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一专题第3课朋党论.doc

上传人:海外认知 文档编号:21758795 上传时间:2024-04-2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56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一专题第3课朋党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一专题第3课朋党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一专题第3课朋党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一专题第3课朋党论.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学案导学设计】高中语文苏教版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学案:第一专题第3课朋党论.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3课朋党论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属江西)人。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一生写了五百余篇散文,成就斐然。他的政论文充分发挥了儒家思想中注重国计民生的优秀成分,为政治斗争服务,如与高司谏书、朋党论等。他状物写景及叙事的散文摇曳生姿,从容委婉。他的秋声赋,采取散文句法,把秋夜写得生动可感,且变唐以来赋的“律体”为“散体”,在赋的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他与宋祁一起重编唐书,还自著五代史,后人称之新唐书和新五代史。欧阳修继承韩愈“文从字顺”的传统,但避免了韩愈尚奇好异的作风,散文内容充实,酣畅淋漓;叙事简约明快,议论纡徐有致;章法曲折变化而又

2、严密,语句轻快圆融而不滞涩。这种平实的散文风格在当时起了示范作用。1芦荻画地与欧阳文忠欧阳修4岁丧父,孤儿寡母,生活贫困。因买不起纸笔,母亲便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小时候的欧阳修知甘识苦、人穷志大,从贤惠的母亲那里受到了诗书传统的熏陶,打下了坚实的文字基础,培养了吃苦耐劳的品格。参加进士考试3次名列第一,24岁中殿试甲科第14名进士。66岁去世,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史称欧阳文忠公。2名联安徽滁州醉翁亭有副对联: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翁”即欧阳修,“亭”本无名,因“醉翁”在此宴饮宾客,兴之所至,命曰“醉翁亭”。3六一居士欧阳修晚号“六一居士”,“六一”具体指什么?欧

3、阳修曾作六一居士传自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一代文豪,爱好广泛,志趣高洁,俨然杰出史家之风范。朋党论是欧阳修在庆历四年(1044)任谏官时所作。当时范仲淹、韩琦、富弼等人锐意改革政治,受到保守派的反对,蓝元震且有“朋党”之说,诬陷范、韩、富等革新派为“朋党”。“朋党”,是中国古代政治术语,简单地说,是指朝廷政治斗争中的帮派。就中国古代政治特点和性质而论,“朋党”是贬义词,因为它不是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而是为了个人的得失而结成的政治派别,并且在政治斗争中互相倾轧,乃至左右朝廷的政治,凌驾于皇

4、帝之上。就中国历代政治历史而言,朋党之争败坏政治,贻害了国家与民族的利益,典型的例子就是晚唐的牛党李党之争。因此,保守派称范仲淹、韩琦等改革派为“朋党”,是置之于死地的诛心之论。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发现欧阳修写此文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欧阳修支持改革派,当时曾上疏救护,并且针对“朋党”之说,再次上疏。因此,本文不能仅仅当做一篇论说文来看,而应看到欧阳修的政治态度及其仗义执言的公正立场。虽然不是就事论事,仿佛与现实中的那场政治斗争完全不涉及,但这正是本文的一种写作策略。因为不涉及现实中的人事斗争,专就历史事实而言治国策略,也就仿佛是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上立论,而没有卷入现实中政治派别之争的嫌疑。

5、也就是说,这样更使这篇文章超乎具体的人事而论政治大义,更容易从思想道理上打动皇帝,也符合谏官论事的公正立场与口吻。也正因为如此,本文虽然是针对保守派的“朋党”之说,但不在批驳上做文章,而是正面立论,以达到使所要批驳的论点不攻自破的目的。这样,了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就可能对本文的写作艺术,有深一层的理解,更准确地认识到本文的立论和论述中所隐含的深意。1读准字音(1) 兜 () (2) 稷()(3)不诮(qio) (4)诛戮(l)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惟,只,不过;幸,希望(2)暂相党引以为朋者:结为私党,互相援引(3)尽解党人而释之:赦免(4)用君子之真朋,

6、则天下治矣:安定(5)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讥诮,责备(6)目为党人:看、视(7)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同“餍”,满足(8)夫兴亡治乱之迹:史迹,历史事实3解释下列多义词的意思(1)治(2)亡4说出下列古今异义词的古义和今义(1)暂相党引以为朋者古义:成为。今义:认为。(2)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古义:同时列位。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5说出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活用类型,并解释其义(1)然纣以亡国:使动用法,使灭亡(2)然皆乱亡其国:使动用法,使动乱灭亡(3)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形容词用作动词,赞美(4)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名词用作动词,看做是6说出下列文言句式的

