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七课:中医药创新性发展.pptx

上传人:nanchangxurui 文档编号:9052905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PPTX 页数:37 大小:58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七课:中医药创新性发展.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第七课:中医药创新性发展.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第七课:中医药创新性发展.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第七课:中医药创新性发展.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第七课:中医药创新性发展.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2021年热点精讲预测主讲:周密e热点七:中医药创新性发展一、中医药创新性发展的考查角度(理论+预测+答案)(一)让国粹中医药在防疫一线中绽放异彩(二)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三)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二、素材积累 民生类添彩金句(一)让国粹中医药在防疫一线中绽放异彩关键词:中医药、抗疫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性更加凸显。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及时主动同世卫组织合作,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经验,并把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翻译成英文,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官网

2、全文公开。有关组织和机构已经向意大利、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了中成药、饮片、针灸针等药品和器械。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有实力为全球战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人民日报)【理论学习1】让中医药加快走出发展困境 3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湖北武汉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中医药防治新冠肺炎的重要作用及有效药物。中央指导组成员、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中医药局党组书记余艳红介绍,全国确诊病例中有74187人使用了中医药,其中湖北有61449人使用了中医药。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了90%以上。中医药以祛邪去因,扶正固本,提高人体的自身的免疫力作为治疗原理。就治疗效果而言,中医药在有效缓解症状,减少轻型、

3、普通型向重型发展,促进恢复期人群肌体康复方面作用独特。新冠肺炎是病毒感染和机体免疫状态博弈的结果,中医不仅能有效治疗病症,还能通过机体的调理提高免疫力,在后续的康复上大有可为。中西医孰优孰劣的争论愈演愈烈,支持与反对者立场鲜明、针锋相对,中医药的废存之争作为社会话题,一直保持极高的热度。在一项调查中,有42.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西医,西医看不好再看中医,而只有17.70%的受访者表示首选中药,中医看不好再看西医。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对这种状况有很直观的感受:在我们身边,有名望的中医在减少,医院里的中医门诊也改换了门庭,中药的价格变得越来越高,药品的成色和质量也大不如前,熬上两三次之后就寡淡无味

4、。中医药的治疗效果没有西药的立竿见影,成本又没有什么比较优势,中医药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认可度看起来还相当不错,却并没有成为首选。市场化改变了中医药的传统生存状态,传统产业与市场之间并未有效对接和均衡匹配,时下,中医专业人才不足,影响了中医的整体治疗水平;于中药的层面而言,当天然的中药材无法满足需求时,人工种植的质量水平和产业化程度,又需要通过标准化的提高来不断优化。中医药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和产业,现有的问题并非局部性的,而是系统性的。要破解整个行业面临的困境,就不能攻其一点而需要统盘推进。就政策层面而言,应当借势用力、趁热打铁加快各项扶持政策的落实,在“两手抓,两手硬”的综合措施中,有力

5、有效推进一揽子的计划落地,比如中医人才培训体系的建立、中药产能的恢复与提升、中药产业链条的拉长等。同时以援外防疫为契机,加快中医药的国际化进程,把“中国方案”升级为“世界共享”,继而占领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形成具有极强影响力的中医药文化和价值体系。如此,中医药才有更加广阔的前景。【理论学习2】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正确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当前,中医药面临着传承不足、创新不够的局面,严重制约着中医药的发展。传承是为了保根,没有传承就不能正本清源;创新是为了提升,没有创新就不能与时俱进。惟

6、有秉持“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的原则,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艰难延续。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院校教育是中医药人才的主阵地。当前,院校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中医教育西化、中医思维薄弱、中医技能缺失等问题。师带徒,

7、出名医,中医独具特色的技艺需要活态传承。中医临床功夫、中药炮制工艺,主要靠师徒一代一代口传心授。师承教育能为“草根”中医打开一扇门,让岐黄之术薪火相传。我们应将以“个性化”为特征的师承教育与以“标准化”为特征的院校教育相结合,将传统教育的精粹融入现代教育体系之中,构建适应新时代的中医教育体系,为中医药发展打下最坚实的人才之基。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诞生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

8、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为中医药研究突破提供了有力支撑,多学科、跨行业合作为加快中医药现代化发展带来广阔空间。我们不能因为创新而忘记“守正”,也不能因为“守正”而不去创新,必须把“守正”与“创新”有机结合起来。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预测押题】 根据给定资料,谈谈你对中医药的认识,并解释“问世医学”一词。(10分)要求:概括准确,分析合理,逻辑清晰,不超过200字。【给定材料】 中医药是人类“问世医学”,

