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专题05 英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大国的崛起 .doc

上传人:瓦拉西瓦 文档编号:960166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05 英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大国的崛起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专题05 英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大国的崛起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专题05 英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大国的崛起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专题05 英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大国的崛起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专题05 英国、美国、日本、俄国等大国的崛起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其他年龄段具有更高的创造力,能为高校带来知识创新的更多方向和可能;第二,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的年龄越低,其在未来为科技创新体系贡献知识和技能的年限就越长,绝对数量也应该越大,这对国家整体的科技进步是有促进作用的;第三,20 至 24 岁的人群在接受基本的高等教育以后,继续深造的可能性更大,这就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受教育水平;第四,20 至 24 岁的人群在就业以后的流动性相对更高,这也可以有助于高校的知识在更广的范围内进行传播。但是以上仅是我们的直观判断,仍需要进一步的数据及研究的支持。2.2 企业与高校之间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的联系OECD 在 2002 年的一份有关 “科学与工业部门联系” (S

2、cience-Industry Relationship)的研究报告 10中还比较了奥地利、比利时、芬兰、德国、爱尔兰、意大利、瑞典、英国以及美国等国中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性以及联系。在“由高校研究人员为企业提供的研发咨询支持”这一指标上,奥地利、德国、英国、美国、日本都高于 OECD 成员国的平均水平,而比利时、芬兰、爱尔兰和意大利却明显偏低。此外,高校研究人员转聘到企业部门,也是高校和企业之间知识传播的一条重要的潜在途径,比利时、芬兰、德国、瑞典、英国和美国在这一指标上明显高于 OECD 成员国的平均水平。我们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企业与高校之间在科技人力资源方面的联系方面的指标

3、显示了高校在向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其他组成部分进行知识传播的能力,正是由于“知识”这一传播介质的特殊性,而“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接受者、使用者,这才决定了“人力资源”在知识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因此考核该过程中人力资源的相关指标,能为我们研究高校的知识传播能力和效率提供非常有效的参考。3. 基础研究在各个 OECD 国家中,高校所发挥的基础研究的作用也是互不相同的。罗森布格和默威(Rosenberg 和 Mowery)在 1989 年 11和 1993 年的研究 12中均指出美国高校比其他OECD 国家的高校在基础研究方面发挥的作用更大。而德国的基础研究主要集中在马克普朗克(Max Planck

4、学会)和各个“国家科学研究院”中,法国则主要是由国家科学研究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Scientific Research, CNRS) , 国家医药健康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Health and Medical Research, INSERM)和 Pasteur 学会等组织来承担基础研究作用。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研究中,有相当的国家间比较的数据可以说明这种不同的基础研究模式对经济增长和科技创新的表现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美国的基础研究模式就对其国家创新体系和经济增长做出了更为明显的贡献。我们认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美国的“高校主导

5、式”基础研究模式能够为高校的基础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因此,这样的研究模式更易使先进的理论和思想直接进入对下一代科学技术研究人员的教育之中,为知识创新和传播都提供了有益的帮助,而西欧的“国家研究院主导式”基础研究模式则相对欠缺“教育”能力,限制了前沿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传播,削弱了基础研究在整个国家7创新体系中应发挥的作用。但是,OECD 的相关研究中缺乏定量的界定基础研究模式的数据资料和方法论,因此,对于高校在基础研究中的作用,我们在此仅作定性的说明,但是,高校的基础研究作用越明显,对国家创新体系的贡献就越大,这一点是相当显著的。4. 专利与应用研究谈到高校是如何促进了技术进步,有一个问题是无可

6、避免的,那就是专利。它在高校将其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也由于其利弊两面性,一直在高校科技创新研究中引起广泛的讨论。在这一领域,美国无疑是走在最前面的,而OECD 有缺乏其他国家的可比资料,因此,我们在本文中仅以美国为例,研究高校研究中的专利对科技创新作发挥的作用。在美国高校技术转让的历史进程中,1980 年是一个分水岭。在此之前,因为联邦政府缺乏产业联系,不能将技术成果商业化,而又不愿意将许可权授予私营企业,加之当时许可权和专利权政策互相冲突,使得大学对于技术转让领域不愿涉足。在美国联邦政府拥有的三万件专利中,大分数是大学的研究成果,但仅有极少部分实现了商业化。

7、1980 年 12月 12 日,美国国会通过了“专利商标法修正案” (The Bayh-Dole Patent and Trademark Amendments Act of 1980) ,即贝都法 (Bayh-Dole Act) ,统一了联邦政府的专利政策,规定由联邦政府资助的小企业、非盈利机构包括大学的研究成果由小企业和非营利机构所有,鼓励大学与企业界合作转化由联邦政府资助的科研成果,许可权优先授予小企业并建立统一的许可权授予规范。此后一直到 1985 年,美国先后又出台了四项有关法律,进一步放宽了技术转让的政策环境,为研究成果技术转让创造了一个更为宽松的环境,极大地调动了政府、学校、产业

