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全.ppt

上传人:nanchangxurui 文档编号:9043127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 页数:494 大小:1.0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94页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94页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94页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94页
董氏奇穴相关理论_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94页
亲,该文档总共49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壹 董氏奇穴及学术思想应用(经杨维杰老师授权讲授)本文系综合一谈二谈三谈董景昌学术思想而成前言董氏奇穴近年风行世界,不论在欧美及大陆皆掀起一片学习及研究热潮,个人忝为董氏嫡传门生,并首先编写发挥董氏奇穴之专著,至感荣兴。三十年来,曾多次应邀赴世界各地讲述董氏之学。有关董老师之学术渊源及理论基础,个人于1973年董师出版董氏正经奇穴学时,曾向老师提间。老师曾说:此系祖传而来,自己亦有发现发挥,原理与易经及内经有关。此外即未再多言,至其1975年去世,亦未再提及其渊源学理。个人据此线索,努力探求,深入研究,结合自己之大量临床经验,攒研其间三十多年,每随经验而有新悟,益觉其博大精深,今不揣浅陋,将个

2、人对恩师学术思想之体会及心得概介如下:董氏奇穴系董氏绍衍祖学,研究发展,自成一派的一家之学,是一种疗效高,应用容易的针灸之学。董师景昌,山东省平度县人,生于民国五年,逝于民国六十四年,临床四十年,临诊四十万人次,其中包括对军公教及贫困民众之义诊,即达十万人次,曾数度荣膺好人好事代表。并于民国六十年至六十三年间五度前往高棉为龙诺总统治疗半身不遂,功在邦交,而荣获先总统蒋公颁赠最高荣誉状,为中医界获得此项殊荣之第一人。董师除对奇穴颇多发明外,对于临床应用各家学说亦多发挥,恩师学间精深,学生虽穷数年心力,但所能领悟者仅其十之一、二,愿就所知内容尽量述介于后:一、董氏奇穴之穴位与取穴(一)董氏奇穴之分

3、布董氏奇穴内容计有七百四十余穴,分别散布于手、臂、足、腿、耳及头面等处,虽不若十二经络之循环不断,相接无端,但亦有一定脉络可寻,规律而简单,例如指部称一一部位,手掌部称二二部位,小臂部称三三部位,大臂部称四四部位,足趾部称五五部位,足掌部称六六部位,小腿部称七七部位,大腿部称八八部位,耳朵部称九九部位,头面部称十十部位,另有前胸部位及后背部位。也是十二个部位,并不难于找寻。 同时,这些穴位的分布,在效用方面和十二经穴亦有一定的联系,比如肝门能治急性肝炎,位于小肠经上,腕骨能退黄亦在小肠经上,这是认识到小肠为分水之官,能清利湿热的应用。又如心门与小海相近而治心脏病变,其门其正其角在大肠经上能治痔

4、疮,解穴能治气血错乱与梁丘相近等等,便都足以说明董师对经络及脏象学说有深刻认识,才能创见这么多新穴。此外董师对神经学说的应用,也有特别的发挥。神经解剖学知识指出,人体各部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的大小,与该部的功能繁简成正比,手是劳动器官,足是运动器官,功能都很复杂,它们在大脑皮层上的投射代表区也就较人体其它部份为大,如此,在大脑皮层上与其相连系的神经元数量也就较多,其主要机能就较大,而有利于临床的应用,董氏奇穴大部分布于肘膝以下,就是此一原理的发挥。还有在手上脚上,拇指、拇趾的功能就比其它的指趾复杂,疗效当然更为广泛,这也就是董师何以乐用大敦、隐白、太冲等穴并在拇指附近研创妇科、制污、止涎、

5、五虎、灵骨等穴的原因。(二)董氏奇穴之命名董师虽然创见奇穴甚多,但从无一穴以自己姓名命名,他认为医学为救人之利器,为社会之所需,不应私秘而主张公开,编写奇穴之目的,亦无一丝名利之图,其伟大精神令人钦佩,反观时下偶有一见,尚未定论,恐或为别人所据,即迅速冠以某某合谷、某某血海、某某三阴交者,又岂可以道里计。至于那些剽窃别人创见将穴改名,企图偷天换日之人,则又岂能不觉愧耻。在董师感召之下,个人多年来虽亦发现数十奇穴,亦不敢冠以维杰某某穴,仍从恩师命名之法,命定穴名(例如小节穴)。董氏奇氏之命名有以部位名命者,如正筋、灵骨、正会、肩中、侧三里、四花中、外穴等。有以效用命名者,这一类比例极大,又分以五

6、行命名者如土水、木穴、水金、木火、木斗、木留等,以脏象命名者如妇科、脾肿;眼黄、肝门、肠门等,也有以部位与效用结合命名者如手解、指肾等。还有以穴位之数字命名者如三重、三江、双河、七星、五岭等,了解了董氏奇穴命名的方法,不但对奇穴的位置易于控制,对于其应用更能掌握。(三)董氏奇穴之取用1.暗影及青筋暗影有时亦可称之为发乌,亦系病变之一种反应,即当某脏腑或某经络有病变时,常常在某处发现暗影,一般而言,在手掌及面部较易出现,身体其它地方也会有此现象,不过较难发现而已,这种方法除了反应病变有助诊断外,并且有些可以以之施针发生治疗作用,此法董师甚为精通,以此形成固定治疗穴位,例如水金治咳喘,五虎穴治手脚

