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心理学章节答案.doc

上传人:nanchangxurui 文档编号:8601824 上传时间:2022-10-10 格式:DOC 页数:67 大小:1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章节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7页
心理学章节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7页
心理学章节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7页
心理学章节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7页
心理学章节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7页
亲,该文档总共6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认识过程一、单项选择题1.A【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含义。2.D【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无意注意的因素,“万绿丛中一点红”体现了刺激的对比。3.B【解析】注意的集中是指离开一切与活动对象无关的东西或对各种干扰刺激进行抑制。4.C【解析】本题考查随意注意的特点,随意注意是人类特有的。5.A【解析】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6.A【解析】本题考查注意分配的含义。要注意区分注意的分配与注意的分散,注意的分散又叫分心。7.C【解析】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8.C【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一件事情上持续的时间,时间是注意稳定性的品质特

2、征。9.D【解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10.B【解析】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动摇)。11.A【解析】本题考查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12.B【解析】本题考查绝对阈限的含义。13.D【解析】本题考查差别感受性的含义。14.C【解析】视觉的明适应是感受性逐渐下降的过程,视觉的暗适应是感受性逐渐升高的过程。15.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暗适应现象。暗适应是感觉适应的一种,暗适应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一个感受性逐渐升高即感觉阈限逐渐下降的过程。16.D【解析】感觉适应是指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本题考查的味觉的感觉适应过程。17.

3、A【解析】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变化的现象是联觉。18.B【解析】月明时感到星星稀少,这是感觉对比现象。19.C【解析】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的感觉对比为继时对比。20.D【解析】本题考查知觉选择性的特点。21.B【解析】知觉的规律性不属于知觉的基本属性。知觉的基本特性有知觉的理解性、恒常性、选择性、整体性。22.D【解析】此题容易混淆,一旦能认出某个事物时,就已经是知觉了,而不是感觉。23.A【解析】本题考查听知觉的含义。24.A【解析】越强烈的刺激越容易被选择知觉。25.C【解析】知觉选择性即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从噪音的背景中区分出别人喊自己的名字属于知觉的选择性。26.

4、A【解析】知觉的理解性是指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认识它,理解了的事物即使它的细节改变还能进行再认。27.C【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理解性的含义。28.A【解析】用红笔划出重点是为了使事物从背景中凸显出来,这是利用了知觉的选择性。29.A【解析】对整体的知觉是优先于对个别的知觉的,这是由知觉的理解性决定的。人们一般首先知觉整体从而识别事物,才对事物的细节进行知觉。30.D【解析】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效,即感觉后像。在各种感觉中,视觉的后效最显著,又称视觉后像。31.C【解析】从简单的特征中认识事物,是由于人们对事物存在过去的认识经验,这种受过去经验影

5、响的对事物的认识称为知觉的理解性。32.A【解析】知觉恒常性是指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在不同光线下虽然旗子的颜色存在差别,但是知觉的恒常性使人们看到旗子是红色的。33.C【解析】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其产生的原因既有主观的,也有客观的,并且不可通过主观努力来纠正。34.D【解析】本题考查观察敏锐性的含义,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35.A【解析】本题考查实物直观的含义。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如,观察标本、演示实验等。36.C【解析】了解历史主要是靠记载的文献之类的信息,所以必不可少的

6、是语言直观。37.B【解析】本题考查信息加工观点下记忆的阶段,分别是编码、存储和提取。38.C【解析】学生回答选择题的记忆活动是再认,回答填空和问答题时候的记忆活动是回忆。39.D【解析】考查回忆的含义。40.A【解析】本题考查情景记忆的含义,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一事件的记忆。41.C【解析】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技能记忆,是指一个人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记忆。程序性记忆是一种技能记忆,而陈述性记忆是一种事实记忆。42.C【解析】根据理解而进行的记忆是意义记忆,而有目的的记忆是有意记忆,注意二者的区别。43.B【解析】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44.C【解析】情绪记忆

