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萍乡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1).doc

上传人:13426650027 文档编号:9056348 上传时间:2022-10-26 格式:DOC 页数:122 大小:42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萍乡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22页
萍乡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22页
萍乡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22页
萍乡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22页
萍乡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2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萍乡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最大的潜力和后劲也在农村。必须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依据萍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特编制本规划。第一章 规划背景和依据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围绕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已经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取得全面

2、胜利,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三农”工作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阶段。第一节 发展基础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坚强领导下,我市农业农村工作取得快速发展,“一心、多带、多组团”的农业发展布局基本形成,精品粮油、高效蔬菜、健康畜禽、水稻制种以及果、药、茶等特色经济作物和特色渔业等产业有较大发展,农产品加工、物流、休闲农业等也有所提升,农业科技支撑、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服务、农民培训、农业信息化、环境保护与生态农业、动

3、植物疫病防控等农业支撑体系基本构建,适应市场化要求的农村信贷平台、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农村土地多元化流转模式等管理体制与经营机制创新较大程度地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2020年全市粮食种植面积74787公顷,粮食产量49.25万吨,实现粮食生产稳步增长,尤其是优质稻米生产增长较大,生产面积达37333.3公顷以上,同比增长4.3%;油料种植面积25526公顷,油料产量42350吨,增长分别达0.9%与3.7%;蔬菜类及食用菌种植面积27049公顷,生产产量66.68万吨,都保持增长趋势;果、药、茶等经济作物生产面积和产量更是增长较大,增幅度都在5.0%以上。畜牧业、渔

4、业发展呈向好势头,202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2.56万吨,比上年增长4.8%,其中:猪肉产量9.34万吨,增长0.9%;牛肉产量0.22万吨,增长13.4%;羊肉产量0.73万吨,增长35.8%。禽蛋产量1.04万吨,下降0.1%;年末生猪存栏60.41万头,增长24.7%;生猪出栏111.24万头,下降7.0%;水产品产量4.09万吨,增长0.3%。农业产业化有较快发展,2020年末全市共有省级以上龙头企业56家,全年实现销售收入100.01亿元,比上年增长8.26%;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491家,增长4.1%;合作社成员达8.96万个,增长5.4%。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在巩固和加

5、强农业,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围绕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按照“一心、多带、多组团”的总体布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在芦溪县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打造萍乡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和产业核心,集农业科技创新、新品种和新技术展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功能于一体,是萍乡农业的动力引擎,将引领和带动全市现代农业产业集群快速发展;以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和秀美乡村建设为重点,形成沿沪昆高速、高铁沿线、319国道、320国道、芦万武公路、湘东百里特色休闲农业观光带等多条农业综合产业带;以萍乡的优势和特色产业为重点进行区域布局,形成不同的农业产业组团,一个以精品粮油、

6、高效蔬菜、健康畜禽养殖、休闲农业产业为主导产业,农业种质创新与育繁推一体的现代种业及水果、茶叶、中药材、花卉苗木、油茶、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加工的现代农业产业新体系基本构建,并结合智慧农业、农产品冷链物流与线上线下营销平台的建设,一个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农业、工业、商贸、休闲、旅游相连结的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推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格局正逐步形成。农业基础设施条件不断夯实。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力推进,到2020年已整合资金建设高标准21.52万亩,其中已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达17.2万亩,流转比例达到79.9%;落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26

7、万亩,各县区都已落实了已建高标准农田有效管护措施。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标准化果茶生产基地、标准化畜禽与水产养殖场以及种子种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全面开启。全市已建立芦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安源、湘东、上栗、莲花四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按照“一区多园”的建设要求,创建了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20家、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23家。示范园区内水、电、路、通信等各类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加工、贮运、营销等各类设备条件基本完善。园区内外用于农业生产以及粮食安全保障等设施装备条件也逐步完善,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59.73万千瓦,农机具总量达12.7万台,主要农作物

8、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4.57%,粮食仓容达25万吨,并实现库区监控可视化与粮情监测电子化,与国家、省粮食系统的数据联网。农业农村支撑体系基本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信息化、农业执法、动植物疫病防控、农民培训及农业农村人才培养、重要农产品保障供给等体系基本建立。市本级有4个农业科研机构,市、县、乡三级农技推广机构85个,形成了科研创新与技术推广网络,农业农村部国家水稻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国家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萍乡站、有害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等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入驻五陂院士基地,并正常运营。拥有一批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科研及农技推广人才,有中级以上农业专业技

