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江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有关“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九江市农业农村现代化,根据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和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并紧密衔接九江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0-2022年),制定本规划。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第一章规划背景第一节重大意义“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是九江开创区域率先发展战略高地新局面、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要五年,也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指
2、示精神,推动“十四五”时期九江市农业农村发展开局起步的关键跨越期。适应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们党在现代化建设新阶段对“三农”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重大的实践意义。一、“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是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全省战略部署的迫切需要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了“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目标定位和“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等更高要求。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民、淡漠农村。“十四五”期间,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并向第二个百
3、年奋斗目标迈进,在中央和江西省“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指引下,九江市做好“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意义重大,有利于全面落实党中央和全省战略部署,有利于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指示落到实处。二、“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农业农村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进度和质量成色。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大头重头在“三农”,基础和潜力也在“三农”。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任务,是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举措,也是推动农业农村高质量
4、发展的必然选择。九江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以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促进产业兴旺为基础,以提升生态宜居为重点,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为支撑,以强化基层党组织领导力为关键,以实现农民生活富裕为目标,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强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行动指南。三、“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是加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关键选择。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提出的“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必须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
5、更不能让老区人民掉队”重要指示的根本途径。九江市生态环境优越、人文资源丰富、农业特色突出,乡村具有独特魅力和广阔发展空间,应加快探索生态保护与乡村经济协调、城乡融合与对外开放并进模式,为全面推进我省乡村振兴贡献“九江力量”。四、“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正逐步从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低层次的“吃饱”“穿暖”向追求“吃好”“穿美”转变。除了物质文
6、化需要,人们对公平、正义、生态、安全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九江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不断缩小城乡差距,有利于解决九江市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九江篇章”的必然要求。第二节规划依据一、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19年修正);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19年修正);3.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4年修正);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2012年修正);5.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2021年修正);6.国家
7、、省和市有关技术标准和规范。二、政策文件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2.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8年);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4.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5.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2019年);6.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7.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2018年);8.江西省村庄建设规划技术导则(20
8、06年);9.江西省生态文明建设标准体系框架及明细表(2018年);10.中共九江市委、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11.中共九江市委关于制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12.九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实施意见(2018年);13.九江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0-2022年);14.九江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2019年);15.2020年九江市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2020年);16.九江市农村“厕所革命”三年攻坚行动方案(2018年);17.九江市2019年农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 (2019年