7、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它是个体将过去经历过的情绪情感体验保存在记忆中,并且在一定条件下,这种情绪情感被重新体验到的过程。45.B【解析】短时记忆存储时间短,存储量小,瞬时记忆存储时间很短,并且存储量大。46.A【解析】瞬时记忆的存储时间在4秒之内。47.B【解析】这种知觉现象被称为动景运动,它产生的原理是由于瞬时记忆,而不是由于错觉。48.A【解析】听觉编码是短时记忆主要的编码形式,语义编码是长时记忆主要的编码形式。49.D【解析】声像记忆和图像记忆容量上没有差异,声像记忆保持时间较长,局部报告法可以测出感觉记忆的容量。50.B【解析】考查短时记忆的存储时间,存储时间1分

8、钟以内的记忆属于短时记忆,一般来说,短时记忆在脑内存在的时间是30秒左右。51.B【解析】本题考查短时记忆的容量。短时记忆容量是72个组块,就是59个组块。52.C【解析】C项属于注意现象,其他三个选项都是记忆现象。53.D【解析】略。54.A【解析】短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有听觉编码和视觉编码两种,主要是听觉编码。55.B【解析】遗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不均衡的。56.B【解析】略。57.B【解析】本题考查永久性遗忘的含义。58.D【解析】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材料的记忆的干扰属于倒摄抑制,反之为前摄抑制。59.C【解析】早上学习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晚上学习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早晚受到的是单一抑制的

9、影响。60.C【解析】学习后立即睡觉没有之后学习的影响,即没有了倒摄抑制的影响。61.D【解析】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复述分为两种:一种是机械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不断地简单重复;另一种是精细复述,即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分析,使之与已有的经验建立起联系。62.A【解析】提取失败说认为遗忘是因为缺乏相关线索,有了线索,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是为了更好地提供提取线索。63.D【解析】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第一次应该在学完后复习,第二次复习在一天后,第三次复习在一周后,第四次复习在一个月后。64.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表象的概念,但表象、想象及后象三个概念容易混淆

10、。表象与想象的主要区别是看形象是否“新”,表象是过去的形象,而想象则是对表象进行加工形成的新形象。65.A【解析】本题考查再造想象的含义。66.B【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67.A【解析】看完文学作品,头脑中产生主人公鲜明形象的过程属于再造想象。68.B【解析】本题考查表象的含义。表象指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69.B【解析】本题考查再造想象的含义。70.B【解析】想象的前提是有丰富的表象储备,想象的材料是表象。71.B【解析】幻想是有目的的故而不是无意想象,幻想是脱离现实的故而不是再造想象。不切实际的幻想是空想,但是幻想并不是

11、空想的一种。72.D【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的含义,注意区别言语和语言。言语是一种交流行为,而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73.B【解析】本题考查言语的含义。74.A【解析】本题考查对话言语的含义。75.D【解析】略。76.C【解析】本题考查对话言语的特点。77.C【解析】本题考查书面言语的特点。78.A【解析】本题考查内部言语的含义。79.B【解析】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是言语理解的第一级水平。80.D【解析】言语理解可以分为三级水平:一是词汇理解或词汇识别,第二层次是句子的理解,第三层次是课文或话语的理解。81.C【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含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的间接反映。82.B【解析】思维间接性是指借助一

12、定的中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医生通过诊脉得知病人的病情属于思维的间接性特点。83.C【解析】儿童在发展语言之前就是依赖表象进行思维的,如他们能够通过对各种不同年龄的人的形象特征的概括,区分“叔叔”“爷爷”等。84.A【解析】人类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85.A【解析】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灵感现象就是直觉思维的结果。86.C【解析】系统化是指人脑把具有相同本质特质的事物归纳到一定类别系统中去的思维过程。87.C【解析】分类是思

13、想上按照事物的异同,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的思维过程。本题考查的是思维的分类过程。88.B【解析】综合是在人脑中把事物或对象的个别部分或属性联合为一体,把段落综合起来进行理解是思维的综合过程。89.B【解析】概括是人脑把事物间共同的、本质的特征抽象出来加以综合的过程。注意概括和综合的区别。90.C【解析】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对象或想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91.D【解析】演绎推理是从一般到特殊或具体的推理过程92.C【解析】概念的内涵提供了概念的本质属性。笔的本质属性是书写工具,而概念的外延表明了笔有哪些种类,其他三个选项是笔这个概念的外延。93.B【解析】析取

