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高二暑期生物讲义 10讲.pdf

上传人:空登山 文档编号:6809530 上传时间:2022-08-16 格式:PDF 页数:24 大小:5.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暑期生物讲义 10讲.pdf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高二暑期生物讲义 10讲.pdf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模块模块1:学习引航:学习引航素材knowledge combing高二第9讲学习引航【学习引航】【学习引航】 1.地球上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但却没有物质输入,亿万年来地球生态系统内的物质没有被生命活动耗尽的原因是什么? 2.生物群落的有机物从何而来?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去了哪里? 3.过去的10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大约0.6。查阅资料回答,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鸟类雄性通过跳舞、展示漂亮羽毛等方式向雌性求爱,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哪种信息?素材knowledge combing高二第9讲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 分析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 2. 举例说明生

2、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3. 阐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素材knowledge combing高二第10讲直击课堂【直击课堂】(凌云班)【直击课堂】(凌云班) 19-20暑高二腾飞班第暑高二腾飞班第10讲生讲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二)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二)模块模块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基本规律素材knowledge combingPart 1Part 1 【知识精讲】【知识精讲】 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一、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定义(一)定义 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称为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这里所指的生态

3、系统是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思考探究】【思考探究】物质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的循环,体现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的统一性还是差异性? (二)碳循环(二)碳循环 观察下图并思考: 1. 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中主要以什么形式存在? 2. 碳元素是如何进入生物群落的? 3. 生物群落中,能量流动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那么物质是沿什么途径传递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同时进行的吗? 1.碳的存在形式 2.碳的循环形式: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 形式循环; 3.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的过程: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作用 4.碳在生物群落内的传递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5.碳元素进入大

4、气的过程:生物的呼吸作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化石燃料的燃烧 6.特点:反复利用,循环流动。 7.温室效应 无机环境中 : CO 和碳酸盐2生物群落 : 有机物CO 2 形成原因:自然生态系统中,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摄取碳的速率,与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而把碳元素释放到大气中的速率大致相同;但现在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地层中千百万年积存的碳元素在很短时间内释放出来,打破了生物圈碳循环的平衡,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迅速增加。 带来的影响:全球气温升高,加快极地和高山冰川的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进而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生存构成威胁。 【思考探究】【思考探究】 温室效应已经产生,而且还在不断加剧,我们

5、可以采取哪些措施缓解温室效应呢? (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三)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1.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同时进行,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2.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在生态系统中往复循环的动力。 3.生态系统各组成成分,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引航引航”解答】解答】 1.地球上的能量来源是太阳能,但却没有物质输入,亿万年来地球生态系统内的物质没有被生命活动耗尽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物质是在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循环的,组成无机环境的物质可以被生

6、物群落反复利用,因此物质不会减少。 2.生物群落的有机物从何而来?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去了哪里? 【答案】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固定二氧化碳,合成有机物;散失到大气中,再通过光合作用被生产者固定。 3.过去的100年中,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大约0.6。查阅资料回答,温室效应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化石燃料的燃烧导致等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中,这些气体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减少了地球向宇宙空间散失的热量,使大气温度升高,造成温室效应。考法:达标检测1 碳循环过程中,碳元素在食物网中传递的主要物质形式是( ) 69%A. 二氧化碳B. 含碳有机物C. 碳酸盐D. 碳单质1 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

7、“”表示碳的流动方向,其中代表分解者的是( ) 85%A. CO2例题1例题2B. C. D. 考法:达标检测1 下图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的简图,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种成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87%A. 甲和乙构成生物群落B. 丁代表的是自养生物C. 代表光合作用D. 丙中包含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库1 如图为碳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循环的模式图,图中甲、乙、丙表示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箭头表示生理过程。下列相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例题3例题4 60%A. 过程代表光合作用, 过程代表呼吸作用B. 甲所示的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占有的碳元素最多C. 碳元素在甲、乙、丙之间以的形式传递D. 碳元素可在无

