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卷)-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1).doc

上传人:文库大宝贝 文档编号:6404427 上传时间:2022-08-04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22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卷)-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卷)-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卷)-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卷)-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专题01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A卷)-2016-2017学年高一历史同步单元双基双测“AB”卷(必修1)(教师版)Word版含答案(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优质课视频免费观看建议用时:60分钟姓名:_班级:_成绩_1、 选择题(每题3分,共20题,满分60分)1下图为春秋晚期,晋国卿大夫之间举行盟誓时记载誓词的文书。其誓词为:一定要“忠心事主”,决不“与贼为徒”,否则夷灭氏族,绝子绝孙。这一定程度上反映出( )A宗法制度的严酷苛刻B分封制遭到了破坏C卿大夫对诸侯的忠诚D中央集权得到加强【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春秋战国时期是各诸侯国混战的年代,那个时代的大背景就是礼崩乐坏,分封制和宗法制的严重破坏,使得诸侯国中实力强大的小宗觊觎大宗的权位,实力强大的诸侯国觊觎天子的权位。明显的事件就是战国初期

2、的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2治国初期的中央王国有资格但无手段控制或管理自身直辖领土之外的任何一片较大地区,于是与各地方首领签署封建契约式协定,以求至少在名义上扩大中央王国的权威。”这段材料反映了西周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是( )gkstkgkstkgkstkA宗法制 B分封制C皇帝制 D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可知,治国初期的国王不能直接控制管理较大的地区,使用的手段是国王和诸侯建立契约关系,扩大国家的疆域,符合题意的是分封制。因此选择B项。A项中宗法制的纽带血缘关系材料没有体现,不选;C项与西周时期不符合,当时还没皇帝制;D项是唐朝的不是西周时期的。gkstk考点:古代中国的政

3、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名师点睛】分封制:(1)概念:分封制又叫封邦建国,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各诸侯国必须承认周王的权威,承担各种义务。即所谓的“封建亲戚,以藩屏周”(2)目的:巩固统治。(3)分封对象:同姓亲族是分封的主体,还分封功臣、姻亲、殷商降族;(4)作用:周人的势力范围扩大;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巩固了统治;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3孔子虽然称赞管仲对国事有贡献,但仍毫不迟疑地攻击他器用排场超过人臣的限度。与此直接相关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礼乐制 D九品中正制【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4、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礼乐制4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周王以“天子”白居,但“汤武革命”使周天子感到“天命无常”,于是提出“顺天应民”的观点,以后历代都遵循。这反映了周以后A天命思想强化了宗法制度 B人民的主体地位被确立C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 D天命观被赋予实际内容【答案】D【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天命观5“至迟在公元前七世纪的末年,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材料反映出A“人民”以与周王室联姻为荣 B分封制疏远了同族同宗的关系C王畿内的人比诸侯国的地位高 D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西周时期“人民”不可能与周

5、王室联姻,故A项错误;分封制有利于加强同族同宗的关系,故B项错误;王畿内的人并不比诸侯国的地位高,故C项错误;题干中提到“王畿内原邑的人民,便会以夫谁非王之亲自夸”说明此时王畿内的人民在很早之前是王族,与宗法制把王庶子的后裔逐步推向社会下层有关,故D项正确。所以答案选D。gkstk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名师点睛】宗法制:(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最大的特点(核心):嫡长子继承制。(3)内容: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宗法制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大宗与

6、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6“秦汉帝国的结构并不是任何人设计的,而是经过旧中国时代的列国纷争、一个个国家个别尝试,又互相模仿,方出现了秦汉帝国所承袭的国家形态。”以下最能反映该观点的是( )A王位世袭制度 B皇帝制度C“推恩令”制度 D郡县制度【答案】D【解析】夏朝时就出现王位世袭制度,与题干中时间不符,排除A。秦朝首创皇帝制度,汉武帝时期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名师点睛】秦朝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7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

