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是中华民族的圣人,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主张“仁”和“礼”,提倡“忠恕”、“中庸”之道。主张“德治”、“仁政”,重视伦常关系。西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逐渐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自汉以后,历代帝王皆尊崇孔子,科举取士之后更被士族(读书科举之人)尊为先师。孔子也从至圣最后加封到了“大成至圣文宣王”。后世对孔子的评价也逐步水涨船高。
西汉的太史公曰:“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及至南宋,在当世大儒朱熹与其门人对答的集录《朱子语类》 中,就提出了“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没有孔子这样的圣人出世,留下他的思想,教化万民,那么历史就像长夜一样漆黑一片,看不见未来。
作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古人,孔子估计也想不到后世的彩虹屁达到如此的高度。不过平心而论,孔子开创的儒家思想,确实在相当长时期带给古代中国文明和开化。
在儒家门徒看来,孔子的功业与人格都非常伟大。
按照《论语》中子贡的说法,“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
按照《中庸》中的说法,“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上律天时,下袭水土。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帱。辟如四时之错行,如日月之代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
按照宋代邵康节《皇极经世书》中的说法,“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祖三皇,尚贤也;宗五帝,亦尚贤也;三皇尚贤以道,五帝尚贤以德。子三王,尚亲也;孙五伯,亦尚亲也;三王尚亲以功,五伯尚亲以力。”
按照柳诒征先生《中国文化史》的说法,“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
孔子删《诗》《书》,订《礼》《乐》,赞《易》,作《春秋》,通过复兴周朝的礼乐官学传播王道教化。
《春秋》是孔子编纂的史书。“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春秋大义就是国家兴亡帝王贤愚的评价书。孔子以小小的笔杆,拨动了世人与君王。“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章句》)”
说了这么多孔子,孔子确实可成为中华民族的圣人。其实在孔子眼中,有一个人,比后世孔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更高。如果天不生斯人,将“万古如长夜”。
这个人就是周公。
前面的文章提到了周公,但没有详细介绍。周公指的是周公旦,周文王的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武王伐纣成功之后很快去世了,当时想传位周公,周公没有同意,而是立武王的儿子为成王,自己摄政。
周公摄政的时候,用心于国家政事,勤勉异常。他曾跟要去鲁国当国君的儿子伯禽说:“我是文王的儿子,武王的弟弟,当今天子的叔叔,我的地位已经很高了。即便如此,我还是很小心谨慎,生怕失去贤能之人。我洗头发的时候,如有贤士来到就把头发握干去见他,洗一次头,往往要握干好几次;吃饭的时候,因为贤士来见,就把来不及咽下的饭菜吐出来去见他们,一顿饭往往要分成好几次吃。你到了鲁国,不过是个小诸侯,可不能骄傲啊!”这就是“周公吐哺”的来历。
附:《周公诫子》(后世人所作)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之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之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之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之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善;博闻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插个小故事:第一次知道“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在中学语文中学的曹操的《短歌行》。对周公吐哺的理解,是把食物嚼烂了喂给别人。后来才知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因为周朝的时候磨还没发明或还未发达,谷物蒸煮之后非常难以嚼烂,所以要反复不停地嚼。这才是一饭三吐哺的原因(李硕净瞎说)。
《尚书.大传》将周公的功绩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救乱和克殷,指的是平定三监之乱,重新攻克殷都,并分而治之;三年践奄指的是平定了东方强国奄国的叛乱(奄国所在地就是后来的鲁国所在地),四年建侯卫,指的是周公在摄政的第四年,封他的小弟康叔为卫君,管理殷墟附近的商朝遗民,防止商朝遗民再次作乱。“五年营成周”是指在摄政的第五年,周公开始营造新的都城雒邑,雒邑建成后称为“成周”。宗周偏居关中,对关东(函谷关以东)地区统治力不足。而关东地区占整个周朝领土的90%以上。因此成周是周朝在关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地位甚至超过宗周。
“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指的是周公制礼作乐,对周朝制度进行了改革,完善了各方面的典章制度,完成这些之后还政给成王。
后来的孔子在创立“儒家学派”的时候,其实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参考了周公的思想,所以,周公也被尊为“儒学先驱”和“儒学的奠基者”,可以说,周公就是孔子眼中的“第一圣人”。孔子最大的愿望应该是见一见自己的偶像,如果见不到,在梦里见一下也是好的。后来随着年岁日老,孔子很难梦见周公,他非常难过,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如果说孔子是“至圣”,周公就是“元圣”。汉初大思想家贾谊评价周公曰:“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笔者看来,周公旦才是商周革命的最重要的领导者,是制度和文化的制定者。是后世儒家的真正开创者。在后世的孔子看来,周公真是古代完人的典范。
孔子本人出身于宋国的贵族,是地地道道殷商王室的后裔。但经过几百年“周礼”的熏陶之后,孔子本人成了最坚定的“周礼”捍卫者。让我们来看看孔子是怎么尊崇周公和周礼的:
1、“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面对春秋时代,天子权力衰微,诸侯相征伐的局面,孔子慨叹礼崩乐坏,认为“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而天下无道之时,诸侯才会相互侵伐。
2、“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这句话的意思是,周朝的礼仪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精华,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礼的制度。实际上,我更愿意将其理解为,周的文明是多么伟大繁荣啊,我遵从且景仰它。
3、“微管仲,吾披发左衽矣。”
管仲在春秋时代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协助各国打退了夷狄的入侵。 这句话是孔子夸赞管仲的功业,他慨叹道,如果没有管仲,那么(中国就会被夷狄占据)我就会披散头发衣服左衽(变成夷狄之人)。
4、“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夷狄就算有君主,(但他们不行礼义之道),那还不如中国各国没有国君呢。
5、 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
孔子对待商族先人敬鬼事神的传统,是决然推开的态度。子不语怪力乱神。敬鬼神而远之。你们不要在我这里谈论鬼神的事情。
6、“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始作俑者”的原义是开始用俑殉葬的人,孔子对人牲和人殉深恶痛绝。不仅如此,就连用俑(陶俑、石俑、玉俑之类)做殉葬品的人,都诅咒道,这些人都应该断子绝孙,没有后代吧!后来始作俑者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上面几条是我凭记忆对孔子追慕周礼与周公所作言论的总结。由此可见,周公的礼乐文化是如何深入地影响了我们的至圣先师,成为孔子思想和行为的最高遵循。
正是因为这些,虽然没有像后人那么直言,但在孔子眼里,天不生周公,将“万古如长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