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Word版含解析(1).doc

上传人:文库大宝贝 文档编号:6262605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33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16-2017学年高二历史人教选修2学案:第6单元-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Word版含解析(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2课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1.重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变化。2难点: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比较。教材整理1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1康有为的维新思想与民主实践(1)维新思想主张向西方学习,逐步建立君主立宪政体。方式以传统经学包装,“托古改制”必要性“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神圣性尊孔子为变法改制的祖师可能性以“据乱”“升平”“太平”三世说,强调当时中国应由据乱世的君主专制进入升平世的君主立宪制主张在宫中设立“制度局”,具体处理各有关方面政务,具有一定的民主成分。(2)民主实践1895年领导

2、“公车上书”后,又多次向皇帝上书或为人代笔撰写奏章。主张以日本明治维新为榜样进行变革。百日维新期间,编译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等书进呈光绪皇帝,陈述变法维新的纲领和具体方案。课中思考阅读教材P78学思之窗,想一想,康有为当时为什么要这样来制造维新舆论?你怎样看待它的利弊?【提示】原因:当时古文经学是儒家的正统,是中国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是变法的最大障碍。他敢于予以否定,宣布其是“伪经”,这是对恪守祖训不可变的封建传统理论的尖锐批判。他又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打着孔子这个保护神的旗号为维新变法思想制造理论依据。反映了其思想中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的特点。看待:康有

3、为的这一做法,既反映了他敢于向封建传统思想大胆挑战的精神和向西方学习、主张变法改革、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也暴露了他在封建传统势力面前的软弱。康有为是在“跪着造反”,而且他的思想还包含着浓厚的封建色彩。2梁启超的民主思想(1)思想特点:维新变法思想显得更激进,特别是民权思想更为突出。(2)思想内容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起来。主张“伸民权”和“广民智”,并主张将二者联系起来。主张大力发扬自由民主,宣传卢梭等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3评价(1)君主立宪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基本政治主张。(2)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的一种政体形式,与封建君主专制有本质区别。(3)君主立宪具有一定的“民主性”,但又

4、与民主共和有明显差距。4谭嗣同的维新思想(1)特点:思想尤其激进,带有比较明显的民主革命色彩。(2)代表作:仁学,抨击封建专制和纲常名教。教材整理2孙中山的民主思想1形成:孙中山在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形成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2核心民权主义(1)“创立合众政府”和“创立民国”都是这一思想的体现。(2)主旨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3特点(1)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学习中,考虑了中国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借鉴。(2)在西方“三权分立”的基础上,增加“考试权”和“监察权”,形成“五权分立”的方案。4联系(1)三者紧密结合,不可分割,是完整的思想体系。(2)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是一件事情的两

5、个方面。(3)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也要“毕其功于一役”。(4)三种“革命”都是从不同方面反对专制,为人民争取权利。5评价(1)以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为核心,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制。(2)孙中山所认识和要求的民主,仍带有较大局限性。课中思考(1)阅读教材P80学思之窗,在老师指导下理解这段话的意思,想想孙中山是怎样认识和借鉴西方的政治制度的。【提示】孙中山认为在数十年之后,西方国家资产阶级革命的弊端已经越来越明显了,尤其是没有很好地解决好革命后广大人民的生存问题,而且一时也很难解决。他认为中国要想避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弊端,就应当考虑到革命后的老百姓的生存问题,最好是让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同时进行

6、,一起完成。孙中山的这一思想,是对西方社会政治制度的借鉴。(2)阅读教材P81学思之窗,请思考:两人的思想各源于何处?有何异同?【提示】来源:康有为的思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和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而孙中山的思想则主要来源于西方的启蒙思想。异同:他们都主张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制度。但康有为主张通过改良的方式,保留君主,建立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而孙中山则主张通过暴力革命的方式,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知识网络史论要旨1.康有为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变法,使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参政,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政体,改变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2梁启超则显得更加激进,把张扬民权

7、和批判封建专制结合起来,揭露君权神授的荒谬性。3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探究点康有为、梁启超维新思想与孙中山革命思想的异同史 料解 读史料一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未通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自无不变者其用人议政,仍操之自上,则两得之矣吾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康有为日本变政考根据史料中“风气未开”“乾纲独断”“仍操之自上”“开国会,尚非其时也”等信息归纳其思想。史料二梁启超借用西方资产阶级倡导的“三权分立”原则,结合我国情况,创造

