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全国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方式 .doc

上传人:瓦拉西瓦 文档编号:1241920 上传时间:2019-12-13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688.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方式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国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方式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国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方式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国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方式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国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联系方式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泓域咨询MACRO/ 石英砂过滤器项目立项备案说明 石英砂过滤器项目立项备案说明石英砂过滤器项目立项备案说明 一、项目建设必要性一、项目建设必要性 1、近年来,项目承办单位培养了一大批精通各个工艺流程的优秀技术 工人;企业的人才培养和建设始终走在当地相关行业的前列,具有显著的 人才优势;项目承办单位还与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 并建立了向科研开发倾斜的奖励机制,每年都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用 于对重点产品及关键工艺开发的奖励。 2、xx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指出: “十三五”期间将加快发展经济,投资项目建设有利于加快当地经济发展 ,因此,投资项目的建设符合xx

2、x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纲要。 二、项目承办单位二、项目承办单位 (一)承办单位(一)承办单位 xxx有限责任公司 (二)项目负责人(二)项目负责人 覃xx (三)项目承办单位简介(三)项目承办单位简介 泓域咨询MACRO/ 石英砂过滤器项目立项备案说明 公司研发试验的核心技术团队来自知名的外企,具有丰富的行业经验 ,公司还聘用多名外籍专家长期担任研发顾问。 随着公司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业务规模及人员规模迅速扩张,企业规 模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产线的自动化,信息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这需要 公司管理流程不断调整改进,公司管理团队管理水平不断提升。 三、建设地点三、建设地点 (一)项目选

3、址及用地方案(一)项目选址及用地方案 1 1、项目建设选址、项目建设选址 该项目选址位于xx高新区。 2 2、项目用地性质、项目用地性质 项目用地为建设用地,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规划电力、给排水 、通讯等公用设施条件完备,适宜本期工程项目建设。 3 3、项目用地规模、项目用地规模 该项目总征地面积47243.61平方米(折合约70.83亩),其中:净用地 面积47243.61平方米(红线范围折合约70.83亩)。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70 865.42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51633.32平方米,计容建筑面积7 0865.42平方米;预计建筑工程投资5305.12万元。 (二)土地利用

4、合理性分析(二)土地利用合理性分析 项目建设地拥有多支具备相应资质的勘测队伍、设计队伍和专业化建 设工程队伍,拥有一大批高素质的产业工人,确保投资项目的实施能力, 泓域咨询MACRO/ 石英砂过滤器项目立项备案说明 同时,项目建设地商贸流通行业发达,与国内260多个大中城市开设了货运 直达业务。 四、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四、主要建设内容和规模 (一)产品方案(一)产品方案 项目主要产品为石英砂过滤器,根据市场情况,预计年产值27801.00 万元。 (二)投资方案(二)投资方案 1 1、固定资产投资估算、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本期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12573.03(万元)。 固定资产投资估算表固定资

5、产投资估算表 序号序号项目项目单位单位建筑工程费建筑工程费 设备购置及设备购置及 安装费安装费 其它费用其它费用合计合计占总投资比例占总投资比例 1 项目建设投资万元 5305.124241.37177.5112573.03 1.1 工程费用万元 5305.124241.3718831.50 1.1.1 建筑工程费用万元 5305.125305.1233.03% 1.1.2 设备购置及安装费万元 4241.374241.3726.41% 1.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 3026.543026.5418.84% 1.2.1 无形资产万元 1392.991392.99 1.3 预备费万元 1633.

6、551633.55 1.3.1 基本预备费万元 769.36769.36 1.3.2 涨价预备费万元 864.19864.19 2 建设期利息万元 泓域咨询MACRO/ 石英砂过滤器项目立项备案说明 3 固定资产投资现值万元 12573.0312573.03 2 2、流动资金投资估算、流动资金投资估算 预计达产年需用流动资金3489.58万元。 流动资金投资估算表流动资金投资估算表 序号序号项目项目单位单位达产年指标达产年指标第一年第一年第二年第二年第三年第三年第四年第四年第五年第五年 1 流动资产万元 18831.50 11427.4 3 12655.5 5 18831.5 0 18831.

