、社会服务市场化、项目实施规模化、资金管理规范化的长效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积极引导广大农民参与扶贫专业合作社,加大土地流转力度,走集约化经营之路,全乡共流转土地5.3万亩,实现收益2000多万元。同时注重提高农民素质,加强农民培训,帮助贫困农民走出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实现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为贫困群众找到了稳定长期的增收渠道。这些项目的落地生根,与当地优势产业的良性互动,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了“扶贫扶出产业来,农业长出工业来”。 【篇二】 一、xx区扶贫工作基本情况 xx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全区共有75个市级贫困村,1.6万户5.5449万建卡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2215

14、元,贫困发生率18.6%。 自重庆市脱贫攻坚工作动员大会在xx召开以后,xx区迅速提出了“举全区之力,以超常规的举措,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以实干苦干的优良作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区先后40余次召开常委会、扶贫领导小组会、推进会等进行专题研究部署,制定出台了“1+11”攻坚方案,以“三大富民工程”为抓手,强力实施“十大扶贫攻坚行动”。整合各类扶贫项目资金17.34亿元,建成重点扶贫项目1762个。 xx年,xx区顺利通过了市级脱贫“摘帽”验收和第三方评估,75个市级贫困村实现了“建八有、解八难”脱贫销号,14266户50338个贫困人口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

15、收入增长到6842元,贫困发生率下降到1.7%。 二、xx产业扶贫创新做法及典型经验 (一)借势强大旅游优势,率先探索创新“旅游+精准扶贫”模式,开辟脱贫致富长效路径。 xx区自1994年发展旅游以来,在短短的23年时间,分别荣获了“世界自然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三大品牌的县,xx的旅游业一举成为了重庆市的标杆。 一是精心编制旅游精准扶贫规划。按照加快乡村旅游发展意见的总体目标,围绕“一心一带、四区一网”的空间布局,精心编制旅游扶贫发展规划,精准定位发展方向和差异发展、融合开发模式,为推动旅游全域化和扶贫精准化提供了有力支撑。 二是强势推进旅游扶贫三大战场。xx区按照“农

16、旅融合、文旅互促、商旅联动、全域发展”的思路,强势推进“仙女山提档升级、白马山新兴开发、乡村旅游全域覆盖”旅游扶贫“三大战场”,整合涉农和吸引社会资本50余亿元,区财政设立2000万元乡村旅游发展基金,对示范村、点、户实施补贴补助,让每一个村、每一个家庭围绕乡村旅游发展配套产业项目,确保到2020年,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100个,从业人员达到3万人以上。 三是探索旅游扶贫多元增收模式。xx区重点围绕旅游景区周边、旅游环道沿线、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等区域,融合打造以“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科普教育、避暑养生”等为主要功能的旅游扶贫示范线路和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点),确立了仙女山、白马山、石桥湖、桐梓

17、山等4个旅游扶贫带,建成集交通组织、空间整合、产业集聚、形象展示为一体的扶贫开发示范区。目前,全区涉旅农户达到3.1万余户,7万余人通过参与旅游相关服务解决就业问题,旅游经济对劳动者报酬年均达3.06万元,全区通过旅游拉动扶贫,消除了贫困村48个、贫困人口9.2万余人。 具体案例一:景区带动型增收模式。在景区进出通道等区域建设专门的创业区和农特产品销售一条街,引导景区周边农民发展特色小吃、特色农家、农产品销售、旅游商品销售等商业,景区及周边2万农民通过旅游实现了直接或间接就业。比如,仙女山镇石梁子社区401户中有391户从事旅游相关产业,资产500万元以上的17户、100500万元的285户。

18、土坎镇关滩村发展农家乐21户,全村年收入达4000万元以上,90%的农户年均收入5万元以上。 具体案例二:双河镇木根村地处涪陵区武陵山森林公园、丰都县澜天湖景区和xx仙女山景区核心区域,平均海拔1350米,是全市首批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近年来,该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和全市高山蔬菜示范基地的带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扶贫,成为全区首批脱贫和首个基本小康的行政村。截至目前,该村95%以上的农户均直接或间接参与乡村旅游发展,其中365户农户开办了农家乐或乡村旅馆,床位数达到8500余张,年游客接待近21.6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1.2亿元。该村王小明、贾万春等3户建卡贫困户通过每户2万元乡村旅游

