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13792139969@163.com 文档编号:21760266 上传时间:2024-04-2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8.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四川省绵阳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诊断性考试 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秘密启用前 【考试时间:2024年4月19日9:00-11:30】绵阳市高中2021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 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材料一:“早期中国”是指秦汉以前的中国。早期中国是“一元”还是“多元”,是一个宏大的话题。“元”本意

2、为人首,引申为肇始、根本。因此,讨论早期中国是“一元”抑或“多元”,实际是讨论早期中华文明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20世纪之前,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认识,总体上讲只有“一元”。即史记中“五帝本纪”所代表的认黄帝为始祖的华夏远祖谱系。随着近代疑古运动的兴起,顾颉刚提出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上世纪80年代前后,苏秉琦针对“中原中心”说提出“区系类型”说,将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划分为六大文化区,认为各区之间在文化内涵、发展道路和源流方面都存在差异。1989年费孝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他曾尝试在史前时期找寻中华民族的起源,以新石器时代有多个文化区为由

3、,认定中华民族在源头上是“多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多个民族单位,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有多个样貌,固然都是事实,但中华文明的根本却不见得有多个。“元”既是根本,那么最根本的就应当是能长久传承的核心思想以及文化基因。根据考古发现,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伦理观等核心观念,已形成共有的文化基因。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宇宙观,就是“天圆地方”。在长江中游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白陶祭器上面,发现压印有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被认为是已出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证据,后来这一纹饰在长江下游、黄河下游、西辽河流域甚至甘青地区均有发现。中华先

4、民早期共有的伦理观,当指重视亲情、崇拜祖先的观念。这在史前时期的土葬习俗中有集中体现。中国大部地区发现的史前时期墓穴基本都是土坑竖穴墓,先民将祖先深埋于地下,“入土为安”,并装殓齐整,配随葬物品,这是重视亲情人伦和强调祖先崇拜的反映。中国地理环境广大多样,因此文化上的早期中国还具有“多支”结构或多个样貌,中华文明起源也有不同的区域子模式。同时,中国的地理环境又相对独立,不同的文化区域之间能够互相影响,形成了带有敬天法祖、诚信仁爱的文化基因,使得中国人能存诚敬之心,有家国情怀。这是中华文明跌宕起伏而仍能连续发展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根基所在。(摘编自韩建业论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

5、格局)材料二:中华民族所聚居的这片大地是一块从西向东倾侧的斜坡,东西落差显著,南北跨度达30个纬度,温度和湿度的差距形成了不同的自然生态环境,给人类文明发展带来丰润的机会。中华民族就是在这个自然框架里形成并发展的。关于中华民族的起源过去长期存在着多元论和一元论两种观点。直到上世纪70年代,由于考古学的发展,我们才有条件对中华民族的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认识。考古学上有关新石器时代的丰富资料有力地表明中华大地上当时已出现地方性的多种文化区。如果我们认为同一民族集团的人大体上总得有一定文化上的一致性,那么我们可以推定早在公元前6000年前,中华大地上已存在分别聚居在不同地区的许多集团。新石器时期各

6、地不同的文化区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起点。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地区孕育了仰韶文化,因仰韶文化以彩绘陶器著名,故也被称为彩陶文化。仰韶文化分布以渭、汾、洛诸黄河支流域的中原地区为中心,北达长城沿线,南抵湖北西北部,东至河南东部,西达甘青接壤地区。黄河下游的文化和黄河中游的文化不同。这里曾诞生了龙山文化,龙山文化以光亮黑陶著名,曾被称为黑陶文化。长江中下游在新石器时代同样存在着相对的两个文化区。长江下游文化区是以太湖平原为中心,南达杭州湾,西至苏皖接壤地区,其文化主要是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长江中游文化区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南包洞庭湖平原,西尽三峡,北抵河南南部,其文化主要是大溪文化

