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书香女性读书征文 读书书香征文七篇汇编.doc

上传人:up710 文档编号:6222399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23 大小:56.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香女性读书征文 读书书香征文七篇汇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书香女性读书征文 读书书香征文七篇汇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书香女性读书征文 读书书香征文七篇汇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书香女性读书征文 读书书香征文七篇汇编读书书香征文七篇 【篇一】 我从小就对书有一种特别的感情,可能来源于父亲的影响。农村里喜欢读书的人不多, 舍得花钱买书的更少,父亲是个例外,每次去城里他都会带回几本书,那些书在我们家的老式写字台里塞得满满的。当然只有初中文化的父亲所看的也不是什么高深的书,主要是金庸古龙梁羽生的武侠书,上档次的就是 水浒传 三国演义,还有一些历史书,当时流行的 “小人书” 也是父亲常买的。父亲沉默寡言,对我们也没有特别的教育方法,但受他的影响,我们姐弟三人都爱读书,印象最深的是,冬天雪夜,吃过晚饭,父亲与我们三个孩子坐在热炕头上,一人捧一本书看。母亲坐在一旁为我们做着过冬的

2、棉鞋,她虽不识字但却敬畏一切与知识相关的事,每当我们读书或学习,她干活总是轻手轻脚,甚至连咳嗽都压低了声音, 生怕扰了那种安静的氛围。我们姐弟三人最终都能考上大学, 与从小养成的读书习惯不无关系。 上小学时,我最向往的地方就是小姑住的小屋。小姑也是爱书之人,她的小屋里藏书颇丰,但当小学老师的小姑十分严厉,我们都惧怕她, 她的房间我们不敢越雷池半步。一次在奶奶家玩,趁小姑外出,我斗胆窜入她的房内,在床上发现一本 中国民间神话故事,于是如饥似渴的读起来,小姑从外面回来也浑然不觉,小姑见我读书入迷,非但没有发火,还将那本书送给了我,令我感激涕零。上初一时小姑嫁人,为了跟奶奶做伴,我搬进了小屋。住在那

3、个小屋里感觉像鱼儿畅游在海洋里,有一种莫名的幸福。小屋里带字的东西基本让我读了个遍,其中留下深刻记忆的是格林童话、红楼梦、简爱、傲慢与偏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有琼瑶的多部小说,甚至还读了鲁迅的 坟。有的书是囫囵吞枣,并不明白什么意思,但并不妨碍我读,就像陶渊明所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那些零星的智慧闪光带给精神的愉悦是不能言说的。 上了高中,老师管得严,上课读 “闲书”会被没收,有时还罚站,我们就在晚间熄灯后打着手电筒看书,那时也没有多少书可读,同学之间互相借阅,借来借去也还总是那几本。有时读到好书,常常爱不释手,恨不能据为己有。有一次借到一本名家散文,里面收录的都是现当

4、代散文名家的代表作:林语堂的论幽默、余光中的莲恋莲、周国平的 哲学的诞生那些美妙的文字如甘如饴,让人口腹生津;那些思想的智慧如清泉细流,让人醍醐灌顶。但借的书总是要还的,于是就想到了一个笨办法抄书,一边抄一边细读,等 把书抄完自己大致也能将重要段落背下来了。 大学期间是读书黄金期,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有良好的读书环境,还有大把的闲暇时间,但在这样的黄金期,自己却没有原先读书的那种迫切与冲动,那时忙着参加各类活动,忙着打工,忙着过四六级,忙着考试,忙着进步,总之是各种忙碌,就是没有忙着看书。容易得到的东西总是不那么珍惜,总觉得日子还长。现在常听到同学感慨“大学最遗憾的事就是没有多读几本书”,这不

5、是矫情,事实确是如此,读书也要趁早,因为书是读不完的,日子却越过越少。 回忆起来,上大学时自己每次发表文章多少都与读书、读报纸杂志有关,或者是从书中获得灵感,有感而发写成文章,或者是从杂志报纸中获得征文信息,投稿发表。当然, 这些是读书带来的意外收获。 现在读书变成了一种奢侈。工作、 孩子、家务之外, 能自由支配的时间很少,获取资讯多上网, 真正能拿起一本书来读成了难得的休闲, 但我会晚上睡前保证与孩子一起阅读半小时童书, 时间久了, 孩子养成了每天晚上看书的习惯, 有一次实在又累又困,没看书我就熄灯睡觉, 孩子对我说: “妈妈, 我们还没看书呢? ”听到孩子的话, 我心生欢喜, 开灯展书,

