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09.11+专项刷题-中国历史1+陈烁+(讲义%2B笔记)(2022常识刷题提高班).pdf

上传人:nanchangxurui 文档编号:6262750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PDF 页数:35 大小:683.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09.11+专项刷题-中国历史1+陈烁+(讲义%2B笔记)(2022常识刷题提高班).pdf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2021.09.11+专项刷题-中国历史1+陈烁+(讲义%2B笔记)(2022常识刷题提高班).pdf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2021.09.11+专项刷题-中国历史1+陈烁+(讲义%2B笔记)(2022常识刷题提高班).pdf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2021.09.11+专项刷题-中国历史1+陈烁+(讲义%2B笔记)(2022常识刷题提高班).pdf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2021.09.11+专项刷题-中国历史1+陈烁+(讲义%2B笔记)(2022常识刷题提高班).pdf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专项刷题-中国历史 1(讲义+笔记)主讲教师:陈烁授课时间:2021.09.11粉笔公考官方微信1专项刷题专项刷题- -中国历史中国历史 1 1(讲义)(讲义)1.(黑龙江单选)下列中国历史上的变法与其内容对应不正确的是()。A.商鞅变法实行郡县制B.王安石变法颁行保甲法C.张居正变法推行青苗法D.戊戌变法开办京师大学堂2.(新疆单选)“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这段话评价的是哪个历史事件?A.商鞅变法B.盘庚迁殷C.武丁盛世D.焚书坑儒3.(四川单选)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对社会生产影响显著,下列事件最不可能发生的是()。A.

2、楚国某没落贵族被取消爵禄B.燕国某人因无地来到秦国,秦国划给他一块荒地C.秦国某人因将自己的三亩良田卖予他人,被处以刖刑D.魏国某人粮食大丰收,官府派人来平价收购了他的余粮4.(2020 国考单选)下列言论中涉及到的人才选拔制度,按出现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九品访人,唯问中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A.B.C.D.5.(四川单选)下列与中国古代政府机构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A.军机处始设于清代雍正帝统治时期2B.隋唐时期中央政府采用三省六部制C.宋代的枢密院是主管财政的专门机构D.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一职6.(天津单选)成语“风

3、声鹤唳”常用来形容人惊惶失措,或自相惊扰。它出自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夷陵之战D.赤壁之战7.(山东单选)下列人物和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A.霍去病封狼居胥B.祖逖闻鸡起舞C.韩信瞒天过海D.晋文公退避三舍8.(2020 上海单选)“破釜沉舟”是项羽在()前作的战前动员,意在鼓励将士志在必胜,现在作为成语,表示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9.(江苏单选)楚汉相争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源自于这段历史B.成语“破釜沉舟”源于楚汉相争中的一场战役C.

4、琵琶曲十面埋伏反映了楚汉垓下决战情形D.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以此为题材10. (四川 单选) 下列成语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一字千金三顾茅庐四面楚歌黄袍加身A.B.C.D.311.(黑龙江单选)下列历史事件与人物搭配正确的是()。A.锦帆未落干戈起隋炀帝B.烽火四起戏诸侯周宣王C.一骑红尘妃子笑唐睿宗D.车同轨,书同文周武王12.(河南单选)下列关于国家政治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实行了宗法制B.明朝在地方实行的行省制度是中国省制的开端C.清朝雍正帝时设置军机处以加强君主专制D.三公九卿制始于汉武帝时期13.(甘肃单选)“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5、”中的“封建”指的是()。A.设置郡县B.建监察制度C.嫡长子继承D.分封诸侯14. (2021 内蒙古 单选) 下列关于历代正式行政区划的描述, 正确的是 () 。A.秦代:郡县B.唐代:道州、府县C.汉代:道郡县D.宋代:路军、州县15.(河北单选)我国到了明朝已形成完备的四级科举考试制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A.院试会试乡试殿试B.乡试会试院试殿试C.乡试会试殿试院试D.院试乡试会试殿试16.(浙江单选)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人才选拔机制,下列关于科举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A.起源于唐太宗时期,成熟于唐玄宗时期B.宋朝时科举增设武举,采用糊名法加强考试公平性C.“三元及第”是

6、指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考中第一名4D.戊戌变法提出废止科举主张,科举制度从此退出历史舞台17.(内蒙古单选)关于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改革,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商鞅变法的“分户令”推动了自耕农经济发展B.北魏孝文帝以南伐为名来达到迁都洛阳的目的C.王安石采用“青苗法”打击了逃避赋税的现象D.张居正改革的“一条鞭法”意在整顿赋役制度18.(黑龙江单选)下列我国古代国家行政机构不具有行政监察职能的是()。A.御史台B.太常寺C.六科给事中D.都察院19(山东单选)中国历史上出现过许多“盛世”。下列对应关系错误的是()。A.文景之治汉朝B.武丁盛世商朝C.康乾盛世清朝D.开皇之治唐朝20.(