7、和屈家岭文化。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的考古发现,已可以说明中华民族的先人在文明曙光时期还是分散聚居在各地区,分别创造他们具有特色的文化,这是中华民族格局中多元的起点。在这多元格局中,同时也在接触中出现了竞争机制,互相吸收比自己优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的个性。而当时各族团间文化交流的过程,也使中华民族从多元之上增加了一体的格局。(摘编自费孝通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下游、甘青地区等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发现印有八角星纹的器物,说明了中华民族在早期就已经存在共同的伦理观念。B.由于文化区的不同,其出土的工艺品会呈现出不同

8、的特点,例如,仰韶文化区出土的陶器以彩绘为主,龙山文化区出土的则以黑色为主。C.材料二认为,中华民族的祖先虽然在文明初期经历了分散聚居的生活阶段,但是他们彼此之间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存在着交流互鉴。D.两则材料中的很多观点是依据考古发现得出的,由此可看出,我们如果想对中华民族早期历史作出比较科学的判断,需要借助考古发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中,作者在开篇对“元”字进行解释,这有助于读者理解后文提出的“一元”或“多元”论观点。B.材料一以规范墓葬形式、统一祭器纹饰等为例,肯定了先民们在新石器时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贡献。C.“考古学家曾在黄河上游发掘出

9、具有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特点的文物”,这可作为材料二最后一段的论据。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及了我国地理环境的特点,并且认为其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秉琦和费孝通均认为中华民族在新时器时代已存在多个文化区,这可能是他们对“一元论”提出质疑的重要原因。B.材料二认为中华民族早期已形成多元格局,并通过对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中下游的不同文化区的介绍来证明此观点。C.在探讨中华文明起源时,韩建业与费孝通都认为“陶器”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并强调要重视对史前陶器的研究。D.两则材料都对中华文明的起源进行了探究,中华文明的探源工作对我们认识中华民族和

10、中华文明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年幼的莫扎特听到乐器演奏出来的调子时,不论是哪种调子,马上便能准确地辨别出来。而且,他不但能分辨小提琴和钢琴演奏出来的调子,还能分辨任何一种乐器的调子。在当时,大多数已成年的音乐家,即使是经验最丰富的,在这方面也难以与莫扎特匹敌。在音乐上,“完美音高”是个技术术语。大约在每万人中,只有1个人具备这种能力。人们认为,这种能力,贝多芬有,勃拉姆斯却没有;弗兰克辛纳屈有,迈尔斯戴维斯却没有。简而言之,这似乎是一个绝好的例子,证明某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往往只有少数一些幸运的人才会拥有,其他大多数人并不具备。但

11、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们对完美音高的理解,出现了极大的差异。如今,人们对完美音高的理解,直指我们人类另一种不同的才华,而不是纯粹音乐方面的才华。研究人员注意到,那些讲声调语言的人更容易具有完美音高这一能力,比如说汉语或越南语的人。在这些语言中,词的意思取决于它们的音调。如果说完美音高确实是一种遗传的才能,那么,解释它与声调语言的关系,唯一能说得通的是,亚洲人的后代更有可能比世界其他地区人们的后代拥有完美音高的基因。这很容易测试出来,只需招募一些带有亚洲血统、长大后说英语或者其他非声调语言的人,看一看他们是否更有可能具有完美音高。有人做过那样的研究,结果发现,带有亚洲血统、长大后不再讲声调语言的人

12、,具有完美音高的可能性并不会高于其他种族的人。科学家开始意识到完美音高可能是那种“长期不用便会作废”的才华。甚至那些幸运地拥有完美音高这种才华的人,也必须做某些事情,才能不断发展这种才华,特别是在年幼时接受某种音乐训练。2014年,日本心理学家神原彩子招募了24个年龄为26岁的孩子,组织他们进行了长期的训练,目的是教他们如何通过声音来辨别钢琴上弹奏的各种各样的和弦。这些和弦全都是带三个音高的大和弦。研究人员一直训练到孩子们能够辨别神原彩子选择的所有14首和弦为止。有些孩子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练习,另一些则花了一年半时间。完成训练之后,参与研究的每个孩子都被培养出了完美音高,并且可以辨别出在