6、即使眼皮打架, 也撑着与他一起看一会儿。 古人云: 忠厚传家远, 诗书继世长。为此,我经常要求老公多读书, 他也把读书当成一件很重要的事,家里的新书大部分是他买来的。每次与弟弟们电话或微信聊天, 我都会叮嘱他们多读书, 有时他们嫌我像母亲一样唠叨。今年国庆节我们都回了老家, 没有抽烟习惯的二弟时不时点一根烟来抽,我问他是不是遇到什么事儿了, 他说刚升了部门主管, 成了公司最年轻的经理, 工作和人际关系都带给他很大压力。我不懂管理, 不能给他很好的建议, 回到青岛我给他寄了两本书: 一本 周一清晨的领导课 、 一本 智慧书,不久他打来电话说看了我寄的书收获很大, 让我不要为他担心。 如果说在这个

7、世界上有一个最可信赖、 最有力量、 最能帮到你的朋友, 那就是书籍了。如何获取文化,拥有知识, 书会告诉你; 如何滤除浮躁, 修身养性, 书会告诉你; 如何坚定信念, 明辨是非, 书会告诉你; 如何祛除愚昧, 提升才华, 书会告诉你; 如何让精神摆脱困惑,让心灵获得成长, 书会告诉你与书籍相伴,清风明月, 心静如水, 自信自足, 潇洒坦然。 在我看来,读书的意义就在于读书本身, 读书的目的也不能功利化为追求 “颜如玉、 黄金屋” , 读书最重要的是滋养一种内在的自省、 坚定、 宠辱不惊的精神。现在我们的生活节奏快,事务多, 加上电视、 电脑、手机等霸占我们的宝贵时间, 书籍倒显得不合时宜、 不

8、受待见了, 与其把时间浪费在无意义的事情上, 倒不如浪费在美好的事情上, 读书就是一件极美好的事儿。 【篇二】 记得小时候, 高尔基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和培根的 “知识就是力量” 深深地影响着我, 让我把读书当作一件神圣的事情, 成为学习忙碌之余, 拓展视野、 净化心灵和点缀生活的快乐享受。每当读书的时候,我总是全身心的投入, 置身其中, 时而静静地聆听思考, 时而与书中的灵魂沟通交流。 读书让我增长了知识, 了解了外面的世界, 体会了古往今来智者的思想,逐渐懂得美丑善恶、 是非对错, 能更加理性平和地对待生活。 到了大学, 读书的时间变多了,每当我站在图书馆高高的书架前, 沧海一粟的

9、感觉就会油然而生,觉得自己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是那么的渺小、 那么的微不足道。我喜欢在宁静温暖的午后,一个人坐在图书馆的一角, 撇开喧嚣,拨开冗务,忘记烦恼,细细品味书中的欢乐和美好。那里有暖巢,能够抚慰我孤寂的心灵;那里有旷野,可以拂荡我困狭倦曲的胸襟。那里是无声的,却有喁喁低语,袅袅清音;有仰天长啸,惊涛拍岸;有 “人籁” 和 “天籁” 的独奏和交鸣。那里是无影的,却有旷代知己, 咫尺情侣, 有令人心神摇荡、 目迷神驰的千种风情和万般景观。那里是无嗅的, 却有青草芳菲,汤药辛辣, 心香恬淡, 有怡人的、 醉人的或醒人的气息。那里是廉价的, 即使我们囊中羞涩也不会被拒绝, 能赐予我们“千钟粟”

10、 、 “颜如玉” 和 “黄金屋” ,使我们成为富有者。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 互联网逐渐成为人们了解信息、 阅读文字的重要渠道。造成现代人远离书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 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更多地突出物质建设, 人们开始追求物质享受,缺少精神文化方面的建设和正确引导。在这个浮躁的年代, 谁有心情坐冷板凳读书呢, 有点功夫不如去炒炒股票炒炒楼盘, 说不定还能小赚一笔改善生活。其次, 随着电视机和互联网的普及, 读书已不再是人们获取知识、 放松身心的唯一方式。丰富多彩的综艺节目、 五花八门的娱乐信息、 日益繁多的聊天社交平台以及精彩刺激的网络游戏让很多人沉浸其中。有人认为,看电视和上网可以代替

11、读书, 其实不然。再次, 人们读书的价值取向和心态发生了变化, 读书的目的不再是为了丰富知识、 陶冶情操和提高修养, 而是为了升学、 找工作和掌握技术等实用性功利性的目的。而当我们的期望没有通过读书来实现时就会觉得读书无用。最后,现在的出版市场已经完全地商业化、 市场化, 讲速成、 讲流行、 讲短期效应,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 。很多作品还没来得及仔细推敲就急于出版,导致书籍的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着人们的阅读兴趣。 读书少、 缺乏深厚的内在积累往往会闹出很多笑话。例如大学校长在隆重的场合会读错字,著名的教授、 学者会犯常识性的低级错误, 代表传统文化的博物馆颁发的锦旗上会出现错别字等等

