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春秋装项目预算报告范本参考.docx

上传人:潮汕人 文档编号:1712376 上传时间:2020-04-04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45.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春秋装项目预算报告范本参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交通运输部决定对铁路运输企业准入许可办法(交通运输部令2014年第19号)作如下修改:一、将第六条第(二)项修改为“拥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满足运输规模需要数量的机车车辆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二、将第八条修改为:“拥有铁路基础设施所有权的企业采取委托经营方式的,受托企业应当取得铁路运输许可证。”本决定自2017年9月29日起施行。铁路运输企业准入许可办法根据本决定作相应修正,重新发布。铁路运输企业准入许可办法(2014年12月8日交通运输部发布 根据2017年9月29日交通运输部关于修改铁路运输企业准入许可办法的决定修正)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为维护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经营铁路的合法权益,规范

2、铁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铁路安全管理条例等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第二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登记注册的企业法人,从事铁路旅客、货物公共运输营业的,应当向国家铁路局提出申请,经审查合格取得铁路运输许可证。涉及地方铁路运营事项的,国家铁路局应当邀请申请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参与审查。第三条本办法所称铁路运输许可的范围分别为高速铁路旅客运输、城际铁路旅客运输、普通铁路旅客运输、铁路货物运输。第四条拥有铁路基础设施所有权的企业,有权自主决定铁路运输经营方式,包括独立、合作、委托以及其他合法经营方式。第五条铁路运输企

3、业应当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承担铁路公益性运输义务。鼓励铁路运输企业之间开放合作,公平竞争,共同维护运输市场秩序,保障铁路网畅通和铁路运输安全。第二章 许 可 条 件第六条申请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拥有符合规划和国家标准的铁路基础设施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二)拥有符合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满足运输规模需要数量的机车车辆的所有权或者使用权;(三)生产作业和管理人员符合铁路运输岗位标准、具备相应从业资格,且其数量满足运输规模需要;(四)具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安全生产管理机构或者安全管理人员,以及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五)具有铁路运输相关的组织管理办法、服务质量标准、生产作业规范;(六

4、)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条件。第七条拟从事高速铁路旅客运输的申请企业,铁路运输相关业务的负责人应当具有铁路运输管理工作10年以上经历,专业技术管理的负责人应当具有铁路运输本专业工作8年以上经历。拟从事城际铁路旅客运输和普通铁路旅客运输的申请企业,铁路运输相关业务的负责人应当具有铁路运输管理工作8年以上经历,专业技术管理的负责人应当具有铁路运输本专业工作5年以上经历。拟从事铁路货物运输的申请企业,铁路运输相关业务的负责人应当具有铁路运输管理工作5年以上经历,专业技术管理的负责人应当具有铁路运输本专业工作3年以上经历。办理危险货物或者特种货物运输的,相关设备设施应当符合相应货物运输的安全要求,相

5、关生产作业和管理人员应当符合相应岗位标准和岗位培训要求。在最近2年内因生产安全事故受到行政处分的,不得担任铁路运输相关业务的负责人和专业技术管理的负责人。第八条拥有铁路基础设施所有权的企业采取委托经营方式的,受托企业应当取得铁路运输许可证。第三章 许 可 程 序第九条申请企业应当按照本办法第三条、第六条、第七条、第八条规定的许可范围和许可条件提出申请。一次申请多项许可范围的,可以合并申请。第十条申请企业应当提交以下材料,并对材料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合法性负责:(一)国家铁路局行政许可申请书;(二)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三)申请企业基本情况;(四)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及履历表;(五)

6、铁路运输相关业务的负责人、专业技术管理的负责人的身份证明及履历表;(六)主要生产作业人员的配备情况、资格情况;(七)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情况、安全生产管理人员配备情况、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和应急预案情况;(八)铁路运输相关的组织管理办法、服务质量标准、生产作业规范情况;(九)铁路建设项目立项的批准(核准、备案)文件、铁路竣工验收(初步验收)和运营安全评估合格的报告复印件;(十)机车车辆数量满足运输规模需要的测算依据;(十一)相关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合作协议等证明材料;(十二)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材料。国家铁路局应当明确铁路运输许可申请材料的具体要求,并提供相应的文本格式。第十一条国家铁路局对申请

