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西省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江 西 省 林 业 局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二一年七月目 录第一章 开启林业强省建设新征程1第一节 发展基础1第二节 发展形势19第三节 面临挑战21第二章 总体思路24第一节 指导思想24第二节 基本原则25第三节 发展目标26第四节 发展布局28第三章 科学国土绿化 增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底色36第一节 推进国土绿化美化37第二节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39第三节 加快种业创新发展40第四章 严格资源保护 构建稳固生态安全屏障43第一节 强化森林资源保护管理43第二节 加快湿地草地保护修复45第三节 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46第四节 保护生物多样性48第五节 加强林业
2、灾害防控49第五章 发挥优势资源 建设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53第一节 巩固拓展生态脱贫成果53第二节 发展优势特色产业54第三节 完善现代林业产业体系57第六章 繁荣生态文化 扩大江西林业品牌影响61第一节 强化林业品牌效应61第二节 弘扬林业生态文化62第三节 打造普惠绿色空间63第七章 深化改革创新 拓宽“两山”双向转化通道66第一节 完善集体林权制度66第二节 推进国有林场绿色发展68第三节 建立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69第八章 强化支撑服务 夯实林业高质量发展基础72第一节 进一步完善林长制72第二节 健全林业法治体系73第三节 增强科技支撑能力75第四节 推进智慧林业建设76第五节
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78第九章 规划实施保障81第一节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81第二节 完善投入政策82第三节 动员全民参与82第四节 严格规划实施83第一章开启林业强省建设新征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全省林业系统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胆创新作为,勇于担当实干,持续做好建设、保护、利用“绿水青山”三篇文章,生态优势不断夯实,绿色屏障更加牢固,质量效益显著提升,生态品牌唱响全国,林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开启林业强省建设新征程。第一节 发展基础“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主要任务全面完成。全省森林面积达1.55亿亩,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以上,活立木蓄积量6.85亿
4、立方米,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5.26立方米/亩,湿地保有量稳定在1365.1万亩,湿地保护率61.99%,11个设区市全部获“国家森林城市”称号,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年综合效益达1.49万亿元,全省林业产业年产值5307亿元,是全国“最绿”省份之一。一、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国土绿化持续推进。完成人工造林657.4万亩、补植217.3万亩,连续五年超额完成各项年度造林绿化任务。大力推进国家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完成长(珠)防林405.2万亩、血防林60万亩。完成沙化土地治理面积88万亩。省领导每年带头开展义务植树活动,全省参加义务植树人数累计1.02亿人次,植树5亿株,生态环境状况持续改善,质量稳居全国前
5、列。森林质量明显提升。在全国率先启动森林质量提升工程,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全力推进低产低效林改造,完成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921.9万亩、封山育林550.9万亩、森林抚育2964.7万亩、国家储备林105.8万亩。省委、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出台江西省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建立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推行商品林集约经营、天然林(公益林)近自然经营制度,开展省级森林经营样板基地建设,规范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编制。活立木蓄积量、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比2009年分别增加45%和46%。图1-1 江西省森林资源分布图森林城乡更加美丽宜居。省政府出台关于在重点区域开展森林美化
6、彩化珍贵化建设的意见,完成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建设面积43.2万亩。在全国率先实现“国家森林城市”设区市全覆盖,武宁县、崇义县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430个行政村被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创建省级森林城市76个、省级森林乡村675个;建设乡村森林公园204个、乡村风景林示范点672个。“绿化江西”正向“美化江西”加速转变,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良种壮苗使用率大幅提高。完成第二次主要林木种质资源外业调查,进一步摸清主要树种种质资源家底。林木种质资源库达16处(国家级4处)、重点林木良种基地达22处(国家级13处)、省级保障性苗圃53家;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75%。建立一批森林质量提升“
