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贵州商务发展必须围绕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现代流通体系,不断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对外开放,发展高水平开放型经济,努力开创商务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贵州省委关于制定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编制本规划。本规划主要阐明“十四五”
2、期间贵州商务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工作重点,有效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有关部门履行职责和制定实施工作计划以及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本规划实施期间为20212025年。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十三五”期间,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全省商务系统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克服了中美经贸摩擦带来的困难,经受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验,扎实推进商务领域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商贸流通、开放型经济和开放平台建设取得重大成效,为我省全面夺取脱贫攻坚战胜利作出重要贡献,为“十四五”时期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一节 发展基础现代流通体系初步形成。2020年我省各类
3、商品交易市场1417个。其中,消费品市场1285个,生产资料市场86个,分别比2015年末增加28个和43个。限上企业培育成效显著,达到限额以上标准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业市场主体达到10800个。新建和改、扩建便利店1089个。贵州老字号品牌达到49个。商业设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以综合和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步行街、商业综合体、农贸市场、超市、便利店、专卖店、专营店、网上商店、连锁经营店等共同发展的商业格局。物流标准化推广应用加快,培育20个商贸物流标准化示范基地,3A级以上物流企业达46家。贵阳市、黔南州获批建设第一批城乡高效配送试点城市。消费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贵州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
4、9.7%,高于全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3.2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同期全省GDP年均增速1.2个百分点左右,最终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增强。电子商务对消费的促进作用明显。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37.9%,年均增速高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网上零售总额平均增速23.9个百分点。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由2015年的2.17%增长到2020年的3%,提升了0.8个百分点。商务扶贫成效显著。建立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全省坝区和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冷库布局逐步完备。初步建成现代农产品流通体系,农产品流通集约化水平大幅提升。获批建设
5、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79个,安顺市、毕节市、铜仁市及黔西南州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整体推进市。2020年全年完成网络零售额251亿元,较2016年增长232.58%。农产品销售累计完成1770亿元,公共机构农产品采购本地化率从20%增长至85%。开放型经济实现稳中提质。遵义白酒基地、新蒲经开区消费类电子基地、凤冈县茶叶基地、福泉新型肥料基地获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贵阳市、遵义市获批国家级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安顺市纳入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范围。贵阳国际邮件互换局(交换站)正式投入运营。贵安新区连续三轮获得国家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贵阳获批开展国家级全面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
