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3 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做好气象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承前启后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江西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关键跨越期。江西省气象局会同江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根据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全国气象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部署要求,联合编制了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 ) 。规划期为 2021-2025 年。 规划编制历经前期调研、起草、研讨、征求意见等多个阶段
2、,2021 年 6 月 15 日通过专家组评审。 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江西气象事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和保障措施,是未来江西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是“十四五”时期江西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 发展环境 一、 “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气象防灾减灾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省市县全覆盖成为防汛抗旱副指挥长单位。建立全省 500人组成 4 的短时临近预报预警联防工作机制,完善并实施基于 6小时降雨预报的群众转移机制。气象灾害防御社会管理职能进一步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地方政府绩效考核,创建 2
3、1 个国家级、561 个省级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灾害性天气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预警时间提前量达 38 分钟,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6%,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 90%,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91 分。气象灾害致死人数由“十二五”206 人下降至“十三五”166 人,直接经济损失占 GDP 比重明显降低。公众气象科学素质、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建成气象科普基地 108 个、校园气象站191 个。全省气象信息员队伍超过 2 万人。 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特色鲜明。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特色鲜明。初步建成农田、森林、湿地等生态气象外场试验基地。初步构建高山草甸、高山断面、森林防火、城市通风廊道等
4、生态气象观测网和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监测网。开发关键气象要素预报预测、大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等 50多种生态气象服务产品。推动评选“中国天然氧吧”16 个,“江西避暑旅游目的地”36 个。农业气象直通式服务惠及 80%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安全和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成效显著。开展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作业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44.97%。连续 5 年参与全省设区市政府单位 GDP 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下降责任考核,应对气候变化气象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 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气象综合观测能力明显增强,综合观测业务通过质量管理体系核心标准(ISO9001)认证。 5
5、新建 2 个国家气象观测站,升级改造国家气象观测站 286 个、省级气象观测站 1692 个。 完成 28 个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改善。新建 67 个固态降水、2 个太阳辐射、5 个酸雨、93 个天气现象智能系统。升级改造天气雷达 4 部、闪电定位仪 12 个,新建三维雷电观测站 16 个。建成风云三号、四号卫星地面接收站。完成气象广域网改造,初步建成信息基础设施资源池。气象预报预测能力明显提升,常规要素短期预报准确率提升 2-5 个百分点,0-24 小时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预警客观产品分辨率达逐 1 小时、 1 公里,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达到 88%。决策气象服务、重大社会活动气象保障主
6、动性、及时性进一步增强,公众气象服务针对性、精细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覆盖旅游、交通、水利、电力、自然资源等 20 多个行业。 科技人才支撑保障更加有力。科技人才支撑保障更加有力。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3项, 牵头承担中国气象局各类研发项目 28 项。 先后有 191 项气象科技成果投入业务应用,其中 2 项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3 项成果获江西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全省气象部门博士 9 人, 硕士研究生 184 人, 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较“十二五”末提高 14.5 个百分点,达 85.6%。新增专技二级岗专家 4 人,正高级工程师 24 人,高级工程师
