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

上传人:宜品文库 文档编号:6762026 上传时间:2022-08-1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1.3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2023年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27讲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二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研析考情解密高考三年高考题涉分考点题型难度命题情境设问特征考情报告江苏卷2020江苏卷,21、226分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选择题易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图文判读、推理判断命题分析近三年江苏卷和全国卷中,考查了环境问题、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两个考点。命题特点试题多从分析原因、指出问题等角度命题。核心素养注重对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的考查。2019江苏卷,13、144分环境问题选择题易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图文判读、成因探究2018江苏卷,11、124分环境问题选择题易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

2、P变化图图文判读、推理判断全国卷2019全国卷,1、28分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选择题易厨余垃圾处理推理判断、图文判读第27讲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内容要点】本内容为“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说明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缘由”。核心素养解读知识体系导引1.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环境问题的表现、分布特点、成因及防治措施。2.区域认知:结合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特征,理解不同地区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及特点。3.人地协调观:结合具体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促进可持续发展。考点一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与环境问题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历史时期人地关系思想人地关系采集渔猎崇拜自然人

3、类与环境保持原始平衡农业文明改造自然人类与环境的对抗性增强,环境遭到破坏工业文明征服自然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二、直面环境问题1.人地关系和环境问题的产生2.主要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土壤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水污染海洋污染噪声污染生态破坏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破坏土地盐碱化全球变暖资源短缺水资源短缺土地资源短缺能源短缺3.环境问题的分布(1)城市与农村的地域差异城市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原因:交通、工业活动和人类聚居地的过分密集,造成污染物的集中农村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如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森林减少、水资源枯竭、物种减少等。

4、原因:利用资源的方式不当或强度过大(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地域差异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轻,以环境污染为主。原因:过分消耗资源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严重,以生态破坏为主。原因:处在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受着发展与人口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3)分布的全球性与局域性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例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被破坏、土地荒漠化等,已经危及到人类的生存。局域性的环境问题,如环境污染事件,有些已演变成社会公害,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技法点拨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应对措施(1)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而自然原因有时也是环境问题形

5、成的重要因素。分析自然原因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地形条件:封闭低洼的地形,使污染物不容易向外扩散,容易产生大气污染和酸雨。逆温天气:空气的垂直运动受阻,使污染物停留在地面附近,加剧了大气污染。水域条件:相对封闭的水域,流速缓慢,使水体更新速度减慢,降低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容易引起水体污染。(2)环境问题的防治对策应针对具体的环境问题分析,问题不同,解决措施不同。环境污染问题:根本措施在于减少污染物排放(可通过提高利用率、净化处理后排放、使用环保原料和燃料等达到目的),同时加强绿化,以增强环境自净能力;对于全球性问题还需加强国际合作。生态破坏问题:治本在于恢复生态,因此首先要改变和停止不合理的人类活

6、动,其次通过恢复植被、水域等增强环境的平衡调节功能。解题探究【例】2015全国卷,37(3)、(4),1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下图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染加重趋势。(1)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2)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6分)解题能力培养答案(1)河套灌区的农田退水绝大部分排入该湖,化肥、农药的使用使得湖水污染加剧;当地工业与城乡生活废水也都排入该湖;所在区域气候干旱、降水少,湖水以水渠进入和排出,吞吐量较小,流动性差,污染物在湖中积累,污染逐渐严重。(2)减少化

7、肥、农药的使用,改变种植结构,采取绿色生产;严格执行工业和生活废水的排放标准,控制入湖废水排放量;及时清淤,采用生物措施净化;执行环保法,加大违法排污处罚力度;加大环保宣传,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区域认知河套平原为著名的黄灌农业区。综合思维人类活动造成地理要素的变化。人地协调观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人为原因分析对策,通过调整(或改变)人的行为来实现更好的治理效果。角度1环境污染1.(2021吉林市高三期末)近地面大气中CO2的浓度变化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受到大气运动、植被状况、地形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也存在时空差异。下图是北京市大气中CO2的浓度年变化(a