12、。即使这些都是 “偶然” 事件, 也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入思考。我们一直推崇的 “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 的精神在哪里?也许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有像今天这么多的出版物和书籍,然而, 很有可能今天的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读的书都少。 如今的书不是用来读的, 而是用来赚钱的, 这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多么的无奈和可悲! 如何让国民多读书读好书, 应该引起我们的思考。首先, 政府要提高硬件建设,加大对文化设施的投入,例如增加图书馆和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尤其对边远地区设立 “流动文化车” 、 “流动图书馆” 等, 为人们图书提供良好的客观条件。其次, 质量是图书的生命,国家要推进出版业由规模数量向优质高效发

13、展。我们要在选题的确定和内容加工上多费力气、 严格把关, 多组织提高读者素质、 引导读者健康向上的选题, 向读者传递先进思想、科学精神和优秀文化。最后, 社会应当进行思想引导, 树立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对读书正确的认知, 摒弃功利化的读书心态, 了解读书的真正意义。 读书是一种境界。 “展一卷书, 神与之交, 气与之合, 魄附其上, 而魂游其中,至掩卷仍如梦如冥, 大汗淋漓, 口存余香, 乐至醍醐灌顶, 物我两忘。 ” 读书是一种成长, 带领我们从无知走向懂事, 从愚昧走向文明, 使我们明辨是非,胸有主见, 不断完善自我。 读书是一种享受, 带给我们最隽永的快乐, 最持久的动力, 最平和的心灵,使

14、我们归于宁静和淡泊。读书更是一种信念,帮助我们走出自我的狭小, 回首历史的长河, 触摸时代的脉搏, 关照广阔的生活, 领略境界的高远和胸襟的开阔, 使我们在艰难中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具有无所畏惧的勇气和力量。我很惭愧,到现在才算懂得读书的意义, 但愿还不算太晚。 【篇三】 孩提时,那是一天快要到年关的黄昏,天黑的急,冷得出奇,我裹着哥哥大大的旧棉袄,捧着碗热面蹲在门口吃的带劲,呆呆望着从窗里透去的昏黄灯下飞舞着的鹅毛大雪,雪白雪白。爹兴致勃勃从外面回来,来不及拍打积在身上的雪,就招呼我说,先别吃,帮我拿糨糊,我极不情愿地放下碗筷,给爹找来糨糊,和他一块将这幅奇怪的画贴在正堂的墙上,放眼望去

15、,翠绿枝叶招展,笔直枝干挺拔,一幅遒劲的草书,一副当时我勉强也不能认识的草书:“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上,不算是好汉”。 爹轻轻拍拍我的头,指着那幅字又朗朗读了一遍,你要好好上学,多多读书,咱家穷啊没法帮你,祖代虽是农民,但也曾是书香门第,你太爷爷那前几代,就有中过秀才的,在乡里也是受人尊敬的先生。 是的,太爷爷的典故我奶奶是很早就给我讲过,我的太爷爷是一个读书人,当时村里老人有很多他的轶事流传,还一直被当时乡里人传为笑谈,当然说的是他读书读的太多太专太痴太迷,以至于不会干家务活。 爹很忧心的一件事就是我和我哥怎么能读好书,当时家里只有几亩薄田,爹日夜忙活供养着哥

16、哥和我读书,供养着家里的开销,没有积蓄为我和哥哥多买一些书,爹在村里干了二十多年的村干部,每年都从他微薄的工资里面挤一些钱来给我们订阅书和报纸,当时我还只是读小学,他陆续我买了一些为数不多的童话,依稀记得只有一千零一夜和安徒生的几本,后来去城里书店带回来看不大懂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还有数理化天地, 村里多人都笑他有钱不如买包烟抽买口酒喝,何必给牙子们买书,而且当时很多和我同年的人早早就辍学在家,或者务农,或者学艺,或者外出打工来钱快,就他傻傻非得供着我上学读书。 父亲期望我读好书,他总是念叨村里我们最早考上大学的孩子的名,几乎每天都会给我们广播一次,勉励我们说那个孩是如何的刻苦,高中的岁月,我和