7、 112 人。新增 1 人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 人入选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新增 7 人获评江西省五一劳动奖章,新增 3 人入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6 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良。气象事业发展环境更加优良。出台的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 ,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38 项制度性成果之一,并被国家中期评估为江西亮点成果。修订江西省实施办法 ,出台江西省重点发展区域区域性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管理办法(暂行) 江西省雷电防护装置检测质量考核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制订天然氧吧评定、农业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等规范。完善省、市、县三级气象部门权责清单,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 “一网通
8、办” 。 持续推进 “放管服” 改革,气象行政审批、政务服务流程显著优化。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台站基础设施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探测环境评分平均提高 12 分,基层气象台站现代化水平和整体面貌得到显著改善。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不断完善,公共财政保障投入稳步增长。 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各级党组织管党治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党员干部讲政治守规矩意识不断提高,增强“四个意识” 、坚定“四个自信” 、做到“两个维护” ,政治生态整体风清气正向上向好。各级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全省气象部门共有 145 个党支部 1594 名党员, 实现基层党组
9、织全覆盖。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强化日常监督,严格执纪问责,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责任在气象部门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全省气象部门 100建成文明单位,其中市级以上文明单位达97。获省部级表彰集体 45 个,个人 94 人次,2 人入选全国气 7 象工作先进工作者。 二、 “十四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机遇与挑战(一)机遇与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为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为江西气象工作指明方向。江西气象工作指明方向。党中央高度重视气象工作,新中国气象事业 70 周年之际,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 指明了气象服务国家、服务
10、人民的根本方向,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的战略重点,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2019 年 5 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发表重要讲话,提出江西要“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的目标定位和“五个推进”的更高要求。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持续推动江西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新要求。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
11、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这标志着我国进入一个新发展阶段,明确了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就江西“十四五”时期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五个一流”“六个求突破”“五个走前列”的要求。随着江西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提速,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威胁性和敏感度越来越高,对加快气象事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进入新发展阶段,全省气象 8 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意见要求,主动扛起气象强国建设江西责任,奋力开创江西气象事业发展新局面。 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任务贯彻新发展理念,对推动气象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新任务
12、。新发展理念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阐明了我们党关于发展的政治立场、价值导向、发展模式、发展道路等重大政治问题。要注重从宗旨意识、 问题导向、 忧患意识等方面把握新发展理念。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面向人民美好生活向往,围绕人民群众衣食住行健康等多元化服务需求,大力发展智慧气象服务。要着力解决气象在科技支撑、服务供给、基层发展等方面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补齐补强短板弱项,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拓展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新空间。构建新发展格局,对拓展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新空间。党的十九届五中
13、全会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必须遵循的原则。省委十四届十二次全会提出,在新发展格局下,更加注重完整内需体系建设,更加注重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更加注重以国内大市场为主的开放畅通双循环,更加注重以筑牢安全底线应对极端风险,这为江西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新挑战。气象部门要主动担当作为,主动对接、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下内需体系完善、产业链发展、经济 9 运行、安全底线等需求,围绕深度参与共建“一带一路” 、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重点战略部署,创新服务形式和内容,提升气象服务效
