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TCECS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pdf

上传人:文库大宝贝 文档编号:6882933 上传时间:2022-08-18 格式:PDF 页数:136 大小:18.8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TCECS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TCECS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pdf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TCECS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pdf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TCECS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pdf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TCECS465-201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pdf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亲,该文档总共1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工程建设协会标准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T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f o r g r e e n r e t r o f i t t i n go f e x i s t i n g b u d i n gT/CECs 405-217主编单位:中国 建 筑 科 学 研 究 院批准单位: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施行 日期:2017年6月1日中国计划出版社2017 北 京辋工(稷慧殴嘟嘿有莛撬绿色蔽遭 技柳摁聊够 姆脚皿?抉鼎隰 排划 鸱 潋捶蜗 版投 行i 帚蚤JLl 蜘。 油蝌o d m靼垃i 蹰丽西镪区芯桶越辅里帮i l u L号

2、匿宥大埕0蹙瑟 层m l 娥绵妫 垒 防 氵l Oo o a g 电日扌CO1喝 B,Os f BBCA彳弓 言 唔 常 呤嘛坳翮海簿即喝 阕 旧 渭1惆艮/Ak 零习 即翻!跚 皈 豳 涿 鲤s s m R山溯Bs 鲫推 l Og 手孛囝 涎7轷s 月i 绨L麒z 眦呼q 月罅型阙郐 唰娜 鼗l 蛐勰锗黼锦号:】甾1嬲。诳;i ,: 饣饣 :.: 帚 垂 。 【1M:氵i 亓帚邑:椒板霈窗而仞宓窕侵侧撵数!I:| !丨| ),l | i i :!;i i | 臼】 啦犰 硼酗娜丽郫掬畦 i i l | i 嬲m 鼢睿樾:l l l 1!l 颈喝栅琊搡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公告第277号关于发

3、布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的公告根据申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 关于印发2016年第一批工程建设协会标准制订、 修订计划 的通知(建标协字 2016038号)的要求,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编制的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技术规程,经本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专业委员会组织审查,现批准发布,编号为T/CECS465-2017,自z O17年6月 1日起施行。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二一七年三月一 日曰根据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关于印发2016年第 一批工程建设协会 标 准制订 、 修 订计划的通知(建标 协 字(2016038号)的要求,规程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有关国外和国内先进标

4、准,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本规程 。本规程共分为9章,主要技术 内容包括:总则 、 术语 、 评估与策划 、 规划与建筑 、 结构与材料 、 暖通空调 、 给水排水 、 电气 、 施工与调试 。本规程 由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绿色建筑与生态城区专业委员会归口管理,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 院负责具体技术 内容 的解释。在执行过程 中如有意见或建议,请寄送解释单位(地址:北京市北三环 东路30号;由阝 政 编码:100013;邮箱:c e c s z O16163.c o m )。主 编 单 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参 编 单 位:上海市房地产科学研究院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重庆大学华东

5、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建筑技术集 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天津市建筑设计 院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广东省建筑科学研究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1亠刖东北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深圳市科源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哈尔滨圣明节能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北京东方雨虹防水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茂绿建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市建设工程监理咨询有限公司主要起草人:王清勤 王 俊 程志军 古小英 冯 雅李百战 田 炜 曾 捷 赵 力 狄彦强吴晓海 赵霄龙 丁 勇 孟 冲 叶 凌张津奕 尹 波 曾 宇 袁 扬 李旭东林常青 麦粤帮 梁 波 余益军 孙洪磊杨劲松 左建波 席时葭 朱荣鑫 张

6、超张 婵 范东叶 胡宗羽主要审查人:吴德绳 金 虹 何忠茂 郝 军 戴德慈吕伟娅 林波荣 王海兵 王昌兴2目次1总则(1 ) 2术语(2 ) 3 评估与策划( 3 ) 3. 1 一般规定( 3 ) 3. 2 改造前评估. ( 4 ) 3. 3 改造策划(11 ) 3. 4 改造后评估(11 ) 4 规划与建筑( 1 2 ) 4.1 一般规定U幻4. 2 场地设计U幻4.3 建筑设计. (14 ) 4.4 围护结构门川4. 5 建筑环境(15 ) 5 结构与材料门门5. 1 一般规定门7) 5. 2 结构设计.:. (17) 5. 3 材料选用 .门们6 暖通空调( 2 1 ) 6. 1 一般规