9、);18.九江市旅游发展规划(2003-2020年)(2004年);19.鄱阳湖生态旅游区规划(2011-2020年)(2011年);20.九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7-2035年)(2018年)。三、参考资料1.九江市统计年鉴(2016、2017、2018、2019、2020);2.九江市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3.九江市政府工作报告(2016-2020年);4.九江市农业农村局2016-2020年工作总结;5.九江市各县(市、区)总体规划;6.市直各部门专项规划、工作总结、行动计划、调研报告等。第二章发展基础与形势第一节“十三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取得的成效一、农业产业稳定发
10、展“十三五”期间,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引领下,九江市现代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农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态势已经形成并不断巩固。1.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中有进。(1)主要农产品产出保持较高水平。一是粮油蔬综合生产能力总体提升。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达411万亩,产量28.6亿斤,粮食生产总体稳定。油菜种植面积达190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达77万亩。二是生猪产能加快恢复。“十三五”中期畜产品产出短期内呈现一定降幅,随着我市大力推进生猪增产复养,生猪产能迅速恢复,2020年肉类总产15.13万吨、生猪出栏135.60万头,预计2022年生
11、猪产能可全面恢复到2017年底水平。(2)农业科技装备水平跃上新台阶。全市农机保有量呈明显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在4%以上,2020年全市农机总动力达256.55万千瓦。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和作业能力显著提高,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74.04%、机耕水平达93.82%、机播水平达42.29%、机收水平达79.40%。(3)农产品加工能力得到新提升。截至2020年底,九江市共有规模以上加工型企业386家,实现销售收入749.81亿元。其中粮油加工类61家,总销售收入147.9亿元;畜禽加工类27家,总销售收入69.3亿元;水产加工类24家,总销售收入67.7亿元;茶桑加工类78家,总销售收入54
12、亿元。全市粮油加工企业年产值50亿元。正着力打造百亿油脂加工产业园区。(4)“互联网+现代农业”工程建设实现新跨越。建设了拥有一个市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12个县级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的农产品电商平台,有建设任务的12个县(市、区)共建成1570个行政村益农信息社,覆盖率达90%。截至2020年底,农产品电商运营中心实现农产品线上交易额达2.8亿元,依托益农信息社便民服务累计人数达46.42万人次,依托益农信息社电子商务累计成交额达6亿元。同时,全面建成九江市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实现了全市农业系统远程指挥调度、电视电话会议、监测上线农业物联网企业生产过程及提供相应服务、远
13、程农技服务等功能。截至2020年底,全市共有农业物联网应用基地(企业)53个、规模以上农业信息化企业106家。12316资讯应用进一步推广,提高12316咨询服务农民水平,通过多种形式向农民提供了“一站式”服务。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业科技平台载体不断壮大。“十三五”以来,九江市坚持把家庭农场作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的重要抓手,全市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11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50家,省级示范社143家,市级示范社248家,农民合作社联社40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17家。全市家庭农场总数达到3617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118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达到227家。全市拥有规模以上农业
14、龙头企业61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7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96家。拥有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558个,其中纳入省社会化服务名录库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347个。创建各类农村科技平台载体27个,其中国家农业科技园区1家、国家级星创天地5个、省级科技园区2家、省级创新型县2个、省级创新型乡镇6个、市级星创天地10个、市级农业科技园区1个。3.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扎实推进。“十三五”期间,九江市坚持把农业园区作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平台和载体,市政府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一乡一园”建设的实施意见。截至2020年底,全市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业科技园、国家农业产业融合示范园各1家
15、,全国渔业健康养殖示范县3家,国家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2家。全市建成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33家、市级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104家。全市已成功申报中国美丽休闲乡村7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企业5个、江西省美丽休闲乡村6个、江西省星级农家乐21个、江西省十佳休闲农庄3个、江西省休闲农业十大精品线路3条、江西省田园综合体和精品农庄6个。2020年,九江市启动实施绿色食品产业链链长制,水产、粮油、畜禽、茶桑等优势特色产业链发展迅猛。4.农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持续提升。2017年,九江市庐山云雾茶、宁红茶和瑞昌山药获得了最受消费者喜爱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2019年,庐山云雾茶入选中国地理标志产
16、品区域品牌价值评价全国百强,名列53位。2020年,修水宁红茶首次进入中国品牌价值评价全国区域品牌(地理标志产品)百强榜单。庐山云雾茶、修水宁红茶、修水金丝皇菊入选2020江西农产品20大区域公用品牌榜单,江西仙客来、瑞昌溢流香及凯瑞绿富美等5个农产品品牌入选2020江西农产品企业产品品牌百强榜。目前,庐山云雾茶、修水宁红茶、瑞昌山药、彭泽鲫、修水金丝黄菊品牌价值分别为30.33亿元、16.84亿元、11.17亿元、5.48亿元和4.08亿元。5.全域旅游架构基本形成。旅游业一直是九江经济社会的特色和优势所在。“十三五”期间,九江市委、市政府将旅游业放置比肩工业的重要位置,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全
17、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意见,组建市长任组长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全域旅游架构基本形成,庐山西海晋升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九江旅游经济指标位列全省前二,位居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前17强,进入全国最具人气旅游城市前10强。通过挖掘整合,已经形成了以庐山为龙头,集名山、名江、名湖、名城和名人古迹为一体的综合旅游区。全市形成资源景类齐全、点多面广而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已具备7个景类、54个基本类型,分别占全部景类的100%和基本类型的65%。文化旅游业态种数达38种(类),打造了山水菁华养生养老中心、武宁西海湾景区夜游、“跟着课本游九江”“万名台胞游九江”等一批文化旅游新产品等。二、农村改革稳步推进1.