9、在疫病防治中具有独特优势。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不断积累疾病防治知识,这些中医知识逐渐成为人类的“问世医学”。主要包括:一是“取食消痛”说。早期人们发现食用某些动植物后可以减轻或消除病痛,随着人类的进化,逐渐开始有目的地寻找能够减轻病痛的动植物,后来出现了“神农尝百草”。二是“热石消痛”说。古人当烘火取暖时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逐渐形成了热熨法和灸法。三是“按压解痛”说。人们在使用石器劳作时,发现身体某一部位受到较尖锐的石器按压刺激后反而能解除其他部位的病痛,从而发现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初

10、步形成了原始中医药学。四是“望闻问切”说。春秋战国时期,扁鹊提出了“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 中国古人非常重视疫病预防,即现代所说的急性传染病防治。黄帝内经明确记载了预防疫病相关知识,晋朝葛洪的肘后方记载了“虏疮”(天花)、“狂犬咬”(狂犬病)等,历代中医古籍对疟疾、麻疹、白喉、水痘、霍乱、痢疾、肺结核等急性传染病及其辨证治疗方法都有明确记载。公元一世纪,中医采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比西医发明牛痘接种术早,是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中医人痘接种方法传入欧洲后,启发并促进了西医免疫医学的飞速发展。据中国疫病史鉴记载,西汉以来,我国先后发生过30

11、0多次疫病流行,基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有效控制了疫情的蔓延。由于中医的有效预防和治疗,中国的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类似西班牙大流感、欧洲黑死病、全球鼠疫等一次瘟疫造成数千万人死亡的悲剧。中医药在新中国历次重大传染疾病防控中发挥了极其重要作用。中医药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有着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在新中国的几次重大传染性疾病救治中表现突出。一是成功防控乙脑炎。上世纪五十年代,石家庄、北京、广州等地先后爆发流行性乙型脑膜炎。在患病人数众多、死亡人数剧增、西药治疗未见奏效的关键时机,名中医辨证施治,采用中医辛凉透邪、清气泄热法挽救了大量病人的生命,且没有出现后遗症。二

12、是成功防控疟疾之害。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著名中医科学家屠呦呦多年致力于中医药研究实践,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研究发现了青蒿素,解决了抗疟治疗失效难题,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和人类健康事业作出巨大贡献。三是快速处置非典之灾。2003年SARS疫情侵袭我国,在北京地区中医药介入治疗半个月后,疗效开始提升,死亡率下降了20%,得到世界卫生组织肯定。四是中医药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有成功实例。在防控和处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诊疗方案明确给出了中医药方。【参考答案】 “问世医学”是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不断积累疾病防治知识,利用智慧和经验总结在自

13、然界和生产生活中发现药物和治疗方法的医学。中医药是人类的“问世医学”,它主要包括“取食消痛”说、“热石消痛”说、“按压解痛”说、“望闻问切”说。中医药非常重视疫病防治,即现代所说的急性传染病防治,在防治传染病方面有着非常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为中华民族的健康和繁衍生息做出不朽贡献。(二)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关键词:公共卫生安全 要建立稳定的公共卫生事业投入机制,改善疾病预防控制基础条件,完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要优化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健全以国家、省、市、县四级疾控中心和各类专科疾病防治机构为骨干,医疗机构为依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网底,军民融合、防治结合的疾控体系,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

14、机制。要加强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能力建设,强化其技术、能力、人才储备,发挥领头雁作用。要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要创新医防协同机制,建立人员通、信息通、资源通和监督监管相互制约的机制。要加强疾控人才队伍建设,建立适应现代化疾控体系的人才培养使用机制,稳定基层疾控队伍。要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着力培养能解决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检测等实际问题的人才。(习近平)【理论学习1】筑牢公共卫生安全法治防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对强化公共

15、卫生法律体系提出新的要求。近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审议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关于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有关情况和工作计划的报告,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包括传染病防治法、突发事件应对法等30多部法律在内的公共卫生法律总体框架,在依法防控疫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了重要法律保障作用。但是,这次疫情暴露了现有法律存在的短板和不足,比如一些法律之间衔接不够顺畅,一些规定过于原则、适应性弱,等等。因而,针对短板与不足,进行相关立法修法工作,是维护公共卫生安全的题中应有之义。应该说,传染病特别是新发重大传染性疾病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许

