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和旅游发展重要论述聚焦“五个推进”重要要求,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加快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强市、国际旅游名城建设,根据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九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编制本规划,作为今后五年内指导全市文化和旅游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期限为2021至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发展背景第一章一、“十三五”发展评估(一)发展成就。“十
2、三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九江市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重要论述,全面推进文化和旅游业发展。“十三五”时期,文艺创作繁荣发展,推出了一批精品力作,荣获各级文化类奖项112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成功创建国家第三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成了“市有八馆一院,县有文图博美四馆,乡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服务中心”的四级全覆盖的文化设施网络。启动乡村文化振兴“十个一”行动,推动乡村传统工艺传承振兴。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全面推进,加强对全市文保单位的抢救性排危或整修维修保护力度,现有国保单位20处,省保单位105处,市(县)保单位380处;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目
3、11项,省级非遗名录52项,市级非遗名录177项,县级非遗名录295项。文化和旅游产业持续位居全省前列,文化和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综合带动功能更加突显。文化和旅游领域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深入,完成市县两级文广新旅局机构改革,建立市文旅集团,稳步推进庐山和庐山西海管理体制改革,突破管理瓶颈。文化和旅游产品更加优质丰富,实施“两圈两带”全域旅游战略,做好上下联动、山城联动、山水联动、江湖联动、文景联动五篇文章,大力发展文旅融合、研学旅游、夜间旅游、冬季旅游等产品,现有开放经营的景区(点)200多家,国家A级景区55家,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17家;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1个;江西省A级乡村旅游
4、点120家,5A级乡村旅游点1家,4A级乡村旅游点8家;省级旅游度假区4家,“庐山天下悠”品牌建设取得瞩目成绩。旅游服务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现有旅行社114家,其中出境社4家,国内旅行社110家;共有星级旅游饭店47家,其中五星级2家,四星级16家;民宿经营户总量达到200家、精品民宿项目总数达到30余个;建成旅游厕所607座。文化和旅游成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九江市工作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愈加突出。(二)存在不足。“十三五”期间,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总体来看,九江市仍以传统文化产业为主,没有形成大型、集中的原创性文化产品服务,以数字化为核心的新
5、兴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拥有世界级文化和旅游资源却缺乏有效开发,大型文化旅游项目较少,多数文化和旅游产品同质老化、展示形式单一、缺乏文化特色、产业融合形式简单,城市旅游、康养旅游、乡村旅游等业态发展略显滞后,文化和旅游业对全市文旅品牌建设支撑引领不足。市场主体培育不足,缺少具有引领作用的大型现代文化和旅游龙头企业集团;文化和旅游产业空间集聚度不高,产业集聚效应未能有效显现,融合化、全域化发展格局未形成。现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难以完全满足现代化文化和旅游业发展需求,食、宿、游、购、智慧旅游等旅游配套服务缺少优质供给。二、“十四五”环境分析“十四五”时期是九江市建设更具影响力的文化强市和国际旅游
6、名城的关键时期,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加之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扩散蔓延,导致外部发展环境也更加错综复杂。从国内看,文化和旅游既是拉动内需、繁荣市场、扩大就业、激活国内大循环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桥梁和纽带。疫情促使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需要顺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提供更多优秀文艺作品、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进入新发展阶段,九江市要抢抓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一体化建设,在推进江西内陆
7、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发挥更好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释放文化和旅游机制体制改革红利,推动国际旅游名城及旅游强市、文化强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以及“一心两核全域”空间发展布局。同时,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也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总量不大、文旅融合创新动能仍显不足、核心资源辐射带动效应较弱、区域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不平衡、文化和旅游领域高层次人才缺乏、文化和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需要进一步提升,在与周边省市的竞争中走优势发展、创新发展、错位发展之路。综合判断,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处于大有可为但充满挑战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以习近平同志为
