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1《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docx

上传人: 文档编号:6265794 上传时间:2022-07-28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54.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2021《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2021《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2021《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2021《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山西省“十四五”新材料规划目录一、“十三五”回顾1(一)发展现状1(二)存在问题5二、面临形势7三、总体要求9(一)指导思想9(二)基本原则9(三)发展目标11四、发展重点12(一)先进金属材料12(二)碳基新材料15(三)生物基新材料17(四)半导体材料18(五)纤维新材料20(六)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21(七)前沿新材料23五、主要任务25(一)实施新材料重大技术突破工程26(二)实施新材料创新生态构建工程28(三)实施新材料产业能力提升工程31(四)实施新材料企业主体培育工程33(五)实施新材料集聚集群发展工程35(六)实施新材料重大项目建设工程37(七)实施新材料产业链供应链保障工程39

2、(八)实施新材料标准引领和服务支撑工程41六、保障措施42(一)加强组织保障42(二)加大财税支持43(三)加强金融创新43(四)做好规划评估44环境影响评价分析专篇46新材料是指新出现的具有优异性能或特殊功能的材料,或是传统材料改进后性能明显提高或产生新功能的材料。为加快推动新材料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升新材料产业核心竞争力,把我省打造成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新材料大省、强省,培育转型升级新的经济增长点,根据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零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特编制本规划。规划期为20212025年。一、“十三五”回顾(一)发展现状“十三五”期间,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

3、步伐持续加快,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龙头企业和领军人才不断成长,一批产业集群正在孕育形成,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产业规模实现稳步提升。截至2019年年底,按照战略性新兴产业分类目录(2018)(国家统计局令第23号)分类,我省新材料产业涉及36个大类、79种小类,拥有规上企业150家,产业发展初具规模,部分行业领域居全国甚至全球领先地位。2019年全省不锈钢产量430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5%,位居全国前列,其中高品质特殊钢在高铁、核电等多个领域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耐热钢、造币钢、车轴钢等21种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2019年,全省原镁产量11.71万吨,占全国的14%,镁合金

4、产能约22万吨,占全国的18.31%,位居全国第二位。我省第三代半导体碳化硅单晶衬底材料年销售3万余片,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达50%以上。钕铁硼永磁材料产能约2万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15%以上。我省超细煅烧高岭土总产能为94万吨,实际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17%左右。部分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山西钢科碳材料公司开展高强中模高性能碳纤维技术研究,突破了国产T800级碳纤维关键制备技术以及T1000级碳纤维实验室制备技术,基本实现百吨级稳定生产,主体力学性能达到日本东丽公司同类产品水平。中科院山西煤化所掌握了石墨烯等储能材料规模化生产核心技术,实现了在电动汽车、道钉灯和无人机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构建了

5、“料材器用”产业化链条。太钢集团拥有以不锈钢为主的核心技术近800项,其中近100项处于国际领先水平。2019年“跨海大桥用双相不锈钢钢筋及应用技术开发”项目获国家冶金科技成果一等奖。“宽幅超薄不锈精密带钢关键工艺技术及系列产品”荣获冶金科学技术特等奖。金晖兆隆PBAT生物降解塑料和改性塑料产业规模和技术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被工信部评为绿色制造体系示范产品。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是国内唯一一家集SiC单晶工艺研究与设备研究于一体的研制生产单位,研发的4寸高纯半绝缘4H-SiC单晶衬底材料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潞安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潞安化工集团”)与中科院山西煤化所、中科院上海有机所、中

6、科院上海高研院等单位合作,研发突破了费托合成蜡、聚烯烃弹性体、茂金属PAO等核心关键生产技术,其中CTL全合成基础油、高端合成蜡打破国外垄断。创新平台数量大幅增加。目前,我省新材料领域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行业技术中心、行业联盟、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和省级创新平台92个。其中,太钢集团拥有国内唯一的先进不锈钢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山西大学引进北京大学彭练矛院士团队开展碳基半导体和碳基薄膜电子技术研究,山西国控集团引进中国工程院卢秉恒院士成立院士工作站着力攻关3D打印技术,潞安化工集团和山西煤化所共建国家煤基合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阳新材料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