7、5 0 18831.5 0 1.1 应收账款万元 5649.453672.144237.095649.455649.455649.45 1.2 存货万元 8474.185508.216355.638474.188474.188474.18 1.2.1 原辅材料万元 2542.251652.471906.692542.252542.252542.25 1.2.2 燃料动力万元 127.1182.6295.33127.11127.11127.11 1.2.3 在产品万元 3898.122533.782923.593898.123898.123898.12 1.2.4 产成品万元 1906.6912

8、39.351430.021906.691906.691906.69 1.3 现金万元 4707.883060.123530.914707.884707.884707.88 2 流动负债万元 15341.929972.25 11506.4 4 15341.9 2 15341.9 2 15341.9 2 2.1 应付账款万元 15341.929972.25 11506.4 4 15341.9 2 15341.9 2 15341.9 2 3 流动资金万元 3489.582268.232617.183489.583489.583489.58 4 铺底流动资金万元 1163.18756.07872.39

9、1163.181163.181163.18 3 3、总投资构成分析、总投资构成分析 泓域咨询MACRO/ 石英砂过滤器项目立项备案说明 (1)总投资及其构成分析:项目总投资16062.61万元,其中:固定资 产投资12573.03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78.28%;流动资金3489.58万元,占 项目总投资的21.72%。 (2)固定资产投资及其构成分析:本期工程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包括: 建筑工程投资5305.12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33.03%;设备购置费4241.3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26.41%;其它投资3026.54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18 .84%。 (3)总投资及其构成估算:总投资

10、=固定资产投资+流动资金。项目总 投资=12573.03+3489.58=16062.61(万元)。 总投资构成估算表总投资构成估算表 序号序号项目项目单位单位指标指标占建设投资比例占建设投资比例占固定投资比例占固定投资比例占总投资比例占总投资比例 1 项目总投资万元 16062.6 1 127.75%127.75%100.00% 2 项目建设投资万元 12573.0 3 100.00%100.00%78.28% 2.1 工程费用万元 9546.4975.93%75.93%59.43% 2.1.1 建筑工程费万元 5305.1242.19%42.19%33.03% 2.1.2 设备购置及安装费

11、万元 4241.3733.73%33.73%26.41% 2.2 工程建设其他费用万元 1392.9911.08%11.08%8.67% 2.2.1 无形资产万元 1392.9911.08%11.08%8.67% 2.3 预备费万元 1633.5512.99%12.99%10.17% 2.3.1 基本预备费万元 769.366.12%6.12%4.79% 2.3.2 涨价预备费万元 864.196.87%6.87%5.38% 泓域咨询MACRO/ 石英砂过滤器项目立项备案说明 3 建设期利息万元 4 固定资产投资现值万元 12573.0 3 100.00%100.00%78.28% 5 建设期

12、间费用万元 6 流动资金万元 3489.5827.75%27.75%21.72% 7 铺底流动资金万元 1163.199.25%9.25%7.24% (三)土建方案(三)土建方案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规划建筑系数78.56%,建筑容积率1.50,建设区域 绿化覆盖率7.85%,固定资产投资强度177.51万元/亩。 土建工程投资一览表土建工程投资一览表 序号序号项目项目 占地面积(占地面积( ) 基底面积(基底面积( ) 建筑面积(建筑面积( ) 计容面积(计容面积( ) 投资(万元)投资(万元) 1 主体生产工程 26240.0126240.0151633.3251633.324251.91 1

13、.1 主要生产车间 15744.0115744.0130979.9930979.992636.18 1.2 辅助生产车间 8396.808396.8016522.6616522.661360.61 1.3 其他生产车间 2099.202099.202994.732994.73255.11 2 仓储工程 5567.195567.1912500.8612500.86748.67 2.1 成品贮存 1391.801391.803125.223125.22187.17 2.2 原料仓储 2894.942894.946500.456500.45389.31 2.3 辅助材料仓库 1280.451280.

