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自由态二维碳原子晶体—单层石墨烯.pdf

上传人:宜品文库 文档编号:7634022 上传时间:2022-09-18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64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由态二维碳原子晶体—单层石墨烯.pdf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由态二维碳原子晶体—单层石墨烯.pdf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由态二维碳原子晶体—单层石墨烯.pdf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由态二维碳原子晶体—单层石墨烯.pdf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由态二维碳原子晶体—单层石墨烯.pdf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收稿日期:2 0 0 8 - 0 4 - 0 2 ; 修回日期:2 0 0 8 - 0 5 - 2 8基金项目: 教育部 “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资助项目 ( - 0 7 - 0 6 7) 天津市 “应用基础 及 前 沿 技 术 研 究 计 划 ”资 助 项 目(0 7 5 2 0 0 )和天津大学 “9 8 5 ”二期 “杰出人才 ”引进项目作者简介:杨全红 (1 9 7 2 - ) 男 山西孝义人 博士、教授、博导 研究方向:新型碳质材料和纳米材料 - : 文章编号:1 0 0 7 - 8 8 2 7(2 0 0 8 )0 2 - 0 0 9 7 - 0 7自由态二维碳原子晶体单层石墨

2、烯杨全红1 吕伟1 杨永岗2 王茂章2(1 天津大学 化工学院 天津 3 0 0 0 7 2 ; 2 中国科学院炭材料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山西 太原 0 3 0 0 0 1 )摘要:石墨烯是近年发现的二维碳原子晶体 是目前碳质材料和凝聚态物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石墨烯是构筑零维富勒烯、一维碳纳米管、三维体相石墨等 2杂化碳的基本结构单元 具有更多奇特的性质。 通过简要介绍石墨烯的发现历史及分子结构 重点评述了石墨烯奇特的性质 (特别是电学性质 )和潜在的应用领域。关键词:石墨烯; 二维晶体; 层状材料; 电子性质中图分类号: 1 2 7 1文献标识码: 1 前言碳元素广

3、泛存在于自然界 其独特的物性和多样的形态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而逐渐被发现。 碳元素有很多种同素异形体 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 2杂化的石墨和 3杂化的金刚石。 1 9 8 5年富勒烯( )的发现1和 1 9 9 1年碳纳米管 ( )的发现2 扩大了碳的同素异形体的范畴 也使人们对碳元素的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富勒烯和碳纳米管所引发的纳米科技对人类认知、社会发展的贡献难以言喻。 2 0 0 4年另一种具有理想二维结构和奇特电子性质的碳的同素异形体 单层石墨烯 ( )被成功制备3 开始引发新一波碳质材料研究热潮。2 首创的真正二维晶体自然界不存在自由状态的石墨烯片 在一般的自由状态下 它会卷曲成富勒烯

4、、碳纳米管或堆叠成体相石墨。 自石墨的层状结构被确定以后 近2 0多年来 零维的富勒烯 一维的碳纳米管 (特别是单壁碳纳米管 )的相继发现促使科学家们考虑:二维的理想石墨烯片层能自由存在吗?一般地说 随着物质厚度的减小 汽化温度也急剧减小 当厚度只有几十个分子层的时候 会变得不稳定。 同时根据 - - 的理论 长的波长起伏也会使长程有序的二维晶体受到破坏。 因此过去科学家们一直认为严格的二维晶体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 而且不可能存在4。1 9 8 8 年 日本东北大学京谷隆教授等在用蒙脱土做模板制备高度定向石墨的过程中 以丙烯腈为碳源 在蒙脱土二维层间得到了石墨烯片层 不过这种片层在脱除模板后不能