9、术人员153人;建立了从事动植物技术研发推广的省、市级院士工作站5家;农业机械化服务、农业执法、动植物疫病防控技术队伍得到加强;常年开展科技下乡、信息化服务、平安农机、规范执法、全员普法、安全监管、假冒伪劣食品整治、农资打假等专项行动,确保农业生产安全、高效、生态、可持续,保障了农产品供给稳定。农产品品牌建设与质量安全全面提升。全市通过绿色、有机、地理标志农产品已达192个,农业龙头企业使用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后经济效益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甘源食品、杜仲生猪、胜龙牛肉、武功绿英茶叶、吉内得大米、武功紫红米、土麻哩盐果子、宝贝蛋、花蝴蝶等农产品在全国多个城市畅销,宏明食品荣获“江西省著名商标”

10、,花蝴蝶获得了“江西老字号”称号,“七彩葡萄”、“金瑞蛋鸡”等均在本地和周边省市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毛家湾食品曾多次荣获“江西省食品博览会优秀产品奖”和市消费者“信得过产品”,“泰康”青钱柳茶列为“中国好食品”,七彩H6干型红葡萄酒、武功紫红米荣获首届江西“生态鄱阳湖绿色农产品”博览会参展产品金奖,新农园生态五谷鸡蛋和吉内得牌莲花大米荣获第二十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安源绿壳乌鸡蛋入选2020年第一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萍乡红鲫、武功山石斑鱼、萍乡两头乌猪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新农村建设亮点纷呈。对标中央、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要求,积极创建湘东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示范县,我市农村

11、人居环境整治成效明显。全市村庄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其中安源区、湘东区、上栗县、莲花县已实现村庄规划编制全覆盖,多规合一正稳步推进。在全市开展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治理、村庄清洁、“四好农村路”创建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科学规划与强力推进改路、改水、改厕、改房、使用清洁能源、普及有线电视及网络等。通过有序推进、合力建设、长效管护、突出特色、打造亮点,涌现了湘东汶泉村、安源丰园村、芦溪东阳村、莲花海潭村、上栗新建村、武功山东江村等一批美丽宜居村庄,莲花县获“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上栗县获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全部完成了深山区农民移民搬迁。通过城乡生产要素双向流动,城乡公共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城

12、乡社会事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逐渐形成了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城乡格局。农业生态逐渐改善。全面对禁养区进行了梳理,做好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引导畜禽养殖场改造粪污处理设施,全市规模养殖场257家,已完成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的257家,配套率达10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4.84%。推进化肥农药减量行动,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面积181.09万亩,积极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技术融合示范,有效降低了农药化肥用量,绿色防控覆盖率33.2%、统防统治覆盖率43.2%、农药利用率44.2%。规范水产养殖,完成了市县级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划定萍乡市的水域总面积81536亩;保护生态平衡,累计向山口岩水库、

13、锅底潭水库、河江水库、坪村水库、枫林水库等水域开展人工增殖放流青、草、鲢、鳙、黄尾密鲴、萍乡红鲫等各类鱼苗8500万尾。农村改革全面开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已全面完成各项任务,通过了省级核验。其中:全面完成了清产核资,核实资产总额53.19亿元,经营性资产10.21亿元;精心组织成员身份认定工作,共确认集体经济组织成员148.65万人;完成了股权量化工作,量化总资产17.24亿元;完成了651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赋码登记。农村土地确权工作顺利完成,确权承包农户28.13万户,占需确权承包户数的96.8%;颁证户数283960户,颁证率达97.86%。圆满完成了农垦国有土地使用权确权登记发证工作

14、,并顺利做好了农垦土地确权成果建库上图。组织开展了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莲花县成为开展农垦国有农用地使用权抵押贷款首批试点县。积极推进“财政惠农信贷通”放贷工作,截至2020年底,全市累计放贷6221笔193565.7万元,贷款结余990笔36669.52万元,受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011户,有效促进农业农村产业经济发展。产业扶贫成效明显。强化政策支撑,出台了萍乡市产业扶贫运行机制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产业扶贫的基本原则、资金来源、扶持对象、扶持范围和扶持方式、扶贫政策等方面的内容;印发了关于推进农业产业扶贫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积极落实“五个一”(选准一项主导产业、打造一个龙头