8、)及4月日均变化(b)示意图。回答(1)(2)题。(1)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最高值出现在冬季的主要原因是()A.植物光合作用弱,吸收CO2少B.气候寒冷,降水少,CO2稀释少C.季风受地形的阻挡,CO2扩散慢D.人类生活取暖,工业能耗的增加(2)关于北京市大气中CO2浓度一天中出现在最低值时刻的原因,描述不正确的是()A.植物的光合作用强B.大气的对流运动显著C.交通工具、餐饮耗能少D.人类生活取暖耗能少答案(1)D(2)C解析第(1)题,冬季是北方的取暖季,燃烧矿物燃料多,因而排放CO2增多,使CO2浓度最高。第(2)题,图示一天中最低值出现在17时左右,正是下班时间,交通工具使用量应较大

9、,故C项符合题意。角度2生态破坏2.(2018江苏卷)近年来,我国外来物种种数大增,有些物种在新环境中急剧繁殖扩散,严重危害当地的生物多样性、农林牧渔业生产以及人类健康,成为外来入侵物种。下图为“我国各省级行政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分布图”。读图回答(1)(2)题。(双选)(1)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在我国的总体分布格局是()A.高寒及荒漠地区少 B.东部由低纬向高纬减少C.面积大的省级行政区较多 D.边境省级行政区比较多(2)云南省和广东省成为我国入侵植物种数最多省份的原因是()A.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B.地形复杂,环境多样C.地处亚热带、热带,水热条件优越D.交通方便,人口稠密答案(1)AB(2)

10、BC解析第(1)题,根据题图可知,西藏、青海、宁夏、内蒙古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小于100,说明高寒及荒漠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少。东部地区中,广东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大于或等于300,福建、台湾、浙江为250299,江苏为200249,山东、河北、辽宁、北京为150199,天津、吉林、黑龙江为100149,总体上看东部外来入侵植物种数由低纬向高纬减少。面积较大的新疆外来入侵植物种数为100149,数量相对较少。位于边境的内蒙古、新疆、西藏外来入侵植物种数较少。第(2)题,由图可知,广东省、云南省外来入侵植物种数大于或等于300,广东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云南地形以高原为主,两地地形复杂,环境多样,并且两

11、地位于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区,水热条件优越,利于植物生长。广东位于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交通方便,人口稠密。云南经济欠发达,交通不便。角度3资源问题3.森林蓄积量是指一定森林面积上树干部分的总体积,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森林资源的丰富程度。下表为我国“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20092013)”中森林面积前十位省区及其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据此完成(1)(2)题。省区内蒙古黑滇蜀藏森林面积/万hm22 487.91 962.21 914.21 703.71 471.6单位森林蓄积量m3/hm278.5384.37110.88141.92266.59省区桂湘赣粤秦森林面积/万hm21 342.71 0

12、11.91 001.8906.1853.2单位森林蓄积量m3/hm256.3445.2651.7049.9261.39(1)据表推测,下列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为()A.秦岭山地 B.祁连山麓C.两广丘陵 D.横断山区(2)影响表中湖南省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的主要原因可能为()A.降水较多,以阔叶林为主B.过度砍伐,森林质量下降C.工业发达,占用林地较多D.耕地广布,多商品粮基地答案(1)D(2)B解析第(1)题,读表可知,滇、藏、蜀的林木蓄积量较大,这三个省区的森林主要位于横断山区,故D项正确。第(2)题,表格显示,湖南省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少,而湖南山地多且水热配合条件较好,常绿林生长环境较为优

13、越,因此林木蓄积量少不会是自然原因,最可能的原因是修路、城市化或其他人为原因导致过度砍伐,森林质量下降。林区多位于山地,工业一般不占用山地;湖南的商品粮基地主要是洞庭湖平原,也不是林区土地。考点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实践一、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2.可持续发展读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示意图,回答问题。(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图中A表示经济系统,B表示社会系统,C表示生态系统。在可持续发展复合系统中,生态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2)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表析如下:原则含义具体做法公平性原则包括同代人之间、代际