7、良种良法”骨干示范基地。二、林业资源管理全面加强林长制全面推行。抚州市、武宁县在全国率先开展“林长制”探索,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全面推行林长制的意见,全面建立五级林长组织体系,构建“统筹在省、组织在市、责任在县、运行在乡、管理在村”森林资源管理新机制。建立林长巡林、专职护林、目标考核等制度,建设“一长两员” 一长两员:村级林长、基层监管员、专职护林员。源头管理架构,将森林资源保护着力点落实到山头地块,对管护地块、管护人员、管护资金实行三整合,真正实现“山有人管、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全省林业事业大保护、大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为全国全面推行林长制提供了样板。自然保护地体系不断健全。省委、省政府出台
8、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实施意见,探索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自然保护区为基础、各类自然公园为补充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自然保护地达547处,其中各类自然保护区191处(国家级16处)、风景名胜区45处(国家级18处)、森林公园182处(国家级50处)、湿地公园109处(国家级40处)、地质公园15处(国家级5处)、世界遗产5处,自然保护地数量居全国前列。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稳步推进。“一江一湖五河三屏”等重要生态区位森林和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湿地保护修复成效明显。省政府出台湿地保护修复制度实施方案,有力推进湿地保护管理法治化、规范化。省级以上重要湿地达46处(国际重要湿地2处
9、、国家重要湿地2处),湿地保护小区656处,湿地保护率达到61.99%,较2016年提高26个百分点。大力实施中央财政湿地保护恢复项目。启动小微湿地保护与利用试点。在全国率先开展城区湿地普查,建成全省湿地综合数据库和湿地“一张图”。图1-4 江西省重要湿地分布图野生动植物保护坚决有力。持续开展“鄱湖利剑”专项行动,鄱阳湖区越冬候鸟保护工作连续多年实现“三无一杜绝” 三无一杜绝:湖中无天网、无毒饵,路上无非法携带和运输越冬候鸟,餐馆酒店和市场无越冬候鸟藏匿、经营和交易,杜绝严重破坏鄱阳湖区越冬候鸟资源和湿地环境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目标。省政府出台关于依法有序做好禁食人工繁育野生动物处置工作的指导
10、意见,实现禁食野生动物处置率、扶持资金拨付率、满意度抽样调查三个100%。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达95.1%,被誉为“白鹤世界”“珍禽王国”的鄱阳湖湿地候鸟保护成效获国际广泛认同。完成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和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实施梅花鹿(南方亚种)、中华秋沙鸭、蓝冠噪鹛、落叶木莲等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保护工程。设立古树名木保护专项资金,开展全省古树名木资源普查。林业资源监管不断加强。在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二类调查成果基础上,结合年度更新,建成全省“一套数”“一张图”的森林资源一体化监测体系,采取卫星遥感与地面核实相结合方式,着力构建“天上看、地下查”监管全覆盖体系,对变化图斑开展森林
11、督查,对问题严重的县实行森林资源管理重点整治。持续开展自然保护地问题整改、湿地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等一系列专项行动,严厉打击破坏林业资源违法行为,恢复和补充湿地1.6万余亩。生态补偿机制更加健全。进一步完善公益林、天然林补偿机制,省级以上生态公益林面积5137万亩,天然商品林保护面积3215万亩,补偿标准统一提高到21.5元/年亩,位居全国前列。试行分类补偿,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公益林补偿标准提高到26.5元/年亩。鄱阳湖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实施范围由3个县(市、区)扩大至15个,实现沿湖县(市、区)全覆盖。图1-6 江西省生态公益林分布图三、绿色富民产业持续壮大产业实力迈上新台阶。国家级和省级重
12、点林业龙头企业分别达39家和361家,林业类中国驰名商标13件,占全省的12%。全省林业总产值达5307亿元,继续位居全国第一方阵。成功举办首届江西林业产业博览会,观展人数达318.3万人次,成交总金额超1亿元,为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贡献林业力量。林下经济发展持续有力。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行动计划,重点打造油茶、竹类、香精香料、森林药材、苗木花卉、森林景观利用等六大特色产业,全省林下经济规模达3934万亩。高产油茶林面积近600万亩,油茶产业总产值383.8亿元,均居全国第二位。竹林面积1788万亩,竹资源总量居全国第二。苗木花卉面积170.1万亩,培育苗木花卉1
13、2.3亿株。联合省卫健委等部门出台关于促进江西森林康养产业发展的意见,6家经营单位列入第一批国家森林康养基地,5处森林公园列入国家重点森林体验(养生)基地,婺源等5县被认定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创建省级“示范森林公园”13处、“省级森林体验(养生)基地”27家。家具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省规模以上家具企业达1000余家,家具业产值达1800亿元,“南康家具”品牌价值居全国家具行业之首。开通中欧班列,南康家具产业成为我国中部最具影响力家具产业集群、全国最大家具木材交易集散地,实现从国内供销到“木材买全球、家具卖全球”的历史转变。林业生态扶贫成效显著。安排25个贫困县林业投资 77.8亿元,占同期林