7、甘肃单选)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下列历史事件不是发生在此诗所咏“秦王”在位期间的是()。A.蔺相如完璧归赵B.唐雎不辱使命C.荆轲刺秦王D.郑国疲秦21.(山东单选)下列哪一事件不是发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A.七国之乱B.五胡乱华C.王与马共天下D.梁武帝舍身佛寺22.(山东单选)关于这幅图中的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5A.曾东渡日本传播佛法B.曾在古印度学习佛教圣典C.大雁塔用于安置他所带回的佛经D.大唐西域记是由其口述、弟子记录的游记23.(陕西多选)下列历史事件中,发生在黄河流域的有()。A.商鞅变法B.王莽新政C.魏孝文帝迁都D.赤壁之战24.(甘

8、肃单选)下列历史名人按生活年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周文王管仲孔子B.周公旦李斯楚庄王C.孙膑诸葛亮蒙恬D.屈原勾践伍子胥25.(新疆单选)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 岁即位)、寿命最长(终年 82 岁)的皇帝之一。“她”指的是()。A.慈禧B.吕雉C.萧绰D.武则天6专项刷题专项刷题- -中国历史中国历史 1 1(笔记笔记)【注意】政治改革:文史部分考试常考变法、中央和地方的官制、政治制度,尤其是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变法数量最多, 考频也很高; 注意理解, 理解后很容易记忆。(1)管仲改革:齐国。管仲是齐桓公的谋臣,因为管仲的谋略和变法,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位霸

9、主。政治:国野分治,士农工商分业定居。国即城区,野即农村,把国家按照城区乡村进行划分,实行分区管辖,结束了部落群居的影响,有些地方贵人和穷人住在一起,收税很不好收,第一家交得多,第二家一看穷不拉几的,还以为自己来错了地方;同时使士农工商分业定居,加强了管理。经济:实行“相地而衰征”、盐铁官营等措施。a.“相地而衰征”:“衰”就是等级的意思,有些同学可能不理解“相地”,但应该知道“相亲”,两个人相亲往那儿一坐,看对方高不高、白不白、是不是大小眼、牙口好不好,“相地”是一个意思,就是看土地的好坏程度,根据土地的优劣程度收取不同的赋税,肥沃的土地多收一些,贫瘠的土地少收一些,这么人性化的处理,变相地

10、加强了齐国的财政。b.盐铁官营: 最早来源于齐国, 汉武帝时仍在实行; 古代的盐是生活必需品,打仗、人民生活都要用得上铁,打仗需要用铁铸造兵器,生活中切菜也得用铁,7如果放任不管,民间的盐铁商人可能造成市场垄断,个人实力堪比诸侯、威胁国家的安全,因此管仲下令将盐铁的经营收归官府、实行专卖,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齐国的财政,维护了社会安定。军事:建立军政合一的军事体制。简单理解就是军事政治一把抓,地方官员管理军事和政治,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如果有叛乱,地方官员可以直接派兵平定,但缺点也很明显,权力都给地方了,地方一旦强大就会威胁到中央,东周的统治就是什么都归诸侯国,最终东周统治岌岌可危,管仲改革促进

11、了齐国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为齐国称霸奠定了基础。(2)李悝变法:魏国。政治:废除世卿世禄制,提出“选贤任能,赏罚分明”的国策。a.世卿世禄制又称世官世禄制,是夏朝开始、商周时期成熟的一种贵族世代沿袭官职和占有土地、享受土地收入的制度;简单来说,这一时期的官员只在贵族中产生,官位、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也就是说这个时代拼的不是爹、不是钱,拼的是投胎,出生在贵族之家,哪怕 24 岁还不知道 1+1=2,都可以当官,生在平民之家,哪怕 15 岁就能造出原子弹,也得给贵族跪下叫爸爸。b.世卿世禄制是在贵族中选拔官吏且世袭罔替, 这个制度最直接的问题就是让人堕落,一生下来什么都有了,就不需要提升自己的素

12、质了,所以后期官员普遍腐败,阶级矛盾日益严重,李悝的“选贤任能”很大程度上加强了官员的整体素质,提高了整个国家的行政能力。经济:推行“尽地力”和“平籴(d)”的农业政策。a.“尽地力”是一种重农政策,我国古代是农业国家,一个国家能否强盛、能否发展军事,就得看钱多不多、粮食够不够吃,钱和粮食是最重要的,“尽地力”管的就是粮食,李悝发现,同样是一块地,农民勤快不勤快,所产的粮食相差很大,几十亩地可能相差一百多袋粮食,因此提出“尽地力”,即鼓励农民生产,只要努力种地,产量是可以提高的,这就增加了魏国的粮食产量。b.“平籴”就是由国家控制粮食的购销和价格,政府在丰年以平价收购农民的余粮,卖是卖不完的,