13、钢琴上弹奏的单曲的音高。这项研究彻底颠覆了我们对完美音高的理解。那么,怎么来解释莫扎特的完美音高呢?只要对他的背景稍稍进行一下调查,就很好理解了。莫扎特的父亲是一个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莫扎特4岁时,父亲开始全职教他学习小提琴、大键琴以及更多其他乐器。尽管我们不知道莫扎特的父亲究竟用什么样的练习来训练儿子,但我们知道,莫扎特六七岁的时候受过的训练,和通过神原彩子的培训课来培养和发展完美音高的24个孩子相比,不但强度更大,时间也更长。所以,回想起来,对于莫扎特的完美音高,我们应当不用感到那么惊奇了。那么,7岁的莫扎特是否具有完美音高的天赋呢?他是不是生来就有某些罕见的基因遗传,使他能辨别钢琴或者

14、吹口哨的音调?科学家们对完美音高的研究显示,并非如此。实际上,如果莫扎特小时候并不是在如此浓厚的音乐氛围中长大,或者说,如果他没有足够多地接触音乐,肯定不可能培养出那种能力。简单地讲,完美音高并不是一种天赋,但是,发展出完美音高的能力,反倒是一种才华,同时,我们几乎都可以分辨出,所有人都具有那种才华。只是在最近,神经系统科学家才开始懂得,为什么会存在那样的才华。以前的科学家相信,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带有一些极其固定的回路,而这些回路决定了我们的能力。你的大脑,要么对完美音高十分适应,要么不适应,而且,你没有太多的办法去改变它。但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研究人员开始意识到,大脑比我们想象的具有更

15、强的适应能力,这使得我们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控制大脑能做的事情。在完美音高的案例中,当孩子过了6岁以后,大脑的必要的适应能力就会逐渐减弱,因此,如果完美音高必备的重新布线在这时还没有出现的话,那么,在未来获得这项能力将变得非常困难。青少年的大脑和身体的适应能力比成年人更强,因此,有些能力只能在6岁、12岁或18岁之前培养,或者在这些年龄之前更容易培养。尽管如此,在我们整个成年时期,身体和大脑依然都保留着极大的适应能力,这种适应能力,使得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可能通过正确的训练,培养各种新的能力。(摘编自安德斯埃利克森刻意练习)【注】完美音高:是指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参考的情况下,迅速而准确地说出或发出一个

16、特定的音高。4.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年幼的莫扎特对曲调的辨别能力,即便是经验丰富的成年音乐家也难以与之匹敌,这说明辨别音调的能力与年龄和经验无关。B.勃拉姆斯并不具备“完美音高”这一能力,从文中内容可推知他小时候可能没有接受与“完美音高”相关的足够的音乐练习。C.由神原彩子负责“完美音高”实验的实施工作,是因为作为一名心理学家,她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调节训练对象的心理状态。D.文章最后一段提到的“存在那样的才华”,是指人们能够准确辨认曲调的音乐才华,作者认为,几乎所有人都具有这一才华。5.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具有完美音高的

17、莫扎特从4岁时便开始接受来自音乐家父亲的训练,说明专业的指导和良好的练习对完美音高的培养至关重要。B.研究表明,亚洲人比世界其他地区的人更可能拥有完美音高的能力,而中国和越南等地区的人又比亚洲其他地区的人更易拥有。C.“只是在最近,神经系统科学家才开始懂得”,从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科学的认识是在不断完善和进步的。D.对完美音高训练的最佳年龄段是6岁之前,如果6岁前未培养出完美音高的能力,那么在未来获得这项能力将会变得非常困难。6.作者想要告诉读者“人们想要获得完美音高的能力,离不开后天的刻意练习”,他在文中是如何说服读者接受这一观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6分)(三)文学类文本

18、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月亮田鑫每晚的月亮,都是过去的镜子。儿时,镇上的大戏,只有每月十五才有一次,一次两场,白天一场,夜里一场。白天的时候,村民各自忙碌,傍晚吃过饭,带着疲惫和汗水,就三五成群朝镇上走。到镇上要爬一座山,从山底走到山顶的时候,才发现月亮挂在天上,给我们照路。月光洒下来,我们像是被一缕缕光牵着一样,我们走月亮也走,我们停下月亮也停下。我们翻过山就远远地看到戏台周围已热闹非凡,台下黑压压站了一片人,他们头顶也是千丝万缕的月光。下山的路就快了很多,月亮都有点跟不上。要凑到戏台前,得先抵挡住炸火腿肠的味道、棉花糖的味道、糖葫芦的味道,它们像是故意不往人