8、以及小企业的积极性。美国联邦政府对大学技术转让非常支持,表现在:一是继续向大学提供巨额科研经费,据统计,每年联邦政府各部门设立的科研项目,有 140200 亿美元被大学申请到,占朕邦政府用于基础研究所有支出的一半,占用于所有研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三分之一;二是联邦政府机构继续与大学保持科技合作关系,并向大学提供或推荐最新最尖端的研究设备,这些设备改善了有关学科的科研条件。除联邦政府外,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也是尽可能地为高校技术转让提供便利条件,并卓有成效地根据各地特点设立服务机构,专门从事促进高校与企业关系,为技术转让服务。如华盛顿州于 1983 年通过立法成立了“华盛顿技术中心” ,其

9、宗旨就是建立企业与大学良好的合作关系,为科研成果的商业化提供帮助。该中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通过各种资助顶目帮大学科研工作者建立联系。到目前为止,已经与华盛顿州 75 家公司以及华盛顿大学、华盛顿州立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这些都有效的促进了美国高校专利的发展,图 1 显示了 1963 年至 1999 年期间美国高校专利占美国国内专利总数的比例,其中 20 世纪后期的数据去除了国外企业和发明者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美国高校的专利从 1963 年的仅占 0.3%增长到 1999 年的接近 4%,但是,这一比例从 1980 年以前就出现的增长的势头,而不是等到贝都法颁布以后才开始增长。二十世

10、纪后期和二十一世纪刚开始的几年中,许多评论和政策制定者都认为 Bayh-Dole Act 是美国高校创新对经济增长做出贡献的主要催化剂。但是,OECD 的相关研究却认为,Bayh-Dole Act 在 20 世纪 80 年代由于规范、管制了研发的市场机制,确实增加了科研机构创新的贡献,但是,却没有证据表明 90 年代后期在高校研究中的专利促进了收入、就业和生产力的增长,同时,也没有证据能够说明在此期间专利使高校向企业的知识传播效率提高了。8比例年份图 1 1963 年至 1999 年期间美国高校专利占美国国内专利总数的比例数据来自于默威、尼尔森、桑普特和佐多尼所著“ 美国大学的专利与授权增长:

11、对 1980 年贝都法产生影响的研究”,载于科研政策,30( 2001):99119。(Mowery, D.C. R.R. Nelson, B.N Sampat, and A.A. Ziedonis. “The Growth of Patenting and Licensing by U.S. Universities: An Assessment of the Effects of the Bayh-Dole Act of 1980.” Research Policy 30 (2001): 99-119. )虽然目前的研究不能证实贝都法对美国高校的创新活动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目前的研究同样也

12、不能证实贝都法有一定的反作用。一般的研究中,认为贝都法的反作用主要可能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限制了新的科学技术在各个国家之间的传播;第二,促使美国高校的研究逐步从“基础研究”更多的转向“应用研究” ,从而削弱了我们前文所述的“高校主导型”基础研究模式的优势;第三,限制了新的科学技术成为“公开的科学”(open science),从而影响了知识的传播,减弱了创新效率。但是,现有研究都不能通过对有效数据的检验和一个合理的模型来证实以上这些反作用的存在。结论(1)科研经费的非公共化趋势与促进高校的科技创新、加强科技研究与企业的联系有着一定的关联性。(2) “20-24 岁”的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比例

13、是表征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发挥知识传播作用的一个重要度量指标,OECD 国家中科技水平发展较快的国家的这个比例通常保持在 30%以上。(3)从历史的进程来看,美国式的大学主导的基础研究模式在知识创新与传播的效率方面要优于西欧的“国家研究院主导式” ,主要原因是后者缺乏教育的职能。(4)合适的专利法对于高校知识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有着十分重要的催化作用。参考文献:1. 柳御林著,国家创新系统的由来和结构,北京 经济管理出版社, 19992. 王春法著,主要发达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193. Cohen, W., R. Florida, L.

14、 Randazzese, and J. Walsh, Industry and the Academy: Uneasy Partners in the Cause of Technologica格伦高考报考:http:/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 回答第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 回答第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一、选择题:本大题

15、共 20 题,每题 3 分,共计 6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国语讲“祀,国之大节”。有学者认为,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政治的权力”。可推断,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A.农具 B.礼器 C.食具 D.货币【答案】B2.公元前 113 年,汉武帝下令禁止郡国和民间私铸钱币,指定专门官吏负责铸造五铢钱,作为法定货币。这一举措 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首次实现了国家统一C.加重了百姓赋税负担 D.空前强化了君主专制【答案】A【解析】汉武帝吧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钱币,其目的是打击地方郡国的实力,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3.唐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后来发

16、生了两种变化:一是皇帝选拔中级官吏出任宰相;二是执掌行政职能的尚书省地位下降,与决策职能相关联的中书省、门下省地位上升。这表明A.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已被废除 B.政府的行政效率极大提高 Z格伦高考报考:http:/C.君权与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 D.中书省、门下省决策权扩大【答案】C【解析】三省六部原先是三个省之间相互牵制,材料中中级官员地位上升,尚书省权力下降,说明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有所调整,故 C 项正确。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A.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 B.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 D.

17、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WWW【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 ,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相违背,故 D 项正确。5.中国画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或者说注重用画面传达主观情致与神韵,并不拘泥于客观景物和人物的逼真摹写。这种特点可概括为A.天人合一 B.诗画合一 C.情景合一 D.知行合一【答案】C6.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良民与莠民亦成水火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答案】D 【解析】材料中“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以得知,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主要是官员腐败导致,故 D 项正确。7.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格伦高考报考:http:/由此推断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 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知识界的宣传呼吁迫使清政府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美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