8、了他自己的三权分立说,即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并且,他把统一“三权”的统治权称为“体”,这是不可分的;由国会、国务大臣、审判厅分别行使“三权”称为“用”,这是可分立的,即所谓“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根据史料中“由国会行使立法权,由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由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三权之体皆莞于君主”等信息归纳。史料三孙中山认为:中国也有宪法,一个是君权,一个是考试权,一个是弹劾权;不过中国的君权,兼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这三个权里头的考试权,原来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根据史料中“君权,兼有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考试权”“弹劾权”等分析。【史料应用】

9、(1)根据史料一,概括康有为在君权与宪政方面的主要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康有为提出这一主张的背景。【提示】主要思想:民智未开,宜保君权,自上而下变法,强调开国会时机不成熟。背景:19世纪末,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受西方近代政治学说影响,产生变法救国的思想。(2)根据史料二,分析中国封建君主拥有的权力。梁启超主张如何行使这些权力?【提示】权力:封建君主独揽全国行政、立法、审判等大权。行使:国会行使立法权、国务大臣行使行政权、独立审判厅行使司法权。(3)根据史料三回答,孙中山认为我国古代有哪三种权力。【提示】君权(拥有行政、立法和司法大权)、弹劾权、考试权。【史论拓展】康有为、梁启超与孙中山政治主

10、张的比较比较项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不同点政治目标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实现方式通过自上而下的改良运动暴力革命思想武器把西方民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结合利用西方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学说并加以改造借鉴依靠力量依靠清政府,代表资产阶级上层利益资产阶级革命派相同点产生根源都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反映思想来源都是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产物根本目的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发展资本主义思想实质都是用资产阶级政体取代封建君主专制阶级局限都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宣传的民主都具有较大局限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欧洲今日政治之进化,其动力全在18世纪之末,而以诸大家发明学理之功最高焉

11、。英之陆克(今译洛克)、法之孟德斯鸠、卢梭其最著也。同人就日本人所谓书中三先生学说重译、编辑,以成是编,聊为吾中国政治进化之前驱云耳。清议报(1901年)材料二卢梭学说,于百年前政界变动最有力者也。而伯伦知理(欧洲政治思想家)学说,则卢梭学说之反对也。二者孰切真理?曰:卢氏之言,药也;伯氏之言,粟也。痼疾既深,固非恃粟之所得瘳(病愈)。然药能已(治愈)病,亦能生病,且使药证相反,则旧病未得豁,而新病且滋生。故用药不可不慎也。梁启超新民丛报(1903年)(1)材料一中的“学理”指的是什么?指出“同人”对卢梭等人思想的看法。(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实际,如何理解梁启超“用药

12、不可不慎”的观点?【规范解答】第(1)问从例证洛克、孟德斯鸠和卢梭可知“学理”为欧洲启蒙思想;然后从材料出处、材料内容分析回答第二小问,说明启蒙思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第(2)问先提取材料出处的时间信息“1903年”(戊戌变法已失败、辛丑条约已签订),以及报刊信息新民丛报,它是资产阶级立宪派梁启超等人反对民主革命的报纸,再结合材料二内容进行分析、说明。【答案】(1)“学理”:启蒙思想。看法:指引当时中国政治变革。(2)梁启超认为,治病要对症下药,一种新思想的引进要切合国情;共和制不适合当时国情;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才是出路。但梁启超的君主立宪思想在当时中国是行不通的。119世纪90年代,康有

13、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解析】康有为把孔子打扮成一个主张变革的先师,体现了他想借助孔子的权威来减轻宣传维新思想的阻力,故D项与题意相符。【答案】D2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的胡适曾评价梁启超为“革命第一大功臣,其功在革新开国之思想界”。这主要是因为梁启超宣传了()A民主科学,自由平等B民主共和,主权在民C托古改制,变革维新D开设议院,变法图存【解析】A项是新文化运动宣传的内容,B项是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C项是康有为的变法特点,D项是梁启超宣传的其君主立宪

14、制的思想。【答案】D3之所以说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最主要体现,是因为它()A从理论上解决了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政权问题B指明了革命对象和革命手段C明确提出了暴力手段D充分表达了资产阶级的经济和政治要求【解析】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政治革命的根本,从理论上解决了当时革命迫切需要解决的夺取政权与建立政权的问题。 【答案】A4孙中山将西方的“三权分立”发展为“五权分立”的政治设想,借鉴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A中枢机构分权制度B选官制度和监察制度C官吏考核和任免制度D内外朝分立制约制度【解析】在孙中山看来,西方的三权分立学说最大的弊端,在于其官吏的产生方式不