14、之间、人类与其他生物种群之间、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的公平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各国都有发展权,应和子孙后代共享资源和环境持续性原则人类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发展必须保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之内,寻求可持续发展保持适度的人口规模,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处理好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的关系共同性原则地区的决策和行动应有助于实现全球整体的协调国际社会应超越国界、民族、宗教、文化的制约,以积极、务实的态度参加环境领域中的国际合作二、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1.中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然性2.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3.实现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1)工业上推行清洁生产在产品生产过程和预期消费中,既能合理利用自然资

15、源,把对人类环境的危害减至最小,又能充分满足人类的需要,是社会经济效益最大的一种模式。环境效益:实现了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在生产过程中控制大部分污染,减少工业污染的来源。经济效益:可以在技术改造和工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有作为。(2)农业上推行生态农业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充分发挥生态经济效益以促进持续增产的农业经营方式。目的:形成生态上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技法点拨1.分析某区域可持续发展途径的答题要点一般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结合具体考题可有所侧重或删减。(1)控制人口规模,提高人口素质,减轻资源和环境压力。(2)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

16、,全面推行清洁生产与生态农业。(3)资源、能源的可持续利用,建立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体系。(4)协调人地关系,从我做起,树立可持续的环境观和消费观。(5)加强国际合作,明确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2.循环经济的措施和意义(1)发展生态农业的具体措施及影响具体措施: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开发利用沼气等新能源;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废弃物回收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2)清洁生产的具体措施及影响具体措施:优化产业结构;使用清洁能源;综合利用资源;加强环境保护。影响: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减少工业“三废”的排放

17、,改善环境质量;延长产业链,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就业;拉动基础设施建设。【读图指导】循环经济关联图的判读(常考的25类图像之二十二)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1.把握主题,梳理过程该图为“我国某地区农业科技园区循环经济模式图”,图中展示了该生产模式的资源投入、生产过程、产品消费及废弃物处理的全部过程。2.分析演变,寻找突破图中与水源、技术同属于作物种植的区位条件,是种植业为畜禽养殖提供的饲料,分别是农业对沼气和沼渣的利用,是沼气生产的原料来源。因此,此图的突破点是按照箭头顺序理清循环经济“投入产出”的过程。3.增添信息,验证关系把要添加的信息依次填入该循

18、环经济模式图中,重新理顺一遍,按照“资源产品再生产”的流程验证物质和能量在循环经济中的合理性。4.联系理论,表述意义循环经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践,因其以资源减量化、再生化为原则,以经济活动生态化为目的,所以对于此类循环经济模式图的意义分析,可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内涵进行:(1)生态上,节约资源,减轻生态环境问题;(2)经济上,减少成本,增加产出,提高收入;(3)社会上,安排就业,提高生活质量。解题探究【例1】读某农业生态园生态链循环模式图,完成(1)(2)题。(1)该农业生态园的主要经济效益是()A.废弃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B.使用有机肥料,发展绿色生产C.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19、D.果草套种,提高土地利用率(2)该农业生态园废弃物再利用体现在()食品加工产生的废弃物、秸秆和粪便用于生产沼气养黄粉虫作为贵妃鸡、孔雀等动物的饲料在红心蜜柚等水果林地中套种黑麦草、玉米草等牧草收集动物的羽毛制作观赏标本A. B. C. D.解题能力培养我的答案(1)_(2)_答案(1)C(2)D【例2】(2018天津卷)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的重要形式之一。循环经济旨在生产过程中对物质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实现无害、减量排放。天津市采用了许多循环经济的模式。在下列经济活动中,不属于循环经济的是()解题能力培养我的答案_答案B人地协调观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关注循环经济,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综

20、合思维根据不同经济活动经营环节的关联性,结合循环经济的含义,判断循环经济与生态农业,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运用循环经济原理,判断选项中的经济活动是否属于循环经济,体现了地理实践力。角度1生态农业1.(2020江苏卷)随着工业化、城市化推进,桑蚕产业由长江中下游和珠三角地区逐渐西移。2005年以来,广西蚕茧产量稳居全国首位,桑蚕业助推35个石漠化贫困县脱贫致富。下图为“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示意图”。据此回答(1)(2)题。(双选)(1)广西发展桑蚕业得益于()A.土壤肥力高,桑叶生长快B.热量条件好,结茧次数多C.地表水资源多,桑枝萌叶多D.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2)广西桑蚕业平怀模式的优

