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团体标准《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锌锭》-讨论稿.doc

上传人:剑客先生 文档编号:1264231 上传时间:2019-12-1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357.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团体标准《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锌锭》-讨论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团体标准《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锌锭》-讨论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团体标准《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锌锭》-讨论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团体标准《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锌锭》-讨论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团体标准《绿色设计产品评价技术规范 锌锭》-讨论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59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15316 节能检测技术通则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 50126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 GB 50236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 GB 50275 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16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 JB/T 5341 烟道式余热锅炉技术条件 JB/T 9560 烟道式余热锅炉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3.1.3术语和定义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3.1 冶金炉窑 冶金炉窑是指重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中用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燃烧

2、产生的 热量,将物料进行冶炼的热工设备。 3.1.3.2 烟气余热 重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技术上可回收的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高温烟气 热量,其特点是产量大、产点集中,连续性强,便于回收和利用,它属于二次 资源,是一次能源和可燃物转换后的产物。 3.1.3.3 冷却介质余热 重有色冶金炉窑的水套等冷却装置排出的大量冷却水含有大量的余热,可 以被合理利用。 3.1.3.4 余热利用 以环境温度为基准,对重有色冶金炉窑生产过程排出烟气热量或其他可回 收热能的利用。 3.1.3.5 余热发电 利用重有色冶金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 3.1.3.6 余热锅炉 利用重有色冶金炉窑产生的余热生

3、产蒸汽或热水的一种供热设备,提高了 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利用率。由于余热烟气性质的不同,使用的余热锅炉的种 类、结构形式各不相同。按结构特点可分为管壳式余热锅炉和烟道式余热锅炉 两大类。按重有色冶金炉窑的余热锅炉进口烟气含尘量和烟气特性又可分为以 下四类: 烟气中含尘量不大于 20g/Nm3的余热锅炉为第一类余热锅炉; 烟气中含尘量大于 20g/Nm3且不大于 70g/Nm3的余热锅炉为第二类余热锅 炉; 烟气中含尘量大于 70g/Nm3的余热锅炉为第三类余热锅炉; 烟气中含有粘结性烟尘的余热锅炉为第四类余热锅炉。 3.1.3.7 烟气余热发电率 铜、铅、锌等重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用于发电的烟气显

4、热量转化为电量与 冶金炉窑输入功率的比率。 3.1.3.8 余热发电系统自用电率 烟气余热发电系统正常运转时,本身消耗的电量与系统发电量的比率。 3.1.3.9 余热发电系统运转率 烟气余热发电系统正常运转时间相对于冶金炉窑正常运转时间的比率。 3.1.4冶金炉窑概况及烟气余热回收工艺流程冶金炉窑概况及烟气余热回收工艺流程 图1 冶金炉窑烟气余热回收流程示意图 3.1.5余热利用方式余热利用方式 3.1.5.1 对烟气温度400的余热资源应优先用于发电; 3.1.5.2 对烟气温度为 250400的余热资源应优先用于生产蒸汽,鼓励 用于发电; 3.1.5.3 对烟气温度250的余热资源可用于干

5、燥物料、制冷、采暖或供应 生活热水等; 3.1.5.4 根据烟气温度,余热资源等级的高低,合理选用与之相适应的高温 辐射换热器、陶瓷换热器、蓄热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余热利用设备。 3.1.6余热锅炉及系统余热锅炉及系统 3.1.6.1 一般规定 3.1.6.1.1 余热锅炉与冶金炉窑烟尘管道系统连接时必须设置旁通管道(事 故烟道) 。 3.1.6.1.2 余热锅炉的进口、出口烟风道及旁通管道上应得到可靠控制。 3.1.6.1.3 余热锅炉厂房的布置方式应根据当地的室外气象条件确定,并应 符合下列规定:非寒冷地区应采用露天布置;一般寒冷地区可采用露天布置, 应对导压管、排污管等易冻损的部位采取