14、益,为江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气象力量。 开创新发展局面,对激发气象事业发展动能提出新期待。开创新发展局面,对激发气象事业发展动能提出新期待。新征程呼唤新担当,开新局需要激发新动能。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流与技术流交互作用,不断催生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江西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新的重大机遇。 “十四五”时期,开创气象事业发展新局面,要坚持创新在事业发展中的核心地位,加快重大科技创新部署,注重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应用,推动气象科技取得新突破。要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气象干部队伍,激励干部在新时代改革创新、攻坚克难,锐
15、意进取、 担当作为, 为激发气象事业发展新动能提供组织保障。 (二)主要问题和不足(二)主要问题和不足 “十三五”时期,江西气象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但对标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江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气象保障服务需求,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一是气象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高水平创新团队不足,高效运转核心技术攻关的体制机制不畅。二是气象服务保障能力难以满足江西重大战略实施、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新需求。三是极端性、突发性、局地性天气预报预测 10 准确性、时效性不能完全满足服务需求,预警精细化程度需进一步提高。四是观测站网布局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16、保障和稳定运行水平不高,多源数据融合能力偏弱。五是气象信息基础设施能力建设有待提高,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六是气象管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水平亟待提升, 部分台站基础设施需进一步完善。 第二章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坚持新发展理念,以推进高质量气象现代化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面向国家和江西重大战略实施,面向江西人民生命健康和生产生活,加快科技创新,做到监测精密、
17、预报精准、服务精细,充分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不断提升气象服务保障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能力,持续推进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为鲜明特色的江西气象现代化建设,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江西篇章提供坚强气象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人民坚持党的领导,服务人民。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气象工 11 作重要指示和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对标“在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上作示范、 在推动中部地区崛起上勇争先” 的目标定位,着力推动党建和业务深度融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牢为民服务理念, 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做好高质量气象保障服务。
18、 坚持创新驱动,聚焦突破坚持创新驱动,聚焦突破。坚持创新在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中的核心地位,优化创新资源配置,聚焦气象核心业务,强化气象关键技术攻关,构建布局合理、开放高效、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坚持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坚定不移推进气象改革向纵深发展,着力研究破解制约事业发展体制难题、制度难题、发展难题的新举措,在发展中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加快完善有利于实现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体制机制。 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推进坚持系统观念, 统筹推进。 着眼于气象事业发展全省一盘棋,发挥好各级各部门积极性,充分调动各级气象部门主动性和能动性。坚持系统观念,处理
19、好改革与发展、改革与体制机制创新的关系,坚持统筹协调兼顾,推动全省气象事业均衡发展,形成推动全省气象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合力。 三、发展目标 展望 2035 年,江西高质量气象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气象监测预报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队伍素质、治理能力、台站面貌等迈上新的大台阶,部分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12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适应江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气象关键技术研究取得重要突破,科技创新对气象现代化水平的贡献率显著提升,气象服务新时代江西改革发展能力显著增强,气象现代化水平整体居全国省级先进, 在生态文明建设气象服务保障、乡村振兴和粮食安全气象保障,以及平安
20、江西建设“第一道防线”作用等领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达到南方领先水平。 气象科技创新更加充满活力气象科技创新更加充满活力 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开放高效、支撑有力、充满活力的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关键技术攻关取得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效益显著增强,气象人才队伍素质整体明显提升。 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显著提升 建成适应江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第一道防线作用更加显著, 气象在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实施和服务国计民生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 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幅提升气象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大幅提升 基
