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小学五年级作文参考:演讲稿.docx

上传人:cqddxx 文档编号:1800227 上传时间:2020-04-0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5.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五年级作文参考:演讲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三明市“十二五”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二一一年十一月目 录前 言.1一、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现状.3(一)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状况.3(二)推动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遇.6(三)推动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0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13(一)指导思想.13(二)基本原则.13(三)发展目标.15(四)规划范围.19(五)规划期限.20三、节能的主要任务.20(一)深入开展节能降耗.20(二)依法推进节能工作开展.24(三)培育新兴能源产业.27四、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27(一)全面推进清洁生产.27(二)加强资源综合利用.29(三)水资源节约利用.33(四)提高资源利

2、用率.35(五)林业“三剩物”利用38(六)积极发展节能与循环型服务业39(七)深化循环经济试点40五、节能和循环经济示范工程41(一)节能与循环经济的示范园区(基地)建设41(二)节能和循环经济的示范企业建设43六、保障措施46(一)发挥政府主导作用,为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46(二)加强组织领导,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体制.47(三)加大资金投入,为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财力支持.48(四)加大科研投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建立科技支撑体系.49(五)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认识.49(六)完善咨询服务,构建信息支撑体系50(七)发挥规划作用,保障规划实施50附件:

3、1.三明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重点建设项目情况说明.52 2.三明市“十二五”节能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53 3.三明市“十二五”循环经济重点建设项目一览表.59 4.三明市“十二五”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园区基地一览表 .66前 言推动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三明市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方式。根据国务院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福建省实施意见和三明市“工业立市、生态兴市、科教强市、开放活市”的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三明市将在发展“一轴两翼”的基础上,加快“四区一带”建设,

4、建设成为带动内陆、连通沿海、沟通周边经济协作区的重要区域。三明是一个制造业为主要产业的工业型城市,必须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努力推动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主动在生产环节、流通环节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在消费环节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排放,提高资源与产品的循环利用和废物资源化水平,努力朝着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模式,围绕着产业结构调整这一主线,遵循“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经济发展模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根据三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做好三明市“十二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的通知

5、(明政文2009210号)的要求,依照国家和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及关于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以及福建省“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和三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等相关文件精神,结合当前三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三明市经济贸易委员会牵头组织编制三明市“十二五”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规划,使之与其它有关规划相衔接,成为“十二五”期间三明市节能和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指导性和综合性规划。备注:一轴两翼:建设先进繁荣的主轴重点发展区域、构建开放协作的东南翼连接带、发展生态特色的西北翼经济圈。四区一带:中部以服务业

6、为主的第三产业核心区、北部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工贸产业区、西部以新材料产业为主的特色工业聚集区、南部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的生态产业区、以市区为中心的沙溪滨河城市休闲旅游带。一、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现状(一)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十一五”期间,三明市综合实力和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至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972.7亿元,年均增长14.7%;财政总收入达82.2亿元,年均增长1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49.6亿元,年均增长20.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突破2500亿元;规模工业产值突破千亿元,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同时,坚持节约与发展并举,以提高能源利用和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为核

7、心,注重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有力地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为进一步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条件。2010年单位GDP能耗每万元1.751吨标准煤,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十一五”期间累计降幅达19.7%,超额完成省政府下达的单位GDP能耗降低19%的责任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省下达的基数内。1.突出制度建设,保障循环经济有序推进“十一五”期间,我市制定三明市节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三明市GDP能耗指标公报制度、三明市单位GDP能耗考核体系实施办法及节能目标部门责任分解表;相继下发三明市加强节能工作实施意见、重点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三明市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实施意

8、见、三明市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环境整治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省政府进一步加强统计工作的若干意见,建立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年度目标分解责任制度和部门节能目标责任分解制度、市政府和各县(市、区)签订循环经济、清洁生产、节能目标责任书,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强化各级工作责任。市政府制定三明市节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会议,通报全市节能与循环经济工作,研究、协调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市节能办作为全市节能工作联席会议召集单位,坚持定期召开各县(市、区)节能与循环经济分析会,督查目标责任落实情况,跟踪节能改造项目进度,确保年度节能工作落实到位。构建发展循环经