14、概念是根据不同的标准,由单个或多个属性结合形成的。好职工可以结合各种属性,属于析取概念。94.D【解析】变式的目的就是为了区分本质与非本质特征,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事物的本质特征。95.B【解析】形象思维是用人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在人脑中对各种道路的表象进行思维的过程是形象思维过程。96.C【解析】形象思维是用人脑中的表象进行的思维,没有直接采用算术题的形式,而是用苹果来进行运算,在进行运算时使用了苹果这个表象,属于形象思维。97.C【解析】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98.A【解析】发散思维是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答案的思维,聚合思维是寻求唯一答案的思维过程。99.D【解析】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

15、速度,它反映了智力的敏锐程度。100.D【解析】本题考查思维敏捷性的含义,敏捷性主要关注的是思维的速度。101.B【解析】思维的广阔性指个体思维的广度,指能够全面地对事物进行考查。本题考查的是思维广阔性的含义。102.B【解析】思维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预见事物的发展过程。本题考查的是思维深刻性的含义。103.D【解析】思维灵活才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反之则爱钻牛角尖,不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104.B【解析】“人云亦云”表明自己的思维没有独立性,无法判断他人观点的对错,是思维缺乏批判性的表现。105.D【解析】本题考查思维敏捷性的含义。106.D【解析】思维灵活性

16、主要指能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107.B【解析】创造性思维的特点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108.A【解析】略。109.B【解析】幼儿的注意分配能力差,主要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掌握的熟练动作少,3岁幼儿自己活动时,来不及关心别人,所以只能单独玩。110.A【解析】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想象,到1岁半以后开始出现想象的萌芽。111.B【解析】新生儿动作发展遵循由大到小、由近及远、由无意到有意的原则。112.B【解析】个体的发展遵循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顺序。113.B【解析】24岁是学习简单口语的最佳时期。114.C【解析】婴儿刚出生时各项感觉能力都很弱,其中味觉是最为发达的感觉。

17、115.D【解析】56岁是学习书面语的最佳时期。116.D【解析】略。二、多项选择题1.ACE【解析】本题考查注意的功能有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2.AD【解析】本题考查注意分配的含义。吃完饭看书和跑完步学习不属于注意的分配,注意的分配必须要两件事情同时进行。3.ABCD【解析】感觉后效是感觉的内容,不属于似动知觉。4.BCD【解析】模像直观即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网络模拟动画是模像直观,而实地考察等皆属于实物直观。5.ABD【解析】内脏感觉包括动觉、静觉(又叫平衡觉)和机体觉。6.AD【解析】本题考查实物直观的含义,地球仪和投影仪都属于模像直观,需要注意的是观察标本和演示

18、试验属于实物直观。7.ADE【解析】要注意区分各种记忆分类的含义,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属于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而题目强调在以后的生活中运用,这需要长时记忆的过程。8.AB【解析】短时记忆主要有两种编码方式,一种是视觉编码,一种是听觉编码。9.ACDE【解析】概括性事思维的主要特征。10.A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的特征。遗忘的规律主要有两个:一个是不均衡,一个是先快后慢。11.ABD【解析】表象的基本特征是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12.BC【解析】小说家写小说一般都属创造想象。13.ABCDE【解析】略。14.ABE【解析】它具有言语的随意性、展开性和计划性等特点。15.BCD

19、【解析】本题考查语言理解的三个层次。16.ACE【解析】略。17.【解析】按照思维的指向性分类可分为辐合思维和发散思维。三、填空题1.注意的起伏(注意的动摇) 2.广度3.注意的分散(分心)分配 4.差别感觉阈限5.个别 6.明适应7.感觉对比 8.联觉9.恒常性 10.反比11.空间知觉 12.知觉13.感觉后效 14.瞬时记忆15.表象编码语义编码 16.先快后慢17.近因 首因 18.编码19.组块 20.观察21.提取失败 22.有意识记23.情绪记忆 24.压抑动机说25.保持遗忘 26.识记27.持久 28.压抑说29.原型 30敏锐性31.思维 32.发散思维33.发散推理 34

20、.豁朗期35.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 36.集中(求同)思维发散(求异)思维四、判断题1.【解析】注意是一种非独立的心理过程。2.【解析】注意的稳定性是注意品质在时间上的特征。3.【解析】注意具有分配性,即同时完成两种活动是可能的。4.【解析】略。5.【解析】动觉是人的一种内部感觉。6.【解析】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时间关系(即事物运动的速度、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7.【解析】本题考查知觉的理解性特征。8.【解析】略。9.【解析】言语直观不受时间、空间和设备的限制,感性材料来源更丰富,是教学中大量采用的直观方式。10.【解析】再认和回忆是一个环节。11.【解析】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