17、我哥及一个堂哥都在一个重点高中,家里花销日益大,他咬紧牙关挺着,他说只要你们兄弟读书,砸锅卖铁都支持,后来因为各种原因,哥决然放弃高考,随大流去打工赚钱,成了父亲一个痛。 后来我上了大学,和我堂哥一个大学,那个时候,加上我们哥俩,小村共有4个念石油大学的,村里笑我们叫一个带一班,玩笑如此,爹心中甚为舒坦,甚至尤为骄傲自豪,感觉我是出息了,尽管那个时候上大学 在我们村里已经不算什么新闻。 大学离家三千多里,只能寒假回家,开始的时候,父亲和我的往来只能通过书信,他还是勉励我多读书,借着爹说读好书,多读书的劲头,在我的本科、研究生阶段,自己买的加上在图书馆借的不下数百本书,几本是每个周末就会去换一批

18、,每次都借的满满的,用袋子提溜着满满一袋,从人物传记到短篇小说,从国学经典到现代散文,从计算机类到修身养性类,到后来图书馆的阿姨看我的眼色都有些异样,胡乱潦草写满好几个读书笔记,后来还在读研期,和研会同事办过报纸,在校报上发过几个小散文和评论,每次都羞涩地在邮局将印着我名字的报纸给爹邮回去,让他共享我那一份细微纯真的欢乐。 硕士毕业留校工作,成家了,爹还是费尽心思让我多读书,凡是我遇到的烦闷事情,他就开导人生哪能一辈子舒坦,路还九转八弯,看看古人都怎么写的,让我读菜根谭,说 “人 能咬得菜根,则百事可做”,这书里将人生的得与失,喜与怒娓娓道来,特意嘱咐我工作要努力,干活不怕吃力,志向要高远,学

19、习不能放下,读书也不能放下。 在外读书工作快有十多年了,回家次数是寥寥可算,特别是工作成家有小孩后,工作和生活每天忙得团团转,体会最深的就是那首时间都去哪了,暑假不大出远门的爹妈终于 狠下决心要来一趟青岛,忍受一路颠簸和晕车迷路不远千里来看他们的小孙女一一,虽然他 们难得来一趟,但是工作太忙想和爹好好聊聊的机会寥寥,白天他们洗衣、做饭、扫地满屋子忙活,一有空闲,爹在书架翻看我买的书,总感觉缺点什么,直到他回家的前一天,他自己跑到香江路书摊上买了两本书,送我一本类似修养身心的书,另一本,就是他为自己买的厚厚的菜根谭,他执意要带回家里去,我说邮寄吧,他说邮寄还要花钱,而且也不重,不远三千里,厚重的

20、一本书他就这么背回去了。 爹自己说没有读过许多书,他倒是喜欢读书,妈说他现在眼睛不好使,还得带着老花镜看,看一会就头晕,在家乡的小村里,改变的或许是楼房是越来越多了,越来越多的人都到外面去打工和生活了,爹说,现在村里考好大学的人似乎越来越少了,不像我们那个时候,怎么才让他们也多读 点书呢? 【篇四】 超市,儿童图书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正抱着一本书委屈的抽泣:“我就要这个。”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估计是孩子的父亲,大声呵斥:“这么贵,买它干嘛,还不如买点好吃的!”这一刻,想到我的成长,我无比的感慨。 印象中对读书最早的记忆是灯下父亲拿着一摞装订在一起的小葵花故事画报给我讲故事,书是姐姐的订阅物,装

21、订是父亲的杰作。记忆中,那些黑白的图画加上爸爸的讲解,在我的脑海中形成一个又一个鲜活的故事,那是我儿时天马行空的想象的重要组成。 幼儿园,学校发了课本,对书已经充满了好奇和好感的我已然不能等待课堂的统一讲解,回到家迫不及待地缠着父亲陪我一起读。 父亲依然会耐心地把故事类的读给我听,只不过那个时候多了一本叫作“劳动技术”的书,于是,读书又有了新的乐趣:边读书边跟父亲一起动手制作一些小玩意儿。 那个时候,用电紧张,晚上经常会停电,父亲说,烛光昏暗会伤害眼睛,于是他把两面镜子撑在蜡烛的一侧,将光线反射到书上,这是我对光的折射的最早了解。 上了小学,学了拼音,学校发的有拼音注释的书几乎我都可以自己阅读

22、,这个时候的我已经不单单满足于那几本学校发的书,姐姐的各种小故事书又成了我假期的最爱,遇到不会的字要么猜,要么就等着晚上问父亲。后来,父亲用了一晚上时间教会了我,从此,我的阅读再无障碍。 现在想来,这些已是二十多年前的旧事,但即便如此,对比起超市里面的那对父子,我那只有高小文化水平的父亲依然表现出超前的意识和超凡的素养。而对于我,儿时的经历,启发了我的想象力,培养了我的动手能力,更是让我养成了阅读的习惯,受益终生。 小学时候,已经工作了的姐姐开始给我买书,以科普和少儿故事为主,在科普的读物中,我了解了身边同龄人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各种大自然的奇妙,惊奇地发现了世界之大以及自我的渺小,这些发现激发了