13、政府收购农民余粮以防止商人压价伤农,在灾年则平价出售储备粮,防止商人抬价伤民;李悝认为,粮价如果太贱则伤农,太贵则伤民(城市居民),太贵、太贱都不利于统治,于是实施“平籴法”;做法是把好年8分为上、中、下三等,坏年也分为上、中、下三等,丰收年国家按年成的丰收情况收购多余的粮食,歉收年国家按歉收的程度,拿出收购的粮食平价卖出,上等歉收年卖出上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中等歉收年卖出中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下等歉收年卖出下等丰收年收购的粮食;“平籴法”就是国家管控统一粮食价格。军事:任用吴起改革军制,创建了“武卒制”。吴起最早在魏国变法,后来到了楚国,两边都有,魏国的武卒制和楚国的武卒制是一样的;以前的魏

14、国征兵都是动员兵,农民和士兵区别不大,打仗的时候叫上一帮农民穿上铠甲、拿上兵器就打仗去了,现在动员兵制改革为募兵制,开始实现兵农分离的政策,然后将细化后的专业士兵作为魏国军队的基础,并逐渐替代了战时的临时动员兵;以前是既当农民又当军人,现在分开了,军人是军人、农民是农民,即职业军人,大大提高了部队的作战能力。文化:制定法经,维护政权。法经是历史上第一部系统的成文法典, 是后来各国制定成文法典的蓝本, 商鞅到秦国就是带着李悝的 法经 去的。(3)商鞅变法:秦国。商鞅又称公孙鞅、卫鞅,因为他是卫国人,后来被秦孝公封为商君。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关键原因是生产力水平太低了, 有道是 “一夫不耕,或

15、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如果老百姓全部弃农从商,国家就完了,重农抑商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是相适应的,政策上必须重农,另一个原因是当时的商品主要是奢侈品,与百姓的生活无关,要来也没用,为了秦国的富强,必须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 按功受爵: 高官授爵在此之前是世卿世禄制, 生下来就有俸禄,从商鞅变法开始改变了这种情况,奖励军功、按功受爵,奴隶打仗建立军功也可以授爵,秦国当时的军力主要是平民和奴隶构成,这个做法提高了秦国部队的士气。废分封、行县制:a.这个政策就是为了加强中央统一领导,地方的军事、文化、人口、政治都归于地方最高行政长官一个人,死了还可以世袭罔替,听话还好,不听话就会威胁到

16、中央的安全。b.商鞅将原本分散的小乡、邑、聚等自然聚落,按照大致相当的规模编制在9一起设立地方行政组织,“凡三十一县”(也有史书认为是 41 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的管理。c.以前地方是世卿世禄制,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都归于地方,地方强大了就会威胁中央,现在是地方设县,县最高也就是个县丞,再划分几个小官,把县丞的权力一分为三,有管生活的,有管行政的,还有管军事的,这些官都是中央指派的, 一个人想反, 其他两个肯定不愿意, 毕竟都是中央的人, 更主要的是,县丞或县令死了,

17、他的儿子不能世袭罔替,下一任县令还是中央指派,说白了就是中央的人,这就加强了中央集权。废井田、开阡陌:东周后期井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兼并严重,井田制中公田是天子或诸侯发的,种地就要交税;随着铁犁牛耕的出现,生产力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开垦私田,私田又不是封的,不能收税;最后导致公田越来越荒芜,国家税收逐渐减少,商鞅索性规定承认土地私有,你自己的,你随便造,但是有多少田就要按照规定交税,大大增加了秦国的财政收入。1.(黑龙江单选)下列中国历史上的变法与其内容对应不正确的是()。A.商鞅变法实行郡县制B.王安石变法颁行保甲法C.张居正变法推行青苗法D.戊戌变法开办京师大学堂【解析】1.201

18、7 年真题,选非题。A 项正确:商鞅变法是“县制”,那时还没有郡守,秦始皇时期才是郡县制,但如果选 A 项,C 项就不能选了,这是一个单选题,把实行郡县制理解为商鞅变法传下来的也能说得通,只能说这道题不严谨,严谨来说商鞅变法是行县制。B 项正确:北宋中期、宋神宗时期,因为在宋神宗熙宁年间,又称熙宁变法;王安石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有很多举措,如青苗法、保甲法、保马法,初衷是好的,但实行时出现了问题,如青苗法,二三月份农民没有收成、青黄不接,官府贷款或贷粮食给农民,八九月份秋收时再还,再交一些利息,本来是件很好的事,但有些人强迫百姓贷款(有收成也得贷款)、为了邀功私自抬高利息,反而出现了危害百姓

