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1998到2014年大连理工中国建筑史问答与论述答案汇总.doc

上传人:nanchangxurui 文档编号:7803868 上传时间:2022-09-21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998到2014年大连理工中国建筑史问答与论述答案汇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1998到2014年大连理工中国建筑史问答与论述答案汇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1998到2014年大连理工中国建筑史问答与论述答案汇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1998到2014年大连理工中国建筑史问答与论述答案汇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1998到2014年大连理工中国建筑史问答与论述答案汇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城市建筑群 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形态有哪些特征,简述唐长安与宋东京的主要区别(唐长安与宋东京对比)(预测 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阶段)城市的发展阶段:1、 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带有氏族部落的色彩2、 里坊制确立期。相当于春秋至汉,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发展高潮期,产生了新的城市管理和布置模式3、 里坊制极盛期。相当于三国至唐,开创了布局规划严整,功能分区明确的里坊制城市格局4、 开放式街市期。相当于宋代以后,形成开放式的城市布局唐长安与宋东京的区别:1、 城市规模和布局:长安轴线对称,宫城皇城位于轴线偏北;东京平面不规则,皇城居中,宫城位于其西北方向;长安规模宏大是古代最大的宫城

2、,东京规模仅为其十分之一2、 长安:里坊制的典型代表。东京开创了由封闭里坊制向开放的街巷制转变的先河3、 长安道路两侧均设砖砌水沟以便排水;东京利用自身的水系自身排水4、 东京建筑密度大,土地利用率高,防火问题突出5、 东京“四水贯通”水运交通发达,比长安较为通畅里坊制对我国古代城市居住形态的影响1、 各功能要素划分明确,城市交通方便,城市面貌整洁而壮观,居住区以利为单位整齐布置2、 里坊内部井字形道路系统,四周围以高墙,夜晚实行宵禁。市民之间的交流受到限制。市民生活单调有限,缺乏娱乐生活3、 街景单调,由于集中设置市场,人们日常生活很不方便分析北京明清故宫在群体组织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并绘

3、制简图(绘制明清故宫总平面图并简述)(综合古代优秀建筑实例,分析其价值观)群体组织:故宫在利用建筑群烘托皇帝的崇高与神圣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主要是在1.6公里的轴线上,用连续、对称的封闭空间,逐步展开的建筑序列来衬托出三大殿的庄严崇高与宏伟。在建筑的整体中突出重点太和殿。故宫的建筑群由南向北延伸,随着空间和形体的变化,在太和殿形成高潮,从总的布局看,深、宽、高都集中在太和殿。从大清门起经过六个大小不一的庭院后到达主殿。大清门北500米的千步廊组成一个狭长的前院,再接一个300玉米的横向空间,形成丁字平面,北端是高耸的皇城正门天安门,门前配有白石华表,形成第一个建筑高潮。进入天安门,是一区

4、较小的庭院,尽端是体量,形式和天安门相同的端门,利用重复使天安门的形象得到加强,过端门,进入一个深300米的狭长院落,午门以其丰富的轮廓和宏伟的体量形成第二个高潮。午门内是太和门庭院,宽度达200余米,至此豁然开朗。过太和门,庭院更大,是一个面积4公顷多的近乎正方形的大广场,正中高台上的太和殿:10余座门,楼和廊庑环列拱卫,达到全局的高潮。在建筑设计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造成了一种多样的统一。(1)大与小的对比:在宏伟的天安门城楼下,巧妙地安置了两间火柴盒子似的小屋,这小屋除了它特有用处外,在艺术上起到对天安门的烘云托月作用。(2)高与低的对比:为烘托太和殿的崇高,周围采用了低矮连续的回廊。