23、我不偏安一隅,探索外界的动力。初中时候最迷恋武侠小说,金庸、古龙、梁羽生给我编织了一个个快意恩仇刀剑如梦的江湖梦,梦中的侠骨柔情让我痴迷,侠义精神令我动容,而后,这些都成就了我性格里面的恩怨分明,果敢决断。高中时候痴迷史书,学校图书馆里借阅了史记、治治通鉴、二十四史等正史以及各种野史秘闻,在历史更迭的故事中不断的对照和反思,自己愈加沉静理智,形成了辩证理性的思维方式。 大学的阅读以文学和艺术类作品为主,一边在悬疑、探险小说中继续发挥着想象,锻炼着理性思维,一边在言情小说文艺作品中培养着感性情绪。 正如培根所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

24、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就这样,读书成就了我这个工科学生的文艺气质。 已然成为习惯,工作之后自然不会放弃读书。只不过,这个时候我们有了更多的方式和途径来阅读:有声读物、电子书成了夜晚睡前最好的陪伴。 节假日回到老家,茶余饭后,看着已然步入耳顺之年的父亲戴着老花镜,抱着平板认真地读着电子书,感觉一切那么安静祥和。 此时,岁月变迁,我已成人,父亲老去,而不变的是那读书的习惯和阅读获得的满足。 【篇五】 谈起读书,脑海中反倒记不起读过哪些书。自己不是个读书人,更无从谈起心得或经验。然而脑海中却久久缠绕着那些和读书有关的人和事,挥不去,抹不掉,正是这些微小但鲜活的记忆成为我至今珍惜读书时光的原

25、因。 真正开始读一些书要始于大学时代。那时候我还在遥远的东北之城长春攻读英语语言文学专业。这个城市长久的寂静和寒冷让一切都变得慢节奏,也让我选择读书来消磨时光,尤其当身边再多几位爱好读书的知己相伴,其他的课外活动也就减少了很多。那时候虽然还不太明白诺贝尔文学的意义,但已开始接触不少的获奖作品,如威廉戈尔丁的蝇王 金字塔、欧内斯特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赛珍珠的大地。当然,这主要由于专业学习的需要,而对我来说,能够坚持下去却是兴趣使然。记得大三开设的英美文学选读是最喜欢的一门课,虽然原汁原味的英文散文、诗句足以让人昏昏欲睡,但更多的好奇和新鲜感促使班里形成一股阅读之风。那时候提倡读英文原著经典,看英文

26、经典电影,所以身边总是不缺经典英文书籍,常见的如了不起的盖茨比、麦田里的守望者、傲慢与偏见,大家都会读上几章。虽达不到字斟句酌,但也能解其大义,难得的是那种“坐得住”、“读得住”的耐心。毕业后,和老友忆起这段读书时光也格外自豪,看那时候 “多牛”,读的都是厚厚的英文原著,并且不觉乏味苦涩。 当时负责文学课的老师也成为我的偶像,至今她上课的情形还历历在目。艰涩难懂的英美古诗在她的朗诵和解读下灵活起来,一个短语、一个单词都变得优美而丰富,充满生命。雪莱、叶芝、济慈、布郞宁,这些也成为当时耳熟能详的名字,这主要得益于她的引导。她的课程让大家认识到原来英语也可以塑造这么美的诗句。多少个午后或傍晚,映着

27、窗外的阳光,坐在外语楼四楼的小教室里,任凭时光在这些文字中流淌。现在细细想来, 她居然是我脑海中的第一个读书之人她的性格和生活也像读书一样,闲适自然而又透着坚韧和努力。 那时候,我喜欢在学校的图书馆读书,尤其是狂风乍起、大雪纷飞的冬日下午,而这种天气在长春是最常见的。至今,图书馆仍是我梦回大学不能错过的角落,曾在这里“荒废”了大把大把的时光,其中五楼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这里是外文书库,不仅能够随时翻阅和挑选,最重要的是人少而安静,气氛最佳。买一杯热饮,坐在沙发一角,读着手中的文字。那时候还没有“微阅读”或“浅阅读”的困扰,也没有看电子书的习惯,只是埋头于一本发黄的小册子,或许这就是读书的心情吧。

