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CJJ193-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pdf

上传人: 文档编号:6576783 上传时间:2022-08-08 格式:PDF 页数:119 大小:2.9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CJJ193-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CJJ193-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CJJ193-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CJJ193-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19页
CJJ193-2012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1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UDC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pCJJ 193-2012 备案号 J 1470 - 2012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gn of urban road alignment2012-10 -29 发布 2013 -03-01 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 o d e f o r d e s i g n o f u r b a n r o a d a l i g n me n tCJJ 193-2012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施行日期:2 0 1 3年3月1日中 国 建 筑 工 业 出 版 社2 0 1 2

2、北 京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Code for desi gn of urban road ali gnment QJ 193 - 201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发 行 ( 北京西郊百万庄) 各地新华书店、i筑书店经销 北京红光制版公司制版 北京同文印刷有限责任公司印刷 *开本:850X 1168毫 米1 /3 2印张:3 K字数:99千字 2013年2月第一版 2013年2月第一次印刷 定价:19. 00元 统一书号:15112 _ 23628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如有印装质量问题,可寄本社退换 (邮政编码100037)本社网址:http : / / www. c ab

3、p. c om. c n 网上书店:http: / www. c hi na-bui ldi ng, c om. c n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公 告第1506号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发布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的公告现批准 城市道路路线设计规范为行业标准,编号为C J J 193 - 2012,自2013年3月1日起实施。其中,第6.6.1、 10. 2. 1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本规范由我部标准定额研究所组织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 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2年10月2 9日前 言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关于印发2008年工程建设标准 规范制订、修订计划(

4、第一批) 的通知 ( 建 标 2008 102 号)的要求,规范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 吸取有关科研成果,参考国外现行标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 础上,编制了本规范。本规范主要技术内容是:1 .总则;2 .术语和符号;3. 基本 规定;4 .总体设计;5 .横断面设计;6 .平面设计;7. 纵断面设 计;8 .线形组合设计;9 .道路与道路交叉;10. 道路与轨道交 通线路交叉。本规范中以黑体字标志的条文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 执行。本规范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负责管理和对强制性条文的解 释,由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集团)有限公司负责具体技 术内容的解释。执行过程中如有意见

5、或建议,请寄送上海市政工 程设计研究总院( 集团)有限公司( 地址:上海市中山北二路 901号,邮政编码:200092) 。本 规 范 主 编 单 位 :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集团) 有限公司本 规 范 参 编 单 位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 同济大学本规范主要起草人员:王士林赵建新和坤玲王晓华方守恩孔庆伟赵广福张慧敏朱兆芳秦 健张兰芳崔新书邢 锦陈雨人 欧阳全裕 汪凌志4张 琦 张 欣 红 本规范主要审查人员:崔 健 球 徐 波 袁 韬 吴 瑞 麟 徐一峰裴玉龙张 汎 杨 斌 魏立新马国纲5目 次1总 则.12术语和符号.22 .1私吾.22.2 33

6、基本规定.54总体设计.94.1 一般规定.94 .2总体设计要点.95横断面设计.115.1 一般规定 .115 .2横断面布置.115 .3横断面组成宽度.165 .4路拱与横坡.195 .5缘 石.206领 设 计.216.1 般规定. 216.2 餓.216 .3平曲线.216 .4圆曲线超高. 246.5 圆曲线加宽.256.6 视 距.266 .7分隔带及缘石开口 . 277纵断面设计.287.1 一般规定.287 .2纵 坡.2867.3 账.297 . 4合成坡度 .307 .5竖曲线.318线形组合设计.328.1 一般规定 .328 . 2平、 纵、 横的线形组合.328

7、. 3线形与桥、 隧的配合.338 . 4线形与沿线设施的配合. 348 . 5线形与环境的协调.349道路与道路交叉.369.1 一般规定 .369.2 平面交叉 .369.3 立体交叉 .381 0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交叉.4010.1 一般规定.401 0 .2立体交叉.4010.3 平面交叉.41本规范用词说明.44引用标准名录.45附:条文说明.477Contents1 G e n e r a l P r o v i s i o n s . 12 T e r ms a n d S y mb o l s . 22 . 1 Te r m s . 22 .2 S y mb o ls . 33