9、济的制度基础,为循环经济有序推进提供制度的保障。2.突出重点节能工程,加快节能技术改造围绕节能“十大工程”,我市突出冶金、建材、化工、纺织、造纸、林木加工等六个行业,强化重点项目实施。“十一五”期间,项目总投资近30亿元,落实一批重点节能项目的建设,其中;全市规上企业确定重点节能技术改造达95项,总投资16.26亿元。项目年节能量达44万吨标煤, 列入省重点考核的29家能耗企业总节煤量25万吨标煤,完成省下达的目标责任。以清洁生产审核为推手,促进企业节能技术改造,三明市作为清洁生产示范城市,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企业达130家,累计已审核验收合格企业101家,其中21家通过省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验收。

10、围绕“节能、降耗、减排、增效”的目标,共制定无/低费方案792个,实施率达100%;中/高费方案113个,实施项目已完成100%;累计投资达6758万元,年取得经济效益7334万元。循环经济试点园(企业)工作已初见成效,“十一五”期间,共有11家企业和2个园区列入福建省第一批、第二批开展循环经济示范点。落实建筑节能和消费端节能,在建筑、交通和公共机构场馆狠抓节能减排工作,2009年向上级申报12项建筑节能示范项目,全市已有40多种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建筑市场上推广应用,节能建筑材料在民用及公共建筑领域推广应用率达到85%,推广使用新型墙体材料的建筑面积约49.52万平方米,比增116.81%。3.

11、突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十一五”期间,我市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上大压小”、 提质调优。共淘汰小火电机组35.8万KW;关闭3万吨以下小煤窑42家、60万吨产能;淘汰落后冶炼产能50万吨、落后造纸产能1.73万吨;淘汰落后水泥产能934万吨,占省下达任务的185%,其中立窑产能淘汰率76.8%。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40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0.8万吨,减少粉尘排放11.6万吨。截止2010年底,全市新增新型干法水泥产能累计达1591万吨,占全市水泥总产能86%,成为海西重要建材生产基地。通过结构调整,冶金产业等高能耗、重污染企业的产值比例大幅下降,全市石化、电力、钢铁

12、、建材、化工、有色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地区工业增加值比重为32.9%,比上年的38.0%下降5.1%。同时,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全市“4+1”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62%。林产加工业等三明市特色产业,以及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行业产值比例大幅上升,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奠定良好基础。全市各种综合利用企业达210家,其中有46家企业被省确定为工业固态综合利用企业,享受国家有关减免税优惠政策。4.突出技术创新,深入推广节能新技术市、县两级政府和全市近500家企业,共与180所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有力地促进科技与节能、资源

13、综合利用的有效结合。围绕节能“十大工程”和六个重点行业,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工业节能技改水平不断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持续提高。推广应用电机变频调速、低温余热利用、燃煤工业锅炉改造、循环流化床、垃圾焚烧发电、能量系统优化等新技术,新技术占节能改造项目的70%以上。在全市138个乡镇、1254个行政村广泛推广农村沼气,至2010年沼气池保有量8.41万口。加大节能、开发新能源的资金投入,鼓励企业大力研发节能和开发新能源的技术和产品,在全市全方位深入推广节能意识和节能技术,开发一批循环经济技术、创设一个良好的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二)推动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机遇“十二

14、五”是我市深化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全市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市着力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与国家大力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低碳和谐经济的部署相一致;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政策、继续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和革命老区的支持力度,有利于进一步改善三明的发展条件,增强三明的发展后劲。海峡两岸关系步入和平发展新轨道,有利于促进与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互利共赢。国际金融危机催生科技和产业革命,有利于三明市承接国际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总体上看,三明市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必须紧紧抓住各种推进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促进三明市推进节能和循环经济

15、发展提供重要的机遇。1.国家大力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经济面对经济社会发展日益突出的资源、环境瓶颈制约,面对实现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经济,先后出台节约能源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可再生能源法等政策法规,把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重点,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作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的基本途径。国家大力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低碳和谐经济,与三明市着力打造循环经济示范区的目标相一致;“十二五”期间,我市将结合自身的特点,抓住国家大力鼓励发展节能、环保、低碳经济的重要机遇,大力发展新能源、生物技术、低碳旅游、高档

