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宜春市“十四五”消费升级规划.doc

上传人:13426650027 文档编号:9053831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63 大小:127.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宜春市“十四五”消费升级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宜春市“十四五”消费升级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宜春市“十四五”消费升级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宜春市“十四五”消费升级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宜春市“十四五”消费升级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宜春市“十四五”消费升级规划消费是经济发展的目的和动力,妥善处理好消费与发展的关系、增强消费拉动能力,直接影响着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发展方式转变,关系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当前,为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加快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改善消费环境,发挥消费基础性作用,助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国家相继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若干意见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实施方案(20182020年)关于促进消费扩容提质加快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我省也随之出台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居民消费潜力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

2、特别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扩大内需被提高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在此背景下,促进消费提质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和现实意义。根据宜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及专项规划编制要求,特制订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一、发展基础与形势(一)发展基础“十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宜春市在积极应对各类风险挑战的前提下,特别是新冠疫情的严重冲击,全市居民消费仍呈现市场总体规范有序、市场规模逐步扩大、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消费模式日新月异、商品种类丰富多样的良好态势,居民消费的潜力进一步激发

3、,消费水平迈上新台阶。具体来看呈现以下特征: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十三五”以来,全市消费市场总体平稳健康发展,消费品市场体系日趋完善,消费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再创新高,2020年达到909.61亿元,总量位居全省第5位。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不断增加,2020年分别达21030元、14190元,较2015年分别增长了1.32倍、1.57倍。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2020年分别为29.57%、34.59%,已达到或接近于联合国划分标准的富足水平。农村消费市场潜力充分释放,2020年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142.5亿元,较2015年

4、累计增长约31%,城乡消费市场差距进一步缩小。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升级态势明显。“十三五”以来,随着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食品、衣物等生存型消费在居民消费中的比重明显下降,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享受型消费的比重不断提高,居民消费逐步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从有形物质消费向服务型消费转变。实物消费不断提档升级,二手车交易、改装报废等后市场消费规模增长迅速;家居家装类消费朝着品质化、时尚化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产品销量持续走高,绿色环保、高端智能产品成为消费主流。服务消费市场持续活跃,特色餐饮、医疗教育、养老托育、家政服务等领域消费规模逐年增长,文化旅游消费、康体疗

5、养消费成为消费市场的重要支撑,温汤旅游度假区成为全省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20年全市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实现“双突破”,分别达1.07亿人次、1016.27亿元。线上线下加速融合,新模式新业态加速涌现。“十三五”以来,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兴起,加速推动消费向线上线下融合转变,智能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业态发展壮大,网络购物、网上订餐、在线教育、互联网健康医疗、网络文娱等新消费需求呈爆发式增长。数字消费生态体系逐步形成,2020年全市网络零售总额达68.29亿元,总量居全省第四位。沉浸式、体验式线下体验店快速布局,“无接触配送”“不见面服务”“云逛街”等新模式蓬勃兴起。

6、传统商贸企业加速转型,樟树三佳投资和宜丰红商城等一批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实现零售逆势增长。消费环境日趋改善,市场潜力得到释放。“十三五”以来,全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消费的政策文件,打造了一批高品位的特色街区和商圈,成功创建了一批优质消费品牌,信息网络、物流体系加速畅通,全市消费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品牌创建取得新突破,“宜春大米”“樟树药都”“奉新猕猴桃”等优质品牌全面打响,“两品一标”认证数位列全省第一,获批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全国富硒农业示范基地,奉新入围国家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消费载体和平台更加丰富,宜春寺库跨境电商智慧产业园建设加速推进,特色街区、商业综合体、农贸市场等消费

7、载体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取得重大成果,基本建成市县乡三级快递物流网络,顺利开通宜春至宁波铁海联运班列,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消费领域监管创新成效显著,“赣溯源”平台推广使用率排全省首位,全市校园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排全省第二。放心消费创建工作稳步推进,累计发展放心消费示范店200余户,实体店“七日无理由退货”承诺单位达50家。(二)面临形势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以平台经济、体验经济、分享经济等为代表的新兴消费业态蓬勃发展,以网络购物、网上办公、在线教育、远程医疗等新兴消费模式异军突起,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理念不断颠覆现有生产生活方式,