28、 大约从大二开始,我经常光顾一个小书店,这也是我一项重要的课外生活。它位于学校北门一个小商城的角落,起初是因为学习需要来买参考书,后来却是被它的氛围吸引。“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个小书店面积虽小,但各类书籍丰富齐备,分上下两层,一楼是参考书、字典、考试资料等,供大家学习之需,人流较大,但并不嘈杂。二楼则是一些“闲书”,主要为文史哲书籍,也是我最喜欢的地方,这里寂寞安静,楼顶的暗黄色灯光打下来更是增添了几分诗意。踩着木质楼梯上去,过道狭窄灰暗,踩上去发出咯吱咯吱的声音,乍上去还有点害怕,但正是这样的氛围让大家安静下来,唯恐说话声弹起木板上的灰尘。那时候还不流行买书,也没有多余的生活费,周末或假

29、期,我便经常来这边挑几本闲书浏览,谈不上博览群书,只是翻阅几本,因此读来的大多都是断章取义的东西。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这里,伴着昏黄的灯光和书堆的墨香,我读完了围城和苏菲的世界,其他星星点点的琐碎片段,至今也散落在记忆的某个角落了。 如今,我已经踏入工作岗位。短暂而美好的大学时光让我最留恋的竟是这些与读书有关的人、事、物。一切与读书有关,而又与书无关。虽然它们真真切切地离开了我,但现在拿起书来,我依然经常想起伴我读书的他们和它们,这将继续陪我前进,伴我成长。 【篇六】 到底是怎样与书结缘的,今天想来已不真切了,仿佛贾宝玉初见林黛玉,天生就有缘分。与书相交这么年,回想起来却并没有什么传奇的故事。

30、书之待我,尽其所有给予我精神上的愉悦,我之回报于它,也不过保持它的干净与周全,给它一个温暖安静的处所,仅此而已,平平淡淡,波澜不惊,却如一对真正的老朋友,即使相对无语,也自心安。 真正走进书的世界是在十一岁那年,在此之前,家在农村,条件有限,接触到的书除了课本外寥寥无几。十一岁,我上小学五年级,家搬到了县城里,住一个大院儿的小伙伴带我去县图书馆蹭书看,那些高大整齐的书架上密密麻麻摆满了书,这一景象着实令我吃惊,结果是那天上午我什么也没做,不断地在书架间来来去去,把书抽出来,摩挲好几遍,再放回去,看看哪本都好,哪本都让人舒坦,相见恨晚!自此以后,算是找到了安身立命之所,每个周末都去泡图书馆。那间

31、书库很狭小,只有书架和书,没有供读者阅读的书桌,我就选一本好看的书、一个安静的角落,靠在窗台上看,窗台上摆着三四盆花,温暖的阳光包围着一切,不知不觉一个上午就过去了,周末去图书馆,这个习惯贯穿了我的整个初中,到高中即使学业再紧张每个月也一定要去一次,哪怕没时间看,也要借一本出来。 进入大学以后,学校图书馆又一次让我大开眼界,三万册藏书量的县城图书馆与数以百万册计的高校图书馆相比,显然是小巫见大巫了,然后我又一次沦陷了。当时在东营校区,去的最多的是老馆一楼的文艺书库,那里离外语村很近,常常是借了书去外语村上自习,这两个地方成了我的据点。当时拿一个本子,看完一本书就记下来,书名、作者、出版社、年份

32、,信息很全,每当看到本子上又多了一个书名,心里就特别高兴。现在再翻当时的本子,回想当时的情况,不禁哑然失笑,完全是贪多务博的心理,仅仅追求看书的速度,其实很多书根本不值得花费时间,不过年轻人不都是这么摸索着过来的吗,年轻时都要走点弯路,即使别人告诉你经验,那也是不行的,必定自己亲身经历,把弯路走一过,那样得出的才是真正的人生经验。 喜欢买书的习惯也是大学时培养起来的。刚上大学那会儿,并不时兴在网上买书,学校里以及周边书店卖文学专业书的特别少,老师们上课提到的很多学术名著都买不到,图书馆里又找不到。大二那年跟同学去山东大学考英语四六级口语,在山大南门旁边的小树林书店见到那么多慕名已久的书,心中狂

33、喜,挑了整整一书包,外加两个手提袋,同学说,你这是来考试的吗,根本就是来买书的,我只能一笑而过。时过境迁,现在看当时买的书,感叹不已。一是买贵了,众所周知,实体店的书是打折很少的,网上买书要便宜得多;二是买的书很杂,其实有些是没必要买的。当时不知读书门道,以为有名,必要收入囊中,殊不知要想学有所成,读书须有计划,必定围绕一两个方向深耕细作,若像当时泛泛而读,见异思迁,终至泛滥无所归,一事无成。 2020年秋天去北京读书,是我的读书生涯的一次转折点,因为在那里我首次接触到了古籍。入学没多久,所里安排新生入学教育,与老师们交流之后,所长带我们去游馆,社科院文学所古籍室的藏书在学界还是颇有名气的,就