6、点建设。成功引进苹果等一批国外知名企业。贵州与超过19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双边经贸关系,设立8家境外商务代表处。一大批做强企业加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布局。全省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额30.1亿美元、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总额57.8亿美元、服务进出口总额93.1亿美元,分别是“十二五”时期的1.7倍、2.2倍和1.9倍。开放平台发展质量不断提升。获批开展国家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新增多个国家级开放平台,形成以贵安新区为核心,以贵阳高新区、贵阳经开区、安顺高新区、遵义经开区、双龙航空港经济区、贵阳综保区、贵安综保区、遵义综保区为支撑的“1+8”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64个经开区被列入中国经开区审核
7、公告目录。完善口岸服务体系,充实口岸联检力量,省口岸服务中心获批成立。贵阳龙洞堡机场获国际卫生机场称号,成为全国第十二个、中西部第二个国际卫生机场。机场服务质量的提升带来了乘客数量的增加,全省航空口岸出入境人数突破89万人次。遵义新舟机场航空口岸获批正式开放,铜仁凤凰机场列入2020年全国口岸开放审理计划。全省共开通27条国际航线,洲际航线达到6条。贵阳改貌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成运营。国家级开放创新平台进出口总额、实际使用外资额分别占到了全省总额的39.4%和21.2%。全省经开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际使用外资额、进出口总额分别占到全省比重的55%、25%和40%,已成为贵州省对外开放的基础平
8、台。第二节 发展环境融入新发展格局,为加快发展提供重大机遇。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经济全球化仍是历史潮流,各国分工合作、互利共赢仍是长期趋势。我国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提供了强大支撑。贵州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和新时代西部大开发,融入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深化商务领域改革,打通商务流通发展堵点,促进要素流动,引入更多项目、资金、人才和技术,为消费提质扩容、贸易创新发展、双向投资优化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劲动力。赶超进位黄金十年,我省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贵州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速连续10年位居全国前列,赶超进位实现新突破,数字经济和智能产业、山地大健康产业、山地与民族旅
9、游产业等特色优势产业的蓬勃发展,为我省商务发展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随着产业结构的持续升级,发展新动能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产品与高质量服务的需求持续增长,较大规模市场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将推动商务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外部环境日趋复杂,未知风险增加。当前,国际环境日趋复杂,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不确定因素和未知风险增加。世界经济进入动荡变革期,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霸权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全球经济复苏仍较迟缓,国际经贸环境复杂,开放型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逐渐激烈,产业互补性不强,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难度加大。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境内资金在
10、商务领域的投资意愿不强。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发展任务仍旧艰巨。商务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贵州省城乡居民消费总体水平较低,搭建消费平台、创新消费模式、改善消费环境、挖掘消费潜力等任务仍繁重而艰巨。全省外贸市场主体小散弱、结构不优、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缺少可以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聚集、企业集群的外资龙头项目。有实力开展境外投资的企业数量有限。高端开放平台较少,产业层次低、承载能力弱,对区域经济带动引领作用较小。开放口岸少,国际物流体系建设滞后。省外优秀商务人才由于薪酬、工作环境、政策等因素不愿意到贵州工作,省内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培养的商务人才总体不