8、 B a s i c R e q u i r e me n t s . 54 G e n e r a l D e s i g n . 94 .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 94 . 2 K e y P o in t s o f G e n e r a l D e s ig n . 95 C r o s s S e c t i o n . 115 .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 1 15 . 2 C r o s s S e c t io n T y p e . 1 15 . 3 C r o s

9、 s S e c t io n E le me n t a n d Wid t h . 1 65 . 4 C r o w n a n d C r o s s S lo p e . 1 95 .5 C u r b s . 2 06 H o r i z o n t a l A l i g n me n t . 216 .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 2 16 . 2 S t r a ig h t L in e . 2 16 . 3 H o r iz o n t a l C u r v e . 2 16 .4 C u r v e S u p e r

10、 e le v a t io n . 2 46 . 5 C u r v e Wid e n in g . 2 56 . 6 St o p p i n g Si gh t D i s t a n c e . 2 66 . 7 O p e n in g o n S e p a r a t o r o r C u r b S id e . 2 77 Ve rti c al Ali gnme nt . 287 .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 2 87 . 2 L o n g it u d in a l Gr a d ie n t . 2 887 .

11、3 G r a d e L e n g t h . 2 97 . 4 R e s u lt a n t G r a d ie n t . 3 07 . 5 V e r t ic a l C u r v e . 3 18 C o mb i n a t i o n o f R o a d A l i g n me n t . 328 .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 3 28 . 2 C o mb in a t io n o f Ho r iz o n t a l V e r t ic a l a n d C r o s sS e c t io n

12、 Alig n me n t . 3 28 . 3 Co o r d i n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Al i gn m e n t a n dB r id g e o r T u n n e l . 3 38 . 4 C o o r d in a t io n b e t w e e n Alig n me n t a n d An c i l l a r y F a c ilit ie s . 3 48 . 5 Co o r d i n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Al i gn m e n t a n d Sur r o un d i n gE

13、 n v i r o n m e n t . 3 49 R o a d -R o a d I n t e r s e c t i o n . 369 . 1 G e n e r a l R e q u ir e me n t s . 3 69 . 2 At -g r a d e I n t e r s e c t io n . 3 69 . 3 G r a d e S e p a r a t io n a n d I n t e r s e c t io n . 3 810 Road-Rai lway Inte rse c ti on . 401 0 . 1 G e n e r a l R e

14、 q u ir e me n t s . 4 01 0 . 2 R o a d -r a ilw a y G r a d e S e p a r a t io n . 4 01 0 . 3 R o a d -r a ilw a y C r o s s in g . 4 1E x p l a n a t i o n o f Wo r d i n g i n T h i s Co d e . 44Li st of Quote d Standards . 45Addi ti on: Explanati on of Provi si ons . 4791 .0 . 1为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合理确定路

15、线设计技术指标, 做到技术先进,安全可靠,经济合理,与城市环境相协调,制定 本规范。1. 0 . 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的路线设计。1 .0 . 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城市综合交通 规划、市政专项规划,合理确定道路等级、平纵线形、横断面布置、交叉口形式等。1 .0 . 4城市道路路线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语和符号2 .1术 语2 .1. 1 快速路 e xpre ssway采用中间分隔、全部控制出入、控制出入口间距及形式,实 现连续交通流,具有单向双车道或以上的多车道,并设有配套的 交通安全与管理设施的城市道路。2. 1. 2 主

16、干路 arte ri al road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骨架作用,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交通性 干路。2.1. 3 次干路 se c ondary trunk road在城市道路网中起集散交通功能,与主干路结合组成干路网 的区域性干路。2 .1. 4 支路 branc h road连接次干路与居住区、工业区、交通设施等内部道路,解决 局部地区交通,以服务功能为主的道路。2.1. 5 道路建筑限界 boundary li ne of road c onstruc ti on为保证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规定在道路的一定宽度和高度 范围内不允许有任何设施及障碍物侵入的空间范围。2. 1. 6 设计交通量 d

