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张岂之.doc

上传人:胜利的果实 文档编号:8639398 上传时间:2022-10-11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39.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张岂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张岂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张岂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张岂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完整word版)《中国思想史》张岂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中国思想史作者:张岂之教学资料、考试复习资料先秦篇 夏商周(宗教) 春秋战国(先秦子学) 先秦子学:儒家、道家、墨家、名家、法家、阴阳家1、商周宗教思想、夏商周的异同共同点:上帝是元神 异:夏:忠义 商:遵命遵神 周:道德、夏商周宗教思想的发展原始宗教(原始社会)上帝一元神(夏商西周)宗教思想的动摇(西周末年)祖先一元神 祖先即上帝(夏商) A、祖先与上帝分离 B、天命可以转移 C、敬天保民以配天命春秋时期重人、重民思想人文理性(西周)A、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 B、民众的呼声,对上帝与祖先神的责问、早期五行说与阴阳说早期五行说:A尚书洪范五行说B、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五行说考源:1、

2、源于生产实践。生产工艺 五材属性2、占星术 五大行星之号 3、甲骨卜辞 卜辞中的五方说 东西南北中为五行之滥觞、西周史伯“和同说”论五行与百物的关系史伯最早提出“和同说”,将五行视为产生百物的物质元素“和实生物”,突出了“和”在万物产生中的作用,认为事物是多样性的统一第一个完整、简略、朴素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说文解字本意相应也。从口,禾声,即对一句话、一声歌响应的回应。五行既是物象,又是意象,也可以说是一种独特的符号,非自然界纯粹的物象,相反,作为古代思想家认识天地万物和人类社会所使用的一些隐喻,是通过类比,比喻等直觉思维得到的哲学概念。和而不同 君子之修养境界,为人准则 子曰:君子和而不

3、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而不同”的文化启发 多元互补早期阴阳说 :A、易经的阴阳八卦说 B、伯阳父以阴阳论地震 提出“气”及“阴阳”观念易经阴阳爻,阴阳卦是阴阳思想的符号化,阴阳鱼太极图对待统一,消长流行、互根互动理念。2、春秋时代的思想儒墨道法的救世之策 士子救国 儒文士墨武士 道隐士 法谋士先秦诸子思想兴起的条件内因:思想家个人因素 外因:经济、政治、文化因素 生产力发展、领主经济大崩溃、动荡的诸侯政治、士阶层的形成、学术发展的逻辑必然。士阶层:文化贵族之没落者、平民之拥有知识才艺者。(游历讲学、养士制度、稷下学宫)3、孔子思想儒家: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者流,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也,游文于六经

4、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1)关于天命和鬼神没有完全摆脱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天命主要赋予的主要是个人的命运含义,对鬼神是敬而远之的。(2)关于德、孝、礼等西周敬天保民德治孝 西周尊祖敬宗(对老去世) 孔子“孝敬父母”(在世)孔子认为要稳定家庭,必先稳定家庭,固提孝使之成为一种家庭伦理,真心实意孝敬父母。礼 周礼 西周统治者制定的社会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中心内容: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分封制及礼乐制度。孔子的“仁”的思想1、“爱人” 泛爱众而亲仁 实现途径:忠。恕 积极:自己有某种需要满足,也要推想他人同样有这种满足,即忠消极:己所不欲,勿施于

5、人 即恕2、各种美德:孝悌、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3、克己复礼 春秋时代极为混乱,旧秩序被破坏,新秩序未建立,孔子一生的志向建立一个理想秩序A、约束自己的行为使其符合礼的规范。B、自觉,是由自己决定的 并不依靠他人C、具体表现,在视、听、言、动各方面的符合。孔子的哲学思想1、继承传统的天命思想,但又着重考察人的问题。2、辩证法思想A、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两端,主张中庸、过无不及,强调道德践履过程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B、肯定事物的运动变化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C、辩证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因材施教,教学相长)3、认识论肯定“生而知之”有先验论思想,更强调学而知之 学与思 学与用 言于行孔

6、子的政治思想倾向保守,但有改良成分1、“礼”和“正名”思想,维护等级名分,维护周礼2、主张“德治”,具有民本思想,缓和社会矛盾。孔子的教育思想1、智力差别分类:有教无类 生而知者,上也。学而知之,次之。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也。2、实事求是的求知态度 知与不知、求知的客观态度 反对固持己见 不耻下问。3、学思并重的求知途径:学思习行四个阶段4、教育内容|六书和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德、智、体、美)5、学以致用的求知目的 格物、致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6、教学方法:循循善诱、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4、孟子思想一、孟子性善论与伦理思想 把伦理道德建立在人性