14、452875.202875.20172.19 3 供配电工程 296.92296.92296.92296.9220.01 3.1 供配电室 296.92296.92296.92296.9220.0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专题政策研究报告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专题政策研究报告 以渤海溢油为案例的 中国海洋环境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报告 以渤海溢油为案例的 中国海洋环境管理机制研究 摘要报告 国合会 2012 年年会 国合会 2012 年年会 2012.12.12-14 项目组成员名单项目组成员名单 项目顾问 项目顾问 Lim Haw Kuang 壳牌中国执行主席 项目中外组长 项目

15、中外组长 史培军 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 Olof Soren Linden 世界海事大学教授 项目组中外成员 项目组中外成员 于君宝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员 刘曙光 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杜 群 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副所长,教授 Peter K. Velez 壳牌国际电子科技公司全球应急响应事务部事务官 Per W. Schive 挪威环境部海洋环境保护事务副总干事 项目组支持专家 项目组支持专家 顾 卫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许映军 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 过 杰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张宇庆 武汉大学博士 项目组协调员 项目组协调员 许映军 北京

16、师范大学副教授 摘 要 摘 要 专题组从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关系的角度, 评估了渤海海洋经济活 动对海洋环境的影响,分析了渤海海洋环境的主要问题与原因,通过2011年渤海 “蓬莱19-3”油田溢油事故与2010年美国墨西哥湾“Deepwater Horizon”钻井 平台爆炸沉没溢油事故以及2007年挪威北海“Statfjord”油田溢油事故等案例的 分析和对比,总结了中外典型溢油事故应对的经验与教训,提出了改进和完善中 国海洋溢油问题应急管理的建议。 专题组进一步剖析了中国海洋环境管理的主要 问题与根源,从编制国家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规划、建立国家海上重大环境事件 应急预案体系、协调涉海

17、环境基本法律与海洋环境行政管理职能关系、健全海洋 环境管理立法、强化海洋环境管理执法、强化涉海企业环境责任与环境风险防范 能力、 强化海洋环境管理科技支撑能力建设等七个方面提出了改进中国海洋环境 管理机制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 关键词:渤海溢油,海洋经济,海洋环境,应急管理,常态管理,体制机制, 法律法规,总体规划,应急预案,双效模式,部际协调,企业责任 i 目目 录录 前前 言言 . 1 一、一、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及其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挑战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及其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挑战 . 2 (一)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加速,海洋开发战略有待完善 . 2 (二)中国海洋环境问题凸显,呈现加剧趋势 . 3

18、(三)渤海海洋环境污染严峻,呈现复合污染的特征 . 5 (四)渤海海洋污染以陆源为主,海源污染比例增加 . 6 (五)渤海海洋经济开发与环境污染矛盾激化 . 6 二、二、 海洋溢油事故应对典型案例的教训、经验与启示海洋溢油事故应对典型案例的教训、经验与启示 . 9 (一)中国海洋溢油管理不畅,应急处置能力不足 . 9 (二)美国海洋溢油管理制度齐全,应急处置迅速 . 12 (三)挪威海洋溢油管理体系完善,应急处置得力 . 14 (四)高度重视完善海洋溢油管理制度,加快构建效率效益双高的应急处置 模式 . 15 (五)加快健全国家海上溢油管理体系,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 . 17 三、三、 中国海

19、洋环境管理的问题及其根源中国海洋环境管理的问题及其根源 20 (一)海洋环境管理严重滞后 . 20 (二)重海洋经济发展,轻海洋环境保护 . 22 四、改进中国海洋环境管理的政策建议四、改进中国海洋环境管理的政策建议 24 (一)加快编制国家海洋开发与环境保护总体规划 . 24 (二)建立国家海上重大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 . 24 (三)全面协调涉海环境基本法律与海洋环境行政管理职能关系 . 25 (四)健全海洋环境管理立法 . 27 (五)强化海洋环境管理执法 . 28 (六)强化涉海企业环境责任与环境风险防范能力 . 28 (七)强化海洋环境管理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 29 致谢致谢 . 3

20、0 1 前前 言言 海上油气开采和运输作为海洋经济开发活动的重要内容,往往会造成海洋 溢油事故。油轮和采油平台是海洋溢油的主要来源。海上石油生产条件复杂, 极易造成突发性海洋溢油事件。实际上突发性溢油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发生,对 海洋生态环境普遍造成了巨大损害。 2011 年发生的我国渤海蓬莱 19-3 油田海底漏油事故处理处置过程,不仅 暴露出我国在海洋突发环境事件中应急能力不足、机制不顺、保障不畅等问题, 也凸显出我国海洋开发与环境管理之间存在的深层次矛盾。2011 年,第四届国 合会第五次年会以“经济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为主题,为促进海洋开发与环 境保护的良性互动,推动“蓝色经济”发展方式的