8、以数字经济为引领的新经济新消费正在深刻重塑消费结构,新型消费正在成为消费的主要表现形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持续挖掘内需潜力,为我市消费升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全国中等收入群体数量超4亿,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占GDP比重达55%以上,消费能力和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更加强烈,由传统消费、实物消费向新型消费、服务消费转型的趋势更加凸显。宜春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富硒优势以及全国著名的中医药品牌,为我市培育“旅游+”“健康+”等消费新业态新热点提供了巨大的机遇;依托宜春位

9、于赣湘鄂中心的区位优势和“四纵四横”便利的对外交通运输网络,加速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集聚,为我市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消费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制约消费扩容提质的障碍仍然存在。消费外溢效应显著,本地商业综合体品牌同质化现象普遍,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消费需求的能力不足,长株潭城市群、大南昌都市圈等丰富的消费业态和优越的消费环境对宜春消费带来了明显“虹吸效应”;物价水平高涨,由于住房、医疗、教育等刚性支出较高导致其他方面的消费被迫减少,产生了明显的“挤出效应”,制约消费需求扩大;商业街区、农贸市场等消费载体和平台功能仍不够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和

10、政策体系尚不健全,放心消费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此外,受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居民消费趋于谨慎,居民预防性储蓄增加,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消费增长的后劲。综合来看,宜春市在促进消费提档升级方面存在着诸多机遇和优势,但复杂多变的环境形势也带来了不小的挑战。“十四五”时期,全市要紧紧抓住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战略机遇期,围绕打造开放创新强市、先进制造业强市、现代农业强市、绿色生态强市、文化旅游强市、社会治理强市的奋斗目标,顺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突破消费升级瓶颈、补齐消费升级短板、重塑消费升级优势,促进形成强大消费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作用。二、总体要求(一)指导思

11、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重要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省委“二十四字”工作思路,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顺应居民消费升级新趋势,聚焦让居民“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这一中心,以深化供需两端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调结构、提质量、优环境、促融合,提质扩容实

12、物消费、优化提升服务消费、提档升级传统消费、培育壮大新型消费,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激发居民消费潜力,全力将宜春打造成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切实增强消费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作用,为建设“六个强市”提供更持续、更强劲的动力支撑。(二)基本原则坚持市场主导、政策牵引。突出市场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消费升级引领供给创新,以供给提升创造消费新增长点,培育形成更加成熟的消费细分市场。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把破除制约消费扩大和升级的体制机制障碍摆在突出位置,扎实推进消费体制机制创新,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消费市场环境。坚持创新引领、融合发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动适应数字经

13、济引领下的消费变革,推动技术、管理、产品、商业模式等各类创新,加快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等新技术和各类消费业态紧密融合,实现线上线下融合消费双向提速,促进新型消费蓬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健康消费。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全面深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推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大力推广绿色消费产品,营造绿色消费良好社会氛围。合理引导居民消费预期,鼓励节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培育健康理性消费文化,促进可持续消费。坚持品质至上、放心消费。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持续提升传统消费,大力培育新兴消费,努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切实满足多元化、品质化

14、消费需求。倡导消费者优先,增强消费者主体意识,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放心消费环境,实现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提升消费者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坚持深化改革、审慎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包容审慎有效监管。加强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强化信用在消费领域的激励约束作用。推动互联网与更多传统消费相互渗透融合,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和政府监管相结合的消费共同治理机制,有力有序有效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三)发展定位国际硒养大健康消费高地。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依托优质中医药资源和富硒资源,加快推动国家健康城市试点、“生态+大健康”产业改革试点建设,大力发展富硒农产品、富硒中

15、药材、富硒温泉等优质健康产品,积极培育“健康+医药”“健康+医疗”“健康+养生”“健康+养老”“健康+食品”等“健康+”消费新业态,满足居民对健康服务、健康食品、健康医药等的强烈需求,将宜春打造为国际硒养大健康消费高地。全省商贸流通创新发展高地。依托区域公用品牌、“老字号”企业,以及各类特色商业街区,结合全国首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建设,加快引导生产和流通、线上与线下、城市与农村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商贸消费与文化旅游、健康养老、体育休闲等产业资源互补、协同发展,全力打造现代商贸流通产业生态圈,建设“衣、食、住、行、文、旅、购”等一站式生活配套服务中心,形成区域消费能级提升的强大引擎,打造全省商贸