7、企业提出的行政许可申请,应当根据下列情况分别作出处理:(一)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的,应当允许申请企业当场更正;(二)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一次告知申请企业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三)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企业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申请材料的,应当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受理或者不予受理行政许可申请,应当出具加盖国家铁路局行政许可专用章和注明日期的书面凭证。第十二条国家铁路局应当审查申请企业提交的材料,必要时对申请企业进行实地核查及组织鉴定、专家评审。审查合格的,作出准予行政许可的

8、书面决定;审查不合格的,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书面决定,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企业享有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第十三条国家铁路局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行政许可决定。20个工作日内不能作出决定的,经国家铁路局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0个工作日,并将延长期限的理由告知申请企业。组织鉴定、专家评审所需时间不计算在上述期限之内。作出准予行政许可决定的,应当自作出决定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向申请企业颁发铁路运输许可证。第十四条铁路运输许可证应当载明被许可企业名称、住所、证书编号、许可范围、发证日期、有效起始日期、有效期等内容。第十五条铁路运输许可证有效期为20年,被许可企业应当于有效期届

9、满前60日,向国家铁路局提出延续申请。申请材料包括国家铁路局行政许可申请书、近3年许可条件保持情况的报告。国家铁路局应当根据被许可企业的申请,在铁路运输许可证有效期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逾期未做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第十六条被许可企业的名称、住所发生变化的,被许可企业应当于变化事项发生后20个工作日内,向国家铁路局提出变更申请。申请材料包括国家铁路局行政许可申请书、变更事项说明、新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第十七条被许可企业合并、分立或者变更经营方式、许可范围,导致许可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于相关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向国家铁路局重新申请许可。企业合并、分立的,申请材

10、料除本办法第十条规定的材料外,还应当提交企业合并、分立的协议复印件或者有关批准文件复印件。第十八条被许可企业应当自取得铁路运输许可之日起1年内开展相应的铁路运输营业,并于开业后20个工作日内书面告知国家铁路局。因特殊情况需延期开业的,应当向国家铁路局提出书面说明,经同意可延期1年。被许可企业在取得铁路运输许可证1年内未开业且未延期,或者延期期限内仍未开业的,已取得的铁路运输许可证自动失效。第十九条被许可企业应当按照许可范围开展铁路运输营业,并保证其运输条件持续符合许可条件。第二十条被许可企业未经国家铁路局批准,不得擅自停业、歇业。被许可企业因特殊情况需停业、歇业的,应当提前90日向国家铁路局提

11、出书面申请,并提前60日向社会公告,按有关规定妥善处理相关运输业务。第二十一条铁路运输许可证遗失、损毁或者灭失的,被许可企业应当及时在公共媒体上发布公告、声明作废,并向国家铁路局申请补办许可证。申请材料包括国家铁路局行政许可申请书、公共媒体上发布公告的证明、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副本及复印件。第四章 监 督 管 理第二十二条国家铁路局依据职责和权限,依法对被许可企业从事许可事项活动情况、许可条件保持情况以及遵守铁路行业管理相关规定等实施监督检查,受理相关投诉举报,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国家铁路局实施许可监督检查,不得妨碍被许可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不得谋取非法利益,不得泄露被许可企业的商业秘密。被许可企业

12、应当接受和配合监督检查,提供有关资料,不得隐瞒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情况。第二十三条监督检查可以采取下列措施:(一)进入被许可企业有关部门、生产营业场所;(二)询问被许可企业有关工作人员,要求其对检查事项作出说明;(三)查阅、复制有关文件、资料;(四)纠正违反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标准、规范的行为。第二十四条被许可企业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将上一年度企业运输年度报告报国家铁路局备案。运输年度报告备案内容主要包括本企业运输业务及公益性运输完成情况、运输安全状况及其他许可条件保持情况等。第二十五条被许可企业不得涂改、倒卖、出租、出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铁路运输许可证。第二十六条申请企业隐瞒有关情况或