21、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12.【解析】短时记忆的容量是59个单位。13.【解析】略。14.【解析】思维的概括性程度更高。15.【解析】题干的叙述体现了想象的替代功能,而不是补充功能。16.【解析】乔姆斯基认为人的语言能力是先天形成的。17.【解析】言语是人们进行交际的活动、过程。18.【解析】内部言语具有隐蔽性和简略性。19.【解析】略。20.【解析】本题考查思维间接性的含义。21.【解析】略。22.【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的含义。23.【解析】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随意后注意(又称有意后注意)。24.

22、【解析】想象是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此题主要考查想象的概念,突出“新”字。25.【解析】人的知觉具有这样一种特性,即对优先知觉的事物形成清晰的影像,而对其周围环境的事物,只是当成陪衬和背景,形成模糊的感觉。这种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选择性。26.【解析】遗忘是识记过的内容不能再认与回忆,或是错误的再认与回忆。信息加工观点认为,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27.【解析】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而不是心理过程。28.【解析】在课堂上既要注意保持学生的随意注意也要合理利用学生的不随意注意,让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有意注意是不可能的。29.【解析】“外行

23、人看热闹,内行人看门道”体现了知觉的理解性。30.【解析】意义记忆效果对于任何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效果都好于机械记忆。31.【解析】概念是在对表象进行加工、抽象和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32.【解析】儿童既有抽象概括思维能力又有具体形象思维能力,这两种能力在儿童期发展是不平衡的。33.【解析】儿童不能分辨勇敢和冒险是由于无法区分两者概念的差别,只注重两者在表现上的相似,是抽象思维水平低的缘故。34.【解析】依据表情判断心理状态是思维间接性的表现。35.【解析】明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是降低了,暗适应的过程中人的感受性提高了。36.DUI【解析】题干的现象是注意转移的表现。五、名词解释1.言语直观指在

24、生动、形象的言语的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2.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它是借助言语实现的,能揭示事物本质特征及内部规律的理性认识过程。3.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4.内隐记忆是不需要意识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5.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6.再造想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7.分心也叫注意的分散,是指注意离开了当前应当完成的任务而被无关的事物所吸引。8.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

25、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9.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人们常常需要把自己的注意不断地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也就是把人们的注意有目的地从一个事物及时地转移到另一个事物上,这就叫注意的转移。10.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进行的思维。1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12.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13.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14.感觉后效是指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称为感觉后像。15.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

26、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16.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17.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距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也叫最佳运动。18.错觉是对客观事物不正确的知觉。19.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20.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21.有意想象又称随意想象,是指有预定目的,自觉进行的想象,有时还

27、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22.表象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的形象。23.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24.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25.我们常常有这样的经验,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26.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27.短时记忆是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28.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29.言语直观指在生动形象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30.再造想

28、象是依据词语或符号的描述、示意在头脑中形成与之相应的新形象的过程。六、答题(答案要点)1.(1)选择功能;(2)保持功能;(3)调节与监督功能。2.(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2)注意的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3.客观因素:(1)刺激物的新异性;(2)刺激物的强度大小;(3)刺激物与背景对比的差异大小;(4)刺激物的变化和运动。主观因素:(1)符合主体的需要、兴趣和期待的事物,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2)情绪和生理心理状态的影响;(3)过去知识经验的影响。4.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有(1)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2)合理组织活动; (3

29、)对兴趣的依从性; (4)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5.(1)要经常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教育;(2)要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3)还要着重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6.(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正确地运用直观性原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知觉,从而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掌握,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应按照知觉的组织原则,正确地组织直观,才能提高学生的感知效果。(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引导学生明确观

30、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任务的重要条件。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是必要的。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并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在可能情况下,应让学生自己动手进行操作。7.(1)观察的目的性;(2)观察的客观性;(3)观察的精细性;(4)观察的敏锐性;8.(1) 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 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 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31、(4) 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 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 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9.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与内容;(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式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10.(1)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2)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一般来说,在积极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下,人的识记效果好。(3)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识记的效果就好。(4)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材料越多,识记所用的平均时间和次数就越多