16、流通创新发展高地。赣西消费新业态集聚高地。依托宜春赣西云数据中心,加快补齐5G网络、物联网、千兆光网等数字化基础设施短板,积极搭建消费新平台、新场景,创新消费新业态、新模式,重点发展定制消费、体验消费、共享消费等新业态及“宅经济”、直播电商、在线文娱等新模式,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打造赣西新型消费业态集聚高地。(四)主要目标“十四五”时期全市消费升级的总体目标是: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得到有效满足,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的环境基本形成,消费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全面增强,基本建成在全省具有影响力、辐射力的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具体目标是:消费规模进一步扩大。居

17、民消费总量稳步上升,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不断满足,基本实现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到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300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稳定在50%以上。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衣食住行等传统实物消费提质扩容,文化旅游、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占比稳步提高,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支撑的新型消费规模显著扩大,消费结构基本实现向发展型、享受型和品质型消费升级。到2025年,网络零售总额达175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数、旅游综合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11%和13%左右。消费能力进一步增强。居民收入水平逐步提升,中等收入群体比例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18、逐步缩小,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意愿明显提升。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不高于2.09,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达29500元、19900元。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领域基础设施不断健全,社会信用环境明显改善,市场监管进一步加强,消费者维权渠道更加畅通,重要消费产品和服务标准体系基本建立,消费者满意度显著提高,基本建成便利、放心的消费环境。到2025年,产品质量合格率达85%,消费者投诉举报处置率达100%。三、实施四大消费领航行动,激活消费升级引擎围绕打造区域性消费中心城市,聚焦实物消费、服务消费、传统消费和新型消费四大消费领域,坚持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传统消费与新型消费并重,积极推

19、动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促进宜春市消费规模扩大、消费结构优化和消费档次提升。(一)实施消费品质提升行动,提质扩容实物消费顺应实物消费高品质、智能化、个性化等新趋势,以优化实物消费转型升级为方向,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不断扩大吃穿住用行等实物消费供给规模,提升实物消费质量。推动住宿餐饮消费持续升温。大力推广“民宿+”“+民宿”等新模式,在全市推出一批有故事、有体验、有品位、有乡愁的精品民宿,重点打造明月山温汤、靖安中源、铜鼓大塅等三大高端精品民宿集聚区。引导各县(市、区)推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的美食或小吃,参与“赣菜美食文化节”评选活动,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名店、名宴、名菜、名点、名小吃等美食

20、名片。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培育或引进一批IP跨界合作、推广创意菜的个性化时尚餐厅、网红餐厅,吸引白领、学生等年轻客群消费。加快推进宜春旅游迎宾宴落地,全面打响宜春旅游、商务、公务接待“一桌菜”品牌。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开展各类美食节、餐饮展、技能赛等促消费活动,持续释放餐饮消费潜力。支持餐饮企业拓展线上销售,鼓励发展“社区团购+集中配送”“中央厨房+线下配送”“无接触配送”“餐饮+零售”等新经营模式。支持有序放开深夜食堂、酒吧、咖啡店等餐饮店“外摆位”限制,提升消费体验。持续提升餐饮消费环境,优先在大中型餐饮服务企业普及“阳光厨房”,保障“舌尖上的安全”。倡导绿色健康的餐饮消费习惯,

21、推广“半份菜”“小份菜”点餐服务,避免“舌尖上的浪费”。专栏1 住宿餐饮消费提振工程(一)“一县一品”推介计划。以打造“宜春美食地标”为抓手,充分利用节假日举办消夏节、美食节、小吃节、啤酒节、海鲜节、龙虾节等餐饮嘉年华活动;积极开展品牌餐饮评选品鉴,大力推介袁州松花皮蛋、温汤发糕、丰城冻米糖、高安腐竹、奉新猕猴桃、万载南酸枣糕、上高榜眼蹄花、宜丰蜂蜜、樟树药膳、靖安白茶等本地特产美食。(二)百家精品民宿推广计划。实施百家精品民宿推广计划,充分挖掘宜春文化旅游、生态康养、历史人文等资源价值,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参与开发民宿项目,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特”“一村一景”等极具创意和美学的乡村精品民宿,