7、痛,重子、重仙治肩背痛等,就是此一方法之发挥。此一法则与儿科三关诊断法之原理颇为接近,主要与静脉压有关,静脉压愈高,暗影越明显。它图以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体内缺氧的程度,缺氧愈甚,血中还原血红蛋白量就愈高,青紫色的纹路(暗影)就越明显。由于各脏腑之压力不同,反应之部位亦不尽相同。青筋相当于静脉瘀,据经验血压心脏病变及呼吸病变较为常见,其它病痹证亦可见及。这种静脉形状特别显著,颜色特别紫蓝,俗称青筋,此症多发生在委中、尺泽、臂上部;间或四肢外侧及鱼际、然谷部也有、更有发生在肠骨前沿及肩胛与腹壁的。凡全身都可因此引起病患。若不注意此症,其所有患处则永不能根治;若能治此、其病患常在一两周后,最迟一两个月

8、,不加治疗就霍然而愈。据个人经验,有些病治疗一次,即有全愈者,一般经针治一次后即大见减轻,数次后,其病就根治。治疗时用三棱针刺破络脉,流出些黑血,每隔五六天再放一次,到脉管不一现瘀胀为止。董师亦常根据手掌及手指之青瘀部位诊断疾病,发展出独门之董氏掌诊学。2.全息在中医天人合一学说中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相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应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这就是全息论的观点。因此有掌针、眼针、耳针、足针、头针等多种针法的发明。当然最重要的是体针,体针虽以十四经络对应五脏六腕。但若将手臂足腿每一部皆再予区分,每一部份仍能各自治疗全身疾病。这种事实充分反映了人身整体相关。全息论的出现深化了中医学的整体

9、观念,按生物全息论,人体任一肢节都是整体的缩影。都有与整体相应的穴位,例咁第二掌骨侧,这里的穴位从指根向掌根歧骨,对应有头、颈、上肢、肺、肝、胃、十二指肠、肾、腰、下腹、腿、足等各部位穴位,第五掌骨侧也有这样的对应。 在各个节肢及其它较大的相对独立的部份中,都有着与第二掌骨侧相同的穴位分布规律,各节肢的各穴分布都遵循着与第二掌骨侧同一比例:头穴和足穴联机的中点是胃穴。胃穴与头穴联机的中点为肺穴。肺穴与头穴联机分为三等分,从头穴端算起的中间两个分点依次是颈穴和上肢穴。胃穴与足穴的联机分为六等分,从胃穴端算起的中间的五个分点依次是十二指肠穴、肾穴、腰穴、下腹穴和腿穴。上述穴位只是具有代表性的点,其

10、它穴位可以以这些穴位为参考点得出。董氏奇穴的穴位分布与全息律亦有极相似之处,董师强调任一局部皆能治疗全身疾病,董师虽然将全身区分为十二治疗部位,但每一部位均可独立治疗全身疾病。临床施治时,常艺术化的由病人决定针手或脚而治疗病人。同类性质作用的穴道在手及脚皆有分布,例如指五金、手五金、足五金;指驷马、足驷马即是显例。再如一个穴组本身即常蕴有全息意味。例如灵骨、大白并用董师温阳补气要穴,治病之螱,几乎全身无所不包,疗效之高,亦非其它穴位所可比拟。大白位置与三间相符,而贴近骨头,三间系大肠经俞穴,灵骨穴在合谷后叉骨前,两穴合用涵盖俞原所经之处,若以全息律而论,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 又大白、灵骨皆

11、以深针为主,又深透侧面之上、中、下三焦,因此不论纵横,此二针皆涵盖三焦,其效果之大,自是可知。再如五虎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为五虎一、五虎二、五虎三、五虎四、五虎五。五虎穴董师原治全身骨肿。按此五穴之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全息意味,五虎一常用于治疗手指痛、手掌痛及腱鞘炎;五虎三用于治疗脚趾痛,(五虎二则用于加强五虎一、二之作用);五虎四用于脚背痛;五虎五用于治疗脚跟痛。再如八八(大腿部位)七七(小腿部位)之一些主治全身病变的穴组,例如驷马上、中、下之治肺系疾病;天黄、明黄、其黄之肝系疾病;肾关、人皇、地皇之治肾系疾病。每一部位全息下点与另一全息上点相交之处,则上下病变皆能治疗。例如灵骨可治脚跟痛,

12、也能治头晕。曲池能治头晕,也能治下部之膝盖痛。董师的倒马针法常用两三针并列,虽说因并立加强了治疗作用,但何尝不是借着全息作用,全体互应的结果。尤其是八八部位三针并列的脏腑治疗系列,更与全息律有着不谋而合的关系。例如:治肺脏病的驷马上、中、下;治心脏病的通关、通山、通天;治肝脏病的明黄、天黄、其黄;治肾脏病的通肾、通胃,通背。就有上针治上部、中针治中部、下针治下部的作用。整体合用,全体照应,疗法当然突出。3.对应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董师善用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其治病常采对应取穴,效果卓著。董师常用之对应取穴法有下列八种

13、:等高对应即在痛点对侧相等部位施针,左侧病痛可取右侧等高点,右侧病痛也可取左侧等高点,例如左曲池痛可针右曲池。这与物理学说之共振理论,有其相合之处,推广应用治疗内科病也可不采用双侧同穴针刺,而采用单侧或双侧异穴针刺。手足顺对将上肢与下肢顺向并列,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可有下列对应:即肩对髋、上臂对大腿、肘对膝、下臂对小腿、手对脚。如髋有病可取肩部穴位(例:肩中穴)施治;膝部有病取曲池或尺泽(肘后歌)施治(反之肩部有病也可取髋部穴位施治,肘部有病也可取膝部穴位施治)。个人常以五虎穴治脚趾痛,以小节穴治脚踝痛,即系一此一对应之运用。手足逆对将上肢与下肢呈逆向排列,可有如下对应:即肩与足、上臂与小腿