32、。识记也受材料性质的制约。有意义的、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记住。(5)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11.(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内容容易遗忘;(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3)遗忘进程不均衡,有“先快后慢”的特点;(4)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影响遗忘;(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12.(1)创造动机;(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启发;(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13.语言和言语的区别:(1)语言是由词汇(包括形、音、义)按一定的语法所构成的复杂的符号系统,是人类所特有的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言语是个体借

33、助语言传递信息的过程,也就是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过程。(2)语言是指某语言集团所共有的抽象的语言材料和规则;言语是指个体根据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产生和理解言语的行为。(3)语言是社会现象,具有较大的稳定性;言语是心理现象,具有个别性和多变性。(4)语言是交际和思维的工具,言语则是对这种工具的运用。语言和言语的联系:言语不能离开语言而进行,离开了语言,人就不能通过言语进行交际或思维;语言也不能离开言语,离开人的言语活动,语言就不能发挥任何功用。14.(1)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和综合;比较;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2)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期;酝酿期;豁朗期;验证期。15.瞬时记忆的特

34、点(1)时间极短(2)容量较大。(3)形象鲜明。(4)信息原始16.短时记忆的特点(1)时间很短;(2)容量有限;(3)意识清晰;(4)操作性强;(5)易受干扰。17.(1)预见功能。想象的预见功能是指它能预见活动的结果,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2)补充功能。借助想象可以弥补人们认识活动的时空局限,超越个体狭隘的经验范围,获得更多的知识。(3)替代功能。在现实生活中,当人们的某种需要不能得到满足时,可以借助想象从心理上得到一定的补偿和满足。18.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其特点如下:(1)流畅性;(2)灵活性;(3)独创性。七、论述题(答案要点)1.教学中的感知规律包

35、括四个方面:(1)强度律。指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的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地感知。因此,在直观过程中,教师应突出那些低强度但重要的要素,使它们充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2)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越大,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开来越容易。在物质载体层次,应通过合理的板书设计、教材编排等方面恰当地加大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在知识本身的层次,应合理地安排新旧知识,使旧知识成为学习新知识的支撑点。(3)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为此,应注意在活动中进行直观,在变化中呈现对象,要善于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作为知识的物质载体,使知识以活动的形象展现在学生面前。(4)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

36、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地感知。因此,材料编排应分段分节,教师讲课应有间隔和停顿。2.(1)知觉的选择性。即把知觉的对象优先从背景中区分出来的特性。在学校教育教学中,自觉地遵循知觉的这一特点,可以促进教育、教学效果的提高。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意使知觉对象和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有意提高知觉对象的活动性等等。(2)知觉的整体性。当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作用于人的感官时,人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把它知觉为一个整体,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应用,使学生能更清晰地反映事物的整体。(3)知觉的理解性。人在知觉某一客观对象时,总是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

37、认识它,并用语词把它标志出来。教师在从事教学活动时,一方面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增进知觉的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又要注意已有的知识经验对当前知觉活动所产生的消极定势作用。(4)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被知觉的对象仍然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的恒常性对于人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方向,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3.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般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 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与任务;(2) 制定周密的观察

38、计划;(3) 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 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 学会作观察记录;(6) 观察后的归纳、总结;(7) 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8) 教会学生自觉养成观察习惯。4.(1) 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提高记忆的敏捷性,首先是明确记忆的目的;其次是应当集中注意。(2) 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加强记忆的持久性首先是要善于把识记的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的复习。(3) 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培养记忆的准确性,必须进行认真的识记。(4) 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培养记忆

39、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所掌握的知识系统化。(5) 总之,记忆的四种品质是有机联系,缺一不可的。我们不能只根据某一方面的品质去评定一个人记忆的好坏。每种品质只有和其他的品质结合起来才有价值。记忆的这些品质都是后天形成和发展的,应该通过各种实践活动来培养。5.(1)创造性想象是学生目前和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条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需要做到五个方面: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和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是人脑对客观现

40、实的主观反映,除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基础外,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绘画、手工、雕刻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想象活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2)联系教学实际进行阐述。6.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与经验;(3)充分利用“变式”;(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7.良好思维品质的特性包括:(1)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2)思维的独