22、提高民宿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推动汽车租赁消费结构优化。激发汽车消费市场活力,大力发展汽车消费金融,不断优化汽车市场消费结构。推广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充换电站(桩)网点布局和建设,落实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和优惠政策,优先在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推广哪吒、莱特等新能源汽车品牌。大力发展二手车消费市场,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加强二手车交易市场和经营主体服务与经营行为管理,鼓励具备条件的二手车交易市场、经销企业设立机动车登记服务站。加快培育汽车后市场,积极发展汽车美容、保养、维修、配件销售等专业服务,依法有序放开汽车改装市场。鼓励企业采取融资租赁、分时租赁、整车租赁等方式开展汽车租赁业务。鼓励和

23、支持各县(市、区)汽车行业协会、经销商等结合实际开展各类汽车展览展销和促销活动。到2025年,力争建成赣西片区最大的综合性汽车消费市场,每千人汽车拥有量达180辆。专栏2 汽车消费升级工程(一)扩大新车消费市场。适度放开汽车限购政策,有序取消行政性限制汽车购买规定,加快构建城乡一体化的汽车销售和售后服务网络。推广新能源汽车消费,重点对无车家庭购置首辆新能源家用汽车给予支持。加大汽车促销力度,通过政企联动促进汽车购买和使用消费。丰富汽车消费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汽车消费贷款、汽车库存融资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发展二手车消费市场。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鼓励经销商为消费者提供交易、纳税、登

24、记、保险等“一站式”服务,推动二手车异地便利迁移。加强二手车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二手车经营主体信用信息,加强二手车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运用。(三)培育汽车后市场新业态。引导企业生产定制版汽车、出售改装套件、拓展周边产品,探索建立安全规范的汽车改装流程。鼓励各县(市、区)结合本地条件打造一批汽车主题公园、汽车影院、汽车营地,组织开展汽车嘉年华、房车旅游等活动。(四)改善汽车使用环境。优化小区、学校、医院、核心商圈等重点区域停车设施供给,合理利用公园、绿地等场所地下空间建设停车场。加快完善新能源汽车使用环境,支持依托加油站、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场等建设充(换)电基础设施。鼓励具备条件的加油站提供汽车维

25、修保养、清洗美容及简餐、应急药箱、便民洗车等服务。推动住房租赁消费健康发展。坚持“房住不炒”定位,加快构建新建商品房、二手房市场与住房租赁市场的联动体系,加快建立住房租赁信息服务和监管系统平台,逐步实现房源登记、信息发布、租赁交易、网上签约、登记备案等全过程网上办理。积极推广混凝土、钢结构等装配式建筑,加强新建住宅小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合理满足居民改善型住房需求,推动住房消费朝绿色化、健康化和智能化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组建国有住房租赁发展投资公司,大力培育和引进机构化、规模化租赁企业。鼓励房地产开发企业利用已建成住房、新建住房、库存商品住房等开展租赁业务,支持个人依法合规出租自有

26、住房,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继续推进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推动智能消费产品全面普及。把握5G网络升级的契机,加快推动移动通信用户向5G迁移,加快华为授权店、小米之家、联想体验馆等知名厂商实体授权店落地,促进5G手机、平板电脑、超高清显示、VR/AR、可穿戴设备等消费电子产品升级,丰富高端消费电子产品供给。鼓励企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推动可穿戴设备、智能服务机器人等产品创新和产业化升级,提供更多优质消费类电子产品。支持企业或商家建设“线上+线下”体验中心,积极运用VR/AR、交互娱乐等技术丰富消费体验,培养消费者信息消费习惯。加快设备智能化、生活智慧化的信息终端设备普及与升级,推广面

27、向各类人群的智能手机、超高清显示、平板电脑等信息终端设备,鼓励企业开发面向老年人的健康管理类智能可穿戴设备,提升农村新型家电保有量。持续推动网络提速降费,开展5G和IPTV终端产品促销活动,开发5G及千兆宽带流量优惠套餐。推动家居家电消费更新换代。以家居智能化为目标,重点支持节能型、智能型家电研发,鼓励企业开发基于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的家电组合产品和一体化产品,横向打通家电、照明、安防、家具等领域,向消费者提供智慧家居综合解决方案。支持智慧家居企业与房地产、家装企业加强合作,积极开展智慧家居项目试点应用。鼓励家居装修企业推出“全屋定制”服务,提供设计、选取材料、施工交付、售后服务等一站式服务。