7、基础之上1、人禽之辩 人与动物的不同之处,及人之为人的本性2、认为人生来即有“善端”,具有“良知、良能”,为天所赋予。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强调仁与义 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二、孟子的“仁政”学说1、理论基础:A、性善论 B、孔子仁与德治思想2、具体措施:A、为民制产 B、减轻租税 C省刑罚、重教育 D、反对霸道,主张王道。反对兼并战争,主张用“仁义之师”使民心归向,实现统一。三、孟子天命观和认识论1、天命观 A、天时宇宙万物的本原,是具有意识、有道德属性

8、的主宰之天B、认为君权神授,但又经民爱,经民意认可。 C、宿命论与正命观 一方面,一切有命运安排,人只能顺命行事另一方面人要知命,避祸就福,近期天年。2、认识论 A、区分认识有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两类,并认为只有理性认识才可靠。B、认识对象非客观物质世界,而是“性”和“天”,提出“尽心”、“知性”、“知天”,即是扩充心去认识自己的仁义理智的先天本性,认识了自己的本性也就认识了天的本性,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地。C、认识和修养的根本方法:反思“诚”。诚本意信实无伪,孟子认为诚是天的本质和规律,是天的本性,具体而言,则是仁义礼智。反思诚即反思人心中先天具有的仁义礼智的本性,达到“至诚”境界,就能使

9、本性完全恢复,不受物欲的牵引而变恶。D、修养的具体途径:养心、寡欲、存夜气、养浩然正气等,扩充自己的善端,可以塞于天地之间,达到“大丈夫”的境界。5、墨子思想1、墨子思想的主旨及主要内容主旨:“兼相爱,交相利”( “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兼爱上)。主要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命、天志、明鬼等实质:反映手工业者及其它平民阶层的政治、经济愿望;反对亲疏、远近、贫富、贵贱的等级界限。2、 墨子反对天命,为什么又主张“天志”说?曰:天之所欲者何也?所恶者何也?天欲义而恶其不义者也。(天志下)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上) 鬼神能协助主宰一切的有意志的天,实行赏

10、善罚暴,因为鬼神的能力也是超越一切常人的:“勇力强武,坚甲利兵,鬼神之罚必胜之。”(明鬼下) 墨子所提出的兼爱学说,没有像孔子仁爱思想的心理基础。故必从外在寻一保证。这个保证就是天志。3、儒家讲”爱人“,墨家主”兼爱“,两者有何区别?与孔子“亲亲有术,尊贤有等”的思想不同,墨子主张兼爱,要平等的、无差别的爱一切人。 4、墨子“三表说”提倡“言必立仪”,确立认识的标准: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A 历史经验 B 百姓亲身经验 C 给国家和人民的实际效用。意义:A 涉及到真理标准问题,理论思维达到相当高度。B 以经验为依据,以实际功效

11、为验证,虽为经验论,但也能触及到实践的内容,比较接近实践验证的观念。5、后期墨家的思想主要贡献(自然科学、认识论、逻辑学)著名墨学专家杨向奎:“一部墨经无论在自然科学哪一方面,都超过整个希腊,至少等于整个希腊。” 认识论、逻辑学说认 识 论、“知,材也”,“知,接也。” 知是人所具有的认识能力,仅有这种认识工具,未必产生认识,必须与客观事物接触才能产生认识。、“惟以五路知”,“知不以五路,说在久” 通过五官获得感性知识,有些知识不是直接感觉得来,比如时间。(“久,弥异时也;”“久:合古今旦莫”。“莫”通“暮”,久是一切时间的总和。)、“知:闻、说、亲;名、实、合、为” 知识按来源分为:闻(亲闻

12、和传闻,指间接经验)、说(用推理方法得到的知识)、亲(直接感觉经验)。 名是所用来称呼认识对象的名词或概念,实是被称谓的认识对象;名实应结合,应相符;认识应变为意向,表现于行动。 “所以谓,名也,所谓,实也;名实耦,合也;志行,为也。”逻 辑 学 说、类、故、理:逻辑论证的三个基本范畴 类:具有相同属性的事物组成的集合体。据类的外延和内涵,反映类的名词或概念分为三种:达名(外延最大,内涵最一般的概念,如“物”)、类名(反映一些特定事物的概念,“马”)、私名(反映单一事物的概念,如“昭陵六骏”中的任一匹马。) 故:指事物或判断形成的理由、原因和条件。分为“小故”(必要条件)和“大故”(充分条件)