21、绿色转型,开始积极探索“在 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境管理新模式,经国合会主席团批准成立此 项专题政策研究。在国家大力发展蓝色经济战略下,如何实现海洋资源开发与 海洋环境保护的协调,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典型问题。而渤海溢油事件为 改进海洋环境管理机制,实现海陆统筹的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经典案例。 我国海洋石油开发始于 20 世纪 60 年代,20 世纪 80 年代初期开始对外合 作。近 20 年来,我国海洋溢油呈现发生风险高、损害范围广、持续时间长以及 评估难度大等特点。随着海上石油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渤海已经成为我国近海 石油开发的“主战场” ,至 2009 年已建成海上油田 21

22、个,钻井和采油生产平台 178 座,油井 1419 口1。2010 年产油超过 3000 万方2,渤海已成为“油池子” 。 东海和南海石油开发规模也日益扩大,加之众多国际大型石油公司相继加入, 海洋溢油事故的风险不断提升。近几年来中国海洋溢油事件平均每年发生 500 余起,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此外,我国海上石油运输量目前仅次于美国和日 本,港口石油吞吐量正以每年 1000 多万吨的速度增长3,船舶运输密度增加, 油轮日益大型化,个体油轮与外资油轮涌入油运市场,这势必引起海洋溢油事 故风险增加,我国海域在未来有可能成为海洋溢油事件的多发区和重灾区。 本研究针对我国目前的海洋开发和环境保护现状,

23、对比剖析 2010 年发生在 美国墨西哥湾的“深水地平线号”钻井平台爆炸沉没溢油事故以及 2007 年挪威 北海溢油事故的应急处置,从世界范围内众多的溢油事故应急处置中汲取经验 和教训,进一步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管理的统一监督,将有助于改善我国目前 的海洋环境管理状况。 本研究旨在通过渤海溢油事故案例分析,对比国际相关海洋环境灾害应急 处置的经验教训,揭示我国海洋环境应急乃至常态管理的体制、机制与法制问 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相协调的环境管理政策建议。 1 国合会, 2010年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报告 ,第33页。 2 郭小哲编著, 世界海洋石油发展

24、史 ,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年,第129,337页。 3 国合会, 2010年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报告 ,第18页。 2 一、一、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及其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挑战 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及其对海洋环境保护的挑战 (一)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加速,海洋开发战略有待完善(一)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加速,海洋开发战略有待完善 1. 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坚实基础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坚实基础 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具有发展海洋经济的自然地理基础和巨大潜 力,其中领海面积 38 万 km2,管辖海域面积约 300 万 km24,岸线总长度 32000km,包括大陆岸线 18000 km,岛屿

25、6900 多个 5。我国两千多年来经济发 展的历史经验表明, 沿海开发与海外经济交往是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国家发展和对外经济联系的增强,我国经济活动重心逐步由内陆向沿海趋 近,历史上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经济繁荣时期,都伴随着沿海经济的开放与发展 以及海上贸易活动的增加。 2. 海洋开发战略强势推进海洋开发战略强势推进 我国现阶段正处在国家复兴和经济稳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沿海及海洋经 济发展具有广阔前景,而国家不断强化的海洋强国建设意识和不断升级的海洋 开发战略也使得这一趋势更为明显。2003 年国务院印发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 划纲要 ,并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2006 年国家公布

26、了国民经济和 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进一步提出了“强化海洋意识,维护海洋权 益,保护海洋生态,开发海洋资源,实施海洋综合管理,促进海洋经济发展” 的发展方针。尤其值得关注的是,2010 年 10 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 详细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建议, 即: “坚持陆海统筹, 制定和实施海洋发展战略, 提高海洋开发、控制、综合管理能力。科学规划海洋经济发展,发展海洋油气、 运输、渔业等产业,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加强渔港建设,保护海岛、海岸 带和海洋生态环境。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维护中国海洋权益。 ” 2011 年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在第十四章以“推进海洋经济发展

