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技术重点任务“十三五”时期,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在原创性研发能力、创新团队建设、科技人才储备、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仍存在不足,还不适应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要求,需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加强创新能力建设。一、 基本原则目标导向,需求牵引。聚焦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目标、突出问题和急迫需要,加强科技创新前瞻性谋划和系统性布局。以人为本,创新引领。围绕建设“宜居、宜业、宜乐、宜游”的高品质人居环境,强化科技创新引领,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重点突破,系统推进。突破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和建筑业转型升级的技术瓶颈,推进科研开发、成果转化、
2、产业培育、人才培养协同发展。整合资源,开放融合。统筹优化科技创新资源,加强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动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协同创新,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二、 发展趋势“十四五”时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亟需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支撑引领作用。发展绿色低碳技术是落实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任务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城乡建设绿色发展,迫切需要加强科技攻关,研发和推广绿色环保、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安全韧性等技术,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推动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是推动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
3、要支撑。进一步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加强城市治理方式创新,迫切需要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的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基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高质量发展。发展工业化、产业化技术是推进建筑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加快推进建筑业转型升级,解决建造方式粗放、劳动生产率不高、建筑工人短缺等突出问题,迫切需要加快推动智能建造与新型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数字设计、智能生产、智能施工和智慧运维,促进中国建造从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三、 创新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各级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科技创新组织协调作用,整合集聚创新资源
4、和科技力量,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创新体系,营造良好创新生态。(一)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科技创新平台顶层设计,完善“项目+平台+人才”的建设模式,布局建设一批行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创新中心,推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科研力量向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创新领域集聚。建立科技创新运行机制和评估考核机制。建设一批科普基地,提高行业科普能力。(二)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积极培育科技型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参与编制部门和地方科技发展规划,参与技术创新决策,开展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应用。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产业园区
5、、金融机构等力量,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多种形式的创新联合体。(三)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和科技领军人才培养。制定适应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培养计划,设立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创新团队与创新人才支持专项,在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团队。依托高校重点学科、科技创新平台、重大科技项目和重大建设工程,培养一批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根据国家重大战略规划和市场需求,设置相关专业学科或专业部门。(四)打造高水平住房和城乡建设行业专家智库。发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及各专业委员会智库作用,为制定住房和城乡建设发展战略、规划和
6、政策提供决策支撑。发挥专家在研判科技发展方向、谋划重点领域科技任务、综合绩效评价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学技术计划项目专家库和评价机制,吸纳有责任担当和创新活力的中青年专家,增加企业技术专家数量和比重。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培训。(五)加大技术应用示范和成果推广。加强科技创新和业务工作的有机结合,创新“机制+技术+工程”的组织实施方式,建设零碳建筑、低碳城市、城市更新、新型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建造等一批科技示范工程。健全住房和城乡建设技术公告和技术目录等成果推广制度,完善住房和城乡建设领域科技成果库。推动建立标准化与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协同发展机制,引导市场资源和金融资本向住房和城乡建设
7、科技成果转化聚集。(六)构建高规格国际科技合作平台。依托“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等,打造城乡建设领域高规格国际科技合作平台。结合“一带一路”倡议,鼓励科研院所和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高层次、多形式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先进技术、产品和服务“走出去”。加强与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的沟通交流,鼓励企业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国际标准化工作,推动中国标准和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为国际标准。四、 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技术重点任务城乡历史文化遗产的修复修缮及防灾减灾技术。研究历史建筑的建造修复材料、传统工艺工法、结构安全检测技术,研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的动态监测、安全评估
8、和智慧消防技术。历史城区整体性保护与管理技术。研究历史城区格局、风貌保护传承关键技术,提出历史城区的整体性保护方法,制定管理技术导则。保护体系传承与历史文脉延续展示技术。研究城乡历史文脉的识别、织补与多维展示技术,开展已破坏文化遗产的虚拟建模和修复模拟技术及装备研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字博物馆平台。利用大数据、倾斜摄影、三维激光扫描等技术,研究构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字博物馆平台。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监管技术。针对名城、名镇、名村、街区、历史建筑、历史地段等法定保护对象,研究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动态监测技术和体检评估标准,研究构建保护监管平台和技术体系。资料来源:“十四五”住房和城乡建设科技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