19、扶贫到户资金的带动开办了农家乐,每年仅夏季3个月时间就增收达到10万元以上而实现脱贫致富。 (二)充分发挥地域特色,积极探索“特色农业+精准扶贫”模式,实现农业差异发展、示范带动、全域覆盖。 一是推进农业与扶贫产业示范带建设。xx区规划建设了农业与扶贫产业示范带7条串连26个乡镇、囊括农林牧渔等农业产业的精品线路,集中连片打造农业产业和扶贫示范基地。目前,已启动重点项目建设146个,培育打造产业示范基地68个。今年将建成仙女山片区、白马山片区、火炉片区、芙蓉湖片区四条示范线路,明年建成鸭平片区和桐梓片区等三条示范线路。 二是创新合作模式培育主导产业促增收。探索出“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

20、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发展模式,成功构建了高山蔬菜、草食牲畜、特色林果、乡村旅游、有机茶叶、电子商务六大“十亿级”产业链条体系,加速培育以示范带为支撑骨架的优势产业集群。 案例一:鸭江镇在全镇脱贫规划中,打造了青峰村800余亩汉平金冠梨基地和800余亩的香伶核桃基地,覆盖了全村725户农户和97户建卡贫困户。xx年,首批栽植的汉平金冠梨投产并实现了640万元的经济收入,户均增收达到9000元,有效带动全村贫困户实现了稳定增收和脱贫致富目标。 案例二:白马镇豹岩村通过整合高山生态扶贫搬迁、有机茶叶种植加工、特色效益农业、乡村旅游等各类

21、扶贫项目资金近亿元,融合打造了全市知名红茶品牌“仙女红”,全村85%的农户实现了产业带动稳定脱贫,其中张国生、程阳联等建卡贫困户年均收入均达到7万元以上而一举实现脱贫致富。同时,豹岩村以天尺茶村为核心,以休闲观光、采摘体验、避暑养生等功能为一体的扶贫示范新村,被中央电视台评选为xx年度“中国十大最美乡村”。 (三)针对扶贫产业融资短板,探索构建“协会+专业合作社+农户”金融互助新模式,有效破解脱贫融资发展难题。 xx区按照“区级总会+乡镇分会+村级中心+社级小组”的组织架构,建成1个区级互助扶贫总会、6个乡镇分会、90个村级互助中心和236个互助小组的金融互助扶贫服务网络体系。通过金融互助模式

22、,累计发放扶贫小额农贷资金1.8765亿元,扶持4307户贫困农户发展特色产业,有效破解了贫困人口借款难、脱贫难、发展难的问题。 案例一:浩口乡落心村建卡贫困户邹建权,家庭人口4人,全家靠传统种植业勉强维持生活。2020年初,他萌生了规模养殖肉牛的想法,但自己手头的资金仅有几千元,于是他向亲戚借了一些启动资金修建了一排简陋的牛舍。由于缺乏种牛购买资金,他虽先后向多家商业银行申请贷款,但均因家庭底子太薄而未获批准。xx年7月,xx区互助扶贫总会在浩口乡成立了分会,邹建权积极入会并获得了首次8万元互助资金信用贷款,解决了首批购买种牛的资金难题,同时互助总会还为其协调畜牧专家指导肉牛养殖技术和方联系

23、肉牛供销渠道。目前,邹建权的肉牛养殖规模已达到53头,产值达到20余万元而一举实现脱贫。 案例二:火炉镇万峰村村民朱胜贵准备开办一家林家乐,但由于缺乏资金,新建的楼房共计60个接待房间一直无钱装修。他多次奔走于各个商业银行,但均因无产权抵押而无法获得批准。随后,他以三权作抵押向区互助扶贫总会申请了30万元的循环借款,仅仅2个月时间就完成了房屋装修。正式营业后,他年接待收入均达到10余万元。xx年,他组织该村151户贫困农户通过林地资源量化股权到户方式组建了万峰乡村旅游协会,引领带动全村建卡贫困户共同发展乡村旅游,并以贫困农户的林权证集中向互助总会申请抵押贷款建设“林海公园”、“林海度假区”综合