7、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 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答案】Bgkstkgkstkgkstk.Com【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材料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从两级制到三级制再到四级制,地方权力不断被分割,从而使地方的权力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故B项是正确的;A项中枢权力体系的完备体现了专制主义不断加强;材料主要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与经济联系不大,故CD项不符合题意。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

8、名师点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评价:积极作用: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在封建社会的初期和中期具有进步意义,表现在:维护了国家的统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防止了分裂割据,抵御外来侵略,镇压人民起义,协调统治集团内部矛盾,保持社会稳定;便于组织公共工程建设,保证中外经济文化的正常交流,推动科技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gkstk消极作用:表现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对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压迫十分残酷;束缚了商品经济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导致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严重阻碍了科技文化的发展。8秦始皇曾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该学说认为,各个相袭的朝代以土、木、金、火、水等五德

9、的顺序进行统治,周而复始。秦得水德,水德尚黑,所以秦的礼服旌旗等都用黑色。这实际上反映出,秦代采用终始五德说旨在A宣扬以德治国 B辩护政治法统C推动经济交流 D加强民族融合【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辩护政治法统9西周“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裂土封侯)”;秦灭六国,“子孙皆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秦灭六国疆域辽阔 B官僚政治逐步确立C宗法观念逐渐消亡 D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西周“裂土封侯”,实行分封制,姓氏是贵族政治身份的象征,而到秦朝姓氏的象征意义就开始消失了。秦朝

10、疆域辽阔与这一变化无关,故A项错误;秦朝地方实行郡县制,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贵族政治,故B项正确;秦朝宗法观念并没有消亡,故C项错误;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这一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B。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官僚政治逐步确立10秦朝实行的郡县制、雅典的梭伦改革都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进步影响,它们共同特点是(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缓和了社会矛盾C打破了世袭特权 D推进了民主进程【答案】C【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郡县制;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梭伦改革概况【名师点睛】秦朝郡县制的全面推行。1由来:(1)郡县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地方

11、行政制度。(2)春秋时期,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3)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2影响:(1)秦朝通过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政权直接有效的控制,把全国的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中。(2)秦朝形成的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11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部,元朝在中央也设中书省,他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A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B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D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

12、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负责决策,元代中书省以总理全国政务,为最高行政机构,隋唐时的中书省最有一定决策权,一定程度上是君主的顾问机构,但没有行政权;元时代的中书省是行政机构,不具有决策权,决策权归最高统治者所有。故选B。根据分析,可以看出A项错误两句话都错误;C项错误,专制制度的顶峰是军机处作为标志的;D项错误,为加强对地方控制而设立的是行省制。gkstkgkstkgkstk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书省【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的是唐朝和元朝的中枢权力机构。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的主要内容有秦朝设丞相辅佐皇帝处理

13、全国政事,隋唐时设三省六部制。宋朝的“二府三司”制、元代的一省制、明代废丞相设内阁、清代的军机处等。古代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体现了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发展趋势:皇权在不断地加强,相权在不断地削弱以至于到了明代废除丞相制度。与此类似的知识点如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如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秦朝实行郡县制、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元代实行行省制等也是考试的重点。12有学者认为:从政泊体制廷边看,宋代是从”皇权吏员”体制向“皇权士大夫”体制转型的时期。这一转交的主要原因是( )A科举取士的发展完 B重文轻武观念的影响C义理之学思想的浸染 D官僚体制的日益完备【答案】A【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国古

14、代的选官制度科举制13唐末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为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 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 D施行将兵法【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扭转这一局面”即是指加强中央集权,中央集权主要是指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而言,即中央政府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削弱地方自主性。设三司使、设枢密院是分割宰相的财政权和军权,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但与中央集权无关,排除BC;施行将兵法是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之一,将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操练军队,使兵知其将,将练其兵,以提高军队素质,排除D;宋初派文官任知州,以防止武将在地方专权、割据称雄,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15、,因此选A。gkstk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加强中央集权14元代在全国分设十个行中书省,各行中书省A其以下的行政区划为州县二级制 B官员定期觐见皇帝并向皇帝述职C采取省官相互监督形式进行监督 D重大的军政要务必须呈报中书省【答案】B【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度【名师点睛】分封制、郡县制与行省制的比较:1、相同点:(1)都属于统治和管理地方的行政制度;(2)目的都是巩固统治;(3)结果都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4)对后世都产生了重大影响。2、不同点:(1)时代:分封制产生与奴隶社会,盛行于西周;郡县制与行省制都产生于封建社会,郡县制几乎盛

