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5高考历史 名校解析分类汇编 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

上传人:海外认知 文档编号:21760572 上传时间:2024-04-22 格式:DOC 页数:52 大小:1.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高考历史 名校解析分类汇编 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2015高考历史 名校解析分类汇编 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2015高考历史 名校解析分类汇编 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2015高考历史 名校解析分类汇编 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2015高考历史 名校解析分类汇编 H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H单元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3. 汉书食货志中记载:“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其能耕者不过百亩,百亩之收不过百石。古者税民不过什一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卖买。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从上述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A古代生产力不发达导致农民生活困苦 B商鞅变法后土地私有制在全国确立C土地兼并导致农民生活贫困 D秦征收重税是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及

2、手工业的发展土地制度【答案】C解析:材料中 “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体现了由于地主兼并土地,导致农民不仅没有土地,日常生活都难以坚持,故C项正确;A说法不符合题意;B只是反映了一部分信息,不是主要信息;D中不是贫富分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中土地兼并信息正确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哈六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2.西汉御史指出国家盐铁官营的目的为,“大夫各运筹策,建国用,笼天下盐铁诸利,以排富商大贾,损有余,补不足,以齐黎民,是以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据此分析,下列关于盐铁

3、官营的表述,正确的是A政府可获取经济与政治的双重利益B基本解除了百姓赋税负担C以垄断经营排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目的就是要解决军费问题【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发展盐铁官营【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总结出盐铁官营的目的“建国用、排富商、齐黎民、兵革东西征伐,赋敛不征而用足”,可见其目的是为建设国家、打击富商、济民生、增加政府收入,解决军费,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故选A。B、C、D项说法与材料观点不符。【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西汉盐铁官营的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7.明代中叶以后,土地押租制流行。而佃

4、农的佃权,即土地经营权,即是有偿取得,遂可以有偿转佃和出典。这反映了A.小农经济的制度困境 B.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C. 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D.传统经济政策的动摇【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B 解析:由于土地押租制的流行,佃农可以有偿获得土地的经营权,也可以有偿转让和典押,反映出土地经营权的商品化。故选: 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并对古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土地制度的变革相关内容准确把握。【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黑龙江省双鸭山一中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4.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时华北地区

5、贡绢州数量,这表明当时路(行政单位)贡绢州数该路州数贡绢州所占比例河北东西路2938763%京东东西路1219632%京畿、京西北路811727%小计4968721%(占全国总州数的21%) A.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D.丝织业范围扩展到华北地区【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手工业的发展丝织业【答案】C 解析:从表格可以得出,表格只说明了贡绢州的所占比例,没有体现贡绢所占比例,A项不符合题意;材料中体现不出“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B项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华北地区早就有丝织业,D项排

6、除。故选: 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表格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201412)】H1I2K141(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原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美国亚洲学会会长何柄棣先生在明初以降人口及相关问题一书中论述了玉米和甘薯对明清时期的移民开发和人口增长所产生的影响,他写到:“直到十八世纪初,南岭山脉的大部分丘陵和山岭还覆盖着森林,农业较少开发。东南沿海各省日益增加的人口压力,最终迫使东南的贫苦农民开垦长江流域内地省份的丘陵和山区,这一过程可能一直继续到太平天国时期。结果这两种比较新的作物变成使长江流域高地得到系统开发的

7、主要手段。”垦荒的“棚民”在长江流域的省份和福建到处可见,但尤其集中在江西和湖南的山区 。地方志的解释说:“大抵山之阳宜于苞谷(玉米),山之阴宜于番薯可食至次年三月。棚民垦山,深者五六尺,土疏而种植十倍。然大雨时行,溪流湮淤。十余年后,沃土无存,地力亦竭。”这种连续大量种植玉米、甘薯的农业行为,到十九世纪初期已经使许多地方受到报酬递减规律之害。汉水流域的垦荒和农业报酬递减加剧,使何柄棣先生得出了一个别有会心的结论:“这一地区及川北部分地区成为嘉庆元年至九年白莲教叛乱的中心,也许并非偶然的巧合。”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材料二 历史上,中国没有遇到同期英国那样的较大规模的移民分流的机会。玉米