19、多的地方窜,而是直奔我鼻子底下而来。我口袋里没钱,肚子里装着两碗白面片,一个饱嗝就把这味道顶出去了。找空位站好,大幕开启之前,台下的叫喊声、猜拳声、孩子的闹声、窃窃私语的细小声音,各种声音一波接着一波,此起彼伏。整八点,板胡一响,台下的诸多声音就像是被月亮收走了,紧接着筝、扬琴等乐器声传来,大幕缓缓拉开,我们一下子被拉到了宋朝。恍惚间,戏已经到了赵匡胤的三十六哭大人们说,这一段是整折戏里最精彩的,我们小孩听得异常认真,可是只听得哭,哭得惊天地泣鬼神,内心便有了不小的起伏。而月亮一定也被这段唱腔吸引,它看到大地之上有一撮人,就炫耀似的把别处的光挪到了这里,戏台之下,小贩们摊前的灯光、舞台上投射出

20、来的光,和月光混合在一起。月光之下,各种表情和动作也杂糅在一起。又恍惚间,戏台上,战罢了,哭罢了,大戏也散了,月亮眼看已经笼络不住人群,只能撒手,于是各处都是散落的人,每个人头顶上带着光,久久不散去。月亮之下,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狩猎。“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是语文课本里鲁迅笔下的圆月,以及被圆月照亮的地方。甘渭河一带,月亮只能照光秃秃的山和张嘴喊渴的麦田,不过这不影响一群少年在月光下找点事干。狗在前面带路,到了野兔经常出没的地方,我们猫着腰,生怕月光把影子拉长,这样很容易暴露给兔子。狗突然停下来,眼尖的伙伴喊了一句“那边有兔子”

21、,我们便四散开来,形成一个包围圈。兔子的特长是跑得快,但是不提防被突如其来的亮光锁定,瞬间的恐惧惊扰了它,它便慌不择路,而四周都是我们的人,已经将它围得水泄不通。月亮之下,被记住的事情也很多,比如出生和死亡。我的堂姐在一个夏夜到来,接生婆一看是个女娃,讨好似地说了句:“这孩子白得跟天上的月亮一样。”于是,她就被叫做月亮。用我祖母的话说,月亮赶上了苦日子。别人的日子都是太阳照耀着的,堂姐的日子则是月亮照着的,一直笼罩在一片乌云里。她一直没有生养,生活中就跟霜打的茄子一样。但乌云总有散去的时候,如果它不散,就去另一个地方看月亮,月亮不可能被同一片乌云遮盖太久。堂姐觉得在黄土里找不到出路,就在村里人

22、异样的目光里搬到了镇上,租了店面,卖一些生活用品给十里八村的人,渐渐在镇上站住了脚。后来,经人联系,收养了一个小女孩,起名小月亮,两个月亮终于把日子照亮了。出生和死亡在同一个月亮之下进行着。我的祖父是在傍晚的时候气息减弱的,儿孙们在月亮上来之前,守在他身边,等着他把人间最后一口气咽下去。那时候,我坐在公交车上,正在离他五百公里以外的城市里移动。我戴着耳机,听一首叫城里的月光的歌曲,我抬头望天,结果在楼宇之间没见到月亮的影子。城里的月光其实最没有存在感,不管有多亮,照下来的时候,都会被霓虹灯、路灯和车灯弹回去。我的祖父,在月夜带上他的呼吸走远了。电话那头,隐约听见哭声。再抬头看的时候,眼里的月亮