41、立性和批判性;(3)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4)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5)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8.(1)激发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创造动机;(2)培养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3)培养与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4)促进创造性的活动,培养创造性的个性品质。9.影响遗忘的因素有:(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

42、要性;(4)识记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遗忘的原因有各种不同的看法,归纳起来有下述四种:(1)消退说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2)干扰说认为遗忘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3)压抑动机说认为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果这种压抑被解除,记忆也就能恢复。(4)提取失败说认为遗忘只是暂时的,一时难以提取出要求的信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那么所要的信息就能被提取出来。八、案例分析(答案要点)(1)正确运用学习策略,有利于提高对知识掌握的速度。丰子恺先生在勤奋好学的基础上采用了一定的学习和记忆策略进行学习,取

43、得了良好的效果。这就教育我们需要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2)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规律”,指出遗忘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丰子恺先生运用了这一规律,根据遗忘的特点组织自己的复习。这说明我们要根据学习的进程和规律进行学习,不能逆规律而行。(3)丰子恺充分运用了心理学中的复习策略,减少遗忘的发生,使所学知识得到及时巩固。丰子恺先生选择了分散复习的方法,分散复习即是将学过的知识分多次进行复习和记忆,与之对应的是集中复习。由此可见,分散复习取得了更好的记忆效果。情绪情感章节练习一、 单项选择题1.D【解析】本题考查情绪情感的定义。2.B【解析】情绪与情感的外部表现通常称为表情。3.A【解析】情绪与情感以需要为

44、中介。4.B【解析】情感是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的。5.A【解析】情绪具有动机的功能,与动机有很大的联系。6.C【解析】激情状况下人往往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易感情用事,不考虑后果。7.C【解析】当人们遇到突然出现的事件时,为了应付瞬息万变的紧急情况,身体会发生一系列剧烈的生理反应,叫做适应综合症。8.C【解析】“情急生智”是在突发状态下产生的,当人们遇到这种突发情况时,快速决定,作出智慧的反应,这是应激的过程。9.B【解析】心境具有感染性。在不同的心境状态下,同种事物被个体感受到不同的情感色彩。10.A【解析】诗人因感时恨别,见花而流泪,闻鸟叫而惊心,这充分表明了心境的感染性。11.C【解析】绝望是

45、一种猛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属于激情。12.B【解析】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例如,狂喜、暴怒、恐惧、绝望、剧烈的悲痛等,都是激情的表现。13.C【解析】突发事件下的情绪状态,是应激。之所以属于应激而不属于激情是由于情绪不是爆发式的、猛烈的。14.B【解析】突发性灾难引起的情绪一般是应激。15.A【解析】心境是一种缓和而又微弱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猛烈而时间短的情绪状态。因此答案选择A。心境和激情是情绪的类型,抑郁和焦虑是神经症的类型,两者是有差异的。16.D【解析】激情的定义是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因此选择答案D。A、B是情绪表现,C、D是情绪状态。17.C【解析】。

46、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散性的心理状态。知道自己被录取后的一周内,都体验着一种开心的状态,这是心境的典型表现。18.B【解析】心境、激情和应激三个概念在表现程度上有差异。心境较轻,激情较重,应激是高度的紧张状态,所以选B。19.C【解析】心境具有弥散性。20.A【解析】“心有余悸”指事后的一种程度较轻的惊恐情绪。21.B【解析】人可以通过身体姿势表达情绪,这属于人的身段表情。22.A【解析】愤怒是愿望不能实现或为达到目的的行动受挫时引起的一种紧张而不愉快的情绪体验。23.C【解析】调控功能是指情感对人的活动具有引发、促进和调控的作用,从而可以促进身体健康。情绪情感的功能中没有健

47、康功能一说。24.A【解析】道德感是人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诗句表现了一种崇高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情感。25.D【解析】荣誉感是人依据一定的道德需要和规范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言行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故而属于道德感。26.B【解析】美感是情感的一种。27.C【解析】理智感主要包括求知欲、认知兴趣和好奇心等。28.A【解析】此题考查了情绪的特点。29.B【解析】情感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深刻性。30.D【解析】因为面部表情最直接,也最丰富。人的情绪、情感的机体表现有内脏器官活动的变化、皮肤电和脑的变化及外部表情的变化,但最重要的外部指标是面部表情。31.C【解析】本题考查压力状态下身体反应的三个阶段,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招标采购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