24、体项目。在他的带动下,全村现已发展的林家乐达20余家。 (四)借助互联网营销张力,成功开启“电商+精准脱贫”模式,全面推动品牌打造和拓宽产品销售渠道。 xx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xx区按照“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的路径,建成了区、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围绕“一馆、一园、两中心、186个网点”的发展布局,建成“寻味xx”仙女山O2O体验馆的“一馆”、xx区电商产业孵化园的“一园”、区级电商运营中心和过渡性物流分拨中心的“两中心”项目及186个村级电商服务网点。成功打造出“凤来谷”“寻味xx”“五农人”“比丰优选”等4个电商品牌;包装推出羊角豆腐干、羊角老醋、仙女红茶叶、芙蓉江野鱼、

25、土坎苕粉、野生蜂蜜、汉平蜜柚、猪腰枣等36个品牌商品和1561个单品产品;培育较大型的电商企业13家,市场主体达551家,网店1300多家,增加就业4000人,实现电商交易额10.5亿元。 案例一:巷口镇堰塘村第一书记张莉联合蒲板村、万银村三个贫困村,成立xx区大巷口农产品专业合作社,上线农副产品95余种,代销农产品1250多单,线上交易额70.3万元,线下交易额80多万元,帮助210户贫困户和450户一般农户解决了农产品销路难的问题。 案例二:张永红是xx区和顺镇海螺村建卡贫困人口(低保户)。2020年,他在帮助岳母修建新房时不幸被头顶上方掉落的砖头砸中颈椎而瘫痪。由于完全丧失了劳动能力,加

26、之在治疗期间负债累累,长期依靠每个月仅仅几百元的农村低保金勉强糊口。2020年,在扶贫帮扶干部和社会爱心人士的资助引导下,他开始尝试在微博上售卖当地的土蜂蜜、红苕粉、土鸡蛋、老腊肉等土特产。通过几年发展,他所开的“xx小张网店”淘宝店也以品质地道的土特产赢得了许多“回头客”,发展规模也逐步扩大。xx年10月,镇党委、政府,政协办扶贫集团支持他成立了传宏土特产品销售有限责任公司,全面营销当地的名特土产。运行两年来,他每年营业收入均达到100余万元,从而实现快速脱贫致富,成功解决了全镇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为全区树立了身残志坚的脱贫致富典范。xx年xx27日,张永红作为今全国残疾扶贫先进个人,参加

27、了全国贫困残疾人脱贫攻坚会议,并在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五)充分整合资源要素,积极探索“股权+精准扶贫”模式,创新工作获国务院领导肯定。 xx区按照“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股权、农民变股民”的“三变”原则,加快资产收益扶贫试点,引导贫困农户将土地、林地、闲置房产、劳动力等要素资源,通过股权量化方式与市场主体进行捆绑发展,同时建立完善利益联结分配机制。有效整合农村闲置、分散、低效的要素资源,激活农业要素与贫困人口的内生活力,加速推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可持续发展。其中,“xx县产业扶贫精准到村到户模式”得到了国务院汪洋副总理的批示肯定。 案例一:石桥乡xx年引进重庆市厚德畜禽养殖专业合作社,在该

28、乡八角村投资1500万元建成一个12万只禽蛋养殖场。该专业合作社先后在香龙、贾角、大坪3个村扶持带动建卡贫困户243户,户均发放30只产蛋鸡苗,并通过统一技术指导、统一回购产品、统一市场销售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户实现产值2000余万元,贫困农户户均增收4500元。此外,养殖场还提供了19个就业岗位,带动8户建卡贫困农户年均增加工资收入2.16万元。目前,该专业合作社还与香龙村通过村级集体经济改革试点方式,投资100万元新建一座有机肥生产厂房,带动了香龙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和发展。 案例二:桐梓镇265户农户(贫困户56户)按照“公司+土地+农户”的模式,以土地入股的方式加入重庆飞红园林绿化公司,入户