19、的现象,因此这些举措最终都失败了;知道王安石变法法令的名称即可,考查不细,保甲法(军事措施)即农村的老百姓十家编为一保,保丁10在农闲时军事训练、战时编入军队作战,保马法即由保丁饲养军马,军器监督造兵器;王安石变法的初衷是好的,但最终失败。C 项错误:推行青苗法对应熙宁变法,张居正变法主要是“一条鞭法”。明朝中叶,土地兼并非常严重,突出的表现是皇族、王公、勋戚、宦官利用政治特权,以投献、请乞、夺买等手段,大量占夺土地,全国纳税的土地约有一半为大地主所隐占,拒不缴税,严重地影响了国家收入,财政危及日益严重,于是张居正进行了一系列变法, 其中比较重要的就是 “一条鞭法” , 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

20、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我国古代之前的税收不仅要钱还要粮食,如唐朝的租庸调制,“租”就是田租,“庸”就是劳役,“调”就是丝织品,现在这些花里胡哨的都不要了,就要钱,全部折合成银两,既简化了程序,又能防止官员徇私舞弊,“一条鞭法”即“全要钱法”“只要钱法”。D 项正确:京师大学堂是维新变法时期开办的,是北京大学的前身,制度、生物、科技等都学,要全方位提高国民素质、学生素质;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时期开办的,主要是培养翻译人才,当时要学技术,有一些说明书,要有和洋人交流的人才,开办京师同文馆就是为了培养翻译和洋人们打交道。【选 C】2.(新疆单选)“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

21、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这段话评价的是哪个历史事件?A.商鞅变法B.盘庚迁殷C.武丁盛世D.焚书坑儒【解析】2.A 项正确:“商君”即商鞅,他是秦国的大良造,后来被封为商君; 题干说的历史事件就是商鞅变法,意为“这四位君主的治国之道尚称不上完美,而公孙鞅可以说是过于刻薄了,但他们处于你攻我夺的战国乱世,天下尔虞我诈、斗智斗勇之时,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尚且不敢忘记树立信誉以收服人民之心”即商鞅的典故徙木立信/立木为信,商鞅最初接管秦国时,政府没有公信力,他就在市场树立一根杆子,谁能搬到北门外的山坡上就给谁 50 金,一个小伙说自己天天

22、吃六味地黄丸、身体好得很,把木头搬到了北门外,商鞅就当众给了他 50 金,为的是告诉大家现在的政府是有良心、有信11誉的,所以变法才能持续下去。B 项错误:盘庚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就不动了,这也是为什么商朝称为殷商。C 项错误: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盘庚的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D 项错误:秦始皇时期,坑杀了 460 余名儒生,当时的儒生和现在的儒生的思想不同,强调“法先王”,即先辈的所有法律都是最好的,尤其是周朝的法律,不要随意更改,先辈的法律如分封制,秦始皇

23、要实行郡县制,一些儒生就开始骂秦始皇,“你会不会当皇帝,你不会就下来,我教你当”,对于秦始皇来说,这就是反革命,于是秦始皇先是烧了他们的一些书,读书人嗜书如命,看书烧了就在背后骂秦始皇王八蛋,秦始皇非常愤怒,将骂他的 460 人全部活埋,这就是焚书坑儒。【选 A】3.(四川单选)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图强,对社会生产影响显著,下列事件最不可能发生的是()。A.楚国某没落贵族被取消爵禄B.燕国某人因无地来到秦国,秦国划给他一块荒地C.秦国某人因将自己的三亩良田卖予他人,被处以刖刑D.魏国某人粮食大丰收,官府派人来平价收购了他的余粮【解析】3.选非题。A 项正确:战国时期,楚国国君任用吴起对楚国政治

24、、法律、军事等实行改革, 主要内容是废除贵族世卿世禄制, 对已传三代之封君, 取消爵禄, 降为平民;把贵族迁到边境, 给他们大量土地, 但这些土地都是虚的, 其实种不出什么东西;裁减冗官,选贤任能。因此楚国没落贵族被取消爵禄是有可能的。B 项正确: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了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当时的秦国想要统一六国,必须有不少农民耕种,有地就有人,此人来到秦国没有地,现在秦国承认土地私有,没地就给地,让他在这里种地,种完地交税,然后秦国就去打仗,相当于外来人口引进政策。因此燕国某人因无地来到秦国,秦国划给他一块12荒地是有可能的。C 项错误:刖刑就是砍掉左脚、右脚或双脚、或挖掉膝盖骨,战国时期秦

25、国已经承认土地私有,可以买卖、随便造,哪怕把土地炸了都行,反正按亩收税,可以将自己的三亩良田卖给他人。D 项正确:“平籴法”。【选 C】4.(2020 国考单选)下列言论中涉及到的人才选拔制度,按出现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学通行修,经中博士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九品访人,唯问中正风吹金榜落凡世,三十三人名字香A.B.C.D.【解析】4.A 项正确:原话是“四科取士,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足以决疑,四曰刚毅多略,遭事不惑”,公基的考试一定会写全,让考生知道落脚点在哪儿,国考恶心就恶心在给出的句子如果不知道原文就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单看这句话没有什么意

