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历史 .pdf

上传人:瓦拉西瓦 文档编号:960804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DF 页数:9 大小:40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历史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历史 .pdf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历史 .pdf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历史 .pdf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Ⅰ卷)历史 .pdf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9中国安全战略的核心目标就是要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安全环境。要塑造一个理想的安全环境 , 一方面需要国际社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了解中国 , 另一方面也需要中国更清楚地阐明自己所追求的理想安全环境到底是什么。尽管不能指望我们单方面的努力可以让所有的国家都对我们友好 , 但应该尽力消除其他国家因不清楚中国的目标而产生的疑问 , 从而让国际社会更容易接受一个日益强盛的中国的到来。作者在另一篇文章中探讨了中国的理想安全环境具体应该是什么。 1 在这里 ,作者将从一些战略理念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理想安全环境 , 并最终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 : 中国到底应该追求什么样的国际地位 (或者说

2、 ,中国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 ) ? 尽管这样的讨论似乎不能立即和我们现实的政策联系起来 , 但事实上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特别是领导人对这些问题的认识 )无时不在影响中国的安全政策。关于这一点 , 只须简单地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2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上升 ,无论在国外还是在国内 ,关于中国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讨论都在逐步深入。 3 但是 ,这些讨论都没有接触到这一问题的实质 ,即 ,中国应该如何去承担责任 ? 是主动去寻求责任 , 还是等待其它国家要求中国负责任时才去承担责任 ? 目前一种流行的意见是担心如果中国不去主动承担责任 , 就会被其他国家认为过于“自私”或者“太过

3、现实主义” ,因此 ,中国应该主动的承担责任。但事实上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中 ,所有的国家归根结底都是“自私”的 ,“自私”本身在国际关系中并没有善恶之分。中国作为一个国家被认为是“自私”也就归根结底并无损于我们的形象。从历史的角度看 ,那些被其他国家认为是“自私”的国家的命运 , 比那些被其他国家认为是急于要承担责任因而急于要出头当大国的国家的命运要好得多 后者几乎都遭到了灭顶之灾。这是因为那些主动要承担责任的国家通常都会为了显示自己要承担责任而去教训人 ,从而引起其他国家的反感 , 尤其是当这些国家又并不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因而有“不自量力”之嫌时 ,急于要承担责任更会被其他国家认为

4、是野心勃勃的表现 , 很容易引起其他国家的联合“围堵”。这方面最出名的例子是一战前的德国。 4 只有当其它国家要求一个国家承担某些责任时 , 这个承担责任的国家才会更易被其他国家所接受和支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 美国在欧洲的存在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二战即将结束时 , 罗斯福告诉丘吉尔美国将在战后两年内就撤出欧洲 , 将维持欧洲和平的责任交给英国和苏联。 5 结果是英国和法国都发现他们无法抵御来自苏联的压力 , 因而只好主动地要求美国重返欧洲。于是乎 ,在冷战时期 ,连骄傲的法国人都从未要求美国从欧洲撤回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 ,在冷战后的今天 ,当欧洲不再面临外部威胁因而不再需要美国的保

5、护伞时 , 欧洲国家就对美国仍然过多的干预欧洲事务 (或者说美国承担了许多不该承担的责任 ) 大为不满。欧洲单一货币的诞生和欧洲快速反应部队的呼之欲出 , 事实上都是欧洲国家不再希望美国总是以责无旁贷、舍我其谁的傲慢去承担那些不该承担的责任的体现 , 而美国对欧洲国家这一 唐世平再论中国的大战略一 1 责任和地位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观30战略与管理 2001 4态度转变的反感其实就是美国太想承担责任了。因此 ,在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大国”的进程中 ,中国只应该去承担那些获得其他国家支持和接受的责任 , 决不应该为了塑造“负责任”的形象 ,特别是为了面子去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事实上 , 只承担那些获