7、简称“华阳新材料集团”)联合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科研机构建立了山西省气凝胶材料工程研究中心,晋投玄武岩公司引进中国工程院周丰峻院士成立山西省玄武岩纤维技术应用院士工作站,山西综改示范区引进中科院植物研究所桑涛博士创立了山西生物质新材料研究院,锦波生物与复旦大学合作建立了复旦锦波功能蛋白联合研发中心,中铝山西新材料公司与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组建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山西分院。这些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有效增强了我省新材料领域的创新发展能力。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全省初步形成一批有一定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的新材料产业基地,整体呈现出集群式发展态势。先进金属材料领域,形成以吕梁、运城为核心的铝镁合金材料基地

8、,以太原、运城为核心的钕铁硼永磁材料基地,以太原中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的太原不锈钢新型材料基地,以临汾曲沃冶金生态工业园区为核心的特种金属材料基地。半导体领域,形成以山西综改示范区、忻州为主体的半导体新材料基地。碳基新材料领域,形成以吕梁、长治、晋城为重点的高端碳基材料基地。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领域,形成以朔州高岭土、阳泉耐火材料为重点的产业基地。全省涌现了太钢集团、潞安化工集团、华阳新材料集团、银光华盛公司等一批骨干新材料企业,培育了烁科晶体、兰花科创、晋投玄武岩、三元炭素等在全国同行业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企业。康镁科技、晋坤矿产品等17家新材料企业荣获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初步形

9、成了大型骨干企业引领、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产业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十三五”期间,我省全面深化“放管服效”改革,全面推开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试点,大力推进政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打造“六最”营商环境,为工业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了良好保障。我省先后出台了山西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山西省支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山西省新材料领域千亿级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电价机制实施方案等政策。其中,山西省支持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从产业集群发展、创新能力提升、龙头企业培育、融资税费支持、人才引进培养等5个方面出台27条支持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

10、电价机制实施方案通过创新电力交易机制,对用电电压等级110千伏及以上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企业,实现终端电价0.3元/千瓦时的用电支持。通过全方位政策支持,不断优化产业生态,提升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环境。(二)存在问题总体来看,我省新材料产业整体实力与发达省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很多领域还处于起步或追赶状态。产业技术水平亟待升级,高端供给能力急需增强,产业链条配套尚需完善,创新能力有待提高,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还需加强。产业规模亟待提升。全省先进金属材料以钢铁材料为主,2020年入选民营企业500强的材料企业均为钢铁企业,其他产业相对规模较小。碳基新材料产业点多面小,尚属点状突破、加速成长阶段。生物基

11、新材料产业刚刚起步,企业数量较少,部分大型项目尚未投产,产业整体处于培育发展阶段。目前,我省新材料领域仅有太钢不锈等6家主板上市企业和新成新材、兰花纳米等8户“新三板”挂牌企业。产品结构不尽合理。我省新材料产业总体呈现“先进基础材料单一、关键战略材料薄弱、前沿新材料短缺”的特点,产品结构主要以中低端为主,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先进钢铁材料产品除太钢集团的高品质不锈钢外,其他企业主要以建筑用棒线材产品为主,中厚板、管材、型材等产品占比较低。铝基材料产品呈现氧化铝多、电解铝少、深加工弱的窘态。镁基材料产品多以镁锭、镁合金为主,仅有银光华盛、同誉金属等少数企业开发生产镁合金轮毂及各类

12、挤压构件型材等产品。碳基新材料高端产品仍处于产业化初始阶段,高强高模碳纤维、聚酰胺66等产品仍面临国际贸易和技术壁垒。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全省新材料产业资源性特征明显,主要以基础材料或中间产品为主,产业链条短,下游高附加值产品开发不足。太钢不锈钢产品省内加工转化不足60万吨。永磁材料产业链前端在国内属“领跑”阶段,但后端高附加值应用领域还处于“跟跑”阶段。半导体材料方面,省内没有与碳化硅衬底材料相关的芯片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等企业,下游产业链配套不足,产业化能力受到制约。创新驱动能力不足。据统计,材料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优势高校在我省布局稀缺,省内仅有1家企业国家级重点实

13、验室和1家中科院重点实验室。部分企业缺乏长远战略目标,重生产轻研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人员全时当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研发经费投入比重、人均技术市场成交额等指标在中部六省排名均靠后。高端炭材料、茂金属聚乙烯等产品尚未突破进口替代瓶颈。生物基新材料低成本产业化技术仍未突破,与传统规模化生产的石化材料相比,竞争力不足。人才队伍相对薄弱。我省新材料领域高技能人才总量不足,交叉复合型人才和工程技术人才严重短缺,难以满足产业发展需要。全省仅太原理工大学、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等少数高校开设有材料与科学工程教学专业,材料基础研究力量薄弱,本地人才培育能力欠缺。同时,新材料基础研究与产业化之间存在一定