26、思,看不出来要说什么,但放在原文中,重点就是要当官,德行最重要,之后才是才学,然后才是守法辨是非,反映的是察举制,汉朝;“军功”,军功爵制,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九品”,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古代放榜都是皇榜,称为金榜,“金榜题名”就来源于此,科举制,创立于隋朝;按出现顺序先后排列正确的是。【选 A】13【注意】1.夏商周:世卿世禄制,出生在贵族之家,就可以按照血缘关系做官。2.战国:战国时期,大争之世,伐交频频,靠贵族没有用,让你上战场打仗,你说 AD 钙奶没喝完,这怎么行,因此战国时期秦国采取了商鞅的举措,实行了一种独特的选官制度,即军功爵制。(1)为了奖励军功,商鞅规定,不论出身门

27、第,一律按照其所立军功的大小接受赏赐,即便是秦国的宗室也是这样,宗室没有立军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 不得拥有爵位; 也就是说原本一辈子只能是奴隶的人可以凭借这个制度翻身,而原先那些混吃等死的贵族就会逐步被淘汰, 这就是为什么这些贵族后来那么恨商鞅,在商鞅出现以前,贵族是可以快快乐乐地安乐死的,商鞅出现以后,贵族想好死都难。(2)考点:军功爵制是战国时期实行的,创立者是商鞅。3.汉朝:察举征辟制。(1)察举制: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日益强盛,统一六国、建立秦朝,社会纷乱时用这种选官制度没有问题,秦朝大一统后,社会基本安定,需要善于治理国家、发展经济的人才,可秦国还是只重视武力,从军人中选官,所以秦朝

28、灭亡、汉朝建立时,就推行了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即察举制。“察”即考察,“举”即推举,察举制是汉代实行的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令地方官考察,推荐人才给中央,中央经过考核授予官职,考察的内容有很多,最常见的是孝廉,因为汉代皇帝认为“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对家族孝顺,对朝廷也会忠诚。14但察举制到了东汉后期被各个世家把控,也不看德行了,就看家世,慢慢地就出现了一种“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的荒唐局面,即因为你有才学而推举你,结果你不认识字,因为你孝顺廉洁而推举你,结果你爹现在在猪圈睡觉。这是汉朝通常使用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2)征辟制:和察举制正好相反,是一种自上而下

29、的选官制度,就是皇帝或高官自上而下直接招募人才去做官;简单区分,察举制是自下而上、征辟制是自上而下。4.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选官制度变成了九品中正制,这是魏文帝曹丕采纳陈群的意见从察举制演化过来的选官制度,主要内容是在州设大中正、在郡县设小中正,小中正按照候选人的家世和才德把他们评为上上、上中、上下等九等,上报大中正,大中正核实上报,由吏部授品授官。(2)但晋朝以后完全是以家世来定品级,出身寒门的评语再高,也只能定为下品,而出身豪门的即便什么都不会,也能位列上品,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也就演变成只从名门望族中选拔官吏了,一个拼爹的时代真正来临

30、了。(3)考点:九品中正制是曹丕确立的,“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说的是九品中正制。5.隋唐-清末:科举制。(1)隋朝:九品中正制后期被士族把控,世家子弟当官的越来越多,于是士族的权力越来越大,隋文帝杨坚为了摆脱士族的控制,采用了分科考试的方式,就是希望从没有背景、没有家世的人中找寻一些有用的人才,学而优则仕,一考定乾坤,隋炀帝时期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建立。宏观掌握科举制的始末:建立科举制的是隋炀帝,隋文帝只是分科考试,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建立;1905 年废除科举制。(2)唐朝:唐太宗时期, 增加了考试科目, 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 进士科包括策问,15有点像现在的申论,给出治理国

31、家的对策,内容庞杂,天文、地理、社会、经济都有涵盖,主要就是看考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明经比较简单,有点像填空题,如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下一句是什么,回答“横扫饥饿,做回自己”就错了,考上基本和没考一样,国家不会重用。武则天时期,首创了武举和殿试:从此不仅有文状元,还有了武状元,要考武术;殿试是皇帝亲自做主考官、选拔人才。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这就是为什么唐朝诗赋如此繁荣,因为做官考这个,要是那时说谁能上天谁就能当官,我们现在说不定都已经冲出太阳系了。(3)宋朝:唐末科考舞弊、抄袭严重,宋朝就发明了糊名誊录制度;糊名就是把考生的名字、信息糊上,其实现在考试试卷要装

32、订、不让看见考生的姓名等信息就是从糊名演化来的;誊录就是找人把试卷重新抄一份,防止有人在卷子上做暗号,或者防止从字迹上辨认出这是谁的卷子(4)明清:确立三级考试制度,并用了八股取士的方法。八股取士:考试的内容从儒家的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能有自己的想法,书本上怎么说就怎么答,你说我会造原子弹,没用,不考;八股就是答题时要有八个步骤,即破题、承题、起讲、入手等;知道八股取士开始于明清时期即可。三级考试制度:乡试、会试、殿试。a.乡试:在各省省城举行,相当于省考,每三年一次,因为在秋季举行,又称秋闱,考中的是举人,第一名是解元。b.会试:乡试的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相当于国考,因为在春季举行,又称春闱,考