17、e si gn traffi c volume为确定道路车道数而预测的交通量,即预期到设计年限末时 道路的交通量,分为日交通量和高峰小时交通量。2. 1. 7 总体设计 ge ne ral de si gn为系统、全面地协调道路工程项目外部和内部各专业间的关 系,确定本项目及其各分项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 标和设计方案,完成道路工程建设项目各阶段的总体目标而进行 的设计。2.1. 8 集散车道 c o l l e c t i o n -d i s t r i b u t e d l a n e为减少互通式立体交叉主线上进出口的数量和交通流的交 织,在主线一侧或两侧设置的与主线平行且横

18、向分离、并在两端 与主线相连、供进出主线车辆通行的附加车道。2.1. 9 辅助车道 a u x i l i a r y l a n e在互通式立体交叉分流段上游、合流段下游,为使匝道与主 线车道数平衡且保持主线的基本车道数而在主线外侧增设的附加 车道。2. 1 .10 停车视距 s t o p p i n g s i g h t d i s t a n c e汽车行驶时,驾驶人员自看到前方障碍物时起,至达到障碍 物前安全停车止,所需的最短行车距离。2. 1. 11 平面交叉 a t -g r a d e i n t e r s e c t i o n道路与道路,或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在同一平面内

19、的交叉。 2. 1 .12 立体交叉 g r a d e -s e p a r a t e d j u n c t i o n道路与道路,或道路与轨道交通线路在不同高程上的交叉。2.2符 号A一一缓和曲线参数; b超高旋转轴至路面边缘的宽度;E一 一建筑限界顶角宽度; h缘石外露高度;Hh非机动车道最小净高;Hc一一机动车道最小净高;Hp 人行道最小净高; i路拱设计坡度;L e 超高缓和段长度;R-圆曲线半径;Sc一 一铁路平交道口机动车驾驶员侧向最小瞭望视距;S s 铁路平交道口机动车距道口停车线的距离;Wa一 一路侧带宽度;wb 非机动车道宽度; wc 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宽度; wd

20、 b 两侧分隔带宽度;中间分隔带宽度; wf 设施带宽度; wg 绿化带宽度;wg b 分离式髙架路机动车道的路面宽度; wg c 整体式高架路机动车道的路面宽度; 检修道宽度;侧向净宽度; wm b非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Wm c 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Wp 人行道宽度;Wp b 非机动车道的路面宽度;Wp .机动车道或机非混行车道的路面宽度; wr 红线宽度;Ws b 两侧分车带宽度;安全带宽度;中间分车带宽度; 超高渐变率,超高旋转轴与路面边缘之间相对升降 的比率;A f 超高横坡度与路拱坡度的代数差。43基 本 规 定3 . 0 . 1城市道路根据道路在路网中的地位、交通功能和服务功 能等

21、,可分为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四个等级,各级道 路的设计速度应符合表3. 0. 1的规定。表3 .0 .1各级道路的设计速度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速度 (km /h)10080606050405040304030203 . 0 . 2路线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并应结合地形、地物,对工 程地质、水文地质、气象气候、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等进行调 查,合理确定路线线位和平纵线形技术指标,平面应顺适、纵断 面应均衡、横断面应合理。3. 0. 3路线设计应贯彻环境保护和土地资源利用的基本国策, 降低道路工程对沿线生态环境以及资源的影响,并应符合以人为 本、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设计原则。3

22、. 0 . 4当道路采用分期修建时,应在综合分析、论证的基 础上进行总体设计和制定分期实施方案,并应协调近期工 程与远期工程的关系,控制道路用地,为远期工程实施留 有余地。3 . 0 . 5改建道路应遵循利用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既应满足相 应道路等级的技术指标,又应能最大程度利用原有工程。3. 0. 6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应符合表3. 0. 6的规定。5表3 . 0 . 6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车辆类型总长(m )总宽(m )总高(m )前悬(m )轴距(m )后悬(m )小客车6.01.82.00 .83.81.4大型车12.02.54 .01.56.54.0铰接车18.02.54