16、多传染病早期发现和诊断有一定困难,缺乏特异性防治手段。仅就传染病分类而言,任何一种突发传染病从发现到被正式确认都需要一个过程,形成准确、全面、完整的认识更是需要一定时间。面对不确定性风险,如何依法做出及时应对,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挑战。传染病应对是医学上的难题,在法律层面也必然有相应体现,这就需要在立法修法中妥善解决。“事随势迁,而法必变”。与2003年非典时相比,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治形势已经发生明显变化,既积累了不少经验和办法,也面临新情况新问题。立法修法本身是一个动态系统。面对不断变化的现实社会生活,法律要更好发挥调整和规范社会关系的作用,必须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发展和实践要求适时适度调整。不

17、久前,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门召开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立法修法工作座谈会,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系统规划、统筹布局、加快推进,从体系建设的角度进行考虑”,可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冠肺炎疫情的依法防控、依法治理工作,明确提出“全面加强和完善公共卫生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疫情防控法律体系”,为我国公共卫生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必须在法治轨道上统筹推进各项防控工作,零敲碎打、头痛医头不行,只顾眼前、不计长远同样也不可取。从体系建设角度着眼,综合考虑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统筹相关立法修法各项工作,才

18、能实现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当然,立法修法应立足实际、统筹考虑,区分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次序,做到立一件成一件、改一条是一条。必须明确和区分不同性质、不同层面的问题,做出科学合理应对:要弄清楚哪些是不够顺畅、不够协调的问题,哪些是过于原则、约束不强的问题,哪些是要解决从无到有、空白的问题,哪些是要解决过于僵硬、弹性不足的问题。坚持辩证思维和总体思维,着眼人民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针对不同情况,坚持立改废释并举,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推动形成依法开展疫情防控、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强大合力。立法是国之大计,既须讲近功,亦应求长效。近年来,全球传染病时而暴发,让人类社会付出了巨大代价,也对公共卫

19、生法治保障不断提出新要求。有效应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既要总结借鉴、补齐短板,也要科学预见、未雨绸缪,把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提炼上升为法律制度,加快建立依法防控的长效机制,有效维护人民健康,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理论学习2】筑牢基层公共卫生防护网 基层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大医院分工协作、信息共享,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用成本和风险更小的方式做好疫情防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健全疾控机构和城乡社区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疾病预防职责,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最近,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

20、发关于做好2020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的通知,明确今年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提升到74元,新增5元经费全部落实到乡村和城市社区,用于强化基层卫生防疫。同时,中央预算内投资下达456.6亿元,加强公共卫生防控救治能力建设。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目前包含了14类项服务内容,主要由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也是服务内容之一,涵盖了监测、排查、发现、报告、处理突发急性传染病疫情、不明原因肺炎病例等。从2009年开始,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已实施了10多年,正是这些年来的培训和预防控制措施,为新冠肺炎疫情基层防控打下了基础。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各地在基层展

21、开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四早”防控措施,落实街道人员、社区网格员、基层卫生服务中心人员、民警、志愿者“五包一”社区防控责任制等。基层医务人员开展了大量细致入微的工作,如预检分诊、社区排查、居家观察、核酸采样、疑似患者隔离人员和发热病人转运、分类管理四类人员等。这些琐碎而繁杂的措施,是真正低成本、高效率的公共卫生措施,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可以说,基层卫生防疫人员有序介入和积极管理,和疾控人员一起有效地控制了传染源、切断了传播途径、保护了易感人群。 不可否认的是,由于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补助标准不高,覆盖服务内容较广但人才相对不足,影响服务效果。再加上居民一有症状就到城市大医院就

22、诊,影响了疫情在基层的提早预警和报告处理。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第一时间发现病例、报告并处理,无疑是落实“四早”最经济有效的手段,能减轻大医院诊疗负担,减少病毒交叉感染机会。这其中的关键是必须有一支高水平的全科医生队伍。这是因为,高水平的全科医生不仅开展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诊疗,还能保持对疫情防控的敏感性,懂得处理基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将医疗服务与公共卫生服务结合在工作中。 同时,为了更好夯实联防联控的基层基础,还需要逐步建立医防融合机制。在医防融合的机制下,基层医疗机构与疾控机构、大医院分工协作、信息共享,进行排查、报告、首诊、预检分诊,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用成本和风险更