33、中的是贡士,第一名是会元。c.殿试:国家级考试,相当于国考面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中的是进士,前三名分别是状元、榜眼、探花。d.乡试、会试、殿试都考第一名:连中三元。e.院试: 县市一级的考试, 考中的是秀才, 秀才才能参加乡试、 会试和殿试,吕秀才就是通过了院试,范进中举是通过了乡试。5.(四川单选)下列与中国古代政府机构相关的说法,错误的是()。16A.军机处始设于清代雍正帝统治时期B.隋唐时期中央政府采用三省六部制C.宋代的枢密院是主管财政的专门机构D.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一职【解析】5.选非题,考查中央官制。A 项正确:军机处始设于清代雍正帝统治时期。B 项正确:隋唐时期中央政

34、府采用三省六部制。C 项错误:宋代的枢密院是主管军事的专门机构。D 项正确:明太祖为加强中央集权废除丞相一职、设立内阁。【选 C】【注意】中央与地方制度:(1)西周盛行:西周建立后,实行了两个非常重要的制度,一是政治方面的分封制,与之相匹配的就是宗法制。分封制:周天子打下天下之后,把土地和人民分给功臣和皇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世袭罔替守卫周天子,如功臣姜子牙分封到齐地,武王的弟弟周公旦姬旦(王族)分封到鲁地,都城是现在的曲阜,相当于某人是总公司的董事长,把亲戚朋友封到各地分公司(如上海分部、重庆分部、西伯利亚分部、内蒙古分部)当总经理,要拱卫总公司,子公司的事情可以自己解决。宗法制:既然是分封

35、给别人替自己管理,分谁不分谁就有了问题,孩子很17多,因此出现了另一种制度宗法制。a.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古代男子可以娶好几个老婆,但只有一个是正妻,其他的都是小妾,正妻生的孩子是嫡子,只有正妻的第一个孩子是嫡长子,小妾生的孩子是庶子,宗法制规定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官位、爵位、财产,庶子什么都没有,当然有些父亲官比较大,比如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大统,其余的儿子也不能直接饿死,分封为诸侯,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庶子被分封为卿大夫。b.宗法制和分封制相辅相成,分谁不分谁要依靠宗法制;大家不要认为一夫多妻是好事,如果是一夫多妻,很多人是找不到女朋友的,王思聪、马云他们家底那么厚,养两三百个不成问

36、题,但大部分人就不行了。(2)秦朝开创:郡县制:地方最高行政级别是郡,郡下是县,郡守死后再由中央指派,和行县制差不多,就是加强中央集权的。三公九卿制:“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主管行政、太尉主管军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御史台就是监察百官的,用现在的话来说,丞相就是国务院总理,太尉是国防部部长,御史大夫是纪检委书记;知道三公是什么、各负责什么即可,三公是中央一级的大官,三公之下是九卿,但一般可能不止九个,常见的如郎中令、典客、宗正,不需要掌握。(3)隋唐成型: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在中央设立了三省六部,三省是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

37、,对应清楚即可。在尚书省之下,设立了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吏部负责官吏的考核任免; 户部负责户口和财税; 礼部管礼仪和教育, 还承担一部分外交职能;兵部管军政, 包括武将的考核任免、 军队的招募; 刑部管司法刑狱; 工部管建设。三省六部制是隋文帝时开创的,唐朝时趋于完善,掌握三省的职责。(4)宋朝:二府三司制。宋朝设置了参知政事作为副相,宰相数量越来越多,设枢密使管军事,原来的丞相是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因为兵部归三省中的尚书省管,现在设立枢密使,把宰相的军权夺了,所以枢密和宰相并称“二府”,即东相、西相;又设三18司使管财政,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都,原来的户部隶属于尚书省,现在又设立

38、三司使管财政,相权就更加被削弱了。记忆枢密院,从秦朝、隋唐到宋朝,君王一直在和丞相作斗争,明清之前的朝代,君王和丞相相当于互相做买卖,君王是大股东、占 70%,丞相是小股东、占 30%,两人做买卖共同发展公司,丞相的权力越来越大,相权很重,就把皇帝杀了,所以元明清时在不断削弱相权。(5)元朝:行省制。中书省集权,尚书、门下全没了,因此权臣辈出,好几个皇帝不得好死,被宰相谋杀了;地方划省而治,是我国地方省制的开端。(6)明朝:内阁制。到了明朝,朱元璋吸取这个教训,不能给宰相太大的权力,洪武十三年,他借口宰相胡惟庸谋反,杀掉了胡惟庸及其党羽两万多人,即胡狱,开国的文臣屠戮殆尽,基本上全杀光了;过了