8、机环境和生物群落之间反复利用考法:达标检测1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再次引起人们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关注。下图表示碳循环的部分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 87%A. 生物群落内部进行碳循环的物质形式是二氧化碳B. 参与过程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C. 过程增强后过程随之增强,不能通过增强减少大气中D. 开发太阳能、水能、核能等新能源,可减少人类对过程的依赖dbCO 2例题5CO 21 枯枝落叶是土壤有机物的主要来源,下表为三地区森林枯枝落叶量和土壤有机物现存量的调查数据,则分解者的作用由强至弱依次为( ) 67%A. 北方森林、温带落叶林、热带雨林B. 热带雨林、温带落叶林、北方森林C.

9、温带落叶林、北方森林、热带雨林D. 温带落叶林、热带雨林、北方森林下图是生态系统的一般模型,、分别代表三大营养功能类群的生物。分析回答: 1 图中代表生产者的是 。请写出图中的捕食食物链: 。例题6例题7ABC2 图中各种成分彼此互相联系、相互作用,如碳元素主要通过光合作用进入 , 通过呼吸作用又将碳元素提供给。图中的各种成分通过 和信息传递而形成了生态系统。3 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输入太阳能,因为能量流动具有 的特点。模块模块3: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素材knowledge combingPart 2Part 2 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二、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一)生态系统

10、中信息的种类(一)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 物理信息:光、声、温度、磁力等 ACA 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动物的性外激素等 行为信息:蜜蜂跳舞、孔雀开屏等 蜜蜂跳舞 孔雀开屏 (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二)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1. 维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种群的繁衍。 实例1:蝙蝠对周围环境的识别、取食与飞行,几乎完全依赖声波。蝙蝠通过自身发出声波,对目标进行“回声定位”。 实例2:有些植物,像莴苣、茄、烟草的种子必须接受某些波长的光信息,才能萌发生长。 实例3:自然界中,植物开花需要光信息刺激,当日照时间达到一定长度时,植物才能开花。 实例4:许多动物都能在特定时期释

11、放用于吸引异性的信息素;目前科学家已经确定了其化学结构和性质的200多种昆虫的信息素中,大部分用来传递性信息。 动物的回声定位 莴苣 茄子 烟草 荷花 蛾性信息素 2.种间关系的调节,维持生态系统稳定。 实例5:当烟草植物受到蛾幼虫的攻击后,能产生和释放一种信息素,该化学物质在白天可以吸引蛾幼虫的天敌捕食者,夜间又能够驱赶雌蛾,使它们不能停留在叶片上产卵。 实例6:在草原上,当草原返青时,“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了可以采食的信息;猞猁能够依据兔留下的气味去猎捕后者,兔同样也能够依据猞猁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产量。 举例

12、:养鸡业在增加营养的基础上延长光照时间可以提高产蛋率。 用一定频率的声波处理蔬菜、谷类作物及树木等的种子,可以提高发芽率、增产。 模拟动物信息吸引大量传粉动物,可以提高果树的传粉率和结实率。 2.对有害物动物的控制。 举例:用不同的声信号来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黏虫成虫对蜡味特别敏感,人们就在杀菌剂中调以蜡类物质诱杀它。 “迷向法”防治害虫:在田间释放过量的人工合成性引诱剂,使雄虫无法辨认雌虫的方位,或者使它的气味感受器变得不适应或疲劳,从而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使害虫种群的繁殖力下降,从而减少对农作物的破坏。 养鸡场增加光照 迷向法诱捕昆虫 【思考探究】【思考探究】 判断图中的信息属于哪种种类

13、。 【“引航引航”解答】解答】 4. 鸟类雄性通过跳舞、展示漂亮羽毛等方式向雌性求爱,这属于生态系统中的哪种信息?素材knowledge combing高二第9讲知识辨析2【知识辨析】 1. 信息传递只存在于生物与生物之间,不存在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 2. 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之一( ) 3.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把生态系统中各组分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考法:达标检测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的说法错误的是( ) 81%A.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与能量流动一样是单向的B. 蜜蜂的舞蹈和孔雀开屏都属于动物的行为信息C.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体现了物理信息的