6、得其他国家支持和接受的责任才会造就真正的“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今天的中国还远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 , 那种急于要打肿脸充胖子的心态是极其危险的。这是因为这种心态必定会对国家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 带来一系列危险的行为。这些行为甚至都不见得非要是咄咄逼人的军事扩张 ,就会引起其他国家的警觉和反感。日本在八十年代经济腾飞后的表现提供了那种急于承担责任而付出代价的最新教训。当时已经觉得自己是“世界第一”的日本开始谈论“国际化” ,开始教训人。 1985年广场协议后日元的升值更使得日本疯狂地购买美国的一些标志性文化遗产。这些举动不仅让美国的国民愤愤不平 , 更让美国的精英和领导人有了一个“可尊敬

7、的敌人”来制定美国的行动纲领。于是美国有了各种产业政策和向日本学习的浪潮。美国开始将日本更多地当成是一个对手 ,而不是盟友 (在冷战结束前后不久的美国民意调查都表明 , 日本已经取代苏联成了美国的第一号敌人 ) 。结果是 , 十年之后 , 当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尘埃落定时 ,日本发现“世界第一的日本”从来就是一个梦幻。当日本从经济泡沫中醒来时 ,日本人是否要反躬自问 : 我们当时怎么会相信自己能成为世界第一的 ?某种意义上说 , 中国如今已经陷入了同样的陷阱。在世界银行发表其广为传播的东亚奇迹报告后 ,加上当时的中国经济过热带来的泡沫心理 , 许多国人的心态一下子就膨胀起来。这段时期的中国精英言

8、论和当年日本的言论在心态上和形式上几乎如出一辙 : 开始谈论霸权的兴衰 (即美国的衰落 ) ; 谈论中国在多少年就会超过日本、然后超过美国 ;谈论中国马上就要代替美国如何如何 ;谈论中国应该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楷模、中国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贡献、承担什么样的责任。持这些心态的中国精英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作为一个民族主义极其强烈的国家 , 当它意识到会有任何一个国家在哪怕极遥远的将来能赶上美国时 , 就会尽可能地夸大那一个国家的能力或者潜能 , 使其成为假想敌而凝聚美国的力量。在冷战时期 , 美国的精英不停地夸大苏联的实力 , 抛出了美国导弹少于苏联 即“导弹缺口(Missile Gap) ” 和苏联的

9、GDP 已经是美国的 70 %等神话。美国对后来的日本也是如此 : 当年风靡美国的标题是日本第一 (Japan as No. 1) 和日 ( Rising Sun) 。今天 ,美国对中国如法炮制。所有关于中国未来趋势的原始发源地都来自美国或西方 :“中国未来第一论” (一种变相的“中国威胁论” ) 、“亚洲大趋势”、“儒家文化优势论”、“相对购买力论”、“美国海军在未来战争中输给中国海军”等等。遗憾的是 ,这些耸人听闻的神话传到中国时 ,早就丧失了理论创造能力而对西方的任何垃圾都趋之若鹜的中国精英们如获至宝 ,他们津津有味地相互传送 , 大事炒作 ,满足他们自己和国民因百年屈辱而严重自卑心态后

10、面的虚荣中国如何做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今天的中国还远不是一个真正的大国 ,那种急于要打肿脸充胖子的心态是极其危险的。31专稿心。他们根本没有发觉他们这些蹩脚的重复炒作已经被美国和日本当成是中国野心的证据 ,中国也就因此“非常荣幸”地成为了继苏联和日本后美国的新科“可尊敬的敌人”。 6 可以毫不客气地说 ,尽管中国在过去二十年的飞速发展是无法掩盖的事实 , 但中国精英们在九十年代后半期的行为和心态却显然加深了其他国家对中国意图的疑虑 ,已经造成了相当的危害。我们的精英老喜欢用传说中拿破仑评价中国的那句话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但这句话恐怕对美国更合适 ,甚至可以加上一句 : 千万不要让这头狮子醒过来

11、后注意你。今天 ,中国面临的困境不是美国不重视中国 ,而是太重视中国。正如美国的一句流行语所言 : 没有新闻才是好新闻。日本、德国、中国、印度等这些有过失败历史的国家都不可避免的有一种要急于用成就 (哪怕是虚幻的 )来洗刷或掩盖过去的急迫心理 , 但这种心理是极其危险的。如果我们的国民、精英和领导人不能放弃 (或至少压抑 )那种因为百年屈辱而严重自卑的心态 , 中国就没有希望超越历史的悲剧循环。与地位和责任相联系的一个问题 , 也是过去几年关于中国大战略的讨论中最热门的话题大概是 : 中国是要融入目前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与政治体系中去 , 还是要去挑战这一个体系 (或者说塑造 ) 。在这里