23、小的方式做好疫情防控。实践中,有些地方已整合区域内疾控、医疗等机构,以健康为考核导向,推动形成医防融合、有序分级诊疗的联合体。通知也要求“推进基层机构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融合服务”,此举有助于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打牢疫情防控的根基。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更重。这需要各地精心谋划与安排,统筹做好工作,推动医防融合,提高基层防控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考点预测】 请你从给定资料出发,以“筑牢公共卫生安全防线”为主题,联系实际,写一篇文章。(40分) 要求:(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 (

24、2)参考“给定资料”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思路清晰,语言流畅; (4)总字数10001200字。【参考范文之开头】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正因此,健康治理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政府有责任,个人要努力。对各级政府部门来说,建设健康中国意味着搭建起真正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健康服务体系,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从而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参考范文之框架1】 总论点:筑牢公共卫生安全屏障分论点:1.以制度建设为根本。2.以科学思路为遵循。3.以责任落实为抓手。【参考范文之框架2】

25、总论点:应对公共卫生风险就该“哨声嘹亮”分论点:1.筑牢“系统意识”,改革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2.筑牢“合作意识”,强化疾病防治协调合作机制。3.筑牢“全局意识”,深入宣传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参考范文之结尾1】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继续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任务更重。这需要各地精心谋划与安排,统筹做好工作,推动医防融合,提高基层防控能力,织密防护网、筑牢筑实隔离墙,切实为维护人民健康提供有力保障。【参考范文之结尾2】“明者防祸于未萌,智者图患于将来”。各地党委、政府和职能部门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突出问题导向,注重从基层群众反映的难点、痛

26、点、堵点问题中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致力于补短板、堵漏洞、强弱项,不断提升公共卫生事业水平,让群众享有公平可及、系统完善的健康服务。(三)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关键词:老龄化 老龄化是世界人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验证的普遍规律。我国是世界上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满足数量庞大的老年群众多方面需求、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百姓福祉。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充分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规律和特征,加强顶层设计

27、,统筹协调推进,坚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努力探索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国经验”。【理论学习1】未来怎么养老?人口老龄化呼唤创新型“医养结合”模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养老模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应运而生,更被当做破解养老难题的重要途径人口老龄化呼唤创新型“医养结合”模式由北京协和医学院和中国老年保健协会最近发布的一份报告称,从2025年到2050年,中国80岁或以上的人口数量会迅速增长。与老年公民相关的医疗保健、养老金和其他领域的支出将从2015年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33%升至2050年的26.24%。“养老难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社会问

28、题,必须尽快将相应的养老政策落地”近日,重庆“两会”召开期间,多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提出了不少关于如何破解养老难题的提案和建议。工人日报记者注意到,如何创新型实施“医养结合”的新模式成为破解养老难的新热点。老模式苦三代“我父亲是去年12月走的,在医院住了大半年,我母亲现在还在医院住着的。关于养老的问题,我深有体会。”1月27日,一位重庆市政协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重庆的养老模式给老人、后辈和社会都增加了负担,这种现状亟待改变。这位不愿具名的委员告诉记者,去年上半年她的父亲因肺癌晚期住进了医院,母亲也因身体原因一直住在医院。期间,因为他们四兄妹都要上班,难以长时间在医院照顾老人,只得给老人

29、请护工帮忙照看,一共请了4名护理。“一个护工一天是两百元,一个月单护理费就是两万多元。”该委员坦言,好在他们是四兄妹,并且经济条件都还算过得去,若是一般的家庭可能根本负担不起这笔开销。该委员告诉记者,父亲生前一直想回家,母亲现在也整天叫嚷着不住医院,但是离开医院,家里没有专业的医疗设备和医护人员。她还透露,“老人在医院住个一年半载的情况十分常见,现在各大医院的老年科可以说人满为患,甚至在医院住了五六年的老人也大有人在。”当天下午,记者走访了重庆主城区几所大型医院。情况与该委员所述的相差无几。在重庆一家大型医院里,两层楼的老年科住院病房,均已住满。一位正在照顾老人的中年男士对记者说道,他的父亲已