8、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深刻认识九江市文化和旅游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铸魂,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以创新发展催生新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充分发挥文化赋能和旅游带动作用,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文旅产业创新升级,开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局面。总体要求第二章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和关于文化旅游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文化旅游高质量
9、融合发展为主线,以加快提升九江文化和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为突破口,加快建设旅游强市、文化强市,全面提升九江市文化旅游产业的产品供给力、要素聚集力和品牌影响力,唱响做实“庐山天下悠”品牌,推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和文旅产业创新升级,举全市之力将九江建成集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养生康体等为一体的“国际旅游名城”。二、基本原则(一)坚持党的领导。落实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要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贯彻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实现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群
10、众主体地位,提高人民群众文化参与度,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新创造能力,切实保障好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提升满意度,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推九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三)坚持深化改革。紧扣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突出问题导向,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深层次改革,加强改革系统集成,发挥改革整体效应。推动文化和旅游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强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四)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全市一盘棋,统筹发展和安全、城市和乡村、线上和线下等关系,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强全局性谋划,整体推进文化强市和旅游强市建设,推动文化和旅游与经济社会全局实现系统联动、协同发展
11、。(五)坚持创新融合。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完善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推动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推进文化和旅游与其他领域融合互促,增强发展质效。突出创新的核心地位,以创新激发动力、增强活力、释放潜力,大力发挥科技创新对文化和旅游发展的赋能作用,全面塑造文化和旅游发展新优势。(六)坚持铸造精品。立足资源禀赋和区域发展优势,聚合发展势能,培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关键性的文化和旅游项目,以点串线、以线带面,构建起全域、全时、全景、全业、全民的文化旅游发展格局,打响“庐山天下悠”总品牌。三、总体定位紧紧围绕“国际旅游名城”目标定位,巩固庐山江西旅游龙头地位,唱响“庐山天下悠”主品牌,塑造“悠
12、然庐山,魅力九江”城市文旅品牌,做实庐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庐山西海世界级康养旅游示范区、九江市“中四角”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城市三大品牌,做强庐山、鄱阳湖、长江、浔阳城等世界级山水文化资源。推动景区旅游、城区旅游、乡村旅游“三箭齐发”,实现高等级景区创建全省首位目标,全面构建“一心两核全域”(一心:中心城区;两核:庐山、庐山西海;全域:县市区特色鲜明、差异发展)新格局,把九江打造成为中外文明互鉴交流地、中国一流旅居度假地、长江文化集中展示地。中外文明互鉴交流地。对接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充分发挥九江世界文化遗产庐山、“海上丝绸之路”对外通商口岸、英租界界址、“万里茶道”节点城市、“水上
13、瓷器之路”重要埠岸等地理人缘优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把九江打造成为江西对外文化开放的新窗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外文明互鉴交流新平台。中国一流旅居度假地。发挥九江名山名川名湖名城汇集的独特优势,立体整合文化山水资源,培育一批以庐山、庐山西海为代表的文旅融合型休闲度假产品,构建山城联动、山水联动、江湖联动、文景联动、文旅融合的全域发展格局,打造宜居、宜游、宜业的全国一流山江湖海城文化旅居度假地。长江文化集中展示地。立足九江是江西唯一通达长江的节点城市,助力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提炼长江流域历史文化脉络,强化与沿线城市的文化交流,深化“百里长江最美岸线”建设,以项目为载体,将九江打造为长江国家文
14、化公园建设示范段、全国长江文化集中展示区,促进长江文化保护传承弘扬、提升九江文化软实力。四、发展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优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服务供给力显著增强。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水平,建成高质量的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共文化供给能力进一步提高,推进设施空白或不达标的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提升,全面推动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鼓励原创,引导资源向重点题材、重点项目、重大活动聚焦。旅游演艺项目、文艺演出、赣版影视、图书、报刊等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积极推动网络文艺、线上旅游、跨界融合