14、、肘与膝、下臂与大腿、手与髋。如足踝部有病可取肩部穴位治疗,大腿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反之肩部有病可取足部穴施治,下臂有病也可取大腿穴施治),董师常取手上灵骨、后溪等穴治疗坐骨神经痛,个人亦常取支沟、外关治大腿痛酸,均系此一原理之应用。手躯顺对法上肢除与下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将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呈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上臂与胸(或背)脘,肘与脐(腰),下臂与下腹(腰骶),手与阴部。如腰骶或下腹有病可取下臂穴位治疗,阴部病可取手部穴治疗(反之下臂病也可取下腹或腰骶部穴位施治)。董师以大间等五个间穴治疝气即与此一原理有关。手躯逆对法将上肢与躯干呈逆向并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

15、手(腕)与头(颈),前臂与胸(背)脘,肘与(腰)上臂与下腹(或腰骶),肩与阴部。如胸脘有病可取前臂穴位施治,下腹有病可取上臂穴位施治(反之前臂及上臂有病,亦可取胸脘及下腹穴位施治)。董师以肩部之天宗、云白等穴治妇科阴道病。目前流行之手针以手指治头部都与此一原理有关。足躯顺对法下肢除与上肢有对应关系外,与躯干亦有对应关系,肢与躯干顺向并列对置,则有如下对应:即大腿与胸(背)脘,膝与脐(腰),小腿与下腹(腰骶),足与阴部。如胸背有病可针大腿,下腹有病可针小腿,反之大腿及小腿有病,亦可在胸腹施治。临床常以内庭治经痛,大敦、隐白治崩漏,以及复溜治腰骶痛,三阴交治下腹病等,其运用皆与此一原理相合。足躯逆

16、对法将下肢与躯干呈逆向排列,可有下列对应关系:即足与头、踝与颈项、小腿与胸(背)脘、膝与脐(腰)、大腿与下腹(腰骶)。如胸脘有病可针小腿,下腹有病可针大腿,反之胸脘及下腹亦能治大小腿病。临床常以临泣治偏头痛,陷谷治阳明头痛,束骨治后头痛。董师亦以正筋、正宗治颈项不适,都与此一对应法有关。头骶对应法除了手与脚及手脚与躯干的对应外,头面与尾骶亦形成一种对应。例如临床以骶部之长强治癫狂之脑病;以头部之百会治疗脱肛就是常见的例子,董师亦常以冲霄穴治头痛,也是此一原理之运用。头足对应头顶百会与脚底之涌泉也形成对应,即所谓天顶对地门,所以用涌泉治疗顶痛及脑部病变。前后对应人身前后亦有对应关系,如胸背对应,

17、腰腹对应,颈口对应等,董师常以颈部之总枢穴治发音无力,呕吐等,一般十四经穴则以承浆治项强,就是这种对应的应用。4.体应体应是董氏奇穴在治疗方面最有针对性的发明及应用,掌握此一原则,不只能将董氏奇穴应用得更深入更有效,以之于用在十四经穴方面,也能加强及突出其效果。体应之要点即: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以骨治骨治骨刺常用削骨针,即四花中及其下三寸的倒马针,两针紧贴骨头才有作用。本组穴位治疗膝盖骨刺,肥大性、退化性关节炎疗效很好。董师扎针,能贴骨就尽量贴骨,例如灵骨、火主、大白等穴贴骨而入,不但针感强而且疗效高。又如常用九里(风市)穴每每深至贴骨,治疗各种风病、疼痛以及半身不遂,疗效

18、哀好。目前有一派说法强调骨膜传导,认为骨膜有传导作用,因此扎针时尽量贴骨或抵骨,疗效较佳。以筋治筋贴筋进针可治筋病,例如尺泽在大筋旁,可治全身的筋病,对运动病变效果很好。又如正筋、正宗(阿基利斯腱)是一大筋,针刺入正筋、正宗可治疗颈筋强硬,小腿筋紧等多种筋病。以肉治肉例如驷马及肩中皆是肌肉较为丰富的部位,最常用来治肌肉方面的病变,尤其是肌肉萎缩,疗效甚好。在十四经面,曲池、手三里、合谷都是肌肉较丰富的地方,治疗肌肉病变效果也较好。当然肌肉萎缩多为阳明湿热或火烁肺金,针这些穴位对清阳明及肺金的疗效都很高。驷马、肩中、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治疗皮肤病效果也很好。以脉治脉紧贴脉管的穴位可治脉病,例如

19、针人宗、地宗,因靠近血管,调整血液循环,治心脏病及血管硬化效果很好。肺经的太渊穴在脉旁为脉会,治疗脉管病效果很好。此外,根据五行对应原理,还能以骨治肾,以筋治肝,以脉治脾,以皮治肺等,董师书中随处可见,这里就不再多与例证。二、董氏奇穴与经络(一)循经循经取穴是针灸辨证取穴的最基本原则与方法。董氏奇穴大致亦不例外。董师由于研究奇穴的突出,以致竟有些人对其在十四经穴的成就懵然不知,这的确是一件可惜的事,殊不知董师因为对十四经穴的深入与扩大,才有数百奇穴的发明,而董师在十四经穴之应用方面确有许多发前人所未发之处,例如以脾关治感冒,以伏免治心悸、心脏病,犊鼻治唇生疮,公孙治腰痛、手麻,三阴交治腰痛、落