7、定 ( 2 1 ) 6. 2 设备和系统( 2 1 ) 6. 3 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24) 6. 4 能源综合利用(25 ) 7 给水排水( 2 6 ) 7. 1二般规定( 2 6 ) 7.2 系统 26)7.8 节水器具与设备 (27)7.4 非传统水源利用 (28)8 电 气 j 3o )8,1 一股规定 (308.2 供配电系统 (3o 8.3 照明系统 328.4 能耗计量与智能化系统 33)9 施 工 与调 试 (35)9.1 一般规定 (35)9.2 绿色施工 (35)9.3 综合效能调适 r (36)本规程用词说明 37)引用标准名录 (38)附:条文说明 (39)Co n t

8、 e t s1 Ge n e r a l p r o v i s i o n s ( 1 )2 Te r r n s J ( 2 )3 As s e s s m e n t a n d p l a n n i n g ( 3 )3.1 Ge n e r a 1r e q u i r e m e n t s ( 3 )3.2 Pr e a s s e s s m e n t f o r r e t r o f i t t i n g ( 4 )3.3 Re t r o f i t t i n g p l a n n i n g (11)3.4 Po s t -a s s e s s m e n

9、t f o r r e t r o f i t t i n g (11)4 Pl a n n i n g a n d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12)座 。1 G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12)4,2 s i t e d e s i g n (124.3 Ar c h i t e c t u r a l d e s i g n (14)4,4 Bu n d i n g e n v e l o p e (14)4.5 Bu t e n v i r n m e n t (15)5 St r u c t u r e a n d

10、m a t e r i a l 9 (17)5,1 G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17)5.2 Bu n d i n g s t r u c t u r e d e s i g n (17)5.3 Ma t e r i a l s e l e c t i o n (19)6 He a t i n g v e n t a t i o n a n d a i r c o n d i t i o n i n g (21)6.1 Ge n e r a I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21)6.2 Eq u i p m e n t a

11、n d $y s t e m (21)6.3 Th e r m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n d a i r q u a h t y (24)6.4 En e r g y 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u t i z a t i o n (25)7 Wa t e r s u p p l y a n d d r a i n a g e (26)7.1 G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26)37.2 s y s t e m (26)7.3 Wa t e r s a v i n g e q u i p m

12、 e n t (277.4 No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w a t e r s o u r c e u t n i z a t i 。n (28)8 El e c t r i c i t y (30)8.1 G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30)8.2 Po w e r s u p p Iy 。n d d i s t r i b u t i o n s y s t e m (3o )8.3 L培h t h g s y s t e m (32)8.4 En e r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m e a $

13、u r e m e n t a n d i n t e l l i g e n ts y s t e m (33)9 Co n s t r u c t i o n e n d c o n 1Iu i s s i o n i n g (35)9.1 Ge n e r a l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j (35)9.2 Gr c e n c n s t r u c t i o n (35)9.3 Co m i s s i o n i n g (36)Ex p l a n a t i o n o f w o r d i n g i n t h i s s t a n d a

14、r d (37)Li s t o f q u o t e d t a n d a r d s 38Ad d i t i o n :Ex p l a n a t i o n o f p r o v i s i o n s 39)41总 则1.0.1 为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引导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推进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制定本规程。1.0.2 本规程适用于既有建筑绿色改造。1.0.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结合既有建筑现状和改造 目标,来用适宜的技术,提升既有建筑的综合性能,降低对环境的负面影响。1.0.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除应符合本规程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

15、有关标准的规定。2术 语2.0.1 绿色改造 g r e e n r e t r o f i t t i n g以节约能源资源 、 改善人居环境 、 提升使用功能为 目标,对既有建筑进行的维护 、 更新 、 加固等活动。2.0.2 改造前评估 p r e -a s s e s s m e n t f o r r e t r o h t t i n g通过现场调查和检测 、 资料审阅、 软件模拟等方法对既有建筑现状进行检测 、 评估的活动。2.0.3 改造策戈 刂 r e t r o f i t t i n g p l a n n i n g依据改造前评估结论,结合业主改造意愿,研究确定既有建筑

16、绿色改造模式 、 改造 目标及技术路线等活动。2.0.4 改造后评估 p o s t -a s s e s s m e n t f o r r e t r o 伍t t i n g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后,对单项改造措施效果 和综合性能进行检测 、 评估的活动。2.0.5 综合效能调适 m m i i o n i n g在建筑建造的全过程管理中,对建筑各个系统在现场检查 、 平衡调适验证 、 设备性能测试及 自控功能验证 、系统联合运转 、 综合效果测试验证的整个体系过程进行管理的控制方法。23 评估与策划3.I一般 规 定3.1.1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项 目应综合考虑项 目现状 、 改造模式 、功能