15、等新兴文旅产品发展。文化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持续提升。国内旅游人次稳步增长,旅游收入不断提高;入境旅游基本恢复至疫情前正常水平;文化产业竞争力和贡献度稳步增强。恢复九江旅游全省龙头地位,文化创新创造活力迸发,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旅游产业迈向全市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现代化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更加完善。文化和旅游产业结构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居民文化消费持续增长,文化和旅游与其他产业融合程度加深,引领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扶持培育一批具有品牌优势、创新优势、规模优势的骨干文化和旅游企业。文旅融合产品加快开发。继续加大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开放力度,创新导入一批具有九江特色的文旅IP项目,把庐山、庐山西海打
16、造为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引导规划创建一批主题鲜明、要素完善的全域旅游示范区、高等级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等旅游目的地。“十四五”九江市文化和旅游业经济指标类别序号主要指标“十四五”末规划目标(2025年)全省排位主要经济指标1旅游接待总人数(亿人次)1.65前二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万人次)60第一2旅游总收入(亿元)2000前二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2.5第一3旅游人均消费(元)1300前二主要经济指标4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亿元)500前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率10%前二5文化和旅游上市企业(含主板、创业板、中小板等)4前二6规模
17、以上文化和旅游企业(家)400前三7全市平均每万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平方米)700前三经济社会综合贡献8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前三9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产业营业收入占全省比重17%前二备注:数据按照全国文化文物和旅游统计调查制度口径测算。五、总体布局积极融入全域旅游示范省建设,充分考虑九江产业布局、交通体系和客源网络等现状条件,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和公共服务资源,形成全市“一心两核全域”的空间发展布局。(一)一心:城市休闲旅游中心区。以九江中心城区(包括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八里湖新区、赛城湖新区等)为核心。通过资源有机整合、项目招大引强、设施配套完善,做强中心城区文旅消费集聚效
18、应,做精重点文旅项目,将中心城区打造为集文化旅游、产业驱动、全域集散、夜间经济等功能于一体的九江市全域旅游服务中心、文化产业中心区、文旅发展核心增长极、文旅消费示范区。(二)两核:庐山旅游发展核、庐山西海旅游发展核。发挥庐山、庐山西海两座5A级景区的核心引领作用,将世界级资源的产品创新再提升,整合周边优势资源,逐步建成山上山下、城区景区一体化发展的世界级综合型名山以及世界级湖泊旅游度假目的地,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区)发展。(三)全域。将九江作为一个大景区全域统筹打造,打造文旅融合发展“四地”(文旅深度融合示范地、非遗“+文旅”活化创新地、山江湖城联动发展典范地、研学旅游品牌高地)。通过引进、策
19、划、实施一批重大文旅项目,加快山江湖城联动、观光与体验联动、文化与风景联动,抓点、连线、成面,形成县(市、区)特色鲜明、差异发展,形成既独立成篇又互补共享的全域新格局。重点任务第三章一、实施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1.筑牢传承红色基因精神高地。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以重大革命历史事件为重点,开展红色文化历史资料、经典事例的征集、整理、研究、开发和利用工作,推出一批红色经典出版物和文艺精品,打造红色文化谱系。实施红色文化弘扬传播工程,发挥全市红色文化博物馆(纪念馆)、展馆、展厅的作用,做好红色文化展览展示。大力推进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数据库建设,加快建立红色文化线上展示平台。讲好讲活红色故事,持续
20、深入开展诵读红色家书、红色走读、红色经典进万村电影公益放映等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2.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走深走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艺作品创作、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供给全过程。持续推进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弘扬党和人民在各个历史时期奋斗中形成的伟大精神,增强人民群众的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生态文明意识等。广泛组织“四史”学习教育知识竞赛、“永远跟党走”群众性主题宣传教育等活动。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开展以劳动创造幸福为主题的宣传教育活动。