13、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铁路运输许可的,国家铁路局不予受理或者不予许可,并给予警告,申请企业在1年内不得再次申请铁路运输许可。第二十七条铁路运输许可的撤销、注销,由国家铁路局按照法律、行ICS 43.040.20 CCS T 38 团体标准 T/CSAE xx20 xx 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地板用环氧树脂 技术条件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poxy resin for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composite car floor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epoxy resin for carbon fiber re

14、inforced composite car floor (报批稿) 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该标准所涉必要专利信息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在提交反馈意见时,请将您知道的该标准所涉必要专利信息连同支持性文件一并附上。 20 xx-xx-xx 发布20 xx-xx-xx 实施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发布 T/CSAE xx20 xx I 目次 前言.II 1范围.1 2规范性引用文件.1 3术语和定义.1 4技术要求. 1 5试验方法. 2 6检验规则. 3 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5 II 前言 本文件按照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 起

15、草。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这些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汽车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提出。 本文件起草单位: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材汽车复合材料有限公司、瀚森化工企业管 理(上海)有限公司、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晶辰(淄博)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郑州大学、 国汽(北京)汽车轻量化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北 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徐平、邱国华、凌静、徐祥合、李巍、翟国芳、郭海艳、籍庆辉、徐恒志、付 金存、高继东、孟宪明、方锐、黄亚烽、张赛、吴昊、郑崇嵩、黄明、王利刚、刘洋、阚洪贵、李军、

16、 曹伟、段英涛。 T/CSAE xx20 xx 1 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地板用环氧树脂技术条件 1范围 本文件规定了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地板用环氧树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以及标志、包 装、运输和贮存要求。 本文件适用于使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汽车地板用环氧树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 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 文件。 GB/T 1033.1-2008塑料 非泡沫塑料密度的测定 第1部分:浸渍法、液体比重瓶法和滴定法 GB/T 1040.

17、1-2018塑料 拉伸性能的测定 第1部分:总则 GB/T 1634.2-2019塑料 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 第2部分:塑料和硬橡胶 GB/T 4612-2008塑料 环氧化合物 环氧当量的测定 GB/T 9341-2008塑料 弯曲性能的测定 GB/T 21059-2007 塑料 液态或乳液态或分散体系聚合物/树脂 用旋转黏度计在规定剪切速率下黏 度的测定 GB/T 24148.2-2009塑料 不饱和聚酯树脂(UP-R) 第 2 部分:试样制备和性能测定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碳纤维复合材料汽车地板用环氧树脂epoxy resin for carbon fibe

18、r composite car floor 以树脂为基体,并以碳纤维作为增强材料,生产时在树脂中加入一定量的固化剂,通过真空灌注 成型工艺成型汽车地板用的一种环氧树脂(以下简称树脂) 。 4技术要求 4.1外观 树脂外观目视应为澄清液体。 4.2性能 4.2.1 树脂基本性能应符合表 1 规定。 2 表 1 树脂基本性能 树脂 基本性能单位指标 密度,25g/cm 3 1.141.20 黏度,25mPas400800 环氧当量g/当量155165 环氧值当量/100g0.610.64 玻璃化转变温度(Tg)100120 4.2.2 树脂浇铸体使用胺类固化剂, 固化剂基本性能应符合表 2 规定。

19、 树脂和固化剂按照 100:20-30 (质量比)的比例混合,在 60固化 2h,120后固化 2h 的性能应符合表 3 规定。 表 2 固化剂基本性能 固化剂(胺类) 基本性能单位指标 密度,25g/cm 3 0.920.97 黏度,25mPas10100 折光率/1.48501.4920 胺值mg KOH/100g550650 表 3 树脂浇铸体力学性能 力学性能单位指标 拉伸强度,25MPa55 拉伸模量,25MPa2600 断裂伸长率,25%6 弯曲强度,25MPa120 弯曲模量,25MPa2700 由于树脂的牌号、厂家和固化剂类型不同,树脂固化时间和温度会有差异,固化时间和温度有所