17、需求等因素进行改造前评估 、 改造策划,并对改造效果进行改造后评估 。3.1.2 改造前评估和改造策划宜根据改造需求,按照建筑相关专业开展局部或全面评估 与策划,主要包括规划 与建筑 、 结构 与材料 、 暖通空调 、 给水排水 、 电气等。改造后评估主要针对改造部分开展 。3.I。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前评估可采用现场查勘 、 问卷调研 、 资料审阅、 现场检测 、 软件模拟等办法,确定建筑现状及运行效果。3.1.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前评估 阶段,应出具评估报告,评估报告宜包括下列内容:1 概况;2 评估依据;3 评估 内容;4 评估过程和结果;5 评估结论与改造建议 。3.1.5 既有建筑绿

18、色改造策划阶段,宜出具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改造方案,可行性研究报告或改造方案可包括下列内容:1 概况;2 绿色改造的必要性;3 改造方案的分析 比较;4 经济性分析;5 资源利用分析;36 社会环境效益分析;7 环境保护措施;8 风险控制策略;9 结论与建议 。3.1.6 既有建筑涉及绿色改造部分竣工图纸等相关资料不全时,应结合现场查勘,进行补充完善 。3.2 改造前评估I 规划与建筑3.2.1 既有建筑场地安全性的评估应包括下列 内容:1 场地安全性及稳定性,包括 自然灾害和地质灾害影响,场地及周边存在的危险化学 品、 易燃易爆危险源,电磁辐射影响 、 土壤污染状况等;2 场地无障碍设施的设置,

19、包括场地 内道路 、 组团绿地 、 公共服务设施 、 建筑物内无障碍设施的设置情况等;3 场地内污染物排放情况 。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 环评报告 、 场地地形图、 建筑总平面图、 建筑竣工图纸 、 无障碍设计图纸等,现场检查 。3.2.2 既有建筑场地规划与布局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场地及周边生态环境,包括场地及周边 园林绿地 、 河道水系、 道路 、 既有构筑物 、 构件和设施等现状;2 建筑环境,包括建筑室内外 日照 、 风 、 声 、 光环境质量;3 场地交通及停车设施,包括场地 内车行 、 人行路线 、 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的设置等;4 场地绿化用地,包括场地 内

20、绿地率 、 集 中绿化的现状,复层绿化的布置等;5 场地雨水控制利用现状,包括场地雨水管线设置和排水能力,场地径流总量控制率,下凹式绿地 、 植草沟、 透水地面等布置情况,是否存在场地 内涝情况等;46 建筑与周边相邻建筑的防火间距,包括消防车道及应急救援条件的布置与现状等 。评估方法:查阅建筑总平面图、 建筑竣工 图纸 、 景观竣工图纸 、雨水管线竣工图纸,建筑环境分析报告 、 停车设施运行记 录、 消防设施布局图等,并现场核实。3.2.3 既有建筑功能与布局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建筑功能空间的分布和利用情况;2 地下空间的利用现状。评估方法:查阅建筑总平面图、 建筑竣工图纸等,现场检查

21、 。3.2.4 既有建筑围护结构性能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1 外墙构造形式 、 传热系数及热工缺陷;2 屋面构造形式及传热系数;3 外窗 、 透光幕墙 、 屋顶透光部分传热 系数 、 太 阳得热 系数/遮阳系数及气密性;4 地下室 、 外墙 、 室内、 屋面防水安全性及可靠性 。评估方法:查阅建筑竣工图纸,外窗 、 透光幕墙 、 屋顶透光部分物理性能和热工性能检测报告,地下室 、 外墙 、 厕浴 间地坪 、 楼板 、屋顶渗漏检测报告等,现场检查。3.2.5 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可行性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1 建筑使用者改造意愿调研;2 加装 电梯对建筑结构、 消防、 日照 、 楼 间距 、 外部使

