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贡市“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前言“十四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自贡市“十四五”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从实际出发,全面阐述自贡市“十四五”时期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点任务、主要举措,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战略举措,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为聚力再造产业自贡,走出转型升级新路,加快建设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城市提供坚强法
2、治保障。 第一章规划基础公共法律服务是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性、服务性和保障性工作。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对于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高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节建设环境“十三五”时期,全市公共法律服务紧紧围绕自贡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开拓创新、积极实践,构建了覆盖全业务、全时空的法律服务网络,奠定了从传统到现代,从散泛到精准,从人工到智能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基础。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取得实效。市、区(县)、乡镇(街道)三级实体平台建设率达100%,涉外商事与法律服务中心、知识产权
3、人民调解委员会、工业园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等一系列站点的建立,拓展了实体平台服务范围。实体平台年均接待咨询20000余人次,开展法治宣传800余场次,开展法治体检400余场次,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业务办理实现“一站式”服务。12348法律服务热线已深入人心,月平均有效接听电话450余个;12348四川法网基本实现机构人员查询和案件业务受理转办互联互通,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公共法律服务运行模式标准规范。编制自贡市“四级”公共法律服务服务指南等五项地方标准,全面推行“前店中转后厂”运行模式,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流程。优化“前店窗口”,强化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功能,方便、快捷的服务效率得到充分展
4、现。细化“中转流程”,建立健全“统一受理、分类办理、有效跟踪、及时反馈、全程监管和回访评价”的分流转办机制,实现群众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最多跑一次”。强化“后厂功能”,积极整合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人民调解资源,及时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法律帮助和人民调解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持之以恒推进“法治体检”“风险评估”“结对帮扶”“信访化解”“律师值班”等公共法律服务项目。法律援助降槛扩面提质增效。年均办理法律援助案件2000余件,涉案金额达1000余万元。远程视频公证、在线调解、“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律
5、师调解、公证等改革试点取得良好成效。年均组织开展各类主题法治宣传活动1000余场次,“法治四川行一月一主题”法治公益广告市内全覆盖。全市打造法治文化广场14个、法治公园7个,建设市级青少年学生法治教育基地1个,创新推出“法治评书”“雪亮ITV”“法治漫画”“普法列车”“线上法治宣传”等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公共法律服务力量配置更趋优化。律师行业发展迅速,公证、司法鉴定活力增强,法律服务质量和公信力不断提升。新时代大调解工作格局基本形成。全市律师事务所、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机构达68家,法律服务人员达1000余人,年均办理案件2万余件。大力发展公职律师,全市党政机关公职律师已达80余名。加强
6、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将5459名人民调解员信息在12348法网公开,聘用专职人民调解员353名。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实现每个村(社区)法律明白人3名以上。积极招募公益性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各区(县)司法行政机关登记在册志愿者分别达400名以上。加强司法鉴定人储备,成立“法医类司法鉴定专家委员会”,聘任30名具有正高级职称的专业人员为委员,组建“法医类司法鉴定人才库”,登记储备130名专业人员。健全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发展机制,制定发展规划,新增执业人员23名。加强法律服务人员业务能力培训,坚持开展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的继续教育和考核,实现人民调解员、“法律明白人”、志愿者的初任培训和业务培训
7、全覆盖。公共法律服务群众满意度不断提升。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实效,年均提供审判阶段律师辩护全覆盖约650余件、律师参与认罪认罚从宽见证工作约200余件、律师调解约500余件、公证和司法鉴定预约上门服务约700余件、公证和司法鉴定法律援助约50余件,信访投诉为“零”,有效促进了执法司法公平正义,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完善专业法律服务机构、人员信息并予以透明公布,方便群众及时查询并获取能满足个性化需求的法律服务,建立健全“随单评价、一单一评”评价机制,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司法行政机关履职评价满意度网上调查,全市司法行政系统公共法律服务接受网络评价2万余条,满意度达99.97%,居全省前列。第