8、、甘薯的输入使明清时期的中国移民走向了山岭。他们继续向自然伸手,在土里刨食。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据有关统计资料,十八世纪末,中国养活了当时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还多。但是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其影响至今犹存。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于一九五七年,他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 摘编自玉米与明清的移民开发 请回答:(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洲农作物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6分)(2)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关于白莲教起义原因的阐述?请简要分析(4分)(3)

9、同一历史时期,英国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及其原因是什么。(4分)(4)如何理解材料二中“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何先生的观点没有引起国内学界的注意?(6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答案】 解析:(1)从材料一中文字“农业较少开发”“ 人口压力”“ 大雨时行,溪流湮淤”“ 白莲教叛乱”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农业、人口、环境和社会稳定等方面产生了影响。(2)本题属于论证白莲教

10、叛乱的原因,属于开放型论述题。首先知道白莲教叛乱主因并不是自然灾害,这只是诱导白莲教起义的直接因素,主要因素还要从社会矛盾方面着手分析。解答此类题时要先亮出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进行评述,并要注意史论结合。(3)第一小问英国劳动力的流向明显是从农村转移到城市,第二小问原因要结合所学工业革命前圈地运动以及工业革命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带来人口的转移。(5)第一小问从材料二中“当十八世纪中国人口急剧增长的时候,朝廷和地方官员都把垦荒和推广种植玉米、甘薯作为缓解人口压力的重要途经”可分析了中国取得这样的成就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是指过度开垦造成了环境破坏;第二小问“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材料中可以分析出

11、与小农经济和政府政策有关。第三小问依据材料中何先生的著作完成了的时间“1957年”,结合1957年的中国社会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参考答案: (1)粮食总产量;人口;经济作物与商品化;生态、人口二与社会的不稳定。(每点2分,共6分) (2)同意:农民丧失基本生存条件,对清朝强烈不满,遂被白莲教吸引(4分)。不同意:应该还有其他更重要更复杂的原因,如阶级压迫,政治腐败等等。(4分)(如有其他答案,逻辑正确即可给分) (3)流向城市工业。(2分)圈地运动和工业革命(2分) (4)环境破坏(2分)。原因:小农经济,统治者的理念和政策。(2分)原因:受意识形态制约,对经济规律认识的局限。(2分))【思路点

12、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人口迁移等信息的解读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201412)】12余秋雨说:“在我看起来,中国人在古代最重要的创造发明一定不在于那四项。我认为,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一个人口最多的民族,中医中药肯定是它的第二发明。”其主要观点是古代中国 A四大发明不具有原创性 B应该共有六项重要发明 C明重要性与是否实用关联度高 D重要发明都应该服务于小农经济【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小农经济模式【答案】C解析:材料中“一个精耕细作的农耕文明,天文历

13、法肯定是它的第一发明”说明中国古代的重要发明均与农业经济有关,体现了发明的实用性,故C项正确;A说法明显不符合史实;B不是题干意思所指;D说法错在“都应该”。【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正确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201412)】5下图是中国古代社会家庭关系示意图。形成和维护图中社会家庭关系特征的因素有宗法观念自然经济皇权专制理学思想社会习俗A BC D【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小农经济模式【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中“男尊女卑”“男耕女织”“夫唱妇随”等信息可知分别与宗法观念、小农经济、理学思想

14、以及社会习俗有关,图示信息与皇权专制没有关系,故本题选择C 项符合题意。【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图示信息正确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辽宁省沈阳二中高三12月月考(201412)】4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A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B商品经济的相对繁荣C冶炼技术有了很大改进 D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盐铁官营【答案】A解析:汉武帝时期实行盐铁官营等经济政策,全面控制工商业,使得官营手工业的技术更加成熟,故选A。民营

15、手工业在汉武帝时期受到打击,无力与国家抗衡,B排除。东汉杜诗发明水排,用水力鼓风冶铁,排除C。冶铁技术的先进才使得铁农具广泛使用,D是结果而不是原因。【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盐铁官营措施正确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福建省泉州五校高三联考(201501)】5.新全球史记载,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铁制农具在中国骤然增加,铁犁、铁镐、铁镰刀和铁耙在乡村里成为日常用具,这一现象给当时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不包括( ) A“秋七月,初税田” B“除井田,民得买卖”C“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D“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的发展及手工业成就【答案】C解