28、加快激活家电家具消费市场,制定出台支持家电家具消费的激励政策,鼓励消费者淘汰旧家电家具并购买绿色智能家电、环保家具。(二)实施消费潜力挖掘行动,优化提升服务消费以推动服务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通过提升服务品质、增加服务供给,大力促进健康、文化、旅游、体育、教育托幼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实现服务消费规模持续扩大。提高大健康消费质量。依托宜春特色的富硒资源、优质的生态资源和独有的中医药资源,结合国家健康城市试点建设,推进健康与医药、医疗、旅游、养老等领域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全科医学服务、康复照护、心理咨询、临终关怀等多元化医疗健康服务。推动医疗服务、中医药保健和度假养生等融合发展,大力推广以温泉

29、、中医药为依托的养生保健服务,重点发展养生旅游、温泉疗养、生态养生、中医药康复疗养等新业态,支持樟树创建全国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打造具有宜春特色的全国康养高地。加快提升医疗综合服务能力,重点推进中医药特色服务和中医诊疗手段应用推广,打造一批国内知名的中医品牌专科。以济民可信、仁和集团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积极开发化学仿制药、原料药、中成药等中医药产品,持续释放中医药消费潜力。大力发展康复护理、医疗美容、健康管理、健康体检等健康服务,拓展健康消费市场空间。鼓励公立医院与社会资本共建共享专业健康管理机构,支持有条件的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推动医养结合型养老服务业发展。专栏3 “健康+”消费引领工程(

30、一)发展“健康+医疗”消费。大力开展中医药特色服务,重点建设推拿科、脾胃科等一批特色专科和品牌专科,加快建设温汤热敏灸中医药养生小镇、岐黄小镇,积极创建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二)发展“健康+医药”消费。依托济民可信、仁和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药膳、保健食品、中药材饮片、药酒、药饮、药茶、药枕等产品,培育壮大金水宝胶囊、复方鲜竹沥液、清热解毒口服液、蛇胆陈皮口服液等一批知名品牌,提升中医药养生的层次和品质。(三)发展“健康+养老”消费。加快培育一批医疗器械、康复辅具等智慧康养产品,积极推广居家社区医疗、老人护理、养老公寓、健康管理等健康养老服务,打造成为国际知名的健康养老旅

31、居目的地。(四)发展“健康+旅游”消费。依托国家首个“世界温泉健康名镇”、江西首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品牌优势,支持发展森林体验馆(中心)、森林浴场、体检机构等业态,大力开发森林康养、富硒康养、高山避暑等健康旅游产品。(五)发展“健康+定制”消费。加快丰富商业健康保险产品,引导社会力量投向康复护理、临终关怀以及高端医疗、口腔、医疗美容等资源稀缺领域。支持发展中医医疗保健、健康体检、医疗保健旅游等多样化健康服务。释放旅游消费活力。聚焦建成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健康养生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和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的目标定位,积极打造全时全季旅游消费新场景,构建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新体系,加快创

32、建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示范城市。依托宜春丰富温泉资源、文化资源、生态资源等旅游资源,积极培育“旅游+”“+旅游”消费业态,重点发展康养旅游、文化旅游、红色旅游、乡村旅游、城市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消费业态。全面推广宜春文化和旅游消费一卡通,定期推出“文化旅游消费季”等文化旅游促销活动,常态化开展“月亮文化旅游节”等活动,提升旅游消费体验。丰富和拓展旅游消费产品,培育中医药康养、文化养心等一批中高端旅游消费产品,提升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软性”旅游消费比例。积极开展精品旅游景区和度假区创建工程,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区)创建国家级及省级旅游度假区、高A级旅游景区、全域旅游示范区。优化提升旅游消