14、脱节,省内缺少专门从事科研成果转化的公司和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二、面临形势当今新材料研发水平及产业化规模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国防实力的重要标志。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变化趋势加快,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国际贸易摩擦加剧等一系列因素,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带来深刻影响。随着全球新材料产业的迅猛发展,2019年全球新材料市场规模已突破2.82万亿美元,且高端材料技术壁垒日趋呈现,以美、日、欧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凭借技术研发、资金、人才等优势,以技术、专利等作为壁垒,已逐步在大多数高技术含量、高附加

15、值的新材料产品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形成垄断态势,成为全球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第一梯队。而我国与俄、韩等国仅占据第二梯队,在关键核心技术、中间品和专用装备等诸多方面仍受制于人。从国内看,新材料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态势,在技术研发、产业化及推广应用等方面实力显著增强,产业规模日益壮大。特殊钢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先进储能材料、光伏材料、有机硅、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等领域具有全国比较优势。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原始创新能力尤显不足,部分核心关键技术还处于空白。在当前加速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背景下,如何拉动长板,加紧锻造“杀手锏”技术,巩固提升优势产业

16、的国际领先地位,拉紧国际产业链对我国的依存关系,补齐短板,在关系国家安全的领域和节点构建抗风险能力强、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国内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显得尤为重要。从省内看,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山西时提出了“六新”要求,新材料产业处于“六新”突破的重要位置和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环节,产业发展前景广阔。特别是我省大力实施优势转换战略,推动煤炭优势转化为电力优势、电力优势转化为电价优势,最终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用户终端电价降至0.3元/千瓦时的优惠政策,将对新材料产业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我省承接新材料重大转移转化项目迎来爆发式增长和大幅度提升的重要机遇。同时,面临全国各地新材料产业呈现百舸争流、竞

17、相发展态势,国内新材料产业的技术、资金、项目、人才、市场等竞争更加激烈,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也将面临严峻挑战,不进则退,慢进亦退,不创新必退。三、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提出的“六新”要求,认真落实省委“四为四高两同步”总体思路和要求,围绕全省经济“十四五”转型出雏型的战略目标,坚决扛起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历史使命,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把新材料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和核心抓手,着力攻关一批新材料尖端技术和产品、抢占国际领先地位,突破一批关键工艺和专用装

18、备、增强自主可控能力,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和项目、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基地,坚持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全面推进新材料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将新材料产业打造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和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引擎。(二)基本原则坚持创新驱动。统筹企业创新、区域创新、协同创新,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发挥企业家、科学家创新精神,着力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综合能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战略支撑的产业体系和发展模式,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坚持项目带动。把项目建设作为推动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硬抓手。加强新材料产业项目的谋

19、划、建设和储备,聚焦产业集群领军企业、产业链薄弱环节、公共服务薄弱环节,推进建设一批重大示范项目,全流程做好要素配套、服务保障等,加快项目落地开工建设,形成“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发展格局。坚持重点突破。实施非均衡战略,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聚焦战略重点领域,集中优势资源,凝聚各方力量,优先推动先进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导体材料等率先发展,抢占全球、全国产业制高点。坚持集约集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把开发区、产业园区、特色产业集聚区、特色小镇作为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载体,深入实施产业生态培育计划,培植一批具有“链主”地位的引领型企业、专门生产配套产品的“专精特新”企业、具有

20、公共服务功能的平台型企业,加快形成“产业+配套、平台+生态、技术+赋能”的集群发展新模式,推动培育一批主导产业突出、链条完整、协作密切的高端产业集群。坚持开放合作。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用足用好全球产业资源、技术资源和市场空间,强力实施精准招商,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合作,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以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实现协同联动发展为目标,构建分工错位、融合配套、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空间布局,提高参与国内外分工和资源配置的水平和能力。(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产业发展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高,重点细分领域产品高端供给能力大幅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条延伸能力大幅增强,部分领域进入全国前

21、列,总体实力迈入全国第二方阵。打造成为全省转型发展的支柱产业。“十四五”期间,全省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速保持在13%以上,到2025年力争突破3000亿元,培育1个千亿级、3个五百亿级、3个百亿级产业集群,培育3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行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企业,培育10家在国内领先的新材料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建成国家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培育35个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链条,初步形成高品质特殊钢、镁铝合金、钕铁硼永磁材料、半导体晶体、高性能碳纤维等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具有较强国内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建设成为世界领先的先进

