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研究 1999 年第 4 期美国对新中国外交研究近况张清敏 在美国 ,对新中国外交的研究一直是汉学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 , 对新中国外交的研究更是一个重点和热点。本文根据 90 年代美国出版的研究中国外交的成果 ,尝试对美国对中国外交的研究近况和发展趋势作一介绍 ,以期对我们的中国外交的研究有所启示。 一、回 顾从新中国成立到 60 年代末期 ,研究中国外交的西方学者大体 本文题中所指的美国 ,不仅仅指美国学者在美国发表的研究中国外交的成果 ,也包括美国学者在美国以外 (如在伦敦的 Chi na Quaterly 上 )发表的关于中国外交的成果 ,还包括英国学者 Michael
2、 Yahuda、中国台湾的石之喻、在新加坡任职的中国人鲁宁 ,以及其他一些在中国出生成长 ,在改革开放后到美国接受教育而今留在美国从事教研的学者。由于他们的成果在美国用英文发表 ,所以把它们暂且归为以美国为依托的新中国外交研究。上可以划分为三个流派 :传统或历史学派、毛泽东思想或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学派、现实主义或理性行为主义学派。 传统派 ,主要是一些历史学家 ,强调从中国历史的角度来考察和理解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认为中国的外交行为是传统的以中国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和对西方的看法所决定的。如费正清的中国的世界秩序和马克曼考尔 (Mark Mancall)的中国外交政策的连续性等 ,都是从这一角度去理
3、解和研究中国的外交政策的。 如果说传统学派强调中国外交的连续性 ,那么毛泽东思想学派则强调中国外交与传统的变异性。中国派出志愿军抗美援朝后 ,一些学者开始或从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中国外交政策的渊源 ,或者将毛泽东思想看作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行为准则。后者还试图表明新中国外交既与中国的传统不同 ,又与传统04 美国研究 John King Fairbank , ed. , The Chi nese Worl d Order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Press , 1968) ; Mark Mancall ,“ The Persistence of Tr
4、adition In Chinese Foreign Poli2cy ,” A nnals of the A merican Academy of Political and Social Science ( A A A PSS ) ,September 1963 , Vol. 349 ; C. P. Fitzgerald , The Chi nese V iew of Thei r Place i n theWorl d ( London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1964 ) ; Francois Geoffroy2Dechaume ,Chi na L ook
5、s at the Worl d (London : Faber and Gaber , 1967) ; Norton Ginsberg ,“ Onthe Chinese Perception of a World Order ,” Tang Tsou ed. , The Chi na i n Crisis ,(Chicago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68) , Vol. II ; John King Fairbank ,“ ChinapsForeign Policy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Foreign A f f
6、 ai rs , (April 1969) , Vol. 47 ;Albert Feuerwerker ,“ Chinese History and the Foreign Relations of Contemporary Chi2na ,” A A A PSS , J uly 1972 , Vol. 402 ; Granmer2Byng ,“ The Chinese View of TheirPlace in the World :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 Chi na Quarterly (Jan2Mar 1973) ,No. 53.Bin Yu ,“
7、The Study of Chinese Foreign Policy : Problems and Prospect ,” Worl d Polic2tics , January 1994 , Vol. 46 , pp. 236 - 241 ; David Shambough , Beautif ul I m perial2ism : Chi na Perceives A merica 1972 - 1990 ( Princeton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1) , pp. 26 - 35.的马克思主义有别 ,他们把研究重点放在形成于中国革命年代的一
8、些思想对中国外交的重要影响。如“人民战争的思想” ,毛泽东的“矛盾论”以及“统一战线思想”等。代表包括施瓦茨 (BenjaminI. Schwartz)的共产主义与中国 :变化不定的意识形态 ,梅斯纳(Maurice Meisner)的毛的中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和阿姆斯特朗 (J . D. Armstrong) 的革命外交 :中国的外交政策和统一战线主义等。 现实主义或理性行为主义流派与前两个流派有所不同。前两派都强调中国外交政策的特殊性 ,现实主义学派则认为中国与其他国家没有什么不同 ,其外交政策也受到国际体系的影响和制约 ,其目的也是为了国家的安全。这一学派与在冷战高峰时期在西方学术界占
9、主导地位的现实主义学说是紧密相连的。该派不赞成中国总是以自己特有的历史眼光 ,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 ,决定外交政策的。较突出的代表是惠廷 (Allen Whit2ting) 。他在中国跨过鸭绿江 :参加朝鲜战争的决定中 ,通过对公开材料和政府声明的研究提出 ,中国参加朝战的目的是为了维14美国对新中国外交研究近况 Benjanmin I. Schwartz , Com m unism and Chi na : Ideology i n Fl ux ( Cambridge :Harverd University Press , 1968) ; Maurice Meisner ,
10、Maops Chi na : A History of thePeopleps Republic (New York : Free Press , 1977) ; J . D. Armstrong , Revol utionaryDiplomacy : Chi nese Foreign Policy and the U nited Front Doct ri ne (Berkeley : Univer2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77) ; Peter Van Ness , Revol ution and Chi nese Foreign Pol2icy (Ber
11、keley :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 1970) ; Harold C. Hinton , Chi napsTurbulent Quest (Bloomington :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 1972) ; John Gittings , TheWorl d and Chi na : 1922 - 1972 ( New York : Harper and Rowe , 1974 ) ; GregOpLeary , The S hapi ng of Chi nese Foreign Policy ( New York :