21、本建成全时空、多要素、广领域的综合气象观测体系,以及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智能型的气象预报预测体系。气象信息系统集约化和安全水平显著提升,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和应用协同能力显著提高,现代气象业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气象治理效能持续改善气象治理效能持续改善 13 气象事业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高效,建成权责明确、协调高效、 监管有力的现代气象治理体系。 气象法治建设进一步完善,气象发展活力明显增强。气象发展改革领域取得新突破,气象事业开放协调的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推江西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成效显著。 “十四五”时期江西省气象事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类别 指标名称指标名称 单位单位
22、现状值现状值 目标值目标值 监测精密 气象观测要素覆盖度 分 80 90 灾害性天气监测率 分 82.5 84 以上 预报精准 24 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分 88 90 气候预测准确率 分 76 77 强对流天气预警时间提前量 分钟 38 45 服务精细 气象服务公众覆盖率 % 99 99 以上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分 91 91 以上 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面积覆盖率 % 44.97 73 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服务体系覆盖率 % / 60 科技人才 科技成果转化率 % 60 70 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 % 85.6 88 第三章 坚持协同攻关,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 一、加强关键领域技术攻关 发展协同观
23、测和数据发展协同观测和数据分析技术。分析技术。推进针对特定天气系统关键区、敏感区协同观测关键技术研究。加强站网运行智能态势感知技术研究。开展非传统观测、社会化观测数据应用研究。推进实况数据应用服务、多源数据融合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气象 14 数据分析技术水平,开展数据驱动的智能方法在气象分析领域的应用研究,加强气候数据均一化分析技术研究。开展智能化数据传输和气象数据云存储技术研究,探索建立基于区块链的气象数据安全应用。 发展智能数字预报技术。发展智能数字预报技术。开展江西天气气候过程演变规律,鄱阳湖、高山、丘陵等复杂地形影响天气研究。突破突发灾害性天气定量化、概率化预报关键技术,发展短临、
24、短中期和延伸期精细化智能预报技术,研发气候灾害和极端气候事件精细化预测技术。开展无缝隙预报产品精细化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加强暖区暴雨预报技术,强化鄱阳湖流域水文气象预报技术研究。发展江西本地化的多模式降水预报订正算法研究。开展基于多源数据的大数据深度挖掘技术研究,建立智能化专家预报系统。推进人工智能算法在中尺度数值预报技术中的深度应用。 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技术。发展智慧气象服务技术。加强气象条件对农业、环境、健康、交通、 能源等行业影响分析和多源多尺度融合监测分析技术研究。发展致灾临界气象阈值指标和风险识别技术,强化气象灾害智能监测预警、精准靶向发布、风险评估和仿真模拟研究。加强气象服务需求感知、
25、用户行为分析、场景构建、信息精准推送、数据呈现与可视化等技术研究, 探索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智慧气象+行业的服务新模式。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云降水机理、作业催化技术和效果评估等应用基础研究,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关键技术研发能力。 发展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关键技术。发展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关键技术。开展生态安全气象风险 15 监测预警、 区域气候承载力评估、 生态高影响天气气候诊断分析、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影响评估等核心技术研发。开展多源大气污染物协同控制评估关键技术和区域温室气体监测与定量评估技术。开展生态系统及碳汇领域的功能和价值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发展基于遥感、作物模型等多源资料耦合的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定量
26、评估技术,以及基于中国农业气象业务系统(CAgMSS)的农业气象大数据分析技术研发与应用。开发省市县一体化生态气候与农业气象服务平台。 二、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综合气象科技创新平台。构建综合气象科技创新平台。围绕气象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和优先方向,加强重点实验室、野外科学试验基地等各类创新平台建设,打造省级水稻气象、鄱阳湖流域生态气象重点实验室,推进江西省天气预报开放实验室、长江中下游水稻气象、柑橘气象野外科学试验基地建设。强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各类气象科技创新主体、创新链各环节对接融通,聚集创新要素和创新资源。 构建多部门协同创新平台。构建多部门协同创新平台。围绕交通、生态环境、能源、
27、水利、农业、保险等气象服务需求,搭建协同创新平台,联合有关行业科技力量,开展应用气象关键技术与标准研究,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行业生产与决策、应对气候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气象科技协同保障能力。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支持建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推进江西信息应用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发展。 16 优化气象科技创新环境。优化气象科技创新环境。构建气象关键技术联合攻关的新型科技体制, 完善创新激励机制。 强化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科研属性,形成产学研用相衔接的研发新格局。加快科技资源、科技成果向提升气象业务能力和服务效益有效转化。加强气象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气象科技评价机