22、金属材料基地、国内领先的碳基新材料基地、全国一流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地、国家重要的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全国最大的差别化功能性纤维新材料生产基地。建成国内重要的新材料创新中心。到2025年,全省新材料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力争达到3%以上,新建设2家以上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每年突破20项以上关键核心和共性技术,力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实现高质量转化及产业化应用,山西综改示范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新材料研发创新核心策源地,先进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导体和纤维新材料等研发水平进入全国前列。四、发展重点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发展方向,聚焦先进金属材料、碳基新材料、生物基新材料、半导体

23、材料、纤维新材料、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前沿新材料等7个重点领域,不断优化产品品种结构,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加快构建“1+3+3”新材料产业发展格局,构筑全省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新优势新引擎。(一)先进金属材料发挥我省资源能源优势,瞄准金属材料发展前沿,加快发展高品质特殊钢、新型高性能铝镁合金、高端镍基合金线材、高导高韧性铜合金、高性能软磁复合材料等生产及精深加工,实现集群规模壮大、产业链条延伸、产品附加值提升。到2025年,先进金属材料营业收入达到1300亿元,打造成为世界领先的高水平先进金属材料制造基地。高品质特殊钢。重点开展400系铁素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含氮不锈钢等资源节约型不锈钢的应用基础

24、研究,解决关键技术问题,加速推广应用。布局发展特殊领域用高性能及多功能型不锈钢、铁镍基及镍基合金、薄规格高强度低铁损高磁感无取向硅钢、高速载重铁路轮轴钢、高铁齿轮钢、高温耐蚀合金钢、新一代高强高韧用钢等国家基建急需、引领未来发展的关键特殊钢材料。加速推动储氢用钢、汽车用钢、电气用钢、矿山用钢、低成本装配式建筑用钢等高品质特殊钢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应用,不断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建成全国重要的取向硅钢生产基地和千亿级不锈钢全产业链生产加工基地。铝合金。以汽车轻量化结构件、轨道交通用大型铝合金型材,海洋工程用高强、高韧、耐蚀、大尺寸复杂精密铝材,太阳能发电用铝材,高纯高压电子铝材等高端材料为突破口,形成以

25、铝合金板带箔、结构锻铸件、建筑型材为主体,终端产品相配套的完整产业化体系,带动电解铝铝材精深加工终端产品全产业链发展,逐步实现高精度铝板带箔、高性能ABS汽车板用铝材等高端产品的进口替代,增加高档建筑用铝装饰板、高档PS板基铝带材等产品出口,扩大在高铁、汽车、化学品船舶、海运集装、海工装备等领域应用推广,大幅提升产品整体附加值,打造国内一流的铝合金材料制造产业基地。镁合金。重点研究开发镁板连铸连轧技术、高性能稀土镁合金生产技术、高性能变形镁合金板材、型材、汽车轮毂等加工技术。加快开发大截面镁合金型材和大口径厚壁高强度镁合金管材、高性能镁合金宽幅板材、镁合金大型铸件、锻件及其加工装备。以市场需求

26、为导向,整合区域金属镁资源,打通镁合金深加工关键环节,布局汽车、高速列车及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领域的新型轻量化镁合金产品。推动原镁镁合金镁铝合金板带材、铸件、挤压件汽车、轨道交通轻量化部件、3C关键组件的全产业链发展,打造国内一流的镁合金材料制造产业基地。铜合金。发挥在铜开采、冶炼和深加工等方面特色优势,实现上游开采、中游冶炼加工、下游铜板带产品精深加工的产业链聚合,重点开发高强高导高耐磨高韧性铜合金材料,重点发展5G高频高速铜基应用材料、高精度铜板带箔、覆铜板、高强高导引线框架材料、水箱铜带、变截面带材、高精度异型铜合金材、铜镍硅合金等高性能铜合金产品,积极探索第四代弥散铜合金带技术路径,力

27、求在电力、汽车、高铁、船舶制造、电子和新能源等关键领域实现替代进口,推动铜合金材料高纯化、微合金化、材料复合化发展,打造中国北方一流铜加工产业基地。钕铁硼磁性材料。重点发展一致性高、稳定性好、适用性强的永磁材料、低重稀土含量永磁材料和各向异性粘结钕铁硼永磁材料。支持龙头企业布局建设钕铁硼磁性新材料产业园区,吸引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高端创新创业人才携带成果和项目来园区发展,建设研发机构和中试基地,引进和发展上下游配套项目,打造功能齐全、有较强竞争力的钕铁硼磁性材料产业链。鼓励省内下游企业优先选用我省钕铁硼永磁材料,推动我省钕铁硼生产与加工由初级产品向高终端产品转变,产品销售渠道由中间