27、” 为题,对未来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做出了具体部署。 3. 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重要地位 自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稳步提升,已经成 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据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公报数据显示,2006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 20958 亿元,同比增长 13.97%,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 10.01%;2011 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 45570 亿元,比上年增长 10.4%,占国内生 产总值的 9.7%。根据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预测,中国海洋经济在国 民经济中的比重至少到 2020 年还会进一步提升 6。 4 杨金森编, 中国

28、海洋战略研究文集 ,海洋出版社,2006年,第271页。 5 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组编,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岛保护法释义 , 法律出版社, 2010年, 第165,182页。 6 国家海洋局海洋发展战略研究所,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0) ,海洋出版社,2010年, 第226页。 3 4. 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有待调整未来海洋经济发展战略有待调整 应该清醒地看到,与北美、欧盟、东亚、大洋洲等地区海洋大国的海洋开 发战略及海洋经济发展对策相比,我国海洋经济发展依然存在一系列深层次的 问题。首先首先,我国依然缺乏在海洋开发战略层次的有序安排,已有的沿海经济 战略升级属于“归纳式”各区战略叠加,还

29、缺乏明晰的开发与保护协调、海洋 与陆地统筹的海洋经济发展与布局政策。其次其次,各省区海洋发展战略的开发活 动,过度集中于海岸带和近海海域,俨然是陆地粗放开发模式的海向延伸,已 经造成海岸带开发过度拥挤与近海环境质量明显下降,专属经济区及深远海的 开发意识和能力有待提高。再次再次,海洋传统产业的领军企业及产业集群在全球 经济竞争中处于“边缘化”或“低端化”的状态,产业升级面临风险和困难。 此外此外,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需要处理与周边国家在海岛归属、海域划界等方面的 棘手问题,海洋问题争端使得深入推进海洋开发战略面临空前挑战,而相关各 方的竞争式开发态势,更为相关海域海洋环境保护带来巨大不确定性和环境

30、灾 害风险。 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选择表明,海洋经济发展是国家中长期的 战略选择。改革开放 30 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为今后的海洋经济发展奠定了一 定的基础,而“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7的海洋经济发展战略陆续启动,使 得海洋开发成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主导方向。 (二)中国海洋环境问题凸显,呈现加剧趋势(二)中国海洋环境问题凸显,呈现加剧趋势 1. 海洋产业发展的环境负面效应显著海洋产业发展的环境负面效应显著 相对于经济发达的世界海洋大国, 我国海洋经济整体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海洋产业结构仍然以第二产业为主导,产业结构有待提升。2011 年,海洋第一、 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海洋生产

31、总值的比重分别为 5.1、47.9和 47.08。 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和滨海旅游业三大主导都属于劳动力和资本密集型 的传统产业。造船业、海洋工程产业、海洋石油天然气产业和海洋石油化工产 业,也大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其技术创新能力低于国际先进水平。海洋生 物医药、海洋电力和海水综合利用产业近年发展迅速,但是所占比重较低,近 期难以成为海洋主导产业。不同海洋产业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有着较大的区别, 并且随着产业发展规模的变化和层次转变,其环境问题也会有所不同。尤其是 稳定发展的大规模传统产业和较快发展的中等规模产业 9, 其运行和发展会成为 海洋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和直接影响因素,其产业活动中所

32、发生的事故将会成 7 “自上而下”是指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提出,引导各省市区发展沿海和海洋经济;同样, “自下而上”是指沿海地方经济主体自发开展海洋经济相关规划,并积极向国家申报,争 取 成为国家级海洋开发战略。 8 国家海洋局2011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9 此处“大规模传统产业”是指海洋运输、海洋渔业和海洋旅游等行业规模相对较大而发展 不快的传统海洋产业; “中等规模产业”是指海洋石油、海洋造船及海洋工程等产业。 4 为海洋环境灾难的主要根源。在涉海企业层面所表现的问题更为直接。旅游、 渔业、海洋造船等产业的企业组织规模较小,产业集群层次偏低,企业生产和 服务设施相对落后,企业环境责任意