14、业资金总量的37%。国土绿化、生态补偿、生态产业等扶贫举措带动118万贫困人口增收,选聘23784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为生态护林员,辐射带动7万余贫困人口脱贫。组建扶贫造林专业合作社207个,50万贫困人口从油茶等产业中受益。四、生态文化建设亮点纷呈林业生态文化打响品牌。成功举办“2019鄱阳湖国际观鸟周”活动,来自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自然基金会、国际鹤类基金会等国际组织和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国际嘉宾出席活动,在国际国内引起巨大反响。永修县吴城镇打造成为全国首家“中国候鸟小镇”。成功举办两届江西森林旅游节,通过中国森林歌会、江西森林马拉松等活动,有力推动生态旅游事业快速发展。开展“江西树王”“省
15、鸟”评选活动,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10株乡土古树为“江西树王”,确定白鹤为“省鸟”,掀起古树名木和野生动物保护热潮。生态文化宣教方兴未艾。新增全国生态文化村15个、华夏古村镇4个、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科普教育基地3个、国家林草科普基地15个、全国未成年人生态道德教育示范学校8所,省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3处、省生态文明示范基地30个、省林业科普教育基地8个。2020年,江西林业和草原融媒体指数排名全国第一。生态文化作品层出不穷。组织创作绿色的邀请又见白鹤飞大山的情怀林业工人之歌等林业歌曲,护源使者回家过年同在蓝天下等微电影。开展“江西最美湿地绘画大赛”“发现鄱湖之美文创大赛”等一系列林业生态文化
16、活动。五、重大改革稳步推进林业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省、市、县林业机构改革顺利完成,省林业局保留正厅级,94%以上市、县(区)保留林业行政机构及级别,是全国林业机构最完整的省份。环保、住建、国土、农业等部门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遗产、地质公园、草地等管理职能整合划转林业部门,森林火灾扑救相关职责划转至应急管理部门,森林公安机构实现转隶。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推进。集体林权改革不断深化。在安义等20个县(市、区)开展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建立乡、村两级林权流转服务窗口1835个,建成覆盖重点林区的五级联网林权流转管理服务体系;推行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先后推行林地经营权流
17、转证、林地经营权登记制度。在遂川等8个县(区)推进重点生态区位非国有商品林赎买试点。开通“林农快贷”“网商林贷”,创新推进林地经营权、公益林(天然商品林)收益权等抵(质)押贷款,新增林权贷款97.13亿元,累计发放林权贷款252.79亿元,贷款余额86.87亿元。森林保险在保面积1.31亿亩,占全省有林地面积的95.6%。国有林场改革持续推进。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林场改革的意见,进一步巩固国有林场改革试点成果,审核公布国有林场备案登记名录238个。不断推进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国有林场危旧房改造4979户,建设国有林场管护站点403个。出台关于加快推进国有林场场外造林的指导意
18、见,完成场外造林25.52万亩。实施“百场兴百业、百场带百村”行动,促进国有林场产业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体制机制不断创新。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领域先行先试、积极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林业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管护机制、赣湘两省“千年鸟道”护鸟联盟、林业金融产品创新、林权抵押融资推进储备林基地建设等列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及经验做法推广清单。寻乌县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入选全国十大生态价值实现典型案例。六、基础支撑和治理能力持续增强政策法治体系不断健全。完成江西省林木种子条例江西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江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江西省禁止非法交易和
19、食用野生动物办法等法律法规制修订。积极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动态管理权责清单机制,行政审批事项办理进一步规范。建立健全行政检查“双随机一公开”制度。积极探索林业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加强集体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维护林业经济秩序和农民权益。科技支撑能力不断提升。116项科技成果纳入国家林草科技推广成果库,“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等一批项目分获国家、省科学技术奖等奖项。组织实施林业科技创新专项107项,制修订林业地方标准60项、行业标准13项;建立科技示范基地266个,组织科技培训和送科技下乡752期。设立鄱阳湖流域森林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国家林草局重点实验室等研发平台8个。省林业局
20、与北京林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签订林业发展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日本岐阜县林政部签订合作备忘录。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获批列入国家“双高计划”。生态监测评价成果丰富。完成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江西省清查、第七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地年度变更调查及森林资源“一张图”更新,开展生态公益林监测。开展森林和湿地系统综合效益评价。推进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监测预警平台建设,开展全省湿地生态实时监测。建设国家、省级生态定位观测站9个,建立空气负(氧)离子监测点30余处。智慧林业建设初见成效。江西智慧林业大数据中心建成并投入使用,实现智慧湿地等7个已建系统整合上线、数据共享。开发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林木种质资源调查