6、伴热措施;严寒地区的余热回收设备 不宜采用露天布置。 3.1.6.2 余热锅炉设备 3.1.6.2.1 余热锅炉针对不同冶炼产品的烟尘特性,应采取防磨、防腐措施 及设置相应的清灰装置。 3.1.6.2.2 余热锅炉收集的烟尘应统一回收、处置。 3.1.6.2.3 余热锅炉漏风系数不应大于 2%。 3.1.6.2.4 余热锅炉产品型号编制按 JB/T 9560 有关规定执行。 3.1.6.2.5 余热锅炉技术条件按 JB/T 5341 有关规定执行。 3.1.6.3 余热锅炉与冶金炉窑的连接 3.1.6.3.1 余热锅炉应设置防积灰装置。 3.1.6.3.2 冶金炉窑与余热锅炉连接处应设热膨胀补

7、偿。 3.1.6.3.3 与设备连接的管道设计应满足设备对振动、推力、荷载等要求。 3.1.6.3.4 管道支架设置应稳妥可靠。 3.1.6.3.5 管道的保温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 GB 50316 的规定。 3.1.6.3.6 焊接施工应符合 GB 50236 的规定。 3.1.6.3.7 管道保温施工应符合 GB 50126 的规定。 3.1.7评价和考核参考指标评价和考核参考指标 余热发电率 XX%; 余热发电系统自用电率 XX%; 余热发电系统运转率 XX%; 转化为蒸汽的利用率 XX%; 漏风率 XX%。 在改造及新建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运行前后,能源亏损量减少。 3.1.8计算方法计算方

8、法 3.1.8.1 冶炼余热回收利用作业率按照公式(1)计算: (1) 2 1 t t 式中: 冶炼余热回收利用作业率 t1冶炼余热回收利用年作业时间,单位为小时(h) t2冶炼系统年作业时间,单位为小时(h) 3.1.8.2 余热利用率按照公式(2)计算: (2) = 有 放 式中: 余热利用率 W 有单位时间内工质在锅炉中所吸收的总热量,包括水和蒸汽吸收的 热量,以及排污水和自用蒸汽所消耗的热量(KJ/h) Q 有单位时间内输入余热锅炉的余热资源的总热量(KJ/h) 3.1.8.3 余热发电系统自用电率按照公式(3)计算: (3) = 消 发 式中: 余热发电系统自用电率 Q 消单位时间内

9、余热发电系统消耗电量(KW/h) Q 发单位时间内余热发电系统发电量(KW/h) 3.1.8.4 余热发电系统运转率按照公式(4)计算: (4) = 有 实 式中: 余热发电系统运转率 Q 有单位统计内余热发电系统有效运转时间(h) Q 实单位统计内余热发电系统实际运转时间(h) 3.1.8.5 漏风率按照公式(5)计算: (5) = 漏 进 式中: k余热锅炉的漏风率 Q 漏单位时间内漏入空气预热器烟气侧的空气质量(mg/kg) Q 进单位时间内进入烟道的空气质量(mg/kg) 3.1.8.6 余热发电系统自用电率不高于 25%(判断其先进性) ,余热利用产蒸 汽利用方式可折算为发电量计算自

10、耗电。 3.2 标准意见处理标准意见处理 相关的企业单位和专家通过现场调研、回函以及会议讨论的方式,针对 重有色冶金炉窑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规范征求意见稿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 详细的意见内容见反馈意见汇总表。 4预期效果预期效果 重有色金属炉窑余热回收技术被各个企业普遍使用,各企业余热回收技术 不尽相同,行业内并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来对此进行管理。制订此标准来规范 有色金属冶金炉窑余热回收技术的使用,进一步提高有色金属炉窑余热回收的 效率,提升能源的利用率,节约能源。 5标准水平分析标准水平分析 本标准是新制定标准,是根据我国实际生产使用情况并结合国外先进企业 产品标准指标制定的,从各项指标看,符