28、环节向终端用户转变,不断拓展在新能源汽车、高效节能电机、变频空调、核磁共振等高端领域应用,加快推进耐高温基体抗腐蚀性、低失重、高韧性产品的产业化步伐,将我省打造为中部地区最大的核磁共振磁钢、轮毂电机磁钢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二)碳基新材料充分利用我省煤炭资源禀赋和焦化产业优势,坚持走高端化、差异化、市场化、环境友好型发展路径,突破高端炭材料和碳基合成新材料制备技术,加快煤基人造石墨、石墨烯、超级电容炭、碳化硅、全合成润滑油、高端合成蜡、高端聚烯烃等碳基新材料开发,注重扩大规模与提升效益。到2025年,碳基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打造成为国内领先的碳基新材料产业研发制造基地。碳基合成新材

29、料。以煤制气、二氧化碳减排等重大技术为牵引,大力发展高熔点费托蜡、微粉蜡、氧化蜡、高碳醇、单烷烃、无芳溶剂油、聚烯烃等优势产品,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PPE工程塑料、聚酯、可降解塑料等新型化工高分子材料。积极延伸焦化产品链,加快研发制备高性能沥青基球形活性炭、煤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人造石墨)等高附加值碳基材料,着力推进煤炭由燃料向原料、向特种材料转变。高端炭材料。拓展新型煤基炭材料制备新路径,开发低成本煤基石墨烯、低成本高性能煤基电容炭、多孔炭等前沿煤基新型炭材料,围绕军品民品,发展活性炭深加工、废活性炭资源化再生利用、高端医药用活性炭和高性能储能活性炭技术,加快提高以煤、煤焦油、石墨、生物

30、质等为原料的单层氧化石墨烯、超级电容炭、导电炭黑等技术成熟度,在占领特定领域、高端市场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扩展中低端应用领域及民用市场,扩大产业体量,发挥规模效应,打造我省新型高端炭材料转型升级的示范区。新型煤焦化炭材料。延伸煤焦油、焦化苯深加工产业链,加快发展煤焦炭材料及化工产品深加工产业。围绕“煤焦油炭黑油炭黑、煤苯己内酰胺/己二酸尼龙6/尼龙66、焦炉煤气甲醇烯烃、焦炉煤气乙二醇/1,4丁二醇PET/PBT”等工艺路线,加快发展己内酰胺、苯胺、己二酸、己二腈、锦纶纤维、MDI、TDI等高端苯系深加工产品,延伸煤焦化深加工产业链条,打造“以化配焦、化材并举”的煤焦化材料循环经济产业

31、新格局。新型储能材料。发挥阳泉优质无烟煤资源优势,提高煤炭附加值,延伸无烟煤产业链,依托无烟煤制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技术以及低成本的铜、铁、锰基正极材料加工工艺,打造全国最大的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生产基地,引领国内储能材料向低成本、长寿命、高安全、高效能的方向快速发展。(三)生物基新材料以环保替代、功能修复、智能调控为重点方向,加大生物工程新材料的技术攻关和研发投入,突破一批生物基新材料制造过程中生物转化、化学转化、复合成型等共性关键技术,创制一批生物基高分子材料、仿生材料、生态环保材料等。到2025年,生物基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基地。生物环保材

32、料。重点发展纳米生物基生物降解塑料、生物降解聚酯原料、生物降解聚酯改性料等,重点支持PLA、PBAT等生物基合成材料及其在包装材料、农用地膜、一次性餐具等领域的推广使用。围绕水处理、水净化、空气净化等环保领域,鼓励发展增强型中空纤维膜、聚砜膜等高分子膜产品和聚十一酰胺等高性能植物塑料,推进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进程。生物医用材料。以组织替代、功能修复为发展方向,加快3D生物打印、材料表现生物功能化及改性、新一代生物材料检验评价方法等关键技术突破,重点布局组织诱导性生物医用材料、组织工程植介入医疗器械、人工器官等重大战略性产品,提高医用级基础原材料标准,构建新一代生物医用材料产品创新链。建设功能蛋白