7、类型(1)此自然之理也:判断句(2)此君子之朋也:判断句(3)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被动句(4)此辈清流,可投浊流:省略句1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是什么?请从性质、表现和作用三个方面加以比较。答:答案性质: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表现:君子之朋守道义,行忠信,惜名节;小人之朋好禄利,贪财货,见利争先,利尽交疏相害。作用:君子之朋修身则相益,事国则同心共济。2文章在第三、四两段大量列举史实,作用是什么?答:答案文章广泛列举史实,从各方面论证用君子之真朋则国兴,用小人之伪朋则国亡。与上文开头的“朋党之说,自古有之”遥相呼应;对上文结尾的“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8、”是有力的补充和论证。所列举的史实,正或反,正反对比,反复论证君子、小人之朋的进退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亡,使得本文举证多样,说服力更强。1课文后选录的吕祖谦评语说:“议论出人意表。大凡作文,妙处须出意外。”如果从本文的构思角度看,哪两处议论最“出人意表”?答: 答案第一处:“朋党”是贬义词,一般人认为君子无朋,而作者则说君子有朋,赋予“朋党”以褒义。第二处:一般认为小人有党,而作者却说小人之朋是“伪朋”,是“无朋”。2本文在对比论证中善于使用转折句式,请找出文中的转折句,并说说这些转折句的表达效果。答: 答案在对比论证中使用的转折句式有:(1)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9、(2)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3)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4)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5)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6)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7)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8)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表达效果:不仅突出了对比的效果,而且使论述的笔调趋于舒缓,使文章既明白晓畅,又委婉而耐人寻味。君子同道为朋,

10、小人同利为朋(读史有感之十一)结拜盟兄弟要慎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转型的加快,一种结拜“盟兄弟”(俗称拜把子)的社会现象悄然风行,在社会各个层面比比皆是。在农村、在城市,无论私企老板,还是公务员,不同身份、不论年龄,(更多形成于年轻人)凭一时激情,即焚香叩头,结为“桃园”之好,即所谓的盟兄弟、干哥们、干姐们。或两三人或三五人,多的有二十几人一起结拜,一个人可以有几套盟兄弟。当然,还有认干女儿、干儿子的。盟兄弟的组织比同乡会、同学会、战友会更紧密,聚会也多。一般不公开,有时,社会交往中你不知道谁跟谁铁,背后议论人是非,可能第二天那人就知道了。这种社会现象的兴盛确实值得研究。存在就是合

11、理的吗?宋史欧阳修传中,欧阳修有一段“朋党论”,他老人家对这一古已有之的社会现象的解读,甚为透彻,很是高见。他说:“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欧阳修的宏论切中时弊,令人警醒。结拜现象,有其历史渊源,桃园三结义传为美谈,那是为恢复汉室,肝

12、胆相照君子之交的典范。解放前结拜是非常普遍的,连蒋介石都不能免俗,毛泽东将其作为四旧予以清除。老辈人于解放前的结拜,解放后特别是文革,使他们都不敢再声言,再有聚会行动。最近的死灰复燃,也就二十年的历史,笔者也在其中。结拜的目的大多像欧阳修所分析的,属“小人以同利为朋”,求得发挥各自优势,相互照应。这种异姓兄弟始于年轻时的激情,出于志同道合,这种志同道合阶段性、时间性极强,随着年龄的增长,地位、身份的不断变化,大多走向淡化。有的因为共事分利不均,或借债失信,或因情闹翻等等,反目成仇,自然消亡,有始无终的亦不在少数。因此,年轻人要理性看待结拜问题,人惧孤独,需要相互帮助,需要朋友,特别是志同道合的

13、真心朋友,这毋庸置疑。但是,要坚持君子之交淡如水,以同道为朋,此为上策。一、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目为党人B然皆乱亡其国C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D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答案D解析A项“目”,名词用作动词,看做是。B项“乱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动乱灭亡”。C项“退”“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使进”。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凡:总共B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用:任用C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诮:讥诮,责备D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元:最好的人答案B解析用:因此。3下列句子

14、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及其所之既倦然纣以亡国而周用以兴A和相同,和不同B和不同,和相同C和相同,和也相同D和不同,和也不同答案C解析及:等到。以:因此。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B此辈清流,可投浊流C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D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答案A解析A项为判断句,其他三项为省略句。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虽其兄弟亲戚B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C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D此辈清流,可投浊流答案D解析A项古义: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

15、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B项古义:可以作为。今义:副词,表示肯定、赞许。C项古义:同时列位。今义:并排平列,不分主次。D项古今同义。二、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相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

16、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尧之时,小人共工、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

17、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厌也。夫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D项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前一个表顺承,后一个表递进。B项前一个表