21、系统,建成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开发运用林长制巡护管理系统,开展林业生态建设与保护北斗示范应用系统工程建设。“江西省林业科技推广云平台”、林业有害生物识别“江西昆虫”APP上线运行。开展基于移动物联网的全天候森林防火预警系统建设。林业灾害防控有效增强。严格森林防火责任制,全省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17以下。完成第三次全省林业有害生物普查,开展松材线虫病疫木清理,实施重点区域松材线虫病防控“保卫战”,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4.4。建立各级陆生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58处,对非洲猪瘟、禽流感等疫情实施有效监控和前期防范。项目资金保障有力。中央和省级林业投资208.7亿元(中央138.1亿元,
22、省级70.6亿元),比“十二五”期间增加16.1亿元,增长8.4%。不断创新林业补助政策,连续3年提高造林补助标准。出台林地适度规模经营流转、森林城市奖补,商品林森林抚育、乡村森林公园建设等补助政策,与国家扶持形成合力,创造林业项目资金管理“江西经验”。第二节 发展形势一、新发展阶段赋予林业新使命“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发展阶段。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提出了“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新目标新定位。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肩负着维护生态安全和供给优质生态
23、产品的重大使命。新时期江西林业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努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政府重视、社会关切和人民期待作为动力源泉,着力在拓宽“两山”转化通道、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上作示范、勇争先,加快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生态潜力转化为发展后劲,谱写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江西篇章”,描绘美丽中国“江西样板”新画卷。二、新发展理念提出林业新要求“十四五”时期是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在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定不移走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碳达峰碳中和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24、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作为“碳达峰、碳中和”的内容纳入“十四五”开局之年我国经济工作重点任务。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作为全国林业机构改革最完整的省份,应坚持绿色生态的品牌定位,牢牢把握新时代林业发展新机遇,主动作为重担当,扬帆起航再出发,于变局中开新局,坚持在推进科学造林绿化、生态保护修复、发展富民产业、深化林业改革等方面,全方位谋划林业高质量发展举措,持续在扩大绿量、提高绿质、增强绿效上下功夫,不断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为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新的贡献。三、新发展
25、格局明确林业新任务围绕新使命新要求,江西林业应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依托江西独特而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坚持改革创新发展,在对接国家“双重”规划,开展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加强林业灾害防控等方面取得新进展;在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创新国有林场经营机制,建立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在开展重点区域森林“四化”,国家森林城市,乡村森林公园等建设,发展现代林业产业,满足人民群众对优美生态环境、优良生态产品、优质生态服务需求上取得新成效;在推行林长制、建设林业产业示范省、生态网络感知系统试点等方面树立新示范,开启江西全面建设林业强省新征程。第三节 面临挑战一、林业
26、资源保护压力大保护与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突出。侵占破坏林地湿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活动大量挤占破坏林业生态空间。自然保护地历史遗留问题亟待解决。森林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压力大,重点区域林火阻隔系统建设滞后,松材线虫病防控形势仍然严峻,给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带来巨大威胁。二、森林资源质量不高落实科学经营森林理念不够深入,林业要素投入不足,森林集约经营水平较低,造成森林质量不高。全省乔木林面积1.24亿亩,亩均蓄积(5.26立方米)不及全国平均水平(6.41立方米)。森林结构不合理,针叶林比例偏大,达48.9%,森林生态效益不高;近成过熟林比例偏少