20、枕,阴陵泉治前头痛,腕骨治眼病,肩外俞治小腿痛,膏肓棱针点刺治膝痛,承扶治瘰疬,风市治肩痛、胁痛、半身不遂,陷谷治偏头痛、腹泻,风府点刺治呕吐等等。董氏奇穴虽名之为奇穴,但董老师常说其奇穴为正经奇穴,其原著亦称董氏正经奇穴学,亦即穴位之分布与十四经有密切关系,若非对十四经穴有极为深刻之认识,断难发现如此多之奇穴,在其原著书后亦附有董氏对十四经穴主治病症之修订可资参考。这里再举几个奇穴中的例子,与各位说明:董师常用肝门穴治肝病,中医认为肝病多湿,小肠为分水之官,小肠之原穴腕骨即为治黄要穴(通玄指要赋、玉龙歌、玉龙赋),肝门穴位于手臂小肠经中央,即合经络,又合全息治中焦肝病之理、其效显著,自无疑义

21、。 又如正筋、正宗之治疗颈项,即合对应(详见七七部位正筋之说明)又与膀胱经有关,治疗颈项病当然有奇效。再如搏球之治背痛;其门、其正、其角之治痔疮;天黄、明黄、其黄之治肝病;下三皇之治泌尿、脾胃、妇科病包含三阴交穴在内;人士、地士、天士及曲陵穴等之治气喘感冒与肺经有关;门金之治肠胃病变与胃经有关等等,真是不胜枚举,这些皆足以说明董氏奇穴是以十二正经为基础发展起来,而又兼颤对应全息,因此效果更为突出。此外循经取穴除包括本经取穴外,尚有表里经取穴,例如以脾经之火菊治疗前头(阳明头痛);以内关治疗三焦之气机不显;在四花中、外、丰隆点刺出血治疗痰(脾聚痰湿)瘀阻滞之病等亦是,不胜枚举。(二)交经交经又名

22、通经取穴法,或称六经同名经相通取穴法,即太阴通太阴,阳明通阳明,少阴通少阴,太阳通太阳,厥阴通厥阴,少阳通少阳的三阴三阳相通,实际上就是六经同名经相通。这种关系,对人体的病理生理均有影响,例如心肾之气必须相交,就是因于手足少阴相接的特点;包络相火可以寄附于肝瞻,专赖手足厥阴通连为之维系。六经相通,在伤寒论中,记之甚详,并以之辨证论治,但在针灸治疗之应用方面却少人知。但应用的机会则不在少数,效果也很好。董师在奇穴方面也常应用通经法。例如,以腕顺一、二穴治疗膀胱经腰痛,还可治对应的足外侧痛。又如以鱼际可治公孙(手太阴通足太阴)部位痛,再扩展演伸出五虎穴治大趾痛。这种方法有时不需要有固定的穴位也能治

23、疗疾病,只要掌握经络、掌握对应比例即可,例如小腿承山部位痛,可在手臂的中段(太阳经)找穴位治疗即可。(三)五脏别通用法这是董氏奇穴应用最突出、最广泛及最精华的部份,虽然在董师书中从未提及这方面的理论,但其应用则时时处处与之相合。五脏别通首先见于李挺医学入门,引自脏腑穿凿论。唐宗海之医经精义有较细的发挥。但他们都并未深入了解其源流,五脏别通应系由六经之开合枢变化发展而来(开阖枢则又系由易经演变而来)。灵枢根结篇说:太阳为开,阳明为合,少阳为枢,又说:太阴为开,厥阴为合,少阴为枢,以三阴三阳同气相求,作手足相配之表如下:三阳太阳开少阳枢阳明阖三阴三阳同气相求手足相配足膀胱小肠手足胆三焦手足胃大肠手

24、 手肺脾足手心肾足手心包肝足三阴 太阴开 少阴枢 厥阴阖 按:横向排列,则为同名经相通,如手足太阳相,手足太阴相通这样就构成了肺与膀胱通,脾与小肠通,心与胆通,肾与三焦通,肝与大肠通。除五脏别通外,胃也应与包络通。从此一原理来探源董氏奇穴之原理及应用,许多疑惑自可不言而解,以此原理发挥应用更能挥洒自如,早在1992年个人重新修订之董氏奇穴针灸学已将此一原理之应用明注于该书各穴位之说明中,现将其中部份用例再提出看看,当能更了解其应用。例如:重子、重仙在肺经上,但可治膀胱经之背痛,及肩胛部疼痛。肝门穴在小肠经上,小肠为分水之官,清利湿热之效甚好,所以能治肝炎。眼黄穴在心经上,透过心与胆通,所以能治

25、眼发黄;还巢穴在三焦经上,因三焦经与肾相通,故透过治理三焦,疏肝补肾能治妇科病、不孕症等。又如火包穴在胃经第二脚趾上透过胃与心包通,治心痛甚效。通关、通山在胃经上治心脏病亦甚效。木穴在大阳经上,但能治肝经之疝气痛,其它大、中、小浮间皆在大肠经上,都能治疝痛。又五十肩病痛多在肩背小肠经处,针肾关(在脾经上)特效。十四经穴应用五脏别通之原理取穴,疗效亦非常好,例如,以曲池治头晕,就是透过大肠与肝通的应用。腕骨在小肠经,能清脾湿,治黄疸,自古为治黄要穴。中渚在三焦经上,治肾亏腰痛甚效。足三里为胃经穴,但治心脏病甚效。内关为心包络穴位,但治膝痛甚效,此因通过膝部最主要之经络为胃经。此种方法应用极灵活,