8、二节新征程新任务“十三五”期间,全市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规范建设、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整体服务水平不高,服务方式传统老化,“智慧法律服务”打造不够,城乡法律服务资源不平衡,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在便捷与高效、均等与普惠等方面还有短板。如:网上调解和远程办理公证等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供服务的积极性、方式手段和机制不够;村(社区)法律顾问实际提供法律服务作用不明显;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等专业法律服务机构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积极性还不够;部分乡镇无专业法律服务人员,部分群众的专业法律服务需求实现还有困难;创新或具有本土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还不丰富等等。“十四五”时期,自贡
9、市将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实施省委“一干多支”发展战略,建设“四个城市”,实现“四个高于”,作出“五个示范”,推动“六个跨越”,聚力再造产业自贡,走出转型升级新路,加快建设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城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在重大发展战略、重大经贸活动、重大风险防范等工作中及时跟进法律服务,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着眼营造公平公正的法治营商环境,引导法律服务人员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企业破产清算、金融风险防范等方面提供法律服务。着眼乡村振兴和基层社会治理,引导法律服务人员向基层流动,延伸农村法律服务链,优化乡村振兴法律服务供给,提升乡村依
10、法治理能力。着眼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引导法律服务机构、人员积极推广“主题式”“定制化”法律服务,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认同率、首选率和满意率。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决策部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一盘棋”思维统筹谋划,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健全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拓展公共法律服务领域,创新公共法律服务方式,完善公共法律服务机制,提高公共法律服务
11、质量,加快推进全业务、全时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聚力再造产业自贡,走出转型升级新路,加快建设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城市提供坚强法治保障,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做到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为了群众、依靠群众,过程群众参与、效果群众评判、成果群众共享,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在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的作用。
12、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落实政府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主体责任,推动公共法律服务提供主体多元化,激发各类社会主体参与公共法律服务的积极性。坚持改革创新、结合实际。坚持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并举,创新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形式和供给模式,结合地方特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专业人才力量,注重工作实效,因地制宜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协调。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整体性推进,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整合优化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做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资源共建共享,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第三节 主要目标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实际需要,立足“法律事务咨询、矛
13、盾纠纷化解、困难(重点)群众维权、法律服务指引和提供”的基本功能定位,持续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科学布局、均衡配置和优化整合,建立健全多元协同共建、服务质效监管、政策资金保障等公共法律服务运行机制。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公共法律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平台功能有效发挥,服务网络设施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日益提升。平台建设进一步融合。主动适应政府服务理念创新和治理方式创新,将公共法律服务与其他政务服务大融合。实现实体平台“全业务”一站
14、式覆盖、“全资源”一站式共享;将12348法律服务热线平台整体迁移至12345政务服务平台,实行“双号并行”,增加专家席位;12348网络平台运用更广泛,法律服务各项信息实现无遗漏查询,网络平台与小程序、“两微一端”、官方网站实现无障碍融合。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修订完善自贡市四级公共法律服务运行规范等五项地方标准,健全完善“法律明白人”、公益性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招募、培训、督导、使用、奖惩等机制,健全完善公证和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机制,健全完善仲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制度,健全完善公民法律服务档案制度,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质量群众评价机制,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科技能力进一步提升。着力打造“智慧法律