18、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九江市对361.6万亩农户承包地进行了确权登记颁证,累计确权地块463.91万块、发证69.2万本,使承包地有了“身份证”,稳定了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让农户吃下“定心丸”,也为土地有序流转、适度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在此基础上,九江市大力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截至2020年12月,全市土地流转面积182.65万亩、流转率达到50.46%,形成了“集体所有、家庭承包、多元经营”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十三五”期间,九江市稳妥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整省
19、试点工作,通过清产核资摸清集体家底、清人分类确认集体成员身份、股权量化推进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登记赋码成立股份经济合作社等重点改革步骤,累计核实全市24609个农村集体组织资产总额119.03亿元,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身份391万人,量化资产16.34亿元,1897个村级集体完成赋码登记,成立了股份经济合作社,拥有了特殊法人身份开展市场经营活动,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探索了有益路径。3.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十三五”期间,九江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决策部署和相关要求,以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多层次、多渠道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20、因地制宜、因村施策统筹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截至2020年底,全市顺利实现行政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薄弱村清零目标,所有行政村经营性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其中集体经济收入10万元以上的村1235个,占70.2%;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109个,100万元以上的村48个。4.金融支农扶农力度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九江市扎实有序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工作,按照“贷得出、用得好、还得起”要求,破解新型经营主体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扶持培育了一大批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大户等发展产业、加速成长。2016年至今,已累计发放贷款60亿元,惠及各类新型经营主体3万余家,有效助推了全市农业
21、产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价格(收入)保险试点工作。修水县2019年试点开展蚕种投保4.9万张,两年以来共投入保费650万元,受益农户1.2万户,实际发生理赔857万元。彭泽县2020年试点以来已承保小龙虾种养面积6519亩,投入保费52.15万元,受益农户46户,实际发生理赔17.18万元。三、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1.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修水、都昌正式脱贫摘帽,贫困村全部退出,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40337元和17051元,年均增长7.9%和8.9%,提前两年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社会保障
22、体系日益健全,城乡居民医疗保障参保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分别达98%和95%。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纵深推进,平安九江、法治九江、诚信九江扎实推进,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2.城乡环境不断美化。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指示要求,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示范区创建重点任务全面形成,“河湖长制”和“林长制”执行效果良好,禁捕退捕工作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2019年,九江市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工作位列全省第一。推进和建成了一批生活污水处理、垃圾中转站等城乡基础配套设施。瑞昌市入选国家首批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试点,彭泽县“厕所革命”经验
23、做法列为全国九大典型范例。深入整治全市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干线沿线及城乡结合部环境,通过“拆、改、清、洁、绿、新”综合措施,农村生态环境、卫生环境和城市面貌都有了明显改善。持续加大环保问题整治力度,一体打造了最美长江岸线“升级版”和最美鄱湖、最美西海、最美修河岸线。第二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内外环境复杂多变,机遇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十四五”时期,九江农业农村发展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保持战略定力,认识和把握发展规律,发扬斗争精神,树立底线思维,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一、面临机遇1.农业农
24、村进入新发展阶段。“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在新发展阶段,我们将全面构建高质量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实现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大幅提升。从农业农村来看,农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全面改革将进一步推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将迈出更大步伐。2.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新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明显提高。居民消费结构加快升级,人民群众对优质农产品、生态产品、乡村旅游等
25、方面的需求更加迫切,为农业农村发展开辟了广阔市场。“十四五”时期,各级党委政府将更加聚焦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着力于解决人民群众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就业创收、民生兜底等更高要求,着力于解决不利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协调运行的制度体系和行政限制,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效能,提高绿色发展水平。3.新发展格局为农业高质量发展带来新机遇。当前,我国正在加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九江市区位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