33、识和环境问题应对能力较低。海洋运输、 海上石油、海洋化工等企业虽然具有较大规模,在国内处于强势地位,但其对 海洋环境的责任感和灾害预防能力有待提高。 表表 1 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我国海洋产业发展的环境影响 10 海洋产业部门海洋产业部门 相对增幅相对增幅 环境影响环境影响 环境影响程度环境影响程度 海洋渔业 + 海洋生态系统损失 + 海洋石油天然气 + 海上溢油污染 + 海洋矿业 + 海底(海岸)破坏、 海水污染 + 海洋盐业 + 滨海占地 + 海洋化工 + 向海洋排污 + 海洋生物医药 + 向海洋排污 + 海洋电力 + 滨海(风电)占地 + 海水利用 + 可能向海洋排污 + 海洋船舶

34、制造 + 滨海占地 + 海洋工程建筑 + 滨海占地 + 海洋交通运输 + 海洋、大气排放 + 海洋旅游 + 旅游垃圾 + 2. 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的环境压力加剧海洋经济空间布局的环境压力加剧 国家海洋开发战略在空间上表现为几乎所有沿海省市区都成为各种称谓的 “国家级”海洋经济或沿海经济区,并且还有如横琴、平潭、舟山等副省级国 家战略新区,使得地区性的海洋经济发展日益上升为“国家行为” ,也必将导致 沿海经济与海岸带及近海环境的关系日趋紧张。我国主要海洋经济分为环渤海 经济区、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其中,环渤海经济区的海洋 经济总体规模最大,而且近年增长依然比较强劲,在全国海洋经济的

35、比重略有 上升;海洋经济活动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力密集型的传统产业为主,对岸线空 间和海域生态环境产生较大的压力。加之未进入海洋产业活动统计口径的一些 大型滨海产业园区和工程建设,甚至是“滨海新城”建设,不仅占用、破坏了 宝贵的自然岸线及近海空间,更带来长远时期的海域环境水体污染威胁。再考 虑到我国长时期内陆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排海陆源污染的历史累积效应影响,渤 海海洋环境对于今后滨海及海洋经济的开发已经是“不堪重负” ,需要海洋经济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治理方面的“特别关照” 。此外,越是脆弱的海岸带空间,往 往面临围海造陆规模激增的巨大压力,直接导致滨海湿地、滩涂大量丧失,近 海生物多样性破坏,加剧

36、了局部区域海洋生态环境灾害。 10 根据2011年国家海洋局海洋经济统计有关数据及中国海洋状况公报有关描述等文献整 理。 5 表表 2 中国主要海洋经济活动分布及环境影响中国主要海洋经济活动分布及环境影响 海洋经济区 环渤海经济区 长江三角洲经济区 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海洋生产 总值占全 国比重(%) 2008 年 11 36.1 32.3 19.6 2009 年 12 37.6 29.6 20.7 2010 年 13 34.5 31.4 21.6 2011 年 8 36.1 30.1 21.5 同比增长 (%) 2008 年 11 0.1 -1.4 0 2009 年 12 1.5 -2.6 0

37、.5 2010 年 13 -0.1 -0.6 0.9 2011 年 8 1.1 -1.9 0.6 主要海洋产业 海洋交通运输、海 洋渔业、滨海旅游、 海洋油气 滨海旅游、海洋交通 运输、海洋船舶、海 洋渔业 滨海旅游、海洋交通 运输、海洋化工、海 洋油气、海洋渔业 海洋环境影响 陆源污染较重;岸 线及海域产业活动 密度高,海洋环境 压力大 陆源污染中等;岸线 及海域产业活动密度 较高,海洋环境压力 较大 陆源污染较轻;岸线 及海域产业活动密度 较高,海洋环境压力 较大 现有以各地区和各行业为主体的海洋经济发展模式,依然带有浓厚的传 统陆地经济开发和单一产业发展特点,与海洋经济发展的整体协调、多

38、元融 合、开放互动等特质要求存在距离,导致海洋生态环境相关利益主体缺失, 局部海岸带资源破坏和近临海域环境污染,为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 大隐忧。 (三)渤海海洋环境污染严峻,呈现复合污染的特征(三)渤海海洋环境污染严峻,呈现复合污染的特征 渤海流域包括黄河、海河、滦河、大凌河、辽河、山东半岛水系和辽东半 岛水系等七大水系,半封闭内海特征使得渤海水体交换能力极差。渤海是传统 海洋开发活动的密集区,各沿海地区的向海开发竞争及各涉海行业间的相对孤 立和非协同发展,使得海岸线与海洋环境面临空前巨大的污染压力,并导致环 境灾害性事件频发。目前渤海环境污染相当严重,近岸海域污染面积不断扩大, 海水中