15、服务”,大力推广律师远程视频会见、公证远程网络办证、云调解等法律服务,实现公共法律服务事项全部可在线办理,开发专题小程序,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事项“掌上办”“指尖办”“随身办”。优化升级市、区(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打造集信息共享、数据归集、业务转办、资源调度、统计分析等为一体的2.0版公共法律服务市、区(县)枢纽。职能作用进一步突显。将法律服务作用于行政立法、行政决策、行政执法、行政复议、行政应诉全过程,促进依法行政水平持续提升。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全方位法律服务,为营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提供基础性支撑。城乡公共法律服务布局合理,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供给无差别,公共法律服务水平显著提
16、高。 专栏 1 “十四五”时期自贡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主要指标类别指标2025年属性平台建设市、区(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100约束性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建设(%)100预期性区(县)法治文化宣传教育阵地数量(个)3预期性队伍建设律师(含公职、公司、法律援助律师)总数(名)500预期性每个公证处专职公证员数量(名)3预期性“四大类”司法鉴定人总数(名)100预期性仲裁员总数(名)150预期性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总数(名)120预期性专职人民调解员总数(名)1000预期性每个村(社区)“法律明白人”数量(名)10约束性每个区(县)公益性公共法
17、律服务志愿者数量(名)300预期性制度建设村(社区)“法律明白人”培养机制健全完善约束性公益性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招募培训机制健全完善约束性公证和司法鉴定法律援助机制健全完善约束性人民调解员聘任制度健全完善约束性公共法律服务档案制度健全完善约束性公共法律服务质量群众评价机制健全完善约束性公益性法律服务激励保障机制健全完善约束性科技保障律师服务管理系统运行(%)100约束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管理系统运行(%)100约束性法律援助信息管理系统运行(%)100约束性公证办证管理系统运行(%)100约束性司法鉴定管理系统运行(%)100约束性开发公共法律服务档案管理系统并运行(%)100预期性推广律师
18、远程视频会见、公证远程网络办证、云调解等运用科技手段的服务预期性法律援助人均法律援助经费(元)2预期性村(社区)法律顾问配备率(%)100约束性村(社区)法律顾问年度服务时长(小时)50约束性第三章优化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以提升人民群众法治获得感和满意度为目标,着眼薄弱环节和重点群体,消除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覆盖盲区,推动优质法律服务资源在城乡间、区域间、人群间合理流动,促进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共享。第一节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升级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通过优化窗口结构、集成业务办理、配齐工作人员和设施设备,打造集信息共享、数据归集、业务转办、资源调度、统计分析等于一体的市、区(县)级公共法律服
19、务中心(2.0版)。依托司法所因地制宜进行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规范化建设,确保每一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有标识、标牌、背景墙及独立的业务受理、咨询解答场所,工作站工作人员能切实提供综合性公共法律服务。鼓励有条件的村(社区)规范化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配齐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基本办公设施设备。优化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统筹整合“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融入“12345”政务热线平台,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服务,统一设立法律服务专家坐席接听,实现全天候24小时服务。拓宽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平台的法律咨询、法律服务、纠纷调解、法治宣传、法律援助、服务投诉等综合性服务功能。联通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推进
20、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与业务办理系统深度对接,健全完善省市两级公共法律服务网数据对接、业务联动机制,优化沟通渠道。升级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微信平台,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向基层延伸,为广大群众提供法律咨询、法治宣传、法律服务机构查询和法治导航等在线公共法律服务产品,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畅通业务开展群众网上查询服务。建立健全法律服务机构及从业人员的基本信息以及奖惩、社会服务等信用信息及时更新机制,实现网上查询无遗漏。统筹公共法律服务人员配置。建立法律服务机构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结对帮扶机制,精准匹配专业法律服务人员。健全完善专业法律服务资源依法跨区域流动机制,统筹调度市属律师事务