26、生态优势和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更加凸显。在农业产业链中,供给和需求形成“内循环”。通过大力实施扩大内需战略,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消费需求拉动作用就更加明显,从市场端倒逼农业产业链迭代升级。4.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支撑力更加坚实。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强化以工补农、以城带乡,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各级党委政府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识进一步增强,工作重心、资源要素、组织力量加快向农业农村倾斜。中央对
27、农业的投入总量持续增加,省财政对涉农资金整合的力度持续加大,“财政惠农信贷通”“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等金融政策效应持续释放,意味着九江农业农村将迎来提档升级期。二、面临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同时,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因素明显增多。虽然九江市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但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型经营现状还未根本改变,“十四五”时期农业农村现代化面临新挑战。一是稳定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保障性难度加大。经济全球化进程因为贸易保护主义而受到影响,原油价格上涨推动国内化肥、农药等农资成本不断上升;国际农产品贸易
28、不稳定性不确定性仍然突出,统筹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空间面临挑战;妥善应对国际市场风险,提高我市农业综合竞争力,任务十分紧迫。二是社会主要矛盾根本性转变迫切需要重塑城乡关系。随着农业产业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以及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乡村发展将处于大变革、大转型的关键时期。工业化已进入到中后期,以城带乡、以工补农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实力得以增强,农村劳动力的流向正在发生改变,逆城镇化在一些地区悄然涌现,资本、技术、管理等要素转向农业农村的规模将会扩大。城镇化进入稳步发展与质量提升的新阶段,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将超过60%,城市辐射带动农村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但大量农民仍然生
29、活在农村的市情不会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的体制性和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社会风险和矛盾的系统特征将更加明显,新老矛盾相互交织叠加,机遇与挑战共存、动力与压力同在,迫切需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三是资源环境硬约束加剧导致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任务更加艰巨。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我市农业生产所需的耕地资源、水资源过度开发,农业化学投入品使用量持续零增长难度加大,污染水灌溉和重金属污染趋势未得到有效遏制,进入农业环境中的工业“三废”使部分耕地、水体受到污染,对农业绿色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全省耕地后备资源日益匮乏,耕地占补平衡难度加大,耕地保护压力越来越大。耕地质量下降,土壤酸化
30、、耕作层变浅等问题凸显。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不高。粮食等主要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农业资源越绷越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压力凸显。四是农业产业“造血”功能还不强。“十四五”时期,九江市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压力较大,防止返贫致贫任务艰巨。已脱贫的地区和人口中,有的产业基础比较薄弱,有的产业项目同质化严重,有的就业不够稳定,有的政策性收入占比高。五是乡村治理面临新挑战。农村越来越空心化,家庭越来越空巢化,农民越来越老龄化,农村“三留守”问题越来越突出,现有的乡村治理体系不能适应形势发展需要。乡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动员能力弱化,农村社会事业发展难以为继。村民的集体意识和
31、归属感不强,特别是面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村民在信息技术应用上的能力较低,各类活动参与率低,造成治理难度加大。第三章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和省委、市委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农业农村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乡村建设行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城乡融合
32、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为制度保障,立足九江市发展的历史方位和节点,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变革方向,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新机遇,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品牌强农,在供需匹配、要素配置、投入产出、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加快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农业农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以部分率先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为目标,着力打造彰显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九江新时代“五美”乡村,走出一条具有九江特色的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之路。二、基本原则坚持党建引领,筑牢发展基石。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健全完善党