20、不 同。 4.3操作条件 树脂和固化剂的混合后的粘度(25):200300 mPas。在室温条件下(25),混合量小于 2 kg, 可操作时间为 1 h。 5试验方法 5.1试样制备 5.1.1 树脂试样应均匀、无气泡、无杂质。 5.1.2 树脂浇铸体的制备按照GB/T 24148.2-2009中的规定。 5.2外观 T/CSAE xx20 xx 3 在光线良好、光照均匀的条件下,进行目测树脂外观。 5.3密度密度 按照 GB/T 1033.1-2008 测定环氧树脂密度。 5.4黏度 按照 GB/T 21059-2007 测定环氧树脂黏度。 5.5环氧当量、环氧值 按照 GB/T4612-2

21、008 测定环氧当量,根据环氧当量计算环氧值,环氧值=100/环氧当量。 5.6玻璃化转变温度(Tg) 按照GB/T1634.2-2019测试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 5.7拉伸强度 按照GB/T 1040.1-2018测试树脂浇注体的拉伸强度。 5.8拉伸模量 按照GB/T 1040.1-2018测试树脂浇注体的拉伸模量。 5.9断裂伸长率 按照GB/T 1040.1-2018测试树脂浇注体的断裂伸长率。 5.10 弯曲强度 按照GB/T 9341-2008测试树脂浇注体的弯曲强度。 5.11 弯曲模量 按照GB/T 9341-2008测试树脂浇注体的弯曲模量。 6检验规则 6.1 检验分类 检

22、验分为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6.2 出厂检验 6.2.1出厂检验项目 树脂由生产厂家的质量检验部门逐批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并签发合格证后,方可出厂。 出厂检验项目见附表4。 表4 出厂检验项目 序号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1外观4.15.2 4 2密度4.2.15.3 3黏度4.2.15.4 4环氧当量4.2.15.5 5环氧值4.2.15.5 6.2.2抽样规则 以生产每一釜树脂为一批,不足一反应釜的视为一反应釜,每批进行出厂检测。 6.3型式检验 6.3.1 检验项目 型式检验项目按表4规定的项目进行。 表4 型式检验项目 序号项目技术要求试验方法 1外观4.15.2 2密度4.2.15. 3

23、3黏度4.2.15.4 4环氧当量4.2.15.5 5环氧值4.2.15. 5 6玻璃化转变温度4.2.15. 6 7拉伸强度4.2.25. 7 8拉伸模量4.2.25. 8 9断裂伸长率4.2.25. 9 10弯曲强度4.2.25. 10 11弯曲模量4.2.25.2.11 6.3.2 检验条件 在下列条件之一时,应该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或老产品转厂生产时的试制定型式鉴定; b)正式生产后,如材料、工艺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c)正式生产时,每年进行一次; d)产品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e)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f)客户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6.3.

24、3抽样规则 当需要进行型式检验时,以临近生产产品批次进行测试。 6.4判定结果 当检验项目满足要求时,判检验合格;当检验项目有一项不满足要求时,重新取样复测合格,判检 验合格;否则判检验不合格。 T/CSAE xx20 xx 5 7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7.1 标志 树脂包装物上应有牢固、清晰的标志。 其内容应包括:产品名称、产品类型、生产厂家、批号、净含量、危险性概述、急求措施、化学品 分类和标志符号、包装运输标志符号。 7.2 包装 树脂应使用塑料桶或金属桶密封包装。 7.3 运输 树脂运输中应避免日晒、雨淋、及剧烈冲击和包装破损,运输时始终采用密封的容器并保持直立。 7.4 贮存 树脂