39、几年,借口大将军蓝玉谋反,又杀掉了一万五千多人,开国的武将也基本被杀光了;六部尚书直接对皇上负责, 皇上兼任首相, 该宰相干的活儿, 全让皇上给干了, 这下皇上忙不过来了,于是设立殿阁大学士, 由翰林学士入值, 帮助他看奏折, 这些翰林学士品级很低,不会对皇权构成威胁。(7)清朝:军机处。到了清朝,首先是康熙设南书房,后来雍正设军机处,这标志着皇权专制达到了顶峰,军机处大臣只能跪而听宣,皇帝说什么,只有跪着听的份,不能有其他意见。(8)相权最开始上马管军、下马管民,军政一把抓,宋朝以后先削弱了军权,又把行政分开,管人、管钱、管礼仪都分开,相权被削弱,君王的权力就几种了。6.(天津单选)成语“风

40、声鹤唳”常用来形容人惊惶失措,或自相惊扰。它出自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A.官渡之战B.淝水之战C.夷陵之战D.赤壁之战【解析】6.B 项正确:“风声鹤唳”出自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东晋时期,说前秦也对,但一般说东晋时期。A 项错误:袁绍 VS 曹操,袁绍失败,官渡之战的胜利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19了基础。D 项错误:曹操 VS 孙刘联军,曹操被孙刘联军火烧赤壁,曹操大败,为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础。C 项错误: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刘备得了便宜,先是和孙权借了荆州,之后又攻陷了西川,孙权找人向刘备讨要荆州,刘备说“我凭实力借的,为什么要还”,这把孙权气的,密令吕蒙夺

41、取荆州,结果吕蒙劲儿使大了,不止夺回了荆州,还把关羽弄死了;刘备知道后勃然大怒,借着给关羽报仇的名号,向东吴发起了进攻,两军打了一仗,即猇亭之战,又称夷陵之战,这两个是一场战役,因为战火蔓延到了这两个地区,叫哪个都可以;当时东吴的大都督是陆逊,知道刘备这时候兵强马壮就坚守不出, 刘备以为东吴的将领都死绝了、 吓破胆了,便懈怠起来,当时又正值夏日,于是刘备让军队在树林茂盛的地方安营扎寨,连营七百余里;陆逊一看时机成熟,于是连夜命人发火烧营,树林起火那可不是想灭就灭的,结果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狼狈逃回白帝城一病不起,在床上直哼哼“挖槽,你搞偷袭,你玩不起,你个小垃圾,你没有实力”,最后刘备就在白帝

42、城挂掉、托孤诸葛亮。【选 B】7.(山东单选)下列人物和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A.霍去病封狼居胥B.祖逖闻鸡起舞C.韩信瞒天过海D.晋文公退避三舍【解析】7.选非题。C 项错误:“瞒天过海”对应的人物是薛仁贵,典出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当时在中国的东北方有三个附属国,其中高丽是最强大的,高丽扶持了其中一个附属国百济去攻打另外一个国家新罗, 新罗只好派出使臣请求大唐帝国的帮助;李世民一看,小弟挨揍,我这当大哥的脸上也无光啊,于是亲率三十万大军出征高丽,结果到了海边,李世民吓了一跳,自己不会游泳,万一掉海里咋整,就准备班师回朝;这时候薛仁贵假扮一位仙风道骨的老者说“我能让大军平稳渡河,陛下你喝

43、喝酒唱唱卡拉 ok 就行”,接着就把皇帝引到一间豪华的大房子里,里面一群侍女早已备好了美酒佳肴;见此场景,李世民暂时忘记了渡海的烦恼,与一干臣子开怀畅饮起来,当李世民喝得略微有点醉意时,忽然觉得四20周开始摇晃起来,刚开始他还以为是自己喝醉了,直到后面晃动得越来越剧烈,他才感到有所不妙,急忙掀起帷幕,只见窗外波涛汹涌,自己已经在海上了;薛仁贵说“怕陛下担心,所以只能瞒着陛下让陛下过海,sorry 咯”,李世民一听也没有办法,但还是很气,“sorry 不能加咯喽”,这就是薛仁贵“瞒天过海”的计策。A 项正确: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是一个吃鸡的王者,一个人率领两千人偷袭匈奴王庭,一直打到狼居胥山,在狼

44、居胥山封坛祭天,封狼居胥对应霍去病。B 项正确: 东晋时期将领祖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 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 满怀义愤, 为了报效国家, 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 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后以“闻鸡起舞”比喻志士及时奋发。D 项正确:晋文公当国君之前被迫流落他国当作人质,途经楚国时,当时的楚王非常看好重耳,认为他回到自己的国家一定能有一番作为,所以对重耳特别好;有一次二人吃饭,楚王问“如果以后你当了国君,跟我干仗怎么办”,重耳说“如果遇到贵军,我自当退避三舍”,一舍是三十里,三舍就是九十里;晋文公回国后果真和楚国打了一仗,即城濮之战,晋文公信守诺言退了 90 里,但这其实