11、足,开放型经济和内贸流通发展的高端人才、新兴产业人才和专业人才相对短缺。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工作重要指示精神,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紧紧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聚焦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有效激活和繁荣城乡消费市场,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地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12、,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作出应有的贡献。第二节 基本原则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穿商务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转变发展方式,转换发展动能,实现商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坚持国内大循环为主。以畅通和融入国内大循环为战略基点,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商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建设现代商贸流通市场体系,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有效供给,做大传统消费,发展新型消费,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坚持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统筹利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13、两种资源,树立大商务观念,协同推进对内和对外开放,积极融入国家开放战略布局,实现开放平台、开放通道和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部门间的横向协作、与地方的纵向沟通、行业间的相互促进,推动商务发展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深度融合,实现“四个轮子一起转”,助推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第三节 发展目标现代流通体系进一步完善。流通基础设施进一步健全,流通网络进一步优化,流通主体不断壮大,流通方式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建成各类商品交易市场1500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达到55个。组建培育过亿的物流企业25个,重点物流园区配送率达到30%以上,商贸物流费用率降低2%左右。
14、培育年营收1亿元以上电商企业10家。消费贡献进一步增强。城市消费设施、县域和乡镇消费载体不断健全,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数字化和绿色转型成效明显。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9%左右,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高水平开放迈出新步伐。对外开放平台引领作用取得突破,开放通道效能进一步提升,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货物进出口额年均增长6%左右,实际使用外资额年均增长10%左右,服务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左右,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完成额年均增长12%。全省经开区稳定发展,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助力乡村振兴取得明显成效
15、。以传统市场为主、农村电商为辅,着力解决农产品“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问题,打造贵州绿色优质农产品新名片,畅通“黔货出山”渠道。全省新增冷库库容300万方以上,冷藏车保有量达到3000辆以上。全省果蔬、肉禽冷链流通率分别达到25%和35%以上,农产品流通环节腐损率降至15%以下。专栏1:贵州省商务发展“十四五”主要发展指标指标“十四五”发展目标内贸流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8%左右网络零售额年均增长9%左右对外贸易货物进出口额年均增长6%左右服务进出口额年均增长8%左右进出口企业年进出口额超过10亿美元1家以上年进出口额超过5亿美元2家以上年进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80家以上与我省
16、有经贸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覆盖全球,其中贸易额1亿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新增5个实际使用外资额年均增长10%左右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年均增长12%左右,新增25家“走出去”企业经开区营业总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经开区培育2个千亿级、3个5001000亿级和25个100500亿级经开区。第三章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第一节 打造对外开放平台加强开放口岸建设。重点围绕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优化国际航线网络布局和口岸交通物流体系,打造对外交流、经贸合作、要素流动的“空中桥梁”。高标准推动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航空口岸建设,完善智慧航空口岸大数据项目和国际货运功能,确保遵义新舟机场航空口岸通