23、,已经变成了天空的伤口。祖父也是在月落之后埋进了大地的。大地之上,少了一个祖父,天空之上,月亮把黑戳了个大窟窿。月亮就这样替人们照看着大地,它记住了一切,并用月光一一覆盖。(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下山的时候,“月亮都有点跟不上”,既写出了村民们在下山时步伐加快,也表现了村民们想要尽快赶到戏场的急切心理。B.文章回忆了我们在月光下抓野兔的往事,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少年的生活状态,读者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少年们的机智和活力。C.“月亮只能照光秃秃的山和张嘴喊渴的麦田”,形象地揭示了作者故乡干旱恶劣的环境,也交代了作者不愿意回乡的原因。D.本文条理清晰

24、,“月亮”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串联起文中的各个场景,使多个看似不相关的场景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8.作者是如何通过“我”这一视角,来表现夜晚戏场的“热闹非凡”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散文中的意象是传递情感的重要载体。作者通过“月亮”这一意象寄寓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小题。材料一:与郭仲翔书吴保安幸共乡里,籍甚风猷,虽旷不展拜,而心常慕仰。吾子国相犹子,幕府硕才,果以良能而受委寄,李将军秉文兼武,受命专征,亲绾大兵,将平小寇。以将军英勇,兼足下才能,师之克殄,功在

25、旦夕。保安幼而嗜学,长而专经。才乏兼人,官从一尉。僻在剑外,地迩蛮陬。乡国数千,关河阻隔。况此官已满,后任难期。以保安之不才,更思微禄,有望焉?将归老丘园,转死沟壑侧闻吾子急人之忧,不遗乡曲之情,忽垂特达之眷。使保安得执鞭弭,以奉周旋,录及细微,薄沾功效,承兹凯入,得预末班。是吾子丘山之恩,即保安铭镂之日。非敢望也,愿为图之。(节选自全唐文)材料二:与吴保安书郭仲翔永固无恙。顷辱书未报,值大军已发,深入贼庭,果逢挠败。李公战没,吾为囚俘,假息偷生,天涯地角,顾身世已矣,念乡国窗然。海畔牧羊,有类于苏武;宫中射雁,宁期于李陵。吾自陷蛮夷,备尝艰苦,肌肤毁剔,血泪满池,生人至艰,吾身尽受。以中华世

26、族,为绝域穷囚,日居月诸,暑退寒袭,思老亲于旧国,望松槚于先茔。忽忽发狂,不知涕之无从。行路见吾,犹为伤悯。吾与永固,虽未披款,而乡里先达,风味相亲,想睹光仪,不离梦寐。昨蒙枉问,承间便言,李公素知足下才名,则请为管记,大军去远,足下来迟,乃足下自后于戎行,非仆遗于乡曲也。足下门传余庆,天祚积善,果事期不入而身名并全。向若早事麾下,同参幕府,则绝域之人,与仆何异?吾今在厄,力屈计穷。而蛮俗没留,许亲族往赎,以吾国相之侄,不同众人,仍苦相邀,求绢千匹。此信通闻仍索百缘愿足下早附白书报吾伯父。宜以时到,得赎吾还,使亡魂复归,死骨更肉,唯望足下耳。今日之事,请不辞劳。若足下不见哀矜,猥同流俗,则仆生

27、为俘囚之竖,死为蛮夷之鬼耳。更何望哉?已矣吴君,无落吾事!(节选自全唐文)【注】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犹子:侄子。相关链接:吴保安,字永固。吴保安得到书信时,郭仲翔的伯父已经去世,但吴保安回信承诺会将其救出。他通过变卖家产、经商等途径耗时十余年,最终在姚州都督杨安居的帮助下,筹够赎金,赎回郭仲翔。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此信通A闻B仍索C百缣D愿足下E早附白F书G报吾H伯父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句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幕府,指将帅在外的营帐,后来也泛

28、指军政大吏的府署,文中指李将军的府署。B.“不遗乡曲之情”与“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中的“遗”字意思不同。C.“愿为图之”是一个省略句,全句补充完整之后应该是“愿您为我图之”。D.“若足下不见哀矜”与“慈父见背”(陈情表)中的“见”字用法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吴保安在任期已满的时候,写信给他的同乡郭仲翔,郭仲翔当时在李将军麾下效力,吴保安希望能够得到他的帮助。B.郭仲翔在给吴保安的回信中写到,李将军率领的军队在战争中遭受了严重失利,李将军已战死沙场,自己也被俘虏。C.李将军对吴保安早有了解,郭仲翔在他询问吴保安近况时,趁机推荐吴保安担任管记一职,李