16、析:从时间上判断,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500年)为中国春秋末期,而春秋初期私田已经出现。铁器推广的作用一方面表现在对生产力发展上,促进了牛耕的发展、农业产量的提高;另一方推动了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小农经济的形成。“庶人食力,工商食官”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信息,故C错误,符合题意。【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正确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湖北省荆门市高三元月调研考试(201501)】H1 H2 14.(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下面是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选修)中国古代史全一册”部分目录。第五章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

17、的继续发展第一节五代十国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第五节金的建立与宋金的和战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第七节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目录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知识点】宋元经济【答案】依据材料可知第五章的目录稍显繁多,可建议对目录进行删、合并或结构调整(也可以增)。回答理由时需结合宋元时期社会状态进行论证。参考答案:修改建议:对目录进行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统合目录

18、。(4分)修改理由: 一等:观点正确,理由充分,史实准确给7-8分。二等:观点正确,理由欠充分,史实基本准确给4-6分。三等:观点基本正确,理由不充分,史实不清给1-3分。四等:观点不正确,不符合基本史实得0分。【参考示例】建议1:增加宋元时期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一目。(4分)理由:宋元时期,封建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市民阶层扩大,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增强,人们的衣、食、住、行及习俗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城市市民的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多彩(6分);增加该部分内容,更能反映宋元社会演进的全貌(2分)。建议2:增加宋元商品经济发展的内容,缩减政治史内容。(4分)理由:宋元时

19、期,农业、手工业发展成就突出,城市和乡村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的经济重心逐渐完成南移,对宋元社会以及后世中国历史都产生了深远影响(6分)。该教材受传统史学观念的影响,偏重政治,增加经济史比重更利于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进程(2分)。【思路点拨】因此在2015年高考复习中,要注意:(1)以农业耕作方式和商业的发展为线索,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与经济政策的关系;(2)认识古代经济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关注当地社会与之相关的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3)结合民生和“三农”等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浙江省杭州

20、二中高三第二次月考(201412)】7下图是连环画水浒传中的一幅,其配文注解为“鲁智深来到五台山福地牌楼前的小市镇买些酒吃,听到叮叮当当的去处,却是三个人在那里打铁,他进去说打禅杖和戒刀”。对其图文解读正确的A铁匠铺中的工匠来自于官营手工业作坊 B当时的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私营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繁荣【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答案解析】D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状况和学生解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图片信息可以判断出,这是一家私营手工业作坊,所以A项错误;私营手工业已经占据主

21、导地位是在明代中叶以后,而水浒传是反映宋代历史的小说,故B项错误;“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指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初出现于明朝中后期,故C错误;只有D项没有错误,故应该选D项。【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经济的理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ABC项是错误的,运用排除法,所以选D。【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第二次月考(201412)】6在西方人眼中,两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丝绸,一千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瓷器,五百年前中国文明的“象征”是茶叶。这主要表明古代中国自然经济长时间内没有根本性突破 东西方的交流渠道不畅通手工业发展水平世界领先 对外贸易一直

22、居出超地位A B C D【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古代手工业的特点与成就【答案解析】C 解析:该题为组合型选择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多角度理解能力。题中列举了三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但能够中国“象征”的,都是传统的手工制品。所以表明古代中国手工业水平高,但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的经济长期内未实现根本性突破,故C项组合正确。【思路点拨】丝绸与瓷器皆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明的象征,常用常考的相关史实还有:元代烧成青花瓷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时期,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清代出现了粉彩和珐琅彩瓷。【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浙江省杭州二中高三第

23、二次月考(201412)】5耒耜经记载:“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江东之田器尽于是。”这一农具A由西域传入 B属水力灌溉工具 C在东汉时普遍使用 D最早出现于江南地区【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耒耜【答案解析】D 解析:由“耒耜经、江东之田器尽于是”有效信息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相传耒耜乃是神农氏所创制的松土的农业生产工具。因此,A项“西域”说法错误,B项“水力灌溉工具”说法错误,C项“东汉”说法错误;由“江东之田器尽于是”可知,D项正确。【思路点拨】本题以耒耜农业生产工具为切入点,考查材料信息的分析与解读能力。解答本题须了解题干对耒耜