39、主要污染物是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2010 年,渤海近岸海域 37 个站位海洋生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六六六、滴滴涕、多氯联苯等指标均符 合第一类海洋生物质量标准;总汞、石油烃和金属镉含量符合第一类海洋生物 质量标准的站位比例分别为 92%、73%和 68%;辽东湾贝类体内六六六和多氯 联苯的残留水平连续三年降低 14;渤海湾贝类体内石油烃和铅的残留水平连续 三年升高,镉的残留水平连续三年降低。尽管如此,渤海生态监控区的生态系 11 国家海洋局,2008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12 国家海洋局,2009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13 国家海洋局,2010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 14 国

40、家海洋局北海分局,2010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6 统仍处于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从污染形式来看,现在渤海环境污染已经从最 初的以石油、重金属为主的单一工业污染,逐步向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农业 面源污染等复合污染转变 15。 (四)渤海海洋污染以陆源为主,海源污染比例增加(四)渤海海洋污染以陆源为主,海源污染比例增加 1. 陆域入海污染物排污总量居高不下,部分海区海洋功能严重受损陆域入海污染物排污总量居高不下,部分海区海洋功能严重受损 2010 年和 2011 年,渤海沿岸入海排污达标排放次数仅占全年总监测次数 的 46%16。从 2010 年主要河流入海污染物总量监测结果来看:70%以上的入

41、海 污染物排入到敏感的海洋类型功能区,导致自然保护区、旅游区和渔业区达标 率分别仅为 79.8%、68.5%和 58.8%。重点海湾沉积物污染严重,特别是汞、铅、 砷、铜、石油烃和滴滴涕等污染。同时,湿地面积萎缩,流域淡水入海量减少, 导致辽宁省环渤海地区和山东半岛滨海地区海水入侵面积达 1300 km2,占全国 入侵面积 90%以上 14。陆源营养盐对我国近岸海域的贡献占 70%以上,是导致 我国近岸赤潮、绿潮灾害频发的主要原因之一 17。 2. 海源污染物排放量显现增加趋势,总体污染程度加剧海源污染物排放量显现增加趋势,总体污染程度加剧 首先,生态环境灾害频发。首先,生态环境灾害频发。20

42、10 年,中国全海域共发现赤潮 69 次 18,累 计受污染面积 10892km2,其中渤海发生 7 次,共 3560 km2(以夜光藻和隐藻为 主) 。2011 年,渤海发生赤潮 13 次 19,污染面积约 217 km2。其次,部分海域 大气沉降通量季节性增大。 其次,部分海域 大气沉降通量季节性增大。2010 年渤海区域的大气污染物沉降监测结果表明: 渤海春、秋季大气干沉降污染物含量高于夏季,夏季大气污染物湿沉降通量高 于春、秋季。在监测的 11 种污染物中,铵盐和硝酸盐含量较高。重金属类污 染物中,渤海海峡、辽东湾东部海域大气锌含量较高,渤海湾、莱州湾海域锌、 镉含量较高 14。201

43、1 年渤海大气污染物湿沉降以硝酸盐为主,无机氮和重金属 铜的湿沉降通量最高值出现在塘沽监测站分别为 11.0t/ km2a 和 4.9kg/ km2a, 铅的湿沉降通量最高值出现在营口仙人岛监测站,为 0.7kg/ km2a16。再次,海 水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 再次,海 水富营养化程度不断加重。 与上个世纪相比, 近 10 年来环渤海不仅赤潮的发生 频率和累计面积呈现明显升高的态势,赤潮的时空分布范围也不断扩大,而造 成海水富营养化的主要来源是人类开发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来源是人类开发活动所产生的污染物。 (五)渤海海洋经济开发与环境污染矛盾激化(五)渤海海洋经济开发与环境污染矛盾激化