28、制,建立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收益分配机制。健全科技成果业务准入机制。 三、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建设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实施新一轮人才工程,加强江西气象杰出人才、气象领军人才、首席气象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培养。推进中国气象局和江西省人才工程人选的培养。加大青年人才培养力度,强化县气象局高级职称人才培养。采取灵活多样选人用人方式,引进紧缺急需高层次人才。 强化高素质干部培养。强化高素质干部培养。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综合分析研判能力,加强对“敢担当、善作为”干部激励保护,以正确用人导
29、向引领干事创业导向。加强优秀年轻干部选拔使用力度。 加强干部党性修养、 专业知识、决策能力培训。 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坚持品德、能力、业绩评价导向,健全气象人才评价机制,优化气象人才激励机制,强化人才体制机制落实和效果跟踪。加强气象培训能力建设,加快气象培训中心和市县级远程学习示范点建设,完善多媒体教学功能建设。 17 第四章 坚持需求牵引,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气象保障能力 一、加强重点生态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提升生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提升生态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开展鄱阳湖重点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气象保障服务示范建设。建设生态系统气象评估和风险预警平台,完善生态质量气象评价业务,提升
30、生态安全气象风险监测、预报、评估和预警业务能力。加强与林业、农业农村、水利、自然资源等行业生态气象数据共享,推动“生态云”大数据共享共用。开展重大生态行动与生态工程气候效应评估、重大天气气候事件对生态系统影响及修复监测评估、重点生态领域功能和价值评估等。 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提升环境气象服务能力。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大气环境质量气候评价。发展空气污染潜势预报服务,推进重污染天气中长期潜势预测技术发展,提升重污染天气应对和核应急等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气象应急保障能力。推进大气环境和气象数据共享融合,建设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一体化会商共享平台。完善森林火险气象等级预报预测等业务,开展森林病虫害气象条件预报
31、。加强卫星遥感监测技术应用,开展秸秆燃烧管控气象保障服务,开展湖泊蓝藻水华发生发展趋势监测预报预警。开展雾、霾和高温热浪等气象因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评估。探索发展流域面源污染气象预警评估、 大气污染气象条件贡献率评估、 环境气象经济效益评估, 二、提高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增强云水资源监测评估能力。增强云水资源监测评估能力。聚焦人工影响天气重点作业区, 18 着力补充空中云水资源监测短板,建设人工影响天气特种观测网。针对云雾观测、 人工增雨、 改善空气质量等外场科学试验研究需求,建设庐山云雾物理综合试验基地。 健全人工影响天气 “五段式” (作业计划、条件预报、监测预警、指挥实施、效果评估)
32、实时业务流程,提高作业条件识别和效果评估能力,建设具有智能识别、科学指挥、精准作业、定量评估等功能的省市县三级业务系统。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增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能力。建设东南区域人工影响天气指挥中心。建设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和鄱阳湖流域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区。建设飞机人工增雨赣州基地。进一步优化全省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引进高性能增雨飞机,推进火箭、烟炉等地面作业装备自动化、标准化、信息化改造。推进地面固定作业点标准化,绘制人工增雨抗旱和人工防雹服务作战图。开展常态化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库蓄水、河湖补水、空气质量改
33、善等方面保障能力。 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增强人工影响天气安全防控能力。全防控能力。全面落实逐级管理、清单管理、风险管理等“三管理”和制度防范、技术防范、人员防范等“三防范”安全工作。进一步强化人工影响天气弹药购买、存储、运输和空域协调等专项工作,提升安全管理信息化水平。固定作业点标准化率和物联网覆盖率达95%,作业信息实时监控率达100%。 三、提升科学应对气候变化服务能力 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完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体 19 系,加强全省气候变化事实和影响研究,定量评估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提高应对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气象保障服务能力。 加强
34、温室气体监测与碳中和潜力评估能力建设,建立中国气象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江西分中心,开展江西主要生态系统碳收支和碳源汇平衡的监测评估及影响机理研究。开展适应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碳排放管理等规范、标准研究。融入江西绿色低碳发展,强化风能、太阳能开发利用气象服务能力。 提高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提高气候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落实江西省气候资源保护和利用条例 , 编制气候可行性论证项目目录, 依法加强城乡规划、重点建设工程、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项目等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开展全省气候资源精细化普查与定量化评估, 推进新余、彭泽、瑞金等光伏发电观测示范基地建设,开发光伏发电预报业务服