17、过国家验收,铜仁凤凰机场航空口岸获批对外开放。积极引入国际货代、金融、供应链、跨境电商等相关市场主体,助推贵阳双龙航空港经济区“一局四中心”、指定监管场地建设运营,提升贵阳改貌铁路海关监管作业场所运营服务能力,带动进出口商品贸易的聚集。深化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探索推进地方特色功能开发,推进入境种子种苗、入境水果、进口冰鲜产品、进口肉类等指定监管场地建成运营。注重口岸后备项目培育发展,支持各市(州)按需依规申建海关监管场所,推动外向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围绕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支持从改貌、都拉营、阁老坝等货运场站开行陆海新通道及中欧(中亚)班列,逐步开行黔新欧班列,
18、逐步打造陆海新通道物流枢纽。积极参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建设,通过陆海新通道及中欧(中亚)班列扩大贵州特色农业、新型工业出口业务。支持在贵阳改貌、遵义阁老坝、都拉营陆港建设集装箱管理中心及集装箱提还箱点等基础设施,有效降低空箱调运成本。建设陆海新通道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推进综合保税区高质量发展。开展综合保税区主导产业培育提升行动,抢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签署等机遇,发挥比较优势,聚焦加工物流、离岸服务外包、加工贸易、跨境电商、新兴现代服务业等优势产业,明确23个主导产业,推动配套企业向综合保税区集聚,促进产业高端补链、终端延链、整体强链。切实完善生产要素保障和生活服务基础设施
19、,降低入区企业成本,使综合保税区成为投资洼地,吸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入驻。培育提升会展平台。充分利用好生态气候民族文化优势,实施品牌会展培育工程,推动会展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一批“国家级平台、世界级品牌”展会,推动展会平台成为全省开放的重要窗口、经贸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继续办好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等国家级展会,逐步提升展会的国内国际知名度。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创办和提升茶产业、辣椒、石材、天然饮用水、民族文化创意产品等一批专业特色会展。专栏2: 口岸建设重点项目1.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三期扩建航空口岸项目及智慧航空口岸大数据项目2.遵义新舟机场
20、航空口岸迎接国家正式开放验收3.铜仁凤凰机场航空口岸申请正式开放4.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及常态化运行中欧(中亚)班列5.贵阳改貌、都拉营,遵义阁老坝集装箱管理中心及集装箱提还箱点建设项目6.中国(贵州)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建设及地方特色应用项目7.贵州“一局四中心”及指定监管场地建设及运营项目第二节 推动内外贸和“三外”融合发展深化“以资促贸”。鼓励外资投向贵州具备相对出口优势的机器设备及零件、化工、食品、大数据、大旅游等行业,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出口产品的开发力度,带动贵州产品和服务出口。推动“走出去”和进出口协同发展。通过推动道路、桥梁、冶金和电力优强企业走出去,带动装备、技术和服务出口。
21、通过对外投资能源、资源、农业等领域,带动相关产品返销。推动内外贸融合发展。推动国内国际市场产品和服务“同线同标同质”, 指导重点外贸企业根据国内市场的实际情况,合理配置生产销售资源,优化产业分工合作,形成稳定的经济产业链和生态圈。鼓励出口企业与国内大型商贸流通企业对接,多渠道搭建内销平台,激发更多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引导内贸企业拓展国际市场。降低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成本。支持金融机构为外贸企业开展一体化融资服务。优化市场流通环境,支持企业统筹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降低出口产品内销成本。探索出口转内销市场准入和产品认证制度改革,简化出口转内销产品认证程序,鼓励企业逐步淘汰低标准的产品生产线。第三节
22、加快完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商贸物流网络化。围绕城市居民消费品物流需求,加快各类商贸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城市共同配送中心、货运场站等以及高铁物流设施、货运机场及全货机、多式联运转运设施建设,构建多元化、无缝连接的商贸物流大通道。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加快打造贵阳和遵义西部陆海新通道节点,依托中欧班列,积极争取铁路运价下浮、推进设立集装箱提还箱点,系统优化国内段物流,降低口岸港口收费,推动国内商贸物流渠道向外延伸。商贸物流标准化。推广贵阳、遵义建设全国物流标准化试点城市经验,鼓励物流企业和物流园区积极运用国际国内先进物流标准规范。支持建设标准托盘使用及循环共用体系,重点在快消品