5、(3)宽与窄的对比:这是一种欲放先收的手法。从大清门到太和殿所形成的狭长空间与太和殿前广阔的空间形成强烈的对比。(4)明与暗的对比:故宫在色彩上给人的强烈印象是金碧辉煌。金黄色的琉璃瓦与青绿色为基调的檐饰相对比,在蓝天、白云辉映下显得非常辉煌。(5)繁与简的对比:雕梁画栋,镂金错彩,这就是繁。这与殿外单色调红墙和黄色琉璃瓦屋顶形成一种繁简对比。(6)方与圆、曲与直对比:如天安门、端门门洞是圆形,午门的门洞是方形。又如笔直的中轴线与弧形的金水桥形成曲与直的对比。(7)动与静的对比:建筑本身是静止的,但由于空间与形体的变化却呈现出流动的节奏感,有序曲、有高潮、有尾声。大清门是序曲、太和殿是高潮、景

6、山是尾声分析北京天坛在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方面的特点和设计特点,并绘制简图。1、以宏大规模的占地,突出环境的宏伟和壮阔2、以大片满铺的翠柏来渲染环境的肃穆和宁静3、以圜丘和祈年殿两组有限的建筑体量,通过丹陛桥的连接构成了超长的主轴线,控制住了超大的坛区空间。4、以高高突起的圜丘坛,祈谷坛提升了人的视野,拓展了人们看天的视野,造就了天的崇高,旷达,神圣。5、通过一系列的象征:数字,方位,色彩和“天圆地方”象征充分显现了冲天的意识。6、特意将皇帝的斋宫布置在主轴线的一侧,强调皇帝与天的亲缘关系。7、突出重无的手法:有为实体,无为空间;占地宏大,建筑很少;以少胜多,靠意境体现天;满足精神需要,功能需要

7、少;主入口放在西侧成就: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符号;是中国建筑艺术上的成功作品;总平面布局,单体建筑设计和细节表现出高度的创造性绘制明清故宫总平面示意简图,并论述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组织和程序安排。(中国古代建筑群的布局特点)(中国古代建筑群的艺术处理手法)1、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2、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有其共同的规律性,以“间”为单位构成单座建筑,然后根据各类建筑不同的功能需要,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进而以庭院为单位组合成各种类型和不同规模的建筑群体。这种建筑群体的组合几乎都采取院落的形式3、庭院因地域,地质,气候,因地制宜,各具特色4、庭院形制多样:廊院,三合院,四合院

8、。园林中也也常用庭院来组成小景,形成安静的一隅。庭院和围合方式自由灵活,不拘一格5、强调建筑组群的中轴对称。小到住宅、大到宫殿、整个城市规划,建筑的平面布局总是设以中轴线,这种中轴线往往由道路、建筑物、庭院、广场等组成,大到建筑物左右均布的对称,小到建筑物两旁对列的厢房或配殿,常被用来突出中轴线的对称。以中轴线为基准,比较重要的建筑物总要放在中轴线上,次要的房子放在它前面两侧对峙的地方,然后向纵深方向布置若干庭院,组成有层次、有深度的建筑空间。这种以中轴线为基准,主次分明、均衡对称、层次清楚、由低到高、相互呼应,富有伦理精神的有组织、有秩序地在平面上展开的建筑群体,是中国古代建筑群所特有的艺术

9、手法I分析明十三陵在总体布局和建筑设计等方面的特点,并绘简图。总体布局:1、 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以永乐帝的长陵为中心,十三陵散落布置。环抱的环境造成内敛的完整环境,结合自然地形,各陵彼此呼应。成为气象恢宏的整体。2、 各陵遥对山脉主峰,建筑轴线以自然而生,布置灵活生动。3、 共用神道前导,神道长千米,设石牌坊,大红门,圣功圣德碑亭,石像生及龙凤门等。渲染出陵墓建筑群威严神圣的建筑意境,增强了总体的空间层次。4、 注重整体景观。神道距体量小的山峦稍近而距大者稍远,使山峦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建筑设计:1、 采用纵轴形制:取消唐宋推行的下宫制度,扩大了祭殿的规模,形成前后三进的院落。2、