24、这种农业生产工具的用途、使用地理范围基本信息的获取,并结合所学知识对选项加以排除。【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联考 (201501)】2 据估计,宋明清的耕地面积分别为56亿亩、85亿亩、1112 亿亩。在明清新增加的耕地中,不少是“瘠卤沙冈”“陡绝之地”。这些土地被称为“边际之地”。“边际之地”的增加() A 根源于古代人口的持续增长B 导致水土流失经济发展停滞C 体现了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D 反映出农业的科技水平低下【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农业的发展及手工业发展【答案】D解析: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边际土地的开发是由于人口增

25、长太快,在农业科技水平低的情况下,为了养活这么多的人口,只能采取垦荒的方式。但我国古代人口并不是持续增长的,而且人口增长不是开发边际土地的根源,只能是重要的直接原因,所以A错误。精耕细作、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才是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C错误。D项经济发展停滞错误。选B。【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材料信息正确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201412)】H1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某学者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部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该参考条目提出一条修改建议,并说明修改理由。(所提修改建议及理由

26、需观点正确,符合历史事实)【知识点】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答案】 答案: 建议一:春秋战国时期增加“水利事业已有较大发展”内容。 (4分)理南:春秋战国时期,都江堰、郑同渠等都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典范。“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也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增加,才能更全面展示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的成就。(8分)建议二:将“古代中国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按“耕作方式”“耕作技术”水利灌溉技术”等 不同项进行重组,以专项形式按时间进行展示。(4分)理由:以专项形式,分类进行展示, 可以更直观地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历史。(8分) (可对参考条目进行

27、增、删、合并或结构调整;建议合理结合目录,紧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史变迁。)解析:本题要求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参考条目提出修改建议。解读材料信息,可判断出材料所列举的“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中,春秋战国时期有铁器牛耕、生产技术等,但缺少“水利灌溉技术的发展”,可结合在中国古代农业经济技术史上的地位,说明增加这一条目的理由。解读材料“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成就”中的参考条目的呈现方式,还可以将材料所列的时间呈现方式,修改为已专项形式,按时间展示,这样可以更直观的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技术变迁的演变过程。【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理解试题提供的材料和考试要求,理解材料,

28、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二)选考题(共25分)请考生在第42、43、44三道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处的方框涂黑。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作答时,请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将所选题目题号处的方框涂黑。【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五调考试(201412)】26“广陵有贾人,以柏木造床,凡什器百余事,制作甚精,其费已二十万,载之建康,卖以求利。” 这一经营活动具有的特征是 A专业化生产 B交易场所固定 C产销合一 D制漆技艺高超【知识

29、点】H1古代中国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C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及与教材知识的联系能力。材料中记载:有个广陵的商人,用柏木制作床,还作了一百多件器具,作得十分精巧,已花去了二十 万本钱。他把这些家具运到建康,打算卖了挣钱。据此可判断这一经营活动是私营手工业,材料体现出私营手工业者对生产与销售两个环节都非常重视,其具有的特征是产销合一。故选:C【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江苏省盐城中学高三1月月考(201501)】3、“戽车寻丈旧知名, 谁料飞空效建瓴。一索缴轮升碧涧, 众筒兜水上青冥。溉田农父

30、无虞旱,负汲山人赖永宁。颠倒救时霖雨手,却从平地起清泠。”诗中所述工具A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 B促使汉代灌溉技术进一步提高C表明水力鼓风冶铁技术出现 D体现了官营手工业的精湛技艺【知识点】H1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发达的古代农业农业灌溉工具筒车【答案】 A 解析:依据材料“溉田农父无虞旱”可知,题干阐述的是一种水利灌溉工具,结合材料描述“水激轮转、众筒兜水”应为唐代的筒车,筒车的发明,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B、C、D项。故选: 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准确的解读,并对筒车的特点以及农业灌溉工具的改进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

31、准确解读。【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201411)】B1H1J122(12分)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经济结构、政治制度和价值观念等发生整体性、根本性的变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美金(青铜)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铁器)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材料二 “战国初,赵中牟之人已有卖住宅、园圃者。到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促进了新兴地主的形成和发展。当然,当时地主土地并不仅限于购买,更多的还是来自于封建国家的赏赐。贫富迅速分化使新兴的地主阶级取得了大量的土地,同时也获得了政治上的统治权。翦伯赞中国史纲要材料三 唐德刚的