15、、设立一笔扶持资金、建立一套利益联结机制、培育一套服务体系)工作模式。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基础,将农田建设与产业扶贫有机结合,不断完善贫困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有力促进了产业扶贫基地建设,全市产业扶贫基地达155个,总面积超过18万亩。健全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参与产业扶贫,通过“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订单农业等形式带动贫困村(户)发展特色产业,全市获得产业扶持的贫困户累计达20852户,占贫困户总数99.08%,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减贫效果最好、可持续性强的扶贫举措。加强技术指导服务,建立了产业扶贫科技服务团,下派了5个专家小

16、组,选派了110名农技员挂点服务全市110个贫困村,指导贫困村发展农业产业,开展技术指导服务,为困难户免费提供种子、种苗等,帮助贫困村(户)解决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项民生事业有效推进。粮食安全保障有力,完成政策性粮食数量和质量清查工作,积极推进粮食收购和粮食产后服务体系、粮食应急体系建设,全市共建立应急供应网点64个、应急配送中心6个、应急加工企业5个。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到位,农资打假、生猪定点屠宰、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在畜禽上对使用瘦肉精及禁用药物或化合物、使用人用药等滥用兽药违法行为整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等各项工作都走在全省前列,莲花县被正式命名“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垦区改造

17、有序推进,安源五陂垦殖场、湘东区广寒寨垦殖场、上栗县鸡冠山垦殖场等全部国有垦区危房改造和水、电、路网改造正全面有序开展,垦区建设和垦区居民生产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农民教育培训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共培训职业农民6300人、“一村一名大学生”1000余名,为充实农业生产和农村事务管理等农业农村一线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矛盾农业产业发展滞后,与其他产业相比,现阶段农业总体上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产业化进程迟缓,依然没有跳出小范围、低程度、传统粗放的生产方式,农业机械化作业程度低,生产效率低下。细碎化的土地小范围运营和兼业化的养殖方式,形成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低,先进的生产

18、技术应用程度低,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任务重,农产品产量低、质量次,生产附加值低,生产效益不高;农业社会综合服务水平偏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全程综合配套服务能力弱,农业科技、信息、物资、加工、劳务、金融、运营决策、政策和法律等诸多方面还不够完善。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水平不高,产业链的延伸不够;农业生产与城乡居民日益发展的生活需求相比滞后。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不完备,农业生产受自然灾害与市场风险影响大,农民还没有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完全解脱出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外对农产品的要求更高,市场、资源的约束也更强,对农业发展的要求更高。农村人居环境相对较差,教育、医疗卫生、文化、通讯等设施设备条件不

19、配套,没有形成城乡融合的有机结合。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虽然农业农村面临发展滞后,资源、市场约束增强和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的严峻挑战,但随着经济发展步入新的阶段,尤其是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又面临前所未有的好的机遇。一是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目标任务,确定了时间表,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全国农业农村工作重心已转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上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组织将加大财政、金融、保险等方面支持力度,新时期“三农”投入将大幅增加,并带动更多社会工商资本投向农业农村领域。按照中央部署,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

20、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到2050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这对农业农村发展是最好的机遇。二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彰显和重视。三是受新冠疫情影响,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低迷,其他经济领域的发展局限性较大,就给了农业这个以基础消费为主的产业发展的机会。四是我市以工业为主导的城市,农产品自给不足,市场潜力大,农业还有较大发展空间,这也给近阶段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遇。第四节 规划原则整体规划,分区布局。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相统一,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原则,依据现有生产基础条件,围绕农业生产、民情村貌,物候和

21、地理条件等条件整体规划,科学布局,引导各地有序发展。坚持把生产发展和生态宜居相结合,农业农村建设既要充分利用资源加快农业发展,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走循环经济与宜居发展之路。大力发展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保护资源,改善环境,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全面提升,逐步推进。以创新驱动为引领,选择适宜萍乡的新、特、优品种,先进生产技术,集中规划发展,形成产业化集群,达到品种优、技术精、功能全、效益好、质量高,充分发挥前瞻性和先导性作用,满足“高起点、高标准、高档次、高效益、高质量”的五高要求,以实施科技成果的转化、农业示范和服务为先导,以引进和研发现代农业科