16、制造业、新材料和绿色科技等绿色经济产业。2.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福建省产业结构调整为三明市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基础。我市是福建省的工业基地又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系统、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这为我市主动承接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融入福建省主导产业发展循环体系提供基础。在“十二五”期间,我市要加大科研力度,为福建省三大主导产业提供生产设备和零部件,寻求机械、电子信息、文化创意产品和化工产品深加工机会,使我市成为海西区主导产业价值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大区域中承接与输出能量,从而有效地提高单位能耗的价值,改变我市众多企业技术含量低、能耗高,附加值低的特征。我市应结合自身的特点,抓住国家和福建省全面调整

17、产业结构的机遇,充分利用作为全国重点林区本身所具有的最突出也最明显的资源优势,发展生态主导型区域经济,力争用57年时间,通过培育和开发以可再生生物质柴油项目为重点的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全市县域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新的增长点,以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最终走出一条更具三明特色的“转型”之路。3.海西建设支持政策,促进三产平衡发展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海西建设的决策部署,为三明加快发展带来新的历史机遇,为我市先行先试拓展广阔的空间和领域。三明市应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生态立市、科教兴市、开放活市”发展战略,落实“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区域发展思路和“突出工业、提升工业,加

18、强农业、做特农业,培育三产、搞活三产”的产业发展思路,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现代基础设施建设,扩大明台交流合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开放三明、幸福三明,努力推动三明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应立足三明的优势与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和更大作为,做好定位,推动三明市三次产业均衡发展,走上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道路。(1)构筑海峡两岸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围绕构筑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依托海峡两岸(福建)现代农业合作试验区、海峡两岸(三明)现代林业合作实验区、海峡两岸(三明)林业博览会、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国家级清流台湾农民创业园,加快建设两岸林业、农业合作示范基地,打造海峡西

19、岸经济区三明台商投资区,拓展经贸、文化等合作领域,努力成为海峡两岸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2)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综合枢纽。围绕建设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立足三明的区位优势,发挥纵深推进、连片发展的前锋作用,打造综合交通、能源与电网、现代物流、区域协作等枢纽,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要素集聚,形成大通道、大开放、大协作的发展格局,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综合枢纽。(3)打造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制造业基地。围绕打造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做大做强冶金及压延、林产加工、机械及汽车制造、矿产加工、生物医药及生物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改造提升纺织、化工、建材等三大传统产业,

20、形成集群化、集约化的新型工业体系,建成主业突出、特色鲜明、核心竞争力强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制造业基地。(4)创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围绕形成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立足三明生态、文化优势,开发休闲、安养、文化旅游精品,增强重点景区、重要品牌的影响力,拓展客家文化、朱子文化、抗战文化等两岸共同文化内涵,发展海峡旅游,建成海峡西岸重要旅游目的地、生态和文化旅游胜地。4.三明市作为福建省清洁生产的示范城市为加快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循环经济发展的意见(闽政201016号),提出要抓好三明市清洁生

21、产示范城市建设工作,要求建立和完善清洁生产管理体制和清洁生产审核机制,建立适应循环经济建设要求的清洁生产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的认证,发展环境友好型企业,树立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到2015年,三明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0%推行清洁生产。意见的出台,为三明市节能与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为节能、节水、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再生资源回收和环境治理等技术改造及建设项目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发展机遇。必须以清洁生产示范城市为抓手,通过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在资源节约、清洁生产、废物利用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提高资源与产品的循环利用和废物资源化水平,逐步建立具

22、有福建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体系和运行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三)推动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市推动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取得的成效,为三明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区域发展模式奠定基础。但是我市作为一个老工业基地的城市,节能减排、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依然任重道远,“十一五”期间的成绩依然呈现出局部性和个别性的特征,整体和系统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尚处于初创阶段。1.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和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不协调我市尚处于投资驱动的外延发展阶段,高科技产业项目主要依靠外来投资方式兴建;禀承三明市作为福建省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优势,新建项目也多专注于加工制造业,经

