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弹劾调查紧逼 美国内斗升级 .pdf

上传人:瓦拉西瓦 文档编号:961031 上传时间:2019-10-18 格式:PDF 页数:1 大小:785.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弹劾调查紧逼 美国内斗升级 .pdf_第1页
第1页 / 共1页
亲,该文档总共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 65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 中 國崛起之歷史觀 毛漢光 國立 中正大學 歷史學系暨研究所 榮譽教授 摘要 國家的摶合並不是靠武力或行政力可以完成,只有文化力才能將人民的思想體系、價值標準統合在一起。中共自建黨以來便重視文化的感染性,一反馬克思思想對於農民消極、怕事的批評,利用文化力動員農民,發動各種農民運動,終於取得政權。建國之後,更將文化力提昇至國家級的戰略行為。在經歷文化大革命的衝擊後,為了與中國固有文化接軌,中國大陸拍攝了四大名著,而觀看這四部影劇成長的年輕人,正是現在中共政策由馬列思想與作風,轉型為中國古代傳統 和義的實行者。 近三十年,面臨開放後的另一個

2、時代,中國大陸又以官方的力量攝製一部影片-大國崛起。這部影片陳述世界最近五百年九個崛起的國家,劇中雖然並未包括中國大陸,卻引起中外極大的回響,成為檢視中國面對新時代闡釋態度的最好切入點。 本文分成五個章節,除緣起與結論外,分別針對各國學者對大國崛起的評論、中外歷史之比較、大國崛起的因素與條件做分析與探討。希望透過中國大陸對於大國崛起的闡釋,了解其目前之歷史觀;並運用九個國家崛起與歷史發展的比較,歸納出進入地球村之後的多強時代,仍然需要藉由文化的力 量,和平競爭的方式共同走向世界大同。 關鍵字: 大國崛起、文化力、歷史觀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 66 第一節 緣起 在 人口 眾多的國家裡,若要將 形同

3、 散沙的人民聚合在一起, 並 不是靠武力或行政力,而是要以文化力才能使大家同步向前。 本人長年觀察國共之間的 衝突與競爭 ,常思考兩者勢力消長的原因,發現 中共從建黨以來,非常重視文化的影響力,這種文化指廣義的文化,除了人文、藝術以外,還包含戲劇、歌唱藝術等。舉凡小型的民間劇場、歌頌紅軍的歌詞與曲目,皆在全國各地如火燎原般地推廣,一反馬克思思想中對農民的消極、怕事的批評,毛澤東利用這些文化力動員農 民遵循其以地方包圍城市的政略, 1927 年南昌農民運動是其第一個大型農民起義的實踐,文化力使散漫沒有組織的農民,採取中共所期待的思想體系、價值標準,以及共同行動。 建國以 後 的前三十年 1發動許

4、多政治、社會、經濟運動皆以此種方式, 並 提升至國家級的戰略。 自從所謂改革開放以來,至今又有三十三年歷史,其國家政策由自我閉塞於國際,漸漸與世界接軌,而其在國內糾合民眾為其推行政策作預先思想與行動的準備;而其方式仍然先從文化力著手 。 由於科學技術的改良,戲劇由小型話劇進展到大型的影劇,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繼改革開放以來,要十幾 億人民有著共同的思維及共同的行動方針,集全國影劇界精英,拍攝中國四大名著,以圖與中國固有文化接軌,這四大名著即: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當時可以說是匯集多年壓抑之後 影劇菁英,如果重新拍攝,在時空環境已經改變的狀況下,恐已無法糾合如此的陣容。筆者整整十年

5、來細心觀察中共地方幹部的行為作風,從鄉鎮、都市 -地級、部分省籍幹部以至地方人士,皆與這四大影劇有契合之處,尤其是三國演義、水滸傳影響基層最為成功。可以說 本人 最近十年在大陸的田野觀察與調查, 感覺不出中共建國前三十年以馬列鬥爭為 主要人際關係 的 作風, 而這前三十年正是毛澤東政權最有權威的時代, 對於這樣理解的落差 正是本人 研究 的主要目標。 觀看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四部影劇成長的年輕人,至今已是四、五十歲的社會中堅,負責中共政策的實行者,所以本人認為中共最近三十三年的社會共識,由馬列思想與作風轉型為中國古代傳統以和、義為主體的思想與作風,影劇實扮演很大的功能。 時 至二十一世紀的前十年,