29、农户成为公司小股东,由公司负责统一经营运作,待苗木产出后,每年企业按生产效益与农户“二八”分成获得红利,实现了稳定增收和脱贫致富。 三、xx区先试先行探索巩固脱贫长效机制的经验做法 xx年底,重庆市委宣布xx脱贫“摘帽”后,xx区委、区政府将工作重点转为一手抓迎接国家脱贫验收,一手抓脱贫成果巩固,将脱贫后“如何持续发展、如何防治返贫和新生贫困、到2020年能不能实现同步小康”等问题作为当前扶贫开发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巩固脱贫成果阶段,xx区坚持以贫困区域和贫困群众为中心,围绕“建八有、解八难”和”两不愁、三保障”的脱贫要求,重点对照“因病、因灾、因学、因住房”等

30、各种致贫返贫因素,率先出台以关于全面推进精准脱贫后续扶持工作的实施意见为总纲,以“大病医疗救助、健康扶贫、生态扶贫搬迁、特殊贫困救助、人居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发展、金融精准扶贫、人口素质提升、公序良俗教育、万企帮万村、基础设施建设管护、项目资金整合、科技扶贫”等13项配套政策组成的“1+13”后续扶持政策体系。在综合分析诸多致贫因素上,该区总结出主要为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尤为突出。xx针对这一现状,先行先试,率先研究出台了大病医疗救助工作实施方案,每年区财政统筹安排3000万元设立大病医疗专项救助金,将参加合作医疗或职工保险的困难人群及患重大疾病人群全部纳入救助范围,在医保报销、民政救助和商业保险

31、报销后,按自付部分的比例套算进行救助,最高1年可享受医疗救助10万元,在根本上抑制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发生,起到了治标治本的效果。 【篇三】 xx县是集山区、库区、老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也是省城太原的水源地和生态屏障。全县国土面积1289.85平方公里,辖3镇5乡6个居委会、142个行政村,总人口1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9.6万人。全县有建档立卡贫困村119个,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3955户、40610人。贫困村总数占到全市贫困村总数的83%,贫困人口总数占到全市贫困人口总数的65%,是全市脱贫攻坚的主战场。目前共有45个贫困村整村出列,有6558户、19215人脱贫,剩74个贫困

32、村、7397户、21395人尚未脱贫。 一、推进产业扶贫筑牢脱贫支撑 把发展产业作为推进脱贫的根本之策,因地制宜谋划项目、培育特色、壮大产业,带动贫困户增收。着力提升主导产业。充分发挥我县马铃薯品质好、产量高的比较优势,建成了科技示范园区,形成了“种薯繁育、示范推广、贮藏保鲜、加工转化、技术服务”为一体的产业体系。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保持在8万亩,增加农民人均收入1149元。大力推进光伏产业。发展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作为增加集体经济组织收入,增强村集体组织统筹推进贫困人口有效脱贫能力,确保贫困人口稳定增收的重要手段。14个村级分布式光伏电站已建成并网,将建立覆盖全县所有深度贫困户的村级光伏电站作为

33、保障无劳动能力贫困人口的重要措施。积极发展特色产业。紧密结合脱贫攻坚实际,加强地方规模化特色产业发展,制定农业产业发展脱贫扶持奖励办法、南川河蔬菜产业集群项目补助办法、脱贫攻坚生态规模养殖补助办法等产业扶持政策,鼓励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发展板蓝根、枸杞等中药材,沙棘、油用牡丹、葡萄等特色产业,培育带动性强的养殖龙头企业18户,全县畜牧业总产值达到6238万元,同比增长144%。积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培育发展“互联网+”电商企业5户,有效促进了全县农产品供销。 二、全力推进生态产业脱贫致富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生态建设和脱贫攻坚互促双赢,采取退耕还林脱贫一批

