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完善管线信息系统,推动管线信息共享和智慧化管理实施方案正确处理基础设施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建立公平开放透明市场规则,创新投融资机制,深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营方式市场化改革,探索有利于长期发挥基础设施网络效益的长效机制,增强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能力。健全跨部门协调机制,提高工作效率。一、 主要目标到2025年,传统和新型、地上和地下基础设施网络布局更加完善,运行效率、整体效益和服务品质显著提升,集约精细、智能绿色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与国际大都市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有力支撑城市空间拓展和功能提升。(一)建设更强辐射的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围绕基本建成全球重要交通枢纽目标,推进全球领先空港、
2、世界一流港口、世界级铁路枢纽、华南公路主枢纽、轨道都市圈建设,建设一批安全、便捷、立体、高效的综合交通枢纽,形成畅通全市、贯通全省、联通全国、融通全球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加快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辐射能力。(二)构建更为可靠的资源保障体系树立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的资源观,推动转变资源利用方式,实现资源保障与经济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良性互动。建成全国领先、全面覆盖的5G网络。严格水源保护,夯实多水源保障体系,完善城乡一体的安全优质供水网络。加快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进一步提升能源安全保障水平。(三)营造更加优美的城市生态环境高水平建设生态之城
3、,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园林绿化等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巩固黑臭水体整治成效,建设千里碧道,显著增强生态系统安全性、稳定性,促进天蓝、地绿、水清的城乡人居环境更加美丽。(四)构筑更具韧性的安全防护设施推动减灾防灾从被动防治向韧性管理转变,建设韧性城市。加固堤防湖库、疏通雨洪行泄通道,构建“蓄、滞、截、排、挡”的多层次立体式防洪排涝体系。因地制宜完善消防设施,建设全国领先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完善应急避护场所体系,形成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综合防灾空间。展望至2035年,基础设施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系统化、协同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显著提升,传统和新
4、型基础设施深度融合发展,地上和地下各类基础设施协调有序衔接,覆盖联通更加广泛均衡,组织运行更加经济高效,建成全球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智慧可靠的资源保障体系、安全韧性的防护系统以及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全面形成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高质量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为广州建成具有经典魅力和时代活力的国际大都市提供重要支撑。二、 主要问题(一)综合交通布局尚存短板白云国际机场航站设施年设计吞吐能力仅8000万人次,趋于饱和。港口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缺口,大型专业化深水码头较少,出海航道等级仅为10万15万吨级,难以适应港口生产与船舶超大型化发展要求。现状高铁站远离市中心,主要铁路客站间互联互通不足。四通八达铁路通道格
5、局尚未形成,北行通道能力接近饱和,东西向通道标准偏低、能力不足。大湾区城际铁路尚未成网,直联功能较弱。部分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负荷偏大,线网结构仍需优化。进出城区高快速局部路段出现常发性拥堵,市域骨架路网建设滞后于城市拓展速度,外围区与中心城区快速联系及外围区之间的直接联系通道有待完善。(二)资源保障能力有待提升作为能源输入型城市,本地骨干电源装机规模需要进一步提高,电网供电设施空间分布需进一步优化;本地大型储气设施处于建设阶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可进一步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迅猛,5G基站建设规划与城乡建设规划衔接不足,站址资源储备仍待加强。地下管线建设管理精细化不足,“拉链路”现象
6、仍然存在。再生水利用方式相对单一,非常规水源利用率不高;避险及应急备用水源建设有待提速。(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仍需完善生活垃圾产生增速较高,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有待加快。兴丰、火烧岗、狮岭等垃圾填埋场容量不足,需进一步提高应急填埋能力。焚烧类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和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等处置能力不足,部分危险废物如铅酸蓄电池、冷轧污泥等需要送外市处理处置。公园绿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0%)低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标准(90%),公园绿地建设均衡性和精准性有待提高。黑臭水体整体治理效果还不够稳固,尤其是雨季容易出现水质反复。(四)安全韧性城市建设有待加强城市防洪排涝仍有薄弱环节,存在部分河道有卡口、行洪能力
7、不强的问题;部分堤防防洪设施离防洪达标还有差距,建设标准有待进一步提升。片区内涝积水状况得到大幅改善,但仍存在自然调蓄空间不足、部分排水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内涝现象时有发生,城市内涝防治体系需进一步完善。部分区域的消防站规划建设相对滞后,消防站布局与新时期应急救援需求还有差距,公共消防响应效率需进一步提高。人防工程局部布局不均衡,部分应急避护场所设置不规范、标准不高、功能不全,需进一步加强标准化建设。三、 完善管线信息系统,推动管线信息共享和智慧化管理在管线建设计划安排、管线运行维护、隐患排查、应急抢险及安全防范等方面全面应用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线综合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水平。探索建
8、立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与专业管线信息系统共享数据同步更新机制,加强地下管线信息数据标准化建设,完善信息系统与专业管线间的共享接口,确保科学有效地实现管线信息共享和利用。进一步完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平台,提升管廊智能化安全监测能力,提升综合管廊智慧化管理水平。四、 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推动管线有序入廊结合重点区域开发、轨道交通建设、城市更新、地下空间开发、电力和供水输送通道布设等,在高密度重点开发区域和交通走廊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推进天河智慧城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琶洲西区地下综合管廊工程等项目建设。系统性推进已建设综合管廊并具备管线入廊条件地区的各类管线有序入廊。规范地下综合管廊运营管理,健全运营管理体制及合理收费机制,探索建立合理运营模式,支撑地下综合管廊可持续发展。五、 统筹城市地下管线建设,提高精细化建设水平加强地下管线等地下基础设施工程的统筹建设与有效衔接,科学实施地下空间分层管控,强化地上地下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推动各类管线与城市道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避免出现“拉链路”现象。城市道路范围外的地下管线纳入相关项目建设计划同步建设。研究结合地铁同步建设地下综合管廊,提高地下空间开发利用集约化水平。落实城市道路占用挖掘管理制度,严控道路挖掘计划,严格实施施工许可,从源头上减少不必要的道路挖掘行为。资料参考: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发展“十四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