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简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自然观.pdf

上传人:胜利的果实 文档编号:8028445 上传时间:2022-09-27 格式:PDF 页数:4 大小:129.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自然观.pdf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简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自然观.pdf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简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自然观.pdf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简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自然观.pdf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简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自然观简谈马克思手稿的生态自然观梁冰洋摘 要:通过对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阅读,对马克思在关于人道与自然界,社会与自然关系的阐述上有所感悟,在其对自然与人类关系基础之上的理解,结合中国哲学自身的背景试图探讨生态以及当下自然观对于人类的发展,以及人类应如何建立良好的生态互动观。具体做法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模式,协调发展。关键词:人道;自然关系;异化;生态互动中图分类号:A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5-0033-02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一书中谈到了关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虽然只是淡淡着墨几笔,却给后人留下宝贵的财富。

2、当然马克思在其后来的著作中也有谈到他关于人类与自然界的看法。本文主要通过对手稿的理解,来论述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手稿中关于生态自然观的论述马克思在手稿第三个笔记本当中着墨较多的写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他认为“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存在的;”而“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对他来说才成为人。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界地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地实现了的人道主义。”183这段话最能表达马克思的自然观,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存在是依靠自然界生存的,当然马克思是首先承认并肯定了

3、自然的先在性和客观性这一前提之下,认为人,社会与自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从整篇文章看,马克思否定了费尔巴哈关于自然的观点,即,把自然看作脱离了人的纯粹的自然界,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当中马克思说道“彻底的自然主义或人道主义,既不同于唯心主义,也不同于唯物主义,同时又是把这二者结合起来的真理。我们同时看到,只有自然主义能够理解世界历史的行动。”1105 从这里我们便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马克思把自然看作“天然的自然”与“人化的自然”,而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人的关系,是自然界人的本质与人的自然本质的统一,在人类劳动的过程中,自然的人化与人化的自然是相统一

4、的。只有共产主义可以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得到真正的解决,这就是马克思在前一部分首先提出两种共产主义,在对前一种粗陋的共产主义否定的基础上,马克思引出理想的社会形式,而这种观点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自然中心主义的超越,是人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的人道主义的统一,而这种新型的共产主义,这种新型的社会关系或人与自然的关系,就结束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或是自然与历史的对立。二、人、社会的异化与人、自然关系的异化“在人类历史中即在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生成的自然界,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因此,通过工业尽管以异化的形式形成的自然界,是真正的、人本学的自然界。”189 从此可以看到马克思又有其实践观的态度,人具有实践

5、性与创造性,在实践中自由自觉的活动,另一方面是工业,人们在工业化过程中不断异化,这使得人类充分发挥能动性,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但是可以看到马克思在批判异化的同时又有其积极的一面。“异化”的思想最初是黑格尔从社会契约论中提出并且提升到哲学高度的。黑格尔认为,异化就是绝对精神的外化,即理念客观化,黑格尔所说的主体是理念,在他看来主体、客体都是理念。马克思在“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当中批判了黑格尔这一论断,称其为“双重错误”。正如上文提到的,异化是具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人们的活动是感性,实践的过程,不是如黑格尔所说的是绝对精神的过程,而只有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的自然界才是真正的自然界。

6、但是也正是由于异化,使得人类与自然的关系逐步走向破裂。首先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以及劳动本身异化,其次是人与其类本质的异化,最后就成了人与人的异化。在私有制前提下,在大工业时期,自然界作为生产资料被资本家所占有,大部分人或是劳动生产者与自然的联系逐步被机器,劳动取代,劳动者想要生存就需要到资本家那里工作,成为其雇佣工人,这样工人就逐步失去了主动性,成为异于自然或是生活的对象,成为其奴隶。资本家占有自然资料越多,工人越是没有直接的生活资料,越是需要到资本家那里劳动获得生活资料,而劳动越是低贱,工人越需要在资本家那里劳动,这样一种恶性循环使得工人不断地与自然界分裂,剥夺。而人本身与自然界也发生了改变,