26、例证甚多,疗效极好,在此不再多举。三、董氏奇穴手法1.动气及倒马针法董氏奇穴施针手术简便,仅用正刺、斜刺、浅刺、深刺、皮下刺与留针各种手法即可达到所期望之治效。不采弹、摇、捻、摆等手法,可减轻患者之痛苦,减少晕针的情况,亦不必拘泥于补、泻等理论。由于不拘泥于补泻,董师研创出另一套平补平泻的特殊针法动气针法与倒马针法。动气针法即针后令病人疼痛处所活动活动,看有无改善,再决定继续捻针或换针。本人将此种手法为老师定名为动气针法,首刊于1975年版针灸经纬,老师亦甚赞同此老,遂沿用至今。大陆虽亦有类似手法,但首见于1988年黄河医话名之为运动针法并自谓首创,实则已晚于本人13年,晚于董师则更久矣。近年

27、来大陆及国外对此几种手法研究者不在少数,事实早在1985年山西科技版之吕景山着的针灸对穴临床经验集已经引证本人著作及动气针法。董师认为人体有自然抗能,并有相对平衡点,所以常采用交经巨刺以远处穴道疏导配以动气针法,疗效惊人。尤其对于疼痛性病证,往往能立即止痛,例如三叉神经痛,董师针健侧侧三里、侧下三里两穴,并令患者咬牙或动颚,可立即止痛;坐骨神经痛,针健侧灵骨、大白两穴,并令患者腰腿活动,亦可立即止痛。虽说奇穴有奇用,但是动气针法的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动气针法不只限于奇穴有效,更适合于十四经穴,不但适用于止痛,用于内科,亦有着效。动气针法具体操作如下:先决定针刺穴道。进针后有酸麻胀等感觉时,即为

28、得气现象,然后一面捻针一面令患者患部稍微活动,病痛便可立即减轻,表示针穴与患处之气已经相引,达到疏导及平衡作用,可停止捻针,视情况留针或出针。如病程较久,可留针稍久,中间必须捻针数次以行气,可令病患再活动患部引气。如病在胸腹部,不能活动,可用按摩或深呼吸,使针与患处之气相引,疏导病邪。例如治胸闷胸痛,针内关,然后令患者深呼吸,可立刻舒畅。动气针法简单实用,且在不明虚实思状前亦可使用。但必须能使病痛部位自由活动或易于按摩,因此必须在远隔穴位施针。依个人经验,仅就五输原络,俞募都会等特定穴位,灵活运用即可,价得推广应用。倒马针法系董师所创用之一种特殊针法,系利用两针或三针并列之方式,加强疗效的一种

29、特殊针法。奇穴与十四经穴均可利用此一针法,此一针法亦常与动气针法结合使用,疗效显著。具体操作是:先在某一穴位施针(如内关)。然后取同经邻近穴位再刺一针(如间使或大陵),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倒马针。在倒马针的基础下可用补泻法,也可用动气针法与之配合,加强疗效。这种邻近两针同时并列的针法,较之散列的多针的效果,是来的较大而确实的,在内关取穴施针之效果如果等于一分,加取间使穴使成并列之倒马针,则其效果并不只是二分的增加,而可能是三分或五分,究其原因,可能是有互助合作,一鼓作气的强化作用。全身有很多的地方都可使用倒马针以增强疗效,如内庭、陷谷合用对肠胃病有很大效用,针内关、间使治心脏病有特效;支沟、外关

30、治胁痛、小腿痛、坐骨神经痛;手三里、曲池治头晕、鼻炎、肩臂痛、腰膝痛;其它如合谷、三间倒马针,复溜、太溪倒马,申脉、金门之倒马等不胜枚举,可以推广使用。倒马针两针或三针并列,实亦寓有全息的意味,若三针并列,则也还有上针治上、中针治中、下针治下的意义,两针并列,则有上针治上部、下针治下部的意义。在个人多年的临床经验中,复根据动气针法的基础研究创出牵引针法,效果之佳,较动气针法尤有过之而无不及,详细内容可参看拙著之针灸经纬。2.重视深浅针刺的深浅关乎疗效极大,古书中不乏记载,董氏奇穴中亦经常提及深浅不同的主治有别,例如:大间及小间穴之手术部份指出:五分针,正下一分治心脏,二至二点五分为肺分支神经。

31、地士穴之手术:针深一寸治气喘、感冒、头痛及肾亏。针深一寸五分治心脏病。地宗穴之手术:针深一寸治轻病,针深二寸治重病。这些只是列举其一以示全部。可以说董氏奇穴全部穴位,无不贯彻深浅之理。董师用穴之深浅大致依循下列几项原则。根据病位一般病在表、病在肌肤宜浅刺;病在骨、病在脏腑宜深刺。有时治外感表症常在背部大椎、肺俞、膏肓点刺出血即为浅刺之例。同一穴位之深浅主治亦有别,在前述之大小间、地士,均已举例说明,其要旨为治近宜浅,治远宜远。又如最常用之足三里穴,董师常说:针五分一寸治腿部病,针一寸至寸半治肠胃病,治心脏病气喘病至少宜寸半以上,头面病则宜二寸以上,临床应用确有至理。根据病性一般热症、虚症宜浅刺