22、用空间等的影响;3 既有建筑场地的供电资源条件 。评估方法:查阅建筑 、 结构竣工 图纸;软件模拟加装 电梯后对建筑 日照环境的影响;现场建筑结构检测,并评价加装 电梯对结构的影响程度;查阅供电情况报告。 结构与材料3.2.6 既有建筑安全性鉴定应包括下列 内容:l 地基基础的检测鉴定;52 结构构件和非结构构件的完损状况 、 结构构件之间的连接构造及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构造可靠性检测;3 结构构件材料力学性能检测及主体结构和构件的变形检测;4 根据既有建筑结构的现状和改造 目的及后续使用年限,依据相关标准,综合评估结构的安全性 。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 竣工 图纸 、 使用

23、情况和修缮资料,现场检测,分析验算评估,出具安全性鉴定报告 。3.2.7 既有建筑结构耐久性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既有建筑物所处工作环境;2 结构构件材料的耐久性检测 。评估方法:查阅工程地质勘查报告 、 竣工 图纸和资料q 环境调查记录、 修缮改造资料 、 结构构件表面覆盖 的材料等,必要时对结构耐久性能进行现场检测 。3.2.8 既有建筑材料性能的评估宜包括下列 内容:1 力学性能;2 耐久性;3 回收利用价值。评估方法:查阅设计文件 、 材料性能检测报告;现场检测建筑材料可回收利用性,测算建筑材料节能环保价值 。暖 通 空 调3.2.9 既有建筑供暖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供暖

24、系统基本信息,包括热源设各 、 输配系统及末端 系统的形式,系统与设各使用年限及现状 、 管道使用状况 、 设备能效 、 分户热计量系统及能源计量装置设置情况 、 自控系统配置及运行情况 、 节能调节控制策略等;2 供暖系统运行现状,包括系统供热量 、 蒸汽耗量,热源设备运行效率,系统补水率 、 热水循环水泵耗 电输热 比、 管网水力失调度,管道保温性能等;63 供暖系统能源消耗量,包括燃煤 、 燃气 、 燃油耗量 、 耗 电量和水量等 。评估方法:查阅集 中供暖系统竣工 图纸 、 设备材料表 、 设备产品合格证,能源审计报告 、 系统运行记录、 水力平衡测试报告 、 能耗记录、 能耗管理系统

25、统计数据等,现场检查 。3.2。IO 既有建筑通风空调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l 通风空调系统基本信息,包括冷热源系统 、 输配系统及末端系统的形式 、 通风系统 的形式 、 系统使用年限及运行现状 、 管道使用状况 、 设各能效 、 自控系统配置及运行情况 、 调节控制策略,以及不同空调区域业态 、 每 日空调运行时段及时长等;2 通风空调系统运行状况,包括空调 系统能效 比、 空调末端能效 比,冷热源供 回水温度 、 供水量 、 运行效率,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 、 冷热水系统输送能效 比,冷却水系统冷却效果,末端设备 的送风量和送风参数,通风系统的送/排风量等;3 节能运行措施,包括系统节

26、能运行策略 、 能量 回收装置设置 、 管道保温性能 、 分项计量设置 、 能耗管理系统设置等;4 通风空调系统能源耗量,包括建筑总用 电量,冷热源设备用电量 、 输送设备用电量 、 末端设各用电量,燃料消耗量等。评估方法:查阋通风空调系统竣工图纸 、 分项计量竣工 图纸 、设备材料表 、 设备产品合格证,系统运行记录、 能源审计报告 、 节能运行管理文件 、 能耗管理 系统技术文件 、 能源管理 系统统计 数据等,现场检测 。3.2。 既有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的评估宜包括下列 内容:1 太 阳能热水系统的系统类型、 集热器类型 、 集热器总面积 、太阳能保证率 、 贮水箱容积 、 辅助热源

27、类型及容量等,太阳能热水系统的集热系统效率 、 贮水箱热损因数 、 供热水水温 、 水压及水质等;2 太 阳能光伏系统类型,主要设备 、 部件的设置和技术参数,电能计量装置 的设置情况等;73 地源热泵系统的系统类型 、 热泵机组性能参数 、 地源换热器形式及数量等,地源热泵系统地源侧 、 机组用户侧进 出水温 、 水流量,系统及机组运行能效等;4 其他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的类型 、 性能参数及运行参数。评估方法:查阅可再生能源利用系统竣工图纸 、 设备材料表 、设各产品合格证 、 系统运行记录等,现场检测。3.2.12 既有建筑 内热湿环境与空气品质 的评估应包括下列 内容:1 室内热湿环境,