14、作用D. 花香引蝶、警犬嗅寻毒品,体现了化学信息的作用例题81 据了解,野生扬子鳄种群的雌雄比例一般稳定在左右,这样的性别比是由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的;繁殖季节雄性扬子鳄发出“轰”、“轰”的声音,雌性扬子鳄则根据声音大小选择巢穴位置。当声音大时,雌鳄选择将巢穴筑于山凹浓荫潮湿温度较低处,则产生较多的雌鳄。以上事实说明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 ) 86%A. 能够调节生物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B. 能够影响生物种群的繁衍,维持种群数量的稳定C. 能够维持生物体正常生命活动,调节生物内环境的稳态D. 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促进生物进化1 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82

15、%A. 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B. 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C.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 信息传递、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都是双向的例题95 : 1例题10模块模块4: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素材knowledge combingPart 3Part 3 【知识精讲】【知识精讲】 “生物圈二号”的失败给予人类某种警示,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能长期保持稳态的。实际上,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通过复杂的调节机制维持的,而这种调节能力是在长期进化中逐渐形成的。 三、生态系统的稳

16、定性三、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定义(一)定义 生态系统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是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实例:如果草原上的兔的数量在短时间内因为迁入而增加,植物就会因为受到过度啃食而减少,同时狼的数量因为食物增加而增加;而植物数量减少以后,反过来就会抑制兔的数量,同时更多的狼需要捕食更多兔,减少兔的数量。从而保证了草原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平衡。 这种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所引起的变化。 负反馈调节在生态

17、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能使生态系统达到平衡和保持稳定。 【思考探究】【思考探究】 1. 生物体内有哪些负反馈调节的过程? 2. 生态系统受到任何干扰,都可以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平衡吗? 3. 你能举出生态系统崩溃的实例吗?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当外界干扰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生态系统结构遭到严重破坏,自我调节能力下降甚至丧失,导致生态平衡失调。 我国西北的黄土高原 (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三)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个方面。不同生态系统在这两种稳定性的表现上有着一定的差别。 实例1:在热带雨林生态

18、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假如其中的某种植食性动物由于人为捕杀大量减少,它在食物网中的位置还可以由这个营养级的多种生物来代替,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仍然能够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实例2:在北极苔原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种类稀少,营养结构简单,其中生产者主要是地衣,其他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地依靠地衣来维持生活,假如地衣受到大面积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崩溃。 【思考探究】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哪一个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更强?在已经遭到破坏以后,若干扰消除,哪一个又相对容易恢复原貌呢? 1.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 一

19、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其自动调节能力就越强,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 2.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 实例3:当河流受到轻微污染时,能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析和微生物分解等途径,很快消除污染,河流中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会受到明显的影响;但如果被有毒物质重度污染,自身的净化作用已不足以消除有毒物质,恢复力稳定性就会被破坏。 实例4:热带雨林在遭到严重的砍伐、草原受到过度放牧后,恢复原状的时间漫长,难度极大。 【思考探究】【思考探究】 1. 不同生态系统在遭到破坏后,其恢复速度与恢复时间不一样,这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2. 生态系统的复杂程度

20、与其调节能力之间是什么关系? (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四)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干扰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适度,不应超过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物质和能量的投入,保证生态系统内部和功能的协调。 例如,如果要使单一作物的农田生态系统保持稳定,需要不断施肥、灌溉,以及控制病虫害;还可以人工建造“生态屏障”如防护林以有效地防风固沙。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与稳定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80%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 生物群落结构越复杂,恢复力稳定性越强C. 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

21、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也越强D.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1 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 91%A. 松毛虫繁殖力强B. 马尾松抗虫能力差例题11例题12C. 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 当地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主要说明了草原的( ) 92%A. 恢复力稳定性较强B. 抵抗力稳定性较强C. 恢复力稳定性较弱D. 抵抗力稳定性较弱考法:达标检测1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 在一块