34、,提质增效脱贫一批、资源管护脱贫一批、民生林业脱贫一批、吸纳劳力脱贫一批的路径,推进生态脱贫。采取“议标”方式,组织65家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实施造林9.4万亩,参与贫困劳力1503人,每个劳力年劳务收入1.2万元,分红总额不低于合作社盈余的60%。启动了经济林提质增效工程5000亩,每亩投资200元,涉及贫困户987户。加快推进2.17万亩退耕还林工程,完成整地2000亩,共涉及1103户贫困户,户均增收3900 元。增加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员名额166名,可带动500名贫困人口脱贫。 三、积极推进旅游业发展扎实起步 将良好生态资源作为我县最为宝贵的资源,积极打造全域旅游县。围绕“云顶山一路”

35、、“汾河水库一带”和“高君宇故居一片”,初步打造聊一批乡村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和农家客栈,示范和带动全县旅游业取得新突破,引导有意愿的贫困户参与到旅游服务业中来,不断增加贫困户收入。重点打造了东山生态园和云昇昌旅游富民工程等示范点。 四、积极推进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 出台xx县农村贫困人口外出务工奖励办法,到县外连续打工4个月以上的,每月奖励200元;在县内打工的按收入比例予以奖励。今年以来进一步完善外出务工人员奖励政策,建立输出信息库,备案监管、跟踪服务。搭建精准培训和劳务服务两个平台,设立8个乡镇服务站和142个村级服务点,突出种植加工技能、养殖技能、务工技能和创业技能四项培训,通过产业发展吸纳

36、一批、中介机构推介一批、对口帮扶输出一批,现场招聘就业一批、拉帮带带动一批等五个渠道输出,力争今年培训和输出贫困劳力实现“双万人”。目前已培训贫困劳动力829人次,向外输出贫困劳力8362人,其中县内输出4010人,县外输出4352人,外出务工人员年收入在12000元左右。 【篇四】 xx县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大县,移民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8%,占全县农村人口的78%。xx县把移民乡镇的精准扶贫工作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政治任务来抓,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思路和 “3131”发展目标,大力发展以枸杞为主的特色高效产业,在促农增收、推动精准脱贫发挥了明显效应,xx年移

37、民乡新增枸杞8500亩,累计达到5万亩,人均从枸杞产业上获得收入1300元。xx县积极探索做大做强做精枸杞产业的具体做法是: 一、大胆探索、科学规划,全面优化产业结构 县委、县政府以科学发展为前提,以创新发展为途径,通过多渠道、多方位的技术调研、政策宣传,引领xx枸杞特色种植做大做强。一是积极探索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发展产业模式,在移民乡贫瘠土地一次性导入新兴高效产业,结合xx的自然条件和土壤特性,做出试种枸杞的大胆决定,先后从宁夏、新疆引进试种枸杞种苗,依托退耕还林大户先行试验性栽培,通过精心培育,最终使品质优、产量高、效益好的特色产业落户xx。二是在对宁夏、新疆特色农业多次深入考察调研的基础上

38、,结合xx对枸杞种苗的种植,从中获得了详实可靠的试验数据,掌握了枸杞的生长特性和对土地、水肥的需求,及时调整农业产业种植结构。同时在全县宣传枸杞产业的经济效益及发展前景,营造发展枸杞产业的良好氛围,取得了群众对枸杞种植的大力支持。三是通过政府引导、项目扶持、公司带动、农户参与等措施,把适应性强、耐盐碱、效益高的枸杞产业确立为全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发展,使得产业规模迅速扩张、经济效益逐步显现。四是各乡镇组织农户通过观摩考察、对比算账、典型宣讲等措施,进一步搅活了干部群众的思想,坚定了农户发展枸杞产业的信心,使农户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转变,由不敢干到试着干,由小打小闹到大规模的引进种植,使枸