18、承接,后一个表转折。C项前一个表原因,后一个表目的。7下列句子中与“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A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B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D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答案A解析其余三项与例句同为被动句。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在朋党论一文中引用大量的历史事实,说明国家的兴亡治乱和朋党的真实关系。文章一方面否认朋党的存在,另一方面着重申说朋党的君子、小人之别,写得尖锐犀利、文情奔放、有理有据。B欧阳修认为,“道”和“利”是区分朋党、邪正和君子、小人之别的要素,并从政治角度阐明君主辨清朋党真伪的重要性

19、。C文章的第三段,或正、或反、或正反对比、或比喻论证,反复论述君子之朋、小人之朋的进退关系与国家的治乱兴亡,举证多样,剖析精当。D最后一段是本文的中心论点,既揭示题旨,又与开头遥相呼应,作者借古说今的用意得到充分的强调,具有令人心折的说服力。答案B解析A项“否认朋党的存在”错误。C项没有比喻论证。D项最后一段不是中心论点。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译文: (2)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译文: (3)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译文: 答案(1)所以臣下我认为小人并无朋党,他们暂时结为朋党,也是虚假的。(2)所以做君

20、主的,只要能斥退小人的假朋党,进用君子的真朋党,那么天下就可以安定了。(3)互相赞美,彼此推举谦让而不怀疑自己,谁也不及虞舜的二十二位大臣。三、延伸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纵囚论欧阳修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哉?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

21、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尔。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

22、为高,不逆情以干誉。”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录大辟囚三百余人录:登录于册B纵使还家 纵:释放C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 贼:残害D不逆情以干誉 干:求取答案C解析贼:揣测,揣摩。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B.C.D.答案D解析A项均为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B项均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均为副词,表反问,难道。D项连词,并且/连词,但是。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认为,唐太宗“纵囚”是“逆情以干誉”,是统治者博取好名声的假仁假义的行为,不可为天下之常法。B在欧阳修看来,那些罪大恶极

23、的犯人能按期归来,是因为他们估计到这样做了,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并不是皇帝恩德深入人心的结果。C作者认为“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的举动,只有君子才做得到,小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反映出作者思想的局限性。D文章通过议论,指出纵囚不近情理,非治国之法;不见恩德,非圣人之法。最后引出文章主旨,鲜明地表达了欧阳修顺应人情、严肃法治的政治观点。答案C解析君子与小人做此事有难易之分,而没有说小人不可能做到。13把文言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译文: (2)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译文: 答案(1)这是拿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去期

24、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2)但是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放他们的呢?参考译文信用和礼义在君子间通行,而对小人则要施加刑罚和诛戮。被判处死刑的人,罪大恶极,这种人又是小人中最坏的。宁愿为坚持道义而死,不苟且侥幸活着,把死看得很平常,这种人又是君子中最难得的。在唐太宗贞观六年,挑选了被判处死刑的犯人三百多人,释放他们回家,与他们约定按期自动回牢受死。这是拿君子都难以做到的事,去期待小人中最坏的人一定做到。那些犯人到期果然都自动回牢来,没有一个超过期限的,这真是君子难以做到的事小人却容易做到。这难道合乎人之常情吗?有人说:“罪大恶极,的确是小人了,等

25、到施用恩德去对待他们,就可以使他们变为君子。这是因为恩德深入人心,迅速改变人的品行,才有这样的事出现。”我说:“唐太宗之所以做这事,正是为了求得恩德深入人心的好名声。但是怎知放他们回去,不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牢来希望皇帝免他们的死罪,所以才放他们的呢?又怎知他们被释放回家,不是估计到他们自动回牢来一定能得到皇帝的赦免,所以再回来的呢?如果是估计到他们一定会回来才释放他们回家,那就是皇帝窥测到囚犯的心思;如果是估计到皇帝一定会免他们的死罪才自动回来,那就是囚犯窥测到皇帝的意图。我从这件事中,只看到皇帝和犯人互相揣测来成全个人的好名声,哪里有什么皇帝施给犯人恩德与犯人懂得信义的事情呢?如果不是这样,太宗在天下施行恩德,到这次释放犯人的时候已经六年了,不能使小人不去犯极大的罪恶,而一天的恩德,却能使犯人不怕死,懂信用、讲义气,这又是讲不通的道理。”“那么,怎样做才可行呢?”我说:“放了又回来的,照样杀头不予免罪;再放他们回去他们又回来,这才可以知道是皇帝的恩德使得他们这样做的。然而这是一定不会有的事。如果放他们回去,他们回来后免他们的死罪,只可偶尔为之。如果多次这样做,那么杀人的都可以不死,这可以成为国家的常法吗?不能成为常法的,能称得上是圣人的法典吗?所以尧、舜、三王治理天下,一定以合乎人情为根本出发点,不标新立异来显示高尚,不违背人情去求得好听的名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