33、费环境,加快健全游客服务中心、旅游公路、景区标识、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完善宜春“智慧文旅云”功能。探索设立旅游地接奖励扶持专项资金,全面提升本地旅行社服务品质。到2025年,力争全年接待旅游人次突破1.5亿人次。专栏4 旅游消费融合工程(一)康养旅游。充分发挥温泉、森林生态、中医药、禅宗文化等康养资源优势,重点提升袁州、宜丰、樟树、铜鼓等地的康养旅游消费品质。以明月山温泉度假区为核心,以铜鼓汤里温泉、靖安九岭森林温泉度假村、宜丰潭山温泉、奉新九仙温泉度假村等为支撑,加快打造特色各异、功能互补的温泉疗养、保健养生业态。推进中医药养生产品开发,围绕阁皂山、古海、三皇宫、药都园、岐黄小镇等打造全国知

34、名的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围绕避暑养生养老需求,以靖安、铜鼓、奉新、宜丰等优质生态资源为依托,开发一批避暑度假、森林康养等业态,重点推进宜春花博园熊出没、靖安云水自然界国际旅游度假区、奉新九仙温泉度假村等项目建设。依托袁州、丰城等地富硒资源优势,打造以富硒温泉为引领,富硒康养产品、富硒农产品等为补充的硒养大健康消费品牌。(二)文化旅游。深入挖掘宜春本地中医药文化、温泉文化、禅宗文化、月亮文化、民俗文化、红色文化、洪州窑文化、府衙文化、书院文化、农耕文化等文化内涵,积极打造一批故事演艺、故事博物馆、故事景区、故事线路等,重点推出秋收起义、月亮文化、非遗文化等特色故事,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品进景区

35、”活动。依托宜丰黄檗、宜丰洞山、袁州仰山三大禅宗祖庭,围绕宜春禅都文化博览园、明月山、百丈山、宝峰寺、九峰山等知名文化景区,开发一批禅修养心项目,培育一批禅修养心旅游线路,做响宜春独有的禅修文化康养IP。以创建旅游休闲街区、文化特色街区和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为契机,积极开展文化文艺展示、旅游打卡等活动,将本土特色文化渗透到旅游休闲、体验的各个环节。(三)红色旅游。围绕铜鼓秋收起义纪念地景区、秋收起义沉浸式体验中心、万载仙源湘鄂赣红色景区、上高会战遗址、樟树毛泽东旧居和苏维埃政府旧址、袁州会议旧址、奉新苏维埃旧址、水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红色景区,全面推进党性教育、廉政教育、研学旅行等红色

36、文化主题游,打造一批党史教育示范基地。积极融入国家红色旅游大线路,重点支持秋收起义和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纳入全国红色旅游精品路线。依托“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共同体”,推进湘赣边区域深度合作,加快实现区域资源共享、产品共建,推动湘赣边红色文化旅游合作共赢。(四)乡村旅游。以精品休闲园区(农庄)、田园综合体、度假民宿、乡村博物馆为特色,引导休闲农业与特色产业、资源环境、农耕文化等融合,大力发展农旅融合新业态新产品,重点推进宝峰镇美丽乡村示范带、神山湖农业生态园、奉新仰山乡村振兴文旅综合体等一批乡村旅游点建设。支持各县(市、区)依托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一批农产品销售专区、商贸街区、集中购物区等,销售本

37、地农特产品、加工产品和地方特色旅游纪念品。实施传统手工艺振兴计划,推进具有宜春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产品的提质发展,争取更多宜春元素伴手礼、工艺品进入旅游市场。(五)城市旅游。积极拓展城市休闲活动空间,加快推动文笔峰公园、春台公园、状元洲公园、金湖公园、百花山公园等公园建设和改造,加快推进袁州古城采茶剧院复建工程。围绕袁州古城、万载古城、天宝古城、三皇宫等具备一定客流量基础的区域,发展健身运动、传统民俗活动、休闲购物、美食酒吧、主题度假、亲子游乐等城市旅游消费业态。(六)工业旅游。依托宜春现有工业企业和遗址遗迹,深挖花炮产业、中医药产业、银矿产业、工业设计等工业文化内涵,建设一批城市休闲型、主题公