23、适用领域推广应用标准托盘,推进托盘、周转箱(框)等物流载具与货运车厢的标准衔接。支持具备条件的物流企业标准上升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培育一批物流标准化程度较高的城乡高效配送示范企业、标杆型物流配送中心和服务网点健全的标准化托盘运营企业。商贸物流绿色化。推广铜仁市城市绿色货运配送示范工程经验,完善干支衔接型货运枢纽、公共配送中心和末端共同配送站三级节点网络,优化绿色货运配送车辆优先通行条件,为绿色货运配送车辆及相关业务办理提供便利。以生鲜、中央厨房等行业为切入点,促进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推广使用绿色包材和可循环包装,发展绿色供应链。支持物流园区、大型仓储设施应用绿色建筑材料、节能技
24、术装备以及能源合同管理等节能管理模式。鼓励企业使用低碳环保配送车型,研究制定城市配送车辆专用标识式样,推动城市配送车型向标准化、专业化、厢式化、清洁化发展。支持寄递企业使用低重高强包装箱、免胶带纸箱,全面推广应用“瘦身胶带”。商贸物流智能化。支持物流园区和大型仓储设施、设备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企业、车辆与互联网即时连结。鼓励货运车辆加装智能设备,加快数字化终端设备普及应用,提高运输、仓储、装卸等物流环节自动化程度。加快普及“信息系统+货架、托盘、叉车”智慧物流技术配置,推动平层仓储设施向立体化网格化结构升级。以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契机,加快货物管理、运输服务、场站设施等数字化升级。鼓励和引导有条
25、件的乡村建设智慧物流配送中心。培育优强商贸物流企业。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支持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整合物流资源、创新特色服务。支持各市(州)和县(市、区、特区)根据区域发展情况,每个地区重点支持2至3家有较大影响力、有领先优势的物流企业向5A级物流企业发展。以重点经开区为基础,大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业务,推动物流业与实体经济配套协同发展。大力发展新型配送方式。推广贵阳市、黔南州城乡高效配送试点模式,推进城市共同配送中心、城市末端网点、城乡物流集散中心标准化、自动化、信息化建设。发展多式联运,打造快捷专线物流,推进集疏运系统建设,推动仓配一体化。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流通变革
26、,发展无人仓库、分拣机器人,全自动分拣、仓储、运输和配送,提高商贸物流设施的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推动电商平台、商超、餐饮等企业利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标准,优化配送服务,引进智能机器人,增配终端自助取货设施,实现“无接触”“少接触”配送。鼓励发展共同配送、统一配送、集中配送、夜间配送、分时配送等集约化配送。专栏3:全省重点商贸物流园和城乡配送建设工程1.重点商贸物流园区(物流中心)贵阳农产品物流园二期、贵州华邦健康国药物流中心、清镇国家电商物流园、花溪区宇陪贵阳电子商务物流园、马上到公路港和铁路港、中国物流黔中(安顺)物流中心、贵州现代物流(黔中)产业园、平坝铁路物流园、黔东南州智慧物流
27、园、黔东南电商智能物流园、黔东南冷链智慧商贸物流园、黔西南册亨岩架物流园、六盘水贵州西部陆海综合物流港、黔南龙里电商物流园、贵州昌明国际陆港、福泉国际陆港、贵州(麻尾)国际物流内陆港、铜仁市大龙经开区保税物流中心、铜仁西部现代冷链物流中心、铜仁市黔东物流中心、铜仁市东九(黔东现代)物流中心、思南双塘现代物流集聚区、铜仁市绿色货运鹏程物流园、铜仁九州物流园公共配送中心、铜仁市松桃县孟溪公铁联运物流园、江口梵净山特色商品集散中心、毕节国际内陆港。2.城乡配送建设工程支持建立具备商品中转集散功能的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发展与电子交易、网上购物、在线支付协同发展的物流配送服务。鼓励快递物流企业在业务量
28、较小的乡镇和村合作建立服务网点开展快递物流服务;支持快递物流企业与农家店、农村综合服务社、农产品购销代办站等以建立合作网点的形式提供投递服务;鼓励快递物流企业与农村商贸流通企业、供销合作社等共同制定运输、配送计划,发展农村共同配送。第四节 建立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巩固好农产品销售渠道。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好市(州)中心城市消费潜力,做好全省高成长企业培育对象产品销售工作。培育建设一批针对省外主要目标市场的农产品集散中心,加强与上海等长三角地区、东西部协作城市、成渝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农产品流通骨干网络对接,畅通贵州农产品出省通道,开拓东部市场和推动
29、“黔货出山进军营”。加强农产品销售终端建设。根据当地人口数量、市场需求和农产品流通习惯,综合采取新建、改扩建等方式推进完成1000个乡镇农贸市场建设,确保2025年实现乡镇农贸市场全覆盖。以县(市、区、特区)为单元,在主城区分别建成1个上联生产、中联流通、下联终端的城市农产品共同配送中心。建设农产品流通大数据平台。以全省农产品批发市场为基础,整合省内各类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平台,接入产地冷库、节点冷库、预冷场所、冷链运输车辆、卸货入仓等数据,搭建以市场为中心、联结生产者和消费市场的信息服务和网上交易大数据平台。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继续加大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预