34、是在那里我首次接触到了古籍。我们去的这个只 是普通的古籍室,收藏的都是明清时期的普通古籍,然而这就足以让我们震撼了,因为面积有限,古籍室用的是手摇式书架,这样可以节省很多空间,若想要把这些架子数清,那是徒劳的。取下一部书,毕恭毕敬地捧在手里,仿佛满腹经纶的老先生就在面前,要拿出十足的敬意。那精致的函套、舒朗悦目的大字,怎么看都是一件艺术品,那天下午就在众人的啧啧称叹声中度过了。这次经历也影响了我买书的选择,以前买书只重出版社,不太注重版本,此后则一定要买繁体竖版,若是影印古籍,那最好不过了。除了社科院文学所古籍室,常去的还有国家图书馆古籍馆,为博士论文搜集资料的时候,没少在这两处奔波。 一提到

35、国图,一般人都想到白石桥那边的总馆,那里的人真多,设施也很现代,但我还是更偏爱文津街这边的古籍馆。这边与总馆比,冷清了许多,读者多是为写作论文而来的研究生,高大陈旧的大殿顶上垂下几束昏黄的灯光下,下面整齐排着宽大的仿古桌子,连桌上的书立也是木质仿古的,殿外时不时传来乌鸦的啼叫,在这里,除了阅读善本的胶片机,丝毫嗅不到现代的气息,然而当你拿到古籍的那一刻就会心安了。这里复印古籍很贵,学生担负不起,只能一笔一笔地抄写,从良乡的校园赶到文津街,中间要倒很多次地铁,因为奔波的辛苦,所以一去就是一整天,到了傍晚看看自己抄了一天的收获,那种美妙的感觉真是无法言表。在古籍馆不只是阅读古籍带给你的愉悦,春天看

36、蜜蜂怎样飞绕盛开的牡丹花丛,秋天看乌鸦怎样落上挂满了一团团火球的高大柿子树,亦可看对面的北海、白塔,岸边的海棠怎样一夜盛开如雪,几日后又是怎样地满地飘零读书,留在我记忆里的,不仅仅是一部部书,它们的形式和内容,还有当时周边的一切,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氛围。 想来我与书真有前缘,要不第一次进了图书馆,就再不想出来了,而那时并没有人告诉我它的好处,仅仅是靠着一种模糊的感觉,冥冥中的一股吸引力,这种感觉应该就是缘分吧。只要与书有关,花费多长时间也不觉得浪费,有时候一个上午,或者一整天都用来整理书,清扫一下灰尘,从一个格子搬到另一个格子,摆整齐;拿起一本书用手轻轻地捻,听书页哗哗的声响;把鼻子凑到书

37、里,闻一闻气味儿;看看封面、书里的插画一个上午很快就过去了,内容究竟是没有看,却也没觉得时光虚度,反而内心踏实,或许爱书的人都有这种感觉吧。 【篇七】 张岱曾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确实,生活的境界大都是由我们的癖好而展开。读书大概可以算上是通达境界的有益兴趣之一。兴趣的存在,使我们有机会超越日常的平凡生活,有机会用深情的目光触摸并非完美的日子,也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看清这个世界,然后爱它。”整日里忙忙碌碌奔走于凡事俗务中,似乎整个身心都装满了疲惫。或春风化雨时,或夜幕降临时,独坐窗前,一杯清茶,一本书,轻而易举驱散了那些焦灼和疲累。阅览一方锦绣,聆

38、听古人教诲。在文字中,领略北国的辽阔风光与南国的婉约温润。在文字中,感受诗经的悠然淡雅,爱情的悲欢离合。在文字中,寻觅兰心蕙质、红袖添香般的优雅情怀。如水的月光,温暖的文字,陪伴我度过那些或平凡或躁动的日子。 从小就爱读书,据说在洗脸的时候,曾经放着满脸泡沫不理,扭头歪脖去看一张巴掌大不知何年何月的旧报纸。没有生在书香门第,诗礼世家,可是对书的亲近也许天生,稍记事的时候,每天晚上的节目,就是一见爸爸往桌边一坐,立刻抓起一本小人书,爬上他的膝头,把书往他面前一放,也是“讲,讲”地求告,不达目的决不下地。在没有电视的那些童年的夜晚,生活原是轻松惬意的,大人们常常被我磨烦了,“你快上学吧,上学以后就