28、包括室内空气温度 、 室内空气相对湿度 、 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 、 建筑室内通风状况 、 住户室内热湿环境的主观感受等;2 室内空气品质 。评估方法:以现场检测为主,辅助进行用户问卷调研 。给 水 排 水3.2.13 既有建筑给水排水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 内容:1 供水系统设置和运行合理性,包括供水方式 、 供水 系统分区、 供水管网水质 、 末端用水压力 、 是否充分利用市政水压等;2 供水系统水质检测;3 管道使用年限和运行使用情况 、 供水管 网管材 、 管件及管网漏损情况;4 用水计量装置设置情况和建筑用水量,包括是否按供水用途 、 管理单元或付费单元设置用水计量装置,用水计量装置的

29、读数准确性,建筑总用水量及不同用途用水量;5 热水系统设置合理性,包括系统循环和管道保温情况 、 配水点出水温度达到45C的时间、 是否有保证用水点处冷/热水供水压力平衡的措施 、 热水锅炉形式和能效等级;6 排水系统的设置合理性和使用现状,包括雨污水是否分流排放 、 排水管是否出现堵塞渗漏现象 、 污水排放水质是否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等;87 给水排水系统隔声减振措施的设置合理性,包括设备是否存在噪声振动干扰 、 给水排水管道水流声是否存在对噪声敏感房间的干扰等。评估方法:查阅给水排水系统竣工图纸 、 设备材料表 、 产 品说明书 、 产品合格证,水平衡测试报告 、 污水水质检测报告等,进行二次

30、供水设施进出水水质检测 、 末端用水水质 、 压力随机抽样检测,进行水压试验,现场检查 。3.2.14 既有建筑用水器具与设备的评估宜包括下列 内容:1 各类卫生器具 的使用 年限、 完好程度 、数量 、 用水效率 等级 、 节水器具使用 比例等;2 循环或加压水泵使用年限、 额定参数 、 运行效率及能耗;3 绿化灌溉方式 、 绿化灌溉设备及运行情况 、 绿化灌溉 自动控制系统及用水量;4 空调冷却水补水量 、 冷却塔蒸发耗水量 、 冷却水水质 。评估方法:查阅给水排水 、 暖通 、 景观竣工图纸,给水排水设各表 、 产品说明书或节能性能检测报告,绿化灌溉用水计量装置计量数据 、 绿化灌溉及冷

31、却水系统运行记录、 冷却水系统用水量计量报告 、 冷却水水质检测报告等,现场检查 。3.2.15 既有建筑非传统水源利用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非传统水源利用,包话是否采用非传统水源,非传统水源用途 、 利用率 、 水处理工艺 、 出水水质等;2 景观水体补水水源 、 补水量 、 处理工艺 、 水质等。评估方法:查阅给水排水 、 景观竣工图纸,非传统水源 当地相关主管部门许可证明、 用水计量记录和统计报告 、 水质检测报告,景观水补水计量记 录和统计报告 、 景观水水质检测报告,现场检查。 电 气3.2.16 既有建筑供配电系统的评估应包括下列内容:I 供配电系统的电压等级及配电方式;92

32、变压器台数、 装机容量及功率;3 主要设备的选型及运行情况;4 电能计量方式 、 计量表设置 以及电能数据采集 、 计量和存储现状;5 电能质量,主要包括电压偏差 、 三相电压不平衡度 、 功率因数 、 谐波电压及谐波电流等;6 自备电源设置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情况。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 、 主要产品型式检验报告 、 电能计量表运行数据,现场检测 。3.2.17 既有建筑照明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1 照明种类及照明方式;2 光源 、 灯具及辅件的类型、 效率或效能;3 照明数量及质量,主要包括照度 、 均匀度,核查显色指数、色温和眩光;4 照明控制方式;5 照明功率密度。评估方法:查阅电

33、气竣工 图纸 、 产 品说 明书、 自控装置产品型式检验报告,能源审计报告 、 照明质量检测报告 、 照明功率密度值检测报告 、 运行能耗数据等,现场检测 。3.2.18 既有建筑能耗管理系统及智能化系统的评估宜包括下列内容: 1 能耗监测管理系统的功能和能耗计量装置设置的合理性;2 智能化系统的配置情况;3 电梯智能化控制措施,即是否采用电梯群控 、 扶梯感应启停及变频等 自动控制措施;4 大功率机电设备控制措施 。评估方法:查阅电气竣工图纸 、 智能化系统专项深化设计竣工图纸 、 电梯系统专项深化设计竣工图纸,能源审计报告 、 运行能耗数据,现场检查 。 10 3.3改造 策 划3.3.1