25、应储存于原装容器中,置于干燥、凉爽和通风良好的区域、远离食品和饮料。使用容器前保持 容器关紧密封。已开封的容器必须小心地再封好,并保持直立以防止树脂漏出。 淮河流域防洪规划概要 一、流域概况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地处我国中东部,跨湖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五省,总面积33万平方千米,人口2.02亿人。淮河流域面积27万平方千米,人口1.72亿人,耕地1272万公顷,山东半岛面积6万平方千米,人口3030万人,耕地198万公顷。2005年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粮食总产量9641亿吨,国内生产总值27989亿元。淮河流域包括淮河和沂沭泗河两大水系。淮河发源于桐柏山,流经鄂、豫、皖、苏四省,主流在三江营入

26、长江,全长1000千米,总落差200米。淮河干流洪河口以上为上游,长360千米,地面落差178米;洪河口至中渡(洪泽湖出口)为中游,长490千米,地面落差16米;中渡以下至三江营为下游入江水道,长150千米,地面落差约6米。洪泽湖的排水出路,除入江水道以外,还有淮河入海水道、苏北灌溉总渠和分淮入沂水道;淮河水系主要支流有沙颍河、洪汝河、涡河等。沂沭泗河水系由沂河、沭河和泗运河等组成。山东半岛较大的河流有小清河、潍河、大沽河等,均直接入海。淮河流域地处南北气候过渡带,气候复杂,极易发生暴雨洪水;流域内平原广阔,地势低平,蓄排水困难,洪涝相互影响;跨省河道多,水事复杂,治理难度大;历史上黄河长期夺

27、淮,打乱水系,堵塞河道,加重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二、暴雨洪水特征淮河流域暴雨范围广、强度大。降雨年际丰枯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汛期6至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75%。淮河干流洪水持续时间长,水量大。山丘区干支流河道汇流快;干流中游河道弯曲、平缓,泄洪能力小,河道水位迅速抬高,洪水过程既高且胖;下游入江入海泄量不足;平原支流河道地势平缓,受干流洪水顶托,汇流时间长。沂沭河洪水来势凶猛,峰高量大,暴涨暴落;南四湖湖东河流源短流急;沂沭泗河下游和湖西平原地区河流洪水过程平缓。山东半岛河道源短流急,洪水陡涨陡落,下游洪水常与风暴潮遭遇。三、洪涝灾害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受灾面积大。根据19492007年资

28、料统计,全流域洪涝成灾面积超过200万公顷的年数有16年,超过100万公顷的年数有37年,平均每年成灾170.6万公顷,约占流域耕地面积的14%。1931年大水,堤防多处溃决,洪水漫流,豫、皖、苏三省合计受灾总面积513万公顷,灾民近2000万人,死亡10多万人。1954年是新中国成立后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淮北大堤在禹山坝和毛滩两处决口,全流域成灾面积达408万公顷。流域内洪涝灾害并发、水旱灾害交错出现。1954年、1963年、1975年、1982年、1991年、2003年、2007年等均是洪涝灾害并发年份。2003年、2007年洪涝受灾面积中,涝灾面积占三分之二以上,关门淹的现象很严重。一年

29、之内春旱夏涝、秋涝冬旱、南涝北旱、北涝南旱的现象也经常出现。四、防洪形势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中东部,人口稠密,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和能源基地,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淮河流域受洪水威胁的范围广,经统计分析,防洪保护区面积15.8万平方千米,人口1.2亿人,耕地910.5万公顷。防洪保护区面积占流域总面积的60.5%,人口占74.2%,耕地占74.2%,国内生产总值占69.7%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治理,流域内初步建立起由水库、河道、堤防、蓄滞洪工程、行洪区等组成的防洪减灾体系框架,使淮河水系入江入海的排洪能力由8000 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527018270立方米每秒;沂

30、沭泗河水系的入海排洪能力由不到100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12000立方米每秒。山东半岛也初步建成了相应的防洪减灾体系。淮河流域及山东半岛经多年治理,防洪标准逐步提高,但仍存在以下突出问题:(1)现状防洪标准低,现有防洪体系的防洪减灾水平与防洪保护区发展程度和重要性仍不相适应。淮干上游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仅10年一遇;下游洪泽湖大堤及其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仅为100年一遇。沂沭泗河中下游防洪保护区防洪标准仅20年一遇。流域内其它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大多为1020年一遇。(2)防洪体系尚需进一步完善,规划的防洪体系中尚有一些重要工程仍未实施或正在实施,淮河中游行洪不畅,下游洪水出路规模不足。(3)行蓄