15、可避免地导致了作弊和任人唯亲现象的出现。他主张参考中国古代的考试和监察制度,利用考试权来保证官吏任用的公正,利用监察权保证不合格官吏得以罢免,B项正确。【答案】B5(2016济南高二检测)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梁启超认为,实行法治必须立“善法”、制“良法”。如果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循所谓最多数最大幸福之正鹄”,就是“善法”、“良法”。还必须强调法的严肃性,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取信于民。中国“因事势,从民欲”,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立制改变,以利国民。”“司法之权若与立法权或与行法权同归于一人或同归于一部,则亦有害于国人之自由权。盖司法

16、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邱远猷梁启超的法治思想(1)根据材料,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法治主张的时代背景。【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的关键信息,“法的主旨是为了求国民最多数之最大幸福”体现了为民立法;“坚决认真贯彻执行,做到令行禁止”说明实行法治必须坚持实行;“迫切需要设立一个独立、专门的立法机构”“司法权与立法权合,则国人之性命及自由权必至危殆”说明司法要独立。第(2)问可从甲午战后的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分析。【答案】(1)为民立法;实行法治必须坚持实行;建立独立的立法机构;司法独立。(2)甲午战后,民族危机严重;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

17、资产阶级队伍壮大;西方民权思想的影响。学业分层测评(十五)(建议用时:40分钟)学业达标119世纪90年代,康、梁维新思想继承和发展了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其中,“发展”主要体现在()主张君主立宪政体使变法思想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洋务运动作出了批判将维新思想发展成为救亡图存的政治运动ABCD【解析】本题的突破点在于题干中的“发展”,无论康有为还是早期维新派,均主张君主立宪政体,因此不能称之为“发展”;对于洋务运动,无论是早期维新派还是康、梁维新派,不仅批判、继承,而且超越“中体西用”思想;真正的“发展”体现在理论体系的完善上和将改革变法思想发展为政治运动上。【答案】C2(2016威海高二检测)康有

18、为斥古文经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主要目的是()A利用儒家学说进行变法B争取朝中大臣的支持C恢复儒学独尊的地位D动摇反对变法者的理论基础,加强变法思想的权威性【解析】康有为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树立变法思想的权威,必须动摇甚至推翻顽固守旧、阻碍变法的思想,于是借孔子的权威来加强变法思想的权威。【答案】D3康有为在奏章中往往采取在“中体”中借用西学的“移花接木”的方法,给皇帝阐述“必当变法”的道理。其进步意义主要表现在()弘扬民族文化目的在于挽救民族危亡减少变法的阻力有利于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的主张ABCD【解析】康有为以传统民族文化为载体,实质上宣传的是资产阶级维新变法的新思想,而并非

19、是弘扬民族文化,故排除。【答案】C4梁启超在变法通义中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从中可以看出其主张是()宣传民权思想 实行君主立宪制改革科举人人有自主之权,各尽其力,各得其利ABCD【解析】虽然都是梁启超的主张,但材料中只体现变科举、变官制,故选B项。【答案】B5有人说,“孙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是对西方启蒙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里的“发展”主要指 ()A反对君主专制制度,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革命以暴力手段推翻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主张国民一律平等D实行五权分立制度,推行社会革命【解析】孙中山揭露和批判封建专制的清王朝,主张铲除两

20、千多年来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国民充分享有民主权利;并且主张通过革命的形式,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五权分立”是孙中山在借鉴西方三权分立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A、B、C三项是继承,D项是发展。【答案】D6(2016唐山高二检测)我们说孙中山的民权思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民权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主要是因为孙中山主张()A实现民主、自由和平等B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C改变清朝君主专制D建立资产阶级国家政权【解析】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实行民主共和制,这是从资产阶级民主政体完善程度的角度认识的。【答案】B能力提升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梁启超指出,所谓立宪政体,就是“有限权

21、之政体”。在这样的政体中,君有君之权,同时,这一权力是受限制的;官有官之权,权力也是有限的;民权也不例外。那么,谁来“限权”呢?在宪政国家中,宪法的权威超越一切。也就是说国家的最高裁量权在宪法,而不是君主。材料二康有为说:“乱世者,文教未明也;升平者,渐有文教,小康也;太平者,大同之世,远近大小如一,文教全备也。”还说:“春秋始于据乱,立君主;中至升平,为立宪,君民共主;终至太平,为民主。”(1)根据材料一可以看出,梁启超主张实行怎样的政治体制?(2)根材料二回答,康有为是如何解释“三世说”的?有怎样的意义?(3)根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在政治上的主张。【解析】第(1)问,从材料一信息“立宪政体