44、 1. 海上溢油事故频发,加重海洋环境污染海上溢油事故频发,加重海洋环境污染 石油溢出进入海洋后,对生物资源造成严重的威胁,被视为海洋中的第一 15 国合会, 2010年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报告 ,第31页。 16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2011年北海区海洋环境公报。 17 国合会, 2010年中国海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问题与政策研究报告 ,第21页。 18 国家海洋局,2010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19 国家海洋局,2011年中国海洋环境状况公报。 7 污染源和污染物。2010 年我国海上投产使用的油气平台达到 195 个 18,渤海是 中国海域迄今为止最大的海洋油

45、田。至 2009 年,渤海已建成海上油气田 21 个, 共有采油井 1419 口,海上采油平台 178 个 1。在我国沿海地区,平均每四天就 可能发生一起溢油事故,仅 1998 年至 2008 年间,我国管辖海域就发生了 733 起船舶溢油污染事故 20。2010 年 7 月 16 日,中石油大连新港石油储备库输油 管道发生爆炸导致原油泄漏事故;2011 年渤海蓬莱 19-3 油田发生重大溢油事 故,渤中 28-2 南油田、埕岛西 A 平台、绥中 36-1 油田和锦州 9-3 油田各发生 1 次小型溢油事故 19。近年来,油气开发活动引起的溢油漏油事故频发,大量原 油泄漏入海,给周边海洋环境造

46、成严重影响。 2. 海洋油气区污染物排放增加,持续影响水质海洋油气区污染物排放增加,持续影响水质 海上油气区排放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生产污水、钻井泥浆、钻屑和生活污水。 2010 年渤海海上油气田生产污水、钻井泥浆、钻屑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分别约为 623.19104 m3、1.04104 m3、3.04104 m3和 12.05104 m3。2010 年渤海 17 个海 洋油气田群周边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监测表明: 除锦州 21-1 油田春季海水中石油 类浓度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外,其它油气田海水石油类浓度均符合第一类海 水水质标准,油气田周边海域环境状况与 2009 年相比明显好转 14。2011 年

47、渤 海 22 个海洋油气区(群)及周边海域环境状况监测结果显示, “蓬莱 19-3 油田 溢油事故”对所在油气区及周边海域环境状况产生十分严重的影响。 “7.16 大连 油污染事故”对海洋环境造成的影响至今尚未完全消除,海洋环境中仍存在明 显的石油类污染,对泊石湾海水浴场和潮间带生物还存在影响 16。 3. 海洋固体污染物倾倒增多,严重影响区域环境海洋固体污染物倾倒增多,严重影响区域环境 2010 年渤海 5 个倾倒量较大的海洋倾倒区的水质、沉积物质量、底栖生物 群落等跟踪监测结果表明, 虽然仅有天津港临时倾倒区 C 区个别站位海水中的 石油类浓度超第一类海水水质标准,但倾倒活动会对渤海海洋倾

48、倒区的水深和 海底地形产生影响。例如黄骅港 C1 区临时倾倒区南部区域水深明显变浅,最 小水深已不足原水深的 60%14。除此之外,进入海洋的塑料袋、渔网等垃圾已 是公认的“海洋环境杀手”。2010 年葫芦岛市高岭万家海域监测结果显示,海 底垃圾(橡胶块、塑料瓶和油漆桶等)平均密度高达 313.8 kg/km2。2011 年渤 海批准倾倒量 2268 万 m3,比 2010 年增加 31.3%16。 4. 近海养殖污染凸显,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近海养殖污染凸显,极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 从 1990 年开始,我国水产养殖产量一直居世界首位,也是世界上唯一一个 养殖产量高于捕捞产量的国家。目前渤海共

49、有海水增养殖区 226 个,总面积占 渤海近岸海域面积的 16.8%,其中以滩涂养殖方式的面积最大,为 4240 km2, 占养殖区总面积的71.7%; 其次为筏式养殖, 面积为559 km2, 占总面积的9.5%14。 海水养殖迅速发展,给海洋造成了严重污染。研究表明,网箱养殖投入的饵料 有 20%未被食用, 成为输出废物。 海水养殖的排污量仅占排海污染物总量的 5 % 左右,但由于污染物很大一部分是残饵、养殖物的排泄物等营养物质,很容易 20 8 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这使得近海养殖很可能成为刺激近海赤潮发生的一个重要 原因。 5. 船舶与港口作业污染遍布,严重影响近海养殖环境船舶与港口作业污染遍布,严重影响近海养殖环境 截至 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疗行业 > 保健常识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