13、。 理:指逻辑思维的规律和规则。(同一律:名与实要一一对应,论证推理过程中概念必须前后同一;矛盾律:两个相矛盾的判断不能同真,必有一假。等等) 类、故、理结合是正确论辩的充分必要条件。、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 名:名词或概念;辞:命题或判断;说:推理。 概念用来反映一类客观事物; 判断用来陈述对象的情况,表达对象的性质或关系。 推理用来揭示某个命题或判断是否有成立理由。、“辩,争彼也,”“争彼,当者胜” 只有争论一对彼此矛盾的论题谁是谁非才是“辩”,只要是辩,必有一方胜,其中与事实相符的那一方才是正确的。6、墨学现代价值反战争、反特权、反等级、反腐败、倡和平、主兼爱、尚廉洁、贵平等、重生

14、产、重科学是墨学带有永恒价值和普世价值。6、先秦道家思想一、老子的道与德天道:蕴含道的客体方面,近似自然观、宇宙论人道:蕴含道的主体方面,近似人生观、社会观1、 老子道为天地根的本体论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取道于寻常可得的道,所得的道不是永恒之道;取得于寻常可得的名,所得的名不是永恒之名。2、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无名就好比宇宙的初始;有名,是万物得以化生的根本。3、 上善若水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 4、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以恶,故几于道。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5、 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

15、动善时。评析:老子在自然界万物中最赞美水,认为水德是近于道的。而理想中的圣人是道的体现者,因为他言行有类于水,以不争争,以无私私,这就是水的最显着特征,水滋润万物而无取于万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洼、最潮湿的地方。有物混成,先天地生。6、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德:德性 得也,道之体现,从于道。二、朴素辩证法1、对立统一,正反互转(反者道之动)A对立面相互依存 B对立面相互转化 C转化的条件性2、事物发展具有量变、渐进的过程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三、无为的社会政治思想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救。现实中的东西都是相互矛盾、相互转化的,那

16、么最好不要多事。2、贵柔,以弱胜强之术及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处世哲学3、复古倒退的历史观四、老子学说的影响与儒学相互补充 汉初黄老之治的思想来源 反者道之动,演变成权谋术数绝圣弃智,反对社会进步7、庄子思想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授,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上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人,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庄子大宗师)心斋坐忘论“死生如一”和“安化”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生死与四时一样运行自然。得道论齐物论 相对主义哲学观点 “齐物”: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逍遥”,追求绝对

17、的自由人生,达到“无己”、 “无待”把名誉、功业和肉体一并抛弃,无忧无虑,无情无欲,无知无识,与万物浑然一体,得道最完满的自由和幸福。老子和庄子思想的异同同:A、庄子之道的基本内涵与老子的道无多大区别,关于道的根本属性,遵从自然无为的根本法则二者基本一致B、社会批判立场和返归自然地社会立场相同(内心深处充满着对当时世态的悲愤和绝望)(真正的生活是自然而然的,因此不需要去教导什么,规定什么)异:A、出发点:老子出于“治国”,庄子本于“治身”B、社会观:老子要求“小国寡民”,庄子梦想“无何有之乡”C、人生观:老子倾向于个人的身体健康和长久的存在,对世俗生活表示出深刻的生活智慧(入世)庄子显示出高超

18、超脱的精神世界,与世俗生活保持距离(出世)D、认识论。老子不行而知及先验论,庄子以无知知持相对主义。E、自由观。老子追求行动上的“无为无不为”庄子乞求精神上的“逍遥游”F、思维方式。老子多采用理论思维方式,庄子多采用形象思维方式,以寓言说明G、老子不讲得道,庄子讲得道真人儒家和道家的人生观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价值,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基本看法和态度。孔子入世有为的人生观:刚健有为,修己安人。理想的人生是将主体道德修养和“济世”结合起来,之后的儒家逐渐形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处世原则和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模式道家自然顺生的人生观:老子倾向于个人生命的健康和长久的存在,对世俗生活表现出丰富深刻的