32、;寒症、实证宜采刺;新病宜刺浅,久病宜刺深。董师治疗较轻较短之病,常以手指颜面较浅部位之穴道针刺,对久病重病则以小腿大腿部位较深之穴位为主;热病在较浅穴位(背部)及井穴点刺,寒症久病则在腿部、肘部血管或肌肉较厚部位深刺久留或点刺。根据四时节令一般春夏宜刺浅,秋冬宜刺深,董师治疗疾病不只遵行春夏刺浅,秋冬刺深之理,在选穴处治方面亦有不同,充分体现了董师对时间治疗学的认识。根据体质一般肥胖、强壮、肌肉发达者宜刺深;削瘦、虚弱、肌肉脆薄及婴儿宜刺浅,董师亦遵循此原则进针,对体力劳动者进针较脑力劳动者通常稍深。根据穴位董氏奇穴用穴多以四肢为主,肥厚部份可稍深,其余部份宜稍浅。穴分天地人三部,局部刺浅,

33、再远入中,最远入深。躯干胸背概以三棱针轻浅点刺为主,头面部穴位多以浅针直刺或卧针平刺为主。绝无危险,且疗效高。总之,董师针刺论深浅,虽据病位、病性、体质、节令、穴位而定,但总以穴浅宜浅,穴深宜采;治近宜浅,治远宜深;新病宜浅,病久宜深为要。取穴多在四肢,强调宁失之深,勿失之浅,如蚊蝇之叮咬难期收功。由于深针有透穴作用,加强了经脉间之联系,并扩大了针刺之主治范围,且由于一针多穴,合乎精简原则,不但减轻进针之疼痛,又能加强刺激量,提高针刺效应,最为董师所乐用,但不论深浅,又必以得气为度。3.注重留针留针是指进针以后,将针留置于穴位内,以加强及持续针威及其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疗效的目的。是否需要留针,

34、留针时间长短,必须因人、因病、因时、因穴及视气而定。因人而异根据体质、年龄不同而决定留针与否及时间长短。体质壮实、肌肉丰满者,受邪较难,得之则邪深,刺宜深刺久留。体质瘦弱、皮薄肉少者及儿童则应浅刺疾出,不宜留针。因病而异根据病程、病位、病性而定;久病邪气入深及病邪在阴分、营分、属寒、属虚者(久病虽实则宜棱针点刺出血)宜深针久留;初病邪气表浅或病在阳分卫分,属热属实者应浅刺而不留针。因时而异根据天时季节而定,春夏人之阳气在表,宜浅刺少留或不留。秋冬阳气在里,应深刺而留针。同理,下午晚上针刺,一般较上午及中午留针稍久。因穴而异穴位浅、气浮在外宜浅针不留,穴位深可稍留久,但必须注意由于热病则顶针,寒

35、病则吸针,寒病久留为防针体被吸入,必须多留一部份针体在外,以免发生滞针弯针(长时留针,体位异动有可能发生弯针)。董师针刺多采舒适之卧位,并在四肢穴位进行留针;绝无弯针,亦不怕吸针,是较安全的针法。留针时间多久为宜,目前较通行者有两种说法:据灵枢五十营篇所言:二十八脉,漏水下百刻,以分画夜。气行十六丈二尺一周于身,下水二刻。指出气血运行一周,需时二刻,一昼一夜为一百刻,则二刻为零点四八小时,为廿八分四十八秒。据灵枢营卫生会篇所言: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营卫一昼一夜在人体运行五十周,以廿四小时一干四百四十分计算,即廿八分四十八秒循环一周。从上述两点看来,留

36、针至少宜超过廿八分四十八秒,目前为求计算方便,一般留针三十分是合理而适宜的。4.注重主次先后一般而言,董师如欲针刺三针,必先针中间的一针,再上、下各一针。据研究先针一针于穴道上,再针于他处的穴道上,则其气皆往先前扎的穴道上走,此即个人研创之牵引针的原理。如坐骨神经痛属太阳经者,先针灵骨、大白(主针),次用束骨牵引,此前二针作用会被束骨所自然牵引,也可能束骨会被前二针牵引,而可能在中间的痛点交汇,因此应先针治疗针,后扎牵引针。董师针刺常遵古法先针无病为之主,后针有病为之应,右边有病则先针无病的左边,左上有病则先扎右下,右上有病则先扎左下(个人亦先针治疗针,之后再扎牵引针。)。好几个症状一起呈现,

37、则先针主症,后针次要症。多经的穴位一起使用时,则应注意其是否有克应间题,如土经的穴和水经的穴在一起使用,有可能土克水,可先针土经穴位,再针水经穴位;捻针时亦先捻土经穴,再捻水经穴。四、董氏奇穴与中医学说(一)治疗注重五行及脏象学说之应用董师在治疗方面极为重视五行之调和及脏象学之应用,其穴位以五行及脏象命名者,便有类似相关之治疗效用,例如水金穴就有金水相通之义,能治疗肺不肃降、肾不受纳之金水不通病变,诸如咳嗽、气喘、打呃、腹胀、呕吐、干霍乱等皆有特效。又例如驷马中、上、下三穴能治疗肺病,中医理论肺主气,又主皮肤,因此本穴治疗鼻炎,牛皮癣、青春痘均有特效,对于各类皮肤病效果亦佳。另外透过五行生克,

38、尚能治疗结膜炎(使火不克金),甲状腺肿(使金能制木)亦有卓效。天黄、明黄、其黄三穴能治疗肝硬化、肝炎,也能治眼昏、眼痛。通关、通山、通天能治心脏病、心脏性风湿病,也能治膝盖痛,下肢浮肿。通肾、通胃、通背能治疗肾脏炎,全身浮肿、四肢浮肿,也能治口干、喉痛。肾关为补肾要穴,对于肾亏所引起之坐骨神经痛、肩痛、背痛、头痛、腰酸皆有显效。又如木火穴即可疏肝去风,又可清火或温阳,是治疗半身不遂的好穴道。这些便是透过脏象学说发挥应用的着例。另外透过五行学说及预防思想,这种治法可以运用的更灵活,例如治咳喘,遵古说:发则治肺,平时治肾,在发作期常针水金配合曲陵、三士,平时则针下三皇等,此类治例真是多不胜举。(二