21、所支持律师到资源不足的区(县)开展公共法律服务。鼓励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变更到乡镇执业,新执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应当由在乡镇设立的基层法律服务所聘用。第二节 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融合发展推进实体、热线、网络三大平台融合。加强公共法律服务运营管理,将实体、热线、网络平台提供服务的信息数据化,以数据集中和数据共享为桥梁,让数据在不同平台间流转,运用统一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标准对三大平台服务事项进行全流程动态监督,实现三大平台互联互通、融合发展。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服务模式,提供“主题式、套餐式”集成服务,构建“人工智能+法律服务”新型法律服务供给方式,加大村(社区)、居民小区、新农村集聚区自助法律服务设备供给,
22、实现公共法律服务“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能得”。推动实体平台与热线坐席、网络终端融合。推动基层实体平台与网络平台无缝衔接,共享网上公共法律服务资源,贴近基层群众需求做好法律咨询和办事服务。在区(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乡镇(街道)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配置网络平台终端设备,优化智能终端音频视频咨询、网上传输材料等功能。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其他公共服务互联互通。逐步健全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与诉讼服务、公共安全服务、检察服务、诉源治理、基层综合治理、政务服务以及其他公共服务的对接机制,实现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加强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平台与政务服务平台融合对接。适应互联网时代在线诉讼发展和人民群众新需求,加强公共
23、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与诉讼服务的协同发展,探索在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立诉讼服务站、共享法庭,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与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平台数据共享共通,探索形成统一规范、互联互通、安全可靠的法律大数据供应链和在线诉讼统一数据技术标准。第三节优化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供给发挥人民调解源头预防化解矛盾纠纷优势。巩固和规范乡镇(街道)、村(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在矛盾纠纷易发多发领域加快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进一步完善“随手调”“三三调”“边界联调”等工作机制,完善矛盾纠纷排查研判、快速反应、信息反馈和重大社情报告等制度,创新完善矛盾排查预警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完善人民调解回访机制。鼓励人民调解协议
24、进行司法确认,提高人民调解协议履实效。鼓励和推荐专业法律服务人员、法学研究人员参与人民调解或担任调解员。建立向人民调解员颁发聘书聘任机制。全面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持续深入推进“法律七进”,落实“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推动落实普法责任清单和年度工作报告制度。积极推进“互联网+法治宣传教育”,充分利用大数据、新媒体开展普法。把普法工作深度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全过程,落实以案普法长效机制,注重结合社会热点、群众关切度高的案(事)件及时解读法律、开展普法,使典型案(事)件依法解决的过程成为全民普法的公开课。打造市民法治学校,成立由专兼职人员组成的市级法治宣讲队。加快法治
25、文化阵地建设,加大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力度,积极推广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法治文化作品。坚持普治并举,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示范小区、示范企业、示范单位、示范学校等创建工作,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夯实法治自贡建设基层基础。发展公益普惠公共法律服务。健全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参与公益性公共法律服务制度,做好统筹、协调和组织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为基础,以志愿服务为补充,鼓励引导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志愿者、法律明白人为基层群众提供公益性法律咨询、代书、宣传、见证、查询等服务。积极探索公证、司法鉴定便民化举措,公证机构办理与给付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有关的公证事项,办理与领取抚恤金(劳工赔偿金)
26、、救济金、劳动保险金等有关的公证事项,办理赡养、抚养、扶养协议的证明,办理与公益活动有关的公证事项时,对于符合法律援助条件的当事人按照有关规定予以援助;对于不符合法律援助条件,但确有困难的当事人,公证机构可以酌情减收或者免收相关的公证服务费用。鼓励公证机构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推行公证远程网络办证。鼓励仲裁机构积极参与基层民商事纠纷化解。第四节 加强法律援助工作扩大法律援助范围。将低收入群体、残疾人、农民工、老年人、青少年、单亲困难母亲等特殊群体和军人军属、退役军人及其他优抚对象作为公共法律服务的重点对象。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放宽经济困难审查标准,使法律援助惠
27、及群体更加广泛。逐步将涉及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加强刑事法律援助工作,健全依申请法律援助工作机制和办案机关通知辩护工作机制,完善法律援助值班律师制度。提高法律援助质量。加强法律援助服务标准、质量监控、考核评价“三个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法律援助质量。推进公证、司法鉴定法律援助工作制度建设,建立特殊群体帮扶工作机制和快速办理机制,加强与公证、司法鉴定工作的衔接,实现“零障碍申请、零缝隙审批、零距离援助”。加大财政对法律援助工作的经费投入力度,拓宽法律援助经费来源渠道,适时调整法律援助办案补贴标准,促进法律援助事业可持续发展。健全法