3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应包括评估结果分析 、 项 目定位与分项 目标分析 、 技术方案确定 、 静态投资 回收期分析 、 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分析 、 实施策略、 风险控制方案等,项目定位应综合考虑项 目规划 、 评估结果 、 功能需求 、 经济投资等确定。3.3.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宜根据现行国家标准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评价标准GB/T51141,结合项 目实际情况 、 使用需求定位等确定分项 目标 、 技术方案及落实措施,选择的技术路线 、 技术措施 、 设施设备及材料应相互匹配。3.3.3 绿色改造技术方案应优先考虑下列内容:1 涉及安全性 、 健康性、 功能性的内容;2 涉及淘汰设备 、

35、禁限材料的内容;3 涉及被动式节能技术应用的内容。3.3。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策划方案应充分利用现有设各或系统的应用潜力,并应在现有设各或系统不适宜继续使用时,再进行局部或整体改造更换 。3.4 改造后评估3.4.1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工程竣工验收之后,应进行改造后评估,并出具后评估报告,综合评价技术措施效果及经济性 。3.4.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后评估 的方法宜为资料审查 、 现场查勘 、 性能检测以及模拟计算等。3.4.3 对于实施绿色改造的项 目,宜对改造部位或改造措施进行单项或综合评价,进而判定改造部位或改造措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 。4 规划与建筑4.1一般 规 定4.1.1 既有建筑绿色

36、改造场地应安全,无洪涝 、 滑坡 、 泥石流等 自然灾害的威胁,无危险化学品等污染源 、 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超标 电磁辐射 、 污染土壤等有害有毒物质的危害,当无法满足时应进行相应的治理 。4.1.2 进行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场地 内不应有排放污染超标 的污染源,当无法排除超标的污染源时,应采用相应治理措施 。4.1.3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满足国家现行有关 日照标准的相关要求,且不应降低周边建筑的 日照标准。4.1.4 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 区内的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历史文化保护的规定 。4.2场地 设 计4.2.1 场地交通设计宜通过统筹规划,使场地 内车行 、 人行路线

37、清晰合理,使用方便,满足交通和消防需求,宜采取改造路网、 调整路宽 、 增设人行道 、 修整路面、 调整出人 口等措施,有条仵的可设置自行车专用道 。4.2.2 场地 内的停车场地和停车设施应布置合理 、 方便快捷 、 设施完备,宜采取下列措施:1 自行车停车位宜设置遮阳、 防雨设施;2 机动车宜采用立体停车 、 停车楼 、 地下停车库 、 子母车位等节约用地的方式;3 宜采用错时停车方式对外开放;4 应在场地内设置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鼓励新能源汽车的12使用;5 宜设置停车库(场)智能管理系统。4.2.3 既有住宅小 区进行绿色改造时,应设置室外运动场地 、 儿童活动场地 、休闲交流空间,配

38、置健身器材 、 儿童娱乐设施 、 休息座椅等 。4.2.4 既有建筑场地内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的,应进行无障碍设施改造,场地 内人行道 、 绿地 、 停车场 、 建筑出人 口改造后应满足现行国家标准 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的要求 。4.2.5 既有建筑场地内的绿化景观改造,应采取下列措施:1 应保护和修复场地 内的原有植被;2 应合理增加绿地面积和植物种类;3 应采用乔、 灌 、 草结合的复层绿化;4 小面积绿地宜整合成集 中公共绿地;5 宜设置屋顶绿化和垂直绿化;6 如场地有风环境问题,宜采取微地形 、 种植乔木 、 设置构筑物等措施改善建筑室外风环境。4.2.6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应采

39、取下列雨水利用措施:1 进行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改造,宜利用下 凹式绿地 、 雨水花园、 树池 、 雨水塘 、 景观水体调蓄雨水;2 宜将硬质铺装地面改造成透水铺装;3 应优化场地竖 向设计,让道路 、 广场 、 屋面的雨水以重力流方式进人绿地 、 雨水花园等地面生态设施 。4.2.7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设有景观水体的项 目,应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采取下列措施:1 应根据降雨量 、 汇水面积 、 场地竖 向等场地条件,合理设计进人水体的雨水径流途径 、 径流量,确定水体 的位置 、 规模 、 水位等,雨水应以重力流形式进人水体;2 宜利用绿地 、 前置塘 、 人工湿地等地面生态设施,削

