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叶剑英同志诞辰125周年。我们都知道,叶剑英是带兵打仗的将帅,征战沙场数十年,虎啸龙吟耀中华,赢得“叶帅”之美誉。但回顾叶帅的光辉军旅生涯,我们发现,叶帅有着鲜为人知的一个身份,这要从他年少时说起。
叶剑英年少时受辛亥革命影响,立志报效祖国。在梅州东山中学念书时,就已写下自己的志向:“放眼高歌气吐虹,也曾拔剑角群雄。我来无限兴亡感,慰祝苍生乐大同。”
从东山中学毕业后,他转去南洋谋生,后得知云南陆军讲武堂招生,立马报考,顺利被录取。为表投笔从戎之志,他将本名宜伟改为剑英。
叶剑英从讲武堂毕业后,大革命时期在广州参与创办黄埔军校并出任教授部副主任,土地革命时期在江西瑞金出任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校长,抗日战争时期在陕西延安兼任军事学院副院长,解放战争时期在北平(今北京)创办华北军政大学并任校长。
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广州创办“一文一武”的南方大学和广东军政大学并兼任校长,1958年在北京创办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同时兼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等军事学院首任院长。可以说,他的军旅生涯也是教育生涯,称得上是一位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我们这里要讲的,是叶剑英在广州创办南方大学和广东军政大学的故事。
1949年春夏,中国人民解放军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解放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国民党政府仓皇南迁至广州,在广州东郊石牌村修建总统府。
为解放广州,中共中央组建新的华南分局,叶剑英、张云逸和方方分别任第一、第二、第三书记,并由二野第四兵团和四野第十五兵团组成临时独立兵团挺进广东。
南下前,毛泽东多次找叶剑英谈话,除了交代解放作战之事,还特意指示:“要在华南解放后的广州,办一所新型的大学,为广东、广西培养革命干部和知识分子。”毛泽东为这所学校取名南方大学,亲笔书写校名“南方大学”四字交给叶剑英。
1949年10月,戎马倥偬之际,叶剑英指示南方大学筹备委员会在光孝寺挂牌办公,开始制定招生简章、教育方针、教育内容和教育目的。
尔后将国民党的总统府划作南方大学的办学校址,并于11月中旬招收预备班,12月1日在刚创办的《南方日报》上刊登招生简章。自此,南方大学正式开办,叶剑英兼任校长,马克思主义哲学家陈唯实、革命家罗明担任副校长。
南方大学的创办,就像冬日暖阳,照在广东青年的身上,照出了他们参加革命、追求进步的向往。
各地青年纷纷涌入羊城,响应劳动建校的号召,遵从“忠诚、团结、朴实、虚心、勤劳、勇敢”的校风,“紧张地工作,战斗地学习,愉快地生活”,在这座南中国的“革命熔炉”里养成了为革命奉献的人生观,树立了“甘当勤务员”“甘当小学生”的人生准则。
南方大学在1949年10月开办,1952年10月结束,先后开办四期,万千青年分别在文教学院、行政学院、财经学院、政治研究院、工人与民族学院、华侨学院学习,从此走向了革命的基层,为新中国的革命事业奉献了一生。
这是“文”的一面。“武”的一面是创办广东军政大学。当时为了在部队中培养大批政治干部和军事干部,叶剑英在广州创办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广东军政大学。
这所学校是在位于沙河镇、曾经的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上创办的,时间是1949年11月25日。叶剑英担任校长,赵复兴为副校长。
广东军政大学是和南方大学同时在《南方日报》贴出招生简章,当时不少人还在犹豫到底投考“南大”还是“军大”。
《南方日报》的编辑还解释二者区别,好让大家明白各自不同的性质。盛况如南方大学,数千青年像潮水般涌至燕塘,一个个欢欣雀跃,报上名的喜上眉梢,没报上名的略为失落。经过一个多月的准备,近5000名学员开始了他们在这座军事革命熔炉的历练。
叶剑英校长勉励学员“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告诫他们作好“保护国家,保护人民财产,巩固国防”的准备,并以“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为校训,指引他们向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看齐,向新中国献礼。
他们既学习“抗大”校史、中国革命史,又进行军事训练,逐渐从自由散漫的普通社会青年,脱胎为有严格纪律和军事素养的革命军人。正是这些青年军人,从此走上了投笔从戎之旅,走上了他们报效祖国之途。
南方大学和广东军政大学的创办,是叶剑英作为教育家的重要之作,是他响应党的号召,为家乡乃至祖国培养文武栋梁的点睛之笔。
来源:广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