31、洪区亟待调整和建设。淮河流域行蓄洪区进洪频繁,洪灾损失重;行洪区行洪效果不明显;行蓄洪区安全建设严重滞后,灾后恢复自救能力差,管理工作薄弱,运用后社会影响大。(4)平原洼地涝灾问题突出,低洼地区排水条件差,抽排能力低;干流排洪不畅,高水位持续时间长,因洪致涝问题严重。(5)防洪管理体系不完备,信息采集、通信系统、计算机网络系统及防洪决策支持系统不完善;工程管理手段落后,流域管理和科研能力建设滞后,政策、法规尚不配套。淮河流域防洪形势依然严重,建设任务仍然很重。五、指导思想和目标1、指导思想和治淮方针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在认真总结淮河治理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流

32、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规划淮河流域防洪减灾工程体系的总体布局,统筹安排治淮建设,完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洪水出路,统筹协调防洪建设与洪水管理的关系,处理好防洪排涝与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关系,依法治水,规范水事行为,适度承担洪涝风险,加强洪水管理和科学调度,提高流域防洪除涝能力,为流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2、防洪减灾目标(1)总体目标以现有防洪减灾体系为基础,以防洪保安为目的,兼顾保护生态环境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今后20年内建立符合流域实际情况且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比较完善的防洪减灾体系。在发生常遇洪水和较大洪水时,保障流域社会经济

33、发展和社会安定;在遭遇大洪水和特大洪水时,流域经济社会活动不发生大的动荡,生态环境不遭到严重破坏,可持续发展进程不受到重大干扰。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中游淮北大堤防洪保护区和沿淮重要工矿城市的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300年一遇;巩固沂沭泗河水系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使防洪体系整体上更加协调;跨省骨干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重要易涝洼地除涝标准达510年一遇;里下河地区除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山东半岛主要河道的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2)近期防洪目标及标准:初步建成由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洪管理体系构成的较完善的流域防洪减灾体系。调整改造行蓄洪区,提高启用标

34、准;因地制宜、适时开展渐进式移民迁建,逐步解决居民安全与行蓄洪水的矛盾;重点水土流失区得到基本治理;建设和完善防洪管理体系,提高流域防洪管理水平。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10年一遇以上,中游淮北大堤防洪保护区和沿淮重要工矿城市的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洪泽湖及下游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以上;沂沭泗河中下游地区主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达50年一遇;跨省骨干支流防洪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山东半岛主要河道防洪标准达1030年一遇;重要易涝洼地除涝标准35年一遇,里下河地区除涝标准510年一遇。(3)远期防洪目标及标准建成较完善的现代化防洪减灾体系,防洪减灾能力提高到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

35、境建设相适应的水平。淮河干流上游防洪标准达20年一遇,中游淮北大堤防洪保护区和沿淮重要工矿城市的防洪能力进一步提高,洪泽湖的防洪标准达300年一遇;巩固沂沭泗河水系重要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使防洪体系整体上更加协调;跨省骨干支流防洪标准达到2050年一遇;重要易涝洼地除涝标准达510年一遇;里下河地区除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山东半岛主要河道的防洪标准达2050年一遇。3、防洪减灾体系淮河流域防洪减灾体系由水库、河道堤防、行蓄洪区、调蓄湖泊、海堤等防洪工程体系和防汛指挥系统、防洪管理、政策法规等防洪管理体系构成。六、防洪工程体系规划1、河道、堤防工程规划(1)堤防工程规划按照防洪标准和堤防工程设

36、计规范确定堤防的等级。淮河流域1级堤防总长1716千米,有淮北大堤、洪泽湖大堤等。淮河流域2级堤防总长2142.6千米,有沙颍河堤防、韩庄运河堤防等。(2)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治理规划采取兴建水库、加固、退建堤防、疏浚河道、调整行洪区、改扩建拦河闸、河道清障等工程措施,治理淮河干流上中游河道,使河道设计泄洪能力息县洪河口达到7000立方米每秒,洪河口史河口达到7400立方米每秒,史河口正阳关达到9400立方米每秒,正阳关涡河口达到10000立方米每秒;涡河口以下达到13000立方米每秒。淮河干流主要控制点设计防洪水位淮凤集36.92米(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下同),淮滨32.5米,王家坝29.