39、)治疗重视脾胃学说董师对于李东垣之脾胃学说有深刻的研究,临床治疗对于调理脾胃有很多发明,认为若能使脾胃升降失调导致正常,则许多病便能治愈。其治疗心,肺两经之病多从胃经着手,例如常用之驰马上中下穴,及通关通山通天穴位置均与胃经有交迭关系。常用驷马治鼻炎,即有补土生金之意。常用通关通山治心脏病,有子能令母实之意。(土水穴能治胃病,位于肺经,也是此一原理的反面应用)。 其治疗肾病多从脾经论治,认为崇土可以制水,所以通肾、通胃、通背三穴皆在脾经之上。对于脾肾两虚之病认为补肾不如补脾,先宜调后天,其乐用之下三皇(天皇副、人皇、地皇)名曰补肾,实亦皆在脾经路径上。治蛋白尿脾肾双补肾关很好,这些就都反应了董

40、师的创穴用针是其源有自,深合理论根据的。(三)治疗注重活血化瘀善用棱针点刺运用三棱针放血治病,可谓董师之拿手绝活,余从董师学习多年随侍老师之侧,常见董师应用三棱针治疗,数年大病往往豁然而愈,剧烈疼痛亦可止于倾刻,其效果真是令人难以思议,董师刺络用穴之范围不受古书所限,除一般医师常用之肘窝、膝腘、侧额、舌下、十二井、十宣、耳背等部位,董氏善用爱用并有发明外,至于下臂、下腿、脚踝、脚背、肩峰等几乎无处不能放血,尤其是腰背部位,董师更是以之灵活运用治疗全身病变。董师对于历代有关活血化瘀文献多所涉猎,对于内经病久入深,营卫之行濇、经络时疏,故不通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寒气客则脉不通等瘀血学说及叶天士久病入

41、络之说颇有认识。主张师宛陈则除之及治风宜治血,血行风自灭之法,运用棱针点刺广泛治疗多种病变,例如以委中治坐骨神经痛、腰痛、项强、下肢风湿痛、痔疮;尺泽治胸闷、气喘、五十肩;足三里治胃病、肠胃炎;以太阳穴(相当于领厌穴部位)治偏头痛、头晕、结膜炎;三金穴治膝痛;金林穴治大腿痛;精技穴治小腿痛;双凤穴治手脚麻;三江穴治妇科病;总枢治小儿高烧、呕吐等,所涉范围可谓内、外、妇、儿、伤科全部包括在内。董师之刺络针法最大特点在于取穴多半远离患处,正合乎古法正统之泻络远针,效果卓著而确实,反观时下点刺放血多取阿是或邻近穴位,效果未必突出,与董师相较,益见董师针术之高超。而董师之刺血又灵活寓有它法,例如在太阳

42、穴(风袭高位)刺血能去风活血;在耳背刺血能清火活血;在背部(阳之所在)刺血能温阳活血;在委中刺血能利湿活血,在四花中、外(丰隆穴附近)刺血能化痰活血,在十二井刺血能开窍活血;其刺血疗法之灵活,也真是不胜枚举。(四)治疗重视节气之配合时间治疗学(Chonother Peuteutics)虽是新近崛起的一门临床科学,但远在二千年前的中医古籍内经中,却早已有较多的篇幅论述时间治疗学的要则,并提出了一些因时施治的方法,例如在季节治律方面曾说:春刺荣,夏刺俞,秋刺合,冬刺井,又说: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董师深体内经之意在面对全身泛发性的疾病时,常在与主旺之脏俯有关经穴施针,春日针

43、三黄;夏季针通关、通山;秋天针驷马;冬天针下三皇等,都在临床常见。对于病久体虚病患,又常配合季节针其母经有关穴位,以收补虚之功。临床治疗痹症,极为重视季节与症状之关连性。春日风胜多见行痹,冬日寒胜多见痛痹,夏秋湿令多见着痹。治疗或以肝为主,或以脾肾为主,各以该季当旺之脏为主,再结合其它有关脏腑治疗,收效至为宏速。此外亦常配合内经一日四时分刺法治疗多类疾病,例如治疗咳嗽,先针奇穴水金,再按内经朝刺荣,午刺俞,夕刺合,夜刺井原则,加针鱼际、太渊或尺泽等穴,每次仅取二穴,用针少却效果显著。 至于子午流注,董师虽未明言其重要,但却认为于下午三五时(申时)点刺出血,对膀胱经之病变(例如于委中点刺治疗痔疮

44、)可收平时之加倍效果,其实这就是子午流注之纳子法的应用,这就说明了董师对于时间治疗学亦有相当的绍识。个人平日针刺骨刺最常应用人中、后溪、束骨、复溜等穴,因此这类病人下午来针,效果较佳。因未时十二经流注至小肠经,申时流注至膀胱经,酉时流注至肾经,又未时任督流注开人中穴,下午恰值未、申、酉时,针这几个穴位与时辰流注有关,当然效果甚好。五、董氏奇穴治疗发挥1.一经治多经标幽赋说:取三经用一经而可正。其原意是说针一条经络应顾及到左右的邻经,这样才不会针错经络,本人随董师学习,并融合古学加以发挥,定出用一经必能治多经之说,也就是说扎一经时应同时考虑能治到好几条经络,这样开阔视野,照顾整体,扩大应用范围,