33、产业园,培育形成人源化胶原蛋白原料化妆品高端医疗器械的人源化胶原蛋白新材料全产业链。生物基化学品。加快推进生物制造的产业化技术开发和实践,重点发展长链二元酸、生物丁醇、生物基戊二胺、尼龙56、生物酶、唾液酸、普鲁士兰等生物基化学品,探索生物法产品取代部分石油化学法产品的案例,研究利用玉米等可再生生物质原料生产生物基聚酰胺等新一代纺织和工程塑料新材料,推动将山西综改示范区打造为全国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示范区。(四)半导体材料抓住国产替代产业机遇,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应用,加大创新链布局,重点发展碳化硅、砷化镓、蓝宝石、磷化铟等材料,加快引进上游材料和装备配套,中游器件设计和制造,下游封装、测试

34、和应用等半导体产业项目入晋落地。到2025年,半导体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500亿元,建成国家重要的半导体研发生产基地。碳化硅。以山西综改示范区中电科(山西)电子信息科技创新产业园等园区为重点,加大创新链布局,重点发展碳化硅、碳化硅外延片、石墨原料、专用装备制造、三代半导体芯片等,加快推进烁科晶体8英寸碳化硅单晶衬底规模化量产,打造国内最大的碳化硅衬底材料供应基地,推动建设山西综改示范区碳化硅外延片生产基地,形成碳化硅等第三代半导体衬底材料芯片封装应用产业链条。砷化镓。重点发展二代半导体砷化镓衬底晶圆片、微波射频前端功率放大器元件模组,发展磷化铟晶片及外延片、短波红外芯片、相机等磷化铟新材料,研

35、发生产射频放大器芯片、滤波器模组芯片等系列替代进口高端芯片产品,加快构建铝土矿氧化铝母液提取高纯镓砷化镓砷化镓晶体晶棒晶片微波芯片外延芯片设计芯片制造芯片封装的产业链条,形成以忻州半导体产业园为核心的半导体产业集群。蓝宝石。重点发展蓝宝石单晶体、蓝宝石图形化外延、紫外LED外延芯片等蓝宝石材料,重点突破泡生法自动引晶技术、下潜式图形专用特殊负性光刻胶及对应掩膜版开发等技术,加快推进中科潞安年产3亿颗紫外LED芯片项目、平晶光电蓝宝石产业基地、日昌晶高品质蓝宝石长晶及晶加项目等重大项目建设,推动形成蓝宝石晶体蓝宝石晶棒蓝宝石平片图形化蓝宝石衬底片的产业链条。(五)纤维新材料围绕海洋工程、高速列车

36、、风力发电、汽车轻量化、压力容器、市政工程、建筑补强和高压输电等领域的材料需求,充分整合上下游产业资源,瞄准高端纤维复合材料的研发推广,加快推进高性能碳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高端纺织纤维及其复合增强材料等项目建设,打造基础原料复合材料制品构件的高性能纤维完整产业链。到2025年,纤维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集群。碳纤维。大力推动T800、T1000级碳纤维制品的产业化和工程化应用。积极开展“煤基中间相沥青高性能沥青碳纤维的中试技术”“聚丙烯腈(PAN)PAN原丝碳纤维及短切碳纤维预浸料或预制件复合材料零件最终应用”的全产业

37、链技术攻关,加快碳纤维向下游产业链延伸,形成全产业链集群发展态势。推进太钢集团高端碳纤维千吨级基地三期工程年产1800吨高性能碳纤维项目、先进复合材料项目和风电叶片主梁拉挤板材试验线项目建设,打造从基础原料、复合材料到制品构件的碳纤维完整产业链。玻璃纤维。充分利用我省丰富的焦炉煤气,煤成气等资源优势,重点突破一次成型池窑拉丝法、离心法等工艺技术瓶颈,实现低能耗低成本降污染规模化生产,打造“叶蜡石、石英砂、石灰石玻璃纤维原丝制备玻璃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的全产业链条,实现高性能玻璃纤维产业的智能化、节约化发展。玄武岩纤维。加速推进短切纱、有捻纺织纱、无捻粗纱等玄武岩纤维系列产品在混凝土、复合筋增

38、强材料、混编纺织布、飞机结构材料、岛礁建设等领域的推广应用。加快山西晋投玄武岩公司年产1万吨玄武岩连续纤维及其后制品项目二期工程建设,打造世界最大的玄武岩短切纤维生产基地。纺织纤维。积极发展差别化氨纶纤维和差别化聚酯纤维等高端纺织纤维,加大科研技术攻关,打造全国唯一的从“煤碳丝料终端”的纤维新材料全产业链条。加强与中国纺织建设规划院的战略合作,高质量建设中国阳泉时尚科创产业城,促进我省纤维新材料和纺织面料产业转型升级,重塑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发展新优势。(六)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发挥我省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特色优势,重点发展煤系高岭土、新型耐火材料、新型建筑材料、特种玻璃、新型陶瓷等,加快企业数字化、智