27、,仅20.4%,可利用林木资源不多。低产低效林面积约3000万亩,占乔木林面积的1/4。森林质量不高,仍然是我省林业发展的突出短板,严重制约林业综合效益的发挥。三、“两山”转化不够顺畅森林经营水平不高,林地生产潜能未充分发挥。规模以上林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不足,资源加工利用转化升值不够。林权流转机制不活,林地权属碎片化严重,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金难度大,林农林企林权融资难、变现难。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长期被忽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尚未形成,“绿水青山”促进林农致富的潜力还有待激发。四、林业支撑保障能力不足国家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缺乏,省部级研发平台建设投入不足;科研自主、集成创新能力较弱,重点
28、领域科技成果少,引领性、关键性科技成果储备不足。高水平科研创新人才缺乏,尤其是行业拔尖人才、全国领军人才紧缺;林业基层场(站)专业技术人才青黄不接。森林、湿地及自然保护地等生态监测评价体系不健全。林区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林业基层服务保障能力不强。林业机械装备水平低下。森林公安机构转隶、林业工作站归并整合,基层林业资源管理面临新挑战。85第二章总体思路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聚焦“作示范、勇争先”目标定位,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9、”理念,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以建设林业强省为目标,以打通“两山”双向转化通道、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完善林长制为抓手,以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改革创新林业体制机制,科学推进国土绿化,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林业防灾减灾,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进现代林业产业示范省建设,着力建设好、保护好、利用好绿水青山,纵深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为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奠定生态根基。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立足自然保护和生态优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
30、念,统筹兼顾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积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坚持量质协同、以质为先。把可持续、高质量作为新时代林业发展的主题,推进树种结构、径级结构等调整,提升林分质量,切实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大力发展以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林业强省建设。坚持服务民生、绿色惠民。坚持民生林业绿色化,绿色产业惠民生,创造更多更丰富的绿色生态产品,充分挖掘林业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林业生态产业,着力推进非木质资源产业发展,建立林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实现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坚持改革创新、高效治理。推深做实一批创
31、新、改革成果,扩大改革红利、创新制度红利,释放各类主体参与林业发展潜力和活力。充分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和依法治林保障作用。坚持系统集成、精细管理。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深入谋划一批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项目,加强信息化智能化手段应用,创新项目管理方式,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推动林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坚持开放合作、互惠共赢。进一步深化林业对外开放,强化国际协同、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共建。依托国际金融组织资金支持,加强重点地区生态修复治理和资源保护利用,丰富自然保护地内涵,共抓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共推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第三节 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重要生态系统质量
32、保持全国前列,森林、湿地、草地资源总量质量稳步提升,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更加健全,生态系统碳汇能力明显增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完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绿水青山更加秀美,金山银山更加丰厚,两山转化效益更加突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稳步增强,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高,全方位多维度打造人民群众向往的优美生态环境和提供优质生态产品,奋力谱写建设林业强省新篇章,擘画林业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二、具体目标生态系统质量保持全国前列。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森林、湿地和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质量进一步提升,全省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以上,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0亿立方米。湿地保护率不低于62%,湿地