11、合国内重有色冶炼企业的利益要求, 便于冶金炉窑余热的统一管理,节省资源,利于推广应用。 6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的制定过程、技术指标的选定、检验项目的设置符合现行法律、法 规和强制性国家标准的规定。 7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过程和依据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过程和依据 无 8标准作为请执行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标准作为请执行标准或推荐性标准的建议 本标准建议作为推荐性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9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实施、技术实施、过贯彻标准的要求和措施建议,包括(组织实施、技术实施、过 渡办法)渡办法) 本标准是以我国

12、重有色冶金炉窑的建设和使用现状为基础,结合行业内及 行业间的要求,标准全面覆盖了重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冶金炉窑余热回收装置的 设计、建设、管理等的一般要求,结合余热回收系统的特征、构成、基本功能 和要求,建议相关单位组织专项标准宣贯会进行系统学习。本标准发布后,各 企业应积极宣传和贯彻,并积极采用标准来组建和使用余热回收系统,以保证 建设标准,满足各重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余热回收的需要。 10 废止现有有关标准的建议废止现有有关标准的建议 无 11 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其他应予以说明的事项 无 ICS 点击此处添加 ICS 号 点击此处添加中国标准文献分类号 YS 中华人民共和国 有色金属 行业标准

13、YS/T XXXXXXXXX 重有色冶金炉窑余热回收技术规范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waste heat recovery of heavy non-ferrous metallurgical furnaces (工作组讨论稿) XXXX - XX - XX 发布XXXX - XX - 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 布 YS/T XXXXXXXXX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提出。 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阳谷祥光铜业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

14、与起草单位:XXX、XXX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XXX、XXX 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YS/T XXXXXXXXX 1 重有色冶金炉窑余热回收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重有色冶金炉窑余热回收技术的术语和定义、工艺流程、余热利用方式、技术要求、 评价和考核参考指标、测试和验收。 本标准适用于重有色冶金炉窑余热回收的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运行等。 重有色冶金炉窑余热回收的工程设计、设备制造、安装、运行,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 家现行有关规范与标准的规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

15、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 研究是否可以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T 2598 综合能耗计算通则 GB/T 15316 节能检测技术通则 GB 17167 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 GB 50126 工业设备及管道绝热工程施工规范 GB 50236 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 GB 50275 风机、压缩机、泵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GB 50316 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 JB/T 5341 烟道式余热锅炉技术条件 JB/T 9560 烟道式余热锅炉产品型号编制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

16、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冶金炉窑 冶金炉窑是指重有色金属冶炼生产中用固体、液体或气体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将物料进行冶炼 的热工设备。 3.2 烟气余热 重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产生的技术上可回收的没有被充分利用的高温烟气热量,其特点是产量大、 产点集中,连续性强,便于回收和利用,它属于二次资源,是一次能源和可燃物转换后的产物。 3.3 冷却介质余热 重有色冶金炉窑的水套等冷却装置排出的大量冷却水含有大量的余热,可以被合理利用。 YS/T XXXXXXXXX 2 3.4 余热利用 以环境温度为基准,对重有色冶金炉窑生产过程排出烟气热量或其他可回收热能的利用。 3.5 余热发电 利用重有色

17、冶金生产过程中多余的热能转换为电能的技术。 3.6 余热锅炉 利用重有色冶金炉窑产生的余热生产蒸汽或热水的一种供热设备,提高了燃料燃烧释放热量的利 用率。由于余热烟气性质的不同,使用的余热锅炉的种类、结构形式各不相同。按结构特点可分为管 壳式余热锅炉和烟道式余热锅炉两大类。按重有色冶金炉窑的余热锅炉进口烟气含尘量和烟气特性又 可分为以下四类: 烟气中含尘量不大于20g/Nm3的余热锅炉为第一类余热锅炉; 烟气中含尘量大于20g/Nm3且不大于70g/Nm3的余热锅炉为第二类余热锅炉; 烟气中含尘量大于70g/Nm3的余热锅炉为第三类余热锅炉; 烟气中含有粘结性烟尘的余热锅炉为第四类余热锅炉。