30、选分级、加工配送、冷藏冷冻、冷链运输、包装仓储、检验检测等设施建设和社会化共享、共用。发展多式联运,建立从田间到销售终端的全程冷链物流运输体系,提升冷链运输能力和效率,不断扩大贵州农产品销售半径。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主体。支持流通企业开展农产品销售业务。支持省、市、县三级国有平台转型,参与建设或运营农产品批发市场、集配中心、冷库、冷藏车、生鲜商超等流通基础设施设备。支持省内外企业开展冷链运输、标准化托盘、周转筐租赁、冷链设施运营等第三方服务。加大挖掘和培训力度,不断发展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进一步推动电子商务进农村,不断提升农产品上行能力。专栏4 : 全省重点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出省集散中心1.一级农
31、产品批发市场贵阳农产品物流园、贵阳地利农产品物流园、威宁江楠农产品物流园、遵义黔北农产品物流园、黔东南州凯里银田农产品物流园、黔南州黔匀和农产品物流园。2.二级农产品批发市场贵阳数字化禽蛋交易中心、遵义新雪域农产品交易中心、遵义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毕节创美农副产品批发交易中心、毕节市黔西北农产品物流园、安顺农产品批发市场、贵州双龙农副产品交易中心、黔西南州兴义市农副产品交易市场、六盘水市农产品综合物流园、铜仁农产品批发市场。3.农产品集配中心综合采取新建、改扩建等方式,根据县域人口数量、市场需求、主要农产品产业分布和市场辐射范围,合理规划建设40个以上年交易量10万吨30万吨三级农产品集配中心
32、。4.农产品集散中心建设赤水、正安、玉屏、从江、独山、兴义、盘州、威宁、七星关、万山、德江、印江等针对省外市场的农产品集散中心。第四章 提升城乡消费第一节 完善消费基础设施提升城市消费设施。积极申建商务部商品市场优化升级试点,加快商品市场建设。加快步行街改造提升,指导试点步行街因街施策、多措并举,尽快吸聚人气,重振街市繁荣。围绕新型城镇化发展城市商圈,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在省内主要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建设一批商贸综合体和夜间消费聚集区,满足消费升级需求。落实“强省会”战略,支持贵阳申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推动市(州)中心城市和重点县城建设区域性消费城市。每年全省新增2条以上省级特色商业步行街、每年新
33、增5个以上大型商业综合体。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县域统筹、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重点、村为基础的农村商业体系。推动县域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特色商贸小镇和乡镇商贸综合体建设,改造农村传统商业网点,培育农村新型商业带头人,促进农村消费潜力释放。开展乡镇农贸市场改造,推广智能溯源电子秤、信息公示屏等硬件设施建设,建立农贸市场交易数据平台,实时采集交易时间地点、金额数量、产品数据等信息,实现交易过程可还原追溯。开展智慧和绿色商业建设。通过物联网、无线网络等技术手段,推进商圈、商业街区物业信息、人流车流采集、商贸销售分析等平台建设,实现管理、网订店取、应急处置等环节的互联互通,提升商圈
34、、商业街区的软实力和竞争力。开展智慧商店示范创建,推动实体商业运用5G、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优化服务体验,支持传统销售场所向消费、体验、社交综合场景转变。创建绿色商场,促进绿色产品销售,加强商务领域塑料污染治理。健全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第二节 进一步扩大城乡消费加快消费市场主体培育。支持批发企业由一般的商品经销向总代理、总经销转变,发展现代商业代理制。加快发展总部贸易,鼓励和支持总部企业开展实体化经营。鼓励零售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高自营商品比例,加大自主品牌、定制化商品比重。政府主导,政企联合,统筹谋划,在全省推广复制惠民生鲜商超运营模式,在重点居民社区
35、建设惠民生鲜超市。积极申报商务部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试点。落实新建社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比例不低于10%的规定,重点推进连锁便利店等便民商业设施建设。结合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推动便民商业设施进社区,打通“最后一公里”。每年优化培育上限入统批发和零售行业企业800家左右,全省新增连锁化经营的便利店2000家以上。实施消费扩容提质大行动。优化汽车使用管理服务,促进二手车便利交易,适时开展汽车下乡和以旧换新,支持开展各类汽车消费促进活动,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体系,促进家电家具家装等消费。扩大医疗设备、食品、日用品、化