33、草地等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森林资源总量质量稳步提升。新增人工造林面积250万亩,封山育林250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800万亩,森林抚育660万亩。培育珍贵阔叶树及大径材储备林100万亩。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达6.0立方米/亩。自然生态保护体系更加健全。设立国家公园1处,创建国家公园1处,自然保护地面积达到2800万亩以上,占全省国土面积比例达到11.5%。天然林保护面积稳定在6600万亩以上。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增强。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新增国际重要湿地1处、国家重要湿地10处,创建国际湿地城市2个、国家森林城市10个;建设省级森林乡村800个;新增乡村森林公
34、园500处以上,国家级、省级森林康养基地120处。高产油茶基地面积达到1000万亩。创新支撑保障能力显著提高。林业体制机制更加健全,智治能力全面提升。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主要林木良种使用率达到85%。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9以下,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20以下。到2035年,全省生态系统质量和服务功能保持全国一流。森林覆盖率保持稳定,生态保护和修复机制更加健全,林业在碳达峰碳中和进程中贡献力显著增强,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态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全面打通“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双向转化通道,基本实现林业现代化。表1 “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序号名 称单位2020年2025年属性1森
35、林覆盖率%63.163.1约束性2活立木总蓄积亿立方米6.858.0约束性3天然林保护面积万亩66006600预期性4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比例%11.5预期性5湿地保护率%61.9962预期性6乔木林单位面积蓄积量立方米/亩5.266.0预期性7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保护率%9595预期性8主要林木良种使用率%7585预期性9森林火灾受害率0.170.9预期性10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2720预期性11林业产业总产值亿元53078000预期性12森林植被碳储量亿吨3.44.0预期性第四节 发展布局根据全省地形地貌特点、资源分布格局和区域社会经济及林业发展现状,以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
36、程总体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为遵循,主动融入全国林业发展新格局,结合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和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有关规划成果,以东、南、西三面环山地势构筑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中部及北部区域建设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区为总体布局,将全省划分为“三区两带”:长江-鄱阳湖平原湿地生态区、赣中丘陵盆地森林生态区、南岭山地丘陵森林生态区、怀玉山-武夷山山地丘陵森林带、幕阜山-罗霄山山地丘陵森林带,根据区域特点,分区施策,因地制宜开展林业建设。江西省林业发展布局见下图。图2-1 江西省林业发展布局图一、长江-鄱阳湖平原湿地生态区区域概况:该区地处鄱阳湖冲积平原湖滨区,以平原岗
37、地为主,土壤以冲积土、水稻土、红壤分布为主,水域和农田多,林地相对较少,森林覆盖率较低。该区生态与经济区位并重,分布有鄱阳湖、鄱阳湖南矶国际重要湿地。发展重点:开展鄱阳湖周边、长江九江段南岸等重点区域水土保持林建设,实施长江江西段、鄱阳湖等湿地保护修复工程、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构筑鄱阳湖生态防护屏障。加强鄱阳湖湿地与候鸟保护,增强候鸟救护能力,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开展南昌、九江国际湿地城市创建。发展油茶等经济林及苗木花卉种植,培育油茶加工、森林药材加工和家具生产龙头企业,建设瑞昌华中木材产业园和南昌苗木花卉产业中心。利用庐山文化、鄱阳湖湿地候鸟、庐山西海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二
38、、赣中丘陵盆地森林生态区区域概况:该区地处江西腹地,以丘陵和盆地为主,雩山山脉绵延其间。境内地势平缓、土壤肥沃,立地条件较好,适宜油茶、湿地松、柑橘等树种生长。该区是全国最大天然香料生产基地和原材料集散地,也是全省湿地松生长最适宜区。发展重点:充分利用良好的立地和水热条件,加快森林药材和香料、果木经济林、速生丰产林培育和林下种植业发展。做大做强香精香料、松节油、木本药材、森林食品等特色经济林产业,建设森林药材和林化产品加工基地。开展赣江、主要通道等重要生态区域森林“四化”建设。加强赣江中段沿岸森林植被保护,严格保护天然林。以森林公园、湿地公园、乡村森林公园等为载体,推进森林城乡建设,开展生态休