12、, 作者将集中探讨这一问题的两个方面。11 融入与塑造的关系在有关融入与塑造的讨论中 , 不乏许多学者的真知灼见 ,但总体上 ,融入与塑造在这一场讨论中基本上被认为是势不两立的两个选择。但事实上 , 任何一个系统新吸收一个个体 ,该系统本身就发生了变化 (尽管一开始可能是难以察觉的微妙变化 ) , 而与此同时 , 当一个个体融入一个系统时 , 这个个体也就同时具有了改变系统的潜在能力。因此 ,融入和塑造从来都不是相互排斥的 ,而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中国的改革开放本身就是一个融入和塑造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历史见证。中国因为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中 , 在短短的二十年间使中国的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13、, 也就使得中国对世界经济和政治体系的塑造能力大大提高。今天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毫无疑问地要远高于改革开放前的影响力。中国在将自己的经济体系通过大规模地引进外资和拓展国际贸易等手段一步步地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同时 , 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国际贸易大国和积累的外汇储备都将对世界经济体系产生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人民币成为可自由兑换货币时代的到来将更加显著。 7 最近十年来中国在一些国际组织中的积极参与同样印证了融入和塑造之间的联系。 8 比如东盟地区论坛(ARF) 在成立之初 , 其一个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接触(engage) 来同化 (assimilate , incorporate) 、围堵 (

14、contain) 、节制 (constrain)中国。 9 在中国积极地参加东盟地区论坛各项活动后的今天 ,可以清楚地看到 ,尽管东盟国家对中国的戒备心理仍将存在 (在无政府状态下的国际社会中 ,国家间的相互防范是“理性”的 ,因此无可厚非 ) ,但对中国的信任感大大加强和对“中国威胁论”的态度逐渐改变却是有目共睹的。21 选择的可能性如果从其他角度来看融入这一问题 , 能够得出的结论大概是中国似乎除了继续融入的过程之外没有别的选择。首先 ,从中国目前国内的社会构成来看 ,中国在过去二十年中的融入已经造就了以大多数国民为主体的强大的既得利益集团。尽管中国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差距在日益扩大 , 中国

15、的大多数老百姓在今天享受到的物质生活显然要比新中国成立后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丰富。大多数老百姓已经习惯了在对国内的政治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同时 ,通过不断融入国际社会 ,为老百姓带来实惠的政府。此外 , 尽管中国在融入世界的进程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但客观地说 ,中国的这一所谓“全球化”过程中的受益者 (中国的国民总产值和贸易总值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的上升是有目共睹的 ) ,政府难以说服国民相信中国今后在这一过程中将不再能享受这一过程带来的利益而需要改变政策。这样一来 , 任何试图截断这一融入过程的努力都将遇到严重的阻力而变得基本上不可行。从国际环境来看 , 中国显然也不具备自己建立一个政治和经济

16、体系的外部环境和能力。首先 , 历史证明建二 1 融入与塑造如果我们的国民、精英和领导人不能放弃 (或至少压抑 ) 那种因为百年屈辱而严重自卑的心态 , 中国就没有希望超越历史的悲剧循环。32战略与管理 2001 4东亚共荣 :侵华日军的大战略中国目前的经济更多的是依赖其他国家经济 ,而不是其他国家依赖中国。立于强制性手段基础上的体系不仅难以建立 (且不说中国不具备这种强制能力 ) , 而且极不稳定 , 因为其体系内部的离心力将让体系的核心国为维持体系而付出高昂代价 ,耗尽国力 (以英国为代表的殖民体系、苏联控制下的东欧是最好的例子 ) 。因此 , 要建立一个政治和经济体系 ,一个国家必须具备