21、打造一批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重要基地。3.广泛开展文明创建工程。深入落实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方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宣传推广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岗位学雷锋、道德模范、“九江好人”等学习宣传和推荐评选活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文明公约、村规民约、家规家训,培养推出一批新时代的先锋模范。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网络文明建设。组织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景区等评选表彰活动,深入开展“推动移风易俗,促进乡风文明”行动。通过文艺演出、文化场馆参观、非遗体验、参与文物保护等文化活动和红色旅游、文化旅游、导
22、游文化讲解等旅游体验温润人民心灵,全面提高人的文明程度。专栏1社会文明促进和提升工程1.红色经典出版工程。围绕以“南昌起义”策源地、“秋收起义”主战场之一、赣北革命根据地、“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军旗诞生地、共青城垦荒创业、98抗洪精神等主题,推出一批红色精神研究成果,策划并推出一批红色题材的歌曲、影视、戏剧、书籍和主题展陈。2.红色文化景区提升建设工程。合理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一批4A、3A级红色旅游景区。重点推进共青城富华山景区、湖口省二次党代会旧址、修水秋收起义纪念馆等红色文化场馆升级改造、陈展提升。3.核心价值观基地建设工程。推进共青城青少年文化场馆、王经燕组织干部学院等一批理想信
23、念教育基地、干部学院、党校建设,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基地。4.文明城乡建设工程。九江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支持武宁县、共青城市、湖口县等县(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建好用好基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十四五”期间每县(市、区)力争建设10-15所村史馆,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网络文明建设。二、深化高品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4.创新发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坚持“动态管理、强化基础、突出创新、提升效能”的原则,贯彻新发展理念,将示范区创新发展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绩效目标管理。调整充实市级示范区创新发展领导小组,完善组织领导、督
24、查、宣传等工作机制,保证各项工作科学、规范、有序推进。坚持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公共文化资源配置机制,强化公共文化服务管理制度,巩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础,持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探索出具有示范价值的做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群众需求征集和绩效评价机制。5.推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城乡一体建设。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发展,优化市、县、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空间,持续深化“主城区和中心镇15分钟、一般村镇20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和“中心城区15分钟阅读圈”建设。构建以市县图书总馆为核心、乡镇分馆(图书室)为骨干、城市书房、阅读驿站及校园智能
25、微图书馆为补充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推进24小时自助城市书屋、阅读驿站、公共电子阅览室、文化礼堂等公共阅读空间布局,打造“九江寻书”品牌。加快对城镇化过程中新出现的居民聚集区、农民新村的公共文化设施配套建设,基本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全面覆盖、互联互通。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共建共享,构建主客共享的文化和旅游新空间。巩固提高国有文化场馆,积极支持行业文化场馆,引导规范民办文化场馆,注重发展非遗展示馆、乡村博物馆等特色文化场馆,实现国有、民办、行业文化场馆均衡发展。专栏2城乡文旅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1.文化设施重大项目建设工程。大力促进庐山市渊明文化艺术中心、濂溪区文化艺术中心、德安县熊十力纪念馆
26、、湖口县长江江豚科普水族馆等一批文化场馆项目提升建设。2.文化设施短板弱项攻坚工程。重点推进设施空白或不达标的县级公共文化场馆、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到2025年末,全面完成县级“三馆”优质达标建设工程,全市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均达到国家三级以上评估标准,70%以上县(市、区)有一级文化场馆。3.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全覆盖建设工程。依托城市公园、文旅综合体、综合交通枢纽、文化场馆、历史街区、A级旅游景区等创新打造一批融互联网服务、数字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内容于一体的24小时自助城市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城市书房、文化礼堂、乡村戏台等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完成市工人文化宫、九江银行、
27、兴业银行等点位的城市书房、阅读驿站及24小时自助智慧书屋建设。到2025年,浔阳区、濂溪区、柴桑区、八里湖新区分别建成2家高品质“寻书”城市书房,其他县(市)至少建有1家城市书房;积极推动24小时自助智慧书屋建设。4.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合试点工程。鼓励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的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及基础较好的旅游集散中心、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申报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试点单位。鼓励有条件的乡镇(街道)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探索承担区域游客集散服务、文创中心职能,促进公共文化设施与旅游公服设施的共建共享。6.创新公共文