5、单独存在 很快会形成高度取向的体相石墨5。 2 0 0 4年 等第一次用机械剥离法 ( )获得单层和2 层 3 层石墨烯片层6(图1 ) 而且可在外界环境中稳定地存在。 2 0 0 7年 等人报道单层石墨烯片层可以在真空中或空气中自由地附着在微型金支架 上这 些 片 层 只 有 一 个 碳 原 子 层 厚 度( 0 3 5 ) 这一厚度仅为头发的 2 0万分之一 但是它们却表现出长程的晶序。 研究也表明 这些悬浮的石墨烯片层 (图 2)并不完全平整 它们表现出物质微观状态下固有的粗糙性 表面会出现几度的起伏。 可能正是这些三维褶皱巧妙地促使二维晶体结构稳定存在7。 换言之 将二维膜放入三维空间

6、会有一种产生褶皱的趋势 二维结构可以存在但是会产生一定的起伏。 等通过模拟发现 由于热起伏 褶皱会自发地产生而且能达到的最大厚度为0 8 这与实验中的发现相一致。 这种不同寻常的现象可能是由于碳键的多样性导致的8。 石墨烯片层上存在大量的悬键使得它处于动力学不稳定的状态 可能正是这样一种褶皱的存在 在石墨烯边缘的悬键可与其他的碳原子相结合使其总体的能量得以降低。不过 对于褶皱的形成也有不同的观点。第 2 3卷第 2期2 0 0 8年 6月新型炭材料 2 3 2 2 0 0 8图 1 石墨烯片层的 图片6 1 6图 2 悬浮的石墨烯片层7 2 7 等人首次利用 展示了基于石墨烯制作的电子元件的原

7、子结构和纳米级上的微观形貌 (例如附着在绝缘的二氧化硅基质上的石墨烯片层 )。原子级分辨率的 图片 (图 3)显示石墨烯的存在形态受二氧化硅衬底形态制约 部分石墨烯片层与二氧化硅衬底作用产生褶皱 换言之 石墨烯并未自发地产生褶皱。 基于这一点 科学家们正在考虑利用控制衬底材料的形态来控制石墨烯的褶皱 研究褶皱对电子传导的影响9。自由态的石墨烯在室温下于真空或空气中可稳定存在 这一成功震惊了科学界 从而推翻了历来被公认的 “完美二维晶体结构无法在非绝对零度下稳定存在 ”的这一论述。 在相同条件下 其他任何己知材料都会氧化或分解 甚至在相当于其单层厚度十倍时就变得不稳定。 自由态的石墨烯是目前世界

8、上人工制得的最薄物质 也是第一个真正的二维富勒烯。图 3 硅表面的石墨烯片层9 3 93 碳质材料的基本结构单元完美的石墨烯具有理想的二维晶体结构 它由六边形晶格组成 可以看作是一层被剥离的石墨片层 (图4 ) 每个碳原子通过很强的 键与其他三个碳原子相连接 这些很强的 - 键致使石墨烯片层具有优异的结构刚性。 碳原子有四个价电子 这样每个碳原子都贡献一个未成键的 电子 这些 电子与平面成垂直的方向可形成 轨道 电子可在晶体中自由移动 赋予石墨烯良好的导电性。图 4 石墨烯的结构4 4 4如图5 所示4 石墨烯的碳基二维晶体是形成 2杂化碳质材料的基元。 如果石墨烯的晶格中存在五元环的晶格 就

9、会使得石墨烯片层翘曲 当有1 2个以上五元环晶格存在时就会形成富勒烯 同样 碳纳米管也可以看作是卷成圆筒状的石墨烯。利用模板法制备的、具有规则孔结构的碳也可以看作是大量扭曲的石墨烯片层构筑而成的三维结构1 0。 石墨烯六角网面之间通过 电子相互作用9 8 新型炭材料第 2 3卷形成三维体相石墨 故石墨具有层状结构 并且呈各向异性1 1。 富勒烯的代表分子 6 0由 2 0个六边形和1 2 个五边形组成 其化学键构型既不像石墨那样完全 2杂化 也不像金刚石那样 3杂化 而是每个碳原子与周围的三个碳原子以 2 2 8形成 键和 0 0 9形成 键 在球内外表面分布着 电子云 因而具有芳香性1 2。