21、势有()A.桑下种薯,延长了产业链B.桑枝育菇,发展多种经营C.薯、丝加工,增加附加值D.菌基回田,提高土地利用率答案(1)BD(2)BC解析第(1)题,广西地处亚热带地区,热量条件好,利于桑叶生长,蚕结茧次数多,B正确;广西土地资源丰富,宜桑面积广,适宜发展养蚕业,D正确;广西喀斯特地貌发育广泛,土壤较为贫瘠,A错误;喀斯特地貌不利于地表水储存,故而广西地表水相对缺乏,C错误。第(2)题,据图可知,桑树枝条可以作为菌基,培育蘑菇,发展多种经营。桑下种薯,红薯可以提取淀粉做成粉丝,增加附加值。桑下种薯,只是改变了种植结构,并没有延长产业链。菌基回田,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并不会提高土地利用率。角度

22、2清洁生产2.读某地制糖工业清洁生产流程示意图,完成(1)(2)题。制糖工业的清洁生产流程(1)清洁生产的主要优势是()A.提高了蔗糖的产量 B.提高了蔗糖的质量C.减少了废弃物排放 D.提高蔗糖生产速度(2)该清洁生产模式最可能分布在()A.东北地区 B.华南地区C.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答案(1)C(2)B解析第(1)题,清洁生产的目的是减少废弃物排放。第(2)题,图中制糖的主要原料为甘蔗。我国甘蔗主要分布在北纬24以南的地区,其中以广东、广西、台湾、福建、海南、云南、四川等省区种植面积较大,广西是我国种植甘蔗最多的省份。综合训练(2021江西重点中学协作体联考)喀什噶尔河西临帕米尔高原,

23、东面开口朝向塔克拉玛干沙漠。某科研机构对该河部分流域进行了调研,发现河道自然与人为污染都很严重,且流域内生态问题也很突出。下图示意该科研机构的调研区域。据此完成13题。1.造成喀什噶尔河干支流水质普遍呈高矿化度状态的原因,主要有()植被覆盖率低流域内蒸发旺盛洪水对河床侵蚀严重城镇生活污水排放A. B. C. D.2.河流沿岸的灌区水利基础设施落后,长期使用容易出现的生态问题是()A.水土流失 B.土壤次生盐渍化C.土地荒漠化 D.土地沼泽化3.当地农民在临河农田的河边田头,通常都建设高埂宽阔林带,其目的主要是()A.降低河水的含沙量B.防止利用河水灌溉C.降低大风对农田的危害D.防止农田径流汇

24、入河流答案1.C2.B3.D解析第1题,流域内蒸发旺盛会减少河流淡水资源数量,可增大矿化度,则正确;河流西临帕米尔高原,春夏季有冰雪融水补给,洪水对河床侵蚀强,会把河床岩石中大量矿物质带入水中,从而增加了水中矿物质含量,即增大矿化度,则正确;故C正确。第2题,灌区水利基础设施主要是进行灌溉,设施落后说明灌溉技术落后,一般多采取大水漫灌的方式;该区域气候干旱,蒸发强,大水漫灌易带来土壤次生盐渍化问题。第3题,干旱区,河流是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要重点保护。农田一般会使用化肥、农药等,若农田用水最后汇集到河流,会使河流水质恶化。河边田头修建高埂宽阔林带可阻挡农田灌溉的水流入河流,从而保障河流水质优