45、是晋国的计策,楚王当时以为晋文公挺讲信义,便放心前进,结果被晋国诱敌深入、反面包围,这就是退避三舍的由来,知道三舍是九十里、相关战役是城濮之战即可。【选 C】8.(2020 上海单选)“破釜沉舟”是项羽在()前作的战前动员,意在鼓励将士志在必胜,现在作为成语,表示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A.长平之战B.巨鹿之战C.官渡之战D.淝水之战【解析】8.B 项正确:项羽的成名之战就是巨鹿之战,当时的秦将王离和章邯率领秦军四十万,声势浩大,项羽的军队只有两三万人,项羽一过了漳水就把船和帐篷全烧了,每人只有三天的口粮,以示自己不胜就死的决心,这就是“破釜沉舟”的典故;祸祸完家底后,手下的士兵得到了极大

46、的鼓舞(也没办法,东西都没了,不跟着他也是要死,不如拼一把),最终项羽大破章邯、活捉了王离,最后迫使章邯二十万军投降,要不说项羽厉害呢,别人都是祸祸别人,他是先祸21祸自个儿,境界就不一样。A 项错误:交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赵国一开始派的是老将廉颇,廉颇很有实战经验, 他用的是拖字诀, 因为地形什么的对赵国有利, 他就打算把秦国耗死,秦国很着急,就买通了一些人去赵国散布谣言,说廉颇很容易对付,秦国最害怕的是赵括,幸好他没来;赵王早已对廉颇不出战的行为很是不满,你这样无法体现我牛逼的气势,于是就换下了廉颇,找来了赵括;赵括这个人虽然熟读兵法,但都是纸上谈兵,没有什么实战经验,就相当于现在的键盘侠

47、,一个人骂十个人绰绰有余,但一到正经事就尿裤子;他一上场就改变了廉颇的策略,改成主动出兵进攻秦军,秦军的主帅是号称“战神”的白起,一个是书呆子,一个是战神,毫无疑问肯定是秦大败了赵军,自此赵国再也无力跟秦国抗衡,秦接下来统一六国的进程也就 so easy 了,因此长平之战加速了秦统一六国的步伐。【选 B】9.(江苏单选)楚汉相争在我国历史文化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源自于这段历史B.成语“破釜沉舟”源于楚汉相争中的一场战役C.琵琶曲十面埋伏反映了楚汉垓下决战情形D.诗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以此为题材【解析】9.选非题。B 项错误:破釜沉舟不是在

48、楚汉相争时期,是在前期的农民起义时,之后才有了楚汉相争。A 项正确:项羽巨鹿之战大破秦军主力,刘邦此时跑去偷家去了,还偷成功了,灭了秦朝,这时项羽就不舒服了,要打刘邦,刘邦立刻认怂,说“大哥你厉害,我打不过你”,项羽一听,你承认我厉害就行,项羽这个人就是好面子,然后请刘邦吃了顿饭,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鸿门宴” , 席间亚父范增想要杀刘邦,但被项羽面无表情地阻止了,但这两个人肯定不能共处一室,于是后来两人之间开始了长达四年的楚汉之争,象棋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这段历史。C 项正确:楚汉之争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战役,即垓下之战。前期刘邦和项羽打仗几乎没赢过,项羽最喜欢干的事就是用几万军队打刘邦几

49、十万军队,打得22刘邦老婆孩子都顾不上,直到刘邦遇见了生命中的他韩信,韩信采用十面埋伏的计策将项羽团团围困在垓下,还让军队在四面唱起楚地的民歌,项羽一听,真难听,打仗又睡不着,精神萎靡,即四面楚歌;项羽睡不好、吃不好,觉得自己的楚地已经被刘邦攻陷,斗志全无,爱妾虞姬不忍心看到项羽颓废,想激起项羽的斗志,于是拔剑自刎,即霸王别姬;真三国无双打虎牢关那一仗,先把貂蝉杀了,吕布肯定得揍死你,虞姬一死,项羽就奋起了,突出重围逃到乌江边上,但觉得面子上过不去,说好的战无不胜呢,被人打得屁也不是,于是在乌江边上拔剑自刎,即乌江自刎。掌握垓下之战的四个点雇。D 项正确:李清照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50、。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不肯过江东”即乌江自刎。【选 B】10. (四川 单选) 下列成语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一字千金三顾茅庐四面楚歌黄袍加身A.B.C.D.【解析】10.战国末年,秦相国吕不韦秉政,有食客三千,命门客各著其所见所闻,汇集为吕氏春秋,天下奇闻都在这部书中,著成后,吕不韦令公布于咸阳城门,同时悬千金于其上,声称有能增、删一字者,赏千金;“一字千金”指代的是吕氏春秋。东汉末年,群雄并起,曹操坐北,孙权拥兵东吴,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去了三次才请到诸葛亮,后来就用“三顾茅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胎儿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