22、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 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 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例题13例题141 近几年国家投入巨资植树造林,大大提高了植被的覆盖率,在生态保护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绝大多数的人工林,远看一片绿,近看一片黄(地表植被极少)。有些专家指出:大面积的人工林,树多了但森林生态功能却衰退了,是表面绿化,是“绿色沙漠”。下列对“绿色沙漠”的看法不正确的是( ) 90%A. 该群落的结构单一,垂直分层现象不明显B. 该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比自然林强C. 动植物种类稀少,生物多样性水平极低,易遭病虫害

23、D. 单一树种因树龄、高矮接近,生长密集,导致地表植被缺乏,易发生水土流失模块模块5:课堂总结:课堂总结素材knowledge combing高二第10讲课堂总结【课堂总结】【课堂总结】 模块模块6:秋季你会遇见:秋季你会遇见例题151 如图是某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流向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过程的完成必须依赖于一种具有双层膜结构的细胞器B. 过程吸收的总量与、及 过程释放的总量相等C. 当该生态系统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时,过程的能量值约为过程的能量值的D. 、过程提供的有机物中的碳将全部转变为 过程释放的中的碳模块模块7:【思考探究】答案:【思考探究】答案素材knowledge

24、 combing高二思考探究答案-腾飞班第1讲 体内细胞外内环境 思考探究 答案: 1. 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都不属于内环境,而是属于体外 2. 血浆和组织液 3. 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唾液腺、汗腺、泪腺、膀胱都是外分泌腺,有孔道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唾液、汗液、泪液、尿液都直接分泌到外界环境中,不属于细胞外液,也不属于体液。 4. 都不属于。血红蛋白属于红细胞内的成分,消化酶由外分泌腺分泌直接通过导管进入消化道。起免疫作用的抗体、起信息传递作用的激素等。 5. 这种说法错误。粪便是未消化的食物残渣,是食物中未进入内环境的部分,食物中的营养物质通过消化吸收进入内环境进而进入细

25、胞参与代谢。 6. 不准确。内环境的稳态实质上是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种类、含量的稳态,以及内环境理化性质,如体温、酸碱度等的稳态。 7. 内环境稳态,则细胞代谢正常(细胞的营养供应、酶促反应的适宜条件),机体生命活动正常;内环境稳态失调,则细胞代谢紊乱,机体正常生命活动受影响。 8.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为体内细胞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2讲 Hormone对你的影响 思考探究 答案: 1. 外分泌腺分泌的物质通过导管输送到体外,内分泌腺直接将物质分泌到血液中。通过上一节课知道了消化道、呼例题16X 1X 1CO 2Y

26、1Y 2Y 3ZCO 2X 3X 11% 4%X 1X 2X 3ZCO 2吸道等都属于体外;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细胞外液构成内环境 2. 参考答案:生长激素垂体,甲状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素肾上腺,胰岛素胰岛,雌性激素卵巢,雄性激素睾丸。答出12条即可 3. 不能,内分泌失调会导致疾病。 4. 不会,当血糖水平超过肾糖阈(160 mgdL-1),多余的糖会随尿排出,形成糖尿。长期的高血糖会使稳态失调,全身组织器官发生病变,并导致一系列并发症。 5. 糖尿病的病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利用缺陷,其中II型糖尿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利用缺陷,这与当代人们的生活习惯有关。不良饮食习惯、肥胖等因素会导

27、致血糖升高,长期高血糖导致患者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最终导致糖尿病。 6. 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元素,碘元素不足,机体不能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对下丘脑、垂体的反馈抑制作用减弱,导致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从而促使甲状腺增生,引起甲状腺肿。 7. 参考案例:日常生活中电冰箱、空调等的温度控制系统都是根据负反馈原理设计的;自然界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数量关系也属于负反馈调节;排尿、分娩、血液凝固等都是正反馈;水体严重污染后因为正反馈最终导致生态系统崩溃。 8. 不是,激素分泌后弥散在体液中,之所以作用于特定的靶器官、靶细胞是因为这些细胞表面有特异性受体。 9. 细胞膜上的葡萄糖运输载体数量增加。