10、 宝城宝顶及方城明楼制度。陵体改圆为方,周围用砖砌墙,前面修筑高大雄伟的方城明楼。3、其中长陵最为宏伟,九间重檐庑殿;定陵的地宫用白石做券顶结构,墓室以中间三进为主,后进为帝后棺室;两侧有纵向的配室,各室相通。建筑中国古代建筑有几种结构方式?简述一种1、 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短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当柱上搁置斗栱时,梁头搁置在斗栱上。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2、 穿斗式用穿枋八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房梁;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广泛应用于江西,湖南,四川南方地区3、 井干式将圆木或半圆木

11、两端开凹槽,组合成矩形木框,层层相叠作为墙壁-实际是木承重结构墙。 一般见于产木丰富的林区分析中国古代建筑中各朝代斗拱的演变与发展,并浅谈建筑中的结构与形式的关系。 斗栱最早形象见于周代铜器,汉代的砖石和壁画也记载了不少,石阙石墓的很大实物很大程度上保存了原有风貌,可知当时的斗拱形式很多,未完全成熟。 唐是一重要发展阶段,五台山南禅寺大殿 佛光寺大殿可知当时的柱头铺作已经相当完善,并使用了下昂,但补间铺作比较简单,比本上保留了两汉南北朝的人字栱,斗子蜀作和一斗三升,有的虽出跳,但跳数很少。 至宋成熟,转角铺作已经完善,补间铺作和柱头铺作尺度形式已统一,在结构上的作用发挥充分,内檐斗拱出现上昂构

12、件。 辽金继承唐宋,变化是在铺作中,使用了45,60的斜栱斜昂。 元代斗栱尺寸渐小,真昂不多。 明清尺度更小,柱头科和平身科已有差别,后者由宋的一至二朵加至四至八攒,而且都使用假昂简述中国古代较复杂的单座建筑平面布置形制,画出双槽与金箱斗底槽1、金厢斗底槽古代建筑的柱网平面布局方式之一。殿身空间用内外两圈柱网的形式,形成大小不同的内外两个空间,一般适用于较大型的建筑,现存最早的是山西五台山佛光山东大殿。2、分心斗底槽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栱将殿身划分为前后相同的两个空间。现存实例如天津蓟县独乐寺的山门 。 3、单槽根据营造法式的记录,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两个

13、区域。(例如山西晋祠圣母殿) 4、双槽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京故宫太和殿) 唐代建筑的主要成就和特点,并绘制一座唐代建筑平面 立面1、建筑规划:规模宏大,规划严整。都城长安是构图最为严谨的里坊制城市典范。2、建筑群处理:建筑群处理愈趋成熟。善于利用地形和运用前导空间与建筑物来陪衬主体的手法,对明清宫殿,陵墓布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3、建筑结构:木建筑解决了大面积,大体积的技术问题,并已经定型化。大明宫麟德殿面积相当于太和殿的3倍。当时木架结构特别是斗栱部分,构件形式和用料都已规格化。4、建筑施工技术:设计施工水平提高。产生了都料这种专业技术人员5、砖石建筑:砖石

14、建筑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保存下来的唐塔全是砖石塔。唐时砖石塔:楼阁式密檐式单层塔三种。佛寺庙宇塔中国古代佛教建筑的渊源及特点。 佛教在东汉初期传入中国,洛阳白马寺为史载的最早寺庙。 佛寺大体分为采用以佛寺为中心和以佛殿为中心两种布局模式。 汉代的白马寺寺院布局沿用印度以及西域的式样,以佛塔为中心之方形庭院平面。汉末的浮屠寺的寺塔的木楼阁式结构与周围的回廊殿阁,已逐渐改为中国建筑的传统式样。 两晋南北朝时期造了大量的寺院石窟和佛塔。北魏永宁寺主体部分由塔,殿和廊院组成,采用了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前塔后殿”,突出佛塔这一主体。这段时期的石窟寺还未脱出西域和印度的影响,局部装饰保留着外来的影响。但