10、 单壁碳纳米管可看成是由一层片状的石墨烯卷曲成柱状 两端由半球形的富勒烯分子封口 也可看作是一个拉长的富勒烯分子。 碳纳米管中碳原子的四个价电子形成共价键 每个碳原子贡献一个电子形成金属键性质的离子键。 虽然在一些较大弯曲的地方存在一些 3杂化 但其中的电子还是以 2杂化方式为主。图 5 石墨烯: 2杂化碳结构的基本结构单元4 5 : 2 4对于富勒烯来说 碳原子数在大于 3 0小于1 0 0 0 时形成的层面都有悬键 在形成笼状碳分子的时候可以消除具有高能量的悬键 从而降低了系统的总能量 因此封闭的球壳比石墨结构更加稳定。碳纳米管是处于一种动力学稳定而热力学不稳定的状态 石墨烯的高度弯曲增加

11、了碳原子的总能量 但比单片石墨边缘悬键具有的能量低1 3。 这种较低的能量使得碳纳米管能稳定的存在 而不易与空气中的其他分子形成价键。 石墨中碳原子的价电子都与其他碳原子成键 故处于一种热力学和动力学的稳定状态 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总之 石墨烯是众多碳质材料的基元 如果对石墨烯有更深入的了解 就有可能依照人们的意愿来定向制备某种需要的碳质材料。4 单层石墨烯的制备近年来很多学者都在致力于探索单层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特别是制备较大量具有稳定结构石墨烯的途径 以便系统地研究这种新型材料的物化性质和可能的应用。 但到目前为止 石墨烯的制备依然没有得到根本性的突破 制备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机械剥离法、加热

12、 法和模板法。4 1 机械剥离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机械力从新鲜石墨晶体的表面剥离石墨烯片层。 典型的制备方法是:用另外一种材料与膨化或者引入缺陷的热解石墨进行摩擦 体相石墨的表面会产生絮片状的晶体 在这些絮片状的晶体中往往含有单层的石墨烯。 运用这一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首次制备出 并第一次确认其独立存在。 运用这种方法 目前获得的石墨烯尺度可以达到1 0 0 左右6。除了上述方法外 学者们也成功运用其他手段利用机械力使单层石墨烯片层从体相石墨中分离出来。 等人将天然石墨絮片在二氯苯溶液中超声处理约5 然后取一滴溶液滴在表面附着厚度为2 0 0 的氧化膜的硅晶片上。 最后 用异丙醇洗涤硅晶片 并在氮气

13、中晾干 这样分散得到的石墨片层的厚度范围在几百纳米到几纳米之间 可以看到由单层石墨烯片层形成的几纳米厚的膜1 4。 另外从高定向热解石墨中萃取的石墨样品在用 测试时 通过微调法向力和悬臂的扫描速度 可以将基底上的石墨样品的厚度切割到1 0 1 0 0 范围内 从中也可以得到单层的石墨烯1 5。4 2 加热 法1 6 1 7该法是通过加热单晶 6 - 脱除 在单晶( 0 0 0 1 )面上分解出石墨烯片层。 具体过程是:将经氧气或氢气刻蚀处理得到的样品在高真空下通过电子轰击加热 除去氧化物。 用俄歇电子能谱确定表面的氧化物完全被移除后 将样品加热使之温度升高至1 2 5 0 1 4 5 0 后恒

14、温 1 2 0 从而形成极薄的石墨层 层的厚度主要由加热温度决定。经过几年的探索 等人已经能可控地制备出单层1 7或是多层石墨烯1 6。 据 编辑的按语预测 这种方法很可能是未来大量制备石墨烯的主要方法之一1 8。4 3 模板法另一种很有潜力的制备方法就是模板法。 1 9 8 8年京谷隆等利用模板法在蒙脱土的层间形成了石墨烯片层 一旦脱除模板 这些片层就会自组装形成体相石墨5。 一些研究小组正在探索如何利用二维模板的孔隙制备可自由存在的单层石墨烯片层 但9 9 第 2期杨全红 等:自由态二维碳原子晶体单层石墨烯至今尚无令人满意的结果报道。上述方法得到的石墨烯片层大多是单层和多层石墨烯的混合物