28、第3讲 神经系统的电信号 思考探究 答案: 1. 周围神经系统按功能分为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末梢将接受到的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运动神经末梢负责将中枢神经系统的指令信号传递到肌肉或腺体等效应部位。 2. 不一定。发生反射活动的必需条件是:一定强度的刺激;结构和功能完好的反射弧。 3. 能发生反应,但不是反射 4. e是感受器,a是效应器。判断依据:神经节(胞体所在位置)位于传入神经;学完第4讲后可通过突触判断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向。 5. 物理上,电流的产生需要有电势差电荷可以通过导体自由移动;生物电的产生同样需要电位差和自由移动的带电离子 6. 不会。顺浓度梯度外流,引起膜外侧正电

29、荷增多,产生电势差,这一电势差会阻止阳离子进一步外流。当促使外流的浓度差和阻止外流的电势差的作用达到平衡时,外流停止,此时膜内外电位差维持稳定,即静息电位。 7. 不会,因为 -泵耗能持续将主动运输至细胞内,始终维持细胞内液中浓度高于细胞外。 8. 增大细胞外的浓度,则膜两侧浓度差减小,外流的减少,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减小。 9. 有,有。 -泵一直耗能泵入,泵出。但注意静息状态时顺浓度梯度外流是不耗能的;兴奋电位的产生是由于顺浓度梯度内流,不耗能。 10. 幅度增大 11. 刺激强度;神经细胞所处溶液中的浓度 12. 一条反射弧由多个神经元构成,兴奋在神经元之间是单向传递的 第4讲 机体稳态的神

30、经-体液调节 思考探究 答案: 1. 增大与突触后膜的接触面积,利于兴奋传递给下一个神经元 2. 突触前膜是上一个神经细胞突触小体(轴突末端)的膜; 突触后膜是下一个神经细胞的胞体或树突部分的细胞膜;也可以是效应器部位肌肉或者腺体细胞的膜; 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间隙内的液体是组织液。 3. 突触后膜持续兴奋 4. 判断兴奋在细胞间传递方向的根本依据是:释放递质的为突触前膜,接受递质信号的为突触后膜 5. 判断依据:神经节(胞体所在位置)位于传入神经;通过突触判断反射弧中兴奋的传导方向。 如图示意的反射弧,【】神经中枢中A、B都为突触,在突触部位兴奋只能单向传导,可迅速判断出该反射弧中兴奋传导的

31、方向为:【】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6. 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7. 来源:饮水、食物、代谢产生的水;去路:肾脏排尿、皮肤排汗、肺排出、大肠排出 8. 产热途径:细胞中物质氧化分解(骨骼肌、肝脏产热最多);散热途径:汗液蒸发、血流将热量(皮肤毛细血管带到体表)散失、呼吸、排尿排便 9. 正常体温有一个范围。短时间处于高温环境,机体可通过增加出汗、皮肤毛细血管舒张等方式增加散热,体温仍能维持在正常范围。但机体的调节能力是有限的,长期处于高温环境,机体产热量持续大于散热量,体温升高,酶的活性受影响,机体代谢紊乱;另外,大量出汗导致水盐流失,水盐调节紊乱

32、,这些因素均导致中暑 K+K+K+K+Na+K+K+K+K+K+K+Na+K+K+Na+K+Na+Na+第5讲: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 思考探究 答案: 1、受感染的组织内产生的包含活的和死的吞噬细胞、正在增殖的和已死亡的病原体以及组织液的混合物 2、(1)第一道防线(2)对创面进行消毒,提供无菌环境,随时监测患者状态等 3、溶酶体 4、图中第1418项: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均为免疫细胞,统称白细胞 5、通过骨髓移植使患者获得正常的造血干细胞,造血干细胞分裂分化形成正常功能的白细胞 6、(1)正确(2)错误 7、能,如天花病毒和牛痘病毒 8、细胞间信息交流功