22、”可知,梁启超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第(2)问的第一小问,康有为是从人类文明演化(进化论)的角度来解释“三世说”的;第二小问要结合其对维新变法的影响来分析。第(3)问,需要在第(2)问的基础上作答,指出其政治变革的渐进性。【答案】(1)君主立宪政体。(2)解释:康有为用进化论观点解释“三世说”。意义:用儒家语言为政治制度的变革提供了一种进化论的依据,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变法的阻力。(3)在政治上,康有为坚持渐进变革,主张先实行君主立宪,将来再实行民主。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梁启超的生平大事记1884年,12岁考中秀才1889年,17岁考中举人1891年,19岁接受康有为思想学说并走上维新的

23、道路1895年,23岁协助组织“公车上书”,负责编辑中外纪闻1896年,24岁创办时务报,撰写变法通议1898年,26岁参与变法,负责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政变后流亡海外1902年,30岁创办新民丛报继续宣传改良思想,主张君主立宪制;介绍西方社会政治学说19011902年撰写中国史叙论和新史学,倡导“史学革命”1913年,41岁出任中华民国司法总长1915年,43岁协助蔡锷策划武力反袁,发起护国运动1918年,46岁赴欧游学,目睹战后欧洲,反思西方文明,主张用东方的“固有文明”来“拯救世界”1919年,47岁参与五四运动,反对中国代表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19221929年任职清华大学;病逝(1

2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分析说明梁启超所处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概述梁启超政治观念的发展变化,述评梁启超的政治生涯。【解析】第(1)问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反映出西方工业文明的扩展,与传统农业文明的冲突。具体包括外部西方国家的侵略、内部中国农业社会的落后、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制度的变化。第(2)问的第一小问,关键信息“接受康有为思想学说并走上维新的道路”“协助蔡锷策划武力反袁,发起护国运动”反映出梁启超由积极倡导君主立宪到以武力手段反对复辟帝制的变化。第二小问,既要看到他能够与时俱进,也要注意他思想的保守顽固。【答案】(1)背景:西方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工业化,确立了工业

25、文明的主导地位;伴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交流、融合加强;中国传统的农业文明逐渐衰落,逐渐融入世界工业文明的潮流中;资本主义制度在多国确立,反封建、求民主的进步思想成为大势所趋。(注意从世界经济、政治、思想和社会的变化和转型来考虑)(2)变化:梁启超的政治观念与政治实践由积极倡导君主立宪发展到以武力手段反对复辟帝制,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时代的发展要求。述评:五四期间的积极表现更能说明梁启超是一个爱国者;但固守君主立宪和中国传统文明,也显示了他思想滞后的一面。9(2016潍坊三模)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人何以尊于禽兽?人有法律,而禽兽无之也。文明人何以尊于野蛮?文明人能与法

26、律相浃,而野蛮不能也故有国斯有法,无法斯无国。故言治国而欲废法者,非直迂于事理,亦势之必不可得致者也。梁启超材料二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人民公理之今日办法只有以人就法,不可以法就人公权若选举、参政等, 私权若居住、言论、 出版、集会、信教之自由等,均许一体享有,毋稍有歧异, 以重人权而彰公理。孙中山(1)根据材料一,概括梁启超的法治思想。(2)根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法治思想的主要内容。与材料一中梁启超的思想相比,其最主要的不同是什么?【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文明人能与法律相浃,而野蛮不能也”可以归纳出有无法律是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志;依据材料一中“故有国斯有法,无法斯无国”归纳出治国必须以立法为根本。第(2)问的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中“国家为人民之公产,凡人民之事”可以归纳出人民主权;依据材料二中“今日办法只有以人就法,不可以法就人”可以归纳出法律至上;依据材料二中“均许一体享有,毋稍有歧异”归纳出保障人平等地享有权利。第二小问依据材料二中“重人权而彰公理”信息从“强调民权”的角度问答。【答案】(1)有无法律是区分文明与野蛮的标志;治国必须以立法为根本。(2)内容:人民主权、法律至上、保障人平等地享有权利。不同:强调民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