39、能化、绿色化改造,促进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换代。到2025年,无机非金属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煤系高岭土材料。充分利用山西作为全球主要煤系高岭土资源地的优势,加快新型煅烧工艺开发与关键设备产业化,逐步实施颜料级超微细煅烧煤系高岭土、造纸涂布级和涂料级超细煅烧高岭土等项目,重点开发医疗、玻璃纤维、催化剂、橡胶用超细煅烧高岭土产品,实现产品由低端填料级向超微细高岭土功能性新材料的转变,打造以朔州、忻州为核心的晋北煤系高岭土材料产业基地。新型耐火材料。利用我省高铝耐火粘土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镁钙质、镁钙锆质等不锈钢用绿色耐火材料,碳化硅质、氮化硅质、氧化锆质等煤化工用高温、耐磨材料,陶瓷纤维等

40、建材行业用高性能耐火材料,实现耐火材料质量、品位和附加值的提升。推进“绿色耐材”战略,突破耐材再利用技术,形成“矿山开采原料合成制品研发规模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绿色循环产业链。打造以阳泉、吕梁为核心的新型耐火材料产业基地。新型建筑材料。紧跟新型建筑材料发展前沿,重点发展以绿色涂层材料、气凝胶纤维基材料为主的新型建筑材料,开发混凝土外加剂、防水涂料、石英砂建筑材料等重点产品。发展安全健康、环境友好、性能优良的绿色建材,培育绿色建材示范产品和示范企业,促进绿色建材推广应用,推动绿色建材行业加快发展。拓展产品在绿色建筑、装配式建筑等新型建筑方面的应用,推进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化,培育发展国内一流的新型建

41、筑材料产业集群。特种玻璃材料。围绕建筑节能和太阳能利用等领域需求,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医用、功能性建筑、家电面板玻璃和汽车安全玻璃、超白压延光玻璃、在线低辐射镀膜玻璃等特种玻璃及深加工产品,加大对太阳能光热发电反射镜玻璃、电子信息用屏显玻璃基板、汽车和高铁等用风挡玻璃基板的研究,提高玻璃深加工水平和产品附加值,将吕梁、长治打造为华北地区品质最优、技术先进的特种玻璃生产基地。新型陶瓷材料。发挥我省丰富的铝矾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用于高压油气井田开采用的新型石油压裂支撑剂,加大对多孔陶瓷、高(中)铝耐磨球、碳化硅陶瓷材料等高性能陶瓷材料、复合陶瓷薄板和装饰保温陶瓷材料的研究,加快开发高纯超细陶瓷粉体

42、生产技术,高强低密度石油压裂支撑剂技术及装备的升级,大幅提高陶瓷产品质量和档次。重点发展微晶耐磨陶瓷、泡沫陶瓷过滤器、蜂窝陶瓷过滤片、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珠、棕刚玉陶瓷磨具专用砂、铝基催化剂及载体材料等,将晋城、河津分别打造为国内最大特种陶瓷生产基地和铝基催化材料生产基地。(七)前沿新材料瞄准5G终端产品、新能源汽车制造、医疗模型和手术导板等前沿领域,加快推进纳米材料、先进复合材料、颠覆性技术新材料等领域的重大技术攻关,拓展产品在生物医学工程等行业的应用范围,进一步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提升我省新材料在国际市场的综合竞争能力。到2025年,前沿新材料产业营业收入达到100亿元。纳米材料。重点发展纳米

43、氧化锌、纳米二氧化硅、硅溶胶等产品,积极开发水性涂料助剂、纳米抛光液等多元化、功能化、专业化产品。推广低成本、高比强、高比模和高稳定性的纳米材料,发展高附加值应用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的纳米终端材料产品,拓展纳米材料在建材、能源、涂层、生物医学、环保等领域的应用,打造全国重要的纳米材料基地。先进复合材料。瞄准5G终端产品、新能源汽车、医疗模型和手术导板等前沿领域,布局发展一批在全国具有领先优势的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高分子弹性体材料、高性能有机氟高分子材料、3D打印用材料、金属增材制造专用材料,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进一步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新能源材料。加快布局发展晶硅和薄膜为主的太阳能电池