19、生活智慧,庄子则持出世无为的人生观,提出无为无欲的人生原则,认为寡欲可以防止人做恶,恢复人的自然本性。正确的人生观:以生为乐,创造人生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价值所在,以死为乐自然安息是人生的终极归宿,人生的价值不在于向人类社会索取多少,而是以对人类社会的奉献多少来衡量。7、 战国名家思想一、 明辨思潮与名家1、 明辨思潮:战国中期名家学派辩论名实关系问题(名实先后问题,同异问题,一般与个别问题等)所形成的学术思潮。2、 名家:是战国时期“明辨”思潮中致力于考察,探讨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分析名同,概念和命题的学术流派。二、 惠施的历物十事与合同异1、 历物十事:惠施研究万物之原,对事物本质和规律

20、所作的十个结论性命题。2、 合同异:同,指事物的同一性;异,指事物的差别性,合同异:事物的同一和差异最终归于统一。(泛爱万物,天地一体)基本特征:认识到事物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认为事物的对立、差别是相对的,同一性是绝对的。三、 公孙龙的”指物论”与“离坚白”1、 指物论:指,A、独立于物体之外的属性 B、具体事物的属性主要观点:A、万物是某些属性的总和,定于万物的属性并不是一般属性本身(物莫非指,而指非指)B、抽象,一般的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独立存在,并具有已经转变为具体的物的属性的固有能力。代表性命题:“白马非马”、“离坚白”2、 离坚白A、认为坚硬、白色等一般属性可以脱离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

21、。B、认为坚、白等属性相互分离,互不兼容,孤立存在,万物是这些孤立属性的总和。基本特征:离,把个别与一般割裂开来,把事物的不同属性对立起来。3、 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在认识上和争论中各执一端,都有不同的片面性,但他们的学术活动对中国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有重要贡献。惠施、公孙龙代表名家两种趋势,一种是强调实得相对性,一种是强调名的绝对性。8、 战国阴阳家思想一、易经和易传二、易传对易经的改造 易传总结战国诸学派成果,用天道、地道、人道、阴阳、刚柔、仁义等基本范畴建构其思想体系,把易经这部占卜术改造成周易这部儒家哲学著作。易传的阴阳观1、“一阴一阳之谓道” 把阴阳和八卦结合起来,用阴阳解释 两个

22、基本符号,用一阴一阳之谓道解释万物的发展变化,认为一切现象都是阳、阴两个对立统一的方面矛盾运动的结果,这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总规律。2、易传太极生世界万物的宇宙生成论3、易传的辩证法思想三、阴阳五行说1、阴阳五行说:战国时代阴阳说与五行说相结合。以阴阳说解释宇宙的起源,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在阴阳二气作用的推动下滋生、发展和变化2、五行相生相克 宇宙万物与五行对应,各具其德相生:水生木 木生火 火生土 土生金 金生水相克:水灭火 火灭金 金灭木 木灭土 土灭水4、 邹衍“五德终始说”9、 荀子对百家争鸣的总结一、 荀子对先秦“天人之辩”的总结1、“天人之辩”:指关于天和人,天道与人道或自然与人

23、的关系的辩论。A、抛弃孔子、墨子等具有宗教色彩的天人关系思想,提出“天人相分”思想。B、肯定、吸收老庄天道自然观,进而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强调天即自然,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C、批判孟子片面夸大人的理性作用,又采纳他人道有为的思想,认为人最为天下贵也。二、荀子对先秦“名实之辩”的总结 三、荀子对其它问题的总结四、“性恶论”及社会思想1、荀子的人性两重性:生物性和社会性生物性: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性恶”,“人之性恶,善者伪也。”社会性:“能群”“人生不能天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针对人的生物性:提出“化性起伪”通过人为的努力转化“

24、恶”的人性。针对人的社会性:提出“名分使群”3、 社会思想1、“名分使群”维护等级制度 2、“礼法”并重的政治思想 规之以礼,确定分界;绳之以法,匡正时弊;劝之以学,促成向善。 3、君民关系:民本思想10、韩非子思想(法家及其总结者)一、法家源流及法家前期春秋:管仲、子产 战国:李悝、 吴起 战国中期:商鞅、申不害、慎到二、 法家思想特点1、 以“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进化观作为变法的理论依据。2、 法家最大的特点:与时俱进,革故鼎新3、 以法制作为治国的方针 5、通过农耕和战争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4、 鼓吹君主集权以致君主专制,用严刑峻法来控制臣民法家的立法原则:循天道、因民情