37、2米,王截流28.0米,正阳关26.4米,涡河口23.39米,吴家渡22.48米,浮山18.35米。(3)淮河干流下游河道治理规划通过兴建入海水道工程,加固洪泽湖大堤,整治、加固入江水道、分淮入沂水道、苏北灌溉总渠等工程,使洪泽湖入江入海设计泄洪能力提高到2000023000立方米每秒,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4)淮河主要支流河道治理规划按防洪1020年一遇、除涝35年一遇标准,治理洪汝河、沙颍河、茨淮新河、汾泉河、涡河、新汴河、奎濉河、包浍河、黑茨河、怀洪新河、史灌河、淠河、池河等支流河道。杜绝摧毁城市珍贵历史文物、损害城市形象的事件发生。(三)市场风险分析产品价格风险:随着项目承办单位

38、生产能力的扩大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项目产品的市场用途不断拓宽,需求量不断增加,但是,同时市场供给也在不断加大,导致项目产品价格逐渐下降,尤其是常规品种项目产品价格下降更加明显;预计今后几年项目产品的价格还会存在波动,因此,项目承办单位将面临项目产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市场需求预测因素分析:项目产品市场供求总量的实际情况和预测情况有偏差,特别是市场需求量与预测销售量有偏差,其次是产品实际价格可能与预测价格有偏差;同时,顾客的理念变动、产品应用导向亦是其潜在的风险;政府对项目的市场法律指引,规范的市场化运行效果也应考虑其中。加大产品宣传力度,创新营销方式和手段开拓新兴市场,建立独立、主动、可控的

39、销售渠道和销售网络,建立高素质的销售队伍;通过产品宣传、博览会、网络、媒体等形式,向顾客宣传、展示项目产品,吸引客户推动产品销售,逐步扩大客户群,以降低市场风险因素的影响。采取“高品质赢得客户,创品牌拓展市场”的产品策略,积极采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技术,严格按照ISO9000标准规范组织生产和经营活动,确保项目承办单位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和开发工作,不断按市场需要提高项目产品档次,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扩大产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的影响和美誉度。项目承办单位在主营核心业务基础上,横向、纵向拓展业务;加强管理并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加强和客户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充分发挥CRM客户管理

40、系统的信息统计、整理和沟通功能,及时了解客户需求的变动,并根据客户需求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产品设计和市场推广策略。(四)资金风险分析投资项目计划投入资金能否按时到位将对项目建设产生重大影响,投资项目的融资风险主要是指资金供应不足或者来源中断导致项目工期拖延或被迫中止,从而形成资金风险。(五)技术风险分析技术人才的缺失风险分析:在技术研发过程中,技术人员一旦流失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技术损失,而对项目相关技术难题攻克的专业高技术人才缺乏,将直接导致项目产品研发中止,其实质技术风险在于企业管理问题,在于高层决策明智与否的风险,具有其主观性,项目承办单位的高效管理水平使得风险发生率相对较低。项目承办单位应用

41、的工艺技术方案选用国内先进水平的技术装备,产品成品率高质量好,设备已经形成成套能力,项目产品生产技术的先进性、可靠性、适用性和经济性已得到企业和市场的检验,因此,投资项目工艺技术风险较低。(六)财务风险分析结合项目承办单位总体战略目标以及短期发展目标,制定详细的利弊规划,结合项目产品市场需求前景有选择地引进投资商,并在不影响运营效果的情况下,为投资商提供优惠政策。项目承办单位应该提高对投产初期财务风险的认识,采取有效措施予以防范和抵御风险;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做到精打细算,并采用招投标方式控制和降低投资,规避或减少投产初期的财务风险。(七)管理风险分析经营管理方面的风险主要是由于项目组织结构不当、