23、 .01.75 .8 + 6 . 73.8注:1总长:车辆前保险杠至后保险杠的距离。2总宽:车厢宽度( 不包括后视镜) 。3总高:车厢顶或装载顶至地面的高度。4前悬:车辆前保险杠至前轴轴中线的距离。5轴距:双轴车时,为从前轴轴中线到后轴轴中线的距离;铰接车时分别为 前轴轴中线至中轴轴中线、中轴轴中线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6后悬:车辆后保险杠至后轴轴中线的距离。3. 0. 7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应符合表3. 0. 7的规定。 表3 . 0 . 7非机动车设计车辆及其外廓尺寸车辆类型总长(m)总宽(m)总 高 (m)自行车1.930. 602. 25三轮车3. 401. 252. 25注:1

24、总长:自行车为前轮前缘至后轮后缘的距离;三轮车为前轮前缘至车厢后缘的距离。2总宽:自行车为车把宽度;三轮车为车厢宽度。3总高:自行车为骑车人骑在车上时,头顶至地面的高度;三轮车为载物顶 至地面的高度。3. 0. 8道路建筑限界几何形状应为上净高线和两侧侧向净宽边 线组成的空间界线( 图3 .0 .8 ),顶角宽度( : ) 不应大于机动车 道或非机动车道的侧向净宽度(W,)。道路建筑限界内不得有任 何物体侵入。ial h p cTW4人行道设施带或 绿化带机非混行车道或机动车道z S L J Ku设施带或人行道 分隔带动车道绿化带(a) 无中间分隔带中间路缘带 分隔带主路机动车道 路缘带两侧辅

25、路或机设施带或人行道 分隔带非混行车道绿化带 (b) 有中间分隔带或%或检修道或人行道 车行道 检修道或人行道 (c) 隧道内图3 . 0 . 8 道路建筑限界( 单位:m)道路净高应符合下列规定:道路的最小净高应符合表3. 0. 9的规定。表3. 0.9 道路的最小净高部 位行驶车辆类型最小净高(m) .机动车道各种机动车4.5小客车3.5非机动车道自行车、三轮车2. 5人行道行人2. 572同一等级道路应采用相同的净高。3城市道路与公路以及不同净高要求的道路之间应衔接过 渡,并应设置必要的指示、诱导标志及防撞等设施。4对加铺罩面、冬季积雪的道路,净高宜适当预留。5对通行无轨电车、有轨电车、

26、双层客车等其他特种车辆 的道路,最小净高应满足车辆通行的要求。3. 0 .1 0各级道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年限应符合下列规定:1各级道路设计交通量的预测年限:快速路、主干路应为 20年;次干路应为15年;支路宜为10年15年。2设计交通量预测年限的起算年应为该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告中的计划通车年。3 .0 .1 1道路路线应避开泥石流、滑坡、崩塌、地面沉降、塌 陷、地震断裂活动等自然灾害易发区;当不能避开时,必须采取 保证道路安全运行的有效措施。4总 体 设 计4.1 一 般 规 定4 . 1 . 1快速路、主干路、大桥和特大桥、隧道、交通枢纽应进行 总体设计,其他道路可根据相关因素、重要程度进行

27、总体设计。4 . 1 . 2总体设计应贯穿于道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应系统、全面 地协调道路工程项目外部与内部各专业间的关系,确定本项目及 其各分项的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和设计方案,并 应符合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4.1. 3总体设计应包括下列主要内容:1制定设计原则;2明确道路性质、功能定位、服务对象;3确定技术标准、建设规模、主要技术指标;4确定工程范围、总体方案和道路用地,并协调与相邻工 程的衔接;5提出交通组织设计方案;6落实节能环保、风险控制措施。4 . 2总体设计要点4 .2 . 1路线走向应符合城市路网总体规划。确定工程起终点位 置时,应有利于相邻工程及后续项

28、目的衔接,或拟定具体实施设计方案。4. 2 . 2设计速度应根据道路等级、功能定位和交通特性,并结 合沿线地形、地质与自然条件等因素,经论证确定。当不同设计 速度衔接时,路段前后的线形技术指标应协调与配合。4. 2 . 3快速路、主干路应根据预测交通量进行通行能力和服务 水平评价,并结合定性分析,确定机动车车道数规模。非机动车9车道数、人行道宽度也可根据预测交通量和使用要求,按通行能 力论证确定。4 . 2 . 4横断面布置应根据道路等级、红线宽度、交通组织和建 设条件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设施 带、绿化带等宽度,并应满足地下管线综合布置要求;特殊断面 还应包括停车带、