33、管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确保党在农村工作中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坚持农民主体,强化“三农”优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切实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始终维护农民群众根本利益,把实现农民共同富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进持续增收,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加快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坚持绿色发展,绽放生态之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持生态自觉、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节约资源,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
34、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健全质量标准体系,培育绿色优质品牌。坚持改革创新,挖掘增长动力。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加快构建创新机制和发展多种新型业态模式,增强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扩大农业开放度,激活主体、要素和市场,强化供应创新、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充分释放现代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增强农业农村现代化内生动力。坚持因地制宜,遵循循序渐进。科学把握各县(市、区)、乡镇农业农村的差异性和发展走势,立足当地丰富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突出重点,分类精准施策,典型引领,梯次推进。三、发展目标锚定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国内外发展趋势和九江市农业农村发展
35、条件,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围绕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个总目标,坚持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一体设计、一体推动,加快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强市。到2025年,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全面实现有效衔接,“四化”(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农民现代化、城乡融合一体化)的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现代农业迈上新台阶。农业创新驱动和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成产业兴旺的“富裕乡村”。到202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406万亩以上,粮食产能稳定在28.6亿斤,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20万亩。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
36、化水平达到79%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安全特色农产品供给能力明显增强,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等优质农产品明显增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生态宜居展现新风貌。农业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宜居“秀美乡村”建设稳步推进。巩固提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水平,每年新增垃圾分类试点乡镇15个左右,梯次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每年新增农村生活污水深度处理示范村庄400个左右,持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每年新改造3.5万户化粪池,到2025年,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分类乡镇覆盖面达到6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40%,污水治理管控全覆盖;农村无害化卫生
37、厕所普及率达95%;12个县(市、区)全面建成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万村码上通”5G+长效管护平台,实现“全市一张网、县县全覆盖”要求,全面推进乡村环境由“一时美”向“持久美”转变。乡风文明呈现新气象。围绕农村文化现代化,打造成具有昌九沿线鄱阳湖特色的“魅力乡村”。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民族村寨、不可移动文物、特色民居、传统建筑、农业遗迹等得到有效保护,活化利用保存较完整的传统村落,拥有全国重点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历史文化名村和传统村落得到抢救性保护。乡村历史文化保护机制健全完善,乡土文化得到活态传承。乡村治理开创新局面。基本形成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治理新局面。到
38、2025年,现代乡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明显加强,更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乡村治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融合谱写新篇章。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取得重大突破,中心城区能级明显提升,辐射带动力明显增强,城镇化率达64%。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得到更大提升,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城乡区域协调性显著增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的机制逐步完善,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6%,50%以上农村具备老年宜居社区基本条件,村庄宽带网络普及率95%。表农业
39、农村现代化规划主要指标表一级指标序号具体指标2020年2025年2025年比2020年增加(累计)指标属性农业高质高效1粮食生产稳定度(亿斤)28.628.6保持稳定约束性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2654.8预期性3高标准农田面积(万亩)17222058预期性4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74.479.45预期性5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85905预期性6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708010预期性7家禽规模化养殖比重(%)607515预期性8渔业规模化养殖比重(%)506010预期性乡村宜居宜业1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1005约束性2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9