39、杞产业迅速壮大,成为促农增收的主导产业。 二、政策助推,示范带动,稳步扩大产业规模 为加快枸杞产业发展,县委、县政府以省市发展特色产业政策扶持为先导,通过政策上重点倾斜、资金上重点扶持、项目上优先安排,促使枸杞种植不断向产业化,助推产业稳步发展。一是出台了xx县关于推进一特四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实施意见和枸杞产业奖励扶持办法,对发展枸杞产业的农户给予经费补助,对枸杞栽植验收合格的农户给予奖励。结合“1+1”富民工程的实施,依托省级扶贫开发项目资金进行扶持发展,先后投入扶贫资金3200万元,免费向移民群众提供枸杞苗木1300万株,有力扶持了枸杞特色产业的发展。二是成立了枸杞产业协会和协会党支部,健全

40、组织章程和规章制度,完善内部组织结构,规范运行机制,探索“协会+支部+基地+企业+农户”五位一体发展模式,协会和党支部在信息服务和果品产、加、销等环节的桥梁纽带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解决了农户个体经营与市场的对接问题。三是整合涉农资金,扶持建设县、乡、村三级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点建设,并把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和示范点作为枸杞科技成果转化的展示窗口和培训中心,通过典型引路、示范助推,以点带面,辐射带动农户发展枸杞特色产业。四是定向帮扶,先后投入扶持资金300万元,对市场前景好、规模集约水平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心苗圃有限责任公司、立林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青林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海隆生态农业开

41、发有限责任公司等11家枸杞种植、加工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发挥了较强的示范作用。至目前,全县枸杞种植面积达到8.8万亩,初步建成双塔、腰站子2个万亩枸杞专业乡和11个千亩以上集中连片示范基地、69个百亩集中连片标准化生产示范点,建成了枸杞科技示范园和双塔乡古城村、腰站子乡绿园农场等4个节水高效示范园区,种植农户达到了8377户。xx年全县枸杞产鲜果总产量为2.32万吨,干果总产量为0.58万吨,产值2.67亿元,枸杞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6.9%,占移民人均纯收入的47.6%。 三、科技支撑,强化培训,着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为使枸杞产业稳步发展,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按照科学发展是硬道理

42、,技术是第一生产要素的总体原则,科学论证,总体部署,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机制保障。一是统筹规划,规范管理。为进一步推进枸杞产业提质增效,县委政府采用规范整地、合理密植、科技施肥、加强田间管理等农业措施,将枸杞生产各个环节纳入标准化管理轨道进行严格把关,同时大力推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有效保证了枸杞果品的质量和品质。二是创优品质,良种栽培。xx县在引进推广宁杞1号、2号、3号品种的基础上,还引进了宁杞5号、蒙杞1号等新品种进行对比栽培试验和良种繁育,并初步建成了集宁杞1、2、5号、大麻叶优系、蒙杞1号等优质枸杞品种在内的百亩枸杞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在示范推广优良枸杞品种的基础上,还尝试直接引种

43、多年生种苗提高产业效益,实现了当年挂果、当年见效、当年收回投资。三是强化培训,扎实基础。县林业主管部门抽调技术人员对枸杞产业实行技术承包,编印下发枸杞栽培技术规程、阶段性田间管理技术要点等技术宣传材料,通过科技讲座、现场培训等方式大力推进枸杞科技下乡入户,全方位普及了枸杞种植户的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设施栽培等技术知识,不断增强了全县枸杞产业发展的后劲。四是强基固本,科学发展。为加大枸杞生产加工科学保障力度,成立了枸杞研究所,引资建设了集品种展示、技术示范、精深加工、生态观光为一体的高标准枸杞科技示范园,xx年初,又成立了xx县枸杞产业管理办公室,加强对枸杞生产质量、销售渠道、市场规划进行科学

44、监管,为做大做强xx枸杞品牌奠定了技术保障,为全县枸杞产业向更高层次发展发挥了科技引领作用。 四、盘活市场,跟进服务,充分彰显产业效能 将枸杞产业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为主导方向,依托枸杞种植合作社内引外联的优势,扩大劳务输转,加强市场营销,促进特色发展,加快经济增收。一是引导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就地就业和区域合作,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促进了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从而减少效益外流,增加经济收入,xx年,全县枸杞采摘用工输转劳动力达到15000多人次,农民收益相当可观。二是引导专业合作社和农户形成了外地客商+合作社(经纪人)+农户的营销模式,由外地客商直接或者委托本地经纪人设立代办收购点,与农户现场论价收