15、总体而言,廊院式的布局,庑殿歇山顶,木梁柱构架等基本上都是中国固有建筑形式,此时佛教建筑很大程度已中国化。隋唐五代佛寺的建筑主体部分,仍采用对称布置,其中殿堂已成为全寺的中心,佛塔则退居到后面或者一侧,自成塔院,或建双塔与寺门或大殿之前。钟楼出现,立于南北轴线东侧。宋代的寺庙形制已经基本定型,塔的地位进一步下降,戒坛出现。明清形成了标准的寺庙形制:明中叶的鼓楼出现,与钟楼东西相对。此时大多沿中轴线布置建筑。如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雄宝殿,配殿,藏经楼等,塔已很少。简述我国佛塔的种类和特点,并任举一例绘制立面简图。1、楼阁式塔仿多层木构建筑而形成,南北朝至唐宋是盛期,可登临远眺。塔的平面,唐以

16、前都是方形,五代起八角形,六角形较少材料有:木构,砖木,和砖石。代表: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辽 木构 八角形) 江苏苏州虎丘云岩寺塔(八角形 五代 砖) 江苏苏州报恩寺塔(南宋 八角形 砖)福建泉州开元寺双石塔(唐末 八角形 石) 南京报恩寺琉璃塔(明 砖瓦 八角形)2、 密檐塔底层较高,上施密檐515层(一般713层 用单数),大多不供登临眺览,建筑材料一般用砖石。 实例: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北魏 12边形) 陕西西安荐福寺小雁塔(唐 正方形)3、 单层塔大多用作墓塔,或在其中供奉佛像,最早实例见于北齐,平面方圆六角八角多种。实例:河南安阳宝山寺双石塔(北齐 方形) 山东历城神通寺四门塔(隋

17、方形 石) 河南登封会善寺净藏禅师墓塔(唐 八侥幸 国内最早的八角塔)4、 喇嘛塔分布以西藏,内蒙居多。多为寺的主塔或僧人墓,也有以塔门形式出现,内地喇嘛塔始见于元代。实例:北京妙应寺白塔(元 凸字形 阿尼哥)5、 金刚宝座塔在高台上建塔5座(中央一座较大,四隅各一较低小)。仅见于明清,为数较少。台上塔的式样,或为密檐塔,或为喇嘛塔。实例:北京正觉寺塔(明)6、 傣族佛塔见于云南傣族地区。外观较细高而秀逸,极富当地的民族风格。实例:云南洪曼飞龙塔(小乘佛教 八瓣莲花形)简述佛光寺大殿(概述佛光寺大殿的特点)1、 沿东西轴线布置,面阔七间,进深八架椽,屋顶形制为单檐庑殿顶。2、 平面形制为金厢斗

18、底槽,3、 大殿为殿堂型构架,内外柱等高,柱身为圆形,上端有卷杀,檐柱有生起和侧脚4、 初步建立了模数化,规格化的技巧5、 斗栱结构功能明确,补间铺作起悬臂作用,柱头铺作承托悬挑作用6、 柱高与开间比例略显方形,出檐深远,体现唐代宏伟雄大的风格园林 简述中国古代园林基本布局。(概述中国园林的特点)皇家园林的造园手法:1、 集仿各地名园胜迹于园中2、 规模较大,一般根据自然山水改造而成,因此都巧于利用地形,因地制宜,各有特色3、 整体布局较为严整,很难摆脱对称轴线的布局手法4、 中心建筑为了与宏伟的山水空间相对,体量与尺度都很高大,建筑色彩堂皇而壮丽5、 叠石手法一般用于园中之园:大范围主要依靠

19、堆土成山,真山与假山相结合的手法6、 多做群植或成林布置花木私家园林的造园手法:1、 全园划分为若干景区,各具特色,互相对比,但相互贯通,连为整体:空间景物布置主次分明,观赏路线多样,常采用对景手法2、 景观层次多样,远中近层次丰富3、 山,水,木,石等元素在园林中的重要组成要素4、 建筑以厅,堂为主,伴有临水的榭枋,山水间的楼阁,亭,廊庑等5、 建筑色彩多淡雅清新,空间多迂回以少见多,同时匾额,楹联的存在也起到点缀的作用颐和园的空间构成特点分为宫殿区,前山前湖景区,后山后湖景区,水域面积较大其空间构成特点表现在1、 湖堤采用岛式和堤式布局综合形式,利用西堤,支堤将水面分成三个部分,做出三大岛