23、济增长方式相对粗放,自主创新能力相对不足,特别是矿产品加工,研发和设计环节涉及较少,附加价值有限。再加上受区位因素和传统因素的影响,使得多数企业属于原材料加工企业,产业链短,深加工程度低。我市现有的主要产业为冶金、化工、电力、机械、煤炭、纺织、建材、林产加工等产业仍以高物耗、高排放行业为主,其中金属冶炼与延压、化工、煤炭、建材和林产品加工等产业都属于国家第一批重点改造行业。“十一五”期间对高耗能、低产出的小水泥、小造纸、小冶炼项目进行整改,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企业整体分布比较零散,企业间关联度低,产业链延伸不够充分,产业区域吸附能力较弱,形成规模优势和明显集聚效应的产业不多,发展循环经济缺乏规模

24、支撑。2.能源消费结构尚不合理,资源综合利用率有待提高2010年,我市万元GDP产值能耗1.751吨标煤,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万元GDP水资源消耗量为361立方米,平均水资源利用率不到12%,资源利用总体水平仍然偏低。另外,我市现有资源利用主要以不可再生资源为主,清洁能源、再生能源等替代性资源利用刚刚起步。我市能源消耗以煤炭为主,煤炭消费比重占能源消费总量80%以上。成品油和液化石油气占5.5%,水电占10.6%。煤炭主要用于工业和二次能源转换,二者总和占全社会煤炭消费量95%以上;地热、核能等新型清洁能源的利用正处于规划和开始投入建设使用阶段,沼气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拥有一定规模,但占我市

25、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总用能份额不大;对农村植物秸杆、动物粪便、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处理、废旧物资的综合处置和利用水平还有待提高。3.和谐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尚处起步阶段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我市多数的工业企业为高能耗、重污染型,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十一五”期间通过对重污染产业进行改造,特别是水泥等行业进行技术改进,创建三钢等虚拟循环经济园区等,在环境治理上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个别地方矿产资源无序开发,造成局部地区水土流失,洪涝灾害频繁。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畜禽、水产养殖、农药、化肥、农膜、秸秆造成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农村面源污染成为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对局部流域和区域生态系统造成危害。4.循环经济

26、支撑体系有待健全组织、技术和制度支撑方面,法律法规制度尚不健全;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之间缺乏有机协调,区域、产业和城乡之间的协调发展还处在比较初级的水平;技术支撑体系仍不完备,企业技术能力还有待提高;知识、技术、信息和融资渠道尚不畅通;统计与监测网络仍不完善;决策与执行体制、监督检查流程、责任考核体系尚未建立;政府执法水平还有待提高,支持企业和社会参与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还很不完善,获取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技术、资金、人才和信息的渠道也不畅通。社会支撑方面,人们对循环经济的观念意识和认识理解还需进一步提高,全社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工作还存在很大的改进空间,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许多领域

27、比如绿色消费模式创建、生态城镇建设等方面还处在起步阶段。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城市为目标,紧紧抓住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战略机遇,坚持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基本国策,以节能减排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降低GDP碳强度为核心发展低碳经济,完善政府服务体制和市场运行机制,逐步建立与全市发展相适应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基本原则

28、1.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严格贯彻落实“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改变传统的生产、消费方式,通过对区域内物质、能量、信息的集成,实行资源联供、产品联产和产业耦合共生,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废物排放,建立新型的绿色发展模式,在企业(行业)、园区、县(市、区)、社区不同层次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2.研发、示范、产业化协同促进的原则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模式总体上还处于培育阶段,公共财政资助的研发和示范对于扩大知识面、促进社会认同、保证技术应用的途径畅通至关重要。但仅仅研发和示范本身并不能导致其被广泛应用和采纳,将研发和示范同拉动需求措施、促进产业

29、化发展相结合才是推进经济发展模式向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转型的主要驱动力。3.产业链、产业集群与产业发展技术路线相统一的原则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主战场在产业,特别是工业领域。重点解决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产业选择问题,围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重点产业着力解决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问题,通过主动融入海西经济区大区域产业布局之中,将自己的优势产业与海西经济区主导产业对接,以产业链接为纽带,发挥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协同效应形成范围经济,通过产业发展的空间集聚和集群推进实现规模经济,以产业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4.突出地方特色、突出产业特色、突出重点领域的原则循环经济的难点在特色产业,重点在支柱产业