45、购枸杞干果,现金结算,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种植农户,加快了枸杞销售速度。同时随着枸杞品质不断提升、种植规模逐步扩大,外来收购客商逐年增多,枸杞销售价格也在稳步上升,经济效益明显上升。三是加大“xx枸杞”品牌化建设,结合全县枸杞产业发展实际,大力推广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技术,相继完成“xx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登记、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A级认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全县5.8万亩枸杞生产基地被农业部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命名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枸杞)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的“东霸兔”、“陇上红”、“戈壁宝杞”、“西游神果”等系列枸杞干果和“杞峰”、“青林”牌枸杞芽茶均先后在省、市和国家取得

46、了奖项,同时为了提高枸杞晾晒工艺和质量,县上投资350万元,为移民村连片种植区配备枸杞烘干设备7台。“xx枸杞”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得到了提升。四是大力扶持xx枸杞标杆企业,以青林生态科技开发、立林生态农业科技开发、昊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亿得生物科技等4家企业为枸杞加工生产龙头企业,规范管理,科学经营,稳步发展,不断壮大,进而引领市场,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 【篇五】 xx则村位于府谷县最南端,距县城45公里、共辖4个自然村,分别为xx则、南洼、马连坪、武家峁,共有257户749人(常住人口121人),党员31名(其中:女党员3名)预备党员一名,该村为xx年脱贫摘帽的贫困村,xx年已脱

47、贫6户13人,xx年已脱贫2户2人,2020年贫困户全为五保户共10户11人(三户三人为集中供养户)。贫困面1.46%。全村总土地面积4.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1600亩(水浇地80亩、川坝地80亩), 近年来,在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村两委会共同努力和县委政府、王家墩便民服务中心有关领导的大力支持下,xx则村精准扶贫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县委书记杜寿平、副县长惠宽和等领导多次来村对“精准扶贫”工作做调研指导。驻村工作队经过多次召开村组及村民大会,入户宣传,与百姓同劳动多交流等方式进行详细研究规划,部署落实,针对不同类型贫困户,制定帮扶措施,扎实推进脱贫任务,帮扶责任两个落实,制定脱贫任

48、务清单和责任对象,为“精准扶贫”户建档立卡,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责任、确定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为我村的“精准扶贫”户建档立卡,逐户制定帮扶计划,明确责任、确定任务、标准措施和时间节点,做到“一家一户”调研摸底、“一家一户”一本台账、“一家一户”一个扶贫计划、“一家一户”结对帮扶、“一家一户”回头跟踪扶贫效果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产业脱贫、危房改造、生态脱贫、异地搬迁等政策使我村8户15人顺利脱贫,加强与花椒合作社、羊肉合作社合作等措施,使我村在xx年如期完成脱贫攻坚工作。 一、加强党支部建设。使广大党员勇挑重担,主动作为,展现党支部的强大凝聚力和战斗力。村党支部率先践行“基层党建+精

49、准扶贫”模式,率先建立党员联系贫困户制度。率先创建了扶贫互助协会,实现帮扶工作常态化。 二、根据地方特色,设计主导产业。依托本村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种植养殖产业,xx年在产业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全村新栽花椒树3000余株,使全村的花椒树种植总量达到30000余株,年产花椒5000余斤,产值达80至100万元。全村现养羊600余只,养鸡、猪400余(只、头),目前形成大红袍花椒种植、山羊养殖等规模性主导产业。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三、建设民生扶贫项目。基础设施建设是一个地方脱贫致富的基础。在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会成员的共同努力,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1、xx则行政村实现了通村水泥路全覆盖,总里程达到9.5公里。2、通过农网改造,四个自然村通了动力电。3、对人饮工程进行维护修缮和新修蓄水池两座,解决了村民的饮水困难。4、完成xx则行政村幸福院工程建设。5、在土地流转“三变改革”中,通过“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模式,成立了xx则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在xx则村试点种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文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