6、中國在各方面漸漸崛起,尤其中華文化中最為缺乏1 本文作者將中共建國後之歷史分成兩個大段落,前三十年與後三十年,亦即 1949-1978 與 1978 以後。前三十年以馬列思想的實踐為政策目標,強調階級鬥爭、平均主義,重視個人領導,走向獨裁統治;提倡民族主義,造成閉關自守的四鄰緊張關係。後三十年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重視經濟發展, 提出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打破毛澤東一人神話的禁忌,思想趨向開放,改善國際關係,逐漸走向世界舞台,成為舉足輕重的大國行列。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 67 的經濟領域也有大幅成長。在這背景下,中共又以官方的力量攝製一部大國崛起的影片, 2這部影片陳述在世界最近

7、 五百年之中, 九個 崛起的 國家,即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蘇聯俄國、美國等, 此片的問世引起極大的回響,成為檢視中國面對新時代的闡釋態度, 由於此片不涉及最近崛起的中國 本身 ,無論大陸或者世界各國學者大多認為尚能保持客觀,也因此較有說服力。本人 認為此片 的拍攝實際上影射中國的崛起,但也 負有教育、影響群眾大國如何崛起?其主要條件為何?的任務,希望透過歷史的借鑑,使中國 走 向大國崛起的路上 能夠認清方向 。 相較於此片成功之後, 完成大國崛起的劇作團隊 又推出復興之路,3然其對於中共建國過程 ,所展現出 強烈的政治性、主觀性, 反 使 影片過於矯情, 常有畫蛇添足

8、之憾,還不及純然政治性的開國大典 形象明確 ,所以 同屬同團隊、大製作的 復興之路在本文中 僅 偶爾提及,本文 的討論 以大國崛起影劇為主。 第二節 各國學者對大國崛起的評論 自大國崛起影劇播出之後,文字劇本也在中央台網站上同時呈現,並集結成冊出版,市面上頓時出現了許多針對大國崛起內容的討論,討論者不乏學術界著名的 學者與 教授, 透過對於這些五百年間疊次興衰,曾經宰制世界的國家進行新的探討。 中國中央電視台曾徵求全球各國學者 , 對五百年來九個大國崛起 做 評 論,這些評論由中國民主法 制 出版社出版, 4下面根據八個主題的學者討論,以及本文作者個人的意見,分析這些國家崛起的原因。 一、 對

9、西班牙、葡萄牙之評論 對於西班牙與葡萄牙 興起 的討論, 評論人 耶魯大學教授保羅 甘迺迪 ( Paul Kennedy, 1945 年 ) ,對於近五百年率先登上世界舞台的大國西班牙及葡萄牙的評論是:這兩國首先開拓地理大發現,組織航海大團隊,改進航海技術,打開海洋時代。 氏著有大國的興衰 -1500 年到 2000 年的經濟變遷和軍事衝突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2 大國崛起除影劇呈現外,其劇本亦以書本方式出版,由唐晉主編,副標題為以歷史的眼光

10、和全球的視野解釋 15 世紀以來 9 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 2006 年 6 月,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該書具體分工為:唐永勝前言;劉宏偉,第一、二、三章;周毅,第四、五章;劉東哲,第六、七、八章:詹家峰,第九章。 3 復興之路亦將劇本出版,共計有上、中、下三冊,由中央電視台復興之路節目組編 , 2007年 9 月,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該書序一謂: 2006 年 12 月剛剛完成大國崛起的劇作團隊開始了一次更為艱難的跋涉。在 10 個月的時間內,透過三個視角,用 6 集的篇幅去丈量中華民族 160 多年的歷史。 4中央電視台大國崛起編纂小組編撰,大國崛起,北京:中國民主法制出版社, 20