39、闲和乡村旅游,加快推进生态文化建设。三、南岭山地丘陵森林生态区区域概况:该区地处南岭山地、武夷山脉、罗霄山脉的交汇地带,为赣江和东江的源头,是江西重要水源涵养地和水土保持区,是我国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我省赣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间有信丰等盆地,境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覆盖率高,但森林质量相对较低,水土流失问题较突出。发展重点:加强赣江和东江源头及两岸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建设与保护。加快水土流失区生态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南岭山地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开展南方红壤丘陵脆弱区生态修复,实施低质低效林改造,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低山丘陵区发展
40、以油茶、柑柚(脐橙、蜜桔等)、苗木花卉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和丛生竹纸浆林,山区重点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和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发展森林食品和苗木花卉产业,积极培育苗木花卉种植、木材加工和森林食品龙头企业。实施林业品牌战略,做强做优南康家具产业。提升林产工业加工水平,打造林产加工产业集群。以东江源、赣江源、中央苏区、客家文化等为载体,加强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生态文化旅游和康养游,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后花园。四、怀玉山-武夷山山地丘陵森林带区域概况:该区地理跨度较大,黄山余脉、怀玉山脉及武夷山脉共同组成赣东-赣东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是饶河、抚河和信江的发源地,区内武夷山主峰黄岗山为华东最高峰,分布有
41、全球同纬度地区保护最好、物种最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土壤类型以黄壤、黄红壤、红壤为主,土层较深厚,主要植被有次生针阔叶林、人工杉木林、毛竹林等,具备发展战略储备林的基础条件,适宜培育大径级用材林和笋材两用毛竹林。发展重点:加强饶河、抚河、信江干流及其重要支流源头水源涵养林建设,开展储备林基地建设,培育速生丰产林、珍贵和大径级用材林。强化世界自然遗产地等重要生态区位森林资源监管。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管理,推进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实施武夷山森林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加强中华秋沙鸭、蓝冠噪鹛、霍山石斛等珍稀濒危动植物保护和研究。大力发展油茶、笋用竹
42、、森林药材等非木质资源产业,培育一批油茶加工、森林药材种植和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建设南城凉亭和校具产业集群和赣东北雷竹产业基地。依托森林资源环境、地域文化等优势,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和森林旅游发展,构建怀玉山森林旅游圈和武夷山脉森林旅游带。五、幕阜山-罗霄山山地丘陵森林带区域概况:该区地处赣西、赣西北,罗霄山脉、九岭山脉和幕阜山脉绵延其中,组成赣西-赣西北山地森林生态屏障。该区是长江一级支流修河发源地,有特大型水库柘林水库,分布有全球同纬度迄今保存最完整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内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土壤深厚、肥沃,气候温暖湿润,具备发展战略储备林的有利条件,适宜培育杉木、松类、阔叶树、毛竹等建筑装饰
43、、人造板和浆纸用材,是杉木用材林主产区、油茶重点产区,也是全省毛竹林天然分布的中心区域。发展重点:重点保护修河、潦河和袁河源头及两岸、大中型水库周边森林植被。加强自然保护地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推进井冈山国家公园创建,支持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创建。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提高商品林集约化经营水平,科学培育速生丰产用材林和珍贵树种大径级用材林,开展樟科珍贵树种培育和森林药材种植,打造全国重要闽楠集中产区、全省毛竹生产中心区、陈山红心杉主产区。发展森林药材和香料、木本油料林和花卉苗木基地等,打造产业园区和研发基地,做强油茶、天然香料、苗木花卉、竹产业集群。以古色、红色、绿色旅游资源为载体,加快古樟、楠木
44、、鸟道等动植物文化建设,拓展自然教育、森林康养等产品体系,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打造罗霄山旅游带和九岭山旅游圈。第三章科学国土绿化 增强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底色通过转变经营理念,创新种业发展,狠抓精细管理等举措,大力推进科学绿化美化,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加森林碳汇。完成营造林任务1960万亩,其中新增造林面积250万亩、封山育林250万亩、退化林修复(低产低效林改造)800万亩、森林抚育660万亩。表2 “十四五”期间营造林任务(单位:万亩)地 区合 计造 林退化林修复(低改)封山育林森林抚育合 计1960.0 250.0 800.0 250.0 660.0 南昌市23.6 4.2 7.5 3.3 8.6 九江市205.8 27.5 83.7 29.3 65.3 景德镇市39.5 3.9 7.3 6.7 21.6 萍乡市55.2 6.3 23.4 10.2 15.3 新余市36.2 5.4 15.3 4.1 11.4 鹰潭市40.4 4.5 19.0 4.5 12.4 赣州市520.1 54.4 213.0 65.5 187.2 宜春市228.2 36.3 94.1 32.1 65.7 上饶市232.2 29.5 90.2 28.0 84.5 吉安市354.8 48.2 160.5 38.0 108.1 抚州市224.0 29.8 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