15、科学家们正在探索大量制备、分离单层石墨烯片层的方法。 目前科学家们倾向于运用 的热处理大量制备石墨烯片层 正在解决其中的一些技术问题。 另外 石墨烯氧化物的可控制备也被认为可能是实现石墨烯大量制备的重要途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将在另外一篇文章中介绍。5 奇特的物理性质石墨烯表现出很多奇特的电学性质3 6 一些先驱性的文章发表之后 单层或者几层石墨烯的电子传导研究成为凝聚态物理研究的热点。图 6所示为石墨烯的能带结构和布里渊区 价带和导带在费米能级的六个顶点上相交 从这个意义上说 石墨烯是一种没有能隙的物质 显示金属性1 9。 前已提及 在单层石墨烯中 每个碳原子都贡献出一个未成键的电子 这些电

16、子可以在晶体中自由移动 赋予石墨烯非常好的导电性。 石墨烯中电子的典型传导速率为 8 1 05 这虽然比光速慢很多 但是却比一般半导体中的电子传导速度大得多2 0。 石墨烯特有的能带结构使空穴和电子相互分离 导致了新的电子传导现象的产生 例如不规则量子霍尔效应4 2 1 2 2。 石墨烯的室温霍尔效应使原有的温度范围扩大了1 0 倍 表明其独特的载流子特性和优异的电学质量。图 6 石墨烯的能带结构和布里渊区1 9 6 1 9绝热波恩- 奥本海默近似 ( )是早期量子力学中用来描述电子与原子核相互作用的标准假设。 的基本假设是:在绝热情况下 原子核发生运动时电子能自动调整以适应核分布的变化。 当

17、基态和激发态的能隙大于原子核运动的能量时 能很好地适用于这种情况。 石墨烯是一种没有能隙的半导体 这种近似不适用于石墨烯。 换言之 石墨烯是一种不遵守波恩- 奥本海默近似的典型例子2 1。在低温下 所有具有一定电阻率的物质都不可避免的表现出量子干涉磁阻 最后导致金属向绝缘体转化。 这种现象被认为是普遍的 但在石墨烯中不具有这种现象4。 这种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在0和零电荷密度的情况下具有特定的导电率 用 和 方程分析这种奇特的现象表明这种稳定的导电率是二维结构中迪拉克手性费米子的特有性质2 3。 在低温零磁场的情况 石墨烯的导电率存在一个最小值 这个值接近 4 2 ( 为电子电荷 为 常数

18、 )。电子在石墨烯中传输的阻力很小 在亚微米距离移动时没有散射 具有很好的电子传输性质。 等人研究了在微米数量级下单层石墨烯中电子的自旋传导和拉莫尔旋进 并清楚地观察到两极的自旋信号 而且在 4 2 7 7 和室温下 自旋信号没有很大变化。 计算表明在室温下自旋驰豫的长度在1 5 和2 之间 基本上不依赖于电流密度2 4。 这个性质使石墨烯有可能用于高频晶体管 (高至 )。在凝聚态物理领域 薛定谔方程可以描述几乎所有材料的电子性质; 但石墨烯是个例外 其电子性质用量子力学的迪拉克方程来描述比薛定谔方程更好2 5。 在石墨烯中形成的无质量狄拉克- 费米子( ) 是一种准粒子 具有类似于光子的特性