28、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充分运用智慧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实现法律援助与政法系统数据平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开展“互联网+法律援助”,实现法律援助案件申请受理、指派办理、结案归档、质量评估全程线上运行。实现成都、内江、重庆的法律援助异地协作全覆盖。依托当地法律服务机构,加强市外法律援助工作站(点)建设。专栏 2 “十四五”时期自贡市基本公共法律服务保障1.公共法律服务中心(2.0版)窗口设置合理、设施设备齐全、专业法律服务人员现场提供服务,能全部实现群众便利查询、办事指引,能实现“一站式”业务受理分流转办,能统一本辖区法律服务资源调度,能对本辖区各项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数据进行统一归集、分析和研判。2.网
29、上信息查询本市全部法律服务机构和人员(含人民调解员)的照片、基本信息、奖惩情况、业务领域、信用记录等全部进行网上公示,动态更新。3.法律服务机构与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结对帮扶每个法律服务机构应当与一个或多个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签订结对帮扶协议,对口提供专业法律服务支持,每年不少于4次到结对帮扶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提供法律服务指导、培训等。4.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逐步将劳动保障、婚姻家庭、食品药品安全、教育医疗等与民生紧密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5.法律援助“三项机制”建设制定法律援助服务标准、质量监控、考核评价“三项机制”,规范法律援助案件卷宗档案、办理流程等,提高法律援助的公信力。6
30、.人民调解员聘书聘任制除人民调解委员会委员以外的人民调解员,以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名义聘任并颁发聘书,体现人民调解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荣誉。7.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打造自贡市市民法治学校、盐税文化宣教中心,荣县打造民法典主题法治文化公园,各区(县)打造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示范街、法治小区等法治文化阵地各不少于1个,且有维护管理措施。8.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市、区(县)积极鼓励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作品创作,不断创新法治文化作品载体,丰富法治文化作品内容。对创作出的精品作品,给予适当奖励并大力推广。适时开展法治文化作品评选展示活动。9.公益性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2025年,各区(县)局建档登记的志愿者人数不
31、低于500人,登记、管理、培训、退出机制科学完善,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常态化。10.法律明白人培养2025年,各区(县)局建档登记的“法律明白人”人数不低于700人,登记、管理、培训、退出机制科学完善,参与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常态化。11.特色公共法律服务产品打造集中资源继续深入打造“法治评书”“法治漫画”“雪亮ITV”等具有自贡特色的公共法律服务产品,使其在各区域实现互惠互通。第四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建设新时代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示范城市,推动南翼跨越、再造产业自贡,在抢抓机遇中创设新优势、在应对挑战中寻求新突破,是市委为我市公共法律服务指明的新方向。全市公共法律服务体
32、系建设要找准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结合点、着力点,统筹优化专业法律服务资源,发挥好经济增长助推器、社会运行调节器的作用。第一节为重大经贸活动和全方位对外开放提供法律服务主动服务重点工程、重大项目。抓住老工业基地改革创新和转型升级、建设国家文化出口基地等重大机遇,紧紧围绕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组织法律服务团、开展专项法律服务、“法治体检”等活动,积极为优化产业结构、打造产业集群等提供综合性法律服务。鼓励和支持律师积极参与重大工程、重大项目的立项、招投标活动,主动开展法律咨询、出具法律意见、代理相关案件。充分运用人民调解、公证、司法鉴定、法治宣传等综合手段,为重大工程、重大项目落地落实营造良好的
33、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拓展涉外公共法律服务。积极打造与自贡对外开放新格局相适应的涉外公共法律服务,为扩大对外开放构筑牢固的“法律安全网”,把公共法律服务向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延伸,紧跟自贸协同改革先行区建设法治化营商服务需求,着力为企业提供与国际接轨的争端解决服务。发挥“自贡市涉外商事与法律服务中心”作用,为企业提供涉外法律咨询、涉外法律风险评估体检、涉外法律顾问、涉外商事纠纷调解、涉外诉讼案件代理等服务。支持仲裁机构参与涉外商事争端解决。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区域合作延伸。紧紧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与泸州、内江、宜宾、永川、荣昌、江津等川南渝西城市公共法律服务合作,推动建立区域共享的法律智库和
34、公共法律服务联盟,打造标志性法治文化阵地,探索设立“一带一路川南法务区”,整合、吸引法律服务资源,打造立足自贡、辐射川南渝西,在全省具有影响力的法律服务高地。着重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内自同城发展。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公共法律服务共同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打造资源要素同用、矛盾纠纷同解、竞争优势同构的法治协同先行区,在东部新城打造公共法律服务同城化示范点,为加快推进内自同城化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第二节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法律服务服务新兴产业发展。抓住我市发展先进制造及节能环保装备、新材料、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数字经济产业,建设成渝地区新兴产业聚集区、科创中心自贡基地、西部科学城自贡科创园和川南渝西