32、“历史三峡观”是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他把先秦以来的中国政治社会制度变迁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三个大的阶段:“从封建转帝制,发生于商鞅与秦皇汉武之间,历时约三百年”;“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被迫转型。他估算我们要通过这个可怕的极其痛苦的惊涛骇浪的三峡,大致要历时两三百年。宋月红细论唐德刚的“历史三峡观”材料四 当转型的准备工作完成后,现代化的第一步是在政治领域首先迈出的,这就标志着现代化的开始。欧洲的民族国家是在王权的领导下形成的但王权统一国家之后成为专制的王权。因此,一个人的绝对权力阻碍了国家的发展,不限制这种权力,国家便无法进步。克服专制王权于是成了继

33、续前进的条件,在这个时候,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是英国迈出了这关键性第一步。 摘编自钱乘旦世界近现代史的主线是现代化请回答:(1)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发展的重要转型时期,据材料一、二,概括这一时期中国社会转型的表现。(2分)(2)据材料三,概括中国第二次社会转型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表现。(5分)(3)材料四中英国“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指的是什么?如何实现的?(2分)(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导致人类社会出现社会转型的主要因素。(3分)【知识点】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及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

34、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答案】 解析:第(1)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的时代特征。依据材料一“恶金(铁器)以铸鉏、夷、斤、斸,试诸壤土”“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可以概括出是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依据材料二“战国末土地买卖之风更盛”可以判断出是“土地私有”。第(2)题依据材料三中“从帝制转民治则发生于鸦片战争之后,是在西方文明挑战之下被迫转型。”的信息可以判断出中国近代转型是被迫的,并结合所学鸦片战争之后相关事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概括表现。第(3)题第一小问依据材料四中“谁先克服专制王权,谁就先迈出现代化的第一步”并结合英国光

35、荣革命之后限制王权的史实来回答即可;第二小问结合所学从光荣革命以及权利法案颁布的角度思考作答。第(4)题主要分析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3)属于开放型历史题,回答该类试题要围绕所给的材料,并结合相关所学的知识从政治、经济以及思想的角度组织答案。本题可以从“经济因素增长、新兴阶级出现以及思想解放运动发展”等角度组织答案。参考答案:(1)经济上,铁犁牛耕出现和推广,土地私有制确立。(2分)(2)不是中国自身历史发展的结果,是在西方文明的挑战下被迫转型;转型需要漫长的时间。(2分)政治上,帝制转向民治;经济上,自然经济解体,近代民族工业兴起;思想上,由封闭走向开放。(3分)(3)“第一步”:

36、限制专制王权。(1分)实现:“光荣革命”,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1分)(4)因素: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新兴政治力量的形成和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促进。(3分)【思路点拨】 解答本题的关键在对材料信息社会转型知识的解读以及获取信息的能力。【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西省康杰中学等四校高三第二次联考(201501)】H1 26(20分)材料一 下表为史书记载黄河改道情况。次序改道年代决口地保持年代古道前22781674一次改道前602黎阳(河南浚县)613二次改道11濮阳(河北濮阳县)1037三次改道1048商胡(河北濮阳县北)164四次改道1194阳武(河南阳武县)79五次改道1272

37、新乡(河南新乡县)566六次改道1855筒瓦阳(河南开封县)89七次改道1938花园口(河南郑县北)9材料二 诗经记载:春秋时黄河北岸的卫国“淇奥绿竹,淇上桑田,桧楫松舟,泉源考盘”,后卫为狄灭,黄河决堤,水患连连。魏文侯任西门豹治水,民安居乐业。战国时,齐、赵、魏竞相筑堤,河水游荡不定。赵肃侯决水以灌齐魏军队,梁惠威王决河水以灌长垣,秦引河水灌大梁城。汉代治河,900年无水患。唐后期,黄河水横亘千里。五代后晋、后唐多次决河水。宋代以来,再也没有开展过治河工作,黄河决堤,千年不绝。因而有“三年一决口,百年一改道”的说法。1642年李自成决河水淹开封。康熙帝亲政后,在宫殿柱子上刻“三藩、河务、漕

38、运”六字为治国方略。1832年山东监生陈端纠众决堤放淤肥田。1841年到1843年,黄河连年决口。1855年黄河夺淮入海。1938年,国民政府军决花园口以防日本军西进。材料三 李鸿章曾令山东巡抚购回两台法国挖泥机器,在入海口浚淤,三年后,没有效果,还回机器。此后河口再无浚淤试验。民国时,中外水利专家提出黄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案,引进技术,积累黄河情报,对河口统筹规划,1934年专家亲临河口查勘。摘录于钱穆中国经济史等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黄河改道的特征。(4分)。(2)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归纳黄河泛滥决堤的原因(4分)。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治河对政治的重大影响。(2分)(3)依据材料