25、、随时变、量可能、勿明易三、 韩非子的思想1、 韩非子的生平 2、韩非子的历史进行论A、 四世说,上古(有巢氏、燧人氏)。中古(禹),近古(汤、武征桀纣)B、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各变。认为历史是不断变化发展的,随着时代的变化,国家的法制和统治也会做出相应的改变。2、 法治思想A、 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继承荀子的性恶论,认为好利是人的本性,弃化性,取因性。法术势相结合即君主凭借权威、运用术数以驾驭群臣,而使群臣百姓都受法律奉令来维护中央集权、君主专制B、 奖励耕战,追求富国强兵,以实力统一。C、 实行文化专制主义,禁止法家之外的学说。3、 韩非子的天道观A、 第一次把自然界的规律分为道和

26、理 B、道是万物所以成为那个样子的一般规律B、 理是事物自身的特殊规律和具体的属性 D、道理相应,理体现道,道寓于礼。D、 缘道理以办事,按规律办事。4、 认识论 参验论参验论的意义:A、丰富了先秦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理论C、 承认在认识中实验证比理论更有权威B、参验更多指个人的直观和体验,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社会实践有本质区别。第二篇 两汉篇 今文经学 古文经学 谶纬神学1、 秦朝的思想专制1、法家思想为统治思想 2、兼采邹衍的五德行始说 3、禁止私学,加强思想专制目的:强化统治,巩固统一 结果:秦二世而亡。2、 两汉时期思想领域的基本状况一、 两汉初的思想 1、 以黄老思想为主干黄老学派:起

27、源于战国中期,假托黄帝名义,崇尚老子之术,以老子天为而治思想为本,兼采儒、法思想而形成的一个血派,黄老思想成为汉初统治思想。天道观:道家的天道自然观 政治观:A、黄帝有刑德,刑以伐之,德以守之。B、无为而治清静自定。2、 诸子思想的综合和总结A、陆贾和贾谊 B、刘安和淮南鸿烈C、司马谈与司马迁 D、陆贾楚汉春秋二、汉代的经学(今文、古文)1、今文经学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2、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立五经博士,使儒学独尊,从而使今文经学特别是春秋公羊学盛极一时。3、今文经学注重和现实结合,阐发经书中的微言大义,古文经学注重字词注释。(汉代古文经学)1、 古文经学用战国时代的六国文字写成

28、2、 古文经书出于孔子壁中3、 西汉末年刘歆发现古文经传,曾请求建立古文尚书春秋左氏传博士,但受到当时儒生的反对。4、 古文经学在汉代没有立入官学,注重训诂和文字解释,把经传当做历史来研究。四、 董仲舒的思想体系1 天人感应思想 A、人副天数:天生人为实现天的意志,人是天的缩影。、 人之为人,本于人,天亦人之曾祖父也。、 从形体说,人有骨节,天有时数,天以终岁之数乘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人有五脏,天有五行;人有四肢,天有四时;人有视暝,天有昼夜。、 从人的感情意识来说,人有好恶,天有暖情,人的喜怒,天有寒暑。、 至于人的道德品质,更是天意、天志的体现。B天是万物的最高主宰,人的行

29、为也能感动天。 天的主宰菜单现为阴刑和阳德两个方面。 阴阳灾异的谴告说是福瑞说。代天治民的君主,其行为的好坏能直接地影响到天,如果君主施行德政上天就会降下福瑞,以示上天的奖励。实行暴政,上天就会降下灾祸。评价:1、 将自然与人类社会看成统一整体的,要求人的行为遵循天意具有合理性。2、 将天人简单比附,把自然灾异与祥瑞说成是天表达其意志的形式,本质上不科学、错误。3、 人的行为可以感应天,一定程度上肯定人的能动作用,在当时具有一定积极意义。君权神授论1、 天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最高主宰,君主的权力来自于天。2、 君主应遵循天道,反映天意,天依君主对民的态度可以授予其权利,也可以剥夺其权力。天一统

