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是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的中国历史上首个帝王。
1、 黄帝之前,是神农氏。司马迁没详细记载。应该就是一个世袭大部落,各诸侯以其为尊罢了。因为同期还有蚩尤及其它诸侯。
2、 黄帝,姓公孙,名轩辕。上古时代,姓氏应该尚未统一。故而即便同宗,姓氏亦多元化。
3、 黄帝,出身不详,司马迁没表述清楚。或许也是一个小部落的太子爷,或许是神农氏的一个大臣。
4、 黄帝,在神农氏末期时,因为各诸侯相互攻伐,百姓不得安宁。所以,他开始习武练兵,征讨不上贡、不听话的诸侯。其行为,颇与后世曹操相似,都是在王朝末期,都是各诸侯群起,都是百姓遭殃,所以,起兵,以统一天下。
5、 炎帝要欺负各诸侯,搞得众叛亲离,各诸侯都投靠黄帝。司马迁记述颇突兀,炎帝或许就是神农氏之末代帝王。特此说明,本文不采信其它古籍,仅就司马迁之《史记》记载内容进行评述。故而所有推断,均为《史记》中记述,或通过《史记》中信息进行合理猜测。
6、 黄帝与炎帝,在阪泉之郊,与炎帝大战三次,征服了炎帝。应该是炎帝也臣服于黄帝了。
7、 先有炎,后有黄,所以有“炎黄”。炎黄合为一体,后世称为炎黄子孙,即由此而来。
8、 然后,蚩尤作乱,不听话。黄帝率领诸侯联合军队,擒杀蚩尤。
9、 有当代学者,将炎帝、黄帝、蚩尤三人,并称为“中华三祖”。
10、 黄帝被各诸侯尊为天子,代替神农氏。
11、 黄帝的地盘,东到东海,西到空桐和鸡头山(或是位于现今甘肃境内),南至长江和熊山、湘山(或是现今湖南境内),向北驱逐了荤粥,这应是游牧民族,在涿鹿建立了都邑,即今天河北境内。即北至现在内蒙一带。这里所谓黄帝的地盘,肯定是包括了臣属于其之诸侯国。
12、 黄帝有25个儿子,有姓氏的是14人。可见,当时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有姓,即便是帝王之子,都不一定有姓。
13、 黄帝的儿子都没继位,是其孙子为第二代帝王。这与明朝太像了,太子朱标早逝,由孙子建文帝即位。
14、 但是,蹊跷的是,第二代帝王颛顼,是黄帝正妃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昌意的儿子。即并不是由大儿子的儿子即位。从后世辽、金、元、清等少数民族政权来看,或许能者上才是他们的选帝王法则。而非汉人政权的嫡长子。
15、 第三代帝王喾,是黄帝正妃大儿子玄嚣的孙子。可见,黄帝王朝,并不是按照父终子及的方式。即第二代帝王是黄帝二儿子一脉,第三代帝王是黄帝大儿子一脉。当然,也有可能是发生了宫廷斗争。即本来应是黄帝嫡长子成为二代帝王,没当上,所以第三代反扑。
16、 第四代帝王就是我们非常熟知的尧舜禹的尧帝。他是第三代帝王喾的儿子。其实第四代帝王先是尧的异母哥哥挚先即位的,但“不善”,被推翻了。所以才由尧即位。这里透露有两点,一是第四代帝王与第三代帝王是父子关系,是“父死子及”的继位方式。二是挚先尧后,这是发生了宫廷斗争吧。正如汉末,汉少帝刘辩,被董卓推翻,让其弟刘协继位,即汉献帝。历史总是充满了惊人的想象。只是司马迁惜字如金,并没有展开来说。我们就只得依靠后世相同情况进行比拟理解了。
17、 第五代帝王是舜。第六代帝王是禹。加上第四代帝王尧。这就是著名的尧舜禹“禅让”的故事。可是从上面二代、三代和四代帝王继位情况,都是非常奇怪来看,或许这些禅让,也是假的。下面再一一分析,为何是假的。
18、 第五代帝王舜,其实也是黄帝后裔。他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正是第二代帝王颛顼。即舜是黄帝第九代。
19、 第六代帝王禹,其实也是黄帝后裔。他的爷爷,正是第二代帝王颛顼,即禹是黄帝第五代。下面梳理下各代帝王代际关系:
第二代帝王颛顼,是黄帝第三代。黄帝二儿子一脉。
第三代帝王喾,是黄帝第四代。黄帝大儿子一脉。
第四代帝王尧,是黄帝第五代。黄帝大儿子一脉。唯一的“父死子及”。
第五代帝王舜,是黄帝第九代。黄帝二儿子一脉。所谓的“禅让制”。
第六代帝王禹,也是黄帝第五代。黄帝二儿子一脉。所谓的“禅让制”。
20、 帝禹,姓姒,其儿子启,建立夏朝。成为中国朝代之始。而夏朝,也是“家天下”朝代的开始。