33、能 9、可以,在一次免疫应答中产生的抗体不会全部用完,抗体在血液中循环流动。因此,检查血液中的某一种抗体便可以确定一个人是否曾经受到某种特定病原体的侵染。 10、不可以,病毒会侵入细胞内进一步增殖,而抗体不能进入细胞 11、不能。细胞免疫作用于靶细胞,使靶细胞裂解,再由体液免疫清除抗原 12、(1)不是 (2) 13、疫苗具有与病毒相同的抗原结构,能引发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产生记忆细胞。但疫苗本身经过人工处理,不具病毒活性,不会致病或致死。当病毒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响应,在病毒扩散、增殖之前将其消灭) 第6讲:植物为什么向性运动 思考探究 答案: 1、幼嫩组织生长旺盛,变化快、现象明显 2、背光

34、侧 3、背光侧生长更快。在胚芽鞘上用记号笔画出等距离的标记线,在无光的情况下培养,胚芽鞘直立生长一段时间后,标记线间距变大的部位就是生长的部位) 4、尖端的有无 5、未排除琼脂片的影响 6、尖端接受单侧光刺激后,产生了一种在向光侧、背光侧分布不均匀的信号 7、单侧光刺激尖端的某种化学物质在向光侧、背光侧分布变得不均匀分布不均匀的化学物质向下运输至伸长区伸长区背光侧比向光侧长得快向光弯曲生长 8、不可以,第4组排除无关变量“空白琼脂块”的影响,确保弯曲、生长只是“某物质”的作用 9、生长素合成部位:胚芽鞘尖端(分生区) 生长素作用部位 尖端以下部位(伸长区) 10、下胚轴切段若仍按图示方向放置,

35、则实验现象相反,第一组基端的琼脂块中不会出现生长素,第二组基端的琼脂块中会出现生长素 11、是,应再设置一个对照组,顶端上放置无生长素的琼脂块 12、(1)消耗ATP(2)主动运输 13、甲:a端是形态学上端,乙:b端是形态学上端 14、生长素的这种极性运输保证旺盛生长的幼嫩部位在上、成熟部位在下,利于植物的正常形态构建,适应光照、土壤等环境 15、大于a,小于b。 16、由于重力作用,远地侧的生长素浓度低于近地侧。根和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根对生长素较为敏感,表现出向地性,茎对生长素的敏感性较低,表现出背地性。 17、AB为极性运输,C、D为横向运输 第7讲:种群数量变化的数学模型 思考探

36、究 答案: 1、 2、不一定,还有迁入率和迁出率、食物、天敌、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不一样,预测A种群更大 4、不是。自然界的种群性别比例分为雌雄相当、雌多雄少、雌少雄多三种类型,例如海豹属于雌多雄少型,白蚁属于雌少雄多型,这些种群的最适性别比例不是1:1;雌雄相当型的种群中,还要看性别-年龄结构,各年龄段性别比例都接近1:1才是稳定的种群 5、迁入和迁出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图中数据显示性别比例变化不大,对出生率影响不大,且主要增长人口为青壮年,所以分析推测,十年间北京市人口增长主要因为外来人口迁入 6、 7、粮食、水、土地(空间)、能源、战争、宗教、经济规律等,开放问题,言之有理即可 8、不是

37、。野生大熊猫每23年繁殖一胎(对比前面大象的例子,象的繁殖周期为46年),如果环境适宜,也可以呈“J”型曲线增长。限制大熊猫种群增长的主要因素是环境容纳量,尤其是保护区面积不足、栖息地破碎化、人类干扰等 9、超过K/2的阶段,捕捞完成后种群数量要在K/2附近,以保证种群恢复速度最快 10、最初的阶段,即达到K/2值之前就要采取措施。根本措施还是要降低环境容纳量 11、在环境不受到破坏的情况下,种群数量达到K值后保持稳态,即动态平衡) 第8讲 生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和空间结构 思考探究 答案: 1、3 2、不是,一个群落中的不同种群之间通过食物或其他因素相互关联,形成种间关系 3、第4天后竞争加剧,