45、一针治疗多病。 例如针大肠经穴位,要考虑到表里经的肺经,其次要考虑到有同名交经关系的足阳明经,也就是所谓的手阳明通足阳明,再其次五脏别通的大阳与肝通的肝经也要考虑进去,例如取用董氏奇穴灵骨,大白,因在大阳经上,可治大肠的病变,也可补肺气(因与肺经表里),又因手足阳明相通,治胃经的病也有效,而董老师最常用来治半身不遂则又属肝与大肠通的运用。2.一穴多穴用标幽赋说:取五穴用一穴必端,它的意义是说:取一穴要上、下穴(同经五行及母子关系)左右(邻近经络)穴都要注意到,这样取穴才会准确,才会提高。个人则以为用一穴时必须考虑到脏象、经络、五行、全息、五脏别通等关系,这样疗效才会确实,才会全面,才会提高。

46、例如灵骨及大白穴,在经络属大肠,透过五脏别通可治肝经病变,因五行属木、火,效与木火穴有类近之处,治疗中风半遂甚效,穴性属俞原,俞主体重节痛,原与三焦之气相应,所以补气温阳之作用亦强,因大肠与肺经表里,这种作用就更强,而从目前之全息律来看大白主上焦、灵骨主下焦合用之则调理全身气机之作用极强极好。再从灵骨大白之命名来看又有金水相通,益气养阴之作用,可谓具备了治疗多种疾病的双向调节作用。3.互引互治许多穴位是牵引针,也是治疗针。是治疗针也是牵引针,这样的穴位在应用时治疗效果尤其好,例如灵骨穴可治网球肘,也可用对侧手三里、曲池当治疗针,以同侧灵骨为牵引针,这样灵骨穴即可当牵引针,也有治疗作用,如此效果

47、最好,又如承浆穴可治落枕、重子、重仙穴也可治落枕,用重子、重仙时加上承浆又作牵引,又当治疗针,这种用法治疗落枕效果最好。4.夹穴多治治疗时夹着它的穴及被夹的穴均有相关作用,例如通关、通山可治心脏病,这与它们二穴夹着伏免穴有关,盖伏免穴,针灸大成述其为脉络之会,此穴调整血脉之作用极强,也可治心脏病变。通关、通山夹伏免穴而有此作用理应类似,当然通关通山位在胃经,透过胃与包络通及调理脾胃而有此种作用自有其道理。又如合谷在灵骨、大白之间,亦有灵骨、大白的作用,只是稍弱而已。 而灵骨、大白夹合谷,合谷为大肠经(与肝通)的木穴,疏肝效果很好,治疗中风、半身不遂当然有效。在颜面神经麻痹,只有剩眼皮闭合不全时

48、合谷甚效(口面合谷收),这也因其与善治半身不遂的灵骨、大白穴夹其穴有关,当然有这种疏肝治中风的作用了。六、结语学习中医,尤其是针灸,能具备深厚的现代医学知识,当然更为有利,但设若脱离中医的学理,亦决不可能产生好的成绩。因此深入了解掌握中医原理将有助于针灸临床的更大发挥,董师的学术成就及临床效果,就是此一事实的明证。董师之针灸医术,浩如瀚海,深若渊壑,并不只前述几项,其它如精通掌诊、重视辨证论治,往往治疗不同病患,所针部位相同,而收效良好;取穴灵活机动,虽有定穴并无定点,常就病变反应取穴;用针精要,反对一病多针,要求一穴多病,临床从不超过六针,用针常在二、三针内,然每能针之至,立起沉屙,令人叹服

49、。 总之,董师景昌幼承祖学,专攻针灸,医术精湛,超迈前贤,个人得以入其门下,并承厚爱,尽授绝学,无限感念,仅就所学所知,举其荦荦大者于前,虽不能概括董师学术精华之什一,但已足见董师学术之博大微奥。堪称当代针圣而无愧。无可置疑的,三十年来,台湾针灸界虽是百家争鸣,各有发挥,但若无董师景昌的出现,及董氏奇穴的发明风行,这些成果不会显得如此突出。针灸界必须珍惜这份既有的成果,也希望各位能以即有的条件,从更广更深的角度来研究董氏奇穴,相信必能作出更辉煌的成就与贡献。近几十年来,中国针灸迅速传遍世界,国内针灸界近几年亦有长足的进步,但董氏奇穴这块瑰宝,仍有待各位去发掘琢磨,扩大流传,使其更光辉的为世人健

50、康作出更大的贡献。1999年元月于中华中医学说学理学会(时任该会理事长)按:一谈董氏奇穴及其学术思想淤1981年3月25日讲于台湾三军总医院针灸科再谈董氏奇穴及其学术特色于1988年春天讲于美国针灸学会三让董氏奇穴学术思想与特色铃1998年冬讲于中华中医学说学理学会贰谈谈三种特效的实用针法杨维杰医师针刺手法,补泻为极重要部份,此为大多数医师所公认,但是也有一些医师在治病时不用补泻手法,而用一些独特的针法也能收到很好的疗效,这也是值得探讨及研究的课题。在此,笔者拟就个人最常应用的几种特殊针法:提出来与各位同道谈谈,期能抛砖引玉,对针灸之学术及临床能有所帮助。这是我已应用四十年的针法,临床数十万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传记文集 > 人物传记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