18、3.7 烟气余热发电率 铜、铅、锌等重有色金属冶炼过程中用于发电的烟气显热量转化为电量与冶金炉窑输入功率的比 率。 3.8 余热发电系统自用电率 烟气余热发电系统正常运转时,本身消耗的电量与系统发电量的比率。 3.9 余热发电系统运转率 烟气余热发电系统正常运转时间相对于冶金炉窑正常运转时间的比率。 4 冶金炉窑烟气余热回收概况及工艺流程 4.1 冶金炉窑烟气余热回收概况 冶金炉窑烟气余热回收概况参照附录A。 4.2 冶金炉窑烟气余热回收工艺流程 YS/T XXXXXXXXX 3 图 1 冶金炉窑烟气余热回收流程示意图 5 余热利用方式 5.1 对烟气温度400的余热资源应优先用于发电; 5.

19、2 对烟气温度为 250400的余热资源应优先用于生产蒸汽,鼓励用于发电; 5.3 对烟气温度250的余热资源可用于干燥物料、制冷、采暖或供应生活热水等; 5.4 根据烟气温度,余热资源等级的高低,合理选用与之相适应的高温辐射换热器、陶瓷换热器、蓄 热式换热器、板式换热器等余热利用设备。 6 技术要求 6.1 一般要求 6.1.1 冶金炉窑的余热回收系统装置不应影响冶炼系统的正常生产。 6.1.2 冶炼系统回收利用工程建设与生产应除遵循此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标 准和规范的规定。 6.2 冶炼系统余热回收 6.2.1 余热回收后的烟气温度应满足脱硫或制酸工艺要求。 烟气热能

20、炉窑 余热利用 装置 发电 供暖 生活热水 其他利用 YS/T XXXXXXXXX 4 6.2.2 余热回收装置的额定温度应高于烟气的最高温度。 7 余热锅炉及系统 7.1 一般规定 7.1.1 余热锅炉与冶金炉窑烟尘管道系统连接时必须设置旁通管道(事故烟道)。 7.1.2 余热锅炉的进口、出口烟风道及旁通管道上应得到可靠控制。 7.1.3 余热锅炉厂房的布置方式应根据当地的室外气象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非寒冷地区应 采用露天布置;一般寒冷地区可采用露天布置,应对导压管、排污管等易冻损的部位采取伴热措施; 严寒地区的余热回收设备不宜采用露天布置。 7.2 余热锅炉设备 7.2.1 余热锅

21、炉针对不同冶炼产品的烟尘特性,应采取防磨、防腐措施及设置相应的清灰装置。 7.2.2 余热锅炉收集的烟尘应统一回收、处置。 7.2.3 余热锅炉漏风系数不应大于 2%。 7.2.4 余热锅炉产品型号编制按 JB/T 9560 有关规定执行。 7.2.5 余热锅炉技术条件按 JB/T 5341 有关规定执行。 7.3 余热锅炉与冶金炉窑的连接 7.3.1 余热锅炉应设置防积灰装置。 7.3.2 冶金炉窑与余热锅炉连接处应设热膨胀补偿。 7.3.3 与设备连接的管道设计应满足设备对振动、推力、荷载等要求。 7.3.4 管道支架设置应稳妥可靠。 7.3.5 管道的保温设计应符合国家标准 GB 503