7、人不再是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生活资料,而是从资本家的手里获取所需,这样的畸形关系,这样的一种不平等的社会关系就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资本家统治自然的力量是的人与自然关系变得异化。劳动的异化是人类社会关系异化的结果,这样的一种异化关系是在产品剩余以及私有意识产生的时候逐步形成的,而随着工业化不断发展,社会关系不断复杂,异化变得更为显现。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正是在社会中人与自然地关系才会形成统一,所以,人与社会的异化必然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要想改变这样的一种异化,畸形关系,还需要人类从自身的状态中去调节。三、中国的自然观与马克思的生态自然观中国自古就有“仁”这一概念,而“仁”扩展到宇宙论这层含意

8、上就有与万物一体的意思。程颢语录中就有“仁者,浑然天地物同体”一说。儒学当中“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类与自然将如何互动,以此来纠正启蒙时期以及工业文明时期带给人们“人定胜天”与自然对立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正如孟子梁惠王上:“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鳖可以胜食也。”提到的关心自然和保护自然,顺应万事万物的生长规律,才能可持续发展。现在人们不应再单纯地把人自身仅仅看作是人,而应该把自己置身于社会自然当中的,把人看作是一个隐形的动物,一个处于食物链当中的一环与万物合为一体。正如宋明时代在人生观和宇宙观上提到过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思想。人自身与自然应当是处于互相礼让,互相沟通的

9、一个层面上的,做到人与自然可以共存的和谐局面。而从“亲亲,仁民,爱物”的层面扩展开来,可以看到儒家对于人自身的发展不仅仅就只局限于“亲亲,仁民”的层次的,如果人只是处于对自己亲人,对周围人具有仁爱的基础之上的话,人类无法达到更深刻的发展,人类的价值与追求应该是为了更高层次意义的,人类的生活也绝不会仅限于“亲亲”与“仁民”,所以儒家文化进而又强调“爱物”从而推广到“一体之仁”,“天人合一”的健康状态。在庄子齐物论当中就有:“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这一说法。人与天地万物是相统一的,人与天地万物均是自然的一部分,天地万物与人相互支撑,相互制约。人与自然不是对立的,也不是奴主关系而是天地万物一

10、体的相互联系的状态。在马克思看来,“人既是自然存在物,又是人的自然存在物”1107 人和自然是相互作用的,在自然之中体现着自我。在这一层次上儒家思想与马克思的自然观有着不谋而合的地方,生态意识与儒家的“天人合一”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启蒙时期,强调“人是万物的尺度”,从中可以看到明显以人类为中心意味。到了工业时代,人类中心主义就更胜一筹了。人类对于自然是占有,征服的态度,而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正好纠正了这一思想的片面之处。也许马克思正是看到了启蒙或工业化带给人们不论是精神,还是物质的异化,从而试图以这样的一种自然观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四、生态自然观的现实意义诚如马克思所言,自然是基

11、础与源泉,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和媒介。可是纵观中国乃至世界当前的局面,人与自然似乎处于不平衡的状态之下。自然灾害频发,恶劣的自然环境都是当前人类要面对的问题。恩格斯曾说过“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可是人们并没有对恩格斯的话引起注意,只有在当前环境问题百出的时候,才幡然醒悟,不得不重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异化。面对目前的状况,如何建立一个良好的生态互动的关系成为关键。在面对自然的时候,人们不应该再把自然当成是不断地索取与不停地占有。应当把这种粗鲁的行为转化为人道的占有,在资本论当中马克思曾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指明了道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

12、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是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2926-927 人们必须要联合起来,而不仅仅是资本家而是所有的生产者共同来控制自然,在此基础上合理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在手稿当中马克思也不断提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最终目的就是要到达到一个和谐的状态。最为理想的状态就是儒家的“天人合一”。首先人类要认清与自然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不是对立的孤立的。其次,人在自然之中不断自然化,自然在人类劳动或人类社会中不断人化的过程。人类在利用、开发自然的时候,应当人道的利用,把自然看作人类的一部分尊重它。最后,调整社会关系,恢复人与自然的和谐。具体做法就是要树立科学发展的模式,协调发展。改变之前不合理的生产模式,减轻对于自然的压力。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改造自然的目的,在考虑自然承载力与人类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模式。提高人类生态文明意识,世界各族人民应当团结起来,依靠全人类的力量调整改造自然的方向,最终达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和谐、自由全面的发展。参考文献:1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2马克思.资本论:第 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