29、将军听取了这一建议。D.郭仲翔在回信中提到,亲族可以通过交纳赎金的方式赎回被俘之人,但因为自己的身份特殊,敌人的要求有所不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以保安之不才,更思微禄,艺有望焉?(5分)(2)向若早事麾下,同参幕府,则绝域之人,与仆何异?(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示儿陆游舍东已种百本桑,舍西仍筑百步塘。早茶采尽晚茶出,小麦方秀大麦黄。老夫一饱手扪腹,不复举首号苍苍。读书习气扫未尽,灯前简牍纷朱黄。吾儿从旁论治乱,每使老子喜欲狂。不须饮酒径自醉,取书相和声琅琅。人生百病有已时,独有书癖不可医。愿儿力耕

30、足衣食,读书万卷真何益!【注】此时作于绍熙二年(1191)夏,此时陆游罢官赋闲于山阴。朱黄:朱黄两色笔墨,古人校点书籍时用之以示区别。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歌开篇交代了屋舍周围的环境:东面种有许多桑树;西面筑有百步宽的池塘。B.在诗人看来,百姓喜获丰收,生活丰衣足食,自己不需再为他们的生计而奔走。C.诗人儿子有时会在旁边提出有关国家治乱兴亡的看法,诗人对此感到非常开心。D.本诗语言平易晓畅,不事雕琢,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气息和对儿子的谆谆教诲。15.本诗展现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回答。(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16.

3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论语子罕中,孔子用“ , ”两句话阐明,一个普通人,也是有坚定志向的;要改变一个人的志向,是很困难的。(2)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说“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屈原离骚中的“ , ”两句与这两句意思相近。(3)韩愈的师说是写给少年李蟠的。文末所说的“ ”,点出李蟠的文章爱好,而“ ”,则说明了李蟠的儒学素养。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相信很多人晚上会处于这两种状态:要么困了但不想睡, 甲 。有时候脑海好像还会闪现这样的想法:想睡睡不着的伤害大,( I )主动熬夜的伤害大?其实前者的伤害没你想的那么大。想睡

32、但睡不着,是身体出问题了吗?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并不是。大部分人晚上睡不着其实是太过担心失眠了,这样不但不会睡着,( II )还会让交感神经过于兴奋,导致无法入睡。晚上睡不着身体能得到休息吗?答案是能得到。想睡但睡不着,说明身体已经进入了预备模式。科学家研究过闭着眼但不睡觉时的脑电波,结果发现,这时大脑里出现的波形和睡着后“入睡期”的波形是一样的。这说明,虽然你没睡着,但大脑已经进入睡眠阶段,偷偷地养精蓄锐了。和想睡但睡不着相比,主动熬夜对身体的伤害极大,它会导致 乙 。人体内几乎每个细胞都有一个生物钟,你熬夜就相当于你身体内的所有细胞都在跟着你熬夜干活。比如人们在晚上深睡的那几个小时,是心肌

33、细胞忙里偷闲的时间,这时心跳会降至50-60次/分钟,你一熬夜,心肌细胞就无法休息,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加班。在一天的紧张工作结束后,我们会更加渴望感到愉悦,这时如果你熬夜打游戏、追剧,大脑中的多巴胺就会快速激增,你便会感到非常愉快,甚至会忍不住再次熬夜。( III )经常熬夜到凌晨2点,那以后想在晚上12点前睡觉就不容易了。你以为是你主动热夜,但其实是无法控制自己的睡眠。长期无法控制入睡时间,这在医学上是一种心理疾病,叫作“晚睡强迫症”。真正可怕的是熬夜上瘾,无法控制睡眠, 丙 ,身体却很受伤。17.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使上下文衔接自然,语义连贯,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