35、务平台。推进旅游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打造江西特色“气候好产品” ,推进创建“中国天然氧吧” “国家气象公园” “避暑旅游目的地”等国家气候标志。 第五章 坚持趋利避害,提升气象精细服务能力 一、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完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推进气象灾害防御指挥协调机构建设,健全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工作机制。推动气象防灾减灾纳入综合防灾减灾、 基本公共服务和基层网格化社会治理体系, 20 推进气象信息员与灾害信息员、社区网格员共建共享,联合创建综合减灾示范单位。建立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管理制度,编制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名录,压紧压实气象灾害防御主体责任。修订完善气
36、象灾害应急预案,健全部门联动、社会响应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和重大突发事件气象保障服务机制,完善移动气象应急指挥系统。 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提升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能力。建设与国家配套、省市县一体化的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系统,深度对接“平安江西”网格化管理平台、5G 云喇叭、农村应急广播等传播渠道。加强与新闻媒体、广播电视、通信等行业主管部门联动,健全重大突发事件预警信息传播“绿色通道”和全网免费发布机制,探索发展预警信息精准靶向发布服务技术。修订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管理办法,建立预警信息发布事项、预警信息传播资源清单制度,探索项目建设备案管理、预警信息发布效
37、果评估机制。 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能力。完成主要气象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和精细化风险评估及区划,推进风险评估和区划产品在城乡建设、金融保险等领域深度应用。建立灾害性天气风险预警服务体系,开展精细到乡镇的强降雨影响预报和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质灾害、城乡内涝等预警服务,建立基于灾害风险影响的人员转移应急联动机制。发展研究型决策气象业务,强化气象与多领域数据融合分析和评估,发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服务,研发灾害性天气快速分析、实时跟踪、产品自动制作、 21 主动推送的智慧决策气象业务制作和发布平台。 提升雷电灾害防御能力。提升雷电灾害防御能力。加快雷电监测系统建
38、设,升级和加密布设闪电定位仪,开展易燃易爆场所等重点单位雷击风险精细化预报。加强防雷事中事后监管,强化雷电灾害风险区划、雷电灾害调查与鉴定、雷电防护技术研究等业务工作。加大面向农村雷电灾害防护知识普及力度,加强农村防雷示范工程建设。推动防雷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安全生产考核体系,全面落实防雷安全管理措施。 二、优化公共气象服务有效供给 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推进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面向公众生活、 康养、休闲、旅游等需求,丰富“数字政府”民生热点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智慧生活气象保障支撑能力。 推进精细化实况和网格预报产品应用,发展基于位置和场景、 精准推送的普惠化、 分众式公众气象服务,满足公
39、众精细化、个性化、便捷性需求。建设融媒体公众气象服务矩阵和平台,实现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等互联互通,扩大气象信息覆盖面。 提升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能力提升重大战略气象保障能力。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江西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海峡两岸产业合作区(江西)、大南昌都市圈、长江中游城市群、赣州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桥头堡、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实验区等重大战略实施,创新区域气象协同发展模式,推进气象服务示范建设。推动气象服务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 22 合,提升气象服务供给和保障水平。 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能力。提升专业专项气象服务能力。面向城市运行、交通、旅游等民生
40、领域及重点工业园区,积极推进“气象+”赋能江西经济社会发展行动,强化气象与重点行业在数据、技术、系统和机制的融合融通。融入智慧城市、韧性城市等建设,开展城市内涝、城市空气污染等公共事件的气象影响预报和应急保障服务。开发针对能见度和路面状况等高影响天气反演技术,建设高速公路气象服务快速响应系统。开展鄱阳湖、赣粤运河及内河航运气象服务,建设大雾、大风等高影响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完善主要旅游景区灾害性天气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加强趋利增值型旅游气象服务产品研发。 提升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提升精细化气象服务能力。建设基于开放式基础框架的智慧气象服务业务中台,提供跨部门、跨行业大数据分析和众创服务产品加工
41、,支撑政府部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新型智慧气象服务生态。加强气象与行业数据深度融合挖掘,研发基于影响的行业气象服务产品,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行业气象服务供给体系。探索引入社会力量共建、共享气象服务新模式。 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加强气象科普能力建设。 强化气象科普信息化建设, 加强 “互联网+”气象科普,完善气象宣传科普业务系统。推进气象科普实体场馆(基地)建设,探索建设数字气象博物馆(科技馆)。推动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科技馆、科普教育基地,以及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中小学科普教育体系。完善和规范气象科普 23 网络,依托“全国防灾减灾日”“世界气象日”“科技活动周”等活动,提高社会公众气象