20、,三小岛。总体上符合传统山水的三山,却又不拘泥2、 山区特色概括为前山“寺包山”,后山“山包寺”。前山建筑左右布局烘托轴线,创造出仙山琼阁雍容华贵的境界,后山则创造出人间桃源山林野趣,淡雅幽静的另一境界3、 宫廷区布局将庄重肃穆端庄稳重的风格与园林的大环境结合的很成功。佛香阁作为全园的制高点,形成了集中统一的构图4、 前山区一主四从的轴线组织,主从突出,两侧退后建筑均衡却不对称,同时采用了长廊,提供全天候的游览路线,形成过渡层次,并取得画框的效果5、 后山后湖采用了两山夹水,水窄山高,水宽山矮,形成对比。6、 利用借景,将西山,玉泉山和平畴远村收入景园7、 湖面开阔,缺乏层次,略显空旷和平淡

21、近代谈谈中国近代建筑建筑发展情况。一:十九世纪中叶到19世纪末(萌芽期) 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打开中国国门,之前中国本土上基本上没有触及西方建筑。出现于本时期的这批外来势力输入的西方建筑和中国洋务工业,私营工业主动引进的西式厂房,构成了中国近代中国建筑转型的初始面貌。二:19世纪末20世纪30年代末 19世纪90年代后,中国被纳入了世界市场范围。租界和租借地,附属地城市的建筑活动大为频繁。工厂,银行,火车站类型增多,建筑规模逐步扩大,洋行打样间的设计逐步为西方专业建筑师取代。新建筑设计水平明显提高,出现了1923年的上海汇丰银行1927年的上海海关大厦那样的建筑规模和水平。19271937达到

22、了繁盛。在北京上海南京等一些城市还出现了一批中国建筑师参与设计的现代主义建筑,这些标志着当时中国建筑跟踪世界潮流的新进展。三:20世纪30年代40年代末 19371949中国陷入战争,近代化进程趋于停滞,建筑业极为萧条,实践机会很少。对我国近代出现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建筑作简要历史评价,列举出三座有代表性的中国近现代西方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对我国近代的西方折衷主义建筑设计活动做简要概述和历史评价)背景简述: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二十年,西方盛行折中主义建筑思潮。在上海天津等地出现了许多折中主义的建筑样式。从19世纪下半叶的初步发展,到20世纪初的初步壮大,再到20世纪20年代的顶峰。如上海后期汇丰银

23、行,上海后期海关大厦,汉口海关大楼,汉口亚细亚大楼。30年代后逐步被装饰艺术和国际式代替。评价:一方面这批折衷主义建筑是近代中国洋式建筑的主要构成,相比中国建筑社会延续下来的传统建筑体系,是一种先进的建筑文化,标志着中近代建筑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而且它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的近代化建设过程中,成了近代中国城市中心区和商业干道的奠基性的最突出的风格面貌。另一方面:出一部由中国业主和建筑师主动引进外,很大部分是在外国殖民侵略背景下输入的,带有侵略的印记,而从世界建筑史来看,折衷主义活动在近代中国的滞后发展,一定程度上推迟了中国接受现代主义建筑的时间表。时至今日,这些建筑成了城市建筑文脉的重要构成,已经转

24、化成为中国近代建筑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绘制南京中山陵祭堂立面,并对我国近代出现的传统复兴建筑设计活动作简要的历史评价。(对我国近代的传统复兴的建筑风格做简要概述和历史评价)一、背景:1、 国民党定都南京后,着手实施文化本位主义,这是当时官署建筑采用中国式的直接原因。2、 中国传统文化属于政治伦理型文化,国难存亡时刻“中道西器”成为融合中西建筑文化的理性模式。3、 当时中国建筑师大多留学欧美回归,自身有传统国粹主义和国外学院派的建筑观。加之外国建筑师在中国式教会建筑的先行经验,因而短期掀起了传统复兴的建筑活动.二、以吕彦直中山陵设计为标志,中国建筑师开始了传统复兴的建筑设计活动。主要分为三种:1