34、字。(6分)18.根据语境,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使内容条理清晰,逻辑严密。(3分)19.下列选项中,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加点句的“好像”与“她好像不知道这件事”中的“好像”意义和用法相同。B.加点句的“是”与“这些东西放得都挺是地方”中的“是”意义和用法相同。C.加点句的“你”与“对于你提出的意见,我们下次再说”中的“你”意义和用法相同。D.加点句的“和”与“家人的关怀和照顾给了我无尽的勇气”中的“和”意义和用法相同20.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中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标出原句序号后再做修改,并使修改后的语句与上下文的衔接流畅自然。(4分)21.为了让读者易于理解科学知

35、识,科普类文章的语言往往具有趣味性。文中画虚线的句子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4分)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璞玉,未经雕琢的玉石,质朴无华,蕴含潜力与可能;美玉,精心打磨的玉石,光彩照人,尽显魅力与价值。璞玉与美玉,不仅是玉石的两种形态,更是人生价值与成长的象征。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绵阳市高中2021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文答案1. A(“说明了中华民族在早期就已经存在共同的伦理观念”错。)2

36、. B(“规范墓葬形式、统一祭器纹饰”错。)3. C(“认为陶器具有不可比拟的价值,并强调要重视对史前陶器的研究”错。)4. B(A“说明辨别音调的能力与年龄和经验无关”错;C“她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调节训练对象的心理状态”错;D“是指人们能够准确辨认曲调的音乐才华”错。)5. B(“亚洲人更可能拥有完美音高的能力”错;“中国和越南等地区的人更易拥有”错。)6. 以事例为依据:文章以莫扎特拥有完美音高的事例、日本心理学家对于完美音高的研究等作为例证,说明刻意练习的重要性。以理论为支撑:文章介绍了神经系统科学家有关大脑适应性的相关理论研究,肯定刻意练习的合理性,让观点更具科学性。说理逻辑清晰:作者

37、先对完美音高与天赋有关的传统认知产生质疑,然后通过科学研究的证据对其进行证明,引导读者接受其观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7. C(“也交代了作者不愿意回乡的原因”错。) 8. “我”看到黑压压的人群,注意到摊前灯光、舞台投射的光和月光混合形成的光影效果,突出戏场的热闹;“我”听到戏台周围的叫喊声、猜拳声、孩子的闹声,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从听觉角度表现了戏场的热闹; “我”闻到炸火腿肠的味道、棉花糖的味道、糖葫芦的味道,写出戏台周围小生意的红火,反映戏场的热闹。(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9. 对美好过往的追忆。作者通过回忆童年月下听戏、狩猎等趣事,表达了对过往的怀念;对乐观精神的

38、赞美。作者通过写堂姐和月亮的故事,表达了对不畏困难的乐观精神的赞美; 对生活无常的慨叹。作者通过写祖父月夜下去世安葬,表达了对生命短暂与无常的感慨。(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10.B D G (每处1分,共3分,有错项、断四处及以上给0分)11.D(两处“见”用在动词前,表偏指一方,可译为“我”)12.C(“郭仲翔在他询问吴保安近况时”错)13.(1)凭我这样没有才能的人,(却)还想求得微薄的官禄,哪里有什么希望?(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5分)(2)假如您先前来侍奉李将军,(我们)一同参与幕府事宜,那么(您现在也是)蛮夷的俘虏,和我有什么不同? (划线处各1分,大意1分,共5分)14

39、.B(“自己不需再为他们的生计而奔走”错) 15. 勤于农事:诗人在房舍的周围种植桑树修筑池塘,关注农事活动。热爱读书:诗人尽管已到暮年,依然在灯前校点书籍,勤读不辍。诲子不倦:诗人有时会与儿子一起读书,还勉励儿子力耕以自足。失意无奈:诗人关心国事,明于治乱,但满腹经纶却无用武之地。(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共6分)16.(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2)回朕车以复路兮 及行迷之未远(3)好古文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每句1分,有错字则该句不得分,共6分)17.示例:甲:要么想睡但睡不着 乙:细胞无法正常休息 丙:心里感到愉快(每句2分,意思对即可,共6分)18.示例:还是 :反而 :