16、行于整个封建社会,行省制确立并盛行于元朝。(2)地方与中央的制约关系及其地方权力的大小:在分封制下,被封者的爵位和领地等都是世袭的。他们虽然对上承担一定的义务,但独立性很大,实际上是一个独立的王国。在中央政权力量衰弱的时候,被分封者就称霸一方,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在郡县制下,郡、县长官都是由君主任命,可以随时撤换或调动,郡、县两级政府都是中央的派出机构,权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郡、县两级的官员按能力选任,破了贵族制下的血缘联系。对居民管理主要按地域划分,进一步清除了氏族制残余。行省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其行政长官直属中书省。(3)作用与影响: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破坏

17、了国家统一和社会安定;郡县制与行省制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发展、完善,积极作用愈益明显。15西汉以前中国都城布局坐西朝东,东汉以后都城布局改为坐北朝南。影响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政治制度演进 B主流思想变化C商品经济发展 D气候条件改变【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西汉以前沿袭宗法制的礼制以东向为尊,都城坐西朝东,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为推崇皇权,规定皇帝在都城的南郊进行祭天大典,汉代后都城布局为坐北朝南,影响城市布局变化的是政治制度的演进,故A项正确;从西汉武帝开始,中国以儒家思想为主流没有大的改变,故B项错误;汉代经济发展但不是影响城市布局变化的主要

18、因素,故C项错误;气候条件改变不是影响城市布局改变的主要因素,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政治制度演进16清代定制,官员任命由军机处等机构简选,最后由皇帝朱笔圈定简放。但自太平天国运动以来,不仅司道以下官员的任命,皆由督抚奏定,而且邻省督抚的任命,有时也要征求有力督抚的意见。这表明( )A皇帝的权力受到了限制 B统治危机冲击中央集权C清政府已无力控制地方 D地方政府掌握了行政权【答案】B【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军机处17清朝雍正时期实行“耗羡归公”。“耗羡”是指征收赋税、交纳钱粮时,对合理损耗的补贴。雍正帝规定“每两加耗五分”

19、,作为政府的正常税收,统一征收,从中提取“养廉银”,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而且其数量大大超过正俸。雍正帝这样做的目的是( )A以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 B以耗羡归公增加政府收入C通过规范税制以澄清吏治 D征收养廉银代替正常税收【答案】 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没有体现是惩贪为名增加官吏俸禄,排除A;根据“发给官吏作为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可知,耗羡归公不是增加政府收入排除B;因为清代官吏正常俸禄较低,耗羡归公就是要以合法途径增加官吏俸禄,从而一定程度上澄清吏治,故选C;耗羡归公是从正常税收中抽取养廉银,故排除D。考点:历史上的重大改革雍正帝耗羡归公18据明史记载:朱元璋所设殿阁之职,对国

20、家事务“鲜所参决”;“自正统后,始专命内阁条旨”;而“终天顺之世,李贤为首辅,吕原、彭时佐之”。以上变化表明( )A内阁首辅专权现象严重 B内阁已成为法定中央行政机构C内阁取代六部掌管行政 D内阁拥有参与国事决策的权力【答案】 Dgkstkgkstkgkstk【解析】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内阁制gkstkgkstkgkstk.Com【名师点睛】明朝内阁只是皇帝顾问咨询机构,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阁臣的升降由皇帝决定,票拟是否被采纳取决于皇帝的批红。总之,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能对皇帝起制约作用。19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