40、减径流污染; 13 3 宜利用水生动 、 植物净化水体 。4.3建筑 设 计4.3.1 在建筑功能改造提升时,应改善原有建筑的功能和空间,减少拆 、 改,优化建筑的功能布局,保证建筑内部交通流线顺畅,互不干扰,提高空问利用率 。4.3.2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合理利用地下空间,宜采用下列措施:I 对于有地下 空间的建筑,宜改善原有地下 空 间的天然采光 、 自然通风效果,提高地下空间的使用效率和环境质量;2 对于无地下空间的建筑,宜根据建设条件,合理增建地下空间。4.3.3 公共建筑室 内功能空间改造,应采用轻质 、 可拆卸或可循环利用的工业化预制和加工的隔断(墙),实 现建筑空间灵活分隔和转换

41、,且室内装饰装修与土建改造一体化设计 。4.3.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为改善和提升原有建筑使用的便捷性 、 舒适性,应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加装 电梯,并完善室内无障碍交通和设施,且应与室外场地的无障碍交通联通 。4.3.5 在建筑外立面改造时,应注重建筑形式与周边建筑风格相协调,不宜增加无实际功能的纯装饰性构件。4.3.6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时,对于建筑物出现渗漏 、 防水材料服役期超过或接近使用年限的建筑,应重新进行防水设防处理,防水层的设置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4.4围护 结 构4.4.1 在进行围护结构墙体改造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围护结构的节能改造应综合考虑防火 、

42、安全 、 防水等因素;2 对于严寒和寒冷地 区围护结构节能改造应优先采取外保温系统;143 夏热冬冷地 区应根据建筑的使用功能和围护结构现有条件选用适宜的保温 、 隔热措施;4 夏热冬暖地 区宜采取反射隔热涂料 、 浅色饰面、 遮 阳等隔热技术措施 。4.4.2 外幕墙的构造缝 、 沉降缝 以及幕墙周边与墙体接缝处等热桥部位,应进行保温隔热处理。4.4.3 玻璃幕墙和玻璃采光顶的改造应提高玻璃及框架龙骨等保温 、 隔热性能,外门窗改造应综合考虑安全 、 采光 、 视野 、 隔声 、 遮阳、 通风 、 气密性 、 水密性和热工性能要求,选用符合相应标准和功能要求的节能门窗,门窗框与墙之间应设置保

43、温密封构造 。4.4.4 对严寒和寒冷地 区,在建筑人 口处应设置 门斗或挡风 门廊,居住建筑宜设置保温 门,公共建筑宜设置挡风防渗透 自控 门;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 区公共建筑人 口处宜设置 自控 门或空气幕 、 外遮阳等保温 、 隔热措施。4.4.5 屋面改造应满足下列要求:1 屋面改造应满足保温隔热 、 防水及结构安全性,平屋面宜改造成坡屋面;2 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宜采用涂刷反射隔热涂料 、 设置有保温隔热基层的通风架空屋面 、 种植屋面等措施 。4.4.6 建筑遮 阳设计应综合考虑遮 阳装置对建筑立面效果 、 通风 、 采光 、 抗风和耐久性能的影响,选择适宜的遮阳形式,宜采用活动

44、外遮 阳措施 。4.5建筑 环 境4.5.1 环境 噪 声 应 满 足 现行 国家标 准 声 环 境 质 量标 准GB3096的规定,当无法满足环境噪声要求时应采取隔声降噪措施 。4.5.2 既有建筑居住 区或建筑群环境进行绿色改造时,应采取适宜的措施降低建筑室外环境的热岛效应 。4.5.3 建筑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允许噪声级 、 围护结构的空气声 15 隔声性能及楼板 的撞击声隔声性能应满足现行 国家标准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标准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 。宜采用下列隔声降噪措施:1 建筑的顶棚 、 楼面 、 墙面和门窗宜采取吸声和隔声措施;2 楼板隔声性能不满足时,宜采取弹性面层 、 弹性垫层

45、 、 隔声吊顶等措施;3 屋面板为轻型屋盖时,应采取降低屋面板隔绝雨点噪声的措施;4 对建筑内通风空调设各 、 末端风口的噪声与振动的房间进行隔声处理,室内的设备和管道应进行减振和隔振处理;5 对毗邻电梯井道的功能房间(住宅居住空间、 医院病房 、 教室 、 办公室 、 旅馆客房等)应采取内墙隔声措施 。4.5.4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充分利用天然采光,对天然采光不足的建筑空间,应采取相关技术措施增加天然采光,同时应考虑建筑外窗的视野效果 。4.5.5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减少光污染,并避免产生新 的光污染 。4.5.6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满足建筑的 自然通风的要求,室内无法形成流畅的通风路径时,