42、管理机制不完善或者主要经营管理者能力不足,从而导致项目不能按计划建成投产,或者投资超出估算;项目建成投产后,未能制定有效的企业竞争策略,在市场竞争中失败。(八)其它风险分析项目承办单位将严格执行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方面的法规,对生产中的各个污染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治理做到达标排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国家有关部门检测,污染物控制措施符合国家规定;同时,公司还不断加强环境保护意识,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加强环境保护的技改工作,以确保污染的减小和环境质量的提高。投资项目在建设与生产经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产生一定量的生活废水和固体废弃材料及废气等污染物,若处理不当可能对当地环境造一定污染,由此可能给周

43、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随着国家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日益重视,环境保护标准将不断提高,项目承办单位将面临环境保护不达标的风险。投资项目用地系自然属性风险;该风险来源于项目选址的地质、水文等条件及地下埋藏物的不确定性;投资项目建设选址位于项目建设地,项目用地性质为工业用地,建设区域内无任何建筑物便于工程施工。(九)社会影响评估1、社会影响分析项目建设区域为项目建设地,无特殊环境功能区,也不属于农业生产种植区,在该区域实施项目建设,不仅不会影响当地农民正常种植生产,还能够充分利用当地剩余的丰富劳动力资源,项目实施后能够提供就业机会,吸收当地居民参与第二产业,带动和发展第三产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地居

44、民的就业问题,因此,可以改变当地农民仅靠种植获得收入的状况,因此,可以明显地提高当地居民的收入。本报告社会影响评价分析是从“以人为本”的原则出发,研究项目的社会影响、项目与所在地区的适应性和社会风险等;项目承办单位的项目建设必然影响着当地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和附近城镇居民的生活,对国民经济中各产业有较强的推动和带动作用,但社会效益很难用货币价值来衡量,需要复杂的技术方法和分析工具,故本章节只是定性说明建设项目对当地社会的影响、贡献和适应性,国民经济分析部分只是作为评价项目经济合理性的参考和依据。投资项目的建成,将完善区域间路网结构和功能,提升项目建设地的整体形象,明显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和出行环境,

45、直接服务于项目建设地的规划开发,促进项目区域的城镇化进程。建材经销商:投资项目建设需要大量的建筑材料,当地的建材承销商将从中受益。2、社会影响效果项目建成后,直接经济效益比较显著,对项目建设地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大的贡献,同时,对项目建设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可起到示范带动作用,项目的投资具有经济合理性;项目的实施对提高项目建设地相关行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节约型社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指导性。项目运营达产后,可安排本地区剩余劳动力900人,确保了下岗职工、农村富余劳动力和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和增加收入,为本地区农村及城镇群众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实施投资项目符合国家产业

46、发展政策,符合项目建设地经济发展方向,符合市场经济要求;项目技术上可靠,经济上可行,可以带动一批相关企业的发展;实施投资项目社会意义巨大,可以提供一定的就业岗位,并开拓新的税源,提高项目产品档次,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也提升了地区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为改变项目建设地原有相对落后的经济结构创造条件;从以上对项目技术、拟建规模和内容、原料供应、技术方案、项目建设方案、土建工程、项目投资估算、资金筹措、社会效益等主要问题进行的分析后得知,投资项目的建设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项目适应性分析投资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环境影响较小,投资项目所在地和影响区内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等方面能满足项目建设的要求;投资项目将严格遵守安全生产和环境保护的“三同时”原则,在生产项目实施过程中,安全环境保护工程做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投产”,确保在项目投产后不会对企业内部和周围环境产生新的污染。4、社会风险对策分析遵守当地的乡规民约,尊重当地群众的风俗习惯,与项目建设地政府和人民群众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可研报告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