42、灾害防御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气象保障水平 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强化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推进南昌农业气象试验站建设。增强粮食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立健全集气候变化、气候、天气为一体、覆盖关键农事活动的全过程跟踪服务机制。提升农业气象精细化服务水平,开展农业气象精准服务示范建设。完善水稻产量动态集成预报模型,开展定量化、动态化和精细化的双季稻、一季稻产量预报。发展水稻精细化农业气象灾害影响预报、风险预警和定量化监测评估产品,完善水稻精细化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技术。 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防范能力。 对接全国智慧农业气象能力建
43、设,建立省级农业气象大数据平台。完善“江西微农”服务平台功能,实现与全国农业天气通手机客户端(基本版)、江西农业综合信息服务 12316 平台的数据互联互通,开展智能精准、分类推送“直通式”农业气象服务。开展农业气象灾害致灾机理、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等研究,提高农业气象灾害风险区划和农业气候种植区划精细化水平。建立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业务,融入农业巨灾保险试点,推进农业天气指数保险工作。 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高特色农业气象服务水平。建立江西特色优质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农产品气候品质评价标准,建立农产品气候品质智能评价模型,建设特色农产品气候品质服务平台,推 24
44、 动“气候好产品”认证工作。加强全国柑橘气象服务中心和 5 个省级特色农产品气象中心业务能力建设,开展棉花、油菜、油茶、茶叶、 蔬菜等特色作物气象外场试验基地建设, 高标准打造信丰、南丰柑橘气象试验与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立特色作物主要农业气象灾害指标库和农事建议知识库。 第六章 坚持无缝智能,提升气象精准预报能力 一、完善现代气象预报业务体系 构建无缝隙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构建无缝隙智能数字预报业务体系。建立无缝隙、全覆盖、精准化的气象预报预测业务体系,强化全球模式、中尺度模式数值预报产品解释应用。提升集合预报释用能力,完善基于多模式和多方法的分类强对流(概率)预报技术,发展基于多种技术的短
45、中期气象要素客观预报技术,融入智能数字预报体系,提高从零时刻到月季年的气象要素预报客观化、定量化水平。加强以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为重点,快速滚动更新的短时临近预报业务。完善中短期预报业务,提高中短期确定预报和概率预报准确率与精细化水平,0-10 天气象要素时间分辨率 1-3 小时、空间分辨率1 公里,建立逐 3 小时乡镇气象要素订正。调整优化省、设区市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布局,加强预报产品和专业预报产品的应用和研发。建立次季节、季节到年际、年代际气候预测业务。发展多领域融合的影响预报与风险预警业务,探索适应本省流域精细化预报方法。 25 构建集约高效的智能预报业务流程。构建集约高效的智能预报业务流程
46、。完善短临网格预报预警业务, 建立 0-12 小时时间分辨率逐 10 分钟、 空间分辨率为 1公里的网格预报产品体系。建立智能网格短临预报与预警信号协同订正业务。预警信号精细化至街道(乡镇) 。建立次季节-季节要素的确定性网格预报业务,完善具有区域特点、满足江西服务需求特色的预测业务。建立以智能网格预报产品为主线的智能预报技术流程,逐步实现基本气象要素以客观预报为主,短临天气预报、灾害性天气预报预警以主客观融合为主的业务技术流程。 二、构建智能协同预报业务平台 构建以气象信息综合处理分析系统(MICAPS) 、强天气临近预警系统(SWAN)和气候信息分析处理系统(CIPAS)为主的预报业务平台
47、体系。采用“云+端”技术架构升级改造各级各类预报业务平台,建立开放的客观预报算法池,实现预报业务平台在国家级“云”端集约化部署应用。推动预报业务平台建设向智能型、协同性、开放式方向发展,实现面向桌面端、云端、移动设备、智能大屏、可穿戴设备普适计算环境应用端的多级别、跨终端的协同数据分析、预报预警产品制作和发布。推进现有预报业务系统平台集约整合,实现省市县三级预报制作“一张图” ,预警信号发布“一张网” 。构建面向水文、环境、山洪地质灾害等不同应用场景的气象大数据人工智能算法平台,利用大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手段,推进气象数据与多领域数据融合应用。 26 三、建立全流程精细化检验业务 加强客观定量的
48、检验评估能力。加强客观定量的检验评估能力。突出 24 小时内逐小时客观方法考核和重大天气过程考核。建立从实况到预报预警全流程检验业务。 开展数值预报产品分型检验。 研发全流程检验评估系统,重点建设短临预警有效性评价系统。开展快速循环同化系统产品检验评估和检验分析。 构建精细定量的检验评估技术。构建精细定量的检验评估技术。优化改进检验指标体系和检验技术,拓展短临和延伸期预报检验方法。加强客观预报产品、概率落区产品、多模式集合预报产品的解释应用,提高延伸期至月、 季尺度的要素、 重要天气过程的气候预测检验评估技术水平。 第七章 坚持立体高效,提升气象精密监测能力 一、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网 优化立体综
49、合气象观测网。优化立体综合气象观测网。完善地面气象观测网,优先补齐监测薄弱区自动气象站建设, 加快更新省级地面气象观测站设备,增加观测要素,升级国家基准气候站和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系统为智能气象观测系统。在灾害高影响区、高敏感区及旅游区、乡镇人口密集区,适当增补便捷型自动气象站。优化天气雷达观测网,加快推进实施新一代天气雷达、局地天气雷达,开展相控阵雷达组网观测试验, 提升雷达观测覆盖率。 优化高空气象观测网,推动建设风廓线雷达、微波辐射计和云雷达建设,建设北斗高空观测系统和自动施放气球设备。 27 完善行业应用气象观测网。完善行业应用气象观测网。发展行业气象观测,推进探测设施和气象资料共用共享
50、。完善农业、交通、旅游等专项气象观测站建设。完善雷电、大气电场、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水汽(GNSS/MET)等观测站建设。建立集移动雷达、无人机与地面气象观测于一体的气象灾害保障应急监测系统。 发展社会志愿气象观测, 探索通信铁塔、智能杆等城镇基础设施搭载新型气象观测仪器设备方式。 二、构建生态气象观测网 完善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网完善生态气象综合观测网。建设南昌国家气候观象台。完善森林、湿地、农田和城市等典型生态气象观测试验基地建设,建设通量观测系统、植被及物候自动观测系统、高光谱辐射观测系统。增加观测要素和种类,丰富生态气象观测产品。推进温室气体监测网建设,完成温室气体监测网第二期工程,开展大气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