19、 因此可用于相对论量子力学的研究。双层的石墨烯表现出了同样特别的量子电动力学性质。 双层的石墨烯是唯一已知的电子能带结构随着电场效应显著改变的物质 而且可以连续地从0 改变到 0 3 4。 在分析石墨烯的量子电动力学性质的时候 必须引入一个新的参量 手性。手性说明了石墨烯中的 电子和- 空穴是杂乱地连接在一起的 这是因为它们都起源于同一个子晶格。 另外在石墨烯中的自旋效应大部分是由伪自旋引起的。 手性和伪自旋对于理解石墨烯中的电子过程很重要 因为这两个参量的存在使很多现象得以解释4。6 潜在的应用领域6 1 良好的物理实验平台这是石墨烯吸引科学家注意力的主要原因之1 0 0 新型炭材料第 2

20、3卷一。 石墨烯独特的电子结构为粒子物理中不易观察到的相对论量子电动力学效应的验证提供了更为方便的手段。 例如 对爱因斯坦相对论的验证往往需要昂贵的实验设备或通过遥远的星系来完成 石墨烯的出现使相关研究变得简单、方便。 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的量子电动力学使人类清楚地了解从粒子到宇宙产生的各种现象。 半导体中电子的能量和动量之间具有二次方关系 但在石墨烯中 这一关系却是线性的。 石墨烯更多的新特性正引起凝聚态物理学界的极大关注。6 2 纳米电子器件 高频晶体管石墨烯具有很好的导电性 其廉价大规模生产可能会极大地促进石墨烯在高传导率集成电路方面的研究。 石墨烯很有可能成为组建纳米电子器件的最佳材料 可

21、能是下一代电子器件的替代品 用它制成的器件可以更小 消耗的能量更低 电子传输速度却更快3。 由于其高的电子传输速度和优异的电子传输特性 (无散射 ) 石墨烯可以制作高频晶体管 (高至 )1 8。虽然石墨烯有着很诱人的性质 但是如前所述由于其电子能谱没有能隙 很难用普通的方法组建晶体管 不能像传统的晶体管那样通过改变电压来控制其开关。 为了克服组建石墨烯晶体管器件的这一主要障碍 首要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石墨烯中引入能隙。 目前的研究进展表明 可通过超晶格效应来引入能隙 也可以在组建晶体管器件的时候 利用外加电场等方法来控制石墨烯器件的电导性质从而为制备石墨烯晶体管扫除障碍。 等发现在碳化硅基质上外

22、延生长的石墨烯具有约2 9 的能隙 但随着样品厚度的增加能隙也随之减少 当石墨烯增至四层时 减少至零。这种能隙是石墨烯与基体材料之间相互作用 导致晶格对称结构被破坏而引起的2 6。 这种方法是形成能隙比较直接的方法。 在一些晶体 (如氮化硼和碳化硅 )的相应晶格上外延生长石墨烯可以自动生成一定的能隙 毫无疑问在这些晶体中具有超晶格效应。 等的研究表明:在组建的双层石墨烯器件上通过外加电场 (利用双通装置加载垂直于石墨烯片层的电场 )调节其能隙 从而控制晶体管器件的开关及电流强度2 7。6 3 单电子晶体管石墨烯结构在纳米尺度仍能保持稳定 甚至只有一个六圆环存在的情况下仍稳定存在 这对开发分子级

23、电子器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科学家们已经利用电子束印刷刻蚀技术制备出基于石墨烯的最小的印刷线路板和单电子晶体管4 1 8 这种单电子组件可能突破传统电子技术的极限 在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 )技术、内存和传感器等领域有很大应用前景 有望为发展超高速计算机芯片带来突破 也会对医药科技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科学家相信 石墨烯薄膜和碳纳米管一起 极有可能加快计算机芯片微型化的脚步 大幅提升运算速度。 当“硅时代 ”走到尽头的时候 取而代之的可能是 “碳时代 ”。6 4 石墨烯纳米聚合物 等用化学方法对石墨烯进行改性 在溶液中还原经过氧化处理的石墨烯 制备出具有金属特性的石墨烯纳米聚合物2 8。 等