28、化服务运行机制。全面实施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度,组建全市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美术馆联盟,加强与区域内外和国内国际演出行业的交流,开展公共文化巡展巡讲巡演服务。支持和鼓励民办文化场馆、经营性文化设施等提供优惠或免费的公益性文化服务。健全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引导国有文化企业和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运营,制定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加快跨部门、跨行业、跨地域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到2025年,全市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建设基本完成,所有村级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有效运行。7.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运行效能。以公共文化事业推广、公共文化产业推进、创新公共服务新业态为抓手,创新打造公共文
29、化服务集群示范平台,形成一批示范性公共文化服务集群。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融入城乡居民生活,推动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发展,充分保障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和流动人口等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建设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推进绿道、骑行道、游憩道、郊野公园等综合公共设施建设,更好满足国民休闲权利。8.加快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推广“互联网+公共文化”,继续实施国家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等重点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提升公共文化场馆数字文化服务水平,创新推广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方式,推动基层公共数字文化工程提档升级。鼓励公共文化机构与数字文化企业对接合作,大力发展基于新技术应用的数字服务类型,拓宽数字文化服
30、务应用场景。推进加强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在公共文化场馆的应用。鼓励与企业合作,探索有声图书馆、非遗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9.全面推进“智慧广电”建设。以深化广播电视与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创新为重点,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多种手段,争取将广播电视网络打造成为智慧城市、智慧乡村的核心承载网络、国家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战略资源基础设施,为“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提供高宽带、广覆盖的网络连接。建设上下贯通、统一联动、分级负责、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的市县乡村四级应急广播体系,提升“九江文旅”广播影响力,实现农村广播“村村响”工程全覆盖。促进广播电视技术、内容、业务形态、功能等各方面的
31、转型升级,提升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效果,加快优秀数字文化资源“进村入户”。加快提升超高清电视节目制播能力,创新有线电视收听形式,打通基层宣传“最后一公里”。三、构建新时代艺术创作体系10.推进文艺精品生产创作。坚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中国梦时代主题,以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为引领示范,推动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各艺术门类的精品创作。立足于九江精神图谱和本土文化符号在新时代的创新和表达,组织开展实施重点革命题材、重大历史题材、重大现实题材、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大主题创作,加强现实题材创作生产,推出一批根植人文内涵、反映时代气象
32、、讴歌人民创造的文艺精品,加强文艺人才培育。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体系,推动地方戏曲振兴发展,擦亮九江戏曲品牌。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促进剧目创作演出的长效机制,推动全市艺术创作迈上新台阶。专栏3文艺精品生产创作工程1.实施戏曲振兴工程。采取省市县共建等办法加强本土传统剧种的传承保护繁荣,积极开展对濒危民间传统剧种的传承保护工作,组织小戏、传统戏展演、精品剧目创排、传统戏剧文化进校园等活动,扩大宁河戏、西河戏、武宁采茶戏、瑞昌采茶戏等剧种扶持力度。2.建立健全扶持剧本创作、促进剧目生产表演、鼓励演职员多演出、剧场供应布局合理的长效机制。推进艺术精品创作与旅游景点景区演艺项目需求的对接融合。3
33、.加大对有艺术创作职能文化事业单位的创作业绩考核力度,以“结对传艺,比武竞艺”为重要途径,开展年度剧本新人创作大赛、年度表演新人评选、年度美术新锐评选等活动,发现、选拔和培养艺术精品创作青年人才。持续推动我市县(市、区)艺术创作、各艺术门类均衡发展,全面提升艺术创作水平,勇攀新时代文艺高峰。4.下大力气抓好国家艺术基金、江西省艺术基金和其他基金资金的申报力度,进一步争取创作扶持。研究制定九江市文艺精品创作资助管理办法(试行),探索设立九江市文化艺术基金,大力支持九江市优秀文艺创作生产,统筹推进舞台艺术与美术创作、新创作品与复排作品、大型作品与小型作品均衡发展。参加中国艺术节、江西省艺术节等活动
34、。5.建立完善文艺评论工作体系,定期组织文艺评论研讨活动,提高文艺评论者理论研究水平。11.提高文艺团体发展能力。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推进“一县一团”建设。探索建立院团共建机制,扶持民营文艺院团发展,做大做强本土特色艺术门类。加大濒危剧种传承保护,以演出为中心环节,推进文艺表演团体与旅游、商务、体育等领域融合发展,激发国有文艺院团生机活力。推动文艺表演团体走线上线下融合、演出演播并举之路,培育发展线上演播等新商业模式。支持在重点全市景点景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文艺表演团体演艺集聚区,促进文艺表演团体集群发展。规范乡镇(街道)文化机构和文化队伍建设。支持公共文化机构业务干部兼任驻村(社区)文化