22、学技术为突破口,以现代经营管理和现代装备武装为支撑,全面提升农业农村产业的整体科技含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根据地理位置、资源类型、气候条件、生态环境、乡风民情等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布局产业和空间,充分发挥地理、资源和人才优势,进一步健全适合农业发展水平和地域特点的现代农业农村产业体系,按照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抓住萍乡市资源枯竭型城市产业转型、建设海绵城市以及建设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的机遇,走出一条适合萍乡发展的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及乡村振兴发展之路。以工促农,城乡协调。萍乡属老工矿城市,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居有主导地位,工业自身积累和发展能力不断加强,反哺农业逐步加强,加

23、上目前国际经济危机的加剧及新冠疫情影响,适时调整发展政策,加大投入,加快农业农村的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第五节 规划主要依据1.中央、省委一号文件(2015-2021);2.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3.中共萍乡市委 萍乡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萍乡市贯彻落实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方案的通知;4.江西省萍乡市现代农业发展总体规划(2015-2020);5.江西省萍乡市硒锌功能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6.萍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第六节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规划涉及农业产业发展和

24、农村现代化建设的乡村振兴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涵盖萍乡市全境2区、3县(安源区、湘东区、芦溪县、上栗县、莲花县)及萍乡经济开发区和武功山风景名胜区,共54个乡镇(管委会、街道办),总面积3831.3平方公里。规划期5年,即20212025年。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第一节 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时的重要讲话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紧密结合中央、省相关政策要求和发展规划,按照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 立足新发展阶段

25、,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萍乡市贯彻落实江西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方案等重大规划,强化战略思维,科学统一规划, 突出发展规划的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战略导向作用,为萍乡农业农村的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可靠的规划保障和科学的政策指引。第二节 发展思路坚持加强党对“三农”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认真践行“创新引领、改革攻坚、开放提升、绿色崛起、担当实干、兴赣富民”方针,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主线,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完善农业产业、生产、经营“三大体系”,着力构建“产地生态

26、、产出高效、产品安全、产业融合”的“四产”现代农业发展格局,深入实施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加快农业品牌化、规模化、工厂化、智慧化、绿色化、创新化“六化发展”,深化农村改革,提升乡村建设和治理水平,建设具有产业兴旺之美、自然生态之美、文明淳朴之美、共建共享之美、和谐有序之美的新时代“五美”乡村,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加速我市农业农村事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进程,走出一条具有萍乡特色的现代农业农村发展之路。第三节 发展目标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总目标,坚持富民为主、效益为重、市场主导、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现状和产业优势,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乡村秀美,以科技创新

27、为引领,全面提升服务水平,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强化乡村综合治理,加快农村改革与乡村建设。到2025年,全市现代农业建设与农村改革步伐明显加快,农业设施装备明显改善,农民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明显壮大,农业科技进步明显提升,农业生态与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业支持保障体系明显加强,农业产出效益明显提高,农产品深加工率和增值率明显上升,主要发展指标达到或高于全省水平(详见附件)。 农业农村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稳定增长,粮食生产能力保持稳定,粮食总产量稳定在50万吨以上,农田基础设施和耕地质量有效改善,农业机械化、设施化、信息化水平提

28、高,农业科技创新加快,新品种与精简适用的先进技术基本普及,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80%以上,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5%以上。菜、果、茶、药等经济作物和畜禽产品、水产品市场供给稳定。农业加工产品丰盈并以此带动各类农业初级产品的生产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规模化种养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农业服务业协调发展。主导产业在农业产值中比重稳定在80%以上,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例不断优化,健康养殖、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观光农业进一步提升。农业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经营体制不断完善,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加快成长,规模化、标准化持续推进。全市新增省级农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上市企业2家以上,力争新增国家级龙头

29、企业2家以上,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保持170家左右。农产品加工业营业收入达到60亿元,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达到2.81。实现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3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以上合作社达120家以上。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提升。农业农村政策法规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支持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加快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开展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扎实推进生态循环农业,推动形成以秸秆还田积肥为主,饲料化、能源化、原料化和基料化的综合利用格局,提高水资源、有机肥料、生物农药和农业废弃物的利用率,项目实施区内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全面完成土壤