44、材料和铜铟镓硒、铜铟硫、碲化镉等新型薄膜光伏材料,开发高功率、高密度新能源关键产品,拓展产品在电动汽车和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领域的应用,推进高能效、低成本光伏材料产业化。支持华阳集团打造全国最大的飞轮储能生产基地和钠离子电池生产基地,抢占国内光伏产业新高地。节能环保材料。以多联产、全循环、高端化为方向,重点发展以固废与天然原料、固废与化工产品、固废与固废耦合为路径的综合利用,开发气凝胶保温材料、气凝胶涂料、硅铝无机功能填料、混凝土减水剂等材料。围绕水处理、空气净化等环保领域,鼓励发展高端活性炭和蜂窝陶瓷等材料,加快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进程。颠覆性技术/材料。加快高性能电感、电容、电阻及滤波

45、器等被动元器件材料的工艺及装备的开发,带动下游被动元器件终端制造企业发展,将山西建成我国重要的被动元器件及新材料产业基地。同时,重点布局磁动力材料、智能材料、忆阻材料、高熵合金、纳米铝陶、免光刻纳米微电子材料等颠覆性材料布局,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加快推进材料基因工程颠覆性技术应用,聚焦高通量计算技术、高通量合成制备与表征技术和大数据技术,指导企业积极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开展科研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加快材料研发模式创新和应用,缩短关键材料研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提升我省颠覆性新材料技术国际引领能力。五、主要任务按照建设新材料产业大省、强省的目标定位,聚焦聚力企业、项目、科技、人才等关键

46、要素,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组织实施八大专项工程,加快推动我省新材料产业高端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集聚化发展。(一)实施新材料重大技术突破工程聚焦我省重点领域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启动山西省新材料重点研发与应用重大项目五年实施计划,提升新材料的基础支撑能力,抢占前沿布局。开展百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聚焦我省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优势领域,瞄准国内尚未突破的超超临界电站用G115马氏体耐热钢、海洋工程用低温韧性结构钢、汽车用高端热作模具钢、高档轴承钢等战略品种开展技术攻关,拓展在轨道交通、核工业等下游领域的应用。围绕高端炭材料及碳基合成材料制备技术、煤炭分质分级综合利用技术、适合山西煤种的煤气化技术

47、等开展攻关,实现核心技术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以聚丁二酸癸二酸丁二酯(PBSD)为研发目标,大力开发生物降解聚酯材料,力争实现PBSD的研发与工业化生产。推动耐高温聚酰胺树脂合成与应用关键技术开发。瞄准射频芯片、紫外LED芯片、短波红外芯片、第三代/二代半导体材料、关键专用装备等重点领域,依托优势企业加强关键工艺技术研发,重点突破6英寸碳化硅单晶低成本高效率制备产业化技术、用于无线通讯领域的多波段集成滤波器、超宽带高性能基站射频模块及组件、高质量氮化铝单晶衬底材料制备等一批关键技术,形成一批先进的自主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强的拳头产品。围绕高性能纤维材料领域T800级碳纤维、连续玄武岩纤维、硅酸铝陶

48、瓷纤维及复合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特种玻璃、特种陶瓷、气凝胶保温材料等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增强共性基础技术供给力度。依托共性技术平台,支持特种金属材料领域围绕薄规格超级双相不锈钢板材制备技术、精密极薄带钢轧制及热处理工艺技术、高端取向硅钢冷轧技术、低成本高纯镁提纯精炼技术、高强铝镁合金设计与制备技术、镁合金大型构件成形技术、高性能延压铜带箔和覆铜板工艺技术、各向异性粘结钕铁硼永磁材料制备技术等共性技术攻关。以产业化培育和拓展市场应用为主要任务,加快提高以煤、煤焦油、石墨、生物质等为原料的碳纤维、石墨烯、超级电容炭、针状焦、超高功率石墨电极、硅碳负极材料、碳纳米材料、特种石墨制品等技术成熟度,在占领特定领域、高端市场的基础上,降低生产成本,积极扩展中低端应用领域及民用市场,扩大产业体量,发挥规模效应。支持生物基材料领域开展利用秸秆转化聚乳酸生物树脂技术、利用聚合型乳酸和酶解木质素生产生物降解材料工艺技术、重组人源胶原蛋白及酸化牛乳球蛋白制备技术等共性技术攻关。支持先进半导体材料领域开展碳化硅单晶衬底和高纯半绝缘碳化硅单晶衬底的制备工艺、深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公务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