21、 所以上古五帝,并不包含帝禹。上古五帝即指:黄帝、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2、 其实从上述黄帝之后的帝王情况来看,都是黄帝后裔,所以,也仍是“家天下”。而所谓的尧舜禹“禅让制”,其实仍是一个家族内部的帝位更替,并不是后世理解的不同姓名不同家族之间的更替。比如王莽的新朝,从西汉禅让,就是从刘姓到王姓的不同姓氏不同家族的帝王更替。再到刘汉禅让给曹魏,曹魏禅让给司马晋,司马晋禅让给刘宋,北周禅让给杨隋,杨隋禅让给李唐,李唐禅让给朱梁,柴周禅让给赵宋等。
23、 商朝的祖先契,是帝喾次妃所生,即也是黄帝后裔。契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封为商地,赐姓子氏。汤率诸侯,伐夏朝末帝桀,建立商朝,又叫殷朝。《史记》中写为殷朝。
24、 周朝的祖先弃,是帝喾元妃所生,即也是黄帝后裔。弃在尧帝时代,被举为农师,官为后稷,姓姬。武王率各诸侯伐商朝末帝纣,建立周朝。
25、 秦朝的祖先大业,是帝颛顼的后代孙女所生,即也是黄帝后裔。大业的儿子大费,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赐姓嬴氏。
26、 所以,夏商周秦,都是黄帝后裔。现在归纳梳理下夏商周秦四朝情况:
夏朝,姓姒,由帝禹儿子启建立。黄帝的孙子——帝颛顼的后裔。黄帝二儿子一脉。
商朝,姓子,由契的后代汤建立。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后裔。黄帝大儿子一脉。
周朝,姓姬,由弃的后代武王姬发建立。黄帝的曾孙——帝喾的后裔。黄帝大儿子一脉。
秦朝,姓赢,由大业的后代建立。黄帝的孙子——帝颛顼的后代孙女所生。黄帝二儿子一脉。
27、 所以说,秦朝灭掉六国,实现天下一统,其实仍是承续夏商周的黄帝后裔的一统天下。只是秦朝没能如同夏商周一样,承续几十代。二世而亡。最终由刘邦,建立汉朝,打破黄帝后裔继续一统天下的格局。当然,也有说法,说刘邦亦为黄帝后裔。只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记载,就不能采取刘邦是黄帝后裔这一说法。
28、 再来讲讲禅让制,即尧舜禹三人,尧传位给舜,舜传位给禹。先说结论,上面也分析了,这其实并不是后世的禅让制。因为他们三之间,仍是黄帝后裔。即他们属于同一姓氏同一家族之间的帝王更替,并非后世不同姓氏不同家族之间的帝王更替。
29、 而且,尧舜禹的禅让制,或许也只是后世包装的。因为,他们之间的传位,根本就不是所谓的禅让那么简单。
30、 先来看看舜。帝尧将两个女儿许配给舜,也就是说,舜是帝尧的女婿。这是亲上加亲了。
31、 其次,《史记》记载,帝尧死后,传位给舜。可是司马迁却描述了这样一个举动,就是舜将帝位辞让给帝尧的儿子丹朱,只是各诸侯都不去朝拜丹朱,而去朝拜舜。要找裁决办事的,也不去找丹朱,而去找舜。也不歌颂丹朱,只歌颂舜。然后舜就是这是“天意”。为何要描写这样的行为呢?本来都是传位给舜了,这种“表演术”,本就没必要呀。所以,这里,应该就是司马迁的一种春秋笔法。因为,帝尧的上一代帝王,就是他的父亲第三代帝王喾,既然帝喾可以将帝位传给自己儿子,为何帝尧就不想传给自己儿子?明显是不可能的。而通过尧的口说出他儿子丹朱不肖,将尧传给自己儿子这条路否定了。
32、 再来看下禹的即位,也有一模一样的描述。真是要怪司马迁无故事可写了,直接复制舜的上位史?
33、 舜在世时,将禹列为接班人。舜死后,禹又辞让给舜的儿子商均。可是诸侯都不去朝拜商均,而去朝拜禹。跟舜即位时,辞让给尧的儿子丹朱如同一辙的场景呀。而大禹治水有功,笼络了一堆权臣能臣,这才是禹能即位的真相呀。
34、 所以,即便是黄帝后裔之间的所谓“禅让制”,也是一种包装术。都是谁的权势大,就谁上位。而可见,唯一的父亲死后,由儿子即位的就只有帝喾。可是,也经历了先由其子挚继位,再由其子尧即位的宫廷内斗。
35、 所以,汇总归纳下来。黄帝之后的帝王,都充满了继位波折。
第二代帝王颛顼,是由黄帝孙子即位,而不是黄帝儿子即位。黄帝二儿子一脉
第三代帝王喾,黄帝大儿子一脉。从黄帝二儿子一脉夺回二代帝王本该由黄帝大儿子继位。
第四代帝王尧,唯一的“父死子及”。但是却先由异母哥哥挚先即位,再以其“不善”将废掉,由尧继位。
第五代帝王舜,所谓的“禅让制”。但明显是舜通过民声和功绩,获得极大权势,让尧不得不将帝位给舜。
第六代帝王禹,所谓的“禅让制”。这也明显是禹因治水立下大功,以及团结了一批重臣能臣,权力过大,舜只能让位给禹。
36、 所以,上古帝王,都是黄帝后裔。夏商周秦,也仍是黄帝后裔。所谓的“帝王更替”,其实是权力之间的更替,而所谓的“禅让制”,更是权力博弈之后的更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