29、港湾式公交停靠站、路肩和排水沟的宽度。 4 . 2 . 5高架路或隧道的设置应根据道路等级、相交道路或铁路的 间距、交通组织以及道路用地、地形地质、沿线环境等实施条件, 经多方案比选和技术经济论证,确定总体设计方案以及布设长度、 横断面布置、匣道和出入口布置、结构形式、衔接段设计等。4 . 2 . 6交叉口节点设置应根据相交道路等级、使用要求、交通 流量流向、车流运行特征、控制条件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环境等 因素,合理确定交叉口的位置、间距、分类、选型、交通组织和 交叉口用地范围等;并应在交叉口范围内提出行人、非机动车系 统和公交站点的布置方案。4. 2 . 7跨江、跨河桥梁应结合航道或水利部门

30、提出的通航、排 洪等控制要求,进行总体布置以及环境景观、附属设施的配套 设计。4 . 2 . 8人行过街设施应根据道路等级、横断面形式、车流量、 行人过街流量和流线确定,可分别采用人行横道、人行天桥或人 行地道的形式,并应提出设置行人过街设施的规模及配套要求。 4 . 2 . 9公共交通设施应结合公交线网规划设计,提出公交专用 道、公交站点的布置形式。4 .2 .1 0道路设计应分别对路段、交叉口、出人口提出机动车、 非机动车、行人以及客车、公交车、货车的交通组织设计方案。 4 .2 .1 1交通安全和管理设施应按主体工程的技术标准、建设规 模及项目交通特性,确定其相应的技术标准、设施等级、设

31、置内 容和设计方案,并应协调各设施间的衔接与配合。4 .2 .1 2分期修建的道路工程,应按远期规划的技术标准进行总 体设计,并应制定分期修建的设计方案,应近远期工程相结合。105横断面设计5.1 一 般 规 定5 . 1 . 1横断面设计应在城市道路规划红线宽度范围内进行,并 应根据道路等级、控制要素和总体设计要点等合理布设。5 .1 . 2横断面形式应根据设计速度、交通量、交通组成、交通 组织方式等条件选择,并应满足设计年限内的交通需求。5 .1 . 3横断面设计应与轨道交通线路、环保设施、地上杆线及 地下管线布设等协调。5 . 1 . 4横断面设计应结合沿线地形、两侧建筑物及用地性质进

32、行布置,并应分别满足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分车带 等宽度的规定。5 . 2横断面布置5 .2 . 1道路横断面可分为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四 种布置形式( 图5. 2.1),并应符合下列规定:喊 fy p W L W t + /W K-1 =_L_U(a) 单 幅路图 5. 2. 1 道 路 横 断 面 布 置 形 式 ( 一 )11W d 1 h.iW ( 1或 W 或 -1- p T |_ ,|, , 或 t W c f *c fV-jy J f 1 0 W r 或狀n bws 喊 或 1 W , 1 I p cwt .十 f K *(b)双幅路/.c | .b ,|W .

33、u W % c-_tJ W v gb w4 b m e yr rrmcIVdbWp 或tv. w+ r | + + w. + r uWr(c)三幅路图5. 2. 1 道路横断面布置形式( 二)121单幅路适用于交通量不大的次干路、支路以及用地不足、 拆迁困难的旧城区道路。2双幅路适用于专供机动车行驶的快速路、非机动车较少 的主干路或次干路;对横向高差较大的特殊地形路段,宜采用上 下分行的双幅路。双幅路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应少于2条。3三幅路适用于机动车流量较大、车速较高、非机动车较 多的主干路或次干路。4四幅路适用于机动车流量大、车速高、非机动车多的快 速路或主干路。四幅路主路单向机动车车道数不