30、在该处住了快一年了,因为请护理的费用远远高于他们夫妻两人的收入,所以他们夫妻二人直接辞去了工作,专门在医院照顾父亲。走访中,不少人直言,老人依赖医院养老,苦了三代人。首先,老人本就不愿意长时间待在医院;其次,儿女要到照顾或者花钱请人照顾,并且护理费医保不能报销,给儿女增加了经济负担;再者,顾此失彼,孙子孙女辈面临无人照顾和难得见面的窘境。“医养结合”前景可观“重庆是西部地区最老的城市,老龄人口数量多,养老需求大,加之居家养老和社区的定位及实施未跟上,大多老人养老还是依赖医院。”多名重庆政协委员称,在严重的老龄化和“未富先老”的严峻形势下,这种养老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代老人的养老需求,必须探索出一

31、条“医养结合”的新型养老模式。重庆是西部地区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市。根据重庆统计年鉴显示,2017年重庆60岁以上的人口规模达706.21万人,人口老龄化率达20.83%,超全国平均水平3个百分点,且预计到2020年,全市60岁以上总人口将超过800万人,即全市户籍人口的23%均为老龄人口。记者在重庆政协委员王平的建议中看到:重庆目前的养老模式主要有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三种形式,从实际运行情况来看,面临人口老龄化与家庭结构转变,“两位年轻人+四位父母+八位祖父母”成为典型家庭结构;对失能老年人存在专业医疗护理不足的问题;医保与养老体系保障不充分等问题。在此背景下,就需要探索建立对老

32、年人的长效护理机制,保证老人老有所养。而关于“医养结合”模式的前景,该委员认为,这个行业的市场规模极有可能突破万亿元。事实上,此前中投顾问曾对20172021年中国“医养结合”行业市场规模进行了预测:20172021年,此市场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7.92%,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1603亿元,真正成为一个突破万亿元的大市场。重庆红瑞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唐益表示,由于医养结合模式将现代医疗服务技术与养老保障模式有效结合,实现“有病治病、无病疗养”的养老保障模式,创新满足了老年人群的特殊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适应了老龄化发展的形势,实现了养老模式的新突破。因此,这个行业的前

33、景和“钱景”十分可观。要念好“合”字诀“医养结合关键是把握好一个合字。”不少重庆政协委员表示,要真正推行切实可行的医养结合模式,需要形成体制机制、参与力量、科技支持等各种合力,并打造由专业护理团队、全科医生及医疗机构共同参与,专业运作的机制,提高医养结合养老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具体来说,就是要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对此,重庆市政协委员关文舸建议,重庆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开展的长护险和护士站经验,在重庆推行老年养老“长护险+护士站”模式。关文舸介绍道,长护险是一种为被保险人因年老、疾病、伤残等原因而接受长期照护提供费用补偿的健康保险,补偿范围包括被

34、保险人在专业机构接受护理、在家中接受护理以及其他相关的费用支出。可以按照单独设立长护险和从现有医疗保险划分一块作为长护险等方式实施。护理费用支付方式也可按照长护险支付80%+个人自费20%收取。同时,可以将社会资本引入养老领域中来,用社会资源在社区或小区设立护士站。护士站以入户服务为主,主要为长期卧床患者、老人、临终患者和其他需要护理服务者提供基础护理、护理、临终护理、社区康复指导等护理服务。在关文舸看来,推行“长护险+护士站”模式,能实现从老人走出家门到医护走进家门的转变,破解养老最后一公里的根本性难题,能够有效利用家庭条件,减少对公共医疗资源的占用,减少因老人失能住院而产生的医保支出,减少

35、政府和社会力量对养老设施的投入。采访中,众多重庆政协委员普遍认为,无论具体措施如何,医养结合的本质是深度融合,主体包括医疗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养老机构、社区、家庭,乃至每一个人,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理论学习2】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规定养老机构不仅要提供生活照料服务,还应提供护理服务;进一步细化对养老机构设立的备案制操作规程;允许公办养老机构交由社会力量运营管理民政部不久前发布新修订的养老机构管理办法,并将于11月1日起施行。修订后的办法从养老机构的功能定位到申报程序、运营管理、服务规范等各方面,对养老机构服务中存在的问题予以规范,有助于推动机构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养老是重要的民生工作

36、,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达2.5亿人。随着家庭规模变小,社会化养老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机构养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4万余个,收住老年人超210万人,入住养老机构日益成为重要的养老方式。办法的施行,将进一步破除养老服务发展障碍,健全市场机制,持续完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当前,各地养老机构发展较快,数量快速增长,但也存在供给不足、质量不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与人们的养老需求不相匹配。对此,办法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探索提质增效的经营模式,使其更贴合人们的需求。根据规定,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可以采取委托管理、租赁经营等方式,交由