25、良;故D正确。(2021四川成都一诊)凯隆堡生态园区位于丹麦西部海滨小城凯隆堡市。20世纪60年代前,该市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大多依靠外运,后来建立起一座大型炼油厂和热力发电厂。随后的几十年里,逐渐形成工业化生态园区。下图示意该园区内部分产业流程,据此完成45题。4.该园区内炼油厂的建造主要得益于当地()A.丰富的矿产 B.便利的交通C.充足的水源 D.广阔的市场5.下列环节最能反映该生态园区优势的是()湖泊向热力发电厂供水炼油厂向石膏材料公司提供燃气炼油厂向硫酸钙厂提供硫热力发电厂向养殖场供电A. B. C. D.答案4.B5.B解析第4题,由材料“该市的生产和生活用品大多依靠外运,后来建立起一

26、座大型炼油厂”判断,当地资源很少,但交通便利,发展了炼油厂,故B正确、A错误。水源不是影响炼油厂建造的主要因素,“海滨小城”没有广阔的市场条件。第5题,对炼油厂而言,硫和燃气均为副产品,甚至是废弃物,但图示硫和燃气被提供给石膏材料公司和硫酸钙厂,实现了副产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既减少了污染物排放,又增加了经济效益,故B正确。(2019江苏卷)下图为“华东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和SO2多年平均浓度日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1.两地区的城市大气PM2.5浓度一般在10时以后下降,其主要原因是()A.户外活动减少,利于污染物沉降B.降水频率增加,有利于空气净化C.热岛效应增强,利于

27、污染物扩散D.汽车流量减少,尾气排放量减少2.华东地区大部分时段大气SO2浓度低于东北地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A.能源结构 B.人口密度C.资源条件 D.出行方式答案1.C2.A解析第1题,夜间城市人口大多进入睡眠状态,户外活动最少,但PM2.5浓度仍然较高,说明户外活动减少对污染物沉降没有明显影响,A错误;城市降水日变化不明显,10时以后降水增多的情况不确定,B错误;10时以后由于城市受太阳辐射影响增大,加上人为原因排热增加,气温上升迅速,热岛效应增强,空气对流旺盛,有利于污染物扩散,C正确;白天城市车流量远大于夜间,但夜间PM2.5浓度并不比白天低,说明PM2.5浓度与车流量无直接关系,

28、D错误。第2题,东北地区重工业比重大,加上冬季取暖,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大,SO2排放量大;华东地区轻工业占比高,燃烧消耗的煤炭资源量较东北少,SO2排放量较小,A正确。东北地区人口密度比华东地区低,但SO2浓度高,B错误;华东地区资源贫乏,所需要的能源、原料多从外地调入,但SO2浓度主要与能源消费结构有关,C错误;两区域人们的出行方式相似,D错误。(2018江苏卷)下图为“我国某区域2002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3.2002年2015年期间,该区域()A.控制工业废水排放阻碍了经济的增长B.人均GDP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同步增长C.人均GDP持续增长,工

29、业废水排放量先增加后减少D.人均GDP增长是以工业废水排放量的增加为代价的4.该区域工业废水排放量在2005年发生转折,最可能的原因是()A.经济增长放缓 B.人口规模减小C.环保政策变化 D.工业生产萎缩答案3.C4.C解析第3题,2002年2015年,人均GDP持续增长;2002年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增加,2005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在减少,C对。2005年201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说明工业废水排放受到控制,但同期人均GDP不断上升,说明控制工业废水排放并没有阻碍经济的增长,A错;2002年2005年,工业废水排放量与人均GDP同步增长,2005年2015年,工业废

30、水排放量呈下降趋势,但人均GDP不断上升,B、D错。第4题,从2002年2015年,我国人均GDP持续上升,经济增长没有放缓迹象,A错;尽管目前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比较低,但仍然是正值,人口还在不断增长,人口规模还在扩大,B错;2005年,我国环保政策发生变化,各地区均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工业废水排放量开始下降,C对;工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生产萎缩必然影响人均GDP的增长,而事实上我国人均GDP在持续上升,D错。(2019全国卷)我国人口众多,生活垃圾产生量巨大,迫切需要对垃圾进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近些年,某企业开发了厨余垃圾自动处理系统,并在全国很多城市推广。下图示意该厨余垃圾