34、应少于2条。5当路侧有路边停车时,应增加设置停车带的宽度。5 . 2 . 2高架路横断面可分为整体式和分离式两种布置形式( 图 5.2.2),并应符合下列规定:(a) 整体式高架路% | | | hl | | 私 | w k m(b) 分离式高架路 图 5. 2. 2 高架路横断面131整体式高架路中,主路上下行车道间应设置中间防撞设 施;辅路宜布置在高架路下的桥墩两侧。2分离式高架路中,地面辅路的布置宜与高架路或周围地 形相适应,上下行两幅桥梁桥墩分开,辅路宜设在桥下两幅桥 中间。5. 2.3路堑式和隧道式横断面布置形式应符合下列规定:1路堑式横断面( 图5. 2. 3-1) 中的地面以下路

35、堑部分应 为主路,地面两侧或一侧宜设置辅路。ML或 或cH -Mi T% 或图5 . 2 . 3-1路堑式横断面2隧道式横断面( 图5. 2. 3-2) 中的地面以下隧道部分应 为主路,地面道路宜设置辅路。/ tvm c或或Ll b 或 或4H MM H-/ / /A . / / / / / /Ak / / / A T / yK H .喊 或 6或 K ,或 、 1.-r % 或叫 m 或 u -J. w , 图5. 2. 3 -2隧道式横断面145 .2 . 4设置主、辅路的道路横断面中,主路上下行车道间应设 置中间带;主路与辅路之间应设置两侧带。5. 2 . 5同一条道路宜采用相同形式的横

36、断面布置。当道路横断面 局部有变化时,应设置宽度过渡段;宜以交叉口或结构物为起终点。5 . 2 . 6道路横断面布置中,当单向机动车道为3车道及以上时, 宜单辟1条公交专用车道或限时公交专用车道。当不设公交专用 道时,主干路横断面布置应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当次干路单向少 于2条车道时,宜设置港湾式停靠站;停靠站设置应符合本规范 第5. 3 .1条第5款的规定。5 . 2 . 7桥梁横断面布置中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与道路路段相 同,特大桥、大桥、中桥的分隔带宽度可适当缩窄,其最小宽度 应满足侧向净宽度及设置桥梁防护设施的要求。5. 2. 8隧道横断面布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隧道的车行道及路缘带宽度应

37、与道路路段相同。2当隧道两侧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可不设安全带宽度; 当不设置检修道或人行道时,应设置不小于0. 25m的安全带宽度。3中、长及特长隧道应设检修道,其最小宽度不应小 于 0. 75m 04当长、特长隧道单向车道数少于3条时,应在行车方向 的右侧设置连续应急车道。当条件限制时,可采用港湾式应急停 车道。每侧港湾式应急停车道间距不宜大于500m,其宽度及长 度宜按图5. 2. 8布设。图 5. 2. 8 港 湾 式 应 急 停 车 道 的 宽 度 及 长 度 ( 单 位 :c m) 侧向净宽度;机动车道路缘带宽度155不设检修道、人行道的隧道,应按500m间距交错设置 人行横通道。

38、5 . 3横断面组成宽度5 . 3 . 1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 3. 1的规定。表5.3.1 一条机动车道最小宽度车型及车道类型设 计 速 度 ( k m/h ) 60 60大型车或混行车道( m)3. 753. 50小客车专用车道( m)3. 503. 252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应为机动车道宽度及两侧路缘带宽度 之和。3单幅路及三幅路采用中间分隔物或交通标线分隔对向交 通时,机动车道路面宽度还应包括分隔物或交通标线的宽度。4快速公交专用道、常规公交专用道的单车道宽度均不应 小于3. 50m。5公交港湾式停靠站可分为直接式和分离式两种。直接式 公交停靠站

39、的车道宽度不应小于3. 00m;分离式公交停靠站的车 道总宽度应包括路缘带宽度,不应小于3. 50m。5. 3. 2非机动车道宽度应符合下列规定:1 一条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 3. 2的规定。表5. 3. 2 条非机动车道最小宽度车辆种类自行车三轮车非机动车道宽度( m)1.02.02非机动车道数宜根据自行车设计交通量与每条自行车道 设计通行能力计算确定,车道数单向不宜小于2条。3非机动车道路面宽度应为非机动车道宽度及两侧各160. 25m路缘带宽度之和。4非机动车专用道路,单向车道宽不宜小于3. 5m,双向车 道宽不宜小于4. 5m。沿道路两侧设置的单向非机动车道宽度不 宜小于2.

