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国际上认同的制度和规则
在成熟的资本市场,其监管理念是假设市场的参与者都是“好人”,采取“事后监管”。如果出现“坏人”欺负投资者或者违规的现象,监管机构将“事后执法”,从严处理,监管者充当“裁判员”的角色。如果事前审批过严,“融”的效率会大打折扣;如果事后行政处罚过轻,“投”的安全感将逐渐丧失。
一句话概括,监管不能“缺位”,也不应“越位”,而要及时“到位”。事实上,当下全球各大金融中心都在不断完善监管,拼的是市场选择。
2. 繁荣的金融衍生品市场
无论哪个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一定给投资者提供“低门槛”套期保值(风险对冲)的金融工具,而这些金融工具多数为金融衍生品。
当然,风险对冲仅仅是金融衍生品的一大特点,场外柜台交易(指双方直接一对一进行的交易方式)也很重要。场外交易非常灵活,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场所;在场外交易市场中,可根据不同交易者的不同需求设计出不同内容的金融衍生品。如果没有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各类投资者的风险管理需求将难以完全满足。
3. 老生常谈的 “资本自由流通”
金融中心是资金融通的交易中心,融通顺畅的基础取决于“钱”的自由流动。打破限制资金自由流动的围栏,才能建立起一个高效的金融市场;“钱”是最聪明的,只有在资本自由流通的市场,各类信息才能够迅速反映出来,形成共同认可的价格信号高效传导出去。
4. 需要法治环境 & 金融营商环境
法治程度和营商环境的国际认可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金融中心的国际化程度。
法治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须经过正当的法律程序而确立;法治的规则亦是公开透明的,使任何在这个规则之内的参与者都有明确的“预期”,法无明文规定即可为。有明确的“预期”才能保障“融”的“效率”和“投”的“安全感”。
国际金融中心服务的是跨国公司、涉外业务、国际资本等,国际化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评级机构等中介组织是国际金融中心的“软件”,也是金融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集合高效的“软件”才能解决复杂的需求,使系统运行效率最大化。
5. 文化认同感和语言环境
国际投资机构、跨国公司、律所、会计事务所等都离不开来自全球的专业人才,在工作和生活中,只有熟悉的语言环境和文化认同感才能使大量人员轻松进驻、十分乐意进驻、愿意放弃他们现有的基地长期安家在此,这一要素是最容易被忽视且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