30、污染综合治理与修复等乡村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做好农业源污染防治工作,解决畜禽、水产规模养殖场粪污尾水处理和资源化利用问题;建立健全耕地草地河湖休养生息和生态系统保护制度,构建生态循环的田园生产体系,打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样板区;形成生态可持续的农业农村发展新格局。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补齐农村民生短板,促进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施农村水利、道路、电网、信息网络普及提升工程,加快城乡客运服务一体化,推动城市公交线路向城市周边延伸,整合优化邮政、快递、商贸、供销、交通等物流布局,构建城乡互动、县乡村互联、畅通高效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优化农村能源供给结构,大力发

31、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因地制宜开发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实施改厕、改水、绿化村镇、农村文化娱乐卫生设施设备建设,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根据不同村庄的发展现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将全市乡村划分为集聚提升、特色保护、城郊融合、搬迁撤并四大类,以“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为目标,因地制宜推进乡村发展,积极创建示范县区和清洁村庄。农村改革全面完成。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市县乡三级统一、规范、联动且功能全面的农村综合产权交易市场。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创新创业群体,开展农民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启动家庭农场培育计划,创建家庭农场示范县和省、

32、市级示范家庭农场。全面深化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加快建设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支农服务体系,推进“三社一中心”为主体的全方位基层组织体系建设,促进小农生产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发展“一站式”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实施小农户“三进三扶”工程。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等利益联结机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提升。大力推动绿色、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发展,打造一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市、县、乡、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网络全面建立,规模以上农产品生产基地监管覆盖率达到100%,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标准化率达到80%以上,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率达到80%以上,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质量安

33、全可追溯全覆盖,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达到98%以上,新增1-2个绿色有机示范县。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全面形成。以主导产业为主体,特色农业为支撑,提升引领产业为带动的萍乡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基本成型。主导产业成为萍乡现代农业提质增效的产业保证,特色农业成为萍乡现代农业的品牌亮点,提升引领产业成为富民强市的高效产业。到规划期末,优质稻米、高效蔬菜、现代种业、畜禽养殖业、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发展不断提升,硒锌功能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家禽与特色渔业、果药茶经济作物产业、油菜油茶、冷链物流业等提升引领产业不断夯实,成为萍乡市农业发展的核心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强劲产业。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粮食

34、仓储物流与市场供给体系更为完善,粮食宏观调控能力明显增强,粮食监督有效,市场秩序持续稳定,保障粮食质量与行业两个安全。符合科学技术储粮要求的粮食仓容达到30万吨,实现仓房设施标准化、技术装备现代化;按照销区不低于6个月市场供应量的要求,市县地方储备粮油充实,管理机制健全;按照满足10天供应量的要求,建立适当比例的成品粮油储备;建立市县两级粮食应急保障中心,建成2小时可达全市各供应网点的应急配送网络;全市粮油加工业、饲料工业总产值达到15亿元。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通过农业供给侧改革,农业产业发展提升,生产效率与效益不断提高,创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补

35、贴水平,最终实现农民生产收入增加和人均纯收入稳定增长,确保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及其增幅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到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农业全面升级,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能力更加巩固,农业科学技术、设施装备、绿色发展、经营水平实现质的飞跃,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大幅度提升。农村全面进步,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改善,乡风文明达到新高度,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生态宜居的现代乡村基本建成。农民全面发展,文化素养和就业技能显著提高,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迈上新台阶,现代农民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支撑力量。城乡全面协调发展,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新型工农城乡

36、关系基本形成,加快实现城乡一体化。萍乡市“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主要指标一级指标二 级 指 标基期值(2020)目标值(2025)单位指标属性供应保障有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49.2550万吨约束性肉类总产量12.5618万吨预期性农业高质高效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60.265%预期性高标准农田面积21.5240万亩约束性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74.3580%预期性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94.8490%预期性主要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9898%预期性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总产值比值2.412.81预期性乡村宜居宜业村庄道路硬化占比9999%预期性农村自来水普及率87.7789.97%预期性农村卫生厕所普及

37、率91.4基本普及%预期性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2140%预期性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比例59.2565%预期性乡村医生中职业(助理)医师比例-50%预期性农民富裕富足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2.45万元预期性农村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消费支出占比11.1612%预期性乡村治理有效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的行政村占比72.885%预期性县级及以上文明村占比25.265%预期性建有综合服务站的村占比99.8100%预期性第三章 区域概况和发展布局萍乡是江西区域中心城市之一、中国首批内陆开放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转型升级示范城市。萍乡是湘赣核心区域和龙头城市,有“湘赣通衢”、“吴楚咽喉