40、3.3951.7预期性3农村生活污水有效处理的行政村比例(%)104030预期性农民富裕富足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051261159064预期性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372.35-0.02预期性3农村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5961预期性四、远景展望到2035年,全市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结构得到根本性改善,农民就业质量显著提高,相对贫困进一步缓解,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农村生态环境
41、根本好转,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第四章优化空间布局构筑发展新格局结合九江市生态环境优势、自然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基于国土空间规划和省级发展规划,加强与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划、农业和城镇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等协调衔接,积极发挥比较优势,保护山清水秀生态空间,打造集约高效生产空间,营造宜居适度生活空间。第一节严格保护农村生态空间立足九江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因地制宜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科学划分环境管控单元,坚持分类施策管理,从空间布局约束、污染物排放管控、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利用效率等方面,实行差异化环境准入。优先保护
42、单元。依法禁止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和城镇开发建设,避免损害所在单元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产品质量,积极开展生态保护恢复活动。支持生态功能区把发展重点放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生态产品上,支持生态功能区的人口逐步有序转移。重点管控单元。遵循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战略,进一步优化空间和产业布局,结合生态环境质量达标情况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按照差别化的生态环境准入要求,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风险防控,不断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稳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般管控单元。强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及管理、农业农村污染治理和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要求。第二节高效利用农业生产空间推进“建链、补链、强链、延链
43、”工程,大力发展水产、粮油、畜禽、茶桑等优势特色产业链,加快发展绿色食品产业链。围绕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科学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合理划定养殖业适养、限养、禁养区域,严格保护农业生产空间。适应农村现代产业发展,规划各类乡村经济发展片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促进不同类型产业集聚发展。稳步推进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等各类园区建设,控制村镇新增建设空间。结合九江市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及潜力,将全市农业产业划定为以下四大发展区域:一、粮食生产功能区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在九江市落地落实,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建
44、设,进一步优化粮食生产布局、推进“优质稻米工程”和“优质粮食工程”,重点县域包括永修县、都昌县、武宁县和修水县4个集中连片、高产稳产的粮食生产核心区。重点打造“永修香米”品牌建设。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1.油菜主产区。一是沿江油菜最美岸线优势区,分布在瑞昌市、柴桑区、湖口县、彭泽县。二是沿湖油菜高产区,分布在都昌县、庐山市、武宁县。三是京九铁路沿线油菜长廊,分布在永修县、德安县、濂溪区。2.蔬菜主产区。一是环南昌优势产区,包括永修县在内的8个县(市、区)。二是九江优势产区,包括柴桑区、武宁县、修水县、瑞昌市、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等7个重点县(市、区)。三、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茶叶主产区。包
45、括修水县、濂溪区、武宁县、柴桑区、庐山市、永修县、瑞昌市、都昌县、彭泽县、湖口县、德安县等11个县(市、区)。2.优质棉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沿长江及环鄱阳湖区的彭泽县、柴桑区、都昌县、永修县、湖口县、德安县、庐山市、瑞昌市等8个县(市、区),重点打造赣北(彭泽县、柴桑区、湖口县等)棉花产业集群。3.油茶主产区。以修水县、武宁县、柴桑区、瑞昌市、永修县为重点建设油茶产业发展示范县,其他县(市、区)同步发展。4.水产养殖区。(1)大宗淡水鱼养殖区。以环鄱阳湖区的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永修县等4个县为重点,着力发展青、草、鲢、鳙、鲫、鲤、鳊等大宗淡水鱼的养殖与产业开发,形成鄱阳湖区大宗淡水鱼产业集群
46、。同时,以彭泽县为重点,辐射带动都昌县、湖口县、庐山市、柴桑区等县(市、区)大力发展彭泽鲫养殖,着力打造彭泽鲫鱼产业集群。(2)鲟鱼养殖区。主要集中在武宁县。(3)虾蟹养殖区。以柴桑区、都昌县、彭泽县、永修县、瑞昌市、湖口县等6个县(市、区)为重点,主要品种为河蟹、克氏原螯虾、青虾。(4)特色珍珠及珍珠核生产加工区。以都昌县为重点,形成都昌珍珠贝壳类加工产业集群。(5)鳜鱼养殖区。以永修县、都昌县、湖口县、武宁县等4个县为重点产区。(6)黄颡鱼(乌鱼)养殖区。以都昌县、湖口县、永修县、柴桑区、庐山市等5个县(市、区)为重点产区。(7)鲌鳡产业。以德安县、永修县、武宁县等3个县为重点产区。5.果
47、品主产区。(1)早熟梨产区。主要集中在永修县、湖口县、柴桑区、德安县、庐山市、彭泽县等6个县(市、区)。(2)葡萄产区。主要集中在柴桑区、德安县、武宁县、濂溪区、瑞昌市、彭泽县、湖口县等7个县(市、区)。(3)猕猴桃产区。主要集中在瑞昌市、武宁县、都昌县、彭泽县等县(市)。(4)柑橘产区。主要位于永修县,其被列为全省13个优势蜜桔产区之一。(5)吊瓜产区。主要集中在武宁县、彭泽县、修水县等县。6.中药材主产区。以柴桑区、彭泽县、修水县、瑞昌市、永修县、都昌县、湖口县、德安县等为核心区,其他为一般推广区,根据当地的土壤、气候及海拔、湿度、树龄等条件,因地制宜引导带动农民种植中药材。7.畜牧养殖区。(1)生猪养殖区。重点发展修水县、都昌县,稳定发展永修县、瑞昌市、彭泽县等生猪传统养殖区,生产分布为“一片两线”(赣北片和京九、浙赣沿线),修水杭猪已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筹建修水杭猪保种场,推进都昌正大100万头生猪养殖产业链项目竣工投产。德安县、柴桑区、共青城市、庐山市等沿河、沿江、沿湖区域,以及武宁县等生态旅游县为控制发展生猪养殖区。(2)草地畜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