30、论董仲舒的学说必从天意和春秋找依据,政治上一统于天子,思想上一统于儒学。人性论1、 天赋善恶论 A、生之自然之资,涓之性。C、 人受命于天,有善恶之性。2、 性分三等:圣人之性,中人之性,斗箕之性。3、 圣人之性是天生的善,斗箕之性是天生的恶,都是不可改变的,只有中民之性,可以经过教化成为善性。伦理观:三纲、五常说 深察名号的正名思想如何评价董仲舒的思想李传柱:我们现在重视以德治国,董仲舒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他在伦理上提出了三纲五常,有利于维护统一。统一思想,归本儒家,有一致信仰,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发展贡献大,统一思想,尊崇儒术,功大于过。五、 东汉谶纬神学思想与反谶纬神学思想1、 谶纬A、

31、谶纬是一种“诡为隐语,预决吉凶”的粗俗迷信,用摸棱两可的文字假托神的预言,为实现政治斗争服务。B、 纬是经之支流,衍及旁义,相对于经而言,是儒生用阴阳灾异说来解释、演绎和附会儒家经典的著作,例如易有易纬,书有书纬等C、 谶纬是宗教神学和经学的混合物。2、 杨雄、恒谭、王充、王符、仲长统反谶纬神学的思想1、 杨雄体自然的观点及对神仙方术的批评2、 恒谭唯物主义的天道观3、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效验认识论4、 王符 元气自然观 仲长统 人事为本,天道为末,天之道为人所用,对神学迷信的批判3、 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效验认识论1、 天地,含气之自然也2、 效验认识论:任耳目以定情实。第三篇 魏晋南北朝篇

32、贵无论 崇有论 独化论1、 此时期的思想特点、 是一个没有思想权威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二个百家争鸣的时期、 儒家式威,玄、佛、道三家肇兴,形成了这一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格局。、 玄学是魏晋时期盛行于社会上层和知识界的新的学术思潮。它援道入儒以老子、庄子、周易三玄解经,固有玄学之称。、 中国儒学发展史上的衰期、 道教大发展的重要时期,道教完成了官方化的过程。、 是佛教迅速发展的时期。2、 魏晋玄学玄:本义,奥妙,微妙 玄学家多作幽暗、深远、无形、不测等解。玄学:云本无玄学,自此淡老殊进。 是研究世界的根本、本质或世界存在的依据等本体论问题,并以本末、有无为其辩论中心,这一见解的玄学家大多是名士,

33、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3、 玄学的起因1、 汉魏之际的社会政治危机:名教危机,名实相悖,察举不实,名不副实的皇权,社会功能的丧失。2、 玄学产生的社会基础:魏晋名士3、 玄学产生的学术原因:两汉经学的繁琐及儒、道、法、名等思想的融合。4、 玄学的发展演变与派别观点一:A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正始之音 B、嵇康、阮籍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玄学D、 裴危、郭象为代表的玄学观点二:贵无论和崇有论观点三:正始玄学竹林七贤元康东晋玄学5、 正始之音正始:魏齐王曹芳的年号概念:又称正始玄风,以何晏、王弼为代表的思想界,以富于抽象思维色彩的道家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沟通儒道两家,主张“以无为本”“

34、无中生有”“名教本于自然”的思潮。特点:舍两汉经学迷信僵化的形式,挽求纲常名教,以自然无为学说来论证名教的合理性,构建新的思想体系,以取代天人感应说。主要观点:、 关于天,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 周易的太极和老子的道即为无,无形、无名、无为。、 世界的本质无不能完全依靠语言、文字来说明,言不尽意。、 有无犹如本末、母子;有之所始以无为本、 有包括天地万物,政治人伦,纲常名教。、 名教以无为本,出于自然。6、 竹林七贤的思想A、阮籍的自然与名教思想 在上而不凌乎下,处身而不犯乎贵,故道不可逆,道不可忽也.B、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 “ 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然,情不系所欲,故能审贵贱而

35、通物情。”这里的自然和物情都是指事物的本能状态,嵇康认为人的心理只有不为假名教的伦理纲常左右,才能体味到真伦理,身心敞亮通达,情绪不为物欲所束缚的人,才能认识到物本能的差别。“自然”或“道”生万物,“以无为贵”“越名教而任自然”,超越名教的束缚,摆脱情欲干扰,亲近而自然。“崇简易之教。御无为之治,君静于上,臣顺于下。” 实质:自然无为,礼教不废。8、裴頠、郭象为代表的玄学思想 裴頠:“崇有论”:反对“万物生有”的观点,无不能生有,有是自生的,万有相互滋生。“夫至无者无以能生,故始生者自生也。”“济有者皆有也。” 郭象的思想,“无”不能生“有”,“有”“无”不能转化;“有”自生,万物自然而然,自