35、策划师,建立基层服务点。提升美术馆建设水平和画院创作研究能力,实现政府购买社会化物业管理,增加场馆运营管理专业人才编制。不断适应文化场馆新时代需求,拓展文艺人才引进渠道,引得进、留得住、拔得高文艺人才。12.推动优秀作品传播推广。发挥主流媒体主阵地作用,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用心讲述新时代九江故事。优化传播形态,推进全媒体深度融合,做强新型主流媒体,指导市县加大融媒体中心建设力度,探索建立媒体融合的技术合作共享机制。加大优秀文艺产品推广力度,在资金、频道、版面、场地等方面为展演展映展播展览文艺精品力作提供条件。推进文艺资源、媒体节目资产数字化进程,积极推进数字新闻出版、印刷发行、数字
36、阅读产业,建设市级的数字出版发布投送平台和出版资源数据库。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新兴文艺类型健康有序发展。13.提升文艺创作成果运用实效。以“年年出新、年年出彩”为牵引,进一步加强“寻庐文化”“百姓剧场雅俗共赏”“七彩九江”“百姓大舞台大家一起来”等服务品牌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文化惠民周”、文化“三下乡”、“文艺红色轻骑兵”巡演等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开展专业文艺机构、表演团体组织及优秀文艺作品服务基层公益性演出,不断完善低票价、剧场开放日等举措,加强艺术普及,提高居民和游客文化获得感。鼓励各县(市、区)、乡村、街道、社区培育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产品体系,集中展示九江优秀传统文化传
37、承创新成果。四、完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体系14.扎实推进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严格落实九江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及创建工作,按照“修复一批、整理一批、开放一批”的工作思路,对历史城区的整体风貌、城池格局及相关历史环境要素进行保护控制和利用开发。持续做好全市历史建筑、不可移动文物的普查、挂牌、保护工作,完善历史建筑保护图则。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发展的关系,加强历史城区内新批项目建设管控,疏解历史城区工业、港口、仓储等功能,优化配置文化展览、旅游服务、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资源,彰显城市文化底蕴。15.加强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实施文旅资源普查工程。落实好文物安全地方政府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
38、任和文物管理使用者直接责任,建立健全文物安全长效机制,做好文物资源空间位置普查、共享与信息发布,不断提升文物保护、维修、利用水平,筑牢文物安全防线。加强对市域范围内革命遗址普查、申报、保护、利用工作,进一步深化革命文物价值挖掘和利用创新,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革命文物保护传承示范基地。积极开展文物安全巡查和文物执法检查、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行动、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以及革命文物建筑消防安全检查,狠抓问题隐患整改,严厉打击文物犯罪,守护历史文化遗产。专栏4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利用工程1.长江文物资源调查工程。省市联动,共同组织开展长江文物资源专项调查,推进长江文物保护利用。2.“万里茶道”申遗工程
39、。深挖九江作为万里茶道重要节点城市的内涵,协力推动“万里茶道”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争取将修水“漫江”“双井”产茶区、姑塘海关旧址、庐山云雾茶产茶区等纳入万里茶道申遗重点区域。3.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切实推进革命文物保护展示、连片保护利用、陈列展览、宣传传播、平安守护等工作。对全市革命文物、革命历史遗迹、红色标语、红色博物馆、红色景区进行系统整理,建设全市红色文化和革命文物大数据库和红色标语、抗战文物专题数据库。编印九江革命遗址遗迹图文集。积极争取重要革命类博物馆、纪念馆纳入国家免费开放补助名单。新增革命文物保护单位50处。4.遗址及文物维修保护工程。推进瑞昌铜岭铜矿遗址、浔阳古城遗址、
40、荞麦岭遗址等保护利用。启动青铜器文物修复项目申报。重点推进紫阳提维修工程,铜岭铜矿遗址古采矿区I区文物遗存抢险加固保护项目、铜岭铜矿遗址环境整治项目,大胜塔、锁江楼塔、吴城镇建筑文物维修项目,庐山会议旧址及别墅建筑群-中八路359号建筑本体保护修缮、观音桥预防性保护项目,姑塘海关旧址保护项目。加大陈宝箴、陈三立故居、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团团部旧址、同文书院、能仁寺等文物安全项目建设。5.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工程。以庐山摩崖石刻群、东林寺、马当炮台等文物古迹为代表,积极申报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十四五”期间新增2-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新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6.古籍保护及数字化工程。推
41、进九江普通古籍、珍本善本、民国文献普查、保护、整理、修复、出版工作。推进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单位图书馆珍贵古籍数字化,接入江西古籍数字化平台。建设九江市图书馆古籍保护修复中心。7.文物安全防范能力提升工程。建设市县两级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完善覆盖全市世界文化遗产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等级博物馆的安防、消防、防雷、违规建设、巡检五大功能系统,强化智慧消防建设,推动消防设施物联网升级改造;省级以上具有火灾危险性的文物保护单位、国有博物馆建立微型消防站,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三防设施明显完善。16.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推进非遗规范化管理,建立完善非遗档案和数据库,