38、园型工业旅游示范点,开展工业购物游、工业科普游、工业遗产游、中医药体验游,打造宜春工业旅游IP。提升文化消费品质。加强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推进宜春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努力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深挖提炼宜春本地特色文化内涵,推出一批特色文化研究成果,重点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博物馆、民俗特色小镇、非遗小镇等。加强传统文艺精品创作,借助高新技术推动剧场演艺、歌厅演艺转型升级,加大艺术精品巡演巡展和剧场演艺力度。在中心城区建设宜春文化创意产业园,壮大中心城区数字动漫、工艺美术、创意设计等文旅消费业态。加快打通旅游目的地消费、文体活动消费、住宿餐饮消费之间的产业链,满足市民游客多元化休闲消费需

39、求;引导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旅游景区等文化和旅游场所增加参与性和体验性文旅融合消费项目;在商圈、文化园区、文旅街区规划打造一批融合艺术展览、非遗体验、文创商店、精品书店、游戏演艺、主题影院、特色餐饮、运动休闲等文化旅游业态,形成一站式文体商旅休闲消费集聚地。专栏5 文化消费提升工程(一)文物遗迹保护利用工程。加快推进樟树吴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筑卫城遗址、万载古城、袁州古城、宜丰天宝古村、高安贾家古村、洪州窑遗址、靖安雷家古村、西门古街修复、寨下山遗址公园、上高蒙山银矿考古遗址公园、宜春古城墙遗址公园等项目建设。推进赣鄂湘片区革命文物的整体保护利用,将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社会主义建

40、设与改革开放等各个时期的旧址旧居、见证物纳入革命文物保护的范畴。(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利用工程。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场馆改造提升。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保护机制和监督检查机制,建立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加强高安采茶戏、万载傩舞、樟树药俗、袁州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积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研习、培训活动。引导社会群体建设私人非遗场馆、文化馆。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培育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景区或民俗博物馆。(三)文艺精品提质工程。加快推进现实题材舞台剧目、美术、广播影视、音乐、舞蹈等艺术门类作品创作生产

41、。大力实施地方戏曲振兴工程,积极培育和扶持民间创作力量。以建设赣西文化中心为契机,依托市文化馆、美术馆、采茶歌舞剧院等平台,打造一批特色文化品牌,创作一批精品力作。(四)文化创意产业培育工程。引导文化创意企业参与旅游商品的设计与制造,重点依托夏布制作、脱胎漆器、竹木工艺等传统技艺,围绕中医药文化、红色文化、禅宗文化、月亮文化等地域特色文化元素开发具有本地特色和文化底蕴的旅游商品、文创产品。重点培育明月千古情、和美陶瓷为代表的一批高质量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提升万载古城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挖掘体育消费潜力。深入实施“一县一品”发展战略,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发展健步走、健身跑、

42、水上运动、自行车、球类、健身舞、登山、武术、垂钓、工间操等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积极培育户外徒步、户外定向、击剑、冰雪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运动项目,扶持推广舞龙舞狮、龙舟等具有乡土特色的运动项目。大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大力支持社会力量举办高水平体育赛事,着力打造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国际马拉松、全国农耕健身大赛、环昌铜生态经济带自行车拉力赛、VR电竞大赛等一批国际性、区域性品牌赛事。促进体育与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做响靖安三爪仑、宜丰九天、奉新仰天峡、铜鼓尖尾峡、上高白云峰等漂流品牌,大力开发低空飞行、探险露营、水上运动、射击射箭、赛事观摩、龙舟竞赛等户外康体产品。鼓励社会资本开办健身培训

43、机构,引导健身培训机构规范化、品牌化、连锁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2.6平方米。专栏6 体育消费培育工程(一)优化体育产业布局。实施“一县一品”体育发展战略,形成以袁州南庙武术、樟树体育舞蹈、丰城围棋、靖安足球、奉新围棋、高安龙舟、上高排球、宜丰体育舞蹈、铜鼓门球、万载篮球的体育产业发展格局,积极争创国家体育消费试点城市。(二)发展山地运动产业。依托明月山、三爪仑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户外运动小镇、山间营地、户外运动小镇、体育训练营地、旅游度假村等,积极开发徒步旅行、露营探险、山地穿越、定向越野、山地车比赛等活动项目,打造集运动休闲、旅游度假、康体健身于一体的山地运动产业。