36、妆品等进口,优化国内市场供应,满足消费升级需求。实施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工程,加强家政服务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培育“黔灵家政”服务品牌,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家政企业。探索“平台+管家”服务新模式,支持城乡社区设立家政服务网点,多方式提供各类生活性服务。制定政策措施,促进绿色智能商品、家电、家具、家装消费。以“农产品进城”带动农民增收提升消费能力,以“工业品下乡”便利乡村消费,扩大县域和乡镇消费,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传统零售+融合创新”。引导传统商超、餐饮、加油站等企业打破行业领域的界限,开展共享员工、共享渠道、共享产品等业态探索,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的同时增加消费者的购物选择。鼓励零售企
37、业跨界转型,多业态叠加,加大体验式情景商业业态比例,增强视觉吸引,提高个性化品牌互动频次,改善客户的购买和服务体验。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以“一码贵州”商务大数据平台建设为重点,培育一批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服务产业链条,打造智慧电商生态。建成一批电子商务行业龙头企业,推动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开放,提升全行业竞争力。吸引国内外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在我省设立服务中心和仓储基地。围绕县域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以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为载体,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壮大产业集群,推进一批传统县域特色产业电子商务品牌发展。 推动电商产业园转型升级,探索建立省、市、县电商智慧云仓供应链体系,实现集中仓储、高
38、效分拣、快速配送、商品展示等仓配一体化功能。“十四五”期间,培育电商集聚平台(园区、电商村)100家,孵化示范电商企业100家,培育电商品牌100个,每年培育50家左右以电商为主要销售渠道的商贸企业上限入统。支持线上线下融合互动。推动零售业从单一渠道向复合渠道、多业态叠加等新模式发展,建立覆盖实体店、电子商务、移动端和社交媒体的全渠道零售新体系。鼓励网上零售开设实体展示店、体验店,提供退换货和到店取货服务。鼓励互联网企业加强与实体店合作,将线上交流互动与线下真实体验相融合,拓展服务体验、创新体验。创新无接触消费模式,推广在线开放课程、互联网诊疗等服务,促进健身、旅游等消费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第三
39、节 大力发展特色餐饮产业加强特色餐饮产业市场主体培育。以扶优扶强、做大做强为原则,筑牢黔菜等特色餐饮产业链的发展基础。发挥好政府行业引导基金的作用,重点培育供应链关键节点优强企业做大体量。支持企业拓展食材采购、冷链配送、商品贸易、信息整合等服务功能,加强对消费趋势变化的应对能力,做精业务。大力扶持能“走出去、站得稳、叫得响”的黔菜等特色餐饮企业,利用市场需求拉动农产品种养殖、冷链物流运输相关产业发展。推动餐饮消费升级。开展夜间经济聚集区、美食街区改造提升工作,推动商旅文联动,打造消费升级平台。指导城市商业综合体丰富餐饮供给质量,提升消费便捷体验,突出差异性和便捷性吸引消费人流,推动城市商业综合
40、体提质增效。加大宣传、督导,制止餐饮浪费。推动“旅游+餐饮”深度融合,依托景区知名度,精心策划美食与美景的营销内容,将旅游流量转化为餐饮销售量,精心打造旅游景区特色餐饮聚集区。丰富餐饮供给渠道。大力开展国家级钻级酒家评定和贵州老字号餐饮企业评选,打造一批消费者认可的高品质特色餐饮名店、老店。大力研发具有贵州特色的半成品餐饮、短保质期冷链食品等标准化简餐,推动特色餐饮工业化、标准化、连锁化,增加标准化餐饮商品供给。丰富特色餐饮品牌推广渠道,开展“黔菜黔酒黔水”整合推广营销,认真办好黔菜美食季等一批省级餐饮促消费活动。支持创新融合的黔菜发展模式。加快线上线下融合,推动传统餐饮企业数字化转型,提高美
41、食街区、城市商业综合体等餐饮聚集区的数字化运营水平。构建团体餐饮供需数字化平台,推动团体餐饮创新升级。促进种养殖、加工、配送、餐饮、商贸相互配套、相互支撑的产业联动融合发展。加强城区中转、分拣冷藏仓库及冷链配送车辆绿色通道建设,提高生鲜农产品、预包装食品、标准化餐食的冷链物流配送的效率和品质。第四节 推进应急保供体系建设建立应急保供企业名单。顺应疫情防控常态化趋势,大力培育和发展商贸流通应急保供新模式、新业态,依托大型批发市场、大型零售超市、农贸市场、成品油销售企业,建立省、市、县、乡四级生活必需品应急保供网,落实好省级猪肉储备,掌握蔬菜、水果、猪肉、蛋、奶和成品油的商品日均库存量、销售量、采
42、购供货渠道和日常运营情况。建立健全应急物流网络。提高处理急难险重任务的能力,突出民生保障,建设平急结合、军民融合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确保特殊时期生活必需品“找得到、运得进、调得快”。发展无接触消费模式。支持重点保供企业提前制定应急保供预案,推出果蔬、肉蛋、粮油、日化等多样化套餐包,推行“社区团购+集中配送”,确保满足特殊时期居民生活物资需要。推动“社区和农村互联网+商贸”深度融合,鼓励发展社区生鲜电商平台,支持在大型社区、写字楼及地铁站等区域布局生鲜自提柜、智能贩菜机等智慧微菜场,实现“无接触”“少接触”消费。第五节 打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进一步完善公平竞争制度规则。贯彻落实全国市场统一开放法规政