40、 5m。5 .3 . 3路侧带可由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组成,路侧带设 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人行道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 3. 3的规定。表5.3.3人行道最小宽度项 目人行道最小宽度( m)一般值最小值各级道路3.02.0商业或公共场所集中路段5. 04.0火车站、码头附近路段5. 04.0长途汽车站4.03.02绿化带宽度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 设计规范C J J 75的相关要求。车行道两侧的绿化应满足侧向 净宽度的要求,并不得侵入道路建筑限界和影响视距。3设施带宽度应满足设置护栏、照明灯柱、标志牌、信号 灯、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等的要求。设施带内各种设施应综合布 置,可与绿化

41、带结合,但不应相互干扰。5 . 3 . 4分车带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分车带按其在横断面中的不同位置与功能,可分为中间 分车带( 简称中间带)及两侧分车带( 简称两侧带分车带应 由分隔带及两侧路缘带组成( 图5. 3. 4) 。*hKn或 ( a ) 中间带( b ) 两侧带图5. 3. 4 分车带172分车带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 3. 4的规定。表 5.3.4分车带最小宽度类 另 IJ中间带两侧带设 计 速 度 ( k m/h ) 60 60 60路缘带宽度或 Wm b ( m)机动车道0. 500. 250. 500. 25非机动车道0. 250. 25安全带宽度W s c ( m)机动车

42、道0. 250. 250. 250. 25非机动车道0. 250. 25侧向净宽度( m)机动车道0. 750. 500. 750. 50非机动车道0. 500. 50分隔带最小宽度( m)1.501.501.501. 50分车带最小宽度( m)2. 502. 002. 50 ( 2. 25)2. 00注 :1侧向净宽度为路缘带宽度与安全带宽度之和。2括号内为一侧是机动车道,另一侧是非机动车道时的取值。3分隔带最小宽度值系按设施带宽度l m 计的,具体设计应根据设施带实际 宽度确定。3分隔带宜采用立缘石围砌,立缘石高度和形式应满足本 规范第5. 5. 2条的规定。5 . 3 . 5变速车道应符

43、合下列规定:1车辆驶出或驶入主路、立交匝道及集散车道出入口处均 应设置变速车道。2变速车道的宽度应与主路车道宽度相同。5 . 3 . 6集散车道可为单车道和双车道,每条集散车道的宽度宜 为3. 5m。与主路间设有分隔设施的集散车道,其车道数不应少 于2条。5 . 3 . 7辅助车道的宽度应与主路车道宽度相同。5. 3 . 8路肩应符合下列规定:1采用边沟排水的道路应在路面外侧设路肩。182路肩最小宽度应符合表5. 3. 8的规定。表5.3. 8 路肩最小宽度设 计 速 度 ( k m/h )100806050. 40保护性路肩最小宽度( m)0. 750. 75 0. 75 ( 0.50)0.

44、 500. 50有少量行人时的路肩最小宽度( m)1.50注:括号内为主干路保护性路肩最小宽度的取值。3路肩宽度应满足设置护栏、地上杆柱、交通标志基础的要求。4路肩可采用土质或简易铺装。5. 3. 9非机动车与行人共板的道路横断面形式可用于行人和非 机动车较少、道路红线受限的路段,非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宜 采用分隔措施。5 . 4路拱与横坡5 .4 . 1路拱设计坡度应根据路面宽度、路面类型、设计速度、 纵坡及气候条件等确定,并应符合表5. 4 .1的规定。机动车道宜选用直线形路拱。表5.4.1路拱设计坡度路面类型路拱设计坡度;( %)水泥混凝土1.0 2.0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沥青贯入式碎(