39、三及所学知识,归纳近代中国政府治河的特点和治河难有成效的原因(8分)。(4)纵观古今治河史,概括指出你对治河的看法(2分)。【知识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答案】答案:(1)改道次数多;每次改道的间隔越来越短;发生决口地都在黄河下游。(答两点的4分,言之有理,也可赋分,满分不超过4分)(2)人为的有:战争、分裂、移民、生产;自然的有:灾害频发,人口增长,黄河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4分)治河关系到封建王朝统治稳定,治河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治河促进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2分)(3)引进了西方治河的科学知识、科学观念、技术设备。(2分)清政府统治腐

40、败,中央集权削弱;财政亏空,国力衰弱;分裂割据,国内战争;外来侵略;治河荒废。(6分)(4)社会治理和全流域综合治理。(2分) 解析:(1)“特征”从材料一表格材料中改道年代和改道的地点可分析出答案;(2)“原因”从材料二中“黄河决堤,水患连连”“李自成决河水淹开封”“ 赵肃侯决水以灌齐魏军队”以及农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破坏和人口的增多等可分析出答案;“重大影响”主要从巩固统治和维护统一两个方面分析。(3)“特点”可从材料三中“购回两台法国挖泥机器”“ 引进技术”分析出与借鉴西方先进技术有关。“原因”结合近代清朝统治的腐败和西方列强的侵略两方面进行分析即可。(4)本问是开放性设问,综合上述材料言

41、之成理即可。【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关键信息的准确解读、综合分析、归纳。【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2月月考(201412)】5.根据研究表明: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据上述材料推断正确的结论是: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 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 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

42、手工业的进步土地制度【答案】B 解析:陕西、河南等地,是两汉的基本经济区,是最富裕的地方,“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由此可见,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 故本题选B。【思路点拨】本题考查学生材料有效信息获取能力,依据材料信息可直接答题。【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西省山大附中高三12月月考(201412)】1.史书记载商朝前期多次迁都,从汤所居的亳开始,其后又迁徙五次,皆不出山东省的南部和河南省的东部。最后的一次迁都是第十九代王盘庚于前1384年自奄(山东曲阜)迁殷(河南安阳),其后直至商朝灭亡,二

43、百七十余年间,商都始终在殷。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商朝后期农业耕作技术发展 B.统治者残暴奢侈,破坏自然环境C.商朝前期自然灾害影响水稻产量 D.商朝后期黄河下游水患严重【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商代农业【答案】A 解析:材料所问的是商前期屡次迁都,但是定都殷之后没有再迁都的原因,侧重点是定都之殷后没迁都的原因。商朝前期屡次迁都的原因是自然灾害频发,洪水泛滥,黄河多次改道,再加上商朝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定都殷之后,盘庚采取开明的统治政策,人民安居乐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商朝人民逐渐由游牧生活变成定居生活,商朝的政权也在不断的巩固。故本题选A。【思路点拨】解答本题的

44、关键在于对农业的发展对政治的影响的准确理解。【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烟台市莱州一中等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10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 B经济重心已经转向湖广C太湖流域取代江浙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 D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日趋缓慢【知识点】H1发达的古代农业及古代手工业的进步宋代农业【答案】A 解析:根据题目“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说明南宋时期苏湖地区种植业的发展,再到“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则说明明清时期出现了棉纺织业,可以说明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其他说法无法从材料找到依据。【思路点拨】在2015年高考复习中,要注意:(1)以农业耕作方式和商业的发展为线索,分析古代中国经济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与经济政策的关系;(2)认识古代经济与人类政治活动和思想文化发展之间的联系,关注当地社会与之相关的经济部门的发展状况;(3)结合民生和“三农”等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分析古代的经济政策及其对社会民生产生的影响。【原创精品解析】历史卷2015届山东省泰安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201501)】1明朝万历中期河南巡抚钟化民奏:“臣见中州沃壤,半檀木棉,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中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文库网官方知乎号:文库网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文库网官网©版权所有2025营业执照举报