36、己产生,自己变化和运动;名教即自然:名教符合自然,符合人的本性。9、玄学发展的三阶段 1、何晏、王弼强调“自然”与“名教”的联系; 2、嵇康、阮籍起初沉沦于“自然”于“名教”的对立,最终又认为只要顺应人的无知、无欲、无情感、无好恶的潜意识或无意识去做,便能实现仁义道德。 3、向秀,郭象则论证了任自然本性之所以能够实现名教的根据,强调了“自然”与“名教”的同一。10、佛教慧远的神不灭和因果报应说:沙门不敬王者论认为在家信奉佛教的佛教徒,应遵循名教礼法,敬君奉亲,服从教化。出家修行的沙门则有所不同,应高尚其事,不以世法为准则,不敬王侯,以破除世俗的愚暗,超脱贪者的妄感。1)神不灭:A.“神也者,圆

37、应无生,妙尽无名感物而非物,故物化而不灭。”认为神不是物质性的东西,“夫神者何邪?精极而为灵者也。精极而非卦象之所图,故圣人以妙物而为言。” B.“火之传于薪,犹神之传于形;火之传异薪,犹神之传异形。”2)因果报应说:A.神(灵魂)无生无死,绝对不变,能感应万物,是轮回,报应,以至成佛的主体承担者。 B.人的行为、思想意识是报应的根源,众先行善而受福,为恶就要殃祸。 C.三报说:“业有三报:现报,生报,后报。现报者,善恶始于此身,即此身受。生报者,来生便受。后报者,或经二生三生,百生千生,然后乃受。”范缜的神灭论揭露佛教对生产、政治、军事、道德、习俗的危害;对因果报应说及其理论基础“神不灭”的

38、批判。自然观:“森罗均于独化”,各种森然罗列的现象自身自然而然的变化。对形神之辩的总结:1、“形神相即”、“形质神用”。人的形体是精神现象赖以存在的实体,精神是这种实体的作用属性。2、形神关系犹刃利关系3、“人之质。质有知”,人之质与本之质,活人之质与死人之质有区别,只有活人之质产生精神。4、“心为虑本”,心为人的思维活动的生理基础。11、道教1、葛洪与丹鼎派 结合儒家思想改造道教,著抱朴子,成为官方道教丹鼎派理论的奠基者。 理论宗旨:1、修身、炼丹而达到长生不死,成仙得道,宣扬“仁爱清净、积而修习、渐至长生,自然神化或自然登仙,与体合道。”2、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和顺。2、寇谦之与北天师道

39、完成从原始道教向官方道教的转变。3、陆修静与南天师道 1、制定“九斎十二法”的斋醮体系,使道教从形式上得以完备, 2、对道教经典进行整理和分类。4、陶弘景的三教合流思想 宇宙生成论,吸收儒家和佛教教义思想,丰富道教礼仪,编排神仙等级体系。第四篇 隋唐篇 隋唐佛学: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1、隋唐时期思想的特点、隋唐时期实行对外开放的思想文化政策,思想文化全方位发展。、基本上呈现儒、道、释并立的局面。随统治者扶持政策的不同三教地位有所变化,总体而言,佛教最盛,道教其次,儒学较弱 、三教合一成为这时期思想发展的趋势,但均希望以各自的思想学说为基础实现三教合流。 、中外思想文化交流空前频繁,宗教

40、思想尤其影响巨大。(“三夷教”摩尼教、祆教、景教 ) 、伴随宗教迷信思想的传播,反宗教迷信思想不断产生。2、中国化佛教的基本特质中国化的佛教,既继承了印度佛教的理论,又吸收了中国的传统文化,经过消化融合,形成独具特质的思想理论。简易化、大众化、现实化、理性化。佛教在其传播过程中,除了与中国传统思想互补互融。同时,在民众中也适应中国的民俗,形成了广泛流传的富有中国特殊性质的、与民众心态相吻合的仪式仪规。3、佛教传入及中国化的历程传入期(汉东晋):依附本土文化的主流求得生存(依附黄老道,引玄入佛)独立期(南北朝隋唐):引儒入佛融合期(隋唐宋明):援佛入儒,佛教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