17、一定的精神吸引力 ,而中国的现代文明显然不具备这种吸引力。此外 , 要建立一个政治和经济体系 , 一个国家必须具备高度的有形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至少应该包括一个足够大的经济规模、一个足够开放的市场、一个硬通货的货币、一个足够巨大的资本储备 (用以海外投资 ) 。很显然 ,这些条件中国都不具备 :中国目前的经济更多的是依赖其他国家经济 , 而不是其他国家依赖中国。在这样的客观国际环境下 , 中国对国际体系的影响力是极其有限的 , 因而也就无法去建立一个自己的体系。在列强炮舰面前遭受的屈辱一直激励着中国要成为一个海上强国。但是 , 必须清醒地意识到发展军力是为了达成国家的战略目的 ,而不是为了满足海

18、上强国梦。中国最重要的战略目的除了维护国家安全和主权 ,领土完整外 , 就是如何实现统一。而如果我方不得不用军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的话 , 那最关键的一环就是阻吓(deterrence)美国可能的干预。 10 海湾战争和科索沃战争均清楚地证明 : 传统意义上的防御力量已经无法对抗精确制导武器的远程攻击力量。某种意义上 ,如同核武器的到来一样 , 精确制导武器的完善意味着阻吓和防守的进一步分离 (特别是在常规战争中 ) 。 11 在此之前 ,一国即便不能主动对另一国造成多少伤害 , 但仍可以通过在战场上的寸土必争 (比如芬兰对前苏联的战略就是如此 ) 而阻吓敌人的侵略 (或是压力 ) ,这种战略是

19、抗拒性的阻吓(deterrence by denial) 。在精确制导武器的时代 ,因为双方并不在战场上真正接触 ,如果强大的一方并不想占据弱国的领土 , 抗拒性的阻吓战略将无法阻吓强大的一方只想迫使另一方就范的战略。因此 , 在精确制导武器的时代 ,一个国家要想阻吓类似的战争 ,必须拥有让对手付出足够代价的能力 , 即以报复相威胁的阻吓 (deterrence by punishment)能力。阻吓力量尽管必须是攻击性的力量 , 但又不是纯粹的攻击力量 ,而是报复性的打击力量。如同核阻吓一样 ,常规阻吓力量也应该是不易被摧毁而又可以对敌方进行打击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将使我军对美国的常规阻吓从如

20、今建立在防御上的阻吓迈向真正意义的阻吓 , 即建立在报复打击力量上的阻吓。阻吓的要点不是我们自己要秋毫无损 , 而是要保证对方的损失是其无法忍受的就行。美国在远东地区的军事干涉力量由四个支柱组成 :前沿驻军 , 快速机动的航空母舰作战群 , 立体战场信息(主要包括卫星、空中预警、侦听 ) ,远程打击力量 (包括隐形打击力量 ) 。对于其拥有的远程打击力量 ,在未来的相当时间 , 我方恐怕不会有有效的反击手段。但要形成对美国的阻吓 , 我方并不需要对其所有的力量均拥有打击能力 , 而只需对其四大支柱中的其余三个拥有打击力量就足够了。对美国的最佳阻吓性武器是隐形攻击力量 : 隐形攻击机 , 攻击型

21、核潜艇和远程巡航导弹。隐形攻击机作为三 1 海权与陆权33专稿良好的阻吓性武器是不言而喻的。而隐敝性好的攻击型核潜艇也是极佳的阻吓性武器。攻击型核潜艇能威胁美军的航空母舰舰队 , 其本身就已构成强大的阻吓力量。攻击型核潜艇还可以携带远程巡航导弹去攻击美军在远东的地面力量 , 从而构成对美国前沿驻军的打击力量。这些水下攻击力量即使在美国摧毁了我方相当的地面导弹力量之后仍然可以给美军以重创。同时 , 攻击型核潜艇又可以成为对台封锁的有效力量。因此 , 隐敝性核潜艇是加强我方解决台湾问题能力的极佳武器 : 它既可以用于阻吓美国介入 ,也可以用于迫使台湾让步。对美国的阻吓性武器其次应该是信息攻击能力。