35、对外开放合作高地的机遇,围绕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健全企业法律顾问、公司律师制度机制,加强法律风险评估,把律师专业意见作为特定市场经济活动的必备法律文书。引导公共法律服务与证券、保险、知识产权等现代服务业有机融合,开发复合型法律服务产品。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鼓励律师、公证员认真做好商标、专利、版权等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工作。建立投资理财、房地产服务等跨界法律服务平台,探索律师事务所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关联机构组建法律服务共同体,延伸法律服务的价值链。开展环保法律服务。围绕污染防治工作,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积极拓展服务领域,加强涉环保项目风险评估,开展污染防治专项法律服务,推动落实环保组织
36、法律顾问制度,探索建立律师参与环境公益诉讼工作机制,以“65”世界环境日法治宣传活动为抓手,倡导环境资源保护公众参与,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第三节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法律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必须以保护产权、维护契约、统一市场、平等交换、公平竞争、有效监管为基本导向,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建立律师联系产业园区、重大项目、规上企业“3+N”工作机制。鼓励市属国有企业根据企业规模和业务需要设立法律事务机构,大力培养公司律师,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法律审核把关,推进企业依法
37、经营、合规管理。鼓励律师事务所参与企业破产清算或重组、转型升级,依法担当破产管理人或提出法律风险防范律师意见。健全完善涉外商事法律服务机制,积极培养、引进涉外法律服务专业人才,大力推广“律师调解”。全面梳理“最多跑一次”公证事项。坚持“清单之外无证明”的原则,为企业办理公证实行证明材料清单“一次告知”和“上门服务”,避免企业办理公证多头跑、来回跑、不方便等现象,为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提供事前、事中、事后的全方位预防保护公证服务。推行“互联网+公证”模式。探索建立拖欠农民工工资企业公证失信名单管理机制。加大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融资借款的公证服务力度,规范交易行为,防范非法集资风险,维护民营企业的
38、合法权益。完善对债权文书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程序,强化与公证债权文书有关执行程序的衔接。加强对法律服务行业的有效监管。注重专业法律服务本身的行业属性研究,基于法律服务需求层次和内容的差异性,建立法律服务机构之间的沟通协作机制和联盟合作机制,使其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功能互补。探索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专业法律服务业务能力和质量评价机制,依法规范专业法律服务行业秩序。专栏 3 “十四五”时期自贡市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法律服务保障1.复合型法律服务产品在证券、保险、知识产权等现代服务业领域,创新服务措施,提升相关领域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2.公证失信名单管理对被列入欠薪“黑名单”的用人单位,在相关部门未对其
39、进行“黑名单”解除前,公证机构应当将其列入失信名单,不得为其提供相应的公证服务。3.强化专业法律服务行业管理律师、公证、司法鉴定、基层法律服务、仲裁机构及其从业人员提供的法律服务,具有推动法治建设、促进公平正义的专业属性,需要对其行业定位、服务环境进行优化,要分层分类加强规模化、专业性、特色化建设,强化行业管理,推动健康发展。第五章服务全面依法治市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充分发挥公共法律服务职能,积极助推“法治政府”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第一节为党政机关依法履职提供法律服务服务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创建。进一步扩大党政机关
40、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工作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选聘机制,优化法律顾问队伍组成。支持政府法律顾问、公职律师积极参与行政复议、行政应诉、行政裁决、调解、仲裁等法律事务,提高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完善党政机关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前听取法律顾问、公职律师法律意见的工作机制,细化明确相应工作规则和流程,建立完善党政机关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参与法规规章、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起草论证工作机制和参与重大决策、重大执法决定合法性审查工作机制。推进“立法民意收集点”的设置和运行。全力服务我市加快创成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健全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
41、责,落实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政府常务会学法、人大常委会审议前学法、政协专委会学法和人民团体定期学法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人大监督、政协支持、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参与、人民群众为主体的全民普法工作体制机制。第二节为市域社会治理和乡村振兴提供法律服务为市域社会治理提供法治保障。坚持把公共法律服务作为推动市域社会治理的前置性、基础性工作来抓,健全服务网络、优化服务模式、拓展服务领域。建立全市统一的公共法律服务管理和协调机制,构建互联互通、上下融合的公共法律服务网络。推动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平台体系要素集成、部门联动机制,着力打造公证、律师、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心理咨询等一站