37、社会力量运营管理。尤其值得期待的是,办法增加了养老机构的护理服务,推行入院评估、分级护理的服务模式,并规定养老机构可以通过设立医疗机构或者采取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的方式,为老年人提供医疗服务。这些规定立足现实需求和发展现状,增加了服务供给,体现了对加快养老机构发展的有力引导。 全面提升老人的幸福感,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还应创新养老服务方式。有调查显示,老年人最需要的服务就是医疗护理和精神慰藉。这与我国不少老人带病生存、多病共存的现状有关,也与家庭规模越来越小、空巢老人增多的现实有关。近年来,国家出台有关医养结合的文件,鼓励支持医养结合机构发展;加快护理行业发展,培养大量专业护理人才;长期护理保

38、险试点逐步推开,带动康复、护理产业快速发展;充实机构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机构的专业性,等等。这些内容,在此次出台的办法中都有所体现。此外,根据规定,养老机构还可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上门提供养老服务等,有望使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惠及居家和社区养老的老人。 养老服务关系每个人、每个家庭。作为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面对日益增长的机构养老需求,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又能最大化满足人们养老需求的道路,需要各方形成合力。希望随着政策的落地执行,推动养老机构的服务日益规范,全面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每一位老人都拥有高质量的幸福生活。三、素材积累(一)关于民生主题金句1. 怀揣民胞物与之心,把老百姓的安危冷暖时刻挂在

39、心上,苦着人民的苦,乐着人民的乐,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让人生出彩的舞台更宽广、实现梦想的道路更通畅。2.把着力解决群众困难、落实群众诉求,服务民生幸福作为“第一要务”,成为群众的靠山、亲人。3.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空口许诺、不超越阶段。4.民生改善,千头万绪,但说到底还是花钱的事。如果民生项目成为空头支票,不仅不能给老百姓带来获得感,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政府信用和权威性。5.不忘初心、不弃微小,把群众“表情包”当成我们工作的“晴雨表”,抓好影响群众生活的“关键小事”,以“为民情怀”加热“民生温度”。6.要坚持过紧日子,执守简朴、力戒浮华,严控一般性支出,把宝贵的资金更多用

40、于为发展增添后劲、为民生雪中送炭。7.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让人生出彩的舞台更宽广、实现梦想的道路更畅通,把更多饱含民生温度的“中国故事”,刻进新的年轮。8.了解民情不问“百姓”问“百度”,收集民意“指尖”代替“脚尖”,关注民生用“平板”代替“脚板”,把下基层从田间地头转移到手机屏幕,走一线从“两腿泥”变成“一指禅”。9.倾情倾力做好托底工作,不因事难而推诿,不因善小而不为,要让每一个身处困境者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和温暖。10.民生的疙瘩要一个个解,改革的步子要踏实地迈。新问题新矛盾是在发展中不断产生的,也要在发展中逐一解决,这就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41、11.处处叩问民生、每每触动民心,正是因为小切口、小指标,能测出群众获得感,能反映治理大气候。12.一个个涉及民生领域的数字、指标,无论增也好、减也好,高也好、低也好,升也好、降也好,全都指向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这是一支充满“民生温度”的变奏曲,这是一部以“人民为中心”的辩证法。13.不提脱离实际的目标,不定达不到的标准,不开兑现不了的空头支票,不做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确保发展每前进一步、民生就跟进一步。14.一个个乡村乡景在变美、乡风在改善,推进乡村振兴,在这里变成看得见、摸得着的民生福祉。15.多办民生之事,多谋民生之利,多兴民生之举,让群众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16.是啊,这是政通人和、安居乐业的中国。“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如果生活在今天的中国,笔下又哪会出现这样的离骚。17.民生工程既要全力以赴,也要量力而行,而不是拍脑袋决策。民生工程要一以贯之,科学“接力”,官员出现更替,也绝不能新官不理旧账,将责任一推了之。民生工程既要面子,更要里子,最后要拿实际效果来说话。18.民生“关键小事”,件件都是“头等大事”。19.有时代韵味;有民生甜味;有泥土鲜味;有自省辣味。20.心中有民,不是套话空话,是一点一滴的为民服务功绩,是群众感知的一点一滴温暖。小结 1、深刻学习中医药、公共卫生、养老等主题 2、记忆民生类添彩金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招标采购 > 工作总结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