31、自动处理系统的主要工艺流程。据此完成56题。5.厨余垃圾是图示自动处理系统中的()A.废料 B.原料 C.能源 D.产品6.符合图示自动处理系统局部工艺流程的是()A.废渣生产沼气沼气发电B.工业油脂提取生物油脂有机渣C.有机渣生产沼气废渣D.生产沼气有机渣提取生物油脂答案5.B6.C解析第5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生产沼气等,说明厨余垃圾是自动处理系统中的原料。第6题,由图可知,厨余垃圾经分拣后可以提取生物油脂,产生的有机渣可以生产沼气,最后剩余废渣,利用提取的生物油脂可以生产工业油脂。(2019浙江4月选考)近年来,浙江多地将农作物秸秆、农药包装物等分散分布的农业废

32、弃物收集起来,集中进行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理。完成78题。7.影响农业废弃物分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A.土地 B.技术 C.资金 D.劳动力8.与分散处理农业废弃物相比,集中处理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产业集聚 B.降低运输成本C.提高规模效益 D.促进产业协作答案7.A8.C解析第7题,农业生产需要依靠土地进行,农作物秸秆、农药包装物等是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必然分散分布在广阔的土地上,A正确;技术、资金和劳动力改变不了农业生产分散分布的空间格局,因而不是影响农业废弃物分散分布的主要因素,B、C、D错误。第8题,将数量巨大的分散分布的农业废弃物集中进行循环利用或无害化处理,能显著提高规模

33、效益,C正确;农业废弃物处理产业对其他关联产业的影响较小,故与分散处理农业废弃物相比,集中处理农业废弃物并不能促进产业集聚及产业协作,A、D错误;将分散的农业废弃物收集起来集中处理,会增加运输成本,B错误。9.2017全国卷,36(2)、(3)、(4),16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 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下图示意1994年和201

34、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1)分析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生产过程中污染严重的原因。(6分)(2)指出20世纪90年代山西省焦化产业运输过程中存在的污染问题。(4分)(3)推测山西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生产过程和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6分)答案(1)(企业规模小,数量众多,)技术水平低,设备落后,(生产过程中)能耗大,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面大。(2)(企业分散,单厂原料和产品的量较少,采用公路运输,在运输过程中,)所用汽车(卡车)数量多,尾气排放量大,原料和产品装卸、运输过程中存在煤炭散落、煤粉漂浮等问题。(3)生产过程:(由于规模大,实力强,)可以采用

35、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降低废弃物对环境的危害。)运输过程:(由于生产集中,)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解析第(1)题,考查工业生产的污染问题。从资料可知,90年代山西省焦化企业的特点一是规模小,二是数量多。进而推出其技术和设备落后,污染点多面大。第(2)题,考查交通运输产生的污染。从图中可看出90年代焦化企业规模小,单厂运量小,以汽车运输为主,尾气污染量大,且运输线路多,煤炭散落、煤粉飘浮现象严重。第(3)题,考查产业园区对污染的治理措施。通过对比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的变化,可知企业的

36、数量减少,规模扩大,实力增强,有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减少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和治理污染。由于生产集中,运输量大、线路少,为修建铁路专用线提供了条件。采用封闭式运输,可进一步减少污染,保护环境。10.(2016全国卷,37,22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1)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7分)(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37、)(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答案(1)20世纪70年代(1976年),栖息地连成一片;到80年代后期(1987年),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90年代至21世纪初(2000年),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解析第(1)题,直接看图,按照图例中的时间分阶段描述分布及变化即可。第(2)题,分析图文材料可知,20世纪70年代,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地进行采伐作业,导致森林减少,大熊猫的栖息地缩小;而108国道的修建则把大熊猫栖息地分割。2000年前后,禁止采伐天然林,秦岭隧道的建成通车,使得该地区的植被得到恢复,并且原有道路被废弃后大熊猫的栖息地连成片,使其分布范围扩大。第(3)题,从工程措施和生态措施两方面进行分析,工程措施可建设动物通道。生物措施主要是减少生态的破坏和加强生态的恢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中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