12、 St . Martinps Press ,1980) ; Lyman Van Slyke , Enemies and Friends ( Stanford : Stanford UniversityPress , 1967) .护国家的安全。 这与当时受到前两种流派的影响 ,普遍流行的中国参加朝战源于其好战的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和保持周边安全的传统观念说法有很大的不同。惠廷后来对他的这一研究进一步改进 ,发展和推广了研究中国外交的现实主义方法 ,并于 1975 年出版了中国人深思熟虑的威慑。 他通过对中国多次对外使用武力的实例研究提出 ,中国对外使用武力主要是反应性的 ,防御性的 ,完全是为了威
13、慑的目的 ,这一行为特征在中国数次对外军事行动中都是一致的。惠廷的方法和视角此后影响了研究中国外交的主流。特别是随着中苏关系的恶化和中美关系的改善 ,利用现实主义的手法研究中美苏三角关系成为中国外交研究的热点。 从新中国成立到这一时期 ,对中国外交进行的研究跨度时间长 ,范围广 ,成果多。大多数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 :将中国当作一个单一的行为主体(monolithic unitary actor) ,要么受传统的影响 ,要么受共产主义思想的影响 ,要么受国际战略格局的制约而采取理性的计算制定外24 美国研究 Ilpyong Kim , ed. , The St rategic Triangle
14、: Chi na , the U 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U nion (New York : Paragon House , 1987 ) ; Herbert J . Allison , ed. , The Si no2So2viet Conf lict : A Global Perspective (Seattle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 1982) ;Gerald Segal , The Great Power Triangle (London and Basingstoke : Macmillan Press
15、,1982) ; Douglas T. Stuart and William T. Tow , eds. , Chi na , the Soviet U nion ,and the West : St rategic and Political Di mension (Boulder , Colo. : Westview Press ,1982) ; Richard Soloman , ed. , The Chi na Factor ( Englewood Cliffs : Prentice2Hall ,1981) ; Kenneth G. Lieberthal , Si no2Soviet
16、Conf lict i n the 1970s : Its Evol ution andI m plications f or the St rategic Triangle ( Santa Monica , Calif . : Rand Cooperation ,1978) .Allen Whitting , The Chi nese Calcul us of Deterrence (Ann Arbor : University of Michi2gan , 1975) .Allen Whitting , Chi na Across the Yal u : The Decision to E
17、nter the Korean W ar (NewYork : Macmillian , 1960) .交政策。但是 ,这些研究的大多数都是粗线条的 ,没有将在特殊的环境下和对特别敏感问题的特别政策 ,以及国内因素对外交政策的影响考虑在内。60 年代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和派别之间的武斗引起西方学者对中国政治的关注。在一些学者将研究方向投向中、美、苏三角关系的同时 ,另一些研究中国外交的学者也试图从国内寻找影响中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他们试图利用红卫兵大字报以及造反派们所披露的材料来捕捉中国外交决策层就中国外交政策进行的所为“战略辩论”。 但是 ,这些所谓的“派别研究学派 (factionalist
18、s)”没有形成很大的影响 ,甚至没有被学术界很好地接受 ,特别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没有新的证据证明他们苦心搜集材料所试图证明的有关中国外交的派别斗争的确是存在过的 ,并对中国外交产生了影响。正如外交史专家韩德 ( Michael Hunt) 所说的那样 ,“这一(派别 )模式告诉我们的关于中国的信息和告诉我们的关于他们(那些运用派别模式的学者 )的信息一样多。”他们的研究并没有揭示关于中国外交更多的东西。 二、外交政策分析理论外交政策分析理论 (早期又叫比较外交政策 )是研究外交政策如何制定的理论 ,属于政治学的一个分支。正如一位从事该领域34美国对新中国外交研究近况 quoted in Bi
19、n Yu , Worl d Polictics , 46 (January 1994) , p. 243.Uri Rapanan ,“ Pekingps Foreign Policy Debate 1965 - 1966 ,” Chi na i n Crisis , Vol.II , ed. , Tang Tsou ; Donald Zagoria ,“ The Strategic Debate in Peking ,” Chi na i nCrisis , Vol. II , ed. , Tang Tsou ; Michael Yahuda ,“ Kremlinology and the C
20、hineseStrategic Debate , 1965 - 1966 ,” Chi na Quaterly , no. 49 (January 1972) .研究的学者所说 ,“尽管政治学的任何分支都不是完全独立的 ,但外交政策分析的特殊性在于他既研究国内也研究国际 ,对从个人到国家 ,再到 (国际 )体系层次都进行分析 ,并努力将所有这些方面都结合起来”来研究外交政策的制定。 罗森诺 (James Rosenau) 称之为“跨学科的”“没有边界”的学科。 有关外交政策研究分析的理论从 1952 年斯耐德 ( Richard Shyder) 等发表决策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一个方法已经有半个世
21、纪的历史 , 其理论发展和研究群体的扩大已经使这一领域的研究成为国际政治领域一个重要的学科 ,用这些学者自己的话说 ,“外交政策分析已经进入第二代并朝第三代迈进。” 被称作“比较外交政策”的第一代学者 ,试图抛弃传统的描述性研究 ,以建立一种简单的解释国家外交政策行为的。这些理论或提出建立一种普遍的使用于所有国家的比较外交政策理论 ,如罗森诺的对外交政策的科学研究一文成为比较外交政策研究的代表 ,至今影响不衰。 斯耐德提出 ,“解释一个国家为什么采取外44 美国研究 Rosenau , The Scientif ic St udy of Foreign Policy , pp. 95 - 15
22、0.Neak et al. ; Herman et al. ; Maurice East et al. , eds , W hy N ations Act : TheoreticalPerspectives f or Com parative Foreign Poliocy (Beverly Hills/ London : SAGE Publica2tions , 1978) ; James Rosenau , The Scientif ic St udy of Foreign Policy ( New York :Free Press , 1978) ; Valerie M. Hudson with Christopher Vore ,“ F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