24、还通过定向组装单独的氧化石墨烯片制备出像纸一样的石墨烯膜材料。 这种材料在刚性和强度方面都比其他膜材料优越。 这种宏观弹性和刚性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纳米氧化石墨烯层的独特排列方式导致的2 9。 这些膜可以用来制作可控的透气膜、超级电容器、分子存储材料等很多功能性材料。 有关这方面的情况我们将在另一篇述评中作更详细地介绍。很多科学家预测 石墨烯 特别是石墨烯纳米复合物最早的应用可能会在复合材料领域3 0。 事实上 现在的技术已经可以大量制备微米级的石墨粉晶体 以此为原料 可能会迅速实现低成本的石墨烯复合材料制备 这为其大量应用提供了可能 不过其力学特性是否能达到碳纳米管的程度还没有被证实。 另外一种

25、可能是在蓄电池中的应用。 现在的蓄电池主要使用石墨作为电极 石墨烯具有比石墨更高的比表面和导电率 将其复合材料应用于电极材料很可能会大大提高现有电池的效率4。6 5 显微滤网由于石墨烯只有六角网状平面的一层碳原子所以石墨烯薄膜还可用于制造分解气体的显微滤网。 在医药研究方面 这种只有一个原子厚度的薄膜可用来支撑分子 供电子显微镜进行观察和分析对医 学 界 研 发 新 的 医 疗 技 术 将 有 极 大 帮 助。 等对吸附在石墨烯上的气体分子进行检测发现石墨烯在检测气体时具有很低的噪声信号 可精确地探测单个气体分子 这也使之在化学传感器和分子探针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3 1。6 6 超导材料富勒烯

26、和碳纳米管具有很好的超导特性。 6 01 0 1 第 2期杨全红 等:自由态二维碳原子晶体单层石墨烯的超导温度达到 5 2 在此基础上通过掺杂 其超导温度可达到了1 0 2 。 单根碳纳米管大约在 1 5 时也可以显示出超导特性。 而石墨烯同样作为 2杂化的材料 同时具有很多奇特的电学性质 是不是也会有这种超导特性呢?石墨烯内存在很强的电子声子耦合 这可以用量子电动力学来分析。 在金属中出现电子与声子强烈作用的时候往往预示着超导现象的存在 同样 在石墨烯中的这种现象也可能预示超导现象的出现3 2。 等人用石墨烯连接两个超导电极 通过栅电极控制电流密度来研究约瑟夫森效应 观察到有超电流通过 而且

27、即使在零电荷密度时 也同样有超电流3 3。 这说明 石墨烯也具有超导性 并且可能比 6 0材料和碳纳米管的超导性能更好 超导温度更高。7 结语石墨烯的结构较简单 正是这种简单衍生出很多迷人的物性3 4 - 3 6 其优异的电子传导性和其他不断涌现的奇特性质激励着科学家们去求索。 正如首先成功制备出石墨烯的 教授所说: “这是一种全新形式的科技 即使纳米科技也不能正确形容这种新的薄膜。 ”其研究团队已制作概念验证 ( - - )设备 并相信这种技术可能直接转移到其他领域。 当前科学家们面临的挑战是如何降低生产这种薄膜的成本 使之能大规模运用。 近2 0 年来每一次碳同素异形体的发现都极大地促进了

28、人们对自然的认识 石墨烯的发现很可能成为推动科技进步的又一个动力之源。 这方面的研发值得国内关注 相关单位也应尽早更多地积极参与。参考文献1 6 0: 1 9 8 5 3 1 8 : 1 6 2 - 1 6 3 2 1 9 9 1 3 5 4 : 5 6 - 5 8 3 2 0 0 4 3 0 6 : 6 6 6 - 6 6 9 4 2 0 0 7 6 : 1 8 3 - 1 9 1 5 - 1 9 8 8 3 3 1 : 3 3 1 -3 3 3 6 - 2 0 0 5 1 0 2 : 1 0 4 5 1 - 1 0 4 5 3 7 2 0 0 7 4 4 6 : 6 0 - 6 3 8 -