39、可以自己看啦。”于是,我是那么地盼望着上学,盼望着能自己看书的扬眉吐气。识字之始,仍是看不了书,只有沮丧,特别是同院大几岁的哥哥姐姐捧读一本厚书,炫耀地给我们讲故事时。好在不久,就可以自己看小人书了,寒暑假学校的小图书室总会定期开放,每次去看一下午的小人书,都是快乐无比的事。最初总是磕磕巴巴地去读那些大厚“字”书,至今记得完整的读的几本启蒙大部头是把一切献给党、星火燎原等红色经典。 书分老少。如同蒋捷的听雨中所写,人生的各个年龄段聆听滴答的雨声心情和感觉不同。读书亦然,不同的年岁总是钟情于不同的书籍。少年时节,如同初绽的花朵,豆蔻年华二八岁月,尤其喜欢读诗。长长短短的诗行简洁优雅,寥寥数语境界

40、全出。即使人生经历太少体会不到太深的涵义,仅仅字面本身就足以让人神魂颠倒。古诗读起来满口余香,字字句句都经得起推敲品味。现代诗朦胧动人,总是不经意间契合了少年的情怀。装帧精美的笔记本,摘抄了多少美妙的诗句,李白的清新俊逸,杜甫的沉郁顿挫,李商隐的晦涩迷离还有至今常常吟诵的“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每当回忆少年时代,长长短短的诗句是绕不过去的转弯,当年读诗的日子早已成为心中一道美丽的风景。年岁稍长,开始喜欢小说,喜欢小说里曲折的情节故事,传奇的,爱情的。想象主人公的模样,动作,想象不同的结局。为小说中的人物欢笑流泪。武侠的、言情的、古典的、现代的

41、,几乎所有能借到的小说全都看。年轻总是充满激情,读起书来也是如此。回想起来,当时读小说其实是在读故事,许多时候只是囫囵吞枣看个大概,看到开头便想立刻知道结尾。每当想到这里总是不自禁的笑,或许是笑当年的幼稚,或者是对当时自己的行为表示理解。 记得大学门口书店林立,最爱去的是北门的三联、博雅,南门的山大书店、书城等几家。当然还有新华书店,不过很少会店里买书,并非没有喜爱的,只是看看封底上的价格,我每月300元的生活费实在是捉襟见肘。不过好在书店都是开架阅读的,于是每逢周末便养足精神,在里蹭书看。开始是站着,渐渐腰酸腿麻,就蹲下来继续,待到蹲到腿麻,又站起来舒展舒展,如此几次,终于不堪,于是一屁股坐

42、在地上,聚精会神入物我两忘之境。古人云,书非借不能读也,书店里,亦是书非蹭不能读也。蹭书,是读书一大乐。爱书之人也爱淘旧书,出门逛街,不喜大小商铺,偏爱狭斜小巷。常常在周末的午后,骑上单车前往英雄山文化市场,那些个书铺书摊,往往深藏在某个胡同中,颇有些幽深之感。而入内也往往有所得平日里寻不到的书卷,不经意间被拿在了手上。轻轻掸去封面上厚厚的浮尘,翻看久闻的文字,仿佛找到失落多年的老友,立刻就要诉说往日的情怀。 后来工作了,很难有时间看大部头的著作了,而生活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积累了自己的故事,对小说也就渐渐淡然。年龄大了些,阅历多了些,心态也淡定了些,于是闲适的散文成了读书的首选。凝练的语言中弥

43、漫着悠长的意蕴,如溪水,似清泉,浇灌着浮躁的内心,给生活希望。快节奏的生活中往往失却自我,而行文舒缓的散文却在万籁俱寂的深夜牵手灵魂,让我学会欣赏周遭的风景,学会淡雅从容的生活。每当沉浸于书中的世界时,仿佛又回到了大学年代。那时上课之余总是泡在图书馆里,把自己的青春和梦想寄托于一卷卷书中。那时读书的好去处还有紧挨文史楼的小树林,学名称作“文渊林”,均由近百棵参天的白杨围聚而成,林中还点缀有数张石凳、石桌。远处观之,茫茫一片,风格别致,徜徉其中,神清气爽,读书冥想,涤胸荡怀,小树林成为了无数山大人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那时是如此的幸福,每天有大把的空余时间,书店、图书馆、小树林,自己就像一只春蚕扑在碧嫩的桑叶上尽情咀嚼文学的芬芳。至今回忆起来依然不胜欢欣。 十几年前,初访山大北门的博雅书店,记住了他们的一副对联:“雨过琴书润,风来翰墨香”。那是一副多么温润淡静的读书画面,书里浸润着亲情的牵挂,飘散着友情的馨香。那些故事,即便隔了久远的时光,也依然跃然纸上,活在心中。为一花一叶轻赋,为一人一生倾诉,将尘世间的琐碎,尽付于一纸素笺,一曲衷肠。读书的点点滴滴,伴随着丝丝缕缕生命的光阴铺满了心海。流年似水,书非万卷,人生的道路上注定了与书相伴同行。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文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