45、砾)石1.5 2.0沥青表面处治砌块路面混凝土预制块2.0天然石材注:1快速路、降雨量大的地区路拱设计坡度宜取高值,可选 1.5%2.0%。 2纵坡度大时宜取低值,纵坡度小时宜取高值。3积雪冰冻地区、透水路面的路拱设计坡度宜采用低值。195. 4 . 2非机动车路拱形式宜采用直线单面坡,横坡度宜按本规 范表5. 4. 1的规定取值。5. 4. 3人行道横坡度宜采用单面坡,横坡度宜为1. 0%2. 0%。5 . 4 . 4保护性路肩应向道路外侧倾斜,横坡度可比路面横坡度 加大1.0%,宜为3.0%。5 . 5缘 石5 . 5 . 1缘石可采用立缘石和平缘石。5 . 5 . 2立缘石宜设置在中间分

46、隔带、两侧分隔带及路侧带两侧。 当设置在中间分隔带及两侧分隔带时,外露高度宜为15c m 20c m;当设置在路侧带两侧时,外露高度宜为10c m15c m。5 . 5 . 3桥梁、隧道等构筑物的立缘石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 城 市桥梁设计规范C J J 11及相关隧道设计规范的规定。5. 5 . 4在分隔带端头或交叉口小半径处,宜采用曲线立缘石。5 . 5 . 5设置缘石坡道范围内的立缘石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无 障碍设计规范GB 50763的相关规定。5 . 5 . 6人行道外侧设置的边缘石宜采用小型平缘石,缘石顶面 高度宜与人行道高度相同。206平 面 设 计6.1 般 规 定6 .1 . 1

47、平面设计应符合城市道路网规划、道路红线、道路功能, 并应综合技术经济、土地利用、征地拆迁、文物保护、环境景观 以及航道、水利、轨道等因素。6 .1 . 2平面设计应与地形地物、水文地质、地域气候、地下管 线、排水等结合,与周围环境协调,并应符合各级道路的技术指 标,满足线形连续、均衡的要求。6 .1 . 3平面设计应协调直线与平曲线的衔接,合理设置圆曲线、 缓和曲线、超高、加宽等。6 .1 . 4平面设计应结合交通组织设计,合理布置交叉口、出入 口、分隔带开口、公交停靠站、人行设施等。6 . 2直 线6. 2 .1两相邻平曲线间的直线段最小长度应大于或等于缓和曲 线最小长度。6 .2 . 2两

48、圆曲线间以直线径向连接时,直线的长度宜符合下列 规定:1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60k m/h时,同向圆曲线间最小 直线长度( 以m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 以k m/h计)数值的6 倍;反向圆曲线间最小直线长度( 以m计)不宜小于设计速度 ( 以k m/h计)数值的2倍。2当设计速度小于60k m/h时,可不受上述限制。6 . 3平 曲 线6 .3 . 1路线转角处应设置平曲线。当受现状道路红线或建筑物21控制,设计速度小于或等于40k m/h的路线转角位于交叉口范围 内时,可不设置平曲线,但应保证交叉口范围直行车道的连续、 顺直。6 . 3 . 2圆曲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圆曲线最小半径应符合

49、表6. 3. 2的规定。当地形条件受 限制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一般值;当地形条件特 别困难时,可采用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的极限值。表6.3.2圆曲线最小半径设 计 速 度 ( k m/h )100806050403020不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 m)1600100060040030015070设超高圆曲线最小半径 ( m)一般值6504003002001508540极限值4002501501007040202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40k m/h时,采用本规范表7. 2 .1机动车最大纵坡的下坡段尽头,其圆曲线半径应大于或等 于不设超高的最小半径。当受条件限制而采用设超高最小半径 时,

50、应采取防护措施。6 . 3 . 3缓和曲线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缓和曲线应采用回旋线。2直线与圆曲线或大半径圆曲线与小半径圆曲线之间应设 置缓和曲线。当圆曲线半径大于表6. 3. 3-1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 圆曲线半径时,直线与圆曲线可直接连接。表6 .3 .3 -1不设缓和曲线的最小圆曲线半径设 计 速 度 ( k m/h )10080605040不设缓和曲线的 最小圆曲线半径( m)3000200010007005003当设计速度大于或等于40k m/h时,半径不同的同向圆 曲线连接处应设置缓和曲线。当受地形限制并符合下列条件之一 时,%采用复曲线 _1 )小圆半径大于或等于不设缓和曲线的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技术方案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