11、06.11。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 68 to 2000一書 5, 書中以工業革命為界,分成三個部分工業革命之前、工業革命時代與現代,探討 1500 年到 2000 年在經濟與軍事的相互作用下如何興起了西方的強權,而過度的軍事與權力的擴張則又導致霸權的沒落。 本文作者亦認為 西、葡本土國力小,若要背負巨大軍費,不勝負擔,終究會被此後英、法、美、蘇等國趕上替代。 然而, 西、葡 兩國 在中美洲、南美洲諸國所建殖民地,雖然已紛紛獨立,西、葡之文化影響力仍然具有大國影 子 。同時, 西、葡是第一次以全世界著眼 所 建立 的 海洋世界國家,給予海權對抗陸權的轉移機會。 而西、葡等國家的衰落,與 工業革命資

12、本主義未能徹底 有關 ,原因是對財富 的觀念,未能親炙亞當斯密( Adam Smith)國富論 The Wealth of Nations 6中對於資本的精義,唯金錢是視,無法將金錢轉化為資本也未能重視金錢之外的資本,以致於抱金衰微。事實上,至今仍有許多國家、大公司,甚至個人巨富未能領悟 。在歷史的見證下,能領悟者可以急起直追,厚植國力;未能領悟者則依舊 只能 抱金衰微。 7 二、 對荷蘭的評論 同 為耶魯大學教授的伊曼紐沃勒斯坦( Immanuel Wallerstein, 1930 年) 8,認為荷蘭繼西班牙、葡萄牙兩國之後,發展資本主義,強化經濟力,推動社會文化力,對於建立現代社會的世界

13、體系有很大貢獻。 本文 作者認為 荷蘭本土不大,維持大國軍費不能長久,且其國土居於後起法、德、英之間,抵銷經濟上的國力。但荷蘭建立的資本主義股票、銀行體系,使資本主義獲得健全發展的契機,即令荷蘭今後不能在軍政方面與其他新興強國競爭,它的資本主義辦法以全世界為眼光,被今後強國所採用,這是 整體世界 由農轉工、由工轉商的關鍵 時刻 , 荷蘭帶給世界的, 尤其是經濟力掛帥的時代 ,是一個嶄新的資本主義時代 。 三、 對法國的評論 美國哈佛大學教授,並曾任美國國防部助理部長的 約 瑟夫奈( Joseph Nye),著有 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 Bound to Lead : The Changing N

14、ature of American 5 大國的興衰 -1500 年到 2000 年的經濟變遷和軍事衝突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Great Powers: Economic Change and Military Conflict From 1500 to 2000 1987 年由蘭登書屋( Random House, Inc.)出版第一版,計 677 頁, 1989 年再版, 704 頁。 6 這本專著的全名為對國家財富的本質及其起源的探索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15、在中國由嚴復首次翻譯,譯名作原富。 7 參見薛琦:國富論:古典的智慧,經濟日報第四版, 2003.7.24。 8 美 伊曼紐爾沃勒斯坦著,尤來寅、路愛國 、朱清浦等人譯,現代世界體系 The Modern World-System第一卷 16 世紀的資本主義農業與歐洲世界經濟體的起源,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年據學術出版公司 1974 年版譯。 從大國崛起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 69 Power一書 9,在書中提出軟實力 Soft Power的觀念, 他認為大國的三維界面棋盤:其一 為 軍事 , 其二 為 經濟 , 其三 為 文化。 在這一本書中,約瑟夫認為 法國的興起, 與十八世紀歐

16、洲仍屬農業經濟有關,眾多的人口保證了法國在當 時所具有的稅收與徵兵優勢,但當法國面對已經轉型為工業生產的英國時,未能轉型的法國就面臨重大的挑戰。 10 由於約瑟夫 曾任職 於 美國國防部,在評論時常以最近崛起的中國 作為 對照,尤其是中美間的對照, 本文作者認為這是美國學者、外交官,借著法國拿破崙時代的優劣點,以廿世紀的國際形勢,針對二十一世紀大國間的關係提供意見。 其論點為大國應用其軟實力,即棒子與紅蘿蔔互用,大國間應相互依存,應以聯合國為外交平台,具有國際公共利益的大國責任。 四、 對英國的評論 在對英國的評論中,曾任英國柴契爾夫人內閣外交部長的傑 弗里豪 ( Richard Edward