22、美军已经十分依赖战场信息优势 ,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我方拥有阻止或干扰对方获得战场信息优势的能力 (比如卫星拦截能力和侦听干扰能力 ) 将大大增加美国在远东采取军事行动的风险 ,从而有助于阻吓美国的军事介入。以上的讨论表明 ,要阻吓美国干预台海危机 ,中国并不需要发展能和美国争夺制海权的海军 ,在这一点上 ,导弹、空军、水下海军和有效的核威慑就足以达成上述目标 ,这些力量将远比昂贵的水面海军有效。更重要的是 , 大家如果仔细审视我国面临的海洋环境就可以得出结论 : 中国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在广袤的太平洋 , 中国不控制任何一个可以成为海军补给基地的岛屿。即使台湾回归祖国 ,

23、乃至说服统一后的朝鲜半岛成为一个中立的国家 , 仍只是在我国的近海岛链上打开了两个小缺口。而美国即使失去台湾和朝鲜半岛 ,仍将拥有日本和菲律宾 (甚至有可能新加坡以及越南 )这两道铁锁 ,限制中国海军的自由行动空间。进一步看 , 美国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军事存在将形成对我海军的第二道防线 , 而美国本身控制的关岛等基地将形成对我海军的第三道防线。没有海上补给基地 ,中国就不可能和美国海军争夺“治海权”。片面追求远洋海军只会给我们带来包袱乃至灾难 ,因为美国很有可能会认为我们要挑战他的海上霸主地位。比如 , 如果我们以拥有航空母舰的骄傲为出发点而去造航空母舰 , 就有可能犯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24、犯的错误 : 德国建造的庞大舰队本身不可能和英国海军抗衡 ,却间接导致了德国的失败 ,因为英国从德国建造庞大舰队的行动中得出的结论是德国不满足于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 更想挑战英国的海上霸主地位。 12 我们万不可犯同样的错误。同样重要的是 , 亚洲国家都会为中国志在和美国争夺海上霸权而不安。因为一个控制了制海权的中国将可以随时威胁其他亚洲国家 , 因此大多数亚洲国家都将会选择和遥远的美国来结盟以平衡近邻的中国。 13 相比之下 , 我方重点发展阻吓性的军事力量却能够在不牺牲国家利益的前提下 , 尽可能地缓和中美之间业已紧张的“安全困境”。因为阻吓性的军事力量并不谋求力量延伸 , 而是旨在阻

25、止美国在中国的主权范围内干预事务。尽管美国对此仍不会持欢迎态度 , 但会比我方追求以海上强国要好。作为一个陆海复合国家 ,中国始终面临“战略上的两难和安全上的双重易受伤害性”。 14 因此 ,中国始终无法在发展海上力量上倾注太多的资源 (海军要比陆军昂贵得多 ) 。不幸的是 ,一些人对马汉的海权论的崇拜几乎到了偏执的地步。 15 这些人士忽视了马汉的海权论事实上是为影响当时美国的安全战略而写的 , 16 而并不一定适合于中国这样的一个以陆权为主的国家。历史上 , 一些信仰海权论的国家并没有像马汉宣称的那样“决定历史”。古希腊的海上强国雅典并没有赢得和斯巴达的战争 ; 对海权论有着狂热崇拜而自称

26、是马汉的虔诚信徒的威廉皇帝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给德国带来的只是悲剧 ;亚洲的日本军国主义者对海权论的狂热在给亚洲带来浩劫的同时 , 也最终导致了日本在二战中的毁灭。我们的许多学者在对基于地缘政治观念上的海权论大加赞赏时 ,都忘记了去重温一下历史 ,铭记那些对地缘政治的盲目崇拜在过去的一个世纪给整个欧洲和亚洲 , 乃至整个人类带来的灾难。最后要强调的是 , 放弃成为海上军事大国的目标不是要放弃发展海洋 , 而是要量力而行。军事力量必须符合国家的整体利益。尽管国际社会的角色多元化使得国家对国际事务的左右能力有所下降 ,但不可否认 ,世界的稳定和安全仍将依赖于大国主导下的权力政治。如果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如果仔细审视我国面临的海洋环境就可以得出结论 :中国几乎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海洋强国 。四 1 势力范围34战略与管理 2001 4家的关系紧张 ,国际社会的和平就难以维持 ;而如果各主要大国之间能达成一定的战略默契甚至协议 , 尊重彼此的利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美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