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来看,地处欧洲东南部的巴尔干半岛曾被称作是“战争的火药桶”,是外界重点关注的重要冲突区域之一,而就在这片战火纷飞的土地上,曾经存在过一个十分强大的国家,它便是南斯拉夫。
在欧洲历史上,斯拉夫人被人看作是“三大蛮族”之一,由于地区分布不同,被细分为东斯拉夫、西斯拉夫以及南斯拉夫。
近代以来,为争夺地缘政治利益,以奥斯曼帝国、奥匈帝国、英国、德国为首的强国将势力伸向巴尔干半岛,导致冲突不断。在一系列政治、军事博弈下,这里点燃了一战的导火索,将对抗推向高潮。
在一战冲击中,奥斯曼帝国土崩瓦解,分裂出塞尔维亚等众多小国。1918年12月,塞尔维亚王国在先后吞并黑山、克罗地亚-斯拉沃尼亚王国的基础上,正式组建塞尔维亚–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王国。
直到1929年,这个王国最终更名为南斯拉夫王国--一个集多民族、多文化等复杂因素于一体的新国家。
随着二战的爆发,南斯拉夫被德国征服,期间纳粹分子制造了大规模种族屠杀,犯下了罪恶滔天的反人类罪行。1945年,巴尔干半岛在铁托的领导下实现解放,成立南斯拉夫联邦共和国。
铁托早年就参加战争,期间曾多次入狱,而后一路摸爬滚打成为南斯拉夫共产党的领导人。
作为一名在当时令世界瞩目的领袖,铁托是南斯拉夫团结稳定并走向强大的关键人物,面对内部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铁托以其强有力的政治手腕进行捏合。
1963年,铁托主导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成立,由此进一步壮大国际社会主义阵营。在当时美、苏两强争霸的背景下,铁托领导的南斯拉夫始终保持独立自主的发展战略,成为国际舞台上一支令人瞩目的主要力量。
期间,铁托同埃及总统纳赛尔、印度总理尼赫鲁共同发起成立了著名的“不结盟运动”组织,在国际舞台上具备深远影响。
为推动国家发展,南斯拉夫在经济、政治等层面也出台、实施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在政治上,南斯拉夫为保持内部团结采取平衡原则进行权力分配,让各民族都普遍享有政治权力,由此增强凝聚力。
在民族问题上,铁托破除大塞尔维亚主义思想,呼吁所有国民都以南斯拉夫人自称,借以强化向心力和认同感。在经济上,南斯拉夫采取了完全消灭资本家的经济自治理论,由工人集体决定收入分配规则。
得益于上述举措,南斯拉夫逐步进入到发展的辉煌时期。该国在经济板块常年保持高速增长率,工业规模占有量持续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也显著提升。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南斯拉夫建立了全民免费的医疗教育体系,商业蓬勃发展,民众拥有较高的幸福指数,是包括苏联在内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发达的国家。
对此,我们身边一些上年纪的人都有体会——比如当时的南斯拉夫拥有强大的文化和体育资源,著名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曾风靡一时,再比如由于主导不结盟运动,南斯拉夫的护照始终扮演着国际通行证的角色。
而在当时国际政治舞台上,南斯拉夫敢于同苏联决裂,虽与西方国家往来,但并未加入对方阵营,独立自主性很强。由于在不结盟运动中发挥核心作用,南斯拉夫成为许多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学习楷模和榜样。
期间,我国也从南斯拉夫身上学到了不少技术。然而,这一切都随着1980年铁托的逝世而不复存在。由于失去了精神、政治领袖,南斯拉夫国内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国家逐渐走向解体。
从经济上看,原有的经济模式滋生出既得利益集团,导致广大工人阶层收入下降,而国内各地区贫富差距逐步扩大,致使排外主义盛行。
为摆脱窘境,南斯拉夫也曾实施经济改革,但收效甚微。而在政治上,受原有内部民族矛盾和外部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影响,南斯拉夫共产党逐步放弃一党专政,导致国内政治混乱,分裂势力蠢蠢欲动,陷入危机四伏状态。
1991年6月,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以及马其顿3国共同宣布脱离南斯拉夫。次年,波黑也公开宣布独立。自此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开始解体了,成了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马其顿和波黑以及南联盟5个国家。
而到了2003年,南联盟又进一步分裂为塞尔维亚、黑山,而科索沃也在美国和北约的支持下取得事实上的独立地位,虽然塞尔维亚始终没有承认。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个规律用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真是再合适不过。自1929年正式组建,直到2003年彻底解体,南斯拉夫作为独立主权国家走过了七十多个春秋。在政治强人铁托的主导下,南斯拉夫曾一度十分辉煌,成为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羡慕的对象。
然而受制于民族、宗教等一系列无法根除的矛盾,南斯拉夫最终还是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在地缘政治利益较量中,这个“欧洲的火药桶”没能顶住来自外部力量的干预,在时代发展的洪流中被肢解的分崩离析。
如今,原属于南斯拉夫的各国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比如克罗地亚和黑山成为北约成员国,而塞尔维亚则对北约充满警惕,同俄罗斯关系较为密切。再比如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的经济较为发达,但马其顿等国却稍显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