42、式服务中心。大力发展“互联网+”法律服务,推进具备条件的服务事项网上受理、网上办理、网上反馈、实时查询,形成“统一受理、统一指挥、统一调度、统一反馈”的服务闭环,积极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法律服务网络体系。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建立分色预警和分级分类排查化解层级管理制度,常态化推进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落实防范化解责任,跟踪矛盾风险化解情况,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镇,防止矛盾风险外溢上行。加强市域矛盾纠纷源头防控处置,分层分级落实市域矛盾纠纷研判评估责任,加强重大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的沟通协调,深化矛盾纠纷数据汇聚整合、关联统计、智能分析和深度运用,着力构建矛盾纠纷“研判预案措施”防控
43、化解大格局。依法规范以区(县)、乡(镇)、村(社区)为基点的三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及其常态化运行机制,加快推进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健全“诉非衔接”“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访调对接”机制,推动人民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行政裁决、司法调解的高效对接、有机联动。推进“枫桥式”司法所建设。不断提升乡村法治建设能力。积极推进构建以基层党组织为核心、以法治为保障、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的“一核三治”乡村治理体系,推动形成“法律顾问+村社干部+法律明白人+人民调解员+综治网格员”基层依法治理骨干体系。始终坚持把提升“关键少数”的法治素养作为乡村法治建设的首要工作,建立健全村委班子会前学法制度,
44、大力实施“法治头雁”工程,探索建立村干部法治档案、新任干部任前考法、班子和干部法治建设成效考评等制度。打通乡村公共法律服务“最后一公里”。设置“法律服务便民箱”“法律服务资料架”,在不具备条件的村制作统一的“法律顾问公示牌”,通过电话和微信等方式接受群众法律咨询,有效推动乡村公共法律服务“零距离”。加大移动客户端开发力度,拓展服务形式,推进法律咨询、事务办理网上办理,做到“抬头能见、举手能及、扫码能得”。常态化开展公益法律服务。持续推进“农民工劳动合同普查与体检”“法援惠民生、服务农民工”法援律师进工地,拓展民生领域公共法律服务。紧紧围绕国家确立的重点公共服务领域,大力拓展教育、劳动就业、社会
45、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重点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开展扫黑除恶法治宣传,提高群众的责任意识,营造和谐稳定、风清气正的基层社会环境。第三节为促进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提供法律服务助力司法公正。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法律援助参与认罪认罚从宽案件办理工作,依法保障刑事诉讼当事人合法权益。充分发挥律师在刑事诉讼中的重要作用,推进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对不服司法机关生效裁判、决定的申诉,逐步实行由律师代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律师参与化解和代理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公证作为预防性司法证明制度的优势,推动公证参与调解、取证、送达、保全、执行等司
46、法活动中的辅助性事务。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加强司法鉴定管理与司法办案工作的衔接,严格实行两名以上司法鉴定人共同开展工作和鉴定人负责制,完善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审查、启动和告知程序。助力社会公平正义。深入推进律师参与信访工作,引导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维护权益。探索推行再审案件由律师代理制度。加强公共法律服务案例库建设,建立案例编撰常态化机制。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探索采用和解、调解等方式化解矛盾纠纷,通过司法确认保障调解的法律效果。加强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工作,完善律师调解和商事调解制度,发挥公证、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信访等非诉讼方式积极作用。 专栏 4
47、“十四五”时期全面依法治市公共法律服务保障1.普遍设立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县级以上地方各级党政机关普遍设立法律顾问、公职律师,乡镇党委和政府根据需要设立法律顾问、公职律师。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制度实施后,党政机关拟担任法律顾问的人员应当具有法律职业资格或者律师资格。2.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将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纳入法治政府建设重要内容,各级政府、机关完善学法制度,建立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考评机制。3.科级干部任前考法制度将科级干部任前考法作为干部提拔的前置条件,提高领导干部依法行政能力。4.一体化在线法律服务网络体系依据12348四川法网和法律服务内部网络平台,畅通网络服务渠道,着力打造
48、“智慧法律服务”,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科技创新手段深度融合。5.矛盾纠纷分色预警和分级分类排查化解层级管理建立健全矛盾纠纷排查研判机制,根据矛盾纠纷的社会影响、涉及标的额、涉及人数、涉及群体等的不同,进行分色预警。落实矛盾纠纷属地管理,根据不同领域、行业的实际和特点,落实层级管理制度。6.“法治头雁”工程紧紧抓住村组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建立村组干部会前学法、日常学法、新当选村组干部任前学法和评价制度,为村组干部建立法治档案,推进基层依法治理得到全面落实。7.完善案例编撰机制各区(县)在开展律师服务、公证服务、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人民调解工作中,每年撰写典型案例不少于5篇。第六章加强公共法律服务队伍建设大力推进公共法律服务队伍革命化、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全面加强专业法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