46、宜设 置辅助通风装置 以加强建筑 的 自然通风性能 。 16 5 结构与材料5.1一般 规 定5.1.1 既有建筑绿色改造,应确保建筑主体结构 、 非结构构件及连接安全 、 可靠 。5.1.2 抗震加固方案应根据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确定。5.2结构 设 计5.2.1 对于鉴定不符合要求 的女儿墙 、 门脸 、 出屋顶烟囱等易倒塌伤人的非结构构件,应予 以拆除或降低其高度,必要时应加 固。对作为建筑遗迹进行保 留展示 的非结构构件,应采取保证安全 的专门措施 。5.2.2 既有建筑改造应根据新的建筑功能确定建筑安全等级 、 建筑抗震设 防类别,抗震加 固时应根据建筑的后续使用年限采用相应的标准

47、、 验算方法和构造措施 。5.2.3 结构改造设计时,应充分利用原有结构构件,避免不必要的拆除或更换,原结构构件的利用率不应小于70%。保 留利用原有结构构件和新增结构构件应满足下列要求:1 对于保 留利用的结构构件,应有确保安全的针对性措施;2 新增构件与原有构件之间需要连接时,应采取合理可靠的连接方式;3 新增抗震墙 、 柱等竖向构件应有明确 、 可靠的传力途径 。5.2.4 抗震加 固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1 对鉴定结果经综合分析后,应对结构加固方案进行优化设计,宜采用具有 良好减震性能且其部件损伤后易于更换的隔震 、 消能等结构控制技术;172 应对新增结构材料进行比选设计;3 新增结构

48、构件应进行截面优化设计。5.2.5 结构加固宜采用模板使用少、 体积增加小的加固技术。新增结构构件宜采用节材效果明显 、 工业化生产水平高、 便于更换的构件。5.2.6 增层改造时应根据原结构形式通过方案比选确定增层方式。5.2.7 对单层排架结构的改造,应着重解决原有结构体系纵向抗震能力、 室内增层与原结构的关系等问题,并采取下列针对性措施以满足抗震要求:1 改造中宜保留原单层厂房的柱间支撑和屋面支撑系统,确需改变时应采取有针对性的加固措施;2 室内增层时宜采用内嵌钢结构框架的方案,并与原结构脱开设计,合理避让原排架柱牛腿及基础。新增楼板与原厂房柱应设抗震缝分隔开。5.2.8 对多层框架结构

49、的改造,针对原框架柱轴压比超限、 框架梁、 柱配筋不满足要求、 层间位移角超限、 节点连接等问题,应采取下列措施以满足抗震要求:1 加强结构整体性,可根据建筑布置采取适当增设剪力墙或翼墙,或增大柱截面、 增设支撑等措施;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构件的连接,如新增钢梁采取有效措施与原框架柱、 柱边外包角钢连接,使得节点为刚性节点;2 柱轴压比超限时,可采取增大截面或外包型钢加固;3 新增楼面可采用钢梁组合楼盖,以减小结构 自重;4 对于单向框架,可通过新增次方 向框架梁或进行节点加固,将原单向框架改为双向框架,也可通过增设消能减震装置减小次框架方向的地震作用。5.2.9 单跨框架不满足抗震鉴定要求时,

50、宜采取下列针对性措施改为多跨框架或改为框架一抗震墙受力体系:181 沿单跨框架的方 向新增钢筋混凝土框架柱;2 新增抗震墙(支撑)、翼墙 、 抗震支撑等抗侧力构件;3 增加耗能支撑等减震措施 。5.2.10 砌体结构改造,当结构整体性不满足鉴定要求时,可采用外加圈梁 、 构造柱等方法进行加固;当构件的支撑长度不满足要求或连接不牢固时,可增设支托或采取加强连接的措施 。5.2。11 公共建筑屋面结构改造设置采光天窗时,宜采用钢结构 、铝合金结构或张拉结构等轻质结构体系。5.2.12 对地基基础承载力进行计算时,应考虑地基长期压密 的影响,充分发挥原有地基承载能力,减少地基基础 的加 固工程量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标准 > 行业标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