25、、仿古的宫殿式:这种建筑尽力保持中国建筑的传统体量和整体轮廓,保持台基,屋身,屋顶的“三分”构成,屋身尽量维持这梁柱额枋的开间形象和比例,没有超出古典建筑的基本体型,保持整套传统造型构件和装饰细部。代表作:南京国民党党史陈列馆南京谭延闿墓(基泰工程司)上海市市政府大厦(董大酉)2、混合式:大多摆脱檐柱额枋的构架式立面构图,代之砖墙承重的新式门窗组合,或添加壁柱式的柱梁额枋雕刻,屋顶仍保持大屋顶的组合,或以局部大屋顶与平顶结合。代表作: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博物馆(董大酉)3、以装饰为特征的现代式:在新建筑的体量基础上适当装点中国式的装饰细部。代表作南京中央医院(基泰工程司)南京外交部大楼(华盖建

26、筑事务所)北京仁立地毯公司(梁思成 林徽因)上海中国银行(公和洋行 陆谦受)评价:是中国建筑在近代化,现代化过程中为探索民族风格而展开的一次很有意义的预演,有成功也有失败,这段历史经验是值得我们认真总结的。概述中国近代建筑界的学术团体及其主要活动。两个职业团体:1:中国建筑师协会(原上海建筑师协会) 范文照 吕彦直 庄俊 1927年创办交流学术经验,举办建筑展览,仲裁建筑纠纷,提倡应用国产材料,出版中国建筑2:上海市建筑协会以研究建筑学术,改进建筑事业并表扬东方建筑艺术为宗旨。出版建筑月刊,系统介绍建筑业知识学术研究团体:营造学社1929年,朱启钤创办任社长,梁思成,刘敦桢任法式部和文献部主任

27、。大量古建筑实例的调查,测绘,研究,拟定古建筑修缮复原计划。搜集整理古建文献资料,出版中国营造学社汇刊,奠定了中国建筑史学的基础,足踏16省,200余涉猎文物,城乡民居及传统城市计划等。著作营造法式分几部分,多少卷,简述五大特点?(概述营造法式及其成就) 宋代官修的一部建筑典籍。将作监李诫编修。目的:制定一套建筑工程的制度,规范,作为法典以“关防工料” 全书包含释名,诸作制度,功限,料例和图样五大部分。其中正文34卷。正文前“看详”“目录”各一章,其中看详近似于编审说明,阐述若干规定和数据特点:1、 重在工程管理,疏于工程设计2、 制定严密的模数制。确立“以材为祖”的设计原则3、 功限定额的制

28、定,达到十分细密的程度4、 注重设计的灵活性5、 广泛吸收工匠经验6、 图文并茂营造法式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的中国古籍中最完善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为我们保存了宋代建筑设计,建筑做法,建筑施工的系统知识,全书纲举目张,条理井然。预测:中国营造活动的选址与布局1、 对环境的分析与利用2、 环境改造和方位变通3、 几何关系与均衡对称秩序4、 同构关系与自然秩序:这是园林建筑中存在的另一种秩序,可以将园林中的各建筑要素的关系成为同构或者拓扑关系,包括相信,互否关系,互含关系5、 空间序列与总体权衡中国营造活动中的观念形态1、 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最根本。从三方面影响中国建筑的发展。最重要的建筑创作活动是创

29、造与神灵对话的场所,即坛庙建筑,是中国建筑体系的神圣核心和最具象征意义的部分;州郡依其在国中位置寻求天上星宿作为对照物;通过进一步的关于自然环境的具体认知及其它更低层次的事物中的序的把握,把天人合一的观念转化为建筑中的关系。2、 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中国文化的自然观是将自然看做包含人类自身和物我一体的概念,影响着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营造活动。如中国的园林建筑。3、 阴阳有序的环境观:强调有序,强调变化的思想。表现在:认定方位有主从;构成环境的各种要素以相互依存又有主次感,最典型的是关注环境中山水的关系;这种序与礼制对社会等级的维护要求相结合。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优缺点优点:1、 取材方便 2、适应性