38、”之称。萍乡是一座有17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在近代史上,萍乡是中国工人运动策源地和秋收起义策源地。萍乡作为全国首批12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之一,在城市转型之路上矢志不移追求绿色发展,成功完成了煤城高附加值的煤化工、煤电以及光电、环保、海绵产品、冶金矿产、机械电子、生物医药、现代服务业等转型,是国家产业转型示范区。2015年3月,萍乡入选“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行列,是江西唯一获批的设区市,2020年11月获评全国文明城市。依据区域优势,科学规划布局,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第一节 区位概况地理区位:萍乡市是江南重要的工矿城市,位于江西省西部,湘赣两省边界。东倚宜春、南接吉安、西临湖南醴陵、北枕湖

39、南浏阳。地处东经1133511417,北纬2720280之间。紧靠长株潭,对接长珠闽,是江西对外开放的西大门。交通区位:萍乡交通发达,通讯便利。境内浙赣铁路横贯东西。全市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663.6公里;其中四级以上公路2770公里,次高以上路面公路2190公里。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为140公里,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82%。构筑了以昌金高速、萍洪、萍莲高速为高速通道,以319国道、320国道交叉组成的“大十字”主干线,形成了贯通全市,通达四邻,延伸全国的交通路网格局。沪昆高铁拉近了萍乡和长沙、南昌等大城市的距离,长沙至萍乡只需30分钟,南昌至萍乡仅需50分钟,连接了长株潭、新宜萍、环鄱阳湖三个城

40、市群,为江西省、湖南各地游客来萍乡旅游提供了一条快速通道。经济区位:2020年,萍乡市全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963.60亿元,萍乡市排名第10位,比上年增长3.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6.26亿元,增长2.0%;第二产业增加值420.31亿元,增长4.1%;第三产业增加值467.04亿元,增长3.4%。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7.9:43.6:48.5,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5%、53.9%和41.6%;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0405元,首次突破4万元大关,比上年增长4.9%;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831元,首次突破2万元大关,比上年增长6.6%,萍乡市紧邻长株潭经

41、济圈,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均以二、三产业为主,第一产业比重较小,萍乡也呈相同状态。第二节 资源条件概况气候资源:萍乡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类型。全年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极端最高气温达41.0,极端最低气温为-9.3,年平均气温为15.3。全年平均降水量为1603毫米,日照数约1600小时,无霜期270天。地形地貌:萍乡市地处扬子准地台和华南褶皱系级构造的接壤处,该区地质构造复杂,出露地层较齐全,地形地貌较为有利,土地肥沃,气候适宜。萍乡境内地形属江南山地丘陵地区,其中山地面积占42.95%,丘陵占21.6%,低丘岗地占35.5%。境内高差悬殊,地势北部、东南部

42、高,中部低,并向东西两侧倾斜。市域内土壤类型有9个土类、16个亚类、56个土种。自然土壤主要类型为大面积的地带性红壤,在丘陵、山区广为分布;耕地土壤主要是水稻土,主要分布在萍乡北部、中部、南部,是全市的主要耕作土壤,土层厚度一般在1米以上,表土层厚20厘米左右。矿产与植被:萍乡矿产资源丰富。全市耕地面积5.27万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钼、钨、铝、石灰石、高岭土、花岗岩、矿泉水等36种,煤炭远景储量达8.52亿吨,铁矿储量6760万吨,各种非金属矿产资源具有十分广阔的开发潜力。全市森林覆盖率达55.4%,具有良好的植被和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植物物种1200余种。农业资源:萍乡市处于赣

43、湘两水系分水岭地带,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有属于湘江水系的萍水、栗水、草水,属于赣江水系的袁水、莲水。地表水径流量为26.46亿立方米/年,水能源可开发量5万千瓦,地下水储量为10亿立方米。萍乡属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和,境内优质水稻、油茶、中药材、花卉、茶叶、板栗、蔬菜、山羊、白鹅、萍乡红鲫、萍乡腊味、杜仲生猪、武功紫红米等农业资源与产品在省内外享有盛名,杂交育种、地方特色农业良种繁育等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也享誉全国。旅游资源:萍乡市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众多。江南三大名山之一的武功山,风光瑰丽,高山草原风景更是独特迷人;佛教圣地杨岐山是我国佛教五家七宗之一的杨岐宗的发祥地;“地下艺术长廊”孽龙洞被