21、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C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材料中“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极不稳定,变化较大。”体现中央不断调整对地方管理的政策,说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故选A。B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排除。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故排除D。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地方管理制度【名师点睛】中国古代有两对基本矛盾: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政府与地方割据势力的矛盾。基本趋势是:君权不断加强、相

22、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20它是整个文官官僚机构的神经中枢有权举荐官员,草拟诏书,并奏请皇帝批准事实上对帝国范围内所有的文职官员的任命都有控制权。该机构是A. 唐代尚书省 B. 元代中书省 C. 明代内阁 D. 清代军机处【答案】B【解析】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元代中书省2、 非选择题(第21题20分,22题20分,满分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自殷以前,天子、诸侯君臣之分未定也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本周之臣子;而鲁、卫、晋、齐四国,又以

23、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盖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此周初大一统之规模,实与其大居正之制度相待而成者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材料二刘邦对秦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既有继承,又有改造,除继续采用郡县制外,也实行分封诸侯王制度,即郡国并行制。材料三忽必烈进入中原,建立元朝,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务各省还设有行枢密院和行御史台分管军事和监察。请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材料一概括西周制度相比于以前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变化的影响。(2)材料二中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什么?有何弊端?(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简析元朝地方行政制度

24、的特点及其影响。【答案】(1)变化:分封的主体是王族和功臣;天子由诸侯之长变为诸侯之君。影响: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周王室的统治;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维护了西周较长时间的强盛统治。(2)郡国并行制;弊端:导致地方诸侯国权力过大,威胁中央集权。(3)特点: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我国省制的开端。【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以中书省分驻地方,称行中书省,以便直接控制、处理政

25、务”集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元朝的行省制度,及行省的职能和权力等方面概括特点;影响从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省制开端等角度回答即可。gkstk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郡县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郡国并行制和行省制【名师点睛】古代的地方行政体制发展演变的过程学生需要准确把握: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遭到破坏;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到了元代是实行行省制。同时,对边疆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也不断的完善。总的发展趋势是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2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

26、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领主封建制,创立了实行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它结束了帝国,建立了共和国;第三次发生在1949年 ,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 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的层级表材料三 通过纵观历代地方政权层级变化的过程,地方政府层级的结构,其创设和变迁,首先 要服从于政治目的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古人曾用内外轻重之说来进行分析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在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分权偏重的时候,就被称为“外重内轻”,反之则为“内重外轻”。 摘编自周振鹤中央地方关系史的一个侧面(上) (1)材料一中所说的“三次大革命”分别指什么?根据材料

27、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第一次大革命”在地方行政体制上进行了什么改革?并简要说明这次改革对中国政治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分析指出从秦朝到清朝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的特点。 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历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共同目的。【答案】(1)革命:第一次:秦朝统一,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第二次:辛亥革命,中华民国建立;第三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改革:结束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影响: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官僚政治取代了贵族政治。(2)特点:县级政区变化最小,是历史上最稳定的一级政区;地方政区设置由二级到三级。目的:强化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管理,

28、维护皇权统治;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析】(2)秦朝到清朝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的特点要从表格上去概括,是一道难题,在做此类试题时要注意比较表格的异同点,例如,都有县级政区,地方政区设置由二级到三级,又由三级到二级不停的循环。历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的共同目的不是难题,主要从政治角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确保皇帝的权威)经济角度(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多角度解释即可。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秦朝到清朝历代政区与地方政府层级变化等;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历代统治者对地方行政区划调整等 【名师点睛】需要大家特别要注意的是在做材料解析题时题目所提供的“材料”一定要“三读”:即第一遍“速读”,带着问题了解材料大意,明确主题;第二遍“细读”,结合材料的出处,完整准确地掌握材料的内涵,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点;第三遍“精读”,联系设问有针对性地阅读材料,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可在相关文字下作标注,并理清材料之间的关系,建立材料与所学知识的联系。版权所有:学优高考网()免费获取今年资料更新包QQ 97597597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