40、如果 (每处1分,共3分)19.A(B“是”在这里是表示判断的动词/“是”是一个副词,用来加强语气,表示确实、的确的意思。C“你”是泛指/“你”是特指。D“和”是介词,引进用来比较的对象/“和”是连词,表示并列。)20.示例:序号,修改:我们会更渴望获得快乐。序号,修改:大脑中的多巴胺就会快速增加。 (找出句子得1分,改对1处得1分,共4分)21.运用拟人的手法, 以“忙里偷闲”来表现心肌细胞在人深睡时的休息状态,以“拖着疲惫的身体开始加班”来表现心肌细胞因熬夜而被迫继续工作的状态,既生动形象,又能让读者认识到熬夜对心肌细胞的伤害。 (划线处各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22.参照2023年高考

41、作文评分标准。参考译文:材料一:有幸与您同居乡里,您人品非常高尚,虽一直未有合适的机会来拜会,但心里常怀仰慕之情。您是相国侄子,幕府大才,果真凭借优异才能受到重用。李将军文武兼备,受命征讨叛贼,亲统大军平息小寇。凭着李将军的神勇,更兼您的才能,大军克敌制胜,功在旦夕之间。我从小爱好学习,长大后专攻经义。才华不能超过别人,做官仅得义安县尉。(义安)偏僻远在剑外,其地接近南蛮。那里离故乡数千里,有山河阻隔。何况此官任期已满,日后任职难以预料。凭我这样没有才能的人,(却)还想求得微薄的官禄,哪里有什么希望?恐怕只好归隐园圃,辗转老死了。听说您能急人所忧,不忘乡里乡亲之情,望迅速给予特别关照,使我得以

42、执鞭挽弓,听奉将军使唤,使大军簿籍上有我的名字,沾一些战功的光,分享大军凯旋而归的荣耀,那怕出现在末班.那么您山丘般的大恩,我也会时刻铭记于心。不敢有奢望,只愿为我尽力谋划此事。材料二:永固一切安好。先前来信未能回复,时值大军已经出发,深入蛮贼地区,结果惨遭失败。李将军战死,我被俘虏,苟且偷生于天涯地角,想到人生前程至此完结,想念故乡遥在千里之外。海边牧羊,我和苏武有些类似;上林宫射雁得书,我怎能期望被俘的李陵。我自己从身陷蛮夷,尝遍了艰难困苦,肌无完肤,血泪满池,活着的人最难忍受的苦难,我都经受过了。堂堂中原世族豪门的后代,成了偏远之地的失意囚徒,岁月流逝,寒来暑往,思念故乡的父母双亲,遥望

43、祖坟的松楸乔木。丢魂落魄形似发狂,胸中哀思如潮,不觉泪流满面。行路之人见了我,都替我悲伤。我和您虽然不曾敞开胸襟长谈,但您为乡里先达,风度相近,想一睹丰采为快,时刻魂牵梦绕。先前承蒙书信相赠,我趁机会就提起您求职的事,李蒙素闻您的才能名声,决定请您任掌书记一职。大军已经走得很远,而您来得太迟,是您自己落后大军,不是我不顾同乡之情。也是您祖上泽及后人,上天保佑积善积德的人,结果该到职而未到职,但身名一并保全。假如您先前来侍奉李将军,(我们)一同参与幕府事宜,那么(您现在也是)蛮夷的俘虏,和我有什么不同?我今在灾难之中,计穷力竭。不过,蛮夷习俗战死或被俘的中原人容许亲戚赎回,因为我是相国的侄子,不同一般人,他们多次要挟我,索要一千匹绢。听说我们之间通了书信交流,便再要百匹缣(才放我回去),希望您尽早捎信,告诉我伯父。希望按时送至,赎我回去,使出窍的灵魂复归故体,使白骨再生肌肉,只能指望您了。今天托付的事,务请不辞辛劳。如果您不同情怜悯我,和世俗一般见识。那我只能活着为低贱的囚徒,死后做蛮夷之鬼了。还有什么希望呢?信写完了,吴君,不要耽误我的事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