29、 2 0 0 7 6 : 8 5 8 - 8 6 1 9 2 2 0 0 7 7 : 16 4 3 - 16 4 8 1 0杨全红纳米孔 “炭 ”与纳米孔 “碳 ” 新型炭材料 2 0 0 7 2 2(4 ): 2 8 9 - 2 9 4 ( : - - 2 0 0 7 2 2(4 ): 2 8 9 - 2 9 4 )1 1 - : - 2 0 0 6 : 7 - 1 4 1 2成会明 纳米碳管制备、结构、物性及应用 化学工业出版社 2 0 0 2 : 1 0 - 1 5 ( : : 2 0 0 2 :1 0 - 1 5 )1 3 1 9 9 8 : 3 5 -3 9 1 4 - 2 - 2

30、0 0 5 5 : 2 8 7 - 2 9 0 1 5 - - 2 0 0 5 8 6 :0 7 3 1 0 4 1 6 : 2 - 2 0 0 4 1 0 8 :1 9 9 1 2 - 1 9 9 1 6 1 7 2 0 0 6 3 1 2 : 1 1 9 1 - 1 1 9 6 1 8 2 0 0 7 6 :1 6 9 1 9 - 2 0 0 7 2 : 6 0 5 - 6 1 5 2 0 2 0 0 5 4 3 8 :1 6 8 - 1 6 9 2 1 2 0 0 7 6 : 1 9 8 - 2 0 1 2 2 - 2 0 0 7 3 1 5 :1 3 7 9 - 1 3 7 9 2 3

31、 - 2 0 0 6 5 1 : 1 5 7 - 1 6 0 2 4 1 0 2 新型炭材料第 2 3卷 2 0 0 7 4 4 8 : 5 7 1 - 5 7 5 2 5 - - 2 0 0 5 4 3 8 : 1 9 7 - 2 0 0 2 6 - 2 0 0 7 6 : 7 7 0 - 7 7 5 2 7 - - - 2 0 0 7 7 : 1 5 1 - 1 5 7 2 8 - 2 0 0 6 9 7 : 1 4 6 8 0 5 2 9 2 0 0 7 4 4 8 : 4 5 7 - 4 6 0 3 0 - 2 0 0 6 4 4 2 : 2 8 2 - 2 8 6 3 1 - - 2

32、 0 0 7 6 : 6 5 2 - 6 5 5 3 2 : 2 0 0 7 6 : 1 7 6 - 1 7 7 3 3 - - 2 0 0 7 4 4 6 :5 6 - 5 9 3 4 : - 2 0 0 7 6 : 3 3 2 - 3 3 3 3 5 - 2 0 0 6 9 7 : 0 1 6 8 0 1 3 6 - - 2 0 0 5 4 3 8 : 2 0 1 - 2 0 4 - - - 1 1 - 2 - 2(1 3 0 0 0 7 2 ;2 0 3 0 0 0 1 ) : - - 2 - - - - : ; - ; ; : (0 7 1 5 2 0 0 ) ( - 0 7 - 0

33、6 0 7 ) - : - (1 9 7 2 - ) - - : 参考文献著录格式(顺序编码制 )期刊 序号 作者文题名刊名 年 卷 (期 ):起止页码图书 序号 作者书名版次 (初版不写 )出版地: 出版者年起止页码专利 序号 作者专利名称专利号出版日期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学位论文题目学位名称单位名称年份论文集 序号 析出文献作者析出文题名编者论文集名称出版地: 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电子文献 序号 作者文题名电子文献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 引用日期注:对多作者文献 请注出前三个。 对 “非英文参考文献 ”请附相应英文。 非公开的出版物请勿引用。新型炭材料 编辑部1 0 3 第 2期杨全红 等:自由态二维碳原子晶体单层石墨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综述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