22、16 的规定。 7.3.6 焊接施工应符合 GB 50236 的规定。 7.3.7 管道保温施工应符合 GB 50126 的规定。 8 风机要求 8.1 风量计算应考虑系统漏风、冶炼系统产生的波动等因素。 8.2 风机设计参数应满足冶金炉窑内负压要求。 8.3 风机入口噪音应小于 80 分贝。 8.4 风机应选用变频调速装置。 8.5 风机施工及验收应符合 GB 50275 的规定。 YS/T XXXXXXXXX 5 9 测试和验收 9.1 冶金炉窑余热回收利用在调试前,相关的管道、设备、材料及电气自控仪表应按国家现行相关的 法律、法规和强制性的标准与规范的规定进行单体验收。 9.2 冶金炉窑

23、余热回收利用在单体设备验收后,应进行系统静态试车与调试,检查各系统与相关设备 是否正常工作,在静态试车后进行试生产,检查各系统参数是否达到工艺要求。 10 评价和考核参考指标 余热发电率XX%; 余热发电系统自用电率XX%; 余热发电系统运转率XX%; 余热利用点的覆盖率XX%; 余热利用种类; 转化为蒸汽的利用率XX%; 在改造及新建余热回收利用技术运行前后,能源亏损量减少。 11 计算方法 11.1 冶炼余热回收利用作业率按照公式(1)计算: (1) 2 1 t t 式中: 冶炼余热回收利用作业率 t1冶炼余热回收利用年作业时间,单位为小时(h) t2冶炼系统年作业时间,单位为小时(h)

24、11.2 11.2 余热利用率按照公式(2)计算: (2) = 有 放 式中: 余热利用率 W有单位时间内工质在锅炉中所吸收的总热量,包括水和蒸汽吸收的热量,以及排污水和自用 蒸汽所消耗的热量(KJ/h) Q有单位时间内输入余热锅炉的余热资源的总热量(KJ/h) YS/T XXXXXXXXX 6 11.3 1.4 余热发电系统自用电率按照公式(3)计算: (3) = 消 发 式中: 余热发电系统自用电率 Q消单位时间内余热发电系统消耗电量(KW/h) Q发单位时间内余热发电系统发电量(KW/h) 11.4 1.5 余热发电系统运转率按照公式(4)计算: (4) = 有 实 式中: 余热发电系统

25、运转率 Q有单位统计内余热发电系统有效运转时间(h) Q实单位统计内余热发电系统实际运转时间(h) 11.5 1.6 漏风率按照公式(5)计算: (5) = 漏 进 式中: k余热锅炉的漏风率 Q漏单位时间内漏入空气预热器烟气侧的空气质量(mg/kg) Q进单位时间内进入烟道的空气质量(mg/kg) 11.6 余热发电系统自用电率不高于 25%(判断其先进性),余热利用产蒸汽利用方式可折算为发电 量计算自耗电。 附录附录 A (资料性附录)(资料性附录) _ YS/T XXXXXXXXX 7 冶金炉窑烟气余 铲平ICS 77.150.99 H 62 中华人民共和国有色金属行业标准 YS/T 2

26、0 轴承用铜钢复合双金属板 Coppersteel clad plates for bearings (送审稿) 20-发布20-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发布布 YS YS/T XXX20XX 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 GB/T 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3)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南宁钛银科技有限公司、广西壮族自治区冶金产品质量检验站、柳州凯通新材 料科技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员:隆成柱、黄肇敏、胡永玫、隆小柱、黄卫华、杨庆永、吴坚、陈凤婕。 YS/T/ 20 1 轴承用铜钢复合双金属板 1 范围 本标准

27、规定了轴承用铜钢复合双金属板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及标志、包装、运输、 贮存及质量证明书和订货单(或合同)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机械行业制造重载轴承用铜钢复合双金属板(以下简称双金属板材) ,该双金属板材 采用高温熔覆方法生产。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222 钢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 GB/T 700 碳素结构钢 GB/T 3274 碳素结构钢和低合金结构钢热轧厚钢板和钢带 GB/T 5121.1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28、第 1 部分:铜含量的测定 GB/T 5121.27 铜及铜合金化学分析方法 第 27 部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GB/T 6396 复合钢板力学及工艺性能试验方法 GB/T 7734 复合钢板超声波检验方法 GB/T 8063 铸造有色金属及其合金牌号表示方法 GB/T 8170 数值修约规则与极限数值的表示和判定 GB/T 8888 重有色金属加工产品的包装、标志、运输、贮存和质量证明书 GB/T 20066 钢和铁 化学成分测定用试样的取样和制样方法 GB/T 26303.3 铜及铜合金加工材外形尺寸检测方法 第 3 部分:板带材 YS/T 448 铜及铜合金铸造和加工产品宏