17、 Geoffrey Howe)勳爵 11談到 英國的發展, 他強調國家強大三大前提 是: 經濟、政治、政府與人民協和。 英國在崛起的過程中,符合國家強大的條件,也因此形成了數世紀的日不落國大業。但 他也強調 大國 負 有大國 的 責任 ,而 二戰後所建立的 聯合國 則 是大國交往的平台。 著有大國政治 的 悲劇 The Tragedy of Great Politics一書的芝加哥大學教授約翰米爾斯海默 (John J. Mear-sheimer), 他 則強調 經濟競爭力是 國家 生存的 關鍵,大國的權力原則是 : 人口加財富等於超大國。 他也認為英國的崛起給美國的啟示就是, 美國保持強大的

18、法則, 就是要讓 自己不斷壯大。 本文 作者 則 認為大英帝國 自伊麗莎白一世起至伊麗莎白二世,曾雄霸世界四百年,其中關鍵因素便是 英國決策過程之合理化。 五、 對德國之評論 對於德國的評論人有兩位, 評論人之一 為馬來西亞前總理 穆罕默德馬哈蒂爾( Datuk Seri Mahathir Bin Mohamad, 1925 年 ) , 他認為東南亞與東北亞要聯合在一起,構成一個強大力量,不 需要 擔心中國崛起,亞洲不是美國責任,美國不應9 美 約瑟夫奈著,何小東、蓋玉雲等譯,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92 年一版一刷。 10 見美國定能領導世界嗎?,前言頁 5 及第一部

19、分歷史上的力量觀念第一章。 11傑弗里豪,又譯為賀維或亞伯拉昂的賀維男爵,( Richard Edward Geoffrey Howe, Baron Howe of Aberavon, 1926 年),是英國現任樞密院成員及資深保守黨政治家。他是柴契爾夫人的內閣成員中任期最長久的一位,曾先後出任財相、外相、下議院議長及副首相。他亦是中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的關鍵人物之一。 朝陽學報第十七期 70 侵入。 第二位 評論人 萊斯特 布朗 ( Lester R.Brown) 是 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著有 生態經濟:有利於地球的經濟構想 Eco-Economy: Building an Economy

20、 for the Earth, 及 向中國學習 -為什麼西方的經濟模式對整個世界不靈 , 他主張發展經濟時代 的 代價,要顧及下一代,要注意能源消耗及預測, 及 再生能源之維持。 本文認為兩位評論人接未直接評論德國,而是藉德國評議中國崛起應注意事項。 六、 對日本之評論 對於日本之 評論人鄭 永 年 是 英 國 諾丁漢大學教授 , 他 認 為 衡量 大國 的 標準 應該是 硬 實 力大於軟 實 力, 而 日本軟實力強,硬實力少 , 對於持續大國的力量比較辛苦 ;其他大國,美國 不僅能夠 保持大國 的能量 ,且能 與時俱進,歐盟 整體要 形成大國需要時間 的醞釀 ,中國 則 應著重多邊外交與經濟

21、外交 等軟實力的加強 。 本文 作者則 認為軟實力若包含經濟力, 則此軟實力 在當今 的 重要性不輸硬實力,因為硬實力只能用於傳統戰,現今的核子戰備則不用。美國 能夠維持在世界超強的地位,最重要的 就是能夠 與時俱進,常常檢討帝國興亡以免覆轍, 而 日本軍政時期祇知勇往直前 ,如射出的箭無法回頭, 以致覆亡。 七、 對俄羅斯之評論 俄羅斯的 評論人弗拉 迪 米爾馬烏 ( Vladimir A. Mau) 是 俄政 府國民經濟學院院長、莫斯科大學經濟學教授 。 他主張俄 國 在 現代化過程 中 ,應增 加的 質量,其優先次序為衛生、經濟、住宅。俄應與歐洲及中國合作,俄在近年 在改變國家政策中冒險

22、急進, 其實 可對照中國近 20 年 的 逐步進步。 本文認為 鑑 於蘇聯軍事強國瓦解,學者倡導國計民生重要性, 俄國 從計畫經濟改為自由市場 面臨 強大 的 陣痛與 困境。 又,俄 國傳統 雙頭鷹政策之 發展 方向,是今後全球大國間合縱連橫的重要指標。 八、 美國之評論 有關美國的評論,編輯小組 以大國之繼、大國之惑、大國之路、大國之思四方面徵詢許多學者評論美國,但 美國學界 近一、二十年來深思大國的興衰,意見甚多, 故在此單元每個人僅數句話,並不能反應出對於評論美國的主要依據;且作為世界超強,美國的興衰更成為學術界關注的對象, 本文 作者 認為 有關美 國的崛起, 可另文討論。 從大國崛起