43、策,推动建设竞争有序的统一大市场。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破除阻碍商品合理流动和正常竞争的区域封锁和行业垄断规定,取消针对外地企业、产品和服务设定的歧视性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加快建立完善现代流通制度。营造安心放心诚信的消费环境。毫不放松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加强对重点企业的安全检查,严守安全生产底线。贯彻包容审慎监管理念,健全用户权益保护、产品追溯等机制,依法打击侵权假冒、泄露隐私等违法行为。推进商贸流通信用体系建设,开展商贸流通企业信用信息记录和公示,依法发布失信企业“黑名单”,营造诚信兴商氛围。积极推进商贸流通投诉处理和行政处罚案件信息公开,建立曝光平台,完善商贸流
44、通领域重点行业消费警示制度。规范二手车、报废汽车市场交易。严格执行二手车市场备案制度,依法登记交易市场、经营主体等基本信息,建立覆盖机动车生产到报废的全流程信息系统,加强市场的事前事中事后全监管,杜绝强制消费、欺诈经营、虚开发票等违法行为,实现车辆和交易来源可查、去向可溯、服务可监管。完善报废机动车回收利用体系,推动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行业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集约化发展,提高回收利用效率和服务水平。推动成品油市场有序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石油成品油流通“放管服”改革工作要求,指导市(州)人民政府根据城乡建设、国土空间的实际布局和规划,统筹考虑当地成品油市场消费需求及企业发展需要,按照优
45、化存量、按需增量原则编制成品油零售体系发展规划。依法发展拍卖行业。严格规范拍卖业务许可的实施程序,完善拍卖企业年度核查制度,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加强与有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加强拍卖活动的监督管理,协助查处不具备拍卖资质企业开展的各种名义竞拍等变相经营性活动,严厉打击违法经营、假拍拍假等行为,建立竞争有序、公开透明的拍卖市场。专栏5 : 消费促进重点项目1.重点步行街项目贵阳省府路文昌阁步行街、贵阳市西路特色文化街、贵阳CCPARK步行街、贵阳梵华里步行街、遵义红军街、安顺1382步行街、普定定南步行街、六盘水水城古镇步行街、都匀灵智广场步行街、贵定格鲁格桑步行街、丹寨万达小镇步行街2.全省重点商圈
46、建设工程围绕新型城镇化,打造发展150个以上城市商圈。重点打造喷水池商圈、金融城商圈、世纪城商圈、大南门商圈、大营坡商圈、花果园商圈、紫林庵商圈、火车站商圈、新添寨商圈、观山湖万达商圈、纪念塔商圈、奥莱商圈、国际城商圈,遵义市广珠商圈、百盛商圈,六盘水钟山大道商圈商圈、安顺大小十字商圈、黔西南梦乐城商圈、毕节招商花园商圈、黔南小十字商圈、黔东南国贸商圈。3.夜间消费聚集区打造工程贵阳“青云市集”、贵阳二七路小吃街、遵义捞沙巷等一批依托夜间景观环境,融合特色餐饮文化和商业业态,打造城市生活消费新地标,与区域经济发展融合、具有较强辐射带动功能的综合产业集群。4.品牌连锁便利店建设工程重点支持贵州凯
47、辉天源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贵州悠悠乐购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贵州喜逢源连锁便利店有限公司、贵州勇惠鑫润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布局连锁便利店,构建15分钟便民消费圈。5.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工程以渠道下沉为主线,推动县域综合商贸服务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特色商贸小镇和乡镇商贸综合体建设,改造农村传统商业网点,培育农村新型商业带头人,促进农村消费潜力释放。6.特色餐饮发展工程重点培育贵州泉上实业有限公司、贵州雅园饮食娱乐有限责任公司、亮欢寨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贵州龙海洋皇宫餐饮有限公司、贵州鸿福盛宴餐饮有限公司、贵州喜兴雅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贵州爱苗餐饮服务有限公司、贵州鑫鑫永顺餐饮有限公司、贵州大满餐饮管
48、理有限公司、遵义乌江鱼府餐饮有限公司、贵州黔北娄山黄焖鸡餐饮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等品牌餐饮企业,带动一批特色中小餐饮企业(店)及餐饮产业供应链发展。第五章 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创新发展第一节 进一步扩大货物贸易规模实施外贸企业培育成长计划。分步推进万企“触网”、千企“实绩”、百企“骨干”、十企“龙头”工程,打造一批聚焦主业、专精特新的“隐形冠军”企业及具备国际化经营水平的跨国企业。推动创新型、创业型和劳动密集型中小微企业融入外贸产业链条,支持“专精特新”中小微与大企业协作配套发展。加大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进出口主体提供结汇退税融资物流等一站式专业服务。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依托国家级经开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动加工贸易产业链企业入黔发展,大力承接沿海加工贸易、订单“双转移”,加快培育产业集群,实现由转企业到转集群、转车间到转研发、转低端到转高端的链条式、升级式、内涵式承接。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由贴牌生产向原始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