29、观组织检验方法 YS/T 668 铜及铜合金理化检测取样方法 SN/T 4025 稀土硅铁合金及镁硅铁合金中稀土总量的测定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双金属板 coppersteel clad plates for bearings 用高温熔覆的方法使铜合金(复材)与钢(基材)达到冶金结合的金属层状复合材料。 3.2 内弯曲试验 internal bend test 试样受拉面为基材的弯曲试验。 YS/T/ 20 I 4 分类及标记 4.1 产品分类 双金属板材的牌号、状态和规格应符合表 1 的规定(铜层牌号按 GB/T 8063 表示) 。

30、 表 1 牌号、状态和规格 4.2 产品标记 产品标记按产品名称、标准编号、牌号、状态、规格的顺序表示。标记示例如下: 牌号为 ZCuAl9Ni4Mn2/ Q235A,软化退火态(O60) ,铜层厚度为 30 mm、钢层厚度为 40 mm,宽度为 500 mm, 长度为 1 000 mm 的双金属板材标记为: 双金属板 YS/T XXXXZCuAl9Ni4Mn2/ Q235A O6030/405001 000 5 技术要求 5.1 化学成分 5.1.1 双金属板材钢层的牌号和化学成分(熔炼分析)应符合 GB/T 700 中牌号 Q235A、Q235B 的 规定,钢层的成品化学成分允许偏差应符合

31、 GB/T 222 的规定。 5.1.2 双金属板材铜层的化学成分应符合表 2 的规定。 表 2 铜层的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质量分数)/% 牌号 CuAlNiMnRE(La+Ce)Ti ZCuAl9Ni4Mn2a 80.0090.005.0012.002.005.001.002.000.010.500.010.30 注:需方需要其他铜层牌号的双金属板材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后在订货单(或合同)中注明。 a 表中所列元素总和99.5%。 5.2 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 5.2.1 双金属板材钢层厚度及其允许偏差应符合 GB/T 3274 的规定。 5.2.2 双金属板材的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应符合

32、表 3 的规定。 表 3 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 单位为毫米 总厚度 铜层厚度 a 长度宽度 总公称厚度允许偏差公称厚度允许偏差长度允许偏差宽度允许偏差 20100 +4 -1 1050 2 500 1 500 +5 0 100 1 000 +5 0 注:需方需要其他尺寸及其尺寸允许偏差的双金属板材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后在订货单(或合同)中注明。 规格/mm 牌号状态 铜层 牌号 钢层 牌号 铜层 厚度 钢层 厚度 总厚度宽度长度 ZCuAl9Ni4Mn2/ Q235A 软化退火 (O60) ZCuAl9Ni4Mn2Q235A 1050105020100 100 1 000 500 1 500

33、 ZCuAl9Ni4Mn2/ Q235B 软化退火 (O60) ZCuAl9Ni4Mn2Q235B 1050105020100 100 1 000 500 1 500 注:需方需要其他牌号、状态、规格的双金属板材时,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后在订货单(或合同)中注明。 YS/T/ 20 3 a 铜层厚度为总厚度与钢层厚度之差值。 5.3 力学性能 双金属板材的室温力学性能应符合表 4 规定。 表 4 室温力学性能 抗拉强度 Rm/ MPa断后伸长率 aA/ 牌号 不小于 ZCuAl9Ni4Mn2/ Q235A ZCuAl9Ni4Mn2/ Q235B 50015 a 拉断后,复合层不开裂。 5.4 弯