4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续、传承、实践情况留存完整的实物和数据资料。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加大对传承人支持力度,探索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工作。加大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力度,扎实开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及收徒传艺、技艺培训工作。推动非遗项目进景区、进校园、进社区,将非遗活态传承融入大众生活、文旅项目和教育课程。专栏5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1.非遗记录工程。进一步加强非遗理论研究,以国家级和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重点,对非遗代表性项目进行真实、系统记录,全面反映非遗相关内容和表现形式、流变过程、核心技艺和传承实践情况。加强对记录成果的传播和利用。2.非遗项目申报工程。
43、支持庐山云雾茶制作技艺、庐山纂刻、永修样式雷、永修磨刀李文化等项目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十四五”期间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个,新增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4人,各县(市、区)分别出版或整理1套非遗研究成果。3.非遗保护展示基地建设工程。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社区合作,推动非遗馆、传承所(点)、非遗小镇、非遗扶贫工坊等建设。“十四五”期间全市新建市级非遗小镇5-10个、建立2-3个省级非遗传承小镇,1-3个县级非遗展示馆(厅)。4.非遗进景区、进校园工程。到2025年,全市4A级及以上景区至少有1项非遗项目;各县(市、区)编撰非遗教材或读物不少于1本,每年开展非遗进
44、校园活动不少于4次。5.非遗数字化建设工程。通过分类、分项、分区域管理等方式,建成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于一体,涵盖九江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项目、传承人、传习基地(传习所)、项目资金等数字查阅、数据检索、保护、管理、研究的市、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立九江市非遗数字博物馆。搭建“九江非遗直播平台”,打造“非遗网红传承人”。17.推动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优化博物馆体系,加强博物馆场馆建设改造与等级提升,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博物馆品质、类型与功能,促进国有、民办、行业博物馆均衡、健康发展。加强藏品保护、征藏和研究及涉案文物鉴定工作,拓宽文物征集范围和渠道。加强馆藏文物展示利用,每年组织策划
45、一批联合办展、巡回展览、流动展览以及线上展览和数字体验活动,打造“永不落幕的博物馆”。推动博物馆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推进博物馆与其他产业融合,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展览、教育和文创开发。完善文化IP授权机制,鼓励各级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推进文化创意产品开发与营销。推动各类博物馆数字资源接入国家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博物馆建设,向社会公众开放共享文物资源信息,使博物馆文物“活”起来。专栏6博物馆建设提升工程1.馆藏文物征藏保护工程。开展全市文物鉴定定级工作,重点实施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数字化保护项目。鼓励公众向博物馆无偿捐赠藏品,落实考古出土文物、执法部门追缴文物移交博物馆,加强可移动
46、文物保护机构、装备和人才、基地建设。2.博物馆等级提升改造工程。大力推进九江市民俗博物馆新馆、共青城市钱学森航天博物馆、九江森林标本博物馆、李杏美术博物馆等一批博物馆项目提升建设。推动国有博物馆升级改造工程建设,争取所有国有博物馆晋升为等级馆。实施中小博物馆提升计划,支持特色博物馆、专题博物馆建设,有效盘活基层博物馆资源。到2025年,全市一级、二级博物馆新增2-3家。新增国有备案博物馆2-3家、行业博物馆2-3家、非国有博物馆增加2-3家。3.博物馆融合发展品牌工程。推介5家左右博物馆申报省级博物馆融合发展示范单位。创新馆校合作机制,推进九江学院长江文明生态博物馆建设。建立博物馆青少年教育项
47、目库,推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精品课程,创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项目品牌。4.博物馆事业机制体制健全工程。出台非国有博物馆扶持办法,推动全市非国有博物馆事业快速健康发展。健全激励机制,博物馆取得收入,按规定纳入本单位预算统一管理,用于藏品征集、事业发展等。完善博物馆免费开放工作评估机制。五、健全现代化文旅产业体系18.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引大扶强,引进一批国内外文化和旅游产业领军企业、知名企业,推动本土企业与国内外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培育和做强文化和旅游骨干企业、品牌企业,建立文化和旅游重点企业目录。支持大型文旅集团打造旅游产业园,建设旅游产品研发、展示、交易基地。推进文化和旅游企业“映山红行动”,支
48、持各类文化和旅游企业上市。推进市属文化和旅游企业聚焦主业、做大做强,通过共享资源、生产协作、开放平台、“混改”“联姻”民营企业等方式,带动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中小微文化企业协同发展。引导民营文化企业健康发展,依法保障民营文化企业及企业家合法权益。实施“专精特新”文化和旅游中小微企业培育行动,支持青年创新创业,激励和引导更多非公资本和青年创客团队兴办中小微文化和旅游企业。专栏7市场主体培育壮大工程1.“龙头培育”计划。力争到2025年,九江市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综合实力跨入全国旅游企业100强。加快组建庐山旅游发展集团。鼓励各县(市、区)加快成立县级国有文旅公司集团,全市培育2-3家资产规模超30亿元的文化旅游集团,庐山市、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彭泽县、庐山西海等地培育1家以上资产规模超过5亿元的旅游企业。2.推进“映山红行动”。完善九江市文化和旅游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