38、大草履虫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缺乏食物等生存资源,走向消亡 4、不一定,若两个物种势均力敌,则表现为“此消彼长”的周期性同步变化 5、从种群的角度来看,捕食关系对于被捕食者不一定是有害的。生物都有过度繁殖的倾向,捕食关系对于维持合理的种群数量是十分必要的。由于被捕食的大多是体弱多病的个体,这些个体的淘汰,对于整个种群反而是有益的 6、同步变化:竞争;不同步变化:捕食 7、从进化的角度来说,杀死寄主并不利于寄生者的生殖延续,而长时间的感染可以给寄生者足够时间繁殖更多的后代。因此,自然选择倾向于促进寄生者-寄主某种程度的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少数有直接致命的影响 8、外因:不同层次的光照强度不同,适合不

39、同的植物生存;内因:不同植物能够达到的高度以及在土壤中的深度不同,利用的空间也就不同 9、动物的分层主要取决于食物,动物随植物的分层而分层 10、不属于,这是由于气候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群落,群落的空间结构指同一群落内部的空间分配 11、(1)树冠高,获得更多光照和空间;根系深,获得更多水和肥料(2)个体小,生长发育所需的光照和物质少,生命力相对较强 12、生物在垂直方向及水平方向上的位置配置有利于提高生物群落整体对环境资源的充分利用。显著提高了群落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如,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应用举例:立体农业、城市立体绿化 第9讲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一) 思考探究 答案: 1、生

40、命系统是开放的系统,生物圈也离不开太阳光能 2、生产者如绿色植物,消费者如各种动物,分解者如细菌、真菌 3、硝化细菌是生产者,猪笼草、捕蝇草等食肉类植物有消费者功能,蚯蚓、屎壳郎、秃鹫等动物是分解者 4、不能。消费者加快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若没有消费者的存在,植物遗体的分解会非常缓慢,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也会非常困难,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速度赶不上生物生长繁殖的需要,最终崩溃 5、蛇增多,青蛙减少,昆虫增多/形成虫害,植物减少。启示不要随意破坏食物链,猎杀珍稀动物 6、一般不会,食物网越复杂,某种生物的可替代者越多,例如青蛙减少了,但蛇可以多捕食鼠,蛇数量不至于也急剧下降。可见,食物网越复杂

41、,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稳定性越强 通过生物的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到环境中 7、不冲突,因为能量沿各个营养级传递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呼吸作用散失等因素,前一级传给下一级时能量逐级递减,但是总能量是一定的,都是来自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这样说明了能量始终守恒。一个稳态的生态系统中,某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部分用于自身呼吸作用消耗、部分流入分解者的部分,因此不会百分之百流入下一营养级。 8、按最大传递效率20%计算:1kg蛇需要5kg蛙,需要25kg虫,需要125kg草 9、否。稳态的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固定的总能量与所有生物呼吸作用散失的总能量相等;发展中的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大于散失。 第10讲 生态系统的

42、组成和功能(二) 思考探究 答案: 1、统一性,组成生物体的元素在自然界都可以找到,生物体内有机物与自然界的无机物可以相互转换 2、减少温室气体来源:减少化石燃料的燃烧、开发清洁能源等; 增加去路:植树造林等。 3、 行为信息 物理信息 化学信息 物理信息 行为信息 化学信息 4、酶促反应速率的调控、血糖平衡的调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等 5、不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例如,上述例子中若兔的数量过多导致草原植被被破坏,则短时间内无法恢复原状 6、 7、热带雨林;北极苔原 8、影响因素较复杂,与外界干扰强度、所在环境条件、营养结构的复杂程度等都有关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多且食物网越复杂,则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