34、曲性能 双金属板材应进行内弯曲试验,内弯曲试验条件及结果应符合表 5 的规定。 表 5 内弯曲试验条件及结果 总公称厚度 T/mm试样总厚度 a/mm试样宽度 B/mm弯曲角度弯心直径 d/mm内弯曲试验结果 25a=T2a902a 25100 加工试样总厚度 为 25 mm,其中铜 层厚度为 10 mm 2a903a 复合层不开裂 5.5 内部质量 5.5.1 双金属板材应逐张进行超声波探伤。未结合缺陷应符合 GB/T 7734 中 I 等级要求。 5.5.2 双金属板材应进行断口检验,断口应致密、无缩尾、复合层不开裂。 5.6 表面质量 5.6.1 双金属板材表面应光滑、清洁,不允许有裂纹

35、、气泡、夹杂等影响使用的缺陷。 5.6.2 双金属板材表面允许有轻微的、局部的,不影响使用的划伤、凹坑、压入物和矫直痕迹、氧化 色、发暗、水迹、油迹。 6 试验方法 6.1 化学成分 6.1.1 双金属板材的钢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按 GB/T 700 的规定进行。 6.1.2 双金属板材的铜层化学成分分析方法按 GB/T 5121.1 和 GB/T 5121.27 的规定进行, RE(La+ Ce)的分析方法按 SN/T 4025 的规定进行。 6.2 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 双金属板材的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的测量方法按 GB/T 26303.3 的规定进行。 6.3 力学性能 双金属板材的室温拉

36、伸试验按 GB/T 6396 规定的方法进行。 6.4 弯曲性能 双金属板材的内弯曲试验按 GB/T 6396 规定的方法进行。 6.5 内部质量 YS/T/ 20 I 6.5.1 双金属板材的超声波探伤按 GB/T 7734 规定的方法进行。 6.5.2 双金属板材的断口检验按 YS/T 448 规定的方法进行。 6.6 表面质量 在自然散射光下,目视检查表面质量。 7 7 检验规则检验规则 7.1 检查和验收 7.1.1 产品应由供方进行检验,保证产品质量符合本标准及订货单(或合同)的规定,并填写质量证 明书。 7.1.2 需方应对收到的产品按本标准及订货单(或合同)的规定进行检验。如检验

37、结果与本标准及订 货单(或合同)的规定不符时,应以书面形式向供方提出,由供需双方协商解决。属于表面质量及外 形尺寸的异议,应在收到产品之日起一个月内提出,属于其他性能的异议,应在收到产品之日起三个 月内提出。如需仲裁,应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7.2 组批 双金属板材应成批提交验收,每批应由同一牌号和规格的双金属板材组成,每批重量应不大于 1 000 kg。 7.3 检验项目 每批双金属板材应进行化学成分、外形尺寸及其允许偏差、力学性能、弯曲性能、内部质量(超 声波探伤、断口)和表面质量的检验。 7.4 取样 双金属板材的取样应符合表 6 的规定。 表 6 取样 检验项目取样规定 要求的 章条号 试验方法 的章条号 化学成分(钢层)每批取 1 个试样,按照 GB/T 20066 的规定取样。 4.2.15.1.1 化学翺最瀀栀琀洀氀蠀5Smwap前台访问/p-1264224.html123.125.71.810勈痵最茀眀愀瀀漀漀欀刀攀愀搀愀猀瀀砀椀搀吁怀綰/Me前台访问/p-1206963.html54.36.149.140匀洀眀愀瀀瀀栀琀洀氀5gwap前台访问/BookRead.aspx?id=1264225111.206.221.1130翺偠偢最瀀栀琀洀氀蟀怀/Mk前台访问/p-1264227.html220.181.108.1140匀漀眀愀瀀瀀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