44、(三)发展体育健身娱乐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鼓励各县(市、区)因地制宜地发展滑雪、漂流、垂钓、武术、体育舞蹈、龙舟、自驾游、素拓等体育健身娱乐运动项目。积极开展慢走、广场舞、太极拳、老年瑜伽等适合老年人的休闲运动项目。(四)发展体育竞赛表演业。主办或承办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国际全程(半程)马拉松、全国农耕健身大赛、环昌铜生态经济带自行车拉力赛等一批高水平比赛,培育打造若干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内知名品牌赛事。积极开发赛事冠名权、特许商品经营权、广告经营权、赛事转播权以及衍生产品,延伸体育赛事产业链。(五)发展体育中介服务业。积极开展赛事推广、体育广告、技术培训、信息咨询、体育保险等中介服

45、务,培育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体育协会和中介组织。探索开展体育经纪人业务。(六)培育多元化体育产业。加快人才、资本等要素流动,培育和引进一批市场潜力大、创新能力强、发展理念新的体育产业龙头企业。促进体育制造业发展,扶持一批体育运动器材、体育健身器材和运动服装制造的企业。鼓励文化、旅游、金融等领域骨干企业进入体育产业领域,参与或支持体育市场开发、场馆建设、赛事承办等。提质家庭消费需求。鼓励发展员工制家政服务企业,推动家政服务平台与传统家政服务企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家政服务龙头企业。支持宜春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职业院校开设家政服务相关专业,支持建设家政产教融合、人才培训等实训基地和家政服务高技能人才

46、培训基地,拓宽家政从业人员学习和培训渠道。推动家政服务企业标准化和规范化发展,实行家政从业者岗前培训、健康体检、认证考核、失信公开等制度。积极开展家政服务领域信用建设专项行动,组织开展“诚信家政建设万里行”活动,推动家政服务业信用信息平台嵌入宜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鼓励家政服务企业与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融合发展,扩大失能失智老人长期护理和照护服务和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构建全天候全周期家庭服务体系,推进家政进社区、进家庭。培育发展家庭管家、金牌月嫂、高级保姆等高端家政服务,更好满足中高端家庭服务消费需求。规范教培消费市场。按照一县(市、区)一所公办中等职业学校要求,重点支持赣西中职学校、樟树中医药

47、学校等职业院校建设,力争丰城中等职业学校建成江西联合职业技术学院首批分院,打造高水平职教园区、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中心。鼓励社会力量和资本通过多种形式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院校、成立职教集团,加快成立以宜春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的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大力支持宜春学院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积极推动宜春幼专专升本,加快推进宜春开放大学融合发展,全力构建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培训体系。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通过采取提供场地、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等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幼儿园开设托班和早教服务。(三)实施消费活力激发行动,提档升级传统消费围绕提档升级传统

48、消费,不断深挖农村消费市场潜力,适当增加公共消费支出,推广绿色消费方式,不断缩小城乡消费差距,激活城乡消费活力。激活农村消费市场。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丰富农村消费业态,补齐农村消费载体短板,推动农村消费梯次升级。实施品质消费下乡进村计划,积极开展新一轮汽车下乡、家电下乡等促销行动,采取企业让利、政府补贴方式促进农村居民耐用消费品更新换代。实施农村便民服务消费提升计划,加快推动乡镇生活综合服务中心和村级生活综合服务站全覆盖,完善快递收寄、日用消费品、农机租赁、幼儿看护、养老护理、家电维修等日常生产生活服务功能。实施电子商务下乡进村计划,推动电商与乡村旅游、休闲农业

49、等多产业深度融合,扎实推进“赣品网上行村播计划”,支持奉新冯川镇、丰城铁路镇等一批淘宝村镇建设。实施消费助农计划,支持各县(市、区)打造一批精品农产品展示馆、专柜,常态化开展农产品网络直播专场活动,鼓励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等高规格农产品展销会。实施农村消费基础设施补短板行动,重点推进快递进村、网络降费、道路畅通三大工程建设,优化乡村消费环境。提升公共消费比重。合理布局教育医疗、养老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总量和质量水平,引导财政资金更多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公共服务需求。聚焦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职业教育优质融合发展、高等教育优质内涵发展五大工程,打造高质量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网络技术 > 平面设计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