30、强 3、有较强的抗震性 4、施工速度快 5、便于修缮搬迁缺点1、 木材越来越少,森林的大量砍伐,使我国的生态环境日益恶化,也使木建筑失去了发展的前提2、 木架建筑易遭火灾。在南方,还有白蚁对木剑建筑的严重威胁。木材受潮后易于朽坏。3、 木建筑结构体系很难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中国古代园林的发展阶段1、 汉之前帝王贵族攻猎苑囿为主体的时期2、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园林发展的转折阶段,也是山水园的奠基时期,中国山水风景园作为一种艺术,到南北朝已经形成稳定的创作思想和方法。多向,普遍,小型,精致,高雅和人工山水写意化是本时期园林发展的主要趋势3、 唐代是风景园林全面发展的阶段。城市和近郊风景点有所发展

31、;各地私家园林的兴建(园林小型化小庭院宅院);山居别墅;帝王苑囿和离宫4、 两宋时期,造园活动更为普遍,已及于地方城市和普通庶民5、 明清是我国古代园林最为兴盛的时期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发展四个阶段1、 “茅茨土阶”的原始阶段:茅草造顶,夯土筑基,夏商两代宫室处于这个阶段2、 盛行高台宫室的阶段。春秋战国时瓦广泛用于宫殿,与此同时,各诸侯国竞相建造高台宫室,加之春秋战国的建筑色彩已经很富丽,配以灰色的筒瓦屋面,使宫殿建筑彻底摆脱了茅茨土阶的阶段3、 宏伟的前殿和宫苑相结合的阶段,这是在秦统一中国之后,在咸阳建造了规模宏大的宫殿,各宫之间布置池沼,台殿,树木等,格局自由,富有园林气息4、 纵向布置

32、“三朝”的阶段,隋之后各宫城基本纵向布列三朝宋代建筑的成就1、 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性的变化,取消了里坊制制度和夜禁,开放的街巷制取而代之,形成商业城市的面貌2、 木构架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度标准3、 建筑群体空间组合方面,在总平面上加强了进深方向的空间层次,以便衬托出主体建筑4、 建筑装修与色彩有很大发展:木架部分采用了各种华丽的彩画,室内已主要采用木装修。5、 砖石建筑水平达到新的高度.此时砖石建筑主要的仍是佛塔,其次是桥梁6、 园林兴盛。建造了大量宫殿园林,“艮岳”是皇家园林的经典之作概述园治及其成就 古代唯一而且最为完整的园林艺术论述著作。明代计成著。全书

33、共三卷,分为兴造论、园说、相地、立基、屋宇、装拆、门窗、墙垣、铺地、掇山、选石和借景等十二个篇章。造园目标:虽有人做,宛自天成;造园方法: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园步骤:目寄心期,意在笔先;造园构思:三分匠,七分主人,第园筑之主,犹需什九,而用匠什一。概述清工程做法雍正年间官方颁布的较为完整的古代营造专业典籍。编修目的:确定官工建筑形制,统一房屋做法标准,用料标准,用工标准加强工程管理制度,便于主管部门规范等级,审查工程做法,验收核销工料经费应用范围:主要针对坛庙,仓库,城垣,寺庙王府等全书分74卷,分为诸作做法和用料用工两大部分。分部分列述:27种单体房屋大木做法,斗栱,装修,石,瓦作,发券,土作,各作用料,各作用工全书贯穿着严格的模数制,建立了以斗口为模数的清式建筑模数体系,提供了一套明清建筑的术语制度和做法,是研究明清建筑的重要文献缺点:只是开列27种建筑的构件组成,尺寸和各作的酸料,算工清单,没有真正归纳出真正地“做法”,“则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施工组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