41、成部分。4、中国化的佛教宗派隋唐是佛教的全盛时期,这时期创立了不少新宗派。如天台宗、法相宗、华严宗、禅宗、三论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等。隋唐也是佛教中国化的时期。唐统治者实行儒、佛、道三教并行政策,促进了儒、佛、道的融合。统治者利用儒学治世、佛学治心、道教养身的不同功能,使其作用互补,以达到维护统治的目的。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摄取儒、道思想,不仅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宗派,而且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理论。天台宗把道教的丹田、炼气等说纳入自己的学说,倡导修习止观坐禅除病法。华严宗把儒道思想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以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五常配佛家的不杀生、不邪谣、不饮酒、不妄语。把佛教的理

42、想境界、道德规范与儒家的德性、德行等同起来。禅宗则更进一步,不仅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主张性净自悟,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现成佛理想。这种思想深受道家的自然主义、玄学家的旷达放荡、自我逍遥的影响。禅宗、天台宗、华严宗,一转印度佛教的强烈出世倾向,将出世与入世的关系放在了不即不离的恰当位置,为“以出世心态行入世之道”准备了理论基础。5、禅宗 慧能大师渐修与顿悟 本性即佛 无念、无相、无住 义为“安静的沉思”代表作:坛经;思想主旨:本性即佛,心外无佛。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即身外无佛,我就是佛,突出个体意识,强调个性的自由自在,反对偶像崇拜,主张凡夫即佛,在日常生活中即可实

43、现成佛理想。 教门方法:无念、无相、无住; “顿悟成佛”,方法直接简易。(不提倡念佛、拜佛、坐禅,甚至呵佛骂祖。)A “无念” ,心不受外物的迷惑。“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坛经)B“无住”,即不执着,心不执着在外境上,对任何事物都不留恋,念过即过。C“无相”,是说“外离一切相”,心远离事相。 自悟自修,一切方法尽在自身中,“自性自悟”,如“风动,幡动,心动”说。(一个和尚说:“你看旗子在动! ”另一个说:“是风在动!” 慧能说:“是你的心在动。”)慧能: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神秀: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6、隋唐时期的道教思想唐太宗“以老

44、君是肤先祖,尊祖,重亲,有生之本,故令在前。”代表人物:王玄览、司马承祯、李筌、谭峭王玄览及其玄珠录玄珠录以道家思想为主,兼采佛家学说,表现出明显的道、佛合流的色彩。“常道”生天地,“可道”生万物。“道”的性质,就是这种真与不真、常与不常的统一体。类似华严宗的思辩哲学。“众生禀道生”,“道”中有众生,众生中有“道”,因此众生可以因修而得“道”。坐忘养神,“形养得形仙,坐忘养舍形入真”,认为修习“常道”的要旨是通过“心证”求得一个清静不变的“识体”。与佛教唯识宗的观点接近。司马承祯的修道理论其道教理论以论述怎样修道成仙为重点。吸收了儒家的正心诚意和佛学的止观、禅定学说,提出“易简”的学仙方法和渐

45、进的修真步骤,把修仙的过程分为五道“渐门”和七个阶段。概括为“无欲”和“静心”。“静则生慧,动则成昏。”静才是产生智慧的根源,动是产生昏乱的根源,人们应当去动守静。要达到“静心”要防止三个偏向。李筌的思想宗教色彩比较淡薄,以先秦时期的道家、法家和兵家思想为基础来构造自己的思想体系。主要内容:一、论述“抱一”复本思想;二、论述“以名法理国”的思想,表现出把道家和法家思想相糅合的思想倾向;三、以权术用兵“的军事思想,军事思想的基本点是:人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没有先天的人性,也没有不变的胜负,这些都是可以转化的。谭峭及其化书化书的特点:强调一切皆化的思想。“道”分化产生了万物,而人类社会的分化则产生了尊卑,对未来社会作了设想。揭露了农民的苦难,指出农民的反抗是由于统治者“穷民之力”、“夺民之食”引起的,警告统治者“慎勿怨盗贼,盗贼惟我招。慎勿怨叛乱,叛乱禀我教”。主张通过均平的办法来解决当时的社会危机。7、王通、韩愈、李翱等人的思想王通未提出三教归儒,但站在儒家立场上主张“三教可一”;韩愈倡导复兴儒学。 A 仿照佛教传法世系,建立起从尧舜至孔孟的儒家传道正统; B 提出“道”为哲学最高范畴,且“道”即封建伦理道德仁与义;C 阐发大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学说,与佛教的出世相抗衡;D 提出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