23、影劇論中國崛起之歷史觀 71 根據以上的討論,可以了解大國崛起出版之後,中國 官方 仍然還是持續關注這個議題 ,而中國國內也對於這部影片有相當的反響,不管是持正面還是負面的態度,都引起很多的討論 。 第 三 節 中外歷史之比較 大國崛起影劇主要部分凡十一集,影劇本身 僅討論近五百年曾經 掌握世界發展的 各個國家,但對於同一時間的中國發展,卻沒有相應的 對照比較, 對大國崛起 時間對於世界 有重要影響的重要事件, 也比較缺乏說明。本人係為一個主修歷史與政治學的學者,覺得有義務 對於平行發展中的歷史所反應的興衰時機, 作補充,以強化讀者尤其青年學者的 視野與 世界 觀 。 世界的發展 在 近些年

24、逐漸形成所謂的地球村, 再也 不是各大文明間 的 獨力發展,或僅作細水長流式的來往通商或征戰交往,而是走向大規模的通商、征戰或交往,中國在這樣的歷史洪流中,自覺或不自覺的與全球聯繫在一起, 逐步融入地球村,本文作者將近五百年重要的事件做成簡表附錄於全文之後,以斜體字表述本人所補充中西關鍵性及大國崛起 未加以敘述的重要事件。下面先將大國崛起中所敘述的大國歷史加上中國的平行發展歷史,說明近五百年世界歷史的發展,及引導歷史潮流 的關鍵性改變 。 近五百年的世界歷史的轉變起自於 葡國 Henry 王子大力發展海洋探險,以致於有 1492 年哥倫布 以西班牙的資助 發現美洲大陸。事實上 在八十餘年以前,

25、中國鄭和於 1405 年 至 1433 年 曾七次下西洋, 船隊 遠達非洲東岸 。 12然自 宣德八年( 1435) 以12 鄭和七次下西洋的時間分別是: 1405 年(永樂三年)第一次下西洋。途中訪問占城(越南歸仁附近)、爪哇、舊港(印尼蘇門答臘島南之三佛齊附近)、阿魯(印尼蘇門答臘島中部 Belawan 灣附近)、蘇門答剌(印尼蘇門答臘島北部 Samalanga 附近)、錫蘭(斯里蘭卡 Sri Lanka)、古里( Culicut 今Calicut 印度半島西南)。 1407 年(永樂五年)第二次下西洋。途經占城、暹羅、爪哇、九洲山(麻六甲 Malacca 海峽 Sembilan 群島)、

26、古里、柯枝(印度科欽 Cochin)、錫蘭。 1409 年(永樂七年)第三次下西洋。途經占城、暹羅、爪哇、舊港、五嶼(麻六甲附近之沃特群島)蘇門答剌、錫蘭、柯枝、古里、忽魯謨斯(伊朗鄰近波斯灣之 Qeshn 島)。 1413 年(永樂十一年)第四次下西洋。途訪占城、爪哇、滿剌加(麻六甲)、蘇門答剌、彭亨(馬來半島鄰近新加坡)、南巫里(蘇門答臘亞齊河 Banda附近)、渤 泥(汶萊 Brunei)、錫蘭、溜山(馬爾地夫群島)、柯枝、古里、忽魯謨斯、阿丹(葉門亞丁 Yemen Aden)、剌撒(紅海東岸伊薩角)、木骨都束(索馬里亞 Somalia 首府摩加迪休 Mogadishu)、麻林地( Malindi 猀攀愀爀挀栀栀琀洀氀瘀琀氀椀猀琀愀洀瀀昀椀氀攀吀礀瀀攀愀洀瀀瀀愀洀瀀栀漀琀攀礀眀漀爀搀愀洀瀀甀愀洀瀀璾/Ie前台访问/p-36537.html216.24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资料 > 美国历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