30、,潜力在产业耦合发展和资源综合利用。我市作为福建省重工业基地和福建省清洁生产示范城市,循环经济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确定,必须体现“省内有特点、市内是重点”的基本要求,在污染问题突出、资源利用潜力巨大的重点领域率先突破。循环经济重点行业和示范项目的选取,必须体现三明市资源特色,符合三明市产业结构特征。循环经济关键技术和支撑技术的遴选,必须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改造、发挥资源优势相挂钩。5.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众参与相结合的原则环境属于公共品,单纯依靠市场和政府无法有效解决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问题,发展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需要发挥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共同作用,让公众参与到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决策过程中

31、来。(三)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按照国家和福建省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围绕循环型产业体系构建、资源优化配置与利用、环境保护与治理、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建设四项核心任务,到“十二五”期末,建立比较完善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和有效激励约束机制,基本确立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确保节能降耗、环境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继续居于全省领先地位,初步完成打造“实力三明、效率三明、和谐三明”的战略目标。按照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统计局关于印发循环经济评价

32、指标体系的通知中所列的指标设置,依据全市社会、经济和环境发展规划和趋势预测,以2010年为基期,确定我市循环经济发展的目标值。“十二五”节能与循环经济发展主要指标体系一览表序号指 标2010年指标2015年规划目标1单位GDP综合能耗(吨标煤/万元)1.751比2010年下降19%2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吨标准煤/万元)2.16比2010年下降20%3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7.584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60705粉煤灰利用率(%)70806煤矸石利用率(%)55607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84.61858单位工业增加值的取水量降低(%)比2005年下降6.4%比2010年

33、下降30%9农业灌溉水平均有效利用系数0.500.5710节水灌溉面积占有效灌溉面积比例(%)-54.6511全市城镇新建建筑节能标准执行率(%)10010012新型墙体材料在城区内的应用比例(%)8590序号指 标2010年指标2015年规划目标13散装水泥率(%)243514沼气池保有量(万户)8.411015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万吨)5.76完成省下达任务16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完成省下达任务17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万吨)4.62完成省下达任务18城市(含县城)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1.29019城市(含县城)生活污水处理率(%)737520规模以上企业推行清洁生产

34、审核(%)5102.具体目标(1)节能降耗取得新突破根据福建省的能耗分解方案,确保完成“十二五”期间单位能耗降低19%的约束性指标任务,单位GDP能耗降低率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居全省领先水平,农村以沼气建设为重点的无害化处置体系基本成型。(2)循环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按照国家和福建省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实际情况和趋势,到2015年,一批高起点、高效益的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取得突破,重大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取得进展,重点工业企业、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生态化改造全面启动。生态产业链关键节点技术取得重大突破,构建起围绕主导产业发展的生态产业链条和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35、工业企业聚集区生态化改造基本完成,高消耗、低能效、重污染企业基本淘汰。规划期末,工业园区、大中型能源(重化工)企业生态化改造基本完成,循环经济生态产业链成为产业集群发展壮大的主要动力,产业聚集和生态产业延伸成为工业化发展的重要形式。力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效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形成一批以大型企业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一批以园区为载体的生态产业链。煤矸石、焦炉煤气、粉煤灰、矿井废水、工业废渣等主要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生态城市和生态农村建设取得进展,循环经济基础设施水平得到提升,继续加大工业废水治理力度,创建一批废水“

36、零排放”企业。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在生态产业链建设、节能降耗、土地集约化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循环经济运行机制建设等方面取得成效,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强度不断降低;农村沼气产业链;建设工业废旧物资回收-加工-再生产品体系;建成一批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重点行业、工业(农业)园区、企业集群,建成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到2015年,基本建立起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到社会消费、回收利用全过程的监督控制机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循环经济政策支持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和发展动力机制。(3)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树立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以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力争达15%左右。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寻求发展低碳经济的空间和条件,实现可持续发展。关注国际间接森林碳汇市场的发展,利用我市丰富的森林资源,主动融入国际碳汇市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小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