44、誉为“天下第一洞”,此外,还有孔庙、宝积寺、横龙洞等诸多名胜古迹,令各方游客大饱眼福,流连忘返。红色旅游更是萍乡的特色,萍乡是中国革命发源地之一,红色安源、秋收起义圣地、革命老区,红色旅游资源极其丰富。 第三节 发展布局萍乡市所辖2区3县,经多年的生产发展建设,尤其是“十三五”的努力,已形成各具优势与特色的产业和农业农村新格局,如:安源区(含萍乡经开区)的蔬菜、蛋禽、优质瓜果、花卉苗木、休闲农业产业;湘东区的水稻制种、优质瓜果、生猪、蔬菜、油菜油茶、休闲农业、特色渔业产业;芦溪县(含武功山风景名胜区)的生猪、蛋禽、紫红米、蔬菜、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优质茶果、中药材;上栗县的优质水稻、山羊,兔

45、子、蔬菜、休闲农业、水果、特色渔业产业;莲花县的绿色水稻、蔬菜、优质瓜果、油料、花卉苗木、莲产业、中药材、猪牛畜牧、家禽、休闲农业产业。依据区域概况和现有基础优势与发展趋势,全市“十四五”农业农村发展以发展农业产业为基础,全面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实现乡村振兴进行发展布局,以发展优质稻米、现代种业、高效蔬菜、畜禽养殖业、休闲农业等主导产业,硒锌功能产业、农产品加工业、特色渔业、特色果药茶产业、油菜油茶、冷链物流业等提升引领产业;加快乡村治理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脱贫地区乡村振兴;重点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智慧农业、技术培训、品牌创建等服务平台;健

46、全农业科技创新与服务、乡村治理、农业综合执法、动植物防疫等服务体系和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支撑体系,落实保障机制,全力推进乡村振兴。农业总体布局为“一心、多带、多园区”,以此为基础进行设立功能分区和发展布局。一心:即继续以芦溪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打造萍乡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核心和产业核心,提升核心的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功能,增强其对萍乡农业的核心动力引擎作用,引领和带动全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及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快速发展,加速推动农业产业发展升级。多带:以重点产业加特色提升产业为基础、设施农业和秀美乡村建设为

47、重点,形成沿沪昆高速、高铁沿线,319国道、320国道、杨宣连芦万武旅游公路、萍麻公路农业产业带与休闲农业观光带等多条农业综合产业带,实现产业效益进一步提高,产业带特色更为彰显。多园区:以各县区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中心区,向各片区、乡镇、企业相对集中的生产基地辐射形成各具产业特色的不同现代农业产业园,以园带动各周边产业的发展,园区的示范带动能力显著提高。以多带链接核心区与各县现代农业示范区及其辐射的各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的萍乡农业产业发展网络布局,联系更加紧密,产出更加高效。功能分区与发展方向为:安源区(含萍乡经开区)重点发展禽蛋、蔬果、休闲农业等产业;湘东区重点发展种业、生猪、特色水产、油菜油

48、茶、特色水果、休闲农业等产业;芦溪县(含武功山风景名胜区)重点发展优质稻米、设施蔬菜、生猪、优质水果和茶叶、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产业;上栗县重点发展肉兔与山羊养殖、高效蔬果、休闲农业、水产等产业;莲花县重点发展优质稻米、油菜、百合、莲子、生猪、牛、麻鸭白鹅、特色渔业等产业。以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夯实农业经济,全面开展农村各项改革来加快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全市打造五河(萍水、栗水、草水、袁水、莲水)、五道(沪昆高速、319国道、320国道、杨宣连芦万武旅游公路、萍麻公路)新农村建设示范带,推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着力实施乡村振兴。第四章 做大主导产业、稳固产业基础发扬基础优势,精心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扩大规模、重点提高产量与品质、做响品牌,使其成为农业产业龙头,带动和牵引农业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第一节 优质稻米产业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以推广优质、绿色水稻为重点,以制种与紫红米生产为特色,稳步提